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多的长片一下午刷了两遍,诟病电影冗长的,只好嘿嘿了。
最近迷《国土安全》,第四季结尾塔利班血洗大使馆,惊心动魄,所以对同题材的影视表示毫无抵抗力,再加上朋友推荐,就此沦陷。
豆瓣7.6,给低了。
这是一部很man的电影,6个行走的雄性荷尔蒙,强悍而不失温情,在国家立场与道德信仰的十字路口,他们用13个小时的抉择和坚守诠释了最朴素的普世价值。
炉火纯青的镜头切换、凌厉有力的后期剪辑、冷酷凄美的电影语言,还有对大场面游刃有余的把握,无不刻上了迈克尔·贝的鲜明烙印。
他们拿人钱财,护人周全,但还是揣着一腔不能见死不救的热血,违抗命令去临时外交设施“多管闲事”。
尴尬的政府成了这些英雄身后虚化的背景,国家意志不过是追逐利益、玩弄权术的政治机器,只有“回家”才是最真实渴望的价值追求。
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善恶是非,六人组既是拯救者,也是杀戮者,当柔和晨曦中,黑袍女人们在遍地尸体中找到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俯身悲恸痛哭的时候,我们也不禁思考战争的意义,不同的立场何来对错,只不过有人还能回家,有人永远回不了家。
唯一的不爽,齐刷刷的大胡子,让我一度患上了脸盲症,刷到第二遍总算把人脸和名字对上了号。
你说,为了淡化人物印记,弱化个人英雄的光环,就不给演员剃须刀吗?
太精彩了!!
班加西版黑鹰坠落,我差点就给了五星!
爆炸贝奉献了一出世界现代战争电影史的经典!
本来想给满分,被老爸吐槽了两个点 让我有点出戏。
1个是美军交战规则并没有电影描述得那么的仁慈道德理想主义,在伊拉克射杀平民丑闻已经是街知巷闻的,2是关于推倒卡扎菲所谓的暴君政府,美国人并没有给利比亚人民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直到今天都还是乱糟糟的。
所以通俗来讲还是逃脱不了美帝意淫主旋律大片,所以扣分了。
不过抛开综上所述,只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第一次看到爆炸贝竟然拍这种政治惊悚搭配战争元素的电影结合得这么好,战争场面镜头剪辑行云流水,头盔视觉,瞄准镜视觉,满屏幕的弹孔 火光充斥着整个工作站的上空,子弹偏地,爆炸贝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枪林弹雨!
相当刺激,紧张到我都替这群美国人的命运都吊到嗓子眼去了。
气氛满分!
敌友难辨,通过各种诡异的眼神和身影,给人一种浓郁的恐怖感,那种敌人步步为营,死神在不断无声接近的恐惧。
在没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ac130空中炮艇等各种空中支援制空权的他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又绝望,恐惧得跟小绵羊似的。
通过一夜厮杀,一群fight for their life,只想活着回家的美国人。
原本以为卖拷贝的扑街作品,没想到观感如此的棒,看得惊心动魄!
8.0分!
经典!
Oz这个选角,拿着16倍光学配的HK416太帅了!
还有一条印象很深刻的台词和桥段 就在开头 让我记这片记了很久Ron跟Silver一行人被一群地方民兵围堵检查,在首领迎面而来逼迫停车检查时,不慌不忙地用手指了指天空“抬头,继续抬头,看到无人机了吗”“没看见?
没关系,它看到你了,看到你脸了”“我们知道你是谁”“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的家,你的人家,boom,全没了”这一段罗恩靠吓对方头领,把对方给震慑住然后强行过检查,那种海豹突击队出来的世界顶级特种部队的心理素质 看得让人抓了抓了一把汗·心理素质太强了!
回头跟silver这段对话"We got air support?
"罗恩淡然地说了一句"We don't have any fucking support."这个桥段不得不说 爆炸贝真的很会抓住观众的神经,看得超级紧张的!
优秀!
看战争片,和看英雄片,完全是两个概念。
特别是纪实的战争片,越看心里越空落落越绝望,越感到刺骨的冷。
人类的脆弱、不堪一击在战争中显现的淋漓尽致。
每次在战争片的镜头里看见孩子的时候,也是我感觉最绝望的时候。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曙光,国家的未来,人类文明的延续。
孩子也是纯真的,柔软的,是需要呵护的。
当他们和冷冰冰的武器在一起,在军事设备上肆意玩耍,欢声笑语,我只觉得触目惊心的可怕。
而在社会动乱的国家,他们的孩子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这样的国家还能指望孩子受到多好的教育吗,令人无力的事实。
所以“外国的月亮圆”这种言论真的是很可笑了,放眼望去,全世界有几个国家能比中国安全度高,有的国家在晚上出去试试,哪里有地方给你安安稳稳的吃夜宵通宵达旦的嗨。
虽然也不是尽善尽美,但是真的已经很不错了。
生为中国人很幸福。
向非:《危机13小时》:中东的自由与死亡《危机13小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副标题《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这是一部以利比亚最近的内战为背景的电影,导演是以擅长拍摄动作和战斗场面的迈克尔·贝。
2000年他导演拍摄了战争大片《珍珠港》,随后他接连导演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
观众都知道他拍摄的战斗场面节奏紧凑,精彩好看,虽然激烈长久的战斗可能都到令观众疲倦而入睡的程度。
很多女观众看他的电影会更会从头睡到尾,只是出现恋爱场面时候醒来看一眼。
而肾上腺素经过大幅波动的男性观众看完他的电影从影院走出,也都会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那也许是肾上腺素和男性荷尔蒙消退的疲劳感。
但可能这就是迈克尔贝想带给观众的真实体验。
就像《珍珠港》里,几个浑身是伤、疲惫不堪的男人互相搀扶似乎定格在画面上,《变形金刚》也是刚刚结束战斗残破不堪遍体鳞伤的几个战斗英雄站在在画面中央。
而这部《危机13小时》几乎是以一样的即视感作为结尾:几个奋战了一晚上的男人拖着残肢断臂,浑身是血,同样疲惫不堪,他们身边是等待启运的几具美国人的尸体,其中有他们是两个战斗中死去的同伴,还有一具是几个月前上任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 Christopher Stevens)。
与《变形金刚》的科幻故事不同,这些事件真实发生在2012年9月11日的利比亚的东部城市班加西,美国驻班加西的领事馆在当日遭到游行示威的人群抗议后,当天晚上又遭到武装袭击,这个有政治理想的美国大使和一名安全人员死亡。
随后这些来路不明的武装分子又对距离大使馆不远处的美中央情报局CIA的秘密据点展开进攻,而这个打仗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讲的这个据点里仅有的6名被委派到这里负责安全守卫的前海豹突击队员与这些数量数不清的进攻者通宵作战的故事,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直到前来支援的利比亚政府军赶来,护送他们到达机场登上美国派来的飞机。
就在这个事件发生一年前,利比亚“政府军”,还是指卡扎菲上校的部队,而电影开头,就是卡扎菲上校就被人从一段废弃下水道里面拖出来,并很快就被人开枪打死,陈尸街头。
据说卡上校生前的最后一刻还被人捅了菊花,受尽侮辱。
改朝换代在中国叫“变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现在世界有时候“变天”比“变脸”还快,特别是在是那些信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种理论的国家,“人民群众”会很容易选择用武力推翻前朝政权,大多数国家会对被推翻的前国家领导人处以极刑,如果他们跑路不够快不幸被抓住的话。
利比亚的变天发生在2011年,很多对卡上校的40多年的统治不满的武装力量临时联合起来了,这里面也包括了一贯对卡上校不满的西方各国,他们不仅对利比亚的革命拍手称快,还派了军舰航母和飞机为反对派“自由军”提供空中支持,他们设立禁飞区,击落卡上校的政府军方面的任何飞行器。
“自由军”很快发展壮大,控制了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的周围的大部分地区,他们很快就组建了新的联合政府,还是那句话,政治上变天比变脸都快。
所以政府军很快就另有含义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已经不是可以随意行事的“自由军”,政府就是要责任有担当讲规矩。
中国那时在利比亚陷入战乱前,出乎国人意料的果断动用海外军事力量,开始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短时间内就从利比亚撤出3万多中国人,这个在过去被国人戏称为土鳖的国家立刻令人刮目相看了。
