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ar & Lucinda,Notes on a Scandal,Charlotte Gray,Heaven⋯⋯品味过十几部Cate Blanchett的片子,从没怀疑过她诠释角色的才能和挑选剧本的慧眼。
也是因为她了解到这部片子。
至于Bill Murray,纵然不一定是荧幕上的救世英雄,但也实在对他屡屡塑造的窝囊知识份子形象不感冒。
特别是Lost in Translation,没看进去,就难免觉得片子自恋,越是觉得自恋就越是不买账。
他和Scarlet Johanson这对不讨我欢喜的配对加速了这个恶性循环。
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Coffee & Cigarette——毕竟还有Tom Waits,White Strips这样的跨界大名。
在不严格意义上,这片子也算是他和Cate的第一次“合作”。
于是想,这次两人正面交锋,Cate一贯的女强人形象应该能够激发出他别样的素质。
影片可算是半戏中戏,讲述以Bill Murray为首的水中生物研究兼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又一次冒险之旅。
上一部纪录片“滑铁卢”为整部影片定下了有些哀怨的基调,寻找鲨鱼为死去好友报仇的这一次旅程是整个影片的基石。
久而重逢的儿子、情史丰富的恋人、亦敌亦友的记者以及各有所思的团队成员,这些表面上混乱无序却又暗中相互牵制影响的矛盾关系围绕着Bill杂草丛生般地疯长。
对我来说,影片最大的出彩之处就是对纪录片戏里做作和戏外琐碎的描写讽刺而真诚,对人物间关系“大乱炖”式的描写杂而不乱,形散而神凝——怎么让我想到了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不得不特别提到团队中的葡萄牙作曲小伙儿Seu Jorge。
他对David Bowie名曲的葡语版重新演绎简直是天衣无缝、令人陶醉。
工作时,他在录音室为纪录片创作配乐,闲暇时他也是一个人坐在船头弹弹唱唱。
任凭船上腥风血雨、歇斯底里,他也毫不理会、陶醉始终。
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影片大环境的又一次强调,也把观众从琐碎的关系中抽离出来,放松了身心,极具象征意味。
一直认为电影里用音乐都是得有些勇气和资本的。
电影是电影,音乐是音乐,搅在一起难免哗众取宠或者两败俱伤。
当然对于Dazed and Confused这样有些时间烙印的“派队”般热闹的影片,应景的歌是多多益善,但如果试图往深处走,音乐还是慎用为妙。
我以为Mysterious Skin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影片的叙事沉稳而独特,开始看得也很入味,但是越到后面注意力越被其中的音乐拉走,以至于几天之后,脑子里都是Robin Guthrie & Harold Budd写的那首"Snow"和Sigur Rós的"Samskeyti",而对于影片本身的记忆却只剩下几个残缺的画面。
说到Sigur Rós,不知道多少人是像我一样第一次从20世纪末的某期《音像世界》杂志上了解到的。
之后高中时去英国交流访问,在伦敦某个Virgin Mega Store径直塞给店员一张清单,上面洋洋洒洒20张唱片有Korn,也有Sigur Rós那张Ágætis Byrjun。
回来在partner家中试听到这张,本身还处在没有调过时差似的晕眩状态,随着Jónsi的歌声就飞了。
那时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凭着一页飘忽不定的文字就挖掘到了这声音。
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文字还没有现在这么泛滥,对文字的理解也处在很敏感的状态。
回国后只把这张唱片推荐给了臭气相投的初中神交,还专门给她刻了一个拷贝。
到现在还有这种病态的吝啬,恨不得把挚爱的电影和唱片握在手心、含在嘴里,只供自己御用,生怕它们在风言风语中沾染了邪气——绝对比Lost in Translation还自恋。
一年前申请了豆瓣帐户。
点开Sigur Rós新专辑的页面,呆了:收藏人数两千多。
当时觉得,八年后,一下子被潮流冲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并怀着矛盾的心情发现大世界已经向共产主义(或者是共享主义)又迈进了一步。
回首这八年,Sigur Rós成了我审视全球化的一个参照物。
从冰岛到欧洲,从美国到中国,他们已经算是风靡世界的大牌了!
