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不在孤单搜了百度,才发现居然是一部恐怖片…完片的第一感觉是心里堵堵的,毕竟女主的老公死了,一个不介意她是女巫的深爱她的男人,就这样被她的女巫母亲杀死了…但是细想来,这部片子的出发点,不正是“我”这个单一视角吗…一场女性的生命轮回…起始是被母亲保护的压抑的爱…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夺走女儿,将她藏匿在山洞,剥夺了她成为一个“正常人”成长的过程,但是最终母亲没有办法留住女儿,女巫带走了她…女巫企图教会女儿如何成为女巫的生存法则,可是这个女儿好像不太灵光,没有办法配合她的脚步,最终她抛弃了女儿…女儿一路跌跌撞撞,变成了媳妇、黑狗、男人、女孩,甚至长大成人遇到真爱…两个母亲企图守护、教会、引导、隔绝的东西,女儿最终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成长、丰满了…初出山洞时,她分不清天、地、山、树的关系,觉得天空吞没了一切。
她对生命充满好奇,触摸羊羔、爱抚兔子、放走小鱼,以此激恼了女巫母亲…误伤了一个女人,并成为她后,她努力学习着“做人”这件事,别扭的动作,奇怪的神态,不合时宜的笑容…她被教育说“女人是水,只能顺着男人生存…”她学会了同情,在看到同样遭受男人虐打的女人时,她会蹩脚安慰…生活平静的过着,女巫母亲出现了,告诫她生活不会如此下去,她终不会被接受的…直到被强奸,她爆发了,害怕且愤怒的杀死那个男人…这是她独立人格的建立期,从小到大,她都是依附品,即使自己的生母被女巫母亲杀死,她也只会跟着女巫母亲走,不知道仇恨、愤怒…愤怒让她觉知了“自我”,让她从一个生命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她变成了狗,观察人类的生活,并且利用自己的女性肉体,勾引男人,然后成为了他…如果说变成女人的时候,让她学到了人类的行为,激发了自我意识,那么成为男人后,她体会到了人性…跟之前一样,成为男人也经历了一段行为适应过程,因为一些不像男人的举动,他遭到了耻笑,被称为“娘娘腔”…所以在遇到同样被家人责骂的小男孩时,他会出手相助,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体验到了性爱快感,身为女人时因为害怕而杀死别人的性爱,原来是美妙的…他学会了痛苦跟哭泣,所以他杀死了自己,救活了悬崖上掉下来的小女孩…她的灵魂在被慢慢装满,她越来越像个“人”了…变成小女孩后,她经历了自己不曾体验过的快乐童年,被溺爱、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她遇到了那个作为男人时,帮助过的男孩,并相爱结婚了…新婚初夜,她学着作为男人时做爱的体位,爬到丈夫的身上…她用不同人生段落中,学到的一切,体验着新的生活…她向丈夫展示了自己的尖爪,丈夫亲吻了它们…她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爱她接受她的男人,并且孕育了新的生命…可是女巫母亲的阴霾不会就此消失,女巫母亲变成了一只野猪,刺死了女儿的丈夫…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女儿拖着肚子,努力生活,并产下一个小女孩…她感到害怕,就像自己母亲把自己关在山洞一般,把孩子关在房子里,时刻守着…女巫母亲又出现了,划破了女儿孩子的胸口…女儿急奔着拿起斧头,砍死家中的牲口,喝下血,吐在自己孩子胸口…孩子也长出了爪子,变成了女巫,活了下来…女儿转身冲向女巫母亲,在她的质问下,杀死了她…女巫母亲因为被村民视作异类焚烧,一辈子都不相信人类…所以她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女儿做女巫的生存法则…当女儿获得幸福时,她又嫉妒不平衡,扼杀了一切…生母因为害怕女儿被女巫杀死,把她囚禁在山洞,也囚禁了她的声音,让她一辈子不能表达自己…女儿经历了一切,但是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囚禁跟女巫化…所以,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否有对错呢…女儿的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会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类母亲…不嫌弃她的愚笨怪异…抚摸她的脸…给她温暖…絮絮叨叨那么多,最终想来,这个片子给了我什么启迪呢…大概是,爱不是束缚,而是细润的温暖吧…
