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了一只羊

撞死了一只羊,ལག་དམར།,Jinpa

主演: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加华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8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2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3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4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5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6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3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4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5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6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7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8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9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20

《撞死了一只羊》剧情介绍

撞死了一只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决意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阴差阳错,杀手金巴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于是,两个叫金巴的男人的命运便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开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佩佩麻辣兄弟之疯狂一夜多余的恩典橡树男孩双时空男友谜道死囚大逃杀2不老奇事黑暗之中春天塔科马神不在的星期天催眠勇敢者奇迹飞鸿笑传之黑蝙蝠大川端侦探社前哨公子,我娶定你了急救小组眼泪女王假面骑士圣刃深罪的三重奏二炮手猎魔女战士情迷意乱绝地重生是亲密的你有你就幸福坤蒂拉娜3最后的尼安德特人

《撞死了一只羊》长篇影评

 1 ) 你所不知道的《撞死了一只羊》的故事

缘起大概2006年,我偶然在北京的某个报刊亭买到一本《小说选刊》,看到了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被这篇小说吸引,决定将它改编为电影。

之后和次仁罗布取得联系,开始改编。

但因为《杀手》篇幅太短,就想到自己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之后把这两个短篇揉在了一起。

剧本初稿出来后,不断地完善它。

2017年跟泽东结缘,正式开启了这个电影项目。

开机了

2017年9月28日,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在可可西里楚玛河边正式开机了。

那天天气有点冷,但大家热情高涨。

仪式很简单,煨桑,放鞭炮,撒风马,拉经幡,祈祷,一切都很正常。

一部准备了好多年的电影,终于开机了,我深深地舒出了一口气。

你们真的是拍电影的吗?

有一次,我们转场到不冻泉的路上,看见一辆摩托车摔倒在了路边的沟里,旁边坐着一个人。

我们回到不冻泉时,起风了,天色渐渐暗下来,我莫名地想起路上看见的那个人。

想着晚上若没人去接他,他肯定会很冷,就让剧组制片部门的几个人开车去找那个人。

大概两小时之后,他们带回了那个人。

那人说他们计划骑行穿过可可西里,下午出了车祸,他朋友去找救援的车。

他给他朋友打了电话,他朋友说快到不冻泉了。

他朋友到了之后,我们帮他把摔坏的摩托车和其他东西抬上了卡车。

他挺感动,说现在很少你们这样主动帮人的人。

他还跟大家合了影。

临走前,他突然问了一句:你们是做什么的呀?

有人说:你猜猜。

那人说:猜不出来。

有人说:我们是拍电影的。

那人睁大眼睛疑惑地说:你们真的是拍电影的吗?

不可能吧!

大家笑了,没再说什么。

高原人有高原反应了

这件事情有点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这里说的这个高原人就是我。

在海拔5500米的可可西里,组里的一些内地朋友有高原反应,大家都觉得挺正常。

但我这个生长在高原的高原人回到高原有了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高原反应的症状,就太没面子了。

开始还不太好意思跟身边的人说,但我的表现让身边的人看出了我有高原反应。

他们让我喝红景天,吸氧气,我除了惭愧之外就是感动。

但慢慢地我也适应了,觉得自己作为高原人的基因还在,这就好。

香港人来探班

Jacky(彭绮华)是《撞死了一只羊》的制片人和监制之一,她生活在香港。。

我们在一个海拔高出5500米的高地拍摄时,她说她要来探班。

我很担心,担心她会有严重的高原反应。

剧组的几个人听说她要来,也很担心。

大家都让我劝劝她最好不要来。

最后,她还是决定来探班了。

我打电话给她让她先在格尔木休息两天。

但她也没怎么休息就到拍摄现场了。

来之前,我让我们的随组医生准备了很多氧气袋。

接她的车到达拍摄现场时,我有点担心地走上去迎接她。

她抱着一个氧气袋正在吸氧,脸色看上去还可以。

她反而问我你的身体怎么样,还带了一些补品给我。

后来两天,她跟着剧组去了更高的地方,也没事。

我就跟她开玩笑说;你跟藏地很有缘啊!

她笑着点头。

她在剧组呆了几天,看到一切正常才离开。

临走时,她说杀青时她还会来,我想她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吧。

关机那天,她还真的来了,和大家玩得很开心。

一场床戏

电影中有一场床戏,就是司机金巴背着半扇羊肉去会情人那场。

吃过晚饭之后,各个部门已经收准备就绪,我们就去了拍摄现场。

到了现场,我发现来了很多人,后来又陆陆续续地来了一些人。

平常拍夜戏时一般无关人员都不会来,但是那天晚上似乎全剧组的人都到了。

我看到大家互相打招呼时的表情都很暧昧,神秘一笑似乎彼此就心领神会了。

我笑着跟旁边的摄影或者副导演说:今晚的气氛还挺诡异的。

摄影师或者副导演回答我说:万玛才旦要拍床戏了,大家当然好奇啊!