印象中第一部用他们音乐的大片是小汤哥Cruise和大嘴妹Diaz演的《Vanilla Sky》。
它们的音乐确有种魔力,可以调动全身所有的神经来感受画面的刺激,进而让电影故事产生短暂的升华。
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升华只是瞬间的气泡,荧惑人心,等到气泡消散了,电影的魅力反而被音乐所榨干。
说了这么多Sigur Rós,其实只是欲扬先抑。
扬就扬在这部影片的结尾。
儿子光荣牺牲。
当观众还沉浸在这个小高潮的悲痛中时,影片低调地一刀剪出所有队员挤在潜水艇中的场景。
影片用充满戏剧性的沉默和静止衬托着队员们内心深处被唤起的勇敢和信念。
谁都不知道它们所寻找的这只神秘鲨鱼有着多么凶残的模样,甚至不知道它是否是一条鲨鱼,或者是否真的存在。
就在此时,潜水艇停在仪器显示的方位。
历经磨难的观众和队员们在幽暗深海里屏住呼吸,对话自然。
Sigur Rós的Starálfur响起,答案揭晓。
这是我第一次目睹一部影片和Sigur Rós如此完美的融合,一种幸福感犹然而生。
片子成功了,Bill Murray终于也做了一次英雄,虽然代价不菲。
Love Actually之类的片子让很多人觉得温馨,还有更多片子让我们感到快乐,但是一种洗尽铅华的幸福感,我还很少在电影里体会到。
这部有些无厘头的喜剧片算是其中之一。
微信公众号 : Lamotta_yajie
《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依旧是满满的冷幽默。
关键时刻播放大卫·鲍伊的 Space Oddity,黑人小伙自弹自唱,欧文·威尔逊依旧一副慵懒嗓音,和喂养鲸鱼的比尔·莫瑞对戏,小红帽,海岛,海盗,电梯,平移镜头扫射船舱小空间。
塞苏队每个人都拥有一顶小红帽,新人加入,给他一顶小红帽。
电影结尾,比尔莫瑞扮演的斯蒂夫西装笔挺,从人群中穿过,头上依然戴着那顶鲜艳的小红帽。
阵容方面,安杰丽卡·休斯顿煞气十足,和《天才一族》里不同,这次扮演的斯蒂夫的妻子要更冷艳一些。
凯特·布兰特表现也让人惊喜,扮演了一位带有口音的青涩记者。
这是一个寻找鲨鱼复仇的故事,水中生活奇幻惊险,在海上,既有美丽的海景和神奇的海洋生物,也有颠簸的旅途和突击打劫的海盗,这个过程当中让人感动的是坚持。
艰辛的时候,斯蒂夫也准备要放弃,队员一个个离开,连实习的大学生也要走。
最后找到豹纹鲨也不能杀了它,不过他们看到豹纹鲨美丽的花纹和威武庞大的身躯,全队员坐在了舰艇里,一同拍摄下了本次水中生活的最后段落。
一些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比方说斯蒂夫喂鲸鱼,在自己的船舱内养海豚。
斯蒂夫拥有一艘多功能轮船,里面有桑拿室、后期剪辑棚、客舱、厨房、图书馆,相当于是把全套工作室搬到了海面,一边探险,一边工作。
因为口碑的问题,斯蒂夫团队拍摄的资金不足,观众们也不相信有豹纹鲨的存在,妻子也决定离开,从未见过面的儿子耐德忽然出现,让斯蒂夫惊喜又摸不着头脑,还有海上的突击事件,一开始信心满满的斯蒂夫逐渐变得疲惫,被掏空的保险箱差点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此时的耐德像打了鸡血,鼓励老父亲继续航行,他说因为他自己是投资人。
父子对望,两眼泪汪汪。
有两个地方值得一提,一个是斯蒂夫因为被人评论说坏话,躲在房子后面坐在地上伤心,耐德帮他骂那些人,把斯蒂夫扔了地上的耳环捡回来。
另外一个是耐德给珍妮准备了30个写好地址的信封,让她方便写信给自己。
韦斯安德森厉害的一点是,所有这些伤心难过或浪漫,都只是简单平缓的陈述出来,而这恰好也是让人感动的地方,用童趣的口吻述说成人故事,在轻松诙谐中将快乐和沉重一笔带过。
电影最后,斯蒂夫将苏塞队的戒指送给了威廉福达的侄子,而儿子耐德在11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枚。
探险才刚刚开始。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
影片中科考船的外型和整体设备都参考了卡里普索号。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潜水艇,做了梦幻化的改造。
船长的造型参考了原船船长库斯托,考虑到圆形小红帽的话。
并且这位雅克·库斯托也亲自充当过电影制片人,介绍他的探险经历。
