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日记

警察日记,Police Diary,To Live and Die in Ordos

主演:王景春,陈维涵,孙亮,侯岩松,袁利坚,白波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警察日记》剧照

警察日记 剧照 NO.1警察日记 剧照 NO.2警察日记 剧照 NO.3警察日记 剧照 NO.4警察日记 剧照 NO.5警察日记 剧照 NO.6警察日记 剧照 NO.13警察日记 剧照 NO.14警察日记 剧照 NO.15警察日记 剧照 NO.16警察日记 剧照 NO.17警察日记 剧照 NO.18警察日记 剧照 NO.19警察日记 剧照 NO.20

《警察日记》剧情介绍

警察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英年早逝后,以新华社记者沿着他的人生足迹采访其亲人、同事、工作对象的过程中再现出了一个见不得百姓受苦、嫉恶如仇、在工作干为上尽职尽责,充满了情怀的公安局长形象。 郝万忠(王景春 饰)在十七年的从警生涯中,留下了六十八本工作日记。从他做刑警接触的第一桩重大命案——至今未破的悬案,到临终前的全局工作计划,详细记载了他每天的工作安排、案情分析、人生感悟,以及对那桩悬案的多次重新梳理和研究。正是这些平凡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公安局长的艰辛、不舍和追求;还有一名标准警察所具有的职业基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极速车魂第二季千金傲游记黑白道非凡三侠我们是一家人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雪之回忆小丑大明星狼心力王中王爱我就别想太多破烂千金被姐姐的原婚约者溺爱着婚姻之痒迷失非洲猫娘乐园小叮当与失去的宝藏剑归何处时间商人蜜月失踪记我梦见了那个女孩下一站你的世界蛇头东哥闯东北东西奇遇结良缘法外之徒第二季Smoking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水中生活无懈可击不可言宣玛雅蜜蜂历险记3:金球争夺战

《警察日记》长篇影评

 1 ) 就是一部作警察應有的教材

一個寫實盡忠職守的刑警的生路歷程及其人生觀。

如果說是一部好警察的練成,倒不如說是一個專業警察成長的心路歷程。

從單純因理想的原因入職,到艱苦的學習警務知識,到跌入警察都會遇上一生的懸案的漩渦,所以每宗案件都不想再留下遺憾,形成出寧願犧牲家庭成全案件的輪迴,一生背負對百姓比對家庭好的心理矛盾之中。

他的故事突顯出警察遇上最困難的難題,包括廉潔,上頭的分歧引至的阻力,對記者事件中引發的執法後果等。

一名好警察要不畏權貴,但要存有呵護老百姓的仁慈之心。

每一個警察都懂法例,但現實並不是單照法律辦事便成,盲目執法可能會有得不嘗失的後果。

一個人如要當一名稱職及專業的警員,都應要先作以上的心理考慮。

 2 ) 新瓶旧滋味

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

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

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

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

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3 ) 力透纸背重万钧的警魂

在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由著名导演宁瀛执导的《警察日记》同其他14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一起,入围了电影节最高奖项——金麒麟奖,主演王景春凭借该片成为本届东京电影节影帝。

华语影片在历届东京电影节屡有斩获,从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开始,包括《过年》、《暗恋桃花源》、《蓝风筝》、《背靠背脸对脸》、《霸王别姬》、《变脸》、《黑暗之光》、《暖》等,以及近年的《钢的琴》和《观音山》,其实多以文艺故事片为主,但今次《警察日记》作为一部弘扬正义的主旋律影片,能获得东京电影节组委会的赞赏与肯定,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也让人颇为期待,究竟《警察日记》强在哪里,男主角王景春又胜在哪里。

《警察日记》乍看是典型的英雄典范人物传记,故事讲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因公操劳英年早逝,在他十七年的从警生涯中,留下了六十八本工作日记,这些日记,成了了解他工作和生活轨迹的重要线索。