创意的连年退化,让恐怖片精心制造的心理惊悚和视觉刺激逐渐成为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创作。
不过,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例外。
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爆款《你将不再孤单》就是剑走偏锋的“异类”。
猎奇的设定之下,它却讲述了一个治愈中带有几分心酸的故事。
如果仅仅将它定义为恐怖片,显然是对片中内涵的严重误判。
电影选在马其顿的某处偏远村落,村子周边盘踞着一位“女巫”,这是一个面容因焚烧出现严重损毁的女人,她会不定期到村落顺走一个小孩,将之残忍吞食。
之所以称她为“女巫”,源自她掌握着一种特殊的魔法,不但受伤后创口能迅速恢复,女巫还能化为世间万物,颇具蛊惑性。
原本,儿时的女主也应该成为女巫的盘中餐,不过在母亲的百般祈求下,她才得以幸免。
但代价是,女巫永久夺走了女主说话的能力。
受到惊吓的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再度拜访,决定将女儿藏在深山的某处洞穴进行抚养。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让女主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其行为举止难免有些古怪。
随着她不断成长,噩梦终究还是发生,某天,女巫最终还是找到了少女的藏身地,并将她的母亲杀害。
重获自由的女主,至此跟着女巫一到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期间,她见证了女巫身上蕴含的种种怪力。
除了拥有快速疗愈和变身的效果,女巫还有个非常血腥的技能——将被害者的皮扒下来,成为以假乱真的宿主。
和女巫长期生活在一块的缘故,让女主不但从女巫那儿学会了这项技能,还继承了对方的血缘。
从此,她有了不死之身。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自然将片名同二人联系在一起,因为那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类似“美女与野兽”式的童话。
假以按这样的套路发展下去,故事就和我们过往看过的反差叙事相差无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故事。
但,女主最终却和女巫分道扬镳。
一次偶然,女主误入人类的村庄,因为过于怪异的行为举止,加上遗传自女巫的尖锐指甲,她的外貌引发了骚乱。
慌乱中,女主无意间杀死了村中的一个农妇,并借由她的皮囊,鬼使神差地混进当地社区。
电影从女主重拾人类身份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具女性皮囊下(尽管她本人也是女人),她见证了偏远山区女性承受的屈辱和压迫。
被女主替换前,受害人是一个典型的受男权欺压的村妇,她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丈夫继承了公公的坏脾气,向来习惯了对家里的女人颐指气使。
从婆婆对“儿媳”的安抚来看,丈夫的施暴已经不是偶然,几乎成为一种家常便饭。
面对男方的暴力,身处弱势的女性只能在背后暗暗诅咒几句别无他法。
她们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并渴望着男人的缺席。
对她们而言,男人集体外出劳作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刻。
那一刻,他们不用担心额外的身心暴力,女人和女人终于有时间重拾自我。
