其实发现有些电影看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会突然对男人没有信心,即使我觉得任达华不错。
电影从来都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在现实中还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是惧怕经历的,只要看看某些电影,你都会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有人说电影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或是生活的一种逃避:逃避责任,逃避诺言,逃避工作,逃避教条。
但我更认为电影是一种希望。
你对生活有多少希望,你对生活还有多少失望,你都可以看电影,可以选择性的看电影。
电影教你做人,电影呈现出另一番人生的风景,而好的电影更多的是让你在2小时时间里感受惊心动魄或是声嘶力竭。
慌心假期,我在这里,我在这部缓慢但后期力道足的电影里,感受了一场游历。
梅艳芳给我的感觉从来都是清冷的。
或许是她的短发,或许是她的身材,或许是她的眼神。
纯名里沙不够漂亮,所以就不够惊艳,这也铺垫了后期对她的同情之情。
任达华在里面不够英俊,不够惹人注意,因为电影本身所要叙述的道理不是最关乎这个男人,所以给他的镜头也很少。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件事:3P。
对象可能是2个男人+一个女人,也可以是2个女人+一个男人。
我记得以前好像看过一个评论,她里面说:3P的对象,只可以是2个女人+一个男人,绝对不可以是2个男人+一个女人。
因为前者给人的感觉铁定是名副其实的3P,但后期的概念就是2个男人轮奸一个女人。
我cao,这什么概念啊。
不是现在男女都平等了吗,那凭什么拥有女人多的男人那叫一个“风情”,而拥有男人多的女人那叫一个“贱货”呢?
都听听,这哪里是社会主义下的真正平等了?
哦,知道了,原来男人的“风情”是可以公开在场面上的,而女人的“风情”若一旦公之于众那就叫一“贱货”了。
《地域解剖》里告诉我,男人,有些,不过,如此,罢了。
当一个正室遇到了副室,可能理所当然的就想到这两女人打一块了。
我想到一个场景,两女人在这边互相拉头发,那个男人在旁边看好戏,在吃apple。
其实梅艳芳清冷的感觉告诉我她作为一个正室,是非常具有拉里沙头发的可能性。
因为一开始里沙呕吐在了她的衣服上,她就表现出了愤怒,把原先对丈夫对自己漠然的这种愤怒发泄到了当时这个陌生女人的身上。
虽然她的内心很脆弱,很善良,当然,这是后话。
里沙流着短短的头发,她无辜的大眼睛告诉我们,其实她也是无助的那个。
她因为自己的不适弄脏了对方的衣服就感到万分抱歉,去给对方不住赔礼,去照顾对方,去彻夜陪在床头,去和她主动做好朋友。
在我们的眼里,她就是个孩子。
后来随着两人的深交,知道了一方是大老婆,一方是情妇,两个独立的群体。
但她们是不会想到自己身体里会有同一个男人的精液。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想到了,并且当时是希望她们不要那么巧的发生吧。
如果事实如此,那么这个故事就有点俗套,而后的结局应该是无关痛痒,此部电影就会如同鸡肋。
但后来果然此两女人是有联系的,那么剧情该如何新颖的发展,我有点期待。
其实梅艳芳还是有点发飙了,就在那么准备发的一个突破口,一个瓶颈这里,里沙出事了,而且是在我看时没有预料到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的预兆吧,也是没有。
你想一女人在走胡同小径里,怎么会一下就碰到那么惨烈的事情呢。
但这个转折,而使电影有了其表达主旨的完全改变。
任达华此时的出场告诉我,男人,有多少男人是愿意担负起责任的?