所拍摄的《深海的静谧》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奖,1964年,《没有阳光的世界》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图片来源于《从海底到太空图解著名运载工具》
This film is a loose collection of cameo pieces that are, on their own, pretty funny, in an understated way. But the jokes are discursive and weak, and the film lacks a general direction to build up momentum. A very distant, impersonal film, where audience identification is laughingly discouraged.Thanks to good editing and undeservedly great cinematography, however, the narrative is never a drag, and the 120+ minutes of pointless fun seems to just zip by. But since the film is far from engrossing, and there is little demand on viewer's attention, one feels no urgency to complete it any time soon. So if you have a party at home, and people have to get up from the couch to get a beer, or pass water, or simply go to the bedroom next door to make love, and then come back picking up the film where they leave off...... YES, this is the perfect party movie.One more note: you can see a recurring obsession of American movies here, as well: father-son relationship. This motif is added like MSG (味精) in past and recent films. Remember "Gladiator" (old and young Caesar, forming a fatherly menage de trois with Maximus), "Saving Private Ryan", "Road to Perdition", "Color of Money"... not to mention numerous westerns and film noirs ("Asphalt Jungle" or "Killing").Look for this cliche next time you go to an American movie. It's as predictable as the over-sugared slices in an apple pie.
The Aquatic Life of Steve Zissou 是Wes Anderson的招牌电影。
之后的《狐狸爸爸》和《大吉岭号》都没有此片那么经典。
此话可以从电影从里至外传递着一股专注的神经质,因迷失方向而散发的疏离感,以及一群非主流人群的孤独感来印证。
以至于在看电影前半部分的时候,身为观众的自己时不时就会摆出Bill Murphy那招牌式的状态, 陀着背,凸着肚子,穿着睡衣,面无表情,好像才可以和电影内外相称。
(可参见“Lost in Translation”封面海报,虽然那不是Wes Anderson的电影)。
不过如果因此就下结论认为Wes电影是以颓废和迷失为主调,不免太过草率。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长年与海洋打交道的迟暮“英雄”冒险家,在合作多年的搭档牺牲后,如何破釜沉舟地试图再造传奇。