在2011年的利比亚革命爆发之初,中国的自媒体微博上一片欢呼之声,但很快见到有国际传媒报道“自由军”把俘获的前政府官员从楼上扔下去摔死的报道,也有中国网友和军事记者万里迢迢的远赴利比亚与“自由军”战士照个相,合个影,表示对自由军战士的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虽然这些自由军战士也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也不是信同一种宗教,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其实这给人一种胀红的脸蛋往人家屁股上贴的感觉,大致还是因为他们那时是美国人的朋友。
而矛盾的是,大多数像鲁迅一样斥责中国人奴性强的那部分“清醒的”中国人,总会认为跟着美国人这样的强者总不会有什么错。
而仅仅两年后ISIS伊斯兰国的崛起,美国迫于压力宣布开始打击ISIS的时候,中国网友再也不敢晒与中东“自由军”合影的照片了,他们希望与他们合影的不要刚好是CIA认识的某ISIS或基地组织成员。
现在世界什么都快,翻脸比翻书快,而变天比变脸还快。
当利益的大船都撞了冰山,友谊的小船更是说翻就翻!
但电视上报道了2003年就已经获得自由解放的伊拉克政府军抓获一名中国籍ISIS士兵,这个长着中国脸北京口音的“自由战士”,已经被虐的满脸是血,似乎已经神志不清。
但与ISIS斩首中国人质的视频画面相比,他的这些中国江东父老已经觉得这样已经算很人道了。
跟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不同,ISIS部队是来自全世界各国的雇佣军,他们有拍摄精美的宣传广告,他们有招聘计划,他们有工资有奖金,他们对各国失业青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这些打着“反恐精英”游戏长大的孩子,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都成为人人喊打的恐怖分子。
2015年俄罗斯也突然加入打击ISIS的行列了,他们出动轰炸机用普通航弹对ISIS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其实他们最想干掉的是那些在中东参战的那些来自俄罗斯车臣的恐怖分子,让他们死在中东而不是让他们返回俄罗斯,正是俄罗斯的反恐策略的一部分。
不爱这个国家还企图搞乱这个国家的人让他们永远离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初大英帝国就是把这些不受欢迎的海盗、走私贩、抢劫犯、小偷、强奸犯送到了与世隔绝的澳大利亚,只是国王没想到这个海岛太大,大到足以让他们的后代自给自足建立自己的领地和国家了,其实相当于让他们获得了自由。
当监狱比你的世界还大,关进去又何妨呢!
可见,自由与禁锢,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罢了,这取决于你看见的是哪一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美国和法国西方国家支持利比亚自由军,是因为卡上校上台就屡次侵犯西方的利益。
利比亚有很大的石油储藏量,卡上校上台成为利比亚统治者之初,就没收了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所有财产,这个没规矩的举动马上就得罪了西方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
法国是很多非洲国家的前宗主国,比美国在利比亚有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帮助自由军推翻卡上校的革命中法国就作了先锋。
而就在一年前,法国总统萨科齐还和卡扎菲进行了互访,当他们亲切的握手时的时候,谁会想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呢!
1988年,两个利比亚人制造了洛克比空难,他们给飞机安装了一个靠感应气压变化而因引爆的炸弹,最后这架泛美航空的747飞机在英国境内的洛克比镇上空爆炸,不仅机上的259人全部死亡,突然掉落的飞机还砸死了小镇上的11个居民。
但卡扎菲上校拒绝将西方调查指向的两个嫌疑人交给西方,引来了联合国理会通过决议对利比亚进行了长期的制裁。
中国人知道利比亚最多也就是通过历史上“沙漠之狐”德国将军隆美尔在利比亚的不俗战绩,隆美尔将军率领他的德军部队和意大利军部队在利比亚的广阔沙漠中,与英国军队作战,与美国军队作战,他在利比亚取得的伟大的胜利,使他很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人类的历史的天空变天比变脸还快,20世纪50年代末,利比亚发现了石油,短期就靠石油成为一个有钱的国家。
而此后在利比亚这片土地上的争斗,都多少与石油有关系了了。
二战结束后还不到70年,利比亚再次成为西方几个国家的战场,只是这次是这些所有的西方国家是联合起来推翻卡扎菲这个利比亚人,他们已经忍受了这个特例独行不守规矩的牛人很多年。
卡扎菲去联合国开会,开会胡言乱语不说,竟然跟他的女保镖们搭帐篷睡在纽约的大街上,这个牛人也没想想这是谁家的地面。
当然卡扎菲的特立独行从国家利益上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大国,国内强势的高压手段又得罪了各种不同种族和信仰的政治力量,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啊,最后除了被人从下水道拉出来,也就没有人再肯拉他一把了。
《危机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说的是杰克、奥兹、提格、利奥、布思、唐托这几个中情局CIA雇佣的临时工,又称安全人员或保镖的故事,他们的工作是平时负责看守大门,必要时候跟中情局的高智商核心成员们一起行动,以假身份给他/她们保驾护航。
跟中情局其他毕业于名校的文雅柔弱高智商的人员不同,他们大多是前特种部队成员,体格强壮,言语粗鲁、满脸胡须,患脸盲症的人不易分清他们几个人的相貌。
这个6人安全小组成员各有各的专长和性格特征。
但CIA这个情报工作站的站长对他们颇不耐烦,经常提醒他们要他们注意自己的临时工身份,不要多嘴和擅自行动。
他们的工作地点在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附近的一处院落,共有ABCD四座建筑,这是CIA从一个已经逃亡的富商手里租到的房子,CIA在这个秘密地点做着不为人所知的事情。
2012年的班加西还处处留有战火的痕迹,镜头扫过机场和海滩,可见击毁的飞机、坦克、汽车的残骸,残缺的建筑物布满弹孔,到处是持有武器的人,他们都有着警觉和搜索的眼睛。
当地局面还是混乱不堪,各个不同派别“自由军”民兵控制着自己的地盘,连CIA也分不清哪些是亲美的那些是反美的。
利比亚新政府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延伸到这里,治安局面险恶而复杂,这几个保安的工作并不轻松。
而时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的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这样的时刻来到班加西,据说是为了“亲民”,实际上也许是为在班加西的这群CIA人员做掩护。
这位在中东任职许多年的外交官不甘平庸,作为美国政府的代表,他要努力把美国对新利比亚的影响力做到最大最好,他的理念是不仅要做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还要做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位高调的大使的活动确实忙坏了中情局这些临时工,发生袭击的时候,他们刚刚回到自己的驻地,都在与家人通话。
那天又是一个911,历史真实发生在白天的领事馆前抗议示威电影上没有描写,直接就开始说黄昏时分武装分子开始集结,然后直接冲进领事馆,美国雇佣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
这伙来历不明的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随后开始放火,等到这几个中情局临时工不顾站长的反对驰援到领事馆时,领事馆已经火光冲天,连院子里的树都在燃烧。
他们只找到了一个信息技术人员的尸体,并没有找到大使,最后他们终于撤回到他们的据点,然而,这里已经不再安全,武装分子对这里的进攻很快就开始了,这对于这些不知道身在何处的美国人真是漫长又难熬的一夜。
就像美国人自己经常说的,他们有时候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而这次是在正确的时间,他们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
利比亚的革命虽然发生了,但此时的班加西显然还不是美国人的地盘。
《危机13小时》就是说的美国人所遭遇的意外。
之所以是意外,是美国人没想到会在班加西遭遇袭击,袭击美国人的到底是什么人,至今也不太清楚,但一定不是卡扎菲的政府军,他们也许是“自由军”中的一支。
整个问题也同样是片中人的疑问:我们来解放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感激我们?
