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上看的,视觉效果特差。
因为是先看的小说,再来看电影,感觉电影比小说差太多了。
改得很怪异。
父母离异变成母亲早逝也罢了,孩子叛离,父亲甩手走人,这合乎现实吗?
并且父子关系那尖锐的冲突基本没体现出来,倒是和社会上的杂皮的冲突让他们关系和好了。
中间有再婚,后面有精神病,最后还有传销和洗脑,主题到哪里去了?
我相信这是冯小刚一厢情愿来改的。
王朔可能把自己的大好作品这样来糟蹋吗?
怪不得王朔只导了这一部电影就不敢接下一部了……
那个下午我的右眼皮奇迹地跳了一下,以为又有什么好事了到了晚上交警就给我打电话了河北大学校长又给我打电话了原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我一夜彻底走红网络是啊,我有很多辆轿车,五处房产现任副局长,指日可上青云孰不料说出的话,比我的大盖帽还重这个孽种,竟然为了一个女子忙急急撞飞了两个女子,末了还说:污了你的车,李刚是你爸于是我爷俩只好在电视上裂开两张大嘴哭呀,为啥这做爸爸的权力这么大好孩子事已至此不妨挤出眼泪几把没准儿今年奥斯卡男主男配就是咱俩
这部片子叫《爸爸》(1996),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可惜没有通过审查,没能公映。
影片讲的是父子关系,看着看着就想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考虑到以往王徐二人的种种八卦新闻,这个联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呵呵。
不过有一点很不同,徐的片子简单,就是亲情故事,但正因为简单所以主题集中;王的片子枝叶太多,主题一大片,稀稀拉拉的。
王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化崇高为平庸,革命话语见了他都得瑟瑟发抖。
可长处也能变成短处,在《爸爸》里,每回到情感那里,人物就哆嗦了,有刻意回避的痕迹,整部戏没有递进,头绪太多,结尾蹦出来哥爷爷,唐突。
这部片子也是冯小刚惟一担任主演的影片吧。
据说《爸爸》只是王朔的挂名,其实还是冯小刚导的。
我觉得不太像。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看完了访问冯小刚的那一期十三邀才知道还有这个电影,突然觉得八九十年代真的很神奇,那时候西方文化和思想快速涌入,人们快速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可劲的折腾,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富有活力,真是好可惜没能亲身经历一番。
电影中的父子一直都在发生冲突,父亲表现得保守虚荣而又懦弱,儿子正处青春期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开始反抗父亲需求个性与空间,孩子慢慢长大父亲的权威渐渐消失,这样看来冲突也就是必然的了。
可是不论两个人有多么不同,爸爸都不会不承认这个儿子,哪怕是在一群以前不敢与其正面冲突的人面前也会说出"我是他爸爸",这就是爱吧。
父子之间可以想法不同存在分歧但是父爱和父子情不会因为代沟和差异而被割断。
联想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渐渐没落新兴文化快速涌入被年轻人追捧,和电影中的父子真的还挺像的,文化和思想也是一样,可以被冲击,但总会被传承下去无法割裂,冲突是必然的,但"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基本上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虽然得的奖项寥寥,当年引起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因参加国际电影节被禁),但是下面的几大亮点,足以支撑起它的“经典”二字。
首先,这是王朔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
王朔作为在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艺界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沾上王朔这个名字就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编剧和主演。
冯小刚担任电影主演不多,除了《我是你爸爸》还有一部就是让他获金马影帝的《老炮》。
在他获金马影帝被人惊叹的同时,殊不知,在《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就展露了演员才华。
影片本身叙述了父子关系的矛盾演变,虽然是部家庭剧,但是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家庭电影的沉闷乏味感。
除了艺术性,这部电影的商业属性也是十足。
王朔和冯小刚双剑合璧,包袱笑料和讽刺意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这部电影在看得过程中像看王朔小说一般过瘾。
王朔不做导演原因
这部电影之后,王朔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我并没有详细查阅过王朔为什么不当导演的相关资料,就这部片子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端倪一二来。
王朔本身擅长于文字功夫,对电影的操作并不十分专业,或者说对“画面”并没有十足的兴趣。
据说当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朔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而冯小刚则一直忙前忙后,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二人合作导演,合作编剧完成的。
虽然导演位置没有放冯小刚的名字,但这次实践是冯小刚难得的一次电影导演实习机会。
而且倘若导演、编剧、演员都让冯小刚占了,那王朔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就真的不足挂齿了。
没有给冯小刚安导演名头,王朔或有私心。
电影完成之后,王朔就兴致勃勃地拿到海外评奖,得了些名头,可因为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被中国官方禁止放映。
这部片子在当年是赔钱的,虽然市场的光碟一直在兜售,但在当年版权还没有得到官方太大的扶持,这部片子最后的盈利并不多。
好片子就这样被埋没了。
作为王朔的处女之作,最后落得如此惨剧,让王朔对电影怎么能够不心灰意冷?
