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奇缘改编的真人版的电影《The New World》,感觉是难得比动画拍得好的改编的电影之一。
真的被感动了。
记得朋友说过一句:文明社会多无耻!
是的,所谓的文明却架构在对所谓蛮夷的血腥杀戮、掠夺以及随意践踏最纯真的真诚之上!
我们文明的大厦啊,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自以为的方便与舒适!
可是是否有人想过,皮肉舒适的代价是无穷无尽的心灵的荒蛮!
我们害怕失去这舒适,于是就跳进瀑布,只能顺流直下,离我们的天堂越来越远,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现今的低能,让我们离开这文明就无所适从,歌功颂德吧,继续出卖心灵的土地吧,梦中的家园在梦里、在歌里、在动画片里……
Terrence Malick 的作品才看过两部,《细红线》和《新世界》,发现这个作品不多的导演自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
抒情大于叙事:并不循规蹈矩地按照常规语法讲故事,而是大量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与自然风光,情绪的流露比故事的铺演更引人入胜。
跳跃的剪接:画面的组接打破因果法则,前后镜头之间无必然逻辑联系,从叙事角度讲,并联的镜头即便颠倒顺序也不妨碍意义表达。
流动不安的摄影:绝少出现平稳静止的镜头,想必多是手持或肩抗摄影,画面一直在流动/运动中前后相续,呈现一种奇特的不安的氛围感,在《新世界》中,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人物对于陌生环境的好奇与探求愿望。
迷惘深情的眼神:人物或者置身于异域他乡,或者面对其他族群的包围,往往释放人类身上最纯真柔软的部分,那种略显茫然、天真无邪、深情款款的眼神,成为作者对人性表达善意的象征。
轻柔舒缓的动作:同样是Terrence Malick 多情面的一个表现,人物在靠近、抚摸爱人与自然草木之时,都仿佛带有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
美丽神奇的异域风景:《细红线》中是瓜达康纳尔岛,《新世界》中是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对异域风情和人文风物的描绘,起到涤荡人物心灵的作用,并由此反思战争与殖民的破坏性。
诗意的内心旁白:大量使用如同诗歌一般的抒情性旁白,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你会看到一个很温暖的结局为了这个结局,是值得的,但中间的过程是真TMD难以忍受的。
上了2次厕所,冲了杯芝麻糊,喝了杯茶水,顺便把被罩的拉锁修了一下
导演的名字:Terrence Malick国外一个评论http://framingdevice.org/?p=140看的时候,只感觉到文字飘渺,片段飘忽,看完上面的评论,才知道导演想把电影和诗歌结合在一起。
电影里有大量的第一人称叙述,大量的“突然”片段,像是一个人在回忆或想像什么东西,而且这个第一人称的角色也经常在男女主角之间穿插。
故事变得不重要,导演对那故事一点都不感兴趣,主题也基本上没明确表达,很多片段好像都没演完似的。
电影在大多数时候很安静,甚至那场战斗也不像其它电影那样打得狠,多数是“旁白”-男女主角的“梦语”。
电影讲述的是西方人熟悉的Jamestown的英国人John Smith和印第安人某种族的公主Pocahontas的故事,导演想像他俩处于一个洁净世界里超越朋友的爱人关系这片适合喜欢看电影,且能安静下来耐心看的同志。
我个人很喜欢这片,安静,干净。
这种片实在太稀缺了,导演可说是非常胆大,因为电影很不讨好,呵呵按那个国外评论说的,电影到了後面部分有点和之前的调子脱离了,使得电影不算十分完美地结合诗歌和电影导演拍了《The Thin Red Line》7年后拍了这片,《The Thin Red Line》之前,就是20年前了,汗一个电影的第二男主角是致命魔术里的那个孪生兄弟,我发觉自己很喜欢他的声音,一听声音就感觉很熟悉,很有穿透感这电影的结尾老是在我脑子里嗡嗡嗡:为什么会有结尾那些片段呢?
为什么是追逐、流水、和大自然呢?