然后传奇总带着过去式的时态,若要执着地一味抓住它,必然会拒绝承认现在,以为青春不会老去,以为人生是一场玩不厌而没有终止的游戏,而最终落得荒谬的下场。
不过因为这是Wes Anderson的电影,即使看似盲目地执着,即使生活已趋荒谬和残败,即使面前的梦想看似危险而渺茫,他总能在一片荒芜后依然温情地给与一片粉红色的希望,让你的肩上因为爱而带着希望和力量。
Wes的电影从来就和寻找这个大主题有关,而其中一支重要的支线就是寻亲。
寻亲这个主题总是重复的在Wes电影中不断出现。
《天才一家》中Gwyneth Paltrow 14岁出走的寻找亲生父母;《大吉岭号》里面寻母的三兄弟;以及此片Ned的Steve之间30年后重建的父子情。
家庭关系在Wes电影中总是支离破碎的,人人都呈现出一种被遗弃被剩下的孤独感,但正是这个支离破碎的状态给了所有人寻找的理由。
寻找主题下的另一大支线是找回曾经的自己,比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面寻找内心里面那披狼的狐狸爸爸,以及此片的主人公,Steve Zissou。
成套Z开头的制服、旗帜,标志性的红色帽子,量身定制的Speedo以及Adidas特别赞助的复古跑鞋都说明了, Steve一度是海洋纪录片的传奇人物。
拥有一个效力多年的团队,结果两次婚,花心在外,外遇无数。
只是近年来,拍片质量日益下降,合作27年的首席潜水师又因意外而牺牲,投资方也纷纷撤资,已然面临中年危机的他,突然又跑来一个30岁大的儿子。
原本根据他那种行事风格,应该会要立即撇清关系才是正常逻辑,可是他却把儿子接到了家中,并且邀请他融入自己的团队。
飞行员Ned,报着从小对于父亲的崇拜,一脉相乘的对于海洋生物的热爱,甚至和父亲一样都是制服控,投入到了Belafonte,一同投入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Jaguar Fish”的寻找中。
就这样两条线合并在一起,在看似都有点不和逻辑的剧情安排下将故事慢慢拉开。
人物角色方面,在一艘充满男人,唯一的女剧务还是Lesbian的船上,(题外话:在一个充满男人的船上,女剧务好像只能是Lesbian,船里才能相安无事,海盗电台里面的也是这样的配置。
)自然需要一些真正的女性角色才能平衡,此次邀请的编外美女是Cate Blanchet,她用真身怀孕这样的造型出场令人眼前一亮。
Cate扮演的Jane,不仅带着怀孕的身体,还带着一口英国口音以及同样迷失的心理状态,看似坚强地她坐了4个小时的夜船来到小岛,自费跟着团队采访封面故事。
很快在她身上就可以发现Ned父母的合体。
她和Ned的母亲一样将要成为一个单身妈妈,却和Steve一样一下子无法接受自己有了孩子的事实。
不过同样她也深深喜欢自己的孩子,总是无意识的摸着自己的肚子,为孩子念故事,还总是克服着想要骂出的脏话。
因此虽然很老套,但也很自然的,她同时被父子二人看上,为影片增添了很多戏码。
电影前一个小时的情节其实是比较平淡的,不过Wes Anderson一贯丰富幽默的对白、独特的摄影风格,充满亮点的细节和Wes班底丰满的表演却是从头贯穿至尾的。
所有前一个小时埋下的伏笔,居然都可以在后一个小时找到相对应的回答,即使布景和人的内心戏都无比凌乱也无法掩盖这实在太过工整的剧情设计。
电影从海盗上船抢劫开始逐渐走向高潮,发现Ned被打晕险些被当作人质劫走的Steve再现片子最前出现的Crazy Eyes,一人打退所有海盗。
不过虽然如此他还是遗失了所有的钱财,并且船上所有的实习生都准备弃船另谋出路,无奈的他只能投奔 Anjelica 扮演的“钱夫人”Eleanor。
“Anjelica Huston”是Wes军营中铁打不换的女演员,是和Bill Murray以及Owen Wilson一样的御用组合成员。
多年来尽管Steve没有好好的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深爱海洋的她也一直支持Steve的冒险,甚至包容他有个30岁儿子的事实。
只是当发现Steve逐渐迷失自己,一头热的载进可能有人再度牺牲的复仇之旅中,她便选择了离开。
求“钱夫人”帮忙无果的Steve ,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首次亲口承认,或许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冒险。