就在他们平时喜欢左右手各一个,为什么时候能够两者皆有的时候,突然一个的离去,让他们体会到这风暴过后的平静,于是他们就会安稳于现在的这个,拂袖而去之前的那个。
整部电影的颜色是暗沉的,即使最后那种红,也是红的压抑。
但梅艳芳对任达华说了一句话:我们女人,真的不知道你们男人在想什么,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不可以当做没有过。
于是,就是这个弱女子,这个外表清冷刚烈,但内心孤独脆弱的女人,独自开始了寻找她情敌、她婚姻破坏者的过程。
这条道路非常艰难,因为在遥远的摩洛哥市。
复杂的环境、各类的人群、一不留心,就会像miki一样惨遭恶人之手。
而michelle不相信她的凭空消失,她坚信一定要找到miki。
在法国和这次摩洛哥的旅行日子里,这两个女人完全就是好朋友。
michelle更是主动留了电话号码给miki,并主动游说miki不要放弃肚子里的孩子。
两个女人的纯友谊至此开始。
感觉是可以体味的,而电影的影像表现更是可以来说服众人的。
我们观众就用自己的感官感觉来体味电影影像所折射出的女人之间的微妙感情。
michelle中途离开火车,离开丈夫,凭着一颗孤勇的心,去救miki。
她拿着仅剩的钱,通过司机来帮助寻人。
即使知道司机会拿钱去赌博,但依然不放弃任何希望。
她不能让miki像动物那样任人宰割。
因为miki是女人,她也是女人。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女人应该都是复杂的动物吧,我想确实是的。
因为他们大多理科学的不好,但文字表述又太过矛盾和积极。
她们思维活跃,跳来跳去没有重点。
她们可以因为前一分钟的愤怒而影响后一分钟的心情。
但是她们身上有更为重要,和更为高尚的一点:她们是真正富有感情的人。
她们勇敢、有爱心、善良、正直。
她们两个都是女人。
撇出任达华,在这趟奇妙的旅途中,她们这两个国家的女人,不可思议的成为了好朋友。
她们无话不谈,她们敞开心扉,她们交换心灵思绪。
即使最终知道对方身份的本质是自己感情上的敌人,但因为隔离,因为刹那的离开,或者说就是因为自己的不舍,而跨越性的迈出了一大步:拯救对方而不顾自己。
千辛万苦,在司机,这个影片中还算可爱男人的帮助下,miki回来了。
结果是什么,她早已沦落为高级妓女。
孩子没有了,手被彻底摧残。
还有其他的其他,在我们观众的想象中,已经颤抖。
michelle为了保护她而身受子弹,最终倒落在miki的怀抱里、在这片荒原里。
年轻的司机已经赶来,幸好他没有死去。
他焦急的寻找这两个相依女子的身影,但只有miki绝望的呐喊:谁来救救我们,谁来帮助我们。
这个慌心的假期,其实都只是为了放松自己。
michelle是为了沉淀自己,远离丈夫,好考虑自己下一步的人生计划;miki只想带着这个身体还未成形的孩子来到处看看,在亲手杀死他之前带他做趟旅途。
但没有想到,一切都成了生命的绝唱。
你可以想和丈夫离婚,你可以想和丈夫继续下去;你可以期望他和自己的正室离婚,你可以想象他知道你有孩子后的欣喜之情,你可以想象最终你们名正言顺的在一起。。。
但这一切都成了奢望,你们连幻想的资格也没有。
这部电影还不错,剧本还不错。
好电影是一场游车河,带你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感觉急躁或是无趣。
她带给我的感觉既有意想不到,更有思索。
看这部片子,是冲着张之亮去的,还是《自梳》情结。
这次讲述的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但着眼点不在男人,最后他也不见了,只剩下他的妻子和他的情妇之间的情谊。
由于导演是同一个人,因此我总在不经意间看到《自梳》的影子,昏黄流溢的画面,娓娓道来的从容,都像极了自梳的调子。
尤其是每当有火车出现的镜头时,我竟兴奋地指着电脑屏幕对室友喊:“看呐看呐,这一幕和自梳多像呀!
”可见手法的一致。
这部戏,没有带给我太多感触,平平淡淡而已,但我喜欢张之亮的拍摄手法,他讲的故事,我都愿意搬着小板凳安静地坐着听,不知是不是《自梳》“中毒”太深的缘故。
就这部戏而言,荒谬的人物关系,简单的故事,再一次体现出女人的“感性”--对一份情感的执着和男人的“理性”---在爱情和面包间总是偏好后者。
由张之亮想到宝玉,都是身为男儿身却推崇女性的人。
在剧中,梅艳芳是领衔主演,她的眼睛,一再让我不敢直视,太深邃,仿佛要把你吞进去,但一想到她在现实中的结局,就很难过。
她的心境,苦,苦得很吧。
于这样的女子,总是情不自禁地想怜惜,若有缘相遇,一定带给她一些温暖,但是,谁又能真正给她想要的安慰呢?