这其实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班加西事件过去的时间不长,到如今只有不到4年,现在网上还能搜索到当时大量的报道和评论,可以看到对事件从发生到如今的描述的变化。
从最早的美国官方众口一词的咬定是一部美国网络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起了穆斯林的抗议活动,他们游行、示威、焚烧美国国旗。
美国政府这个说法将责任推到了美国文化人的身上。
后期有分析说美国领事馆是遭到了基地组织有计划的袭击,他们也许就是针对美国的秘密情报机构采取的行动。
利比亚“自由军”据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地组织在利比亚的分支,他们的领导人是从关塔那摩基地释放出来的基地骨干。
基地组织制造了2001年的911事件,而在卡上校的利比亚,他们也是美国的“敌人的敌人”,是不是朋友很难讲,但至少是一支暂时可以为美国人利用的力量。
美国政坛上的政客像走马灯,里根总统时期,他们就支持了苏联占领下的阿富汗的抵抗组织“圣战者”,他们就是后来的美国的敌人“基地”和“塔利班”的前身。
《查理的战争》这部汤姆·汉克斯和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就是表现了那时候美国参议员查理·威尔森是如果说服美国政府支持阿富汗的圣战者的故事,是他使对“圣战者”们的援助从几百万美元,最后变成了10亿美元。
可以说是美国人成就了本拉登这个头号恐怖份子的人生辉煌。
而在利比亚,也频频可以见到美国政府官员与“自由派”的亲密合作的痕迹,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更大更有实力的“伊斯兰国”便悄然崛起,这个组织的成员也不乏美国公开支持的利比亚“自由军”。
与老谋深算的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大概不太懂“养虎遗患”的道理。
由于政治上变天比变脸还快,由于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这种美国学者亨廷顿定义的“文明的冲突”看来是迟早是要发生的。
而这部电影里拍了却没说的事,就是这些在班加西的美国人都是干什么的?
遭受不幸的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外交人员,但其他的各色男女都是清一色的CIA人员,这个领事馆实际上是个打着外交旗号的CIA情报中心,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神神秘秘,守着无数的秘密,而观众不禁要问,他们守的这些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对,按已有的猜测,他们就是这些中东“革命”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暂时的“友军”。
利比亚战争期间出镜最多的美国政府领导人是希拉里·克林顿,作为美国前总统的夫人,她目前正在努力想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而如果她不能成功当选,唐纳德·特朗普大概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疯言疯语的总统。
由于在班加西死于袭击的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当时就是国务卿希拉里女士的下属,她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质疑。
面对国会的调查,这位“未来的女总统”和执业律师,使出了所有的政治技能和辩护技巧,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作秀表演功夫,成功摆脱了所有对她不利的指控,从而成功置身事外。
当时,看似与利比亚有关的所有联合军事行动都与希拉里的表态有关,她成功的说服法国作为利比亚战争的先锋,还出动了法国唯一的一艘航母戴高乐号,而美国只派了情报人员,从意大利基地起飞的几架战斗机和一架AC-130空中炮艇作为支援,所以当电影里的这种意外事件出现时,她束手无策,在利比亚,都没有任何可以救援美国人的地面军事力量。
电影后段,这几个英勇的中情局临时工由于们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火力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有有利于夜战的夜视器材,成功击退了来自四周各方向的的攻击者的数次进攻。
麦克尔·贝的电影镜头剪接流畅,充满动感,即便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也一样把战斗场景环境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没有任何违和感。
天亮时分,在保护大队人马撤离后,他们没有等到美军的空中支援,两名战友在攻击者迫击炮的轰击下阵亡,一名手臂被炸断。
最后他们终于等来了当地友军支援。
在最后他们撤离这个已经成为战场的秘密基地时,他们的当地翻译阿马尔拒绝了杰克要他们一起走的邀请要回到自己家。
杰克说:对不起,阿马尔,你的国家得自己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这个CIA秘密基地就此关闭了。
而另外一侧的围墙之外,穿黑袍的女人们也出来寻找他们自己家的男人的尸体,他们横七竖八的倒卧在院墙周围,显然他们死亡的人数要比美国人多得多,女人们跪倒在他们尸体旁哭泣,同样凄惨也悲凉。
这个位置在电影中介绍是一个屠宰场的所在,经常有羊群在这里出没。
他们就像那些被屠宰的羔羊,会随着时间变成粪土。
而那些街上的熊孩子们,在他们似乎不喑世事的在一起玩耍,他们对即将离去的美国人友好的招手,甜甜的笑,影片似乎在暗示,过几年他们长大后是不是还会对美国人如此友好,就只有天知道了。
他\她们也许会变成人弹,也许会彼此变成仇家,因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国家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民众之间呢!