本片以新华社记者的视线,沿着他的人生足迹,通过采访郝万忠的亲人、同事、工作伙伴等等,丰富和丰满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有爱又恨、有长处有缺点的公安局长形象。

本片故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画面构图考究,艺术手法多样,是一部充满了美学色彩的人物片,如果仅以“主旋律”一词进行概括,未满有失公允,即使把影片作为一部刑侦片,在国产电影中也属上乘水准。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想接地气,其实很简单,因为大众知道,只要是一个食着人间烟火的凡人,总会说人话办人事,一味的高大全,会严重脱离即有事实,那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所以在人物生活细节的还原上,《警察日记》做得相当出色。

既然因日记而起的故事,所以在影片开头,就是领导指派记者去采访和撰写有关先进人物郝万忠的事迹,片中记者的表现,并非我们所意料之中的模式化的情绪激动立马站起欢天喜地郑重其事的向领导敬个礼说:保证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位记者是在不情愿和无信心的状态下,无奈接下了这份被“派遣”的工作,其一是他对于探访对象的不熟悉,其二是他也应该对既往各种高大空的所谓“模范”有抵触心理,所以知道这绝非是一次轻松而简单的任务。

当然,战台烽对既往的各种高大全人物传记片,也是有所抵触,就像看《警察日记》前的心情一样,不知道这部影片,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怎样的人物,但开场此记者的顾虑,其实很切合观众疑惑或小有抵触的心理,这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先不需要观众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和了解故事主人翁,但却以最快的速度,让观众与片中第一视角——新闻记者的眼睛和心理,和观众产生了共情,所以,影片故事慢慢展开,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陌生到熟悉,由无感到动情,这是一个带领观众渐进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

接下来就要说一下《警察日记》的主人公——郝万忠。

这不是一个英雄式的警察形象,没有魁梧的身材,也没有敏捷的身姿,当然,相貌也不是那么英勇帅气,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如泯然大众的警察,却因一身正气凛然,一生嫉恶如仇,给战台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作和生活,总不能两边“讨好”,片中的郝万忠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就住在自己的辖区,却要几十天不回家,日夜在外奔波、追寻、抓捕,也是为工作呕心沥血,妻子儿子肯定不接受,但他们十分理解他的工作,他的追求,这或许也是当下万千干警家庭的另一半所面临的同样问题。

郝万忠的难处,是作为一个工作者家国难两全的纠结,而郝万忠妻子孩子的委屈,对于电影观众而言,却是另一条会被强烈认同的线,这条感情线伴随采访记者的深入,成为第二条与观众共情的感情线索。

影片主人公由王景春扮演,在片中他确实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不显山不露水中,把一个人对事业的倔强追求,对犯罪的强烈抗争,却又充满了对家庭对社会的关爱,诠释的淋漓尽致。

给战台烽记忆最深的几个细节,比如他在对抗罢运黑社会时候的一马当先、果断勇敢;比如他在大年初一抓捕犯罪嫌疑人后给对方孤独的老母亲留下的那沓钱;比如他在从接手就遭遇到却一直未被破获的凶杀案上的揪心与惦念等等,当所有的故事铺垫,慢慢烘托出他不高的身影后放射着光芒的时候,他却轰然倒地,这对于已经构筑起内心精神支柱,充满安全感的观众而言,无异于信心世界的大厦将倾。

影片大部分演员都是非职业性演员,所以对几位真正的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他们不能很正常的融入到生活当中,不仅自己表演突兀,也会影响整个周遭的配合,但如果能彻底融入到剧情中生活中,则和现场的一起化为一体,成为一段犹如纪录片般真实的故事呈现。

无疑,《警察日记》属于后者,通过六十七八本凝聚着操劳的血汗和对人民的忠诚的日记,举重若轻的把一个看似平凡却有万钧重量的热血警魂,真实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4 ) 《警察日记》:故事接地气 情感有共鸣