想到此,痛又一发不可收拾了。
那么多电影在看了之后,都会受到一点刺激。
可是很奇怪的,能记住的并不多,但这部《慌心假期》确实其中之一。
与梅艳芳无关——当年看时甚至不知道主演这部片子的那个一身落寞却异常坚强的女子竟然是她。
整个片子的气氛都很压抑,看这部片子时还是高一,在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代却深刻地记得:那个可爱日本女子看到了梅的落落寡欢,跑遍整个城市为梅买一条她看中了却错过的项链,找到朋友心爱之物的明亮心情在发现事实的真相时变得无法置信又带着绝望的神情。
女人之间的感情也许男人永远都不会明白,正如当时我就完全无法了解为何在最初的寻找失败之后,任达华就可以放弃,可以丢下,继续他的生活。
大约很多时候,男人的爱总是一种附加品,太轻易的出现,又太轻易的消失或者放弃。
而女人总是会用尽力气去追寻感情,哪怕仅仅是一点微光。
所以,最后成大事的一般总是男人,因为前进的路上能拦他们脚步的太少。
正如最后,那个帮助阿梅的男子到底没有坚持下去。
我记得,最后两个女人中还是死了一个。
1.女主角的坚持也许很大程度上源于和丈夫“较劲”,设想如果遇到的这个日本女孩不是她丈夫的情人,她会如此吗?!
她这样做源自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就是用坚持来嘲讽她丈夫的无情。
2.帮助女主角救人的那个男人,人性转变如此迅速,不和情理。
3.经历种种惊吓和不堪且面对女主角死亡的女孩儿,她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啊?!
4.多希望她们俩从法国归来就各回各家啊,命运就在日本女孩这“没有玩儿够“的一念之间就改变了。
当然,正是由于这种种偶然注定了命运的必然,哎!
哎!
哎!
看过张之亮近十几年的几部作品,白梳,流星雨,慌心假期和墨攻。
仅从我看到的这几部片子里就可以看出张之亮擅长对女性的刻画,尤其有一点女性主义的倾向。
从流星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故事里为观众传达出的温馨感人的情感诉求。
喜欢他的文艺片,因为他拍墨攻这种战争戏实在一般。
回到这部《慌心假期》,在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感情世界后,梅艳芳的表演显然带有强烈的个人真实情感在里面,那就是对男人的失望。
作为一个梅迷,我看得出这种感觉是彻底的。
这部片子只看梅一个人就够了,她两次哭倒在任达华怀里的时候,真的很痛苦,让我想起当年哥哥的葬礼上她哭到需要人搀扶的样子。
不能再写了,虽然是几年前看的片子,那种情感又被慢慢唤醒了,有些痛,有些不忍。
还是大家有兴趣的买来看吧,顺便帮忙找一下真实世界里倒底有Midnight Flight这款香水么?
一部经典的女人戏,男人在里面毫无光彩可言,不由地想起美国的经典女性电影《末路狂花》,那部戏的结尾让人在泪水夺眶而出时还体验到了一种悲壮,而《慌心假期》的结尾似乎太灰色了,就是那种“叫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的无助和绝望。
其实,仔细看影片,丈夫也并非一无是处(有点前后矛盾,忽然想起的)。
丈夫当然爱过情人,但他更现实,他已经失去了情人,所以妻子就是他现在的唯一,是他绝对不能失去的。
当他看到曾经送给情人的唇膏时,也会有那么一刻的忘情,让淡淡的泪湿润了双眼;当火车中途停下他去买水时,他会找一个无人的角落狠狠发泄自己痛失爱侣的情绪。
但毕竟都已经过去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在的生活。
梅艳芳在片中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人,个性独立,可这次所谓的“假期”和一次放逐自己的寂寞之旅有什么区别?