我心里想,嗯,有道理,我拍了这么多年的电影,之前确实没有拍过什么床戏,拍的都是些喇嘛僧人寺院的清淡生活,难怪大家这么好奇。

正式拍摄时,为了不让演员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我们把挤在屋面的无关人员都清理出去了,只留下演员摄影录音和执行导演在里面。

正式开拍后,大家挤在监视器旁边看热闹。

看了一会儿寡淡无味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大家也就逐渐离开了拍摄现场。

看来,电影确实还是一门把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才有意思的艺术。

屠夫剁了自己的手指头

这是个跟我们的演员副导演有关的故事。

我们的演员副导演叫扎西,他有藏区第一演员副导演之称,几乎到藏区拍电影的剧组都会去找他。

他总能想方设法找来你想要的那种演员,很厉害。

我们拍金巴在小镇遇见屠夫那场戏时,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看了看周围的几个人,觉得扎西还挺适合演这个角色的,就让他演了。

扎西也喜欢演戏,已经在好几部电影中客串了不大不小的角色,算是有表演经验的群众演员了。

扎西对待表演很认真。

我们拍金巴问屠夫羊肉的价钱、屠夫正在剁肉那场戏时,我突然看到扎西的表情有点不对劲,很拧巴,就喊停了。

最后才知道他不小心了剁到了自己的手指头,差一点就把自己的手指头给剁下来了。

我问他你怎么不停下来,他说怕影响司机金巴的情绪就忍住了。

多么敬业的演员啊!

等待秃鹫来临

秃鹫那场戏是我们一直都很担心的,担心拍不到想要的那种场面、那种效果。

拍电影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差了什么也不行。

谢天谢地,后来我们终于拍到了我们想要的情景。

那天我们早早就去了,美术部门把买好的牛肉带到了现场,准备给秃鹫吃。

我们架好机器等待,不知道秃鹫什么时候来。

天葬师说,也许今天秃鹫不会来了。

天葬师念起了神秘的召唤秃鹫的经咒,过了不久,我们就看见有一些秃鹫在天空盘旋了。

天葬师说你们的运气真不错。

之后秃鹫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大概有几百只,几乎遮住了头顶的天空。

最后,有些落在了地上,有些在天空飞翔,那个场面真是壮观!

摄影师吕松野嘴里说着“哎呀妈呀,这个也太壮观了,太壮观了!

”扛着摄影机按我们设计好的路线在秃鹫中穿行。

最终,我们拍到了我们想要的画面。

墨镜王的加持

一些朋友知道王家卫导演是这部电影的监制之后就充满好奇地问我:你有没有见过墨镜王的眼睛啊?

听说除了他儿子谁也没有见过他的眼睛。

我说:我见到了。

他们就问: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我也故意神秘地笑一笑,说:这个不能说。

一开始,也许是因为他那副标志性的墨镜的缘故吧,我也以为他会是个高冷的人,但接触他之后,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

他的参与,确实给这部影片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好处,我也经常在外面说:王导和泽东的加入,让这部电影更加地完美了。

确实是这样。

藏族谚语“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这句藏族谚语,我们费尽周折才找到它,最后把它放在了片子里。

它几乎成了进入这部电影的一道密码。

我希望我们营造的这个梦,也能成为你的梦的一部分。

最后,感恩所有!

 2 ) 羊来了,我们来了

4月26日,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如期上映,我们守住了跟观众的一个约定。

观众也给予了我们足够的热情,一刷,二刷,三刷,包场,各种观影团观团,以各种方式回馈我们的约定。

这段时间,十几站路演活动,全国各地昼夜奔波,虽然难免身心疲惫,但也像是一个处在恋爱中的女人,内心充满了温暖和爱意。

此刻,我们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就像是一个吃百家饭的孩子,在大家的悉心呵护下逐渐地成长。

那么,就让她继续健康地成长吧。

一路有你,我们不再孤单。

感恩所有!

 3 ) 藏族魔幻现实主义:撞死一只羊和杀死一个人

《撞死了一只羊》片子很短,86分钟,可能是近些年来院线片中最短的电影之一。

整体故事非常简洁,却非常巧妙。

导演万玛才旦其中埋下了无数密码,让人看完之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电影讲述了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与解脱、具有东方神秘气质的故事。

相比于万玛才旦的前作《塔洛》,本片做了一些类型片上的尝试,悬疑、公路、复仇、死亡等元素令影片拥有了强烈的节奏感。

在剧本层面上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两篇短篇小说,一篇是万玛才旦自己创作的影片同名小说《撞死了一只羊》,另一篇是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杀手》。

电影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司机和杀手——以及他们所延伸出来的故事便分别来源于这两篇小说。

