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年少日記,遗书,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主演:卢镇业,郑中基,黄梓乐,韦罗莎,陈汉娜,何珀廉,戴玉麒,归绰峣,周汉宁,吴冰,邵美君,梁祖尧,麦芷谊,陈苡臻,陈湛文,梁雍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年少日记》剧照

年少日记 剧照 NO.1年少日记 剧照 NO.2年少日记 剧照 NO.3年少日记 剧照 NO.4年少日记 剧照 NO.5年少日记 剧照 NO.6年少日记 剧照 NO.13年少日记 剧照 NO.14年少日记 剧照 NO.15年少日记 剧照 NO.16年少日记 剧照 NO.17年少日记 剧照 NO.18年少日记 剧照 NO.19年少日记 剧照 NO.20

《年少日记》长篇影评

 1 ) 能好好长大,已经很了不起。

周末一个人看了两场电影,都是港片,一部是《白日之下》,一部是《年少日记》。

都很推荐。

观影小tip:尽量买粤语原声。

而且,两部片子都有同一位演员出演。

《年少日记》里那个被叫做“蛋糕”的被霸凌的男学生就是《白日之下》里面被订书机虐待的爱画画的少年。

///又是哭死的一部电影。

但我打高分当然不是因为它让我哭了。

另外,导演兼编剧卓亦谦在昨晚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了“最佳新晋导演”奖,恭喜。

这部电影目前还是点映,各影院零星有场次。

同天观看,这部比《白日之下》上座率会高一点。

我在看之前没看过任何介绍。

故事围绕着一个人,一本日记,一封遗书。

高中课堂的垃圾桶里无意中翻出了遗书,作为班主任的郑Sir恍惚出神,看到遗书中写道“我不是重要的人”,触发了幼时的回忆。

于是,一份年少记忆铺陈开来。

一方面,处在现在时间线的郑Sir,想要找出想自杀的学生;另一方面,年少时候的“我不是重要的人”背后的日记又有什么故事。

小时候的两兄弟,郑有杰和郑有俊,弟弟有俊聪明乖巧功课好,钢琴弹得好到可以表演的程度,深得爸爸喜欢。

而哥哥有杰,功课落后,钢琴也练不好,甚至落得留级的下场。

每日面对的是脾气暴戾的父亲,会对自己的妻子和有杰动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有杰感受不到爱,只感受到全家人对自己的疏离,弟弟也很少与自己玩,他逐渐地定义自己为一个“不重要的人”,就算消失,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他曾经对教自己钢琴课的大学生姐姐说,长大了想做老师。

他会关怀学生,问ta今天是不是不开心。

回到现在,郑Sir做了老师。

努力在一众学生中找到那个有自杀倾向的小孩,试图阻止些什么,挽回些什么。

当他看到学生跳楼的新闻,下面的评论都是说,小孩自私,都不考虑父母感受。

他愤怒地回复,抑郁不是一种选择,还要求他轻生时想及他人感受?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我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看它的翻译。

这部《年少日记》的英文名是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有意思。

The pages当然是指那本日记。

而儿时的日记,现在仍然在被翻动着。

让人念念不忘。

即使小时候有过那样的创伤,被父母伤害过,被同学冷落过,你有好好长大,还做了梦想中的老师?

所以,还可以是不是。

在观影过程中我是这样想的,本文标题就是我当时在想的,幸好你有好好长大。

而郑Sir去看医院中病重的老爸,又给我提了一个醒,哦,原来伤害过你的人,你的daddy,他也会变老,成为弱者。

所以,生活是不是还是过得去的?

可惜我忘了。

离开的,留下的我忘了什么?

可惜我忘了,为什么郑Sir看到那封遗书会这么激动?

为什么郑Sir对自杀新闻那么敏感?

直到编剧已经猜到我之所想并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是的,编剧成功把我骗到了。

我甚至在医院场景里还在想,郑爸,你看呀,你疼爱的二儿子这个时候在哪里呢?

是不是去国外定居了。

还得是有杰管你。

其实,片头已经给出了太多答案。

有杰在天台大喊,随即跳了下去。

音乐声停,一开始就给观众一个下马威。

然后,有杰站了起来,其实天台下面还有一层。

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即而开始放松警惕。

直到中断,我们才发现,那个写日记的有杰是真的跳下去了。

现在的大人是弟弟有俊。

是那个背负着哥哥死亡阴影的另一个孩子。

于是开始回溯,回溯之前发生的一切。

“幸好你有好好长大”,变成了一句笑话。

作为一个小孩,他在最需要依靠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承受这一切。

就算最喜欢的漫画家,也自杀了,所以他在漫画里说着你一定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是不是也无法实现。

他也不是快乐的大人。

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而留下的人,痛苦才刚刚开始。

能成长为一个普通的大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大多数人,也都成为了普通的大人。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明白:能好好长大,已经很了不起。

 2 ) 《年少日記》:墮下的對證

喜歡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大多都會談到《年少日記》的「敘事詭計」。

然而,我覺得真正的「詭計」在於,當我從不同人口中接受了某種程度的劇透,以為真有什麼「詭計」,並慶幸自己不會被騙到之後,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的詭計。

我倒是疑惑,為何有人會拿這部跟黃精甫的《江湖》來對比?

《江湖》才是真正的敘事詭計!

我沒有那麼喜歡《年少日記》,但也沒有那麼討厭。

非要說反感的話,我更反感的是它的「煽情詭計」,當你剛剛為鄭有傑走上絕路悲恫時,電影卻迅速轉入了鄭有俊的愛情故事裏,由飾演者小野(盧鎮業)旁白的方式,講述他正在給前妻陳漢娜寫的信。

偶像愛情劇的打光,陳漢娜的大特寫,其標誌性的清晰可見的雀斑,究竟要幹嘛?

