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场
Tatami,进击的柔道家(台),柔道场的风波(港),タタミ(日),Judo
导演: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盖·纳蒂弗
主演:阿里恩·曼迪,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杰米·雷·纽曼,纳丁·马歇尔,李尔·卡茨,阿什·戈尔德,瓦列留·安德留察,迈赫迪·巴杰斯塔尼,埃勒姆·埃尔法尼,西
类型:电影地区:格鲁吉亚,美国语言:英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她们的柔道龙虎榜,是要委曲求全,抑或奋战到底?莱拉生于伊朗,随教练前往格鲁吉亚参加世界柔道锦标赛,一路愈战愈勇。教练竟收到紧急来电,为了避免与以色列选手对垒,当局勒令莱拉诈伤退出,更以其家人安危作威胁。《圣诛》影后莎阿米饰演教练一角,并与《以色列铁娘子:梅尔夫人》导演佳纳提夫破格联手执导,糅合政治惊栗与运动竞技,..详细 >
额头的伤并不痛,裹头的布才紧到窒息。榻榻米上的血救得了一时,抗争的血才救得了一世。他们从不在乎赛场上的金牌,只在乎间接承认一个国家的独立地位。他们可以用你的家人威胁你,因为他们比谁都害怕权力会失效。他们炫耀着证件说自己畅通无阻,举着手机说你螳臂当车,选择流亡,伊朗在心中变成疼痛。
根据两个伊朗运动员的经历合成改编,一个是2019年东京柔道世锦赛伊朗官方在看到以色列选手进入决赛的前提下,下令莫拉伊在半决赛消极比赛输掉,莫拉伊叛逃德国并说明真相,伊朗队被禁赛,并且莫拉伊代表蒙古队出战东京奥运;另一个是跆拳道选手奇米娅,2016里约夺铜,2020德国避难,透露其对伊朗强制穿戴宗教服饰的不满以及伊朗体育部门存在的男性对女性的侵害,2021年她以难民代表队身份出战东京奥运,首轮碰巧对上伊朗选手并胜利(也就是本片中最后结尾的巴黎奥运的来源),赛后扯下头巾并获得支持(片中莱拉扯下头巾自由呼吸)。其实在运动场上,面对敌对国家选手,弃赛都很常见,有个人爱国因素也有行政强制,只不过放在伊朗这个国家身上,就会产生奇异的效果,更典型,而且目的性也过于明显。
作为政治电影节奏还挺好的。但这电影的剧情我好像在很多年前刘慈欣的小说里见过。如果故事原型不是真的话,动人的点至少少三分之二。
赛场上落地锁喉的疼痛只是肉体上的瞬间苦楚,但原本坚定不移支持的国家却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为了自己可怜的利益转身离去,这却是在精神上不可磨灭的永久苦楚。可人从来不应该无缘无故被苦楚笼罩一生,所以她们选择反抗,彻底跟曾经深爱的土地喊着眼泪彻底诀别。想到了因为出柜在祖国无法容身最后只能远走他乡的网球运动员卡萨特金娜,破碎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让人进步,将过去的一切埋葬才是新生的唯一方式,走吧,永远不要再回头看哪怕一眼。
联合国称赞难民运动员是“希望与和平的灯塔”
带着毫不掩饰的政治意图来拍一部虚伪的电影,那就不应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评判,一群肮脏的东西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33场。80届威尼斯地平线入围以及36届东京评委会大奖&最佳女主角。将政治聚焦在一场比赛,其实教练的角色在后来转变时可以处理的更好一点,反高潮设计,虽然在擂台输了,却获得了自由与尊严的胜利,迎接她们的是更大的战斗。映后见到了阿米尔本人,初执导筒拍了这样一个故事,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她本人的经历。
电影本身并没有特别出色 拒绝被人权什么的绑架
不自由,毋宁死。 “I choose to be free now.”
教练的角色缺乏一定的转变性节点 政治压迫也略显轻浮
#HKIFF#声效拉满。导演影后出身,会更注重表演张力,但忽略了文本深度和人物扁平,几个反派配角工具转型,主角内心os也是通过最后台词的宣泄脱口而出显露直白。映后问导演伊朗和以色列问题,她说是40年政见原因,再查下资料伊朗拒绝运动员和以色列选手对垒接触,是因为不承认它是独立国家。为自由而战的伊朗女性,在榻榻米上跳跃。导演取消航班奔跑空降返场,尊重感恩每次勇敢发声。
一人冲冠,全家走线,真正的伊朗梦。节奏太好,摄影剪辑毫不拖泥带水,有时应接不暇,有时戛然而止,尤其在激烈冲突后的宁静里突然给一个意外这招很有效,很会控制观众的情绪与呼吸。相比后面诸如“我宁愿流亡也不愿生活在谎言里”,更喜欢比赛中途呼吸困难那段,摘掉头巾立刻呼吸如常,直接且厚重的隐喻。电影结束后导演/女二Zar Amir Ebrahimi突然出现在了影厅,原来她特意cancel了flight来和观众见面,和大家聊天、签名、合照——许多人包括我都是后来才意识到,这可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戛纳影后合照哎!(2024.4.7 19:30 英皇尖沙咀IS #HKIFF48第47部电影)
女主角的动机略显单薄,毕竟为了这个自由的选择权而可能承受的代价过于昂贵了。
#HKIFF# 题材好拍得也好,拼着断气也要重新站起。伊朗女人能不能独立建国。导演取消了一班机专门跑回戏院谢票,奔跑的伊朗女人又具象化了😭
两位女演员的演技很好,黑白画面的质感也好,比赛场面也不错,但是政治惊悚的惊悚程度不够
都说体育不牵涉政治,但是实际上政治真的在影响体育竞技。
来法第一部电影。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逃离德黑兰”,为了自由和人权究竟可以放弃多少东西?又有多少身外之物值得放下来获取来之不易的自由?小而美的3:4画幅,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本身充满力量和暴戾,不完美但是力如千钧,几处变焦镜头沉浸而又充满匠气,性别意识和国别问题的表现比《圣蛛》要好上很多。看的时候不由自主想到某地也是一样的境遇,只是伊朗能拍出如此振聋发聩的电影,我们何时才能达到?
黑白、4:3画幅、手持跟拍,配乐,剧本,剪辑都做到了极致的好,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应该拿奖。
6.5/IMDB7.5 专攻欧洲电影节的伊朗电影的新尝试,替伊朗电影人开心,作为女性运动片和政治惊悚片的杂交品种,影片有机结合了批判伊朗当局、体育赛事政治化、个体反抗建制派、女性觉醒、难民运动员各种元素,赛场上赢得越多,赛场下付出的代价越大,一场荒诞的政治干预犹如龙卷风卷入无辜者,同时让当局者幡然醒悟,伊朗电影人走在华语电影人前面太远太远。当然电影有两个小缺点,一是赛场单一场景有点腻,父母和丈夫线可以做加法,绑架副线做大做强,二是影片节奏有点闷,搭配上重复的赛事、寡淡的黑白画面、呆滞的长镜头/升格,导致情绪一直没冲上去。
小小的竞技场却反映出政治角力。决定输赢的不是你的努力、专注和能力,决定输赢的是一通电话、一个威胁和强加于个体上的为国家荣誉着想。运动员有时也挺悲惨的,既要克服竞技状态、年龄和伤病,还要考虑外部的影响,还是希望简简单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