两篇小说都不长,却都很有看点。

如果仔细对照电影和小说的话,会发现电影的主体部分——主要故事情节——来自小说《杀手》,是为骨血;点题部分——救赎与解脱——来自《撞死了一只羊》,是为灵魂。

万玛才旦通过电影这种载体特有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段,把两个角色和两个故事混搭到了一起,把骨血和灵魂合二为一。

首先是两个镜像相关的同名角色,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的混搭。

这两位金巴,不仅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活佛起名的相同姓名,去过同样的小餐馆,坐在同样的位置,看过同样的风景;但他们也有很多对立之处,比如性格差异,比如在小餐馆中所吃的东西都完全不同。

在映后环节,导演还特别提到在演员层面上,就事先考虑到了两个金巴的对立。

饰演司机金巴的是近些年来藏族电影中经常能够看到的演员,比如《皮绳上的魂》《阿拉姜色》。

他的本名就叫做金巴,也多次出现在万玛才旦的作品之中,比如《塔洛》。

高大坚毅,豪放不羁的外形,让他充满了藏族康巴汉子的味道。

而另一位金巴则特意选择了相对瘦小、清秀、也看上去更冷静的更登彭措。

然后是两个意味深远、本质相近的故事,撞死一只羊和杀死一个人到底哪个罪孽更深重。

司机金巴为他撞死了这只羊,耗费巨资进行了超度和天葬,然后他获得了解脱;杀手金巴为了复仇找到了垂垂老矣的仇人,看到他年幼的孩子,放下了仇恨,获得了解脱。

类似的混搭同样出现在电影中的很多地方。

比如帕瓦罗蒂《我的太阳》,来自意大利的男高音,绽放在海拔5500米的西藏高原之上,藏区的太阳和意大利的太阳,合二为一;还比如司机金巴车前的挂件,外面看是活佛,里面看是女儿,信仰和亲情,一体两面,合二为一;还有拉萨啤酒和百威啤酒,一个来自大洋彼岸,一个属于本地,当场贴上的标签更是让它们合二为一。

通过这些混搭,万玛才旦成功地圆起了整个故事,形成一段首尾相接的轮回往事。

梦里梦外,两次高原无人区的公路行车,两泡尿,最后司机金巴在梦中为杀手金巴完成了复仇,两个金巴合二为一,两个故事在梦境重叠。

所谓“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里,那我的梦就会变成你的梦”。

影片最后留下的开放式结局,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遐想,令人意犹未尽。

巧妙的剧本之外,本片的摄影、剪辑、配乐、音效都做得非常到位。

这可能是因为本片的幕后团队非常强大,毫不怯场。

摄影吕松野,配乐林强,剪辑指导张叔平,音效杜笃之,就连片尾曲的演唱者西藏病人乐队,都无一不是行业内的顶尖好手。

监制王家卫为这部片子注入了别样的味道,把他所擅长的都市小资、咖啡馆调情式的浪漫以及没由来的触动,都放到了高原的小餐馆里。

比如那个妩媚多姿的老板娘活脱脱就是《阿飞正传》中的刘嘉玲,还有那个高原上飞过的飞机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更别提司机金巴全程带着的墨镜令人很难不想到墨镜王本身。

摄影吕松野此次更为抢眼。

粗粝的胶片质感,色彩丰富,黑白惊艳,虚化的镜头和叠影,四比三的画幅,如梦如幻,如坠深渊。

梦境、回忆与现实更是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色彩,梦境炙热强烈,现实冷静克制,回忆黑白虚幻,三者泾渭分明,却又互相承接。

导演万玛才旦自己说:“电影总共86分钟,每个镜头里的每个细节都是经过设计的,而且是反复拍,拍到最理想。

每个不经意的镜头都不是随意呈现的镜头。

”的确,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在车上那个一人一半的构图,二者的对立与相似,一眼就能看出,不可谓不高级;还有司机金巴在和情人温存之后的虚化和谍影,就像是一场梦一般。

最终,导演万玛才旦把巧妙的剧本和强大的幕后团队合二为一,完成了这部非常独特的《撞死了一只羊》。

拉萨与百威,卡车与飞机,梦境与现实,过去与未来。

两个镜像相关的同名角色,一段首尾相接的轮回往事。

在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上,加入了魔幻主义的色彩,配合以藏族的语言、宗教和背景,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藏族魔幻现实主义”。

一直以来,万玛才旦都被认为是“藏语电影”的开创者。

因为他拍摄于2005年的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是中国百年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拍摄、藏族演员出演,并且以藏语为对白的电影。