整部電影配樂也太滿了,大量沒有內容且故意放慢的情緒畫面,能明顯感覺到導演的催淚目的,所以買戲票送紙巾這種營銷活動,未必只是市場團隊的意見。

有不少人從鄭有傑的經歷看到東亞孩童,或至少是華裔孩童的共同創傷。

我不否認我們的成長路可能有些共同之處,但我覺得大部分人其實沒有那麼慘。

對於沒有經歷同等慘況的大多數倖存者而言,我們對他共情,其實是有點廉價的。

老實說,我小時候也經常被母親打(我其實成績不差也不太頑皮),但當我想起小時候被打,也同樣會想起被打之後母親給我搽跌打藥水;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美滿,父母之間早已沒有了愛,但我也總是想起年少時在鄉下,父親騎一部單車載著我和母親從鎮上去外婆家。

不是說「悲劇就是摧毀美好的事物」嗎?

我們看不到鄭有傑生命裏有什麼美好的東西,他在家裏,幾乎一無所有,家裏設宴招待校長,他甚至還被當著校長的面趕出外面去吃飯。

我十分肯定,如此極端的家庭環境並不是大部分人共同有過的經歷。

我反而覺得,10歲的他選擇離開,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從成為受精卵那一刻開始,本來就不在我們自己的計劃之內,只有死,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

這樣一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悲傷了?

他唯一握住自己的生命,就是他選擇躍下放棄生命的那一刻,我們應該替他感到高興。

電影沒有將自殺的原因單一化,家庭和學校、上一代和同代人一同構成了「共犯」,這樣的處理確值得稱道,但其實不用將鄭有傑描繪得那麼慘,因為「沒有那麼慘」、「不值得訴說」,才是普通人的成長經歷。

人不是非得慘到那種境地,才需要走上自絕之路。

導演啊,不要吝嗇,為鄭有傑短短十年的人生加點小小的「幸福」,不僅不影響催淚力度,反而讓人更加疼惜他的離去。

一直享受著父母和外界的偏愛,卻對哥哥不理不睬甚至對他有些討厭的弟弟,是如何在哥哥死後突然和哥哥共情了呢?

甚至還成了他久埋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乃至於要對自己懷孕的女友說出「還沒準備好成為父親」這樣的話?

(墮胎不也是一種謀殺嗎?

)電影對兄弟情唯一的刻畫,就是哥哥死前不久,帶著弟弟到天台上,讓承受過多關愛和目光的弟弟難得發泄了一次。

雖然父親不是唯一的「兇手」,但身為「倖存者」,弟弟鄭有俊最後對父親的諒解,也顯得有些牽強。

鄭有俊讀完哥哥的「年少日記」,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冷漠也是促成哥哥當年自殺的原因,意識到自己和父親一樣,有份將哥哥從天台上推下去,然後就原諒了最大的「兇手」──他們的父親?

自我反省來得太晚,原諒他人卻來得太快──也許原諒他人,就是原諒自己,那反省有何意義?

不可思議的是,其實導演也原諒了這位除了事業幾乎一無是處的父親,所以還在最後安排了一場戲,由女祕書告訴鄭有傑,原來父親一直在聽哥哥演奏鋼琴的錄音──原來父親對哥哥也是有愛的──這個糟老頭壞得很,我信你個鬼!

說到鄭中基飾演的父親這個角色,電影着力表現他的暴力。

家庭暴力當然可能是80後、90後一代成長中逃不過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們試回憶自己的成長,最讓我們難受、最摧毀我們生存意志的,不是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嗎?

父親在電影中作為一個事業有成的律師,根本不用拍那麼多他打老婆、打孩子的戲。

律師嘛,毒舌起來,其傷人程度分分鐘一句話就令你想跳樓。

最後非說不可的是,校工從垃圾桶裏撿學生的碎紙這件事,太猥瑣,太令人心寒了。

這校工不會是國安處特派吧?

 3 ) 人不会在年老时候,生出年轻时没有的良心

确实是“东亚家庭死亡坠楼的剖析”。

而且又是一部“存在本身比叙事更重要”的片子。

【以下剧透】不过仅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个叙事的可信度是蛮存疑的。

人很难在年老的时候长出年轻时候没有的良心,所以我很怀疑爹的愧疚;人很难在遭受重创后生出从来没有过的勇气,所以我很不理解妈的离开;人也很难在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情况下,体会反思受害者的心情,所以我也很难相信弟弟的幡然悔悟。

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对我来说说服力很有限。

但是这并不是最短的短板。

它最短的短板在于,这部片里的恶人都恶得太绝对太单薄了。

东亚家庭常见的难处并不是“从来不被爱”,而是“难以分辨的爱恨交织”。

好像大多数人的感受是:父母是爱我的啊,是愿意为我投入的啊,是对我寄予厚望的啊。

他们为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啊,他们很可能已经把他们最好的东西给我了吧。

他们只是对我有过于具体、甚至绝对的要求标准;他们只是执着太过,不懂得给我喘息的空间,或者选择的自由;以及,他们直到现在也没有学会聆听我的想法,尊重我的选择,回应我的期待。

正是因为这“爱”如此确定实在,所以才有了加倍的煎熬自责,才有深陷痛苦不得解答的抑郁病因。

如果只是面对单纯的恶毒,那处理起来倒轻省很多。

同类作品里,我最佩服的还是曹保平的《狗十三》。

青少年感受到的微妙情感,家庭关系权重的衡量,成长中无法言说的papercut是如何变成长期流脓的伤口的。

居然还是一位拍悬疑剧情片的中老年男性导演描绘得最准。

真诚推荐喜欢这部的朋友们去看看。

女性尤其会有共鸣。

 4 ) 弟弟,你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去看《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场次少,几乎包场,相较而言,《白日之下》好过《年少日记》,《年少日记》工整有余,觉得缺些灵气。

能够灵的片子,导演要么不拘于电影学院的那套东西,要么收割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吐出的玉露,新晋香港导演都不具备,交出一部工整的电影,已很不错。

片中最有灵气的两点,一是郑老师收到清洁工捡的班上同学的遗书,在上课时望向她们的面庞,她们的心仿佛在说话,有时候在说遗书里的内容,说起“不被人喜欢,死去也没人记得”,有时候在自顾自说着自己的烦恼,“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想离开这个世界,活着很累,干什么都好累”,影射精英班压抑的氛围。