这样一走了之当然可以暂时抚平纷乱的心,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丈夫之间的矛盾,而且他的斗争目标似乎也是模糊的,所以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她只能求助于自己的丈夫(有点搞不清楚是否编剧、导演的刻意为之),而后那个摩洛哥华裔男子在她拒绝了自己丈夫后渐渐成为了她的另一个支柱,仿佛对女权的淡淡嘲弄。
影片只是摆出了问题,但却并没有给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超越一切的女性之间的友爱让所有的男人都黯然失色,令人动容,但她们依然无法独自去面对现实的残酷,只能在苍黄的天地间无助的哭号,然后身体和心慢慢地变冷······
向来不太喜欢港片,觉得要不是《无间道》式的黑社会厮杀就是周星星系列的无厘头,桥段老套没有新意,而这部片子,我不能说多喜欢却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应该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吧,记得是中学时候某个暑假的下午,一个人在家看的,第一次接触这种女性题材的片子,炎热的季节却看得满心冰凉。
其实梅艳芳跟那个日本女孩子(miki)到底是不是友谊也还是可疑的,起码当她知道对方就是自己丈夫的情人的时候,这份姑且说是友谊的友谊就分崩离析了。
但或许就如歌里唱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吧,在对方出事之后她立马放弃了自己对这份友谊的挣扎,而苦心的投入到营救当中。
特别记得的是做为丈夫的任达华来了,却不肯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他曾经深爱的情人,梅失望之余说,一个男人对一个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只肯花一天时间。
而作为情敌的她却花费了她的全部,甚至自己的生命。
我不知道男人如何看待女人之间的友谊,或许他们会觉得这只限于女人们聚在一起发发牢骚,谈论谈论男人,比不得他们“兄弟如手足”一般的义气,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反映的是关键时候这份小女人的友谊却超越了爱情,带着一个女人对自己对另一个女人的悲悯被放大到及至,衬托得一个男人的爱如此卑微无谓。
纯名里沙在这里面演的女孩子叫Miki!!!
要知道,当年在宝冢时她可是真矢Miki的Top娘役啊!
难道是从“夫”名?
不过,阿梅也好有男役的气质啊她若是进宝冢,是绝对的极品Top男役!
怪不得当年纯名小姐直夸她有型漂亮阿梅在电影里的打扮也颇为中性,很有宝冢男役范儿,两人的互动也很暧昧——YY一句,纯名小姐莫不是把阿梅直接当她的Top男役了?
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来吐槽的,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我激动了顺便再吐一句槽:日本演艺圈到底有多少女演员是出身宝冢的?
怎么感觉一旦知道了宝冢,它便无处不在啊?
大地真央、黑木瞳、凉风真世(剑心的声优)、天海佑希(这个在日剧界比较有名)、和央阿姨(和央祐嘉,《茶茶,天涯的贵妃》、《中央流沙》)、真琴阿姨(真琴翼,经常与J家的人合作,综艺节目上经常可以见到她,2010年与黄豆豆合作音乐舞剧《木兰》)……这俩星期,随着我挖宝冢的坑越来越深,总会给我带来相当大的惊喜——甚至发现了唯一的华人Top男役凤兰!
啰啰嗦嗦吐槽了这么多,也许还有人不知道宝冢吧……没关系,百度一下,度娘会告诉你一切的PS:有时间再写篇真正的影评吧,我现在已经激动过头了
在当今男性霸权的统治下,女性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但仍然是弱者,她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男权。
Michelle的“疯狂”寻找便是典型表现。
依照福柯的理论来看,“凡反对既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的行为,都可能采取‘疯狂’的方式,因为凡反抗必采取与既有意识形态不同的方式,必显示为在旧习俗看来难以理喻的形态,因而会被旧权威视为‘疯狂’。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由于既有的文化规则基本上都是男权中心话语,其特点是理性化、逻辑化,所以女性的反抗就应当以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去突破男性话语,从女性自身的感性感受和欲望出发,表达其真实精神。
Michelle并没有听从丈夫的安排回国生活,也不再寄托警察等的搜寻,而是自己执着的坚持寻找,用自己的行动以无言的疯狂的方式对男性话语进行反抗与挑战。