但是万玛才旦也并没有像以往藏族题材电影那样,对藏地高原进行了奇观化的处理,反而是聚焦于人的本身。

你看到的是人性本质,人的情感是共通的。

对于万玛才旦来说,藏语是他的母语,藏族是他的身份,藏地是故事的发生地,仅此而已,这只是他叙事和表达的方法和渠道。

万玛才旦表达的主题是更广泛和开阔的,是关于人的母题,是人类共有,天下偕同的。

对于《撞死了一只羊》来说,它是撞死一只羊和杀死一个人,它是救赎和复仇,它是未来和希望。

最后,诚如王家卫最近特意发微博所言,“花有五色,是为缤纷;大千世界,方得精彩。

守住26/4,是为中国艺术电影留一片天空。

观众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在这里,和中国的电影爱好者在一起。

”《复联》与《撞死了一只羊》并非一道二者只能择其一的选择题,国产艺术电影理应获得一点点空间和尊重。

对于《撞死了这只羊》这部影片而言,确实值得支持一下,尤其是在《复联》票房不断突破各种影史记录的时候。

花有五色,是为缤纷。

《撞死了一只羊》给你或许不仅仅只是缤纷而已,更是一个大千世界。

 4 ) 落幕,睡觉,晚安。

很诗意的一部藏地电影。

镜头极美,室内自然光用得极妙,满满地油画感。

故事虽小,但富有禅意且玩味十足。

两个同叫“金巴”的角色互补,现实与梦境又互补。

其实,人生就是在“拿起”和“放下”的过程中不断地流失。

至于,谁是金巴?

谁是羊?

谁在做梦?

哪一段才是现实?

无所谓了,享受过程就好。

落幕,睡觉,晚安。

 5 ) 梦境和轮回—只有一个金巴

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有一种悬疑片的味道,但是又没有完全沉浸在悬疑的氛围里,还是一种纪实的视角,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前半段就是在叙事。

但是到了“萨那”那段,才看出来,其实有部分是想象、梦境,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再整体联系起来看,撞死了只羊也是梦境,暗含隐喻。

第一段故事讲的是货车司机金巴去县城送货,路上莫名其妙地撞死了一只羊。

路上遇到了一个去萨那的男人,捎上了他,名字也叫金巴,声称是去杀一个人。

这样两个人产生了短暂的交集。

金巴到了县城送到货以后,就去寺院给撞死的羊超度,他没有选择将羊卖给屠夫,也没有选择自己吃掉,而是选择天葬,给秃鹰们吃。

第二段故事讲的是他担心和自己同名的金巴真的去杀人,因此去寻找他。

就是在这里,才看出来梦境。

在茶馆里,当老板娘回忆有个男人昨天来的时候,场面的诡异之处就在于,这是金巴刚来茶馆里的背景画面一模一样,喝酒的老人,玩骰子的一群人,说的话都一模一样(背景音效一模一样),窗外走过的狗和小孩,都完全一样,连天气都一样。

然后当金巴去找那个可能被杀的人的时候,发现他没有事情。

而且听那个男人讲,昨天来了一个人也是找他,但是等他来了就一直哭,最后就走了。

通过描述这个画面其实很模糊。

但是等切换到回忆画面的时候,却很清晰,是那个叫金巴的人看到要杀的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家庭,他不忍心了,于是他就走了。

等金巴没有找到另一个金巴的时候,他开车回家的路上,车胎坏了,坏了车胎后躺着睡着了,在梦里—金巴的样子成了另一个要去杀人的金巴样子,然后拿着刀捅死了要杀的人,然后将他用于天葬,给秃鹰们吃。

其实只有一个金巴。

也不存在和自己一样同名同姓的人,一直都是他自己。

是金巴自己想要去找仇人报仇。

是一场梦境,在梦境里他去找仇人报仇。

为什么他一直戴着墨镜?

也许是因为他一直都想报仇,而不想让其他人认出来他。

这是一种隐藏策略,不想暴露自己的心理。

什么时候把墨镜摘了?

当他在路上休息的时候,梦到自己杀死了仇人,之后他将眼镜摘了,这可以看成是他的目的达到了。

所以这个故事里,讲的是莫名其妙撞死了一只羊,都要为羊超度的善良人金巴,一直都想着去找仇人报仇,但是又不忍心,他去寻找另一个金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他想阻止另一个人找仇人报仇,也是金巴自己在阻止自己。

整体的故事逻辑应该是,金巴想要去报仇,然后他本来想要去找仇人。

但是他又不忍心,最后放弃,最后只有在心理完成这一活动。

也就是梦境。

 6 ) 一场长达87分钟的梦境 |《撞死了一只羊》

看万玛才旦的新作《撞死了一只羊》,是一次很奇妙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故事关于梦,关于虚幻与现实的交织。

看这部电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嵌套的梦境,入睡是梦,醒来后,依然在梦里。

这样的电影,是属于大银幕的。

只有在影院里,四下黑寂,屏幕独亮,听觉被完全包裹,才能彻底体验到沉浸式的美感。

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还是万玛才旦吗?