二是镜头没有透露郑老师的名字,他长大后的片段一直和小孩郑有杰童真的画外音剪辑在一起,观众很自然误认为,郑老师是长大后的有杰,而且有杰的理想是当个好老师。

第一幕有杰跳下去,原来是跳到天台外面的露台,虚惊一场,压抑的情绪不断累积,有杰真的跳下去,大家都知道,露台下面不会再有接住他柔软的保护层,情绪拉扯到极致,爆哭。

有杰最后还是跳了下去,长大后的弟弟,继承他的遗志,变成一名高中老师。

缺点也很明显,人物刻画刻板,郑自雄是精英爸爸,是那种刻薄打老婆、对儿子凶神恶煞、“恨铁不成钢”的残酷父亲,妈妈黎嘉欣是美艳十足,永远套装和珍珠耳环搭配,负责美貌和养育的家庭管理者,孩子教不好,全是她的错。

弟弟是钢琴学习样样精通的天才,哥哥是学习成绩不好,留级的蠢材。

后半段,到了赎罪环节。

弟弟用惩罚自我的不幸福赎罪,爸爸用残破的身体赎罪,妈妈用无法承受的离开赎罪。

妈妈的离开原因太隐晦,她一定有她必须要走的理由,再看丈夫,会感到心揪着痛,失去孩子的归因,女人的负罪感远远高过男人。

有杰跳楼的高潮过去,弟弟的赎罪一泻千里,他阅读哥哥的日记,理解父亲,向妻子忏悔,向学生告解,惯常的赎罪方式,没有惊喜。

没有藏在其中的细节,让人确认,这是郑有俊的赎罪,而不是每个失去亲人,患创伤之人的漫长救赎之路。

心理老师发现班长自伤的胳膊,她们开车带她去山顶放松,郑老师先来,他是男人,他喊了好几声,邀请心理老师一起,心理老师害羞地摆摆手,自己没有那么多问题淤积,要呐喊发泄,后来见班长迟迟不动,她才上前几步,先是不成声的咿呀,后面喊破音,班长见老师都在做,加入她们一起大喊,释放压力。

姑且不论这呐喊一次,释放压力的方式究竟有没有用,如果没有老师身先士卒,师生平等无从谈起,反而像看戏,冷静的人审判情绪激动、处于下位的学生,这段拍得很清新自然。

最后一幕,郑老师去天台,哥哥带他去过的天台,那可能是小时候他们唯一一次没有大人比较,一起疯玩的一天,他终于看见哥哥,他小小懵懂的样子,对他笑了笑。

那里,如果有杰能再次出声会更好,因为前半段的旁白都是有杰说的,后半段完全没有他童稚的声音,感觉缺乏平衡。

他会问,“弟弟,你在学校开不开心?

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5 ) 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

作为小朋友的有杰得不到任何「无条件的爱」时,一面努力地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借此赢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一面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漫画,书里的内容是「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

在他的「希望」中,有一个和弟弟一样聪明,取得好成绩,不费力弹下来德彪西的,被父母当做炫耀资本的,可以被带去美国旅游的,「优秀的他」;同时也有一个「长大后的他」,这个长大版本的他一方面来自他最爱的漫画PIRATE——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然而我觉得这句话只带给人盲目的希望,问题在于你是否知道你想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个想成为的大人并不是特点或者身份方面的指代,比如富有的某某老板、勇敢的探险家等等,而是时间的指代:我想成为的是大人,我不愿做当下的小孩;(想成为的大人)另一方面来自他最爱的钢琴老师(同时也是整个故事中唯一肯定过他,给他爱与温暖的Ms. Chen)——成为一个会关心学生开不开心的老师。

有杰内心世界的火光逐渐熄灭的过程,首先是四面八方的否定:冰冷的分数、父母的打骂和彻底失望忽视、老师的羞辱和同学的嘲笑、以及最爱的弟弟的冷漠。

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天分、当下的能力,更是对未来:你现在这个成绩,以后是要去餐厅做服务员还是去711?

难道还要我和你妈养你到老?

这种否定让他在现实毫无爱和温情的重压之下逐渐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其次是带给他最多快乐的漫画家的去世;再次是钢琴老师Ms.Chen的被迫离开(因为有杰父亲觉得有杰钢琴进度太慢是因为老师太年轻,没经验),这种离别带来了双重痛苦:分离的痛苦和自责的痛苦,一个在他短暂人生中唯一给他温暖(话语的肯定、肢体的安抚、对他本人的悦纳)的人被剥夺了,他并不会意识到陈的离开不是因为他进步太慢,而是父亲的急于求成、不顾孩子的感受,他只会觉得因为自己「能力低下」,无法保护和留住身边所有他珍视的东西。

有杰仿佛生活在一个完全真空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父母并不因为生了他而对他有天然的爱,他唯一感受过的来自父母的「爱」是无止尽的苛求,近乎病态的完美主义,这种所谓的「爱」也逐渐在他一次次没能够到高不可攀的标准后逐渐凋谢,和父母之间的联结逐渐消失,哪怕是颤抖着双手给父亲送上鸡毛掸子,也不会换回父亲的任何关注;弟弟,虽然没有打他骂他,却如同对待空气一样对待他,甚至可以残忍地说,正是有哥哥的存在,这个家才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哥哥的平庸才能衬出弟弟的出类拔萃,从而让父母内心甚感慰藉,他们爱的不是弟弟,而是这个「比老大优秀许多的老二」,他们对弟弟的也不是爱,因为被「爱」着的弟弟,从没有给过哥哥任何的关心,这不可能是真正被爱过的人。

长大后的弟弟有俊,面临着两个来自过去的「幽灵」,第一个是哥哥,他多么想回到小时候,多给哥哥一些关心和肯定,最起码是在他离开的前一晚再多拥抱一会儿。

但是有杰永远停留在10岁,只留下一本日记,有俊只能和日记保留下来的鬼影交谈,不断地后悔与自责;另一个是过去的父亲,那个不会爱也不配养育一个孩子的恶魔,如今却躺在病床上,褶皱干枯,日日盼望他的探望,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直到父亲去世,有俊都没有说出任何指责父亲当年所作所为的话,只是发现父亲多年来一直在反复听哥哥弹琴的录音带后,和父亲拥抱在一起,诉说着对哥哥的思念。