就连久疏人世的女主也察觉到这份自在的珍贵,并用一段残酷而颇具诗意的台词,对她们的独处时光加以精确描述:“当你和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
她们抬梢,你便抬梢;她们睁大双眼,你也双目大开。
对于女人而言,你犹如玻璃;对男人而言,你宛若流水。
”这段话揭示了偏远山区的女性处理同类和异性关系的显著差别。
男人眼里,她们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有和同类相处时,她们才会短暂卸下防备,变得比较像一个人。
作为女性,能给她们带来慰藉的有同伴,也有她们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女巫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
几世纪前,她所在村庄的男性因大部分战死沙场,导致老家男性人口骤降,结婚生子就成为一种奢望。
情急之下,她被迫和当时的女巫做了交易,获得了不死之身。
寿命的延长并未给她换来幸福。
她随后不但仓促被安排和邻村一个被外国士兵伤至奄奄一息的青年苟合,更因被村民发现她和女巫的交易,被残忍施以火刑。
村民的麻木和愚昧不但让她失去了爱情的选择权,甚至连同生育权也一并剥夺。
也正是从那时起,村落里的小孩成为她复仇的对象。
这样的惨剧并不单单指向女性群体,男人也未能幸免。
另一次换身寄宿中,女主选择了一个男人的尸体。
由于和死亡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其实只是女主未适应人类社会表现出的呆滞感),他被村民们认为丢失了男人应当具备的阳刚气质,并因此遭受惩罚。
同样的问题在同村的男孩身上也有体现。
因为缺少坚毅品质,男孩不但要接受来自家族里长辈的辱骂,还要被同村人戏弄。
在一个男人充当家庭主要生产力的社会,多愁善感的性格不但会给自己招来骂名,还会被人安上“娘炮”标签。
一旦男人被类似的负面评价套牢,无异于宣判了他在本地社区的“死亡”。
无论从角色的接受程度和社区地位而言,他都将低人一等。
好在逐渐融入人类社区的女主洞悉了这块土地的游戏规则,而她的善良,让她最终选择打破世俗偏见,和这个男孩走到了一起(女主借另一次事故重新附着于一个女孩身上变回女性)。
见证了整个过程的女巫,无法忍受女孩能如此顺利地融入人类家庭,而女主和丈夫的爱情结晶,则又一次点燃了她善妒的怒火。
只是这一次,她为自己低估了一个母亲的力量而付出了代价。
尽管女巫的血液感染,让女主刚诞生不久的孩子也成为了巫术血统的继承者,但女主仍旧接纳了这一事实。
孩子并不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改变女主身为母亲的事实,就如同村民对巫术的恐惧无法影响她生而为人的事实一样。
新生儿不但是她生命的延续,也让她在失去丈夫后的往后多了一份陪伴。
英国诗人John Donn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果片中的女人如同一道悲伤的河流,那么对女主来说,生命的延续让她避免了独自干涸。
至少,新生儿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去面对那环绕四周的恶意和绝望。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1977:2022年,剧情恐怖电影《你将不再孤单 | You Won't Be Alone》特意听说是今年不错的恐怖电影才来看看的没想到真的不是我的菜小两个小时看的挺煎熬很久没有这么煎熬了确实没想到这个电影这么文艺
偏僻的山村非常古老的 马其顿语 更是给这个电影增添了神秘的味道女巫的故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用这个载体来讲女性的故事也倒是算恰到好处了
4比3的荧幕比加上幽静的村庄风景和叙事的风格高度一致确实很细腻
这里的女巫变身和咱们的聊斋画皮大相径庭是把碎肉条塞进心脏里的迷之方式可能是道具组的缘故反正我看抓出来的都是肉条(不会是市场切好的吧,捂脸)吐槽一下看剧情上是没有发现什么尸体这是把整个人都撕碎了塞进去的吗?
但是从镜头上看就塞几下但是剩下的就只剩下衣服了?
那趟那儿的大死人呢?