没想到这个有着浓厚写实主义风格的导演,还能拍出如此写意又空幻的影像。

可可西里,无人区,秃鹫在天上盘旋,地上难见活物,一条铺满黄沙的公路通向远方的城镇。

风沙之中,一辆卡车若隐若现,驶向景深处。

车上的司机名叫金巴,他撞死了一只羊,半路又遇见一个同样叫金巴的杀手,一场亦真亦幻的旅程就此展开。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

了解万玛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拍“在路上”的电影。

他的前作《寻找智美更登》就是公路片,而《静静的嘛呢石》虽然类型特征并不明显,但焦点仍在路上。

公路片的内核是“寻找”。

万玛的影片也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世俗以及藏汉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属于当代西藏的落点。

这种寻找在前作中的表现,是很无力的。

无论是《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还是《寻找智美更登》里的导演,他们都表现出了某种无所适从或彷徨无奈。

因为西藏的现实太复杂了,处处是割裂的景象,于是小喇嘛“还要继续寻找”,而导演则干脆说出“找不到”的断言。

万玛是个圆润又周到的导演,既然现实很难求解,那么他就老老实实地呈现,并将自己小心地隐藏在影像背后,做个客观的记录者。

而在《撞死了一只羊》中,我看到了万玛的创作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一次,他显然更主动,也更有表达欲。

这种主动性首先就体现在影像风格上。

从前万玛的影像,是如侯孝贤或阿巴斯般远远注视的,而《撞死了一只羊》的影像却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化,摄影机的存在感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你能很清晰地感觉到,万玛的镜头“动”起来了。

如果将镜头视为导演手中的“笔”,那么这种改变,就像一个正襟危坐写毛笔字的人,突然开始奋笔疾书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内心态度的转变。

这种改变,同样发生在剧作上。

在《撞死了一只羊》中,万玛不再满足于白描式的呈现,而是直抒胸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从主人公的设定上,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万玛前作的主人公们,符号特征都极其明显。

无论《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寻找智美更登》里的蒙面女孩,还是《塔洛》里的牧羊人,他们本质上都不是“人”,而是某种“传统西藏”的象征。

万马的意图,是通过这些人物的眼睛,对照出现实的异变。

与之相比,《撞死了一只羊》的主人公终于回归了人的本色。

他们身上,除了“普通”之外,没有任何标签。

这也让《撞死了一只羊》得以把焦点从抽象的“文化议题”上面移开,重新回归到具体的“人”的身上,去探讨人的困境、人的觉醒。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分别来自两部短篇小说,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和次仁罗布的《杀手》。

万玛在影片中将两部小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整故事。

这两个金巴,原本除了名字之外毫无共同点,但实际上,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杀手金巴背负着传统赋予的使命,他是康巴人,而康巴有个传统,视“有仇不报”为奇耻大辱。

于是杀手金巴一再上路,历经十几年,只为血刃杀死父亲的仇人。

司机金巴撞死了一只羊,原本没什么稀奇。

但他有一颗悲悯之心,一心要去寺庙为死去的羊念经超度。

这看起来不像什么困境,可吊诡的事情在后面。

刚刚超度完亡羊,司机金巴开车经过肉铺,又不假思索地为情人买下一只宰杀的羔羊。

杀羊、度羊、买羊,信仰与世俗间荒唐的对峙,在这个不动声色的情节里瞬间浮现出来。

这是一种隐藏得更深的困境,近于无形,却也在悄悄撕扯着司机金巴的内心。

此后的司机金巴,冥冥中受到启示,他想起之前偶遇的杀手金巴,惦念他后来的命运,于是踏上了寻找另一个金巴的路途。

两个金巴的命运在此刻汇聚。

正如影片中那个超魔幻的镜头:两个金巴一左一右坐在车中,画框将两个人的脸各截掉一半。

仿佛在说,他们两个人就像镜中的彼此,你无法分清,究竟谁在谁的梦中,抑或他们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同样,他们都活在信仰与世俗的撕扯之中,撕扯的力量来自于一种强大的文化惯性。

那力量建构起一个不灭的轮回,一旦陷入,就很难脱身。

正如司机金巴为撞死了羊而负罪,同时又可以毫无负罪地去买羊肉;杀手金巴依循传统,为父报仇,尽管他知道,仇人的儿子也会因此再向他寻仇,如此往复,永无休止。

那么,该如何解脱呢?