地域会有国界,文化会有隔阂,但英雄这个形象往往是可以世界通行的,从电影人物中便可见一斑。

在西方,由于美国仅有二百余岁,盖世英雄除了内战和二战中那些将军,确实乏善可陈,于是他们幻想出了超人、绿巨人、蝙蝠侠、钢铁侠、地狱男爵等具有超能力的英雄。

而在中国,5000年的璀璨历史,英雄无数,不说古时,便是当代亦是英雄倍出,特别是那些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

今天要说的这位英雄便是一位平民英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警察日记》中的主角,郝万忠。

话说以真实人物拍摄纪录风格的影片,是具体一定的市场风险的,特别是中国电影在投资回报机制上的不成熟,过于单一依赖票房回报,所以这种类型片是投资人慎之又慎才会考量的。

同时,拍真实人物题材影片的另一个风险在于,过于真实化,会显得枯燥无味,过于戏剧和商业化,又脱离了人物的本真,囿于诸多元素的桎梏,如果在院线上真正出现了这样一部片子,那决然是剧本过硬,演员出众,重要的是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共鸣,而由宁瀛执导,王景春主演的影片《警察日记》便是这样一个佳作。

不同于那些被包装出来的励志偶像,区别于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影片中的郝万忠有优点,亦有缺点。

在工作上,他为了一个无法侦破的杀人案,耿耿于怀十三年;为了保护一位精神病杀人者,他和子弹抢时间将其救下;为了抓一个远逃的罪犯,在大年三十,他离开了妻子和孩子。

而在生活中,由于郝万忠不疯魔,不成活的工作状态,导致妻子多番与他争吵,孩子亦是严重缺失父爱,可以说他不算一个称职的丈夫。

就是这样一个“宁可我负妻与子,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光辉形象,一个不完美的男人,成就了郝万忠传奇的一生。

这部片子其实很难拍,不过先锋女导演宁瀛无疑为影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个在国际颇具知名度的华人导演,他曾在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也曾有过广为人知的“北京三部曲”等作品。

她没有选择传统人物片的那种平铺直述,而是通过郝万忠的司机强子、势力商人阎老板、妻子孟文娟、商人哥哥郝万清和同事杨明的讲述,来立体、全面,多角度的对郝万忠进行描述。

同时,极重画面感的宁导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特写镜头,运用出色的剪辑技巧,穿插闪回等电影镜头语言带观者真正的走进郝万忠的世界,做到这点极为不易,可见宁瀛导演之用心。

和其他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警察日记》还遇到了一个“高起点”,那就是影片中的主演王景春凭借该影片荣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同样该片亦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足见影片之品质。

同时,这样的殊荣对营销和票房上也必然带来不小益处,纵观口碑极佳,票房不错的同类影片,莫不是从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中拿奖到手软,然后通过口碑辐射到内地,最终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也期待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可以创造佳绩,成为经典。

 5 ) 不一样的主旋律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弘扬社会主旋律是必然。

然而,这主旋律弘扬的不是那么令人反胃。

影片通过郝万忠的日记拉开帷幕。

日记本来应该算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却同时也是一个人很真实客观的表露。

导演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是通过旁人客观的视角加以补充,二是通过郝万忠的日记视角进行延伸。

两种视角交相辉映,使主人公的形象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王景春演的不错,很真实,有种很强烈的代入感,这样的代入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记忆。

问世间,这样的警察都去哪儿了?

 6 ) 《警察日记》:男儿难为,英雄难当

文 / 赤叶青枫对于3月的内地影市而言,21日是个非常 “残酷”的日子。

因为当天有《白日焰火》、《盗马记》等多部影片同时起片,再加上正在热播的《极品飞车》、《雪国列车》等片,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而众多新片中,有一部显得颇与众不同,那就是由宁瀛执导,芦苇担任文学策划的电影《警察日记》,主演王景春还凭借此片勇夺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顾名思义,《警察日记》讲述的是一个跟警察有关的故事。