而在一个派系林立,观念纷杂的动乱国家,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确定。
期许的自由也许就是一个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电影最后用字幕交代,美国人撤离后,利比亚局势彻底失控,全国陷入极度混乱,成为中东恐怖分子的输出地。
2014年7月,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爆发不同武装派别之间激烈冲突,美国人彻底关闭驻利比亚大使馆,撤离所有人员,美国大使馆随后被“民兵”占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法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1793年,罗兰夫人那句著名诗句: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当她自由的吟唱完这首名言后,这个吉伦特派的高贵女性,就被雅各宾派送上了断头台,她高贵的头就将掉落在一个沾满血污的破筐之中,就像之前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一样。
中国的女人们都在传颂玛丽皇后的高贵故事,在行刑前她不小心踩了一下刽子手的脚,她的高贵令她赶紧对刽子手桑松说:“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不过我倒是觉得她的高贵来自于她面对死亡还能说出话,而不是一般人面如筛糠、颤抖不已。
她没有高呼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她的死亡平静而淡定。
没有刽子手是否回答的记录,如果有,他可能会说,“对不起皇后,我要自由。
您是如此高贵,但您得自己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这也许就引起了另外一个追问:当我们都在说自由的时候,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向非2016年5月29日
班加西恐袭事件是奥巴马-希拉里行政机构的重大失败。
政府既没有为美国外事人员提供恰当的安全防护,又在袭击发生后未能果决行动,造成4名美国公民牺牲,更在事后试图诉诸这样一套叙事:美国人制作的反穆斯林视频引发穆斯林不满—导致抗议与袭击,这不仅是不负责任,更是懦弱。
尽管事件的发生与失败应对反映了美国军事地位的客观衰退,更重要的是,一个缺乏自信、顾虑重重的美国,才是导致类似严重后果的致命原因。
尽管这部电影仅仅是并非完全真实的文艺创作,但它可以形象地基本呈现当时的情景,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感——对政府未能行动的无望与愤怒。
无论希拉里是否当选,下一任政府都将面对这个“不可磨灭的失败印记”,并必须尝试修补它。
针对班加西事件的国会调查虽然始终无法提出致命证据,证明希拉里的错误决策,FBI近日重启的邮件调查则将有可能发现与班加西事件相关的证据。
1.事件发生前:致命的安全漏洞2011年4月,利比亚内战期间,克里斯作为美国特别代表,驻派利比亚,与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反对派临时政府,TNC: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联络。
期间,他见证了卡扎菲政权的彻底倒台,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的重新开张。
克里斯此次任职超过6个月;2011年11月,克里斯离开利比亚,回到美国,等待驻利比亚大使的正式任职;2012年5月,克里斯被正式任命为驻利比亚大使,回到利比亚的黎波里,于美国大使馆就职;2012年8月,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首席长官任职即将到期,他将于8月底离开,而下一任长官到职日期为9月15日。
因此,班加西领事馆将面临为期两周左右的空缺。
克里斯指派了一名驻的黎波里外交官员补第一周空缺,行代理长官之职,他自己补第二周空缺;补充说明:根据国会特别委员会(the Select Committee on Benghazi)最终版调查报告(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2012 Terrorist Attack in Benghazi),a.克里斯此番出行班加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考查班加西建立永久领事馆的可能性并推进此项工作;b.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经计划2012年10月份出访利比亚,因此克里斯的任务中,也包含为她的顺利出行做前期工作。
同是2012年8月,尽管利比亚安全形势急剧严峻,驻的黎波里大使馆处的国务院指派特勤人员,从34名(每1名外交人员可以受到约1.5名特勤人员保护)被削减为6名(每1名特勤人员负责保护约4.5名外交人员的安全)。
班加西临时领事馆则有3名特勤人员,实战经验都比较少,尤其缺乏高危实战经验。
换言之,两处使领馆所拥有的官方正式特勤人员共计9人。
补充说明:克里斯7月份曾申请增加13名安保人员,被驳回。
报告指出,克里斯前后共3次提出申请,均被否决。
在这种情势下,没有更多额外的特勤人员可以离开的黎波里,与克里斯随行(后来仅2名特勤随行)。
且袭击发生后,的黎波里大使馆也无法在保障自己最低限度安保的同时,为班加西提供援助。
报告指出,安防漏洞正是此次悲剧的致命之因。
2012年9月10日,克里斯到达班加西,从的黎波里来的2名特勤随行保护。
的黎波里留下4名正式特勤人员,协同4名国防部特勤人员(这4人为前SST——Site Security Team成员)负责大使馆安全(SST此前曾为班加西临时领馆提供安保增援,但国务院8月份终结了SST保护使馆的任务,SST成员无法与克里斯同行班加西,提供额外保护);补充说明:在班加西,美国中情局秘密基地雇佣了6名前SEAL队员作为合约特勤人员,提供快速反应行动与额外保护;与2月17日烈士旅合作,作为当地的友好组织提供辅助安保;除此之外,美国还与一队当地非武装保安力量(LGF: local guard force)合作,该队安保人员仅负责领馆最外环侦查及初级安保检测(如出入领馆人员检查),作为第一道防线。
但在9月份,大使到访前几天,2月17日烈士旅表示,除了领馆附近的安保,他们不承担领馆之外的安保职责,因此,克里斯大使在出外、交通、其他场所时,仅由美方自己的特勤人员负责安保。
同时,尽管根据情报,国防部警示,临近911纪念日,该地区(包含开罗、的黎波里、突尼斯、喀土穆、萨纳等在内的地区)正处于高度危险状态,需要高度警戒。
但国防部在这些高危地区的安全维护力量并未进行实质上的调整与加强,战斗机、坦克等装备也并未调整至高度戒备状态,以应对可能的危机;2012年9月11日,600英里以东的埃及开罗,将近2000名示威者集聚在美国大使馆门外进行示威。
抗议者的抗议原因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在当地组织Jamaa Islamiya号召下,支持者抗议美国关押该组织领导人,二是油管上的一则反穆斯林影片在当地引发不满。
补充说明:重要的是,埃及的抗议行动并未在利比亚形成任何影响。
的黎波里外交人员、大使馆副使、5位班加西领馆当事特勤人员等的国会证言也都表示,尽管知晓埃及的抗议行动并担忧可能引发的连锁抗议,他们并未发现当地出现针对美国的抗议行动。
2.13小时内外:不容忽视的重要事实a.秘密基地之所以没有得到任何支援,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支援部队行动。
尽管奥巴马总统与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下达了军事支援的命令,在秘密基地长达13个小时的独自防卫战中,没有任何军事援助力量与装备开往班加西。
最早到达的美军军事力量远在13小时之后。
b.支援部队到底应不应该穿美军制服。
在等待行动而最终未能行动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美军驻西班牙罗塔岛(距离班加西3小时飞行距离)的一个FAST小组(Fleet Antiterrorism Security Team)成员在飞机上等待了3个小时,4次被命令穿上制服又脱下,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争论:成员们是不是应该带上自己的私人武器。
