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对内心的剖析好深刻啊。
这一对夫妻关系算很好,很深入了。
彼此可以谈这么深刻的心灵实话。
所有的行为都在做好妈妈。
而内心却有这样的委屈和抗拒。
太拧巴了。
好多年不能做自己。
作为爸爸。
也有很多付出和陪伴。
也是好爸爸呀。
那么难道错在孩子吗?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
呵呵。
完全的剖析和放下之后,获得了疗愈。
孩子找到了。
但是他俩的关系呢?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惩罚 El Castigo (2022)#13thBJIFF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
9/10 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是本次影节的闭幕影片。
电影聚焦特定空间特殊境遇下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以一镜到底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了高度沉浸的观影氛围,使得影像中的时间流速与现实世界完全同步,进一步缩短了角色和观者的距离,对电影创作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考验。
而长镜头的原生属性赋予影像的纯粹真实让电影极具现实意义,镜头焦点的转换推移聚焦人物的行为动线,引导观者被动跟随人物视角,增进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内心,经历困境、挣扎、压抑和绝望,发出对“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和讨伐,以及对父权制下“男性”愚昧暴戾的愤怒憎恶,和同为男性的羞赧抱歉,太难过了...
观众看到的时候,母亲已经驾车走入丛林中,他们的儿子在其中失踪了。
本片并不是一个家长找孩子的悬疑片。
丈夫指责妻子不该惩罚孩子,妻子日常照顾孩子,为家庭中付出劳务的角色,此时孩子因她而失踪,她在母亲责任上也处于被指责的道德低位。
通过外婆/奶奶的电话,观众知道女主的焦躁、控制欲和她的女性长辈教育方式有关。
外婆象征性地询问晚餐是否吃披萨,女主拒绝后,奶奶/外婆仍是固执地做披萨,尽管女儿不是第一次强调自己会过敏。
其实做披萨是为了给孙子吃,小孩爱吃这一外来快餐。
外婆对女主没那么尽心,对孙子隔代亲。
控制狂、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角色,隔一代人,才会展现出其过分的关心和亲昵。
而这样性格的母亲除个人经历的塑造,源于父权社会压抑女性侵略性一面的“合理”展现,而异化为暴力与控制欲,尤其对儿童(当然,本片中没有家暴,只是在东亚家庭不值一提的语言暴力、命令,哪怕寻找孩子时也呼喊着威胁话术:再也不准玩平板)。
相较于父亲坦荡地在树林中奔跑、向警方表达急切心情,双手捂着嘴四处徘徊。
母亲却在克制自己的担忧、自责,表情变化小,身子更多的僵在原地。
甚至会某一瞬间显得更为冷静、冷漠。
直到控制不住眼泪,红了鼻子,也努力在吸回鼻涕。
这可不是近景更多的母亲表情、动作没父亲花样多,而是演员、导演衡量过的设计,走位、走动量、身姿状态、表情、台词多少、语气,同为丢了亲生孩子的家长,都在展现父亲母亲角色的差异。
此时公路上异常的克制和刚开始找孩子的怒气不冲突,之后女主再一次冲进森林疯了似的喊卢卡斯。
母亲始终不能像父亲一样,自如地展现出和内心底相匹配的情绪。
而丈夫呢?
他就是个好爸爸吗?
他尽情表达指责、担忧、焦急,他清晰地向警方交代事件来龙去脉、线索。
他指责妻子,首先强调会跟警方说一切事实,哪怕判妻子虐待罪,并不关心妻子两分钟的惩罚和孩子做了什么过分的事,由此看来平日他也很少付出精力与时间在抚养孩子和培养家庭关系上。
丈夫后又强调同事、领导、邻居、亲戚得知了,名誉何存,如果被指责虐待儿童,这项罪名得你安娜(母亲)来背锅。
他是个失责、冷漠、自私的男人,但他潜藏的问题可以在社会眼光中逃之夭夭。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谁会去指责这样的父亲?
谁会指责这样的丈夫?
他安慰情绪崩溃的妻子,再一次展现他的贴心爱护、沉着踏实的大丈夫风范。
之后,安慰“失控”妻子的丈夫变成了下位者,通过树林中夫妻敞开的对峙这场戏。
创作者的矛头指向到这里直接摊明白了。
母亲软被迫辞职、不开心、围绕孩子和家庭事务打转,失去经济独立依靠、兴趣和自我。
她一桩桩列出自己为孩子做的事,丈夫说自己也给卢卡斯读睡前故事啊。
他成为了心虚的被质问者,两性权力的跷跷板在此发生了不同。
本片更多地站在女主的视角,细微地考察父权社会下的母权之于女人的影响。
母亲给下的惩罚,从给出的那瞬间便在反噬她。
丈夫是得益者,也未尝不是双目蒙蔽的缺失者。
这是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对我们双方的惩罚,影片告诉观众,这样的夫妻关系、家庭模式也不仅在东亚,不过东亚基于文化传统、社会模式更疯狂罢了!!