万玛一反常态的,并没有止于问题,而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那答案也并不复杂,正如他在设计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时所做的:摘掉标签,回归个体。

人,首先是人。

“人”的身份,应先于传统赋予的身份,如杀手;先于地域赋予的身份,如西藏人;也先于信仰赋予的身份,如佛教徒…… 只有回归到“人”,才能真正觉醒,才不必因任何理由而违心地去做那些“非人”的事。

就像杀手,在看到仇人的孩子时,选择放下屠刀。

就像影片最后的那一场梦境,看似是司机金巴用一场梦为杀手金巴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但那毕竟是梦,不是真实的。

而梦境之后的醒来,才是必然的真实。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万玛用一场梦境解脱了现实,又用最后的醒来违背了梦里的发生。

两相抵消之后,表达的真意得以显现,只有人的觉醒,才是唯一的必然。

文章最后,总结几句。

《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极富诗意的作者电影,值得到影院观看,且也必需影院的环境,才能更完整地感受它的美。

影片的主创除了万玛才旦,还有监制王家卫,摄影吕松野,剪辑指导张叔平,音效杜笃之,配乐林强。

堪称豪华阵容。

还有,它是一部藏语电影。

在如今这个港片上映,都难觅粤语版的时代,万玛还在坚持拍藏语电影,这不容易。

而失去了语境的电影,无异于更彻底的架空。

最后,影片结尾的字幕: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它是进入这部电影的钥匙,你可以带上它,走进万玛的影像世界。

 7 ) 梦境与现实的鸿沟

从《塔洛》初识万玛,黑白影像、极简风格、叩问信仰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后来一路回溯,看了“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感受到他对藏地满含深情的目光。

哪怕是那部带有命题性质的《五彩神箭》,也没有过分猎奇的民俗展示,在文化输出与精神传承之间找到了微妙的落点,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作者最可贵的特质。

无论在过往的电影还是小说里,一种朴实的叙述、平等的视角、悠长的余味始终是其作品的共性。

电影作为某种致幻药物,某种造梦机器,是梦境最好的载体之一。

而在第六部剧情长片里,一向写实的万玛才旦也开始做梦了。

那些带有诱惑又令人迷惑的镜头,此前从未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出现,也难怪有很多观众把他这次在风格上的极大转变,归功于本片的监制王家卫。

但其实更应该感谢摄影师吕松野的运镜,他对某些梦幻段落的表现力和掌控力令人吃惊。

同时,声音杜笃之和配乐林强也是华语艺术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与藏族影人的亲密合作为电影带来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个作家导演,万玛才旦钟情于把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为影像注入一种不事张扬的文学感。

《塔洛》曾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我把它与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起看作一种简洁而独树一帜的“文人电影”。

新片《撞死了一只羊》(以下简称《撞羊》)则获得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改编自万玛的同名短篇小说及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

两篇小说中那种孤独、寂寥的气质,被相当成功地移植到影像中。

羊的命运、杀手的命运,离奇又宿命般地交缠在一起。

《撞羊》是一个关于复仇又指涉信仰的故事。

但它无意建构复杂的情节,也无意展示浅层的心灵净化。

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是偏静态、偏凝固的,人物没有激烈的外部动作,但行事沉默、坚定,饱含暗涌的心理活动。

电影开篇,在高原无人区开车的司机,不疾不徐地抽烟,听着藏语版《我的太阳》,车窗外是无边的荒凉。

而那个衣衫褴褛的徒步者,惜字如金,却完全不讳言自己要去手刃杀父仇人的事实。

两人都叫“金巴”,活佛赐予的姓名忽然将两个陌生人联结在一起。

在旷远的天地间,某种思绪开始在人物心里生根。

这种直接、沉稳的刻画角色的节奏和方式,给了观众凝视的时间,也让人物更久地驻留在空间里。

这依然是我熟悉的万玛才旦。

在寺院听到那句“来自海拔5500米的六字真言”之后,司机金巴被某种力量牵引,鬼使神差地驶向萨那镇,踏上了寻找杀手金巴的道路。

此时,观众也相应地被巨大的悬念牵引:杀手究竟去了哪?

他找到仇人了吗?

他杀死仇人了吗?

司机来到茶馆坐定以后,我们第一次在藏族电影里看到了一位风情万种的老板娘。

空气中急剧增长的情欲气息,不由让我回想起《冥王星时刻》中曾美慧孜的表演。

她的叙述透露了杀手的去向,电影用黑白段落进行场景重现。

由此开始,《撞羊》跃入一个更轻盈的境界,想象和梦境开始交迭出现。

比起那句超度亡灵往生极乐净土的“嗡嘛呢叭咪吽”,或许片尾的藏地谚语更像电影的密码:“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很难不把《撞羊》与张杨导演的《皮绳上的魂》进行比较:两者的故事都发生在藏地,同时其主人公的双生属性都带有一种魔幻色彩,他们都在苦苦地追寻、求索。

但比起张杨的狂狷恣肆,万玛则似乎在收敛与纵情之间游移不定。

换言之,《撞羊》的梦境是不彻底的,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未曾弥合的鸿沟。

万玛构建了坚实的现实图景,但他的目的是在现实之上构筑寓言世界,在谜团上叠加谜团,在迷宫里扩建迷宫。

撞死的羊、秃鹫或者墨镜,创作者堆砌了诸多指向不明确的意象与符号,但没有试图深度挖掘出其内在的神秘、缠绕与复杂,而只能用另类的摄影风格去填补意义上的迷失。

万玛没有为观众真正打开入口,让他们跌入梦境,而假借给予观众解读的权利,令他们清醒地审视电影的“艺术性”。

比起《塔洛》坚定的一以贯之的对主题的开掘,这种混乱或许是《撞羊》最令人遗憾的地方。

在我看来,它还可以走到更深邃、更寥远的地方。

在《复仇者联盟4》的强势挤压下,《撞羊》的生存空间可谓是小之又小,但监制王家卫坚持不撤档,通过和全国艺联专线的合作,希望用这种坚守向广大艺术片创作者传递态度:相信观众,相信局面终将被打开。