灰头土脸地回到船上和Ned大吵,切入口自然是儿子睡了他曾经动过念头的女人。
这里整段长镜头非常精彩。
两个人从船上唯一的女人Jane的房间一路吵一路穿过一件又一件房间,见到一个又一个船员,镜头自下往上跟至船顶的甲板。
初次之外整段争吵都是父子间不同性格的集中表现。
Zissou表现出一个自我为中心而感情淡泊的老江湖,他依旧想要占年轻女孩的便宜,心里想得都是如何让纪录片好看,“Intern”就是没有名字的劳动力,“儿子”也只是一个角色,就是为了增添看点而并非想要在亲情上面多花力气,甚至还想在如何打架这件事情上都倚老卖老的给儿子上一课;而Ned却一直表现出正直、真诚的特质,积极而充满希望,即便是从来就是知道Steve其实一直知道他的存在却装聋作哑,也不惜拿出所有的遗产来支持他的梦想。
(后来我才发现,船上处处可见的Z字转向90度就是Ned的首字母N,Ned或许就是另一个角度的Steve,这或许也是他们父子二人最隐晦又显而易见的连接。
)争吵声最终在Anjelica的一声“谁帮我付一下水上出租的”叫喊中停下。
Anjelica的回归似乎标志着传奇的回归和希望的来临。
就像Wes Anderson自己说的,她的出现总是为电影注入一股气场。
她不仅带回了钱还带回了营救人质的计划。
Steve也终于公开承认,你就是Zissou的背后灵魂。
成功营救后,看似越来越趋向成功的情节,却逃不开最初的主题,要寻找的主角“Jaguar Shark”迟迟未现。
而就在Steve因为设备破烂完全准备放弃的时候,Ned挺身而出,提出用飞机来追踪鲨鱼的踪迹。
Steve此时终于拿出一直保留着的Ned写给自己的信,表明了其实心里一直就有对于这个儿子的惦记,而此举如同回光返照的效用一样,数秒钟后Ned便因为飞机爆炸而意外去世,本片至此推向最终的高潮。
影片此时的配乐再现Wes对于音乐和画面的绝佳领悟力,一首The Zombies, The way I feel inside,唱出了Steve内心所有的遗憾和愧疚。
在亲密的合作伙伴和儿子都因为这条神秘的“Jaguar Fish”去世之后,它才终于出场。
在所有人的陪伴下,Steve终于再现当年船长的英勇,亲自驾驶着潜水艇深入海底。
这里要提一句的就是本面的布景设计,海底生物和海底被营造成像外星球那样瑰丽、神秘而魔幻。
“金钱豹鲨鱼”也终于在一群粉红色的小鱼的开道下缓缓出现,巨大的身形,金钱豹一样的图案,美丽而危险。
影片最后,当所有人的手都搭在Steve肩上给与他安慰和支持的时候,Steve却摸向了Jane的肚子,聪明犀利的Jane摸着肚子说,12年后,他就要11岁半了。
这个未出生的婴儿显然是代表着Ned,12岁,他第一次和父亲主动联系的年纪。
最终,电影中的纪录片在Ned和Steve做着Zissou的招牌动作下结束,Steve在画外音中把此片献给自己的儿子,Ned。
看似残破却充满希望是Wes Anderson一贯的调调,从无论如何都不会脱下的红色帽子,断了一只腿还奔跑如风的Cordy,到最后独自坐在红毯上的Steve把戒指传给Klause的小外甥以及最终把小男孩骑在头顶,都在宣告着,水中的探险生活还将进行。
由于要写影评,于是把电影翻来覆去有看了几遍,包括一些幕后的采访。
说几句和剧情无关的,对于Wes Anderson人的印象。
他面容消瘦,略长的头发,细长的手指,天生拥有一副文艺而富有艺术感的外表;在片场他永远都是衬衫,绒线衫加尼西装的学院派打扮,以及每一幕完毕都会感谢演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不急不缓的态度,太让人喜欢。
在我概念中CC只会出那种年纪在二十年以上沉闷晦涩的电影教材,没想到会选到这样一部风格幽默色调明亮的片子。
一向很景仰纪录片的拍摄者,他们既要保证最真实的记录,又要倾注入自己的情感进行剪辑取舍,而且他们亲历自然界的神秘瑰丽要比造一个子虚乌有的魔幻宫殿要付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努力。
不过本片似乎并没有在电影工作者的工作经历方面作很大的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他们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情感,在不同寻常的寻梦体验之后深藏的忧伤孤寂,在一次次用风趣冲淡挫折和苦痛后所体味到言外的感慨沧桑。
斯蒂芬的私生子很可能是假冒的,但那又如何呢?