他知道,再多的言说也是无济于事,无法改变任何已有的事实,反而徒增伤痛。

故事末尾,有俊对班上学生说,“只要你说出来,就会有人在意”,最后一个镜头是学生向他诉说心事,就此完成了一个赎罪般的叙事。

但是事实是,“你要说出来,总会有人在意,很有可能面前的人不会在意,但你要相信,总有人会在意。

你也许可以找到ta,也许永远找不到。

当你找不到时,请不要质疑说出来的自己,不要质疑自己,就足够了。

当你觉得世界真的很糟糕,也找不到任何突破口时,离开也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是世界太糟糕,它不配拥有你。

 6 ) 《年少日记》影评——从年少到少年,倒置的温柔欺诈

欢迎 +V【machuntao7193】入《干货影评》微信群!

点击跳转小宇宙收听《年少日记》短评节目

【时间轴】00:14 开场语01:50 剧透预警02:24 从片名年少日记,年少和日记两个选词的应用,聊正与反两种解读思路04:40 从姓名中的俊杰,有俊、有杰的起名方式,聊正与反两种解读思路,以及斗胆尝试为《年少日记》主角改名,是否可以进一步深化这个主题?07:10 从导演调度层面谈正与反07:17 结合两版《鸟人》的结尾,聊《年少日记》的两场坠楼戏09:38《年少日记》预告片以及两场坠楼戏的设计,其实反而在防剧透,还能加强反转体验和观众反思10:56 结合《我知女人心》的读心术,聊《年少日记》中郑sir结合每个同学的口吻读遗书那场戏的正与反12:50 从字迹到声音的转译,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设计,也是动情点13:55 从手术、恐怖片、连体婴聊《年少日记》最后弟弟上天台一场戏中的主客观视角切换调度17:40 鸡蛋里挑骨头,结合《少年的你》以及其它谈《年少日记》的缺点19:44 从《年少日记》中哥哥喜欢的漫画家谈到《年少日记》监制尔冬升导演的《色情男女》中的刘青云和张国荣,没有脚的鸟如何飞翔?

21:37 仿照《涉过愤怒的海》原著中老金独白,深情送别少年与日记主播:春涛剪辑:春涛《干货影评》其他长评节目008《辐射》(美剧)诺弟、诺弟、我不diss你!

007《沙丘2》(上)虫在手!

沙尘苟!

旱海龙王无雨则刚!

007《沙丘2》(中)皇室银!

星条绿!

美苏相争犹太得利!

007《沙丘2》(下)蜓儿飞!

蜂儿睡!

汉斯寂寞金星曲美!

006《繁花》(上)玉蘭雌雄同體,牡丹光影琉璃006《繁花》(中1)紫荊形散神聚,叶底花开荼蘼006《繁花》(中2)時空海納悲喜,输赢不悔执迷006《繁花》(下)默言聲聲不息,金玉只此红绿005《涉过愤怒的海》(上)恨比爱真,怒比海深005《涉过愤怒的海》(中)人为猫狗,我为鱼肉005《涉过愤怒的海》(下)天要下鱼,娘要撞人004《河边的错误》(上)马哲非马,梦真梦假004《河边的错误》(下)谋尸在人,成尸在天003《坚如磐石》(上)明修审查,暗渡艺谋003《坚如磐石》(下)明褒暗贬、顽石开花002《奥本海默》(上)又当又立,诺神坠地002《奥本海默》(中)人物不济,彩蛋救急002《奥本海默》(下) 连环杀妻,视听无奇001《封神》(上)中美隐喻,美女情欲001《封神》(下)海默芭比,子牙妲己

 7 ) 搖搖晃晃中前行的東亞家庭

😭哭到淚失禁,因為金馬得獎🏆而關注到這個作品,看之前只聽說是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雖然早已預料到不是輕鬆的電影,但是沒料到會在影院裡眼淚狂流💧

很喜歡的反轉位:鄭老師原來是弟弟,哥哥跳樓之後的人生是弟弟在幫他活,實現他的夢想!

爆哭的起點是主角的感情線,被他和林雪兒的純愛感動死,影片最欣賞的地方是沒有為主角戴上光環,靠外力幫他走出創傷⋯⋯他跟影院里的觀眾、教室裡的學生一樣,是孤獨、無助的,他要跟自己的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共生,也需要面對傻逼職場、社會時鐘⋯⋯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更有能力做一個「撐傘的人」⛈️

攝影機鏡頭擺放不同位置的拍攝方式很特別,有實驗電影/學生電影的稚嫩感,但是用得很好,隨之帶來畫幅變化,代表了不同視角有時候是床框,有時候是垃圾桶仰拍,有時候是雙層床俯拍⋯⋯房子內有些搖晃的畫面也很特別,跟這個「搖搖晃晃」的家庭呼應!

邊看邊想起另一部討論東亞家庭的電影⬇️

涉过愤怒的海 (2023)7.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曹保平 / 黄渤 周迅某種程度上,都是「癲公癲婆」式電影,一部是暴力血腥的爆發式,另一部是內收隱忍的壓抑式⋯⋯經歷過創傷的一代開始關注自己的創傷,並且有意識地開始關注創傷中的下一代,這是電影最有希望的一點🌞以不生育作為阻止「代際傳遞」的手段——不知道導演想表達的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樣~片尾特別感謝字幕看到了《燈火闌珊》的導演曾憲寧等一堆電影人❤️感動的~有愛的~又是一部四字電影😂

 8 ) 我是爸爸,也是老师

独自一人包场看完电影,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悲伤的电影,没有这么止不住地流泪。