论主演阵容及风格,此片不像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那般大咖云集并融入炫目的动作戏,亦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它之所以令人对其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真实感较为突出:此片是根据发生在内蒙古一起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改编,案件原型亦取材于一名刑警出生的公安局长的68本日记。

这样一部影片,其实很容易拍成纪录片式电影或将主人公塑造成典型的“高大全”式模式化英雄人物。

如何让影片真实感人的同时,还尽可能地照顾到观众的观影心理及喜好,增强其的观赏性,让其最大程度的显得“好看”,估计这是开拍前摆在导演和编剧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首先,导演宁瀛慎重选择了由演员王景春担当主演。

曾在《我11》、《LOVE》等影片中有过不俗表现的王景春擅长演绎倔强而平凡的普通人角色,演技过硬,且一向有“警察专业户”之称。

此次出演《警察日记》的主人公公安局长“郝万忠”一角,就角色类型和身份演绎上可谓是驾轻就熟,不过,在和大量非职业演员对戏时,他如何能抹去表演痕迹自然且迅速融入纪实性戏中氛围,坦白说难度不小——很高兴的是,他最终在自身的努力以及宁瀛导演的指导下成功演活了角色。

大荧幕上,他以朴实无华的演技入木三分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民好公仆,让人观影时不禁相信,他就是郝万忠。

“东帝”之誉,实至名归!

其次,在剧情架构上,导演宁瀛、文学策划芦苇及编剧宁岱等幕后主创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表现形式,而是以倒叙及插叙的方式将郝万忠的多年追凶之旅以及他的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融为一体,不刻意拔高人物,不狗血煽情,尽量客观甚至内敛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都说英雄不随波逐流,怎知他也不堪风雨骤;都说英雄永远不朽,怎知道人间愁他也有……自古英雄难当,《警察日记》中的郝万忠更是从来都不想做英雄,他只想在工作上尽忠职守,在家庭上常伴妻儿,足矣。

然而忠义难两全,他终究不负如来却负卿。

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行为与境界固然伟大,但其背后对工作中未破大案的介怀与遗憾,对家人不能常伴左右的无奈与愧疚的复杂心情又岂是外人能轻易体会呢?

逞豪强,纵有泪,不轻弹。

酒一干,满怀苦,心已酸。

去留不随己,难为男儿汉。

 7 ) 所谓警察,所谓主旋律

一部风格化鲜明的影片。

在保证批判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游走在商业和主旋律之间,属于导演的上乘之作。

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与剪辑是新意,又有贯穿导演一直的视点和立场。

警察妻子仅有的几场戏在红,女人的情感与欲望的表达非常动人。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主旋律的影片,需要对警察的行为、个性特点歌功颂德。

但是,中国的警察形象,首先是公仆,其次才是抓捕罪犯的神探。

因而,警察形象太高大,就会显得社会太乱。

所以,影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会变得各位谨慎和小心翼翼。

也正是对这些细节和体量关系的处理,就能够恰当的表现出导演的态度、立场,和对社会的批判。

因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警察变成局长后,他是如何游走于社会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风尚之间,而悬而未决,也是警察终身遗憾的是,他没有真正破杀人案。

此处是导演最为华彩的地方,也是导演将其对社会的认识、剖析隐藏在对局长歌颂、赞扬的外衣下。

内蒙的景色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风景,而是一个过度开掘矿产,再也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地。

 8 ) 主旋律的罗生门

宁瀛真是姜是老的辣。

一个主旋律故事,被她玩儿得颇有模有样。

摄影机的角度、剪辑的大胆,已经超越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旋律电影。

对警察局长这个人物的刻画,也算是做到了立体,因为概念化的呈现方式,会让人觉得角色稍稍不可信。

可贵的是,宁瀛选择了最能安抚人心的他者角度来叙述故事,本身就是旁人和死者的日记在讲故事,罗生门的效果就是大家会预见到信息会失真,但乐于让它就此失真下去。

电影中颇具法律意识的干警,在讲述往事时,宁瀛采取了一次过去和现在交合的勇敢拍摄方式。

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基本可以断定,宁瀛是费了大功夫的。

王景春这个多年的实力配角总算站在了台前,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2014年8月22日