后来看了那评论,才知道背景音乐是Wagner的 “Das Rheingold”,Wagner好像是个很出名的音乐人。
导演如此结尾是为了表达他对Wagner的音乐的感觉
太拖沓了,大部分时间什么都没表达,只是满眼的风景,来回来去走道的人,和不知所谓的话外音。
似乎是人物传记片,不过所有人的个性似乎都表现的不丰满,Colin Farrell为了这部电影看了七本关于John Smith的书,真不知道是没看进脑子,还是本来John Smith就是那个样子。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是后期配音,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同期的背景音中经常能听到导演Terrence Malick的声音,看来演员的表演让导演也快疯掉了。
剧中土人姑娘对初次体验的懵懂爱情念念不忘,以至于直至结婚生子后仍然刻骨铭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丈夫相伴,的确是明智之举。
有些感情留下做回忆吧,因为如果你延续它也许就变的不美丽了。
没想过会看这部片子,在不经意中发现了它。
刚开始和大家一样,丝豪不懂该片这样表达用意何在。
直到土著少女卡洪斯塔在失去了船长约翰·史密斯后面对又一个真心男人的爱情时才有所悟。
一个女人失去自己所爱的男人时,总会有另一个好男人出现。
当一个男人失去自己所爱的女人时,却总是不得不独自享受自己的痛苦。
也许男从不该欺骗女人;也许男人不该追求功业;或许男人天生就是失败者;或许在爱情中男人永远都是失败者。
当我们的真爱己不在时,我们该怎样来面对今后的人生,在失乐园的世界里还不曾也答案。
全片节奏沉稳缓慢,恍若梦境,尤其是前60分钟,颇有2001太空漫游的感觉。
无论情节如何发展,整体的调子出奇一致。
对于部落公主来说,这是她个人的新世界。
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也是人类社会的新世界。
个人情感与人类发展很好的融合。
从爱情角度来说,现实意义在于,对于已经过去又无法挽回的感情,确实需要一次勇敢面对地澄清,这样才能拥抱自己的未来。
最近超过2小时的电影越来越多,越看越头大。
新线公司最近推出的《新世界》,也是两个多小时。
导演个人的想法据说是想拍出欧洲殖民者和美洲大陆的碰撞,而发行方为了增加票房直接说《新世界》是《风中奇缘》的真实版。
开篇就给我很深刻的感觉---电影配乐应该拉出去毙掉。
长达5分钟的开头音乐,听到最后人已经接近崩溃。
不相信的可以去尝试一下。
男主角演得很好,基本上能看出是魔兽世界迷。
从头到尾,他都保持了一个亡灵法师的那种恍惚状态。
我觉得,忧郁深沉和呆若木鸡、状若游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和当年科斯特纳扮演的邓巴少尉相比,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在对印地安人的描写上,用了大量话外音。
但是在真正表现的时候,除了慢动作表现所谓的活力和淳朴,实在没有看出有什么好的手段来。
故事非常缓慢,异常缓慢。
其实,整个过程可以睡过去好几次,起来不影响接着看下去。
失眠的人有福了,《新世界》这种超级平庸大片,值得放在枕边。
电影《决战新世界》的英文的名字更温柔,叫The New Start, 新的开始。
这是一部像诗一样的电影。
讲述了十八世纪英国人初次登上美洲新大陆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两个世界的碰撞,有杀戮,也有爱情,好奇,也充满猜忌和不信任。
一方面是印第安人与新来的英国人的互相杀戮,而与此同时,印第安酋长的女儿却与英国的上尉约翰史密斯坠入爱河。
他们在森林里,草地上,河边喃喃自语,互诉衷情,那是所罗门的雅歌里所描画的爱情,美丽醉人的爱情。
可是约翰史密斯接到国王的委派,去探索传说中的印度。
约翰是爱印第安公主的,但是他不满足于只有爱情的世界,野心压倒了爱情,他用一个谎言抛弃了印第安公主,踏上了寻找印度的征程。
陶醉在爱情里的印第安公主因着约翰的离开痛苦不堪,好像约翰带走了她的灵魂,只剩下一具空壳,披一身麻布躺在泥地里,快乐似乎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就像电影《荒岛余生》里的查克一样,飞机失事后一个人漂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在这个小岛上等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一辆船只经过,他心里确定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小岛了。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只能对着一只排球说话,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查克也想到死。
可是却发现连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死都不可能,于是他突然得到一种力量,一种非理性的声音告诉他只要继续呼吸,坚持活下去。
不久后海浪给他送来了一块铁板,他用来造了一个带帆的木筏,顺着潮水漂了一阵子,最后竟然被一艘货船发现了,他重新回到了大陆!