冯小刚应该受到的赞美
在2018年娱乐新闻中,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的骂战应该是一个“大新闻”。
崔永元报私仇当然没什么不对,冯小刚《手机》一事其实也情有可原。
具体原因另外有一篇《是时候给冯小刚的<手机>翻案了》做过讨论,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要强调的是,在网友大批辱骂冯小刚的同时,我想问有多少是理性的?
有多少人其实是把崔永元当成发泄口来发泄自己生活不如意的?
冯小刚受过多少辱骂,就应该得到多少赞美。
他的私生活如何,或者道德水准如何,并不是崔永元一面之词所能概括的,也并不是网友以讹传讹就能评断的。
这些略微提一下,不是本文重点。
抛开冯小刚的导演成绩,冯小刚的演员生涯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艺术佳作。
《老炮》和《我是你爸爸》这两部电影是迄今为止冯小刚唯二主演。
《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的演技不亚于《老炮》,他将电影中的父亲马林生懦弱、虚伪的一面表现的十分立体,充满着讽刺和调侃,十分真实地还原了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禁之后,举步维艰,就王朔得了个洛加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冯小刚的演员生涯和电影本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
如果当年冯小刚拿个演员大奖的话,估计还会有更多冯小刚主演的电影亮相给观众。
父亲心中的权力欲
电影本身内容十分可观有趣,其社会意义也非常深刻。
马林生一再想在儿子面前建立父权的地位,他用过高压的方式,希望用拳头征服儿子,结果被邻居压在床上动弹不得,这是他父权的第一次破产。
之后他希望和儿子做朋友,用哥们的方式建立父权,但是儿子有意将自己的隐私用一把锁子锁进抽屉,终于有一天马林生忍无可忍,私自打开锁子被儿子发现,这次的父权建立又一次崩溃。
儿子受欺负了,马林生要替儿子出头,结果被一帮小混混吓住了,父权建立再次受到破坏。
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再濒临边缘,而马林生懦弱虚伪的性格所展现出的种种行为,让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父权的影子,可以说每个父亲对于子女都有一股子权力欲,他们裹挟着“为你好”“我是你爸爸”之名,通过种种热暴力或者冷暴力给子女示威。
这部电影在播出的当时,中国还是一个父权制度严重的社会,虽然今天已经开明了许多,但仍具有十分深刻的反省意义。
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冤家父子》,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的电影,王朔和冯小刚的作品。
之前看完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又在网上把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
恐怖的事情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在看这些说小朋友并且同时说着大人们的故事的时候笑出来,疼痛感从电影或小说的开始就在心的深处起起伏伏,并且要一直蔓延到故事说完之后很久,手脚冰凉。
专家们老是能从故事的细节,比如某个镜头,某段背景声,中间找到些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高深的结论。
这些我都不懂。
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那些赤裸的直白的不加掩饰的苦难。
从马车小朋友到方枪枪小朋友,那些聪明又顽皮的小鬼被妖魔般的成年人们这样那样的欺负,被扼杀掉天性里那些活跃的敏感的脆弱但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后来就变成妖魔般的成年人了,周到谨慎政治正确,或许在社会大环境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说真的,这样活着,有意思么?
有的时候我畅想啊,如果所有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都不要对小孩强加这样的教育,都保护和纵容那些美好的天性发展,或许小孩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彼此伤害而慢慢学会些技巧,但是大环境会不会就变得更宽松,更自由,不那么操蛋,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宣扬和继续地培养傻逼了呢?
好吧,大人。
我猜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家长的,并且我固执地自我中心地觉得我们的家长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在国内外、历史上下找到合适的比照对象。
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受到的宣传蛊惑和内外压迫比什么时候都多,从还没来得及开化的青春期等于是一脚踏进了成年人社会,伙同着那个时代(操,我发现我原来竟然这样痛恨“那个时代”这个字眼。
)所特有的种种矛盾与压力,因此他们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到整个的价值观都与我们不同,并且是我们很难进入的。
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大叫,苟且偷生还不如去死,但是我爸妈小的时候呢,能够苟且偷生已经是最大的侥幸了吧。
说真的我同情他们。
他们是真正被传统价值和毫无人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两头挤压到没有空间的一群。
尤其是那些更加固执、对某些东西有着确实的信仰的成员,在没有办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他们也许真的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境地,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之下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没有办法完全地觉得幸福和满足。
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心中之所想都是些孩子们才有的美梦。
所以,当他们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怀有些类似的美梦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了自己曾经被怎样的压抑和打击,仿佛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继续压抑和打击他们的美梦,或者,彷佛是很pitch in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结束还一心想着做梦的儿童时期,也一脚就踏进成人的世界,勤劳实干,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汗水啊为革命事业或者不怎么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到底是谁更可怜呢?