在最需要快速行动的时刻,决策者在讨论支援行动需要获得利比亚政府认可,美军部队出现在利比亚境内会有什么外交影响。
政治而非救援美国人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c.最终帮助基地所有人员撤离的是亲卡扎菲武装力量。
在利比亚内战期间,美国致力于帮助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
但在这场13小时战争的尾声,正是一支亲卡扎菲政权的武装力量最终帮助基地的所有人员撤离,而非任何一个美国此前18月内建立了友好关系的组织。
d.白宫会议讨论的重点是油管视频。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特勤人员在发现技术人员Sean Smith的尸体后,未能找到大使克里斯,克里斯正式报告为失踪状态。
在同一时间,美国本土华盛顿,白宫举行了大约2小时的会议(美东时间晚7:30开始),与会人员有国务卿与国务院、国防部、白宫的高层。
但会议的主要讨论内容是那个油管视频,之后,会议形成的10项行动事项中,有5项是与此视频相关的处理意见。
然而事实上,袭击发生后,国务院高级官员、外交安全指挥中心与班加西地面抵御人员有实时联系,得到了这是恐袭的判断与情报。
另外,还有与的黎波里的即时连线,在他们的对话中,的黎波里的外交人员也从没有提过该视频及外交人员之间有过与视频相关的讨论——证明该视频与班加西恐袭并无直接与确切的关系。
e.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未能参加会议,因为要回家举办晚宴。
按照规定,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当晚应该参加白宫举行的此次会议,但他没有,而是回家去举办为外国名流举办的晚宴。
f.政府内部一套叙事,公开声明另一套叙事。
袭击发生当晚:当晚(美东时间晚将近6:00),时国务卿希拉里与利比亚总统电话连线,她在电话中没有提到任何视频与抗议,而是提出需要对方支援,并表示:1)她了解美方基地受到重火力袭击,2)大使克里斯仍然失踪,3)她了解袭击与Ansar al Sharia组织有关。
另外,她当晚发给自己女儿的邮件中,也明确表明,她完全了解这是一场恐怖袭击。
与之相对应的是,白宫会议之后,晚10:08,希拉里代表美国政府向公众发表声明,声明要点:1)谴责袭击行为,2)公布一名美国外交人员(Sean Smith)的牺牲,3)美国与那则油管视频无关。
该声明完全没有告知美国人民她已知的事实(上述希拉里与利比亚总统对话中的三点内容),第三点则尤其此地无银式地误导公众,暗示袭击与视频的联系,尽管其目的是表明美国与视频无关,并表示任何试图合理化这场袭击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有人试图将这种残忍的行为合理化,认为它是对网上流传的一则反穆斯林视频的回应。
美国谴责一切对其他宗教的贬损行为……但要清楚说明的是,对这种暴力行为的合理化是不可接受的。
”袭击发生后第二天:第二天(美东时间9月12日)清晨,国家安全委员会副发言人给包括白宫、国防部、国务院、情报机构在内的20多位相关人员发送了这样的邮件:“总统与国务卿都将于今晨发表声明……为确保我们今天对外声明保持一致,Ben Rhodes(时任白宫安全副顾问)美东时间晨9:15举行会议……”而奥巴马总统在玫瑰花园发表讲话几分钟之前,Jake Sullivan(时任希拉里外事顾问)给Ben Rhodes及其他人发邮件,说“埃及(的抗议行动)其实没有太多暴力发生。
我们将不对外宣称利比亚的暴力是由挑衅视频引发的。
”另外,9月12日下午,希拉里与埃及首相进行了电话通话,不仅明确提到“我们知道袭击与视频毫无关系。
这是一场有计划的袭击,而非抗议……”而且表示,根据情报,“我们相信这个组织与基地组织密切相关。
”但他们又是怎样对外宣称的呢?
在这一天中,奥巴马总统先后发表的两次声明、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声明,仍然将“美国谴责一切对其他宗教的贬损行为”与“反对这种暴力行为”放在同一句话中,继续暗示袭击与视频的联系,误导公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政府公开声明中暗示袭击与视频、抗议的联系,但当代表政府参加五场周日谈话节目的苏珊赖斯,以确定的语气宣称这是“自发的抗议升级”时,连白宫也觉得不可接受。
直到10天后,希拉里才告诉她首先应该为之负责的美国人民这个真相,“班加西事件是恐怖袭击”。
g.中情局情报评估报告中的错误,被政府不断援引。
公开声明之后,政府延续了一周多时间的相似叙事,不断将袭击与视频相联系,并且援引中情局于9月13日发布的情报评估报告作为支撑(这是他们可以援引的唯一证据)。
事实上,这份报告中包含一些关键错误。
班加西事件发生后,中情局与另一情报机构OTA(Office of Terrorism Analysis)协作进行情报评估,这也是中情局首次进行回顾性情报评估。
副局长Morell 根据这份报告,为众议院常设情报委员会撰写谈话要点,并同时作为对总统汇报的简报内容,广泛分发于政府内部各部门。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评估利比亚政府回应袭击的能力和极端势力参与了袭击的事实,并未关注于抗议相关,仅仅简单提到一句“抗议的早期阶段”,后来被证明是一条错误采用的信息——实际上来源于对一周前(9月4日)发生在开罗的抗议的报道。
更严重的错误出现在报告的第二页,大标题赫然为“极端势力利用了班加西的抗议行动”,但下面的内容并不能作为证据支持它。
不仅如此,事后证明,这个标题也是一个错误——原本是要写为“极端势力利用了开罗的抗议行动”。
然而,这个错误在接下来的一周多并没被发现,并继续作为支撑证据,被延用在政府部门的对外声明中,表示在班加西袭击发生前有抗议发生。
h.一个嫌疑犯的抓获。
2014年,美军在班加西抓捕了一名利比亚人Ahmed Abu Khattala,据称是应对班加西恐袭事件负责的武装组织力量中的成员,针对他的审判将在2017年9月举行。
3.失败的外交、过度的政治考量,不可避免的“自杀任务”奥巴马任内,“不出动地面部队”(no boots on the ground)成为外事行动主要风格。
尽管在“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与北非大陆之后,美国介入了利比亚革命,支持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试图避免利比亚成为失败国家,进而成为基地组织及其他极端势力肆意扩张的温床。
但致命的是,美国未能更积极地进行建设性干预——国务院高级官员为利比亚制定的政策,与他们的专家指出的利比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未能一致,建立司法系统、帮助经济重建、保障利比亚有能力维持基础设施与服务等目标被放在了不重要的地位。
2016年4月10日,谈及任内这场最大的失败,奥巴马总统也承认,在干预利比亚革命的过程中,他的政府“未能针对(推翻卡扎菲)之后做有效计划”。
不出动地面部队、幕后领导的外交政策,“推翻卡扎菲政权后即离场”的指导方针,导致美国在利比亚仅仅象征性在场,局面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控。
对利比亚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在经历卡扎菲独裁后,又面对ISIS、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势力。
而对美国来说,尽管意识到2011年到2012年间,利比亚已经成为极度危险的区域,美国公民却仍然被留在这些危险中。
国务卿希拉里本人尤其看重利比亚地区的战略部署,是她说服总统,在推翻卡扎菲政权后,仍旧保有外交设置,并派出克里斯出任大使。
但是接着,她却忽视了自己保护这些外交人员安全的职责,在2012年8月,放走了最后一个可以保护美国公民的机会(大幅削减安保力量),尽管有警告表明美国人在当地危险指数急剧上升。
大使克里斯与外交人员在此地的相关活动,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杀性任务”。
国务院任职25年的已退休人员Gregory N. Hicks,时任美国驻利比亚使团副使,他也是克里斯离开的黎波里、赴班加西前,最后一个与之对话的人。
他表示, “如果克里斯要求增派13名特勤的申请没有被希拉里任命的高层管理驳回,事情可能会有不同。
”补充说明:法律规定国务卿应该负责保护美国人在海外的安全;法律同样要求国务卿负责保证美国外派人员应该处在同一基地,如果没有的话,有且仅有国务卿本人有责任与安全部门负责人达成协议,签发声明。