这个确实有些敷衍了
看第一变身的女主很眼熟劳米·拉佩斯果然是另一部风格差不多又看不懂的电影【羊崽】的演员唉那些被随意宰杀的村民可能换成村民视角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恐怖电影了不过这个是血腥文艺片让你用奇怪的方式观看的生命之诗用霍霍恐怖电影的题材的方式讲述讨论了关于女性的话题我终归是欣赏不来---我是围观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 马其顿语聊斋之塞不满的心脏
世界可以被从不同维度去看待。
植物,动物。
热带,寒带。
大陆,海洋。
人类可以被从不同维度去看待。
老人,中年,少年,婴儿。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
男人,女人。
男人,女人,不过是很多维度中的一种。
但好像怎么都离不开性别。
或许对于哺乳动物,没有性别,没有后代,没有繁衍,意味着灭绝。
但异性也不绝对和谐。
当食物有限,优先紧着谁。
当金钱有限,优先紧着谁。
当精力有限,优先紧着谁。
食物、金钱、精力都足够充沛,不存在“僧多粥少”。
当意志矛盾,优先实施谁的意志。
“主次”如何有别。
仿佛全世界的文化,都最终选择了,男性优先。
倘若男性主动放弃了“优先”,则会被同类排斥。
他坏了规矩。
“不一样”的影响力,是引发“原来可以这样”“为什么不这样”的思考,探索。
说不好看的、没看懂的,我们换一个方式理解一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如同一部艺术片,给予我的思考空间及厚度,是无法预见的。
这几乎像是一部无声电影,缓缓道来的女声内心低沉的独白,伴随着看似阴森血腥却令人惊恐不已的镜头,让你有一种在看艺术纪录片的错觉。
刚出生的女婴被女巫盯上,母亲允诺16年后将女婴献给女巫,女巫让在女童身上做下了标记,女孩从此无法发出声音,而后母亲将女儿藏入神圣的山洞中躲避女巫16年后,女巫还是找到了母女,将女孩变成了女巫,并短暂占据了母亲的身体。
女巫教授女孩吃生肉、喝血水,借此告诉女孩,女巫的宿命,就是不断占据别的生物的身体以此存活年轻的女孩,眼睁睁的看着女巫对一只狼开膛破肚,而后变成了一只狼就这样,女孩便开始了无奈的杀戮。
男人、女人、女童,已经去世的,或者活着的,被女巫尖锐的黑指甲划过胸膛,掏出内脏放入自己的身体,而后变成他们年轻的女巫不断尝试别人的人生,却从未停留。
她可以成为万物,却唯独找不到自己她不断更换着肉体,体验他们的生活,家人的温暖,伴侣的抚摸,却没有一种感觉,让她想持续保留当时的肉体。
这样我想到《环形物语》这部北欧的剧集,渴望别人的人生和事业,交换了身体的朋友,最终发现别人的人生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自己的阅历也无法匹配,于是带着别人的身体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们都幻想着谁谁的爱情甜蜜,谁谁的婚姻幸福、谁谁的事业巅峰,殊不知,我们的人生积淀其实还没有到达匹配那些生活的厚度,而我们的人生也有自己还未察觉的小确幸。
我不劝大家去看。
但如果,你看完我的分享,能有足够的勇气去欣赏这样一部孤独的电影,我想,这是否已经是你人生里的小确幸了呢?
剧透。
剧情大概就是:主角从小被女巫盯上,女巫在主角长大后鲨了主角的母亲,带走了主角,把主角也变成了女巫。
主角和女巫有矛盾,最后离开了女巫,通过杀HAI别人夺取别人的外皮(也有的是意外死亡后被主角占据了身份的),伪装成别人,体验别人的人生活着。
直到最后女巫找了过来,杀害了主角现在这副人皮的家人们(其实完全算是主角的家人了,因为最后一个身份是小女孩,主角已经用小女孩的身份和村子里的人生活了很久,直到结婚生子)。
而女巫也被主角杀死,主角的孩子也被变成了一个小女巫,故事完。
故事的背景在很久以前,处处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压迫,电影没有大多数恐怖片的压迫感或是血腥,只是通过不断更换身份来讲述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电影还算不错,但也有许多文艺片的通病,节奏很慢,人物对话很漫长。。。
调整到1.25倍速看感觉刚刚好。
就连最开始把主角变成女巫的那个女反派,也遭受过压迫。
因为打仗,村子里的男性死完了,女反派渴望有个孩子,其他镇子的人来迎娶女反派,女反派也就跟着走了。