我自认是比较寡情的人,却在电影院里控制不住。

如果仅仅是对男孩的悲剧表示悲伤,那不足以共情,因为我的童年至少还算幸福。

有伙伴,学业压力也不大,父母虽说有打骂,但也没有多高的教育要求。

我小时候的家庭谈不上有多快乐,但完整,我的校园生活至少是快乐的。

10岁的郑有杰是相当懂事的,可见来自老爸的打骂式教育确实有效,如果不是对成绩与才能上有所要求,他至少能长成一个温暖的人,懂得关心他人照顾别人感受。

也通常是这样的人容易抑郁,因为他们太敏感,不想给人添麻烦,怕为难别人,那最终就只能委屈为难甚至了结自己。

而爸爸郑自雄是一个靠自己双手打拼创造未来的精英人士,他自尊会极强,有了孩子自然会要求他们也得努力和上进,因为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这种自雄的基因让他无法容忍一切无能与落后,这会让他觉得没面子。

所以一旦有无自尊的事发生时,他就底气十足地暴力相向,只因一切是他努力所得,结果当然也一样,自己努力得到的,也可以自己亲手毁掉。

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也是一个爸爸,我的男孩还小,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情绪与教育方式。

即便我总是用好的情绪去教育和陪伴,但还是很难做到。

本身就是适合自己生活的人,终究还是觉得孩子就是个影响自己生活的负担与包袱,会因为想到被挤占了生活而变得恼怒无常,情绪失控,总会一度觉得没他也很好。

这样的父亲也很可怕吧?

日常的难以做到,经常使我懊恼不已。

我许多时候甚至恨自己懂教育理念,才会滋生出那么多做不到的不甘心与自我责备。

所以即便郑有雄是个教育家又能如何?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教育家的身份只会让他更无地自容而已,还好他不是。

我当老师已经十几年了,对待学生,我向来是保持距离,也不会过多投入感情。

因为这份距离感,也就几乎不会有学生主动来找,问问题的也稀少。

以上都没多大问题,师生关系还算和谐,只是作为教师,存在感较低,不被人看见而已,总比惹麻烦和被耽误时间要好得多。

作为教师,或者说扮演教师的角色,是得隐藏自己阴暗的一面,于是自我设定是阳光开朗型的,毕竟是看热血漫长大的,也算是自己真实的一面。

我倒是不太担忧学生,因为那是不值得消耗精神的,遇到了面对就是。

或者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糟,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教师的角色,也只会越来越难以演好。

电影的叙述视角的切换,给这部电影的情绪加了很多分,日记这个线索由始至终起的作用,也给人物与情感增色不少。

现在回想,那扑面而来的巨大的悲伤,是一个身边熟悉的人突然的消失,那巨大的空白,会让人后悔莫及。

所以,活着的郑有杰,希望以死去换来一家三口的和谐与关爱,却没想到一走了之的结果是,三个人各自生活,岁月在走,可留在内心的阴影与遗憾却永不消逝且越来越大。

郑有杰没想到,他活着受到的苦,他以死,统统报复给了还活着的家人,这才是最悲伤的事。

这才是我作为爸爸和老师,最让我难受的事,为什么呢?

是我不愿意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不是,我最悲伤最难受的是,我明明知道会发生怎样的事,却无力去阻止。

一切灾难,都不会是瞬间发生的,都是因为日积月累的难以做到,才会导致最后的崩溃与毁灭。

这样的无能为力与无力感,想想真是人生的悲哀与痛苦。

 9 ) 体面的中产家庭,正在杀死自己的孩子

文:杉姐,首发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01 你以为的爱或许是一种毁灭最近,大家都在欢呼,香港电影回来了!

确实,《白日之下》正在内地热映,点映中的《年少日记》,拿下豆瓣8.6分,稳坐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

难能可贵的是,《年少日记》口碑完全不输呼声。

在影院看完影片,全场齐刷刷献上眼泪和掌声。

致没被爱过的你,它用犀利的角度,揭开了中产家庭教育的遮羞布,就是自私自利。

这不是小清新式的疼痛青春文学,而是毛骨悚然的现实。

这个外人看上去幸福、温暖,向上的家,身处其中的人,无一不在坠落,甚至毁灭。

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年少日记》获12项提名,导演卓亦谦最终凭借该片,捧走新晋导演奖。

其实,它完全配得上今年最佳华语片之一,每个中产父母都应该看看。

02 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一封遗书,一本泛黄的日记,引出一段和成长有关的“狂风海啸”。

故事的核心讲述,足够触目惊心——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

教师郑有俊,在临近高考时,收到了一封匿名的遗书,尽管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他还是想努力找到写遗书的学生。

因为,那不仅关系到人命,也是他童年的创伤。

有俊生在令人羡慕的香港中产家庭,父亲是令人尊敬且收入丰厚的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他还有一个哥哥,一家人住着大房子,每年都有出国旅行计划。

父亲为了让他们读上好的学校,每年为学校捐赠10万港币。

“赢在起跑线”,大概就这种家庭的小孩了。

父亲是从底层草根一步步攀爬上来的,饱尝无依无靠,一个人奋斗的苦楚和辛酸。

更信奉,要成为人上人,才活得有意义的道理。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格外“上心”。

弟弟有俊是闪闪发光,天才一般的好孩子,但哥哥有杰却资质平平,他在课堂上总是走神,成绩只能排在29名,回家后喜欢看漫画,连一首钢琴曲也弹不好。

但哥哥并不是不努力,他想着考进班上前十五,就能一家人一起去迪士尼,弹一首完整的钢琴曲,就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算被父亲拿着鸡毛掸子打,他也从来不会回嘴,只是哭着说“对不起”。

那本遗书式的回忆日记,也是因为听到大人说“写日记有助于考上重点大学”,才悄悄记录的。

爸爸骂他是垃圾,棍棒式教育后直接要放弃他。

妈妈说“如果我离婚,一定是你的问题”。

弟弟嫌他丢人,总是拖后腿。

种种压抑扑面而来, 年仅十岁的有杰,终于从高处一跃而下。

03你以为的爱或许是一种毁灭东亚父母,一直信奉“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长路径,所谓“雕琢”,就是尽可能的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干预。

电影中的父亲原生家庭本身一般,靠着应试教育的分数,拼命攀爬,才拼出一条血路。

因为自己吃苦在先,他强烈渴望给孩子“逆天改命”,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他代表了很大一批中产父母,他们认为童年不是用来玩儿的,而是用来播种的。