尽管《撞羊》的票房已经刷新了万玛才旦作品成绩,但它依然值得见到更多观众,值得更多影迷在其中横冲直撞,混淆梦境与现实。

 8 ) 梦境的入口

耽搁了两天,再聊一下《撞死了一只羊》(有部分剧透,没看过同学绕行。

)好的地方兹不赘述。

体量确实有短片感,体量不大的寓言应该再内容丰富一些。

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互为镜像的话,杀手弱了。

复仇和救赎主题对映,救赎有些简单了。

单线的故事主题都很明确,观众理解不费力,但两个故事揉在一起部分观众(起码我身后两对老年夫妇)窃窃私语看不懂。

两个故事用梦境打通,要互为因果,结果是在打架,有点互为矛盾。

主题杀与没杀的对立设置很有意思,探讨的还是善恶问题。

导演可能认为不杀是一种救赎,杀也是一种救赎,后者不太“正确”所以营造“具象的梦境”来完成。

但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善何以从恶中产生,同样,恶何以从善中产生”。

未必是反抗信仰,而是用现代性的影像表达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但有点不够极致。

如果沿着“混沌理论的随机性”一直走下去我觉得反而在探讨善恶的空性。

就像天气预报测不准一样,为何“明极而动”?

不是简单的在一元论宗教伦理中打转,我觉得从艺术角度看更有意思,救赎的主题还是放在宗教本身为好。

结构:梦开始的入口我最不能接受的是片子的结构,结尾处非常具象的梦境和两行字,可能是一种欲要表达清晰的欲望,因此太实了反而失去韵味。

图一截图张叔平老师的意思可能没有明说,我感觉实际第一个场景就是梦开始的地方,导演这个寓言故事实际这条路开始就是梦的入口,这样全片的细节都可以立住,一个人的内心善恶交织镜像也能理解。

而最后结尾的“实梦”反而破坏了全片的梦境,把观众的理解干扰了,把前面“像真实一样的梦境”理解成“一个真梦以外的真实发生”(我去,能有人看懂这句嘛。。。

)退而其次,我觉得第二个梦境入口应该是公路旁萨那的路标。

如果前面是真的,司机金巴回程经过路标有没有拐去萨那?

这可能是一个梦,那后面也顺。

不管梦开始的地方在开始还是在路标,我觉得都不需要再造“实梦杀人”,司机金巴就“真的”替杀手金巴报了仇。

那种艺术力量更震撼吧。

我猜测之所以不这样表现可能是找不出“合理”杀人动机,梦中救赎是一个动机。

但没有动机或者“随机动机”我觉得其实更有意思。

酒馆:拍的特别生动,好看,画面,声音,表演都好。

老板娘男性观众大家都记住了。

但是也可惜在这里,有点喧宾夺主。

就像《罗生门》,行脚僧在门里的讲述不是重点,他讲述的林中故事才是冲突焦点。

酒馆不是复仇现场,但很多人记住的是酒馆。

最后:艺术没有对错,因人而理解不同吧。

电影大师都具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魔力,你说真的吧不完全像,你说假的吧又特真实,会留一些线索,这线索如何留得精妙还是有判的。

用梦拍寓言,不要解释,不要告诉。

我看到便在你的梦里了,梦里也不要说破才美。

 9 ) 信仰向左,文明向右

首先不觉得这是一个救赎与放下的故事,而是延续了导演对于藏人传统信仰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这一主题的探讨。

他的镜头直观记录着现代文明入侵下传统藏人生活中的矛盾与失衡,同时,导演含混模糊的态度中流露出对宗教传统的反思。

电影里有两个金巴,司机金巴穿着皮夹克戴着墨镜,开着卡车,车载音响里播放着《我的太阳》;而杀手金巴一身藏人打扮,衣着破烂如乞丐,沿着公路徒步而行。

杀手金巴上车后,两个金巴一左一右,分别有半张脸留在画面中,金巴的名来自活佛,一虚一实象征着藏人的一体两面。

酒馆的一场戏重复了两次,两个金巴的行为动作形成了一个对照组。

司机金巴的背景音乐是一位女高音演唱的藏语流行音乐,杀手金巴的则是低沉的诵经声。

但两人身后交谈者的谈话是一样的,讲的是自己遇见有人拿着一把金刚杵,十分“殊胜”,自己花了两万把它买下来,第二年做生意时“收益多多”,这表明在消费社会里传统藏人的佛教心灵正在被异化,功利心被唤醒。