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迷惑。
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梗着脖子不肯妥协是不懂事,而同龄人中那部分正在努力添砖加瓦的是懂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事错了呢?
我就老是痛恨那帮老梆子用那种高高在上气定神闲的口吻说,你啊,现在想得天好地好,到时候你就知道味道了。
那你说,我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味道呢?
按照国际惯例到底是几岁上的感觉算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结论呢?
好吧,就算是过了几年我吃了苦头撞破了脑袋后悔了现在所说所做的一切了,我就算是毁了么?
total loser了?
你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准确预言,会不会感觉到“I told you”的那种满足得意,并且继续高高在上地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心痛和惋惜,从中得到快感?
两代人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啊。
所以后来就很理解像蔡康永这种,不管多大都不肯把自己归到“大人”那类里去的做法。
这个家底丰厚又名气堂堂的家伙实在是幸运。
而我呢,其实我还是很害怕的。
怕以后我还是会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一生在不满中度过,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g spot,莫名其妙地在抱怨和被抱怨中熬过一天天,搞不好还要拿比我更小的撒气。
虽然对于幸福这件事情没信心,还是不甘心现在就放弃。
这是王朔亲自导演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而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则是绝对的主演。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窥见日后几乎所有与王朔或者冯小刚电影的痕迹。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后来的这些电影的“爸爸”,当然,这个“爸爸”并不是那么好做。
电影中的人物大约处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过渡时期。
丧妻的工会主席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生活在京城边缘的某院子里。
马林生和马车之间似乎有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他也想让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有所调解,但是这种调解似乎又会变成一种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林生的懦弱、空虚、守旧、虚荣的身子上的外衣被王朔一件不剩的扒了下来。
儿子马车也不给自己的爸爸留一点情面,失去“夫权”的马林生揣着即将崩溃的“父权”颤栗不已。
影片中,马车在学校扰乱课堂纪律,这个场景日后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又再现过。
事后马林生亲自为儿子写检讨。
在雄壮的交响乐中,马林生像伟人一样打开稿纸,挥舞着钢笔。
“我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资本主义恶性膨胀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和广大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所有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千千万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这些今天还存在着的高度程式化的特定的权力话语今天还充斥在大大小小的会议或者活动中。
但是在王朔指定的特定的语境中,这些毫无价值的陈词滥调显得荒谬而可笑。
与国家机器有关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林生或者这一代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权力话语早失去了神圣的光环,但是在没有权力的代替物之前,或者权力更新之前,这种话语依然苟且存在。
马林生密切关注着儿子马车的隐私。
他打开儿子的抽屉,拿着儿子的枪学习警匪片中的人物;拿着玩具电话说,“工会主席马林生的四居室为什么还不分到他手里”,接着又“拨”了一个电话,“公安局吗,请你们立即逮捕马车同志”。
这些对儿子隐私的窥探还不足以满足他对儿子的爱。
于是他摸马车衣服口袋找那个马车上了锁的抽屉的钥匙,却被马车逮了个正着。
面对儿子的质问,他先是尴尬的说“我发誓,头一次”,过了一会说又改变了语气说“人权,那是成人的权利。
你算什么?
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包括你的生命。
从法律上说,你还属于没有行为能力,跟神经病差不多的那类人,不管你行吗?
”在中国的传统中,父权几乎凌驾在任何道德之上,甚至法律。
父亲查看儿子的隐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介入,这种存在在中国大地几千年的旧的伦理立即变的摇摇欲坠。
马林生在潜意识里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已经不道德,但是他还是想维持父亲的光环。
“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你好啊!
”而马车的回答似乎更有底气,“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根本就不需要你为我好啊!