在1998年比尔克林顿任总统时期内,美国驻非洲大使馆遭遇两次爆炸后,法律已经特别要求,该声明的责任不得被国务卿下放至其他人员。
但希拉里在接受质询过程中,反复表示她并未亲自收过任何安全报告或要求增派安保的申请,表示她已将具体的安全事务下放给专业人员处理,认为这不是她的责任。
希拉里的团队在应对媒体与国会调查报告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希拉里本人没有“亲自”驳回申请——如果只有亲自用一根手指敲下回车键才能叫“亲自”的话。
事实与数据主要来源: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2012 Terrorist Attack in Benghazi, June 28, 2016参考文章:Benghazi report rakes over old ground, but some answers are still hard to find, theguardian.com, June 29, 2016What the Benghazi attack taught me about Hillary Clinton, by Gregory N. Hicks, foxnews.com, September 11, 2016House Republican report reveals new details about the 2012 Benghazi terror attacks, theatlantic.com, June 28, 2016Clinton claims house Benghazi report ‘found nothing,’ says time to ‘move on’, foxnews.com, June 29, 2016Watching the Benghazi film, 13 hours, with a republican crowd, theatlantic.com, January 17, 2016
常常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说现实有些残酷,有些残酷。
真正看到这部电影,13个小时,13年那么长的等待。
这才知道什么叫残酷,英雄无泪悲壮的残酷。
明明是超级大国,却无法跳过繁文缛节的拖拽;明明是最强的seals,却无法越过chief那文弱的决断;明明是最先进的夜视等装备,却无法看穿层层的围击;明明是最棒的F16,呼叫了百遍,却无法起飞……残酷。
这个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男主一下飞机开始,就开始体验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半途被拦截,以天空飞着的无人机来骗得了通行。
保护CIA工作人员外出,却时时刻刻要注意人群中的双双邪恶的眼睛。
保护大使,告知安全隐患,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改变。
无法变成无力,最终大使馆被围攻,死了安保,失踪了大使。
Chief这次慌了,但慌了依然在等命令,丝毫没有注意到基地所有人的性命也深受威胁。
队员们最终用人性战胜了命令,冲出去救人,街头巷尾涌出的人让人难以分辨是敌是友,活力交锋的旁边确实当地人在看美式足球,真实矛盾,枪战过后最终就出了能救的人,大使馆安保人员已被吓傻。
撤回基地,准备镇守,越来越多人的围攻,越来越重的活力,越来越大的伤亡。
赶来支援的伙伴刚到就被迫击炮击中,同伴又被炸断了手,最后连6人小组的头都死掉了。
死亡就落在身边。
最终,又被几十辆重火力车围攻,快要放弃之际,最后的希望,一个友军的手势,终于找到了依靠,找到了依托,活命了。
全体大转移,得救了。
死神没有精力再收下剩下的人。
后来查了查,后来利比亚群众还集会对此事件进行了哀悼sorry for Americans,对伊斯兰国进行谴责。
可怜的国家。
最后,jack说出go home最终成了热血沸腾但冰冷的全篇中唯一一处暖心的场面。
全篇枪战很多,不过让我记忆最清的却是死亡落在身边的残酷和这13小时的漫长,真实感久久不散。
“責任,榮譽,國家”語出西點軍校,但在2012年9月的利比亞,這句話對於美國政府和军队而言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在2012年9月的班加西,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遭遇當地武裝分子襲擊,導致包括美國大使在內的四名美國人慘遭不幸。
但或許我們並不知道,在距離大使館數公里之外的美CIA秘密基地的保安人員當得知美國大使館遇到麻煩後,自願去營救自己的同胞,但卻被基地的主管拒絕,理由僅僅是擔心自己的保安人員外出營救期間,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然而在保安隊長Marron的堅持下,最後主管得以妥協。
然而,因為時間上的拖延,致使大使館早已陷落,大使則命喪九泉。
這些堅持要去營救自己同胞的保安都是原美軍成員,從海豹,遊騎兵以及海軍陸戰隊退役後,迫於生計。
與CIA簽訂合同成為CIA海外基地保安人員,CIA之所以不願請軍方派出現役人員,也是因為不同的體制及隸屬關係,在進行管理時比較麻煩而又要看軍方的眼色。
索性和本土保安公司簽訂合同,雇傭一些老兵。
而正因為這種合同式的雇傭關係,保安在CIA體系內是十分不受待見的,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在CIA所謂哈弗耶魯們的眼裏,保安們就像主管口中的“animal”只是一群沒知識沒文化的武夫。
而正是這群武夫,在大使館遭遇襲擊需要援救但近在咫尺的CIA覺得事不關己時,自願去參加營救。
在大使館陷落後,班加西的當地武裝開始了對CIA基地的圍剿,影片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細節,就是在CIA職工向臨近的美空軍基地懇求派一架F-16對敵人來一次空中打擊時,卻被言辭拒絕。
想到CIA對於美國大使的毫不關心,在這一刻我無緣由的想到所謂“責任 榮譽 國家”這句話,在美國人之間的冷漠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分崩離析。
因為CIA的秘密性,遠在天邊的華府不敢大張旗鼓的展開營救,只是低效率的派出兩名三角洲並聯系當地的親美武裝一共前往解圍,當他們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CIA保安人員已經精疲力盡,Rone也僅僅在不久前的反圍剿中被流彈擊中犧牲了。
片中有很多閃回的鏡頭給了保安人員的家人,寄託著他們的思念,他們會想“我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他媽死在一個我不應該死的地方,不應該死在毫無意義的戰鬥中”;他們會想“我真想再看看自己的家人,哪怕一眼都好”。
而他們正是整部影片中名副其實的英雄,也許Rone遺體上不會蓋著美國國旗,也不會被埋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
或許CIA主管會因為及時銷毀骯髒的資料被授予勳章,或許三角洲部隊會因為“及時”參加救援也會被授予勳章,但這都已無所謂,因為國家和榮譽在事實面前變得一文不值。
而那些堅守著道德底線的人,那些默默無聞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去稱讚。
而我們所應該稱道的他們,只是迫於生計到海外打工的普通公民;只是奮力想救出自己同胞的保安人員;也只是想回家,然後給家人一個擁抱的男人.....
爆炸贝导演,必然少不了BoooooooM影片选用了典型的先抑后扬手法,对于只追求爽片的观众前四分之一实属煎熬,看似絮絮叨叨的冗长无聊戏也是含有美式zz元素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可以少但不能没有,考虑到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为了尊重整个事件这样做无可厚非。
这种题材的影片可以分为两种观看角度,一种就是把它当成纯纯的枪战爽片,各种枪械炮火血浆满屏幕的招呼就是;而另一种就是把它当成灵魂拷问,影片中的小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周围的居民也不知道,甚至可能恐怖分子也不清楚为何而战。
这种拷问不仅在问敌人也是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自己的国家政府在这里要做什么?