来到新家后,才发现丈夫是个将死之人(和植物人差不多),在丈夫的家人逼迫下,女反派被强行与一个活死人发生了关系。
最后又染病,快死的时候喝了动物的血恢复了过来,被村民们抓起来烧死,但只是被烧成了一副凄惨模样却没死。
压抑的电影,和恐怖片没多少关系。
昨天跟人讨论16型人格,发现我俩从曾经的INTP变成了INFP,“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年龄带来的同理心和理解吧。
在这个电影里,她,因为神奇之力,可以在杀掉对方后,掏出内脏,成为被杀的对象。
于是因为好奇新生小孩,她,成为了农夫之妻,一只圈养犬,接着是一个年轻男孩,最后一次化身,是要去救一个落崖的小女孩。
也是在这个女孩的身体里,她完整的体会了一个正常小孩的长大,还有恋爱和结婚以及生孩子。
明明是很痛的事情,因为喜欢他,这个别的人觉得缺乏灵敏的男孩,所以愿意为他生孩子。
对比第一次杀死农夫的妻子,还有那个试图接近她的男孩,这一次,她主动的接受了他。
电影包裹在一个略显恐怖的全身化妆的“烧焦至血色花纹“的女性角色还有不时出现的血迹,掏出的内脏里,却不断的用女主的旁白,乡下的美景,农作场景,表现出了一个让人会忽视掉血腥,而开始关注诗意般叙事的故事。
也许起先会有点难入戏,因为有点散,可是相信我,看着看着,这一切都连起来,再也不是没头没脑的MV式故事。
每一个角色的出现,都好像是成长路上的也许并不被喜爱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最后的最后,严母式的Old Maid Maria对她说,“这次你竟可以这么轻松的做到”,那也是她与女主角,还有女主角新生儿之间,一种母女关系的传承吧。
女孩长大,因为有了要保护的东西,从懵懂到坚毅,终于有了片头部分母亲一直要求的“力量“。
可是母亲还是母亲,哪怕再严厉,看到了孩子真的要起飞离开自己,总还是有那么一刻的不舍和痛惜。
这个电影因为实在是太美好了,以至于在商业院线能够上映这件事,本身就成了谜。
也感谢这个吹着风有阳光的下午,在荧幕前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温情成长。
是的,我读出了美好和温情,你呢?
先是,老女巫看中了一个婴儿,但婴儿的母亲和老女巫做了个交易,在16岁的时候,将这个女孩献给老女巫。
所以,这个在洞窟中长大的女孩,看见老女巫将母亲杀死后,也成了一个女巫,跟随着那个杀死母亲的老女巫,在大自然中,开始了人生奇异的旅行。
不会说话,不懂人生的年轻女巫,在老女巫的指引下,学会如何在残酷的环境和变幻的世界中生存。
即便是女巫,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的女巫。
她需要成长,需要经历人世沧桑,追寻着生存的意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夺取了一个农妇的身份,并用这个农妇的身份在人类世界上生活着。
学会了以前作为一个人类没有学会的各种事情。
比如洗衣服,打扫,做饭,与人相处等等。
她隐藏了自己女巫的本性,在男人面前顺从,在女人之间放纵,完全沉浸在人类本真的幸福之中。
但好景不长,在受到侵犯时,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接着,她继续不断地扮演和体验着人类世界的各种角色,从女人到狗,再到男人和小孩,这个女巫似乎经历了整个人类的故事。
在扮演和体验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温柔。
风吹拂着山谷,百花灿烂摇曳,阳光赋予风景意义,而生命与大自然合唱共鸣。
小溪,茅屋,河流,森林;劳作,恋爱,结婚,生子,一切的一切,在生命的蓬勃风景中呈现出美好和希望。
而这个森林里的恶魔,生命的敌人,年轻的女巫也渐渐感受到了那饱满而丰沛的生命质感,她变得如同人类一般渴望生活,渴求幸福。
影片自始至终回荡着不会说话的女巫的心声,那如诗一般的语言,像孩子般懵懂,也像老人般苍凉。
女巫,她像一个潜入到人间的精灵,去洞察和品尝着这幸福和不幸交织、悲欣交集的人世间。
记得弘一法师圆寂时,只说了“悲欣交集”这四个字。
这是生命的彻悟,是人世间的一切总结。
在纷乱错落的各种事件中,短暂生命和复杂人间就这样呈现在这个精灵的面前。
她不再是邪恶的女巫,因为她有一颗好奇而美丽的心。
影片还讲到老女巫是怎样诞生的,原本她也是一位单纯的女子,渴望爱情、婚姻和生育。