为了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孕期就准备学期房,孩子生下来一岁学游泳,三岁学英文、四岁会背几十首古诗、五岁开始小提琴和围棋……00后小将苏翊鸣夺冠刷屏朋友圈,北京家长群里开始热烈讨论着是不是要给孩子报个滑雪班;斯坦福天才少女谷爱凌采访时中英文切换自如,魔都妈妈们又准备砸钱请个外教给孩子1V1补习;双减落地三年多,孩子在学校确实轻松了,但家长又把时间砸在了课外补习班。

魔都国际教育家庭的“时髦”是初中托福110+,小学四年级就考了AMC8成绩全球1%,以及搭配游泳、网球、击剑等素质运动课。

孩子没有时间享受做孩子的时间,他们要时刻保持聪慧、成熟、逻辑、理性......未来成功人士的童年模样。

但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韩国综艺《我那金子般的孩子》中,那些被妈妈全职陪伴的孩子,6岁还在喝母乳,需要妈妈时刻陪伴,脚不沾地,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电视剧《小舍得》中,儿子常常要撕手指上的皮来缓解焦虑,那是很多青春期就抑郁的孩子的缩影。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箱梨。

”你以为的全力托举、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条走向毁灭的路,没有感激,只有无尽的窒息。

04家庭内部,隐形的阶级分化这两年,家长们似乎意识到,鸡娃会鸡出问题之后,又开始转变方向,鸡自己。

但家长过度付出,指向的是什么?

父亲在电影中,对妻子,对儿子处处打骂,底气是“钱是我赚的,一切都是我的”。

背后的逻辑是,你们的人生,都是我给的。

让人第一次赤裸裸地感受到,原来家庭,也是存在阶级和弱肉强食生物链的。

精英家族对家庭成员有更极端的掌控欲,一人担起全家的经济压力,也往往需要更高的话语权和统治权。

那句“我是为你好”,不过是控制孩子最温柔的工具。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沦为爸爸人生大棋中的一颗棋子。

全职妈妈在这样的家庭中要极度忍耐,直至失语,但成年人起码还能选择离开。

而尚未成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经济能力、甚至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就成为了家庭中的最低阶层,任由成年人洗脑、侮辱、宰割。

有杰从来不认为这一切是父母的错,他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自己的存在。

电影中,他很明确地跟妈妈提出,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希望妈妈带她去看精神科,但妈妈坚持认为“我的儿子不会有病”,因为他不被允许有精神病,那太丢脸了。

爱是功利性的回馈,没有人真的关心他,尊重他,他的作用仅仅是扮演好一个优秀的孩子。

如果没有做到,就会被清理,被抹去,哪怕是坠楼,也被指责为“心理承受能力差”。

光鲜体面的中产家庭背后,不是不存在暴力,而往往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呈现。

西装革履、处处体面的父亲手里有鸡毛掸子,精致富贵的妈妈嘴角是带血的,而众人羡慕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如果惹到大人,法律都保护不了他们,毕竟,那是家啊。

最残忍的是,年幼的孩子对这种所谓的“爱”深信不疑,至死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04脆弱的中产家庭中产家庭生活条件都那么好了,生活不应该很轻松吗?

事实往往相反,中产阶级追求人人皆可通过努力、行动力和牺牲,实现阶层跨越。

小镇成长的孩子们,一路苦读,找工作,攒钱贷款,买学区房,鸡娃……之后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苦读,跳槽或升职……到达下一个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停歇。

他们习惯了用牺牲来换取“利益”,坚信“不成功就是不够努力"。

以色列人类学家豪道斯·魏斯在《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中指出:中产阶级本来就是一个不稳固的身份,身份背后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所以中产地位摇摇欲坠,常有如果不拼命跑,就会落后的焦虑。

早前,尚且有资本可以继承,但现在的中产道路,越发脆弱,他们需要花大价钱粉饰门面,几乎已无家族企业可继承,中产身份的传递几乎只剩鸡娃一条出路。

稚嫩的生命,究竟是被什么摧毁的?

家庭暴力吗?

升学压力吗?

不,它折射出的是中产家庭近乎妖魔化的焦虑,为了维持所谓的体面,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万箭穿心”的疼痛中负重前行。

每个人都知道这并不快乐还令人窒息,但受害者不仅仅是那一个有杰。

当年步步进阶的父亲,无法共情孩子,但晚年躺在病房里时,也会期待儿子的探望,有杰留下来的那首钢琴曲,他听了一遍又一遍,那是他后半生如魔鬼一般,最残酷的失眠曲。

母亲在丈夫编织的牢笼里,早就失去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她谁都保护不了,自己不垮掉,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而弟弟有俊,那个让父母骄傲的天才少年,目睹了成年人吞噬哥哥生命的全过程,没有一天不是心惊胆战。

掩耳盗铃拼命喊着“我没事,我没有被影响到”的人,不是幸存者,而是代替另一个孩子在这世间受苦的人。

这个疤,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会伴随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直到生命尽头。

不是所有的观众都生在中产家庭,但很多观众都在影院哭了,我也是,因为它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破了我们曾经脆弱又千疮百孔的隐秘世界,太刺痛了。

 10 ) 亲爱的孩子,我多想好好抱抱你

亲爱的郑有杰:你好吗?

不知为什么,最近总是不经意想起你天真的笑容,你“西瓜太郎”的发型,你厚厚的日记本,你背着书包一路飞奔的样子……还有你爱唱的歌。

虽然你不说,但年少的你并不快乐,一直生活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之中,你的父亲粗暴自负,你的母亲惧怕父亲又无能为力,你有一个弟弟懂事听话成绩又好,而你却是整个家族最不受欢迎的那一个,因为你还留有一个孩子的活泼天性,未被世俗规训磨平棱角。

这时的你还很单纯,还不知道什么是复杂,什么是爱,什么是独立,什么是一夜长大。

你或许还不知道“家庭暴力”是什么,不知道原来最亲近的人也会做出伤害你的事。

不光香港,整个东南亚地区基本都是这样,家庭暴力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无论针对妇女儿童还是老人),而且很隐蔽不易觉察(被无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暴”一般都会被“教育孩子”“棍棒出孝子”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掩饰过去。

在这片土地上,只要不出人命,从来没见过哪个家长因为虐待子女而进监狱的。

这不仅是法律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悲哀。

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我也小时候有过你这种体验,印象中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是很恐怖的,仿佛天都快要塌下来一样,平时很少见到他和颜悦色的样子,一言不合就打就骂(像个炸药桶),事实上他从没有好好对待过我和母亲,即使在成年之后我们也很少沟通。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魔咒,让每个被困其中的人备受折磨。

有杰,你知道吗?