我们在乎的只是他们早年在互通书信时通过梦想的神交,和在共同度过的海上遨游经历中所建立的胜似血缘的亲情,那样善意的谎言又何忍拆穿呢?
一开始他去寻找美洲虎鲨只是为了给好友复仇,但在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看见那斑斓艳丽的庞大生物时,什么血海深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我们能够相信,在品尽甘辛付尽悲喜之后,终究会发现那惊人的美丽——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塞林格到死都没把“麦田”的电影版权卖出去,但是家里有一个钵被韦斯·安德森偷来了。
《瓶装火箭》开始,塞林格一直灵魂附体,絮絮叨叨,苦乐参半,这种气质延续到最近的狐狸爸爸中的乔治克鲁尼,铸就了一个浓缩的精华版,饱含腔调的韦斯安德森式电影。
《青春年少》和《天才生活》真不好找,想看还看不到,《穿越大吉岭》给我印象最深,色彩斑斓的印度风骚,在脑子里留下一个又一个色块,抹也抹不去。
不过最抹不去的还是塞林格,《青春年少》对应的是《麦田守望者》;《天才生活》自然影射了《弗兰妮与祖伊》;至于这部《水中生活》,可以追溯到《西摩小传》,一部半自传的意识流小说。
比尔莫瑞天生一张苦情脸,看过最适合他的电影是《破碎之花》,作为这部片子的主演,更应该请欧内斯特·海明威,可惜他片酬较高,而且没有档期。
我第一次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说实话我现在已经忘了它具体的故事情节了,色彩和构图反倒还有些印象,他的每一部电影色彩构图都很独特。
在我看来,他的电影都有一种神经兮兮的特质,有时候觉得看不懂,有时候又觉得好像懂了,对电影的观感很模糊。
《水中生活》准确点说是一部海洋冒险片加导演独特的喜剧效果,让我想起了《人在囧途》那部电影,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但路上又是各种麻烦不断,每个麻烦又有点搞笑。
史蒂夫是一名海洋纪录片的导演,在一次拍摄中,他的老朋友死在了美洲虎鲨的口中,他决定第二次拍摄以寻找美洲虎鲨并且把它杀死,为老朋友报仇作为目标,并最终踏上了寻找美洲虎鲨的路程。
身份各异的人加入了这趟旅程,有给他写封面新闻的记者,有从未谋面的三十岁的儿子,有实习生,有银行的顾问。
史蒂夫和耐德的相遇也是很搞笑,没有兴奋的表情,没有惊讶,反正就那样,我告诉你我是你儿子,你说你知道了,就很简单,就好像两个毫不相干的路人讲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他们的船也是很有意思,配有桑拿房,潜望室,实验室,还有潜水艇,旧的十年没起飞的直升机,之前船上应该就没有过会开飞机的船员,直到耐德的到来,结果飞机坠海了。
看船的配置你不会觉得这是去冒险的,更像是去度假的,船员的反应给你的感觉也像是去度假。
船上有个特爱唱歌的黑人小哥,他出现时的镜头几乎都在唱歌,最搞笑的是,当他们遇到海盗打劫时,小哥正在唱歌,海盗就在他背后,他还在one two three的倒数着,结果数到最后的时候海盗刚好跳到了船上。
史蒂夫的团队在还未出海的时候就遇到了种种问题,最主要的是没钱,老婆不支持他,赞助拉不到,最后还是他那三十年从未谋面的儿子拿出了自己继承的遗产,计划才得以成行,不过后来遗产就被海盗抢走了,他们从海盗手里拿回来时,以为钱还在,打开保险箱,后面漏了一个大窟窿。