”在这种断裂或者挣扎中,历史的荒谬感表露无遗。
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权威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问题,他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合法统治。
其中有一种是传统型,也就是拥有权威的人按照传统,辈分,年龄等或者地位从而享有权威。
中国的父权大体属于这种类型。
而这种类型的权威在这个开始慢慢变的功利和物质的时代是何等的脆弱和不牢靠。
有时甚至不需要“马车”们弑父,这种权威就会自我消亡。
例如马车挨“小跟头”打后,马林生给儿子出气,捡起的武器竟是一块蜂窝煤。
后来马车自己出了气后,“小跟头”带人到马家找茬,马林生找回做父亲的尊严仅仅是因为敢说自己是马车的爸爸。
这种尴尬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代人。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两代人之间的壕沟从来没有如此深过。
显然这并不是个好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重新树立权力者的权威,这不现实,重建被解构的权力需要再重建另一种权力。
二是妥协,等待时间把沟填平。
也许这不是最佳的方法,但是是必由之路。
这部电影在所有与王朔有关的电影中我认为是最棒的。
而其他国内导演的作品,似乎只有《卡拉是条狗》可以和它有一拼。
它关注的人是城市中的绝对主流,他们填充着城市中的每栋楼房、平房,每条街道,而在我们国家的电影中他们又是绝对的另类。
他们生活在水土不服的现代环境中,疲惫而且焦虑的追寻着几乎消失的旧秩序。
其实,他们也仅仅是一种无形的、荒诞的不公命运的消极接受者,他们与这种命运的施加者之间的矛盾与这个看起来欣欣向荣的时代相比是何等的荒谬。
也许,突然有一天我也会有个儿子,不知道会不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一个命运的接受者。
本文版权属于魏晓波(沙漠鱼)个人所有,转载请通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有两个又老又丑的猥琐男(另一个是葛优),出现在观众面前之时,已界不惑,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的变迁.没想到王朔还导过演,冲着这个也推荐大家看看马车在教室里那段,让我想起我小学时有次老师要组织大家去旅游,大家众口哼哼,我说了句"我可不是发神经要到那",同学们全都哄笑起来,因为老师宣布想出去玩的那个城市有间神经病院在我们本地俗成神经病代称,老师这时拉不下面子,把我轰出课室,当时那个委屈...现在回想: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我是一点恶意都没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竟然跟一个小孩过不去实在有点替他脸红,其实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说开去的,看看人家老美六十年代拍的电影,里面的少年同学那个活泼牛B,不B都要给老师逼到B.中国经历了几代人的方块生活后,也终于渐步开化起来,但看着现在网上一簇簇的愤青,仍然让人怀5会不会又在某一个伟人胯下再火车钻山洞
没原著的讽刺性那么强,对马林生自己的纠结也没太强调,而是强化了对父子关系的叙述。演员都特到位。很多对白感同身受,非常熟悉。
把原著糟蹋了
整部片都响彻着爱的奉献bgm从头到尾也不管合不合适什么玩意
老电影了,最近翻出来看看,讽刺意味很浓
禁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审查直接拿去参展
老师你好
记得躺在上铺看小说的时候,哭得很伤心,想起我爸爸。
冯小刚筒子演滴不错
王朔的作品风格改编成电影总觉得剥离感很强,这种讽刺性很强的连续叙事在电影的片断式剪辑下变得很不完整。早起的冯裤子演的确实挺好。
1996年的阳光烤的人暖烘烘的,忘记了是几月份的某个午后,我用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里京味儿十足,可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当年小说里的情节,惟独记得那时的阳光,跟电影里的一样灿烂一样明晃晃。
味道不错,但是有些浮,压不住。
一星给王朔,一星给冯小刚,一星给马车同学,一星给爱的奉献及其他配乐,一星给因为这部电影而创作出《老师你好》的阴三儿
拍得相当糟糕。没有一分钟是好看的。也没有看到王朔的贫或痞。本身我对王朔也无感。可能我们上一拨人很迷王朔,我记得我请个高我一届的师兄吃饭,他要毕业了,他端着杯子叼着烟眯着眼说:我这大学四年就被这狗日的王朔毁了。研一我在广州无事在房间翻到一部王朔的小说集。故事也好,语言也好,并不打动我。在我心中,痞子文学的代表,是石康,不是王朔。
馮小剛,好演員。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不够搞笑,不够深刻,不够好看。。哎
呵呵 这就是生活
哪对父子不是这样
恩~王朔的原著,看来可以嬉皮了
王朔的编剧是没得说,冯小刚的戏也没啥毛病,但就是一个作家当了导演,一个导演当了演员,拍出来的东西还真的没有1+1大于2。片子聊的是一个书生鳏夫独自带子的辛劳。但后半段父子火锅发怒,四合院演员发疯导致老马被抓,这些压根本来跟孩子马车不沾边的事儿,怎么就让老马怒不可遏,把气儿撒到儿子身上,有点刻意为之,丧失了前面的辛苦铺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