电影里有司机金巴多次数钱、给钱的动作,计较一个人吃羊与一群秃鹫吃羊所做的功德的差别,一只羊与半只羊的价格等情节都强化了这一表达。

导演对于现代化的问题并不是一味批判。

在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中,万玛才旦展现了真实藏人生活中的一系列现代化符号;年轻人跳的迪斯科、娃哈哈、“唐僧肉”辣条、西游记光碟,现代文明的入侵让年轻人纷纷出走,刻石老人留下未完成的六字真言一夜辞世。

但导演的批判态度却并不坚决,镜头下小喇嘛拿着《西游记》光盘在山上来回往返,充满儿童天真快乐的旨趣,影片结尾处,法会诵经场面神圣庄严,手执铁杖的喇嘛面无表情走过,对比那个放下光盘盒子却舍不得孙悟空面具的小喇嘛,摄像机背后的目光充满同情。

杀手金巴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从上车到下车,属于他的背景是一片朦朦胧胧的灰白色,之后他更是一直存在于他人的叙述和变形的镜头中。

电影开篇的字幕中说明,康巴藏人的传统是有仇必报,有仇不报是一个人的耻辱。

为父报仇是杀手金巴的最高任务。

在卡车上杀手金巴看到司机金巴女儿的照片,谈起了司机金巴与女儿的话题。

当他找到仇人玛扎时,也看到了玛扎的女儿,于是世俗感情战胜了藏人的古老传统——他哭着放弃了复仇。

司机金巴所处的世界是区别于神圣世界的、充满世俗生活符号的现代世界,导演以性(情人)与血(死羊)对此进行了直观表现。

在撞死了一只羊后,他求助于传统宗教,以天葬的方式处理了羊的尸体,解决了自己的精神危机,从而获得了心灵上的慰安。

导演万玛才旦在采访中说:“两个人物,两面镜子,互相照着自己,好像一个人的两面,彼此完成彼此的心路历程,我觉得可能这样更有意思。

”现代文明依靠传统的宗教仪式完成撞死羊的赎罪,传统信仰在现代文明的人文精神影响下选择了宽恕。

两种力量互相侵犯,彼此交织,共存于当代藏人的心灵中难解难分。

结尾司机金巴在梦中杀人让我想起《燃烧》最后钟秀杀死本的画面,来自上流社会的“盖茨比”本说,他烧掉塑料大棚(即杀掉年轻女性)时自己心里会响起贝斯低沉的声音,这声音带给他无法取代的刺激和快感。

听完本的故事后钟秀先是找遍了周围的大棚,得知烧大棚即是杀人后,他杀死了本并烧掉了他的尸体,在熊熊火光中,他似乎也听到了本口中的“贝斯的声音”。

这把火既是对固化阶级秩序的暴力反抗,同时也指向钟秀心中与本相同的“great hunger”,即现代人由于心灵空虚催生的毁灭欲望。

同样,在《撞死了一只羊》中,司机金巴在听说杀手金巴的故事后表现出对复仇事件的过分好奇,他寻找金巴的足迹,并在自己的梦中替杀手完成了复仇行动,这多少反映出了其所代表的现代人心中的嗜血渴望。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两个金巴的故事:在杀手金巴的故事中,导演既在传统宗教与习俗中看到了其野蛮的一面,却肯定了宗教信仰塑造下人性的悲悯底色。

在司机金巴的故事里,他认同现代人文精神中的文明成分和世俗情感,却也通过司机金巴的梦展现出人性本能释放的毁灭欲望。

司机金巴与杀手金巴相互依存,他们是传统与现代不彻底的结合体,在彼此纠缠的重重矛盾下艰难地建构着身份认同。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影片结尾的梦让两个世界合二为一,司机金巴与杀手金巴结合完成了复仇。

飞机掠过上空、秃鹫眼神凶猛、天葬习俗、杀人仪式,多重含混复杂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抛出了影片终极的也是无解的命题,这一命题注定无法被带着猎奇眼光和奇观化想象的局外人所理解,只有走进了藏人金巴的梦里,也许你才能体验到梦中人精神中的矛盾与迷惘。

 10 ) 《撞死了一只羊》拉片271帧

镜头数: 271 SHOTS/时长:87分/平均镜头时长:19.3秒万玛才旦|导演 编剧吕松野 | 摄影一个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故事,金巴遇到了金巴一个金巴掉进另一个金巴的梦拍的可真好看啊这是今年的第17条摄影分析,把一个接近2小时长的电影一帧一帧的切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开始的时候觉得像是一头大象,后面的时候觉得像是一只麻雀。

这个项目是我的摄影功课,怀念万玛才旦先生!

《撞死了一只羊》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