他们也没有设备,去偷其它海洋实验室里的设备,触发了警报,还义正言辞的说是借的,会还回来的,最后当然没有还回去,不过去救人的时候他们把轩尼诗号,也就是他们偷的设备的主人也给救了。
电影里的动物很有意思,螃蟹是五颜六色的,看着很唯美,并不会想要杀死它,或者吃了它,海滩上会发光的水母也很好看。
最后,他们当然也见到了美洲虎鲨,也很好看,也没杀掉复仇,美洲虎鲨在潜艇周围游来游去,史蒂夫说不想杀了,又说也没有炸弹了。
里面的动物在现实世界里应该是没有的,就像是小孩子幻想的五颜六色的小动物,或者说像是吃了菌子中了毒看到的世界。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里总有那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你感觉它只是好笑,但又不那么好笑,反正不是单纯的好笑。
看似搞笑搞怪说出的话后面好像都藏了什么一样,看的时候好像是理解到了,但转头就忘了,然后就一直在想我好像理解了什么,就是想不起来。
史蒂夫(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是一名海洋纪录片导演,他的作品曾经为许多孩子的童年披上了梦幻的色彩。
在一次拍摄中,史蒂夫的老朋友死于美洲虎鲨之口,这让史蒂夫深受打击,他发誓要找到虎鲨,为友报仇,并且将此作为新片的题材。
在发布会上,史蒂夫遇见了自称是自己儿子的耐德(欧文·威尔逊 Owen Wilson 饰),他遂邀请这个年轻人加入他的创作团队。
史蒂夫要面临的难题很多,资金短缺,和妻子的感情不和,并且,他所拍摄的纪录片已经渐渐的失去了吸引力。
一位名叫珍妮(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的记者加入了史蒂夫的团队,她要为他写一本个人传记,然而,她和史蒂夫的相处并不融洽,倒是和耐德越走越近,这让史蒂夫醋意大发。
同时,耐德的真实身份也让史蒂夫心寸怀疑。
一群海盗的光临让史蒂夫的计划彻底破产,一名船员也惨遭绑架,面对这样糟糕的境况,身经百战的史蒂夫能够完成他的复仇计划吗?
你要的是生活是什么?
难道失去了儿子你还要继续。
本片充满了荒诞、疯狂又无厘头的笑料和讽刺,但是从结果来看,这部影片的基调是伤感的。
影片用“尼德的死亡”给予史蒂夫的野心致命一击,也预示了他的梦想破灭!
这是一次执念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海洋奇观和喜剧桥段甚至故意暴露的棚内布景,掩盖了叙事上的不足,桥段的堆叠使影片有点散乱!
男主的思维也的确够强硬的。
不是一部普通观众能喜欢的影片。。跟妹子一起看电影,找了部喜剧片想放松一下,结果她只看了半小时。其实中间很多漫不经心的幽默我是很喜欢的。某些画面也很美很特别,还说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结果一看导演就是同一个😂但情节真的太散太散,人物的行为也非常跳跃,加上故意“做旧”的风格,让人抓不住重点提不起精神。前半截完全是一头雾水。 虽被标成喜剧,但既不是传统的搞笑逗乐,也不是高贵的黑色幽默,这部电影的点都很偏很深很冷,有那种荒谬无厘头的感觉但也很平实。喜欢的人可能会很喜欢吧。 Anyway 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到这么困过了,可以说是用毅力看完的这部电影。大概是讲了中年人的困顿,失去才华、事业、钦慕、亲友,遇到各种困难都以笨拙执拗的方式去解决了。海底的奇幻想象还有点美, But That‘s it.