其实我在你这个年纪也过得并不开心,仔细回想之下,一切早就初露端倪。

那时的我也不过十来岁而已,却在家里没什么存在感,没有谁会主动关心你,一个人孤单苦闷却无人理解,甚至有时觉得生无可恋——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了,或许大人们心里会感到内疚悔恨吧?

或许他们会良心发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认真反省呢?

但转念一想,即使这个世上没了我,一切也不会改变什么,或许大人们只是感觉少了个累赘吧?

说不定还如释重负呢。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冷酷,无论你在或不在,不爱你的人还是不会爱你,爱你的人只会感到伤心,何必呢?

死很容易,但活下去一点也不容易,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

幸运的是,当时我没有走那样的绝路,而是忍辱负重努力活下来了……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中发生什么不幸,我都一直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的”,无论如何不要被厄运击倒,必须先活下来才有改变现实的希望……我可以理解你当时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从那个苦涩难熬的阶段过来的。

永远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因为你才是自己的希望。

我清楚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讲了一个学习优秀又很“乖”的女生因为家人的冷漠态度,以及高负荷的学业压力,在无限焦虑之中“一夜白头”,周围人对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心,令她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她趁家人睡着的时候从楼上跳了下去,从此彻底结束了一切……这大概就是我当时心理状态的折射,语文老师读了之后给了一个“优”,他说我写的真切,“这是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他提醒我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专门把这篇文章拿给母亲看,我记得她当时只是叹了口气,面无表情地说“真可怜”。

年少的时候总是孤独的,有心事无法和家人沟通,只有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人基本都是缺席的,也正因此,我很早就认清了现实,也不再对他们抱有幻想,等到长大之后,我选择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前途渺茫荆棘坎坷,但也只能硬头皮走下去,因为我知道谁也帮不了我,这一生只能靠自己。

所以我无法原谅那些不负责的说法,比如说青少年自杀是因为“见识浅”“太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云云,也不接受随便把抑郁归结于“内心脆弱”的武断结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始终不会懂——这些悲剧背后的因素多么错综复杂,一个人的成长要历经多少磨难,原生家庭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个人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选择不了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在很小的时候就改变大人们的认知与偏见……毕竟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大人们无形中操控着一切,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从来也不理解孩子,孩子都是野蛮生长自生自灭的野草,只有阳光雨露才能给他们一点抚慰。

孩子,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完美,一切都乱套了。

我们的教育有毒,家长有毒,学校有毒,社会有毒……成绩好就是成才?

不择手段赚钱就是所谓成功吗?

这都是大人们胡乱下的定义,成才成功没有标准答案。

可悲的是,如今的教育理念扭曲,大人们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孩子不是孩子,而是学习机器,他们不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是像蜗牛一样过早背上了重重的壳,一辈子在成人世界的烂泥坑里爬啊爬……话说这样的成长和学习怎么会快乐?

更像是一种诅咒,诅咒一切违背孩子天性自以为是的做法。

是的,人的天性被无情践踏,违背常理才是这个世界的常理,这是一个孩子们永远都不可能理解的世界。

我知道你一直都爱看漫画,就和我年少时一样,经常看着看着就入了迷,那一刻,仿佛现实世界瞬间消失了,只有漫画里的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也只有在那个幻想世界里一切才是完美的,人们才不会彼此伤害。

记得EVA里面的渚薰曾说过,“人类常常会感到心痛,因为心痛,所以会感觉活着很辛苦,就像玻璃一样纤细……”,《海贼王》里也有一句话,“永远也不要忘记能够笑的坚强,就算受伤我也从不彷徨。

”一万个未来也抵不过年少的梦想,有梦的日子里连苦也是甜的,所以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有杰,你不是坏孩子,你也不是别人口中的“垃圾”,学习不好代表不了什么,学习好也不会意味着一切都好,长大后的事谁也无法预知。

不要胡思乱想,你一直都很重要(没有谁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上),你的人生并不是由别人(包括你的家长老师)来定义的,你的人生应该由你自己做主……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不要哭,也不必自责,是那些粗暴野蛮的家长配不上你,而不是你配不上他们——你那么天真可爱纯洁无瑕,就像小天使一样,或许你本不该降生在这个悲伤的世上,不该诞生在这样冷漠无情的家庭里……如果你最终选择了离开,那一定不是你的错。

作家三毛是一位波西米亚风格的美丽女人,她在《说给自己听》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孩子,如果有来生,你可以成为一棵树一阵风一只鸟,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去爱你心心念念的人,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你要学着爱惜自己。

因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这世上无与伦比的美丽。

孩子,如果可以,我只想好好抱抱你。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衷心希望你自由快乐。

爱你,晚安。

2024年4月15日

《年少日记》短评

题材蛮好的,导演水平有限

7分钟前
  • 木木同学
  • 还行

上一次哭得这么惨,好像还是海边的曼彻斯特。2024年最后一天,就用这部电影画上句号吧。眼泪流走了今年的苦闷,重新注满力气接生明年。

10分钟前
  • 查查
  • 力荐

作为长片首作非常不错了。学生遗书里明明写的是男朋友,演员台词也说的是男朋友,字幕却写的是密友,早恋比青少年自杀还可怕是吧

15分钟前
  • 阿格里奇怪
  • 推荐

有d九唔搭八。不喜歡導演的敘事,第一個鏡頭已經有點無聊,但還勉強可以接受,之後再製造反轉就極度無趣了。稚嫩的手法,竟然還拿了新晉導演。

17分钟前
  • l.m.
  • 较差

还是喜欢香港电影的“敢说”。孩子想死,老师想死,家长也想死,到底是谁在幸福啊?一部短小精悍的电影,切合我最近的精神状态。虽然无法解决我现实的困境,但起码没有那么孤单了,好像被安慰了。本来以为不会是悲剧,结果哭得泣不成声。