却被别人欺骗,不仅没有生下小孩,还染上疾病即将死去。
她吸血求生,却遭受人类的火刑,最终变成了女巫。
女孩和女巫,一边是对人间的赞颂,对幸福的渴求,一边是对人间的诅咒,对不幸的刻骨铭心。
女巫的长生不老是对时间的诅咒,对生命的诅咒,对幸福的诅咒。
用杀戮与仇恨维持的永生,和短暂而幸福的人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女巫选择了短暂的人生。
而老女巫却不允许女巫拥有这样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出于嫉妒,她杀死了女巫的丈夫,还要杀死她的孩子。
为了拯救女儿,女巫只有将婴儿也变成了小女巫, 为了爱,她不得不将这种诅咒传递下去。
她永远不会说话,永远在幸福和不幸之间徘徊,永远在希望和绝望间彷徨。
她历经了沧桑,却再也得不到幸福。
失去幸福的女巫愤而杀死了老女巫,影片结束。
此片探讨了生与死,幸福与不幸,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意义。
用巴尔干半岛上的女巫传说影射了人生的瞬息万变和好景不长。
还有不幸的漫长与幸福的短暂。
即便如此,正如一首歌中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
爱情和家庭,成长与老去,耕耘与收获赋予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幸福的权力。
我们应当紧握生命之杯去痛饮幸福的琼浆!
而不是让不幸如影随形,如同女巫的叹息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
灿烂阳光下,我们要翩翩起舞,努力追寻着美好的光明,因为,这既是生命的礼赞,也是生命的价值。
此片获得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提名。
你在人世画下一个问号,没有了心脏,还想要活下去,心上就得有个人,天雷勾地火,你和男人交媾,你将不再孤单。
如果说马利克是小清新,那么这就是重口味,如果马利克是白月光,那么这就是黑童话。
看完不孤单,我心里怀念的却是马利克。
女巫神话我不懂,放在中国这就是狐仙修炼成人,并且为人生子的故事呗。
《你将不再孤单》是澳大利亚新锐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的长片处女作,这是一部挂着恐怖惊悚外衣的文艺片,有着引人深思的内涵性,本片上映于2022年,瑞典著名女星劳米·拉佩斯也参与演出。
本片具有强烈的写实感,有一部分残酷血腥画面,影片整体节奏非常慢,有很多抱着看恐怖片的观众都为此被劝退从而给本片低分,但真正完整看过本片的人,大部分都会给予好评,烂番茄上本片更达到了93%的新鲜度。
这是一部真正的生命诗篇,本片的每一段内心独白都值得细细品味,编剧在编排整体故事结构的时候,也是下了许多心思,少女的每一段命运都是对她人生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当她听到玛利亚的故事之时,对她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深刻的影响。
影片整体画面非常美,哪怕是那些血腥的画面,都彰显出自然之美。
人生总是需要思考,人生也需要转变。
8.5分。
血腥的场面,文艺片的节奏,深度的故事,很独特的组合。
恶心 有点看着不适
看不下去。就是长的难看点,也没啥恐怖感。
以女巫的变形与多次“转生”成长历程及其遭遇来折射出闭塞乡村的严重性别不平等问题。视听语言挺下功夫——强化的自然声、滤镜修饰的自然光、圣歌配乐、小景别镜头与手持/视点镜头相结合,有种粗粝脏陋与内在灵性混融的诡异美感。不过影片最大问题是所谓的奇幻恐怖设定过于平庸老套——掏出内脏后塞入自己肉体的场景曾一度令我以为会有类似德勒兹“无器官身体”或者说无定形生成的电影化呈现,结果后来却只看到了非常定型化干瘪无趣的变身与多轮人生体验。女主失语的设定(若说是由于“狼女”童年而失去语言能力,亦不合逻辑,这同她略带诗意的内心独白是割裂的)与后半程的选择&叙事走向都充满了刻板印象;也别“碰瓷”马力克了,马力克并不是稍微模仿下视听语言就能达到的,而本片则既缺乏超验神性,又几无个体反叛性。(6.5/10)
浪费我的时间是不可饶恕的!打着恐怖片的牌子拍文艺片就是耍!流!氓!