立flag比翻脸还快的剧情看得我十脸懵逼,但导演的好品味胜过一切。形容Wes电影最合适的语言是“23333”。(之后要给Wes的每部电影都写长评,外带写番外的大赏 1.导演跟动物有仇之谜;2.人物诡异萌点之谜;3.镜头强迫童话之谜;4.表面不正经与异常坚挺人文精神内核之谜)
十二岁其实没那么好,有点儿闹腾,我觉得十四岁才是我最喜欢的年纪。乍一看确实是熟悉的韦斯配方,展示船舱的移镜也蛮出彩,但这种混杂了模糊亲情和大冒险的中年忧郁还是让我理解不能。相比后来的<月升王国>和<大吉岭>,童心和想像力未免有点儿不纯粹。
安德森的电影中,不喜欢这一部。伪纪录片没有新意,剧情、演员没有意思
前面100分钟都很无聊 几度想停止观看 为了鲍爷的歌坚持下来 直到他们看见美洲鲨 Sigur Ros的歌一出来 我竟然哭了 这种 为了一个别人眼中虚无缥缈荒诞可笑的目标丢钱丢性命 只在寥寥数人支持下坚持到最后的剧情 好像每次看每次都会哭 机遇不难求 难得的是坚持啊
中间插曲是不是秒速五厘米片尾?片尾David bowie Queen bitch 不错
好看的喜剧不一定就是让你笑得掀天花板的那种。那只弹吉它唱歌的黑人小哥,好想把他装到笼子里吊起来养在家里噢。
所以这部可以看做是日后的狐狸爸爸的试水之作,同样是有梦想的一群人的倒霉故事兼并处理中年危机父子危机和情感危机,冷幽默超大量让人想要多穿衣服,但是节奏失控,比看着小学生智商的疯子喷粪还让人不明所以。
親情/家庭/男中年……我昏睡……就Seu Jorge唱歌的時候能打起精神
我便是估不到结尾还能收的回来 有月升的雏形 精神内核跟狐狸爸爸出奇的相似
不管是水中生活还是云中生活,只要能开开心心每一天,就是理想生活。
不是我的type,太冷幽默了些,看到一半就放弃了。
看完了,有个大大的疑问,它到底在讲个啥?
我与Wes Anderson 的成人童话并非一见钟情,不过在看到第五部的时候,我逐渐走进了他所营造的世界,当然这与故事背景发生在海上也不无关系。P.S.Owen的空军装是我见过他最帅的一次。
抓不到Wes Anderson的梗
有一种感觉是这些精致的布景、炫酷的水下摄影和特效、鲜亮但也单一的一众配角、荒诞不经又偶尔感人的情节全都是为了帮助男主处理这场中年危机而设置的。那只虎鲨就是他自己的心魔,他抱着把它干掉的初衷出发,最后跟它和解……片子虽然也对他很多嘲讽(比如那些傻到掉牙的团队宣传片😂),但语调终归是包容的,甚至还给了他许多超现实的高光时刻(独自一人灭掉整个海盗团)。这里面还是有导演自己对拍电影这件事的一些感慨和自嘲……总体上非常聪明非常漂亮,但就还是感觉太花哨了,生命力不足。
意大利风景和海底世界很吸引人 其他文戏好谜 Bill Murray的奇妙魅力依旧在 大魔王的声线简直不敢相认 Anjelica Huston和Owen Wilson都是Wes Anderson班底熟人了 Willem Dafoe演得蛮有趣 Noah Baumbach还强行露了脸 片子的不知所云程度从我一直错把Michael Gambon认成Geoffrey Rush可见一斑 太捉急了哈哈!
8.1.非常有意思的一部韦斯安德森式冒险喜剧。一方面讲了父子情深,一方面又讲了中年危机,内容很丰富。比尔默瑞、欧文威尔逊和大魔王的表演都很卡通很有趣。水下的部分以及船的侧剖面很有想象力。美洲豹鲨出现那段实在是美哭了。以及韦斯也是会拍枪战的,有意思。
維斯安德森式的脫力喜劇這次有點讓人犯困,敘述風格稍顯鬆散隨意,整個故事情節似乎有些自況的表達,人物的個性和辨識度不是很強,總體來說像隨手塗鴉的漫畫的3D版。能捕捉到其中的特色冷幽默,別具一格的治癒系,但作為劇情片是遜色了點。
整体故事节奏松软乏味,部分情节节奏动感回到状态,颜色构图依然标志性十足,故事也不差,本可以讲得更好的。倒说不上是浪费时间,但对于韦斯·安德森来说,这样的作品放在周末来看实在是没能收获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