21分钟前
  • 大🍐
  • 力荐

很难不共情,但很刻板。

23分钟前
  • ◾️Shea
  • 还行

期待值被拉高了,反而失望

25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看的时候也哭了,但也就看的时候哭,纯粹看不了小孩子受苦罢了。整部电影太套路,人设很刻板,我真的看不下和老年爹互相谅解的电影了…

26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整部电影所表现出的创作者拙劣的生活观察能力、通篇弥漫的自恋与伪善都让人难以忍受

29分钟前
  • 别吃我蛋挞
  • 较差

看哭是一码事,但是为什么要原谅?为什么要原谅?为什么要原谅?我的怒气值在看到死爹抱着弟弟哭那里达到了顶峰……

33分钟前
  • ᴘᴇʟɪᴄᴀɴ'ᴛ
  • 较差

非常,非常不喜欢最后对爸爸的处理,但也就那样了,怎么能不让他承受痛苦?痛苦的体现就是他听了无数次残缺断续的钢琴曲拼了命地想永远十岁的大儿子有着怎样一副面庞。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这个名字是很妙的,痛苦只会随着时间被掩埋而不会消失,很可惜一直不被看重认为自己不重要的有杰以这样的方式让他的生命在家人的后半生中变得如此举足轻重。

36分钟前
  • 🈂
  • 还行

其实是我会有共鸣的题材,以前读书压力也好大,考不好还要下跪,还因为要把考不好的成绩告诉父母而紧张到头晕。可是我不太喜欢这个电影的呈现方式,有点不是太真诚的感觉。有两个情节非常不喜欢,一句“你硬咗啦?”然后开始床戏有什么作用?最后与父亲的和解又有什么意义?

4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哥哥和弟弟,其实是同一人。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个死去了的哥哥(无法达到父母要求),一个弟弟(达到父母要求,侥幸而沉默),是我们每个人亲手杀了灵魂里的哥哥,变成弟弟的样子,不完整而满怀创伤活下来。

43分钟前
  • 李霜氤
  • 力荐

东亚性的选题是极好的,但最终没有走向更深层的集体情绪真的很可惜。私以为被很多人夸的叙述架构反而是最薄弱的一环,除却核心叙诡其实蛮容易被猜到外,最要紧的是影片想要提供一个疗愈性的文本,却只在形式上堪堪完成了闭合。影片的最后不禁让人疑惑,一段救赎式的爱情,晚年父子的忏悔及和解,对写遗书的学生乌托邦式(近乎科幻)的拯救,真的能够给被这个议题纠缠一生的人提供疗愈吗?亦或说只能如那个漫画家的结局,给予了无数人鼓舞,自身却不断下坠。

46分钟前
  • 杜濬
  • 推荐

每一个时刻都在启发我,每一个时刻都能带入我,每一个时刻的那就是我.....与其说是共情深入地刻画,不如说更是在“每一个”的时刻,都作一个觉醒、反规训、控诉和反讽的决定,“每一个”这个词的使用规则,让骇人听闻的“10岁学童跳楼故事”的叙事障眼法当然是一个决定性的真,在主角被揭开的自悔和成长中,那些“致没有被爱过的你”,还有“如果你没哭,那你真是太幸运了”等等等决定变得更真实。不过,如果真的没有呢,当然也就没有资格面对茫茫多的社会失范去下什么决定,时代神经症恰恰如是,因为你都装不出来,显得那么正常,所以没法融入,而此时面对好像故事里一样被切割隔离的套娃窘境,该怎么办呢?

48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中规中矩,前期伏线做得误导很强,给出的线索也很充分,却轻易的欺骗了我以至于后半程揭示出后给我很大的冲击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后面的剧情有很大的撕裂感,对于结局的处理很不满意。一次与前面毫无联系的演讲,一份充满感情的日记就能把破碎的生活和爱情再度复原,导演你是不是没有尝过人生坎坷?

50分钟前
  • 艾莉诺顿
  • 还行

反转很好。但1.普通话配音很差。2.男友改成密友到底是在干嘛很好笑。3.完全不相信这个爹会痛苦那么久。

52分钟前
  • 年器
  • 还行

用当下的学生压力和教师的过来人身份回望过往,审视深层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种种压力,不单是家庭问题,也有社会问题。剧本结构动了心思,设计了双线发展的平行故事,当双线交汇时完全打破预期,因为叙事层面的反转设计很巧妙,也更能对角色内心的变化感同身受。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非常父权的一部电影。把男主塑造成自以为应该拯救学生的“英雄”,一切人和剧情都为他作配,认为自己在意学生,却对切实的霸凌视而不见。导演只会用轻飘飘的谈话、音乐和推近的特写镜头来煽情,本以为能看到香港社工在中间如何运作,结果没有。这样的主角没有任何成长,也是意料之中,他永远懦弱、活在顾影自怜的影子里,永远不会ready。和林雪儿那一段的拍摄手法更让我感到不适。以及,他有什么资格选择原谅?他不是自己原谅了,而是自我感动地替哥哥原谅,替自以为是的导演原谅。

60分钟前
  • 熊精冬眠中
  • 较差

2.5 完全唔知發生緊咩事的剪輯,突然偶像劇小清新拍愛情線,咩都想講但連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教育制度本質上係3個唔同的議題都搞唔清楚的劇本,仲有好幾個very cringy的位 (睇完就會get我講咩位) 90分鐘的片長竟然覺得有2個鐘咁耐,殘酷的結論就係非常缺乏對電影的觸覺,執行技術可以透過經驗來累積,但掌握情感的微妙和恰當的力度,大佬真係搞唔掂你放過我啦 (好似男主角啊媽咁睇到好崩潰) BC with Frank (只有廣東話才能表達我一出戲院就忍不住吐槽的心情)

1小时前
  • Nan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