 9 ) 《警察日记》类型化成就真实的震撼

在《民警故事》过去大约十年后,女导演宁瀛的新片《警察日记》再次把镜头对准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人民警察。

仍然是采用职责与生活平行的对照手法,细致且专业的揭开警察的工作与人生,仍然是触探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把警察作为特定人物来折射对现实思考。

不同的是,前者是对北京平常民警的忠实收录,充满了市井风情,后者是对一位西部的公安局长的生涯回顾,惊悚、悬疑、犯罪、推理等类型片元素的深度运用,让这部传记片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有了堪比香港警匪片的惊险和劲爆。

内地的警察片,其实是一真被忽视、总是在偷偷生产佳作的类型片种,例如当年的《民警故事》,曾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帝的《千钧一发》,今年捧回金熊和影帝的《白日焰火》,以及这部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警察日记》,都是极强的现实质感,都有塑造极丰满的人物形象。

《警察日记》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从入刑警队第一天至卒于公安局长的岗位上,时间跨度17年,浓缩68本办案日记,十余位当事人的回忆,其中包括同事、朋友、亲人、被帮助过的人,有恩怨的人,多角度的客观视角,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把郝万忠的警察生涯浮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通过这些记忆碎片渐渐了解他的光荣与平凡,成功与失败,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具有了《罗生门》和《公民凯恩》式的故事魅力。

最得关注的还是人物塑造,王景春的表演不着痕迹,演活了近几年来华语片里最像警察的警察,除《千钧一发》中马国伟的本色演出有相近气质,其他银幕上的中国警察,都是星味十足,非帅即酷,甚至还会耍宝卖萌,和真实的警察形象相差太远。

但是这次王景春真的捉到了人物的本质,演出了很多生动入骨的细节,例如在思考中浑然不觉的用力吸烟,抓捕逃犯时指挥同事的手势动作,开会时的语调,走路的步伐、站姿,与任何人物交流时都能不经意的流露出“职业病”神态,都我们认知中的警察同神同韵,让人相信他就是活生生的郝万忠。

人物由内于外还原真实的警察形象,但真实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相反,郝万忠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惊险,以及无尽的犯罪悬念,郝万忠入刑警队接触的第一宗案子就是三尸命案,也是他唯一未能侦破的案件,这宗命案萦绕着他的后半生,也是现实赋予影片的命题,警察的使命就是把罪犯缉拿归案,是一场明知没有终点,却仍要一往无前的长跑。

中国警察的公众形象,其实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警察日记》把警察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除了兼具写实风格与类型化的创作水准值得欣赏,形成视听与情感的双重震撼,另一个贡献就是送来了正能量,前段时间,昆明火车站事件突然让大家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警察作为公众安全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必须挺身而出,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多几位郝万忠这样的警察,再多几部《警察日记》这样的电影。

 10 ) 忘不掉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让王景春和咏梅同时夺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影后,才知道原来王景春已经凭借此片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所以这成为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理由。

尽管是主旋律的片子,拍摄的方式却让我大大吃惊。

比如写实的镜头,不是娄烨纪录片式的那种粗粝,相反有着诗意的细腻。

那种交叉、重叠,带着惊悚,充满悬念。

还有人物,缺少了伟光正,有着太多普通人的特性和光辉。

诚如男主的妻子说的:别人都说他是神探,其实花了他那样的功夫,人人都是神探。

即便是人人称赞的神探,他心里也有隐痛,有忘不掉的案子——他从警以来的第一起案子,也是至今未破的一起案子。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脑海中仍然是当年的现场画面。

我特别喜欢别人影评里面的一段话: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警察日记》短评

2020.01.11 @2020-01-19 21:38:58

5分钟前
  • 馒头空间
  • 较差

所以说伊利是赞助了?..