看之前很期待这个女巫传承的故事,可惜完成度不高,对母女关系浮于表面。Nevena和生母和取代生母的女巫妈妈Maria,村妇和女儿,Nevana扮演的Bilia和女巫Maria和女儿,虽有很多对母女关系但无一深入。女巫Maria前世对于孩子的渴望和她后面出于嫉妒杀婴的转变非常刻板,而后Nevana/Bilia的丈夫圣母白月光式的死亡也落入俗套,失去了深入探讨在浪漫爱中女性地位和主体性的机会,反而落入了异性爱治愈一切和为母则刚的窠臼。日常生活中塑造惊悚气氛达到了,但几乎所有深入性别讨论的好机会都被浪费了,这种程度的叙事缺陷不是几句诗一样的剖析男女地位的内心独白能弥补的。大段内心独白反而让人质疑创作者通过视觉叙事的能力。在女性议题上男导演的劣势是明显的,这次看来勤不能捕拙(也没有多勤就是了
什么都不知道的长大,后来变成一个女人,一条狗,一个男人,一个小女孩。真是游过了人生长河。
好无聊,就是单纯的不好看
有点意思,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女巫通过吃人换皮获得声音的故事,套了一个斯拉夫背景,但有些问题弗兰肯斯坦已讨论过
马其顿毕赣,马其顿画皮。第十三使徒的人生体验轮回。
冷酷又愤怒的电影,并不恐怖。
低于预期了。算是符合我审美的片子所以看起来也不差。但这个剧本着实有点子前言不搭后语,能看懂意图但割裂了些。中间几段人生还算抓人,前后(特别是最后)节奏有些显得冗长了。
中世纪乡村版Poor things ,美轮美奂的女性主义八股文。女性被强奸是悲愤的是要杀死对方的,男性被强奸是爽到高潮迭起的。傻子找到另一个傻子同类就能证明造物主是错的,只有当条狗偷看男人偷看女人打飞机才是轻松愉悦的
不会出错的深刻论题 但拍的好没意思啊 为什么旁白不用镜头表现出来呢
恐怖片中的文艺片,文艺片中的恐怖片。但无论以哪个标准来衡量,都挺空洞的……
在这个小小的自我觉醒故事里,能做到自圆其说;设定新奇,情节套路,完成度蛮高的就不错了。特仑苏式轻语很有趣,配合女主的特色,很多关键剧情都只用画面表现,是常规剧情的另一种刺激体验,A24与特仑苏的合体。值得鼓励的作品
玛利亚在小女巫每次适应一个新角色过得幸福的时候便出现来嘲讽一番“你永远融入不了人类的圈子” 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心酸 玛利亚她只是嫉妒 或者说更是孤独。所以啊她不断地找小孩子当继承人 大概她只是希望有个人可以陪在自己身边 什么女巫血统她根本没有很在意 那么强大的她那么轻易就被小女巫杀了自己 那是放下了戒心罢了——那一刻我想她终于也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错了的 女巫也可以成为人类 只要有爱 也将不再孤单了。
1.5。我愿称之为是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想当然”思维,好奇心只属于人物,电影没有,在我看来全片就干了一件事:抛弃神秘和多义去拥抱苍白空洞的“诗意”。
好文艺。。。
调调倒是很好就是感觉没怎么看懂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