每一个拖家带口的士兵都不愿意陷入这种糊涂仗里。
影片中多次提到我们不该在这里,我们不能出现在这里,他们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的政府不管,就硬派你去,而当真正出了事就开始走老太太裹脚布一样的官僚流程,没有无人机,没有空中炮艇,也没有快速反应部队,甚至连接他们走的黑鹰直升机都没有,有的只是不靠谱的骑墙盟军,异国他乡孤军奋战13个小时。
影片中戏称围墙外的屠宰场为“尸乐园”阵阵的恶臭与诡异阴森的塑料布随风飘荡,而围墙里却是泳池绿树,装潢考究的建筑,奢华的吊灯,当大使品着点心啜着咖啡时,外面的穷孩子也就放个窜天猴聊以自娱。
各类武器当街售卖,有AK也有RPG,没搬出来的还有各类重武器,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到,人命在那种地方就这么不值钱。
主角团队还表示买下了30枚火箭弹就等于拯救了空军却不想一想这东西是谁命令制造的,又是谁授权卖到了这里的。
他们休闲时有的人还在玩主机游戏,玩的时候挺过瘾高喊着“我要干掉你了”,可曾想到不久之后自己就会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开篇的时候那句“我可以为了国家赴死,你能吗?
”其实挺讽刺的,因为就算他捐躯为的也不是国家,而是政要罢了,拦路的人同样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出力,但其实也是如此。
有人说站长优柔寡断,其实也对也不对,说他对是因为小队本来就不该在那个地方出现,你出现了就会被敌对势力抓住话柄,作为站长他深知这个地方一旦打起来就根本分不出敌我和平民,违反交战规则或者犯了错误就是军事法庭见他也知道周围的所谓盟军是有多不靠谱,只要一开打立刻就成了一锅粥,并且别指望有援军,他们在这里并不招人待见,之所以能维持完全是靠着美刀开路,可突突起来之后美刀也就不好使了;说他不对也是不对,明摆着小队已经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了,而且大使馆让人家突突突,出于人道主义救人也是第一位的,再多的公文也是以人为本的,在战地就该当机立断,而且从后面能看到他也是有处理危机的一定能力的,快速启动销毁机密程序,下达命令也够坚决,当然这是在被主角团怒怼之后的反应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美军的作战是非常立体的,有无人机,有空中炮艇,有快速反应部队(尽管在片中大有些支援没出现)更重要的是有实战经验!
这一点至关重要!
有人说美军单兵素质太低,没有了这些立体支援就不会打仗了,太过依赖军事科技了……只能说见仁见智吧,你可以说他赖,但是不能说他菜,因为立体覆盖也是军事力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侧重点不同罢了。
在影片中主角团都是配备红外夜视仪的,而反派的部队毫无章法的突袭完全占不到上风,这就是装备碾压的局面。
要不是后面使用迫击炮远程打击,主角团估计还能顶住很长时间。
在有光学瞄具的加持下,主角团的狙击手貌似没有发挥太大的威慑力,虽然也击毙了不少敌人,但是威慑力还是没有显现出来,按理说,敌人摸黑缓慢靠近且没有太多掩体的情况下,狙击手可以轻松的收割在那种场地下重火力压制其实意义并不是那么大,因为对面选择的进攻路线几乎没有掩体,而且人员也比较分散,没必要一直扫射,选用点射足以,顺便说一下反派的水平太渣了,机枪阵地从头到尾都没有换个位置,竟然没有一枪击中……一些细节吐槽:大使馆中,敌人点燃柴油用烟去熏呛的时候,大使的安保随从做事莫名其妙,原本他们已经躲进了卫生间,是有水源的,桌子上也是有毛巾的,第一时间不用湿毛巾堵住门缝,反而在那大呼小叫?
况且卫生间一般都带有换气功能,为什么不打开换气扇将烟雾排出?
既然修建了安全屋,为什么最起码的防火措施没有?
逃生通道也没有?
这叫什么安全屋?
那就是防弹骨灰盒好吧?
主角团的几个人太过相似了,还都是大胡子,壮实一点还好分辨,身材差不多的不仔细看就很难分辨谁是谁,在加上夜晚作战戴着头盔和夜视仪又灰头土脸,看的确实费劲一点,但这也不算是错,只是觉得费劲一点枪战、爆炸、追车都是一流水平,但在专业性和侧重点的平衡掌握却一般。
总结:说是动作片,其实我觉得表达的更多还是灵魂拷问稀里糊涂的开始稀里糊涂的开打稀里糊涂的结束,尤其是主角团曾说过“无论你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怎样的报道,我都不干了”、“支援还是没有来,我们能指望什么?
”寥寥数语比枪弹横飞的场面更震撼人心。
我给三星半吧,
人权高于主权,这是德国纳粹肆虐过后,欧美世界得出的诸多共识之一。
欧洲有反犹的传统,谁让犹太人不是自己人,而是擅长经商的异教徒呢。
当纳粹对本国犹太人公然施暴的时候没人过问,德国政府明里暗里违反《凡尔赛条约》扩充军备也没人过问,直到奥地利、捷克被吞并,空讲和平却不知道武装自己的欧洲大国(说得就是你俩——英国和法国)顿时傻眼。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很自然的成了自由世界的带头大哥,一场无利可图的大战打下来倒贴了友邦不少美元。
要不是日本军队莫名其妙去撞珍珠港,纵使丘吉尔能把罗斯福给说服了,奉行了孤立主义上百年的美国也不会乐意冒风险去保卫奥林匹亚自由烽火。
做带头大哥如果没有物质回馈的话,美国公民们很难持续赞同政府打肿脸充胖子。
这不,中东有石油,非洲北部也有石油,而且还盛产独裁者。
从长远的和平考虑,美国必须在区域均势上进行战略部署,该出手时就出手;从公义层面,美国人应当响应联邦政府的号召,支持美国大兵解救石油国家的沦陷居民;唯独从个人幸福层面,沦陷区居民过的怎么样并不关美国人什么事,尤其还要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就更不划算了。
这部影片在试着讨论美国为何而战,美国大兵有点迷惘,想必多数观众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迈克尔·贝除了能拍出《变形金刚1》这样的爆米花杰作,通过这部有思辨空间,节奏把握出色的作品,他理应赢得些许像斯皮尔伯格这般的敬重。
电影不错,票房很差,让我很好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美国又一个肮脏的丑闻——班加西事件2016年6月28日,历时近两年,150多名证人被调查,长达800页的调查报告。
事件:2011年,卡扎菲被干掉后,利比亚局势恶化,利比亚的班加西城市的大使馆曾向美国发出过600多次信件,要求增派保安人员的要求,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没有给予任何回复。
2012年9月11日晚(又是911),21:40分,第一次袭击,班加西大使馆遭到武装袭击,大使馆每天28美元雇请的当地保安人员一哄而散,只剩下美国人包括大使在内共8人。
大使史蒂芬斯和情报管理员尚·史密斯及一名保安人员进入使馆内的有非常坚固铁门的紧急避难室,最终结果是大使失踪和尚·史密斯的尸体。
增援小队带领幸存者返回中情局附属基地的途中遭遇埋伏,侥幸逃脱至中情局基地等待救援近8小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掌控遍布全球的美军基地,没有派出援兵,连一架武装无人机都没来。
第二次袭击是凌晨4点左右开始,对距离大使馆1.9公里外的中情局基地进行迫击炮袭击,持续11分钟。
而事实是事发第一时间,使馆方面即向美方的多个机构发出了求救请求。
美方随即调派一架在当地执行任何的非武装无人机前往事发地点。
通过无人机看到事发现场的一切情况。
袭击发生一个多小时后,奥巴马才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
在会上,明知道大使失踪,30多名美国人命悬一线,没有做出立即派兵增援,而是讨论增援妥与不妥,生怕营救行为是否冒犯了美国政府花费巨资扶持的利比亚政府新政权,不是很滑稽搞笑么?