Michelle虽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也做到一定程度的女性独立,如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但其内心仍然依赖男性,当她知道丈夫有外遇之后,仍然保持着婚姻关系,当发现好友miki失踪后仍然向丈夫、警察(国家机器)以及外交官员这些男权统治的象征求助。
Miki爱上了有妇之夫,她一直不承认自己是情妇,而且一直在摆脱情妇这个尴尬的角色,实际上也就是在努力摆脱男权社会压在她心中的阴影,自己的爱得不到认可。
在旅行中被绑架,之后沦为妓女,在逃亡过程中,Michelle为了救她中枪身亡。
在这个过程中,MiKi始终是一个处于男性强权统治下的无力反抗的弱者,她唯一的反抗便是听到Michelle中枪的声音之后,返回去救她,开枪杀死了人贩子,并且解恨似地连开几枪,但这也于事无补,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Michelle死在自己的怀里,只能在荒野中无助的哭喊。
这是一部女性向男性霸权抗争的悲剧,她们不仅昭示作为现代女性,她们想要什么,同时也在表述她们不想要什么,她们不想要丈夫或情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想要被歧视,更拒绝弱小与忽视,影片以Michelle的牺牲、Miki的无助哭喊为代价,为她们的反抗画上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这样的结局是惨烈的,但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悲剧的根源还是来自于男性霸权或有形或无形的压迫。
反抗男权,消解男性话语霸权,并不仅仅靠着几次女性主义运动就能彻底的改变现状,最主要的是需要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从内心深处的反抗,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偶然看到这部片子,之前没有任何广告或者人向我推荐过他。
仅仅因为对梅艳芳的一股淡淡的感情打开了dvd,然后,就被深深打动。
曾经推荐给一个和我同样容易因为小事而感伤的女孩,亦和我同样情绪。
作为一个女生,看到两个女主在里面相依为命,真的对于婚姻或者说是男人有一种悲凉到底的无奈。
梅艳芳那种哀怨失望以致绝望的眼神,毅然决然回头解救那个无辜情敌的眼神,与那个自私的背影想比,让我感叹人性的凉薄。
因为知道是事实,所以更加哀伤。
大可不必
英文名夜间飞行,同为午夜飞行,一款著名香水的名字,但没想到这样一部千禧年的港产文艺片,情节走向居然是,女主女配再遇再次旅行,女配被摩洛哥当地黑帮拐卖控制做妓女,女主一直不放弃去营救她,最后牺牲自己。总而言之,放到当下的时空来看,女性关系的处理的整个思维是超前的,不是三角关系里的雌竞,反而是萍水相逢里的不离不弃。
悲伤的气氛啊 善良的女人
唉,人多还是有好处,绝不会三声枪响奋力哭喊たすけって之后连个看热闹的人都没有。前三十分钟是在致敬蓝?后面就很有教育意义了,出门旅游别瞎跑,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偷人老公下场惨,真诚执着也没好报。用一部片讲出这么多道理也是不容易。。。
手脚冰凉 心跳加快 绝望的末路狂花
浓艳色彩下的无助……
情人人间蒸发中,男主却选择以“该做的都做了”为由,“接受现实”。这种人靠不住啊。
有的电影是要拔你一层皮的,揭开血肉让你看到从不肯接受的丑陋与绝望。有的电影是我不应该看的,正如这部《慌心假期》。
看海报说的是梅艳芳最后一部电影作品,不过不应该是男人四十吗?女性视角,男性就是陪衬,不过确实,这部剧要男人干什么,剧本中规中矩,不过有新意有亮点还不错,视听感觉很不错,镜头感觉很棒,开放式结尾也还行吧,确实不好全都说出来,纯名里沙看恋爱世纪的时候都没咋注意,这部剧发现演技好人也漂亮,难怪选她来给梅艳芳做配,可惜转型去做歌手了以后就都没啥影视作品了。(不是说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吗?怎么还拿钱不干活啊)
发生过的事不能当不存在,对自己曾经的情人爱得再深也都是过去了,劝自己已经尽力,所谓的感情不过就是拿起香水嗅一嗅,现实的男人。摄影很美,可惜画质实在太烂。谭俊彦感觉比在tvb演得放松哈哈哈哈哈。
导演想说的是,男人靠不住,还不如靠女人
女人的心事,女性的友谊。女性主义的故事包裹在了一种相当风格化的叙事之下,影像和对白的结合有独特味道,将人物内心的韵律波澜细腻的呈现出来,片中对于男性的不信任的表达也挺有意思,任达华的角色设置和塑造都不错,前后类型转换更是凸显了影片的作者属性,结尾确实有些生硬。
总感觉差点意,却又不是什么烂片
在不可能事件上发生的故事没有太多共鸣感。或许女人喜欢假如?
日本演员和梅姨的戏很自然
喜欢两个女主和那个男导游,梅艳芳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实在想不通导演拍这么一个晦涩沉重的电影是为什么呢,是想表达什么主题呢?!虽然看过不少压抑沉重的片子,但是这个实在接受不了,看完太压抑
本来是原谅第三者的故事 下半段开始变味了港剧就是虎头蛇尾
觉得任达华演的那个男人太讨厌了,印象很深的是梅艳芳问他:对一个你曾经爱过的女人你能为她做的就这么多?让人很心寒
这是个什么节奏呢??
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