从此他明白了,人生没有绝对的绝望,在理性彻底黑暗的时候,人还是要靠信念支撑下去,而且常常会经历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印第安公主虽然一直郁郁寡欢,但她慢慢平静下来,继续着生活。
后来另一个英国的绅士爱上了她,不久后他们结婚,生子,但在印第安公主的内心她一直有一个没有打开的结,那个去探索印度的男人还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
虽然丈夫对他恩爱有加,生活也平静安详,可是她总快活不起来,没有和约翰在一起时候那样神采奕奕。
后来他们被英国的国王邀请,印第安的公主得知约翰还活着。
听到这个消息的她心情起伏不定,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内心一直没有放下对约翰的爱,可是面对那个无微不至爱护着自己的丈夫,她内心陷入痛苦的挣扎。
后来他们来到了英国,英国的城堡,人群,一切都让这个印第安人目不暇接,似真似幻。
大概她也觉得自己想做了一场梦一样不真实,对她而言,伦敦是一个奇怪的世界。
就像对约翰而言,印第安部落是一个奇异的新世界一样。
印第安公主以一个公主的身份接受了国王和王后的接见。
问讯的约翰也赶来见她,她还是难掩对约翰的感情,眼神中充满痛苦和喜悦。
寒暄过后,她问约翰:“你找到印度了吗?
” 约翰说:“我可能已经错过了。
” 她回答:“ 你应该找到它。
” 说完后,她跑到自己的丈夫身边,像一只小鸟一样靠到丈夫的身上,深情地望着丈夫的眼睛喊出了:“My husband!
” 这一声呼喊的深情胜过在美洲大陆上与约翰在森林里所有的情话。
那时的爱情固然美好,但却无比脆弱,也未经时间的考验。
而现在的爱情却是历经风雨的考验之后生长出来的醇美果实。
当我看到她跑到自己丈夫的身边,喊出“my husband!
”的时候,内心涌过一股暖流,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好的故事里面人总是在成长和蜕变,虽然在电影最后,印第安公主在英国的时候就染病死了。
但她却死的从容而平静,因为她的生命是充盈的,她在生命的经历中完成了蜕变和成长,所以死也可以坦然接受。
因为毕竟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
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如何。
正如泰戈尔的诗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的时候便可以如秋叶之静美。
这一个生命就是美好的,值得过得。
历史背景承接《启示》。
与其说是文艺电影,不如说动态艺术。
看过导演另一部电影《细细的红线》之后有了点心理准备,并没有觉得那么的无聊。
电影的优点约等于缺点,剧情淡化为无,画面在一个又一个静态场景中切换,按照导演的风格,几乎是用独白和对自然的细腻拍摄来填充整部电影,由于导演的摄影技术跟得上,导致画面美到极致,配上几乎是梦呓的台词,电影基本是一部三个小时的视觉艺术或是一首长长的诗,配上精致的历史还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当然仅仅是对那些喜欢的人。
当然呢,不论电影多么的诗意,三个小时确实是太长了,我也是勉强支撑到了最后。
像是《天国王朝》这类电影,有足够的对白和镜头语言填充,三个多小时也不会嫌长,但缺少剧情推进和故事该有的高潮时,导演应该学会把控时间,本片的结构说实话是很有问题,基本是前后平淡,中间高潮(与土著的战争),这样的叙事方式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关于电影到底要说什么,我也没太看明白,只知道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前半部分是一幅大探索的场景,有着人性的卑劣、跨越种族的爱情与原始种族的悲哀。
后半部分出乎意料,没有把重心放在殖民者与原始种族的斗争上,而是非常神奇的描绘了土著与“文明人”和谐共处的情景,而“新世界”也不再只指美洲了,对土著来说,英格兰也是一种新的世界,重在不同种族的理解与女主感情的纠结上。
可惜的是导演两样都没说清楚,前半部分表现力不足,后半部分不明不白。
也许是我没看明白,但我不知道导演自己是否明白。
诗可以是散的,但不是分裂的。
艺术电影是拍给会欣赏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