后来揭秘才知道,失踪的大使必须死,这位大使不死,他们的军火交易丑闻就盖不住。
该大使是去调查美国国内克林顿基金会私下偷卖军事基地毒刺导弹给利比亚的证据的,这对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不利,所以这位大使必须死。
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一组兄弟伙自发的增援小队由利比亚首都黎波里花3万美金租了一架喷气机赶来增援。
接着是越来越多的利比亚“恐怖分子”集结攻击,基地无法坚守,整整8小时之后利比亚政府军出现了(早干麻去了?
),将剩下的所有人员撤离基地前往机场,乘租用的私人飞机离开班加西(军机呢?
)。
在政府军出现前,美方被告知大使死在了当地一家医院了,据说大使被发现还有口气,在经历了非人虐待折磨后,悲催死去。
重点细节品一品:安全屋在设计上是要考虑长时间换气的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就被恐怖分子熏死的。
但尚·史密斯是熏死安全屋,保安人员脱险,大使史蒂文斯失踪,约20名美国人和3具尸体从机场撤离班加西时,还没有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而大使是一群利比亚人发现的,他们是从窗户爬进领事馆的,发现大使昏迷不醒,貌似活着,有呼吸。
大约凌晨1点,被送到班加西医疗中心,大夫做了90分钟到心肺复苏术。
据大夫说,大使死于吸入烟雾引起的窒息,没有其它明显的外伤。
至于谁把大使尸体运到机场,说法不一。
医院说是利比亚官员送的;美国官员说他们不知道谁把史蒂文斯送往医院的,然后将尸体运到机场,交给美方。
但从史蒂文斯明显是进医院前的照片看,有遭遇非人虐待折磨痕迹。
所有外交人员都被转移到首都的黎波里,非必要人员都撤离利比亚。
包括美国的利比亚线人的文件以及石油合同等敏感文件仍然无法找回。
袭击发生后,奥巴马下令加强全球所有外交哨所的安全。
美国海军派遣两艘驱逐舰,驱逐舰装备有战斧巡航导弹;一个50人的海军快速应急小组前往利比亚,以"加强安全";宣布联邦调查局(FBI)将调查计划发动袭击的可能性;增加对利比亚的监视,包括使用无人机来"追捕袭击者"。
明白了,迈克尔·贝最好的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排片。
史蒂文斯大使
老老套套的美式英雄主义,但怎么整得跟丧尸围城似的 … “爆炸贝” 老喜欢在电影里添一些小玩笑,因为文化差异,我一般很难接住它的笑点啊!【7】 —— 1 —— 🔴 2016【32】 🔵 美国【70】【5月【🟢】【➊】】【2022 ▲ 218】【≈ 144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爆炸贝拍的很专业,虽然有些文戏的台词太露骨,让人想快进。
卖狗贝山寨的黑鹰计划并不好
美国是电影引导 宣传,清国是宣传控制电影,两者底层逻辑就天差地别,就别笑话人家拍得不好看了。看完这个再看「红海行动」「急先锋」,高下立判。
战斗场景是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杀到大使馆那种不知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感觉已经够爽,没想到最后又来了个装备优势守行动站的长达一小时战斗戏。可惜感情和人物实在是黏黏糊糊,这牛逼的场面加上更有深度的背景,妥妥超过黑鹰坠落啊。
喜欢这种电影的中国人,你们都是喜欢啥呢,除了二战,我看美国人电影里一脸的正义,我就想吐。全世界都是他们搞乱的。
看完…少有的堪比黑鹰坠落……一部肾上腺素飙升的影片,爆炸贝的水准一如既往的棒!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没经历过永远体会不到影片中的那种绝望…希望能够在院线上映。一定要再刷一遍!危机十三小时,片尾曲,出色!勇闯夺命岛,变形金刚的导演,你就知道可以坐下来看看了!
战争场面倒是老刺激了,但是自己拉的屎啊,含着泪也要吃完。
爆炸和枪战很爽,卖拷贝从来不介意故事
卖拷贝想拍一部《黑鹰坠落》式的真实流战争片, 与其把视角放在一个因为家庭原因重返战场的老兵从头介绍,不如直接了当进入动作场面,不要这么多的老套90年代家庭价值观的情感渲染。
不愧是拿了金酸梅的导演,拍的这部冗长的真人CS反恐片看的我昏昏欲睡不停快进。整个情节紧张激烈,可是整体拉长的节奏实在全都是高潮反而没了刺激点。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影片看多了也觉得特别乏味,故事本身的立意就很浅薄,导致全都是在噼里啪啦的机关枪斗争。又一部外国媒体低评,豆瓣高分的影片。
属于那种很美式的战争片,战争场面和效果依旧是好莱坞水准,节奏也把握的不错,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纪实性还是比较强的,也因此少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其实战争片蛮难拍的,又要照顾场面,又要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还得思想正确,毕竟不像《变形金刚》,三星半鼓励一下
这片对于卖拷贝来说堪称救赎
中途我睡了一觉,在枪声中竟然还能睡着……
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有种让人投入在《使命召唤》里的感觉,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而是将一段真实的事件娓娓道来,视觉感受很强烈。PS.感觉导演从多个方面讽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可笑之处,越是想要控制就越是失控,将一个国家从看似混乱的泥泽中捞出来又扔进了一个绝对混乱的坑里。
整那么多对比,吟诵声中的圣战分子,美国大兵视频中孩子的温情,最后还不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美国在全世界部署了那么多基地,在利比亚输出了革命,推翻了卡扎菲。利比亚人不还是最惨的那个。
还好,比较真实,场面也大
这题材本身就不容易出彩,节奏还拍得这么拖,简直不堪看。
3.5。剧本与卖拷贝的风格完美结合。这只是利比亚恐怖阵营的序幕啊。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真实的故事重现在大荧幕。政治立场的微妙,舍生忘死的战斗,对同胞的仗义相救,对尴尬处境的无奈与抵抗。一个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不理解的战斗。不知道美国群众对此片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