7分钟前
  • 册烂污 呲牛逼
  • 还行

6/10。感觉宁瀛意在用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叙述,当郝采用政治暴力的手腕而非刑侦范围,打击阻碍当地煤运的黑恶势力,没有评判这类超脱法律程序的行为是否正义而呈现一种失语状态,贫困杀人、暴发户和保护伞等司法黑暗的描述通通失语,证明了政治类型在中国电影体制的无奈。视听精准、舒畅,譬如开场记者论及网络时代下''英雄''形象难立与郝在走廊奔跑的时空交叉,慢摇、高速摄影、跟拍和固定机位交替出现,写意运用脸部大特写、逆光和烟雾水雪的华丽构图,又如郝和小李谈话出画后,记者入画采访同事小李,连接时空的长镜头不断有声音提示画外空间,使得画内画外连成整体。结尾郝慢慢倒下的瞬间几颗雪花落在脸上,却躺在满是灰的血案现场,为郝警察生涯的偏执和负罪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喝20杯白酒劝土豪修路、施舍年迈的罪犯母亲,细节充满活力。

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有别于一般的主旋律电影,更像是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电影手法娴熟,艺术加工精彩,拍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9分钟前
  • 摇滚不死
  • 还行

三星。1.主旋律电影水准之作。2.各种特写画面剪辑非常棒。3.要是故事能再挖深点,就太好了。

11分钟前
  • 三体重症患者
  • 还行

为这样的片子喝彩,为这样的英雄致敬~

13分钟前
  • 老六
  • 推荐

补标一个,几年前电视上很完整的看过,宁瀛似乎没有完全“软”下去,好像在主旋律包裹下有那么一点表达欲望,但还是改变不了第五代导演在新世纪集体扑街的事实。

17分钟前
  • 🌵🌵
  • 较差

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没有一个故事片段是讲完了的,比新闻联播的叙事还差一些。冲着王景春来看的,结果满头黑线。

21分钟前
  • jiumi君
  • 较差

但摄影师太好了,超过了导演的水平。

22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宁瀛。妻子对他的评价,没有担负家庭责任,但总体还是在褒扬他,不顾小家为大家,哥哥说他不近人情,其实也是说明他秉公执法。拜访中的,千人一面。影像与话语的两重意义。

27分钟前
  • samee
  • 还行

王景春老师确实太帅

31分钟前
  • 无用君也
  • 推荐

宁瀛太糟糕了。怎么会把电影拍得从形式到内容都这么没有电影质感?调色真的是毫无审美,叙事也拖沓且无味。浪费了王景春浪费了原型故事。太糟糕了。

34分钟前
  • 小菊千代子
  • 较差

王景春特别适合演警察。

37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技法高超的电影,人物也足够打动,然而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

40分钟前
  • 光影一路同行
  • 推荐

导演不是块搞视觉艺术的料 没办法

42分钟前
  • prince bowie
  • 还行

这也拍得太平了,起承转合分明都没有衔接好嘛

44分钟前
  • 忘忧草
  • 较差

摄影上的新意也掩盖不了主旋律故事本身的刻板和人物的单薄,两小时的故事完全可以用60分钟讲完,多出来的时间都给摄影大哥炫技了,不过倒是可以明显看出来哪些镜头是当地政府和伊利集团友情赞助加进去的。电影院早场就我一个,加上两个保洁阿姨,中途还走了一个,票房估计够呛,纯粹去支持下蒋文彬同志

49分钟前
  • 违章君
  • 较差

主旋律片子中较为接地气的一部,但有些地方还是难以免俗!

53分钟前
  • stone
  • 还行

缺点是想说的太多,太杂;优点是有新意的主旋律片

54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就这个真实事件,如果拍成专题片都能让人感动吧。但是这个电影怎么透着那么白开水。想讲的太多,碎而平。其实碎平的电影我倒是爱看的,那得有大量的细节活灵活现出一个真实世界。这个没有,整个一个故事大纲齐活。

57分钟前
  • 蒜文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