看似温和、波澜不惊的一部影片吧,也很适合改编上戏剧舞台。
从冷漠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中看见疲惫的母亲和失职的父亲只需要孩子走丢一个小时,孩子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母亲忘记了她自己,看似母亲当家作主说一不二是一种权利转移,其实是父亲一方对家庭的无能而逼迫母亲放弃一切禁锢在家庭里,这种挟持性的权利绑架把妻子变成了丈夫孩子的母亲,淡化底色。
温水煮青蛙,被迫爱上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用自己的未来换家庭的未来,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自我感动。
正常的孩子不会激起风浪,但是问题孩子的降临能把“成为父母是否后悔”这一根本命题摆在台面上。
没有人会想有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问题孩子困住,更是,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自己的孩子困住。
父亲的角色看似宽厚和蔼孩子王提供了情绪价值,实际上把面对问题孩子的困难与解决措施扔给了妻子,这种和事佬唱红脸的行为在心理上把母亲推出家庭情绪中心,对母亲何尝不是一种权利陷阱。
以这样题材的形式让女性敢于在那样的,已然陷入在一个危机关头的时分说出,一个势必会成为一个颇富社会争议的观点,这真的需要勇气。
而这样的勇气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为这样的声音从来都仅限于在私密空间。
因为这是一种不会被承认和认可的发声。
因为谁如此公开发声谁就会被道德讨伐。
但凡看过剧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发声过的,只是从未被公开地进入过公众视线。
说结尾结的不好,结的很弱的,在我看来却不尽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尾才能更好的诠释,女性长期以来所遭遇的一个共同困境。
即即便是爆发,它也只是一次在沉默中的爆发,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而剧中的女性也犹如生活的某些女性一样,只能在这样的一次危机失控中才能将自己爆发出来,过了这个时机,连她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so,有时事件的失控并非全是危机和绝境。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部短剧(一个困境中的绝境)去重新理解,这样的困境对于每个女性的而言,是不是可以是非统一性的唯一标准?
一镜到底的电影,讲述了夫妇俩寻找失踪的孩子。
从夫妇俩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上,能感到两人教育理念的差别。
父亲纵容,母亲严苛。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最能讲述人物长时间的心理变化,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影片缓慢地将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反应出来。
由于一镜到底,所以故事就局限在公路上和丛林里,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和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出独幕剧。
警察不慌不忙的询问,带着些许官僚做派,开始了第二次寻找。
在警方和父母的对话中,开始勾勒小男孩卢卡斯顽劣的形象,以及他和父母的紧张关系。
而通过车辙的线索,父母开始向警方讲述了男孩失踪前那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他也许被美洲狮掳走,也许上了别人的车。
孩子的失踪,还会牵涉到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的损害,人们会质疑这对父母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总之影片的情节一直围绕在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然而,在父母最后的对话中,影片告诉我们,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理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之间如何抉择和取舍的电影。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通篇看似讨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实际上却在揭露出婚姻家庭伪善的一面,以及这座围城对个体的磨灭和摧残,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2025.4.26卢米埃侨福芳草地 2025北影节第二部前期铺垫很长,漫长反复的情绪发酵,那些残酷伤人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开始真实面对自我的时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结局很灵,值得一个最佳影片。
惩罚这个片名确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惩罚是双方的,一是父母故意把小孩抛下,用丢弃的惩罚让小孩学会乖顺,算是一种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失踪对父母丢弃的反惩罚,用失去引起父母的愧疚,愧疚可以操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让父母社会性死亡。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母亲从强硬-委屈-脆弱-歇斯底里的情绪一路走来,撕下母亲的面具,一个真实的女人浮出水面,孩子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是对母亲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对母亲个人时间的侵占,是对母亲职业发展的挤压,在一个家庭里,总是会有付出者、享用者,但是在社会、传统、习惯对母职的全面要求下,母亲不得不成为付出得更多的那个。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冲辛苦劳作和放弃自己的痛苦,但是母亲作为一个职业已经被送上神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献祭自己的全部去托举下一代,殊不知这些母亲本身也是被上一代女性托举起来的,在她能选择的时候,最安全的,顺应社会潮流的选择就是继续托举下去,那么多人的辛苦培育造就的女性,为什么不去享用世界,为世界创造新的高峰,而是回归家庭,寄希望于下一代享用世界?
这种“本该如此”的规训已经内化为一种自驱力,成为了刻在女性DNA里的魔咒。
当然,也有女性喜欢成为母亲,乐于养育下一代,但是也一定有不乐于此,有被“爱”和“责任”困家庭中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敢说自己不爱孩子,从来没有在养育这件事上获得过快乐,她们羞于承认自己在其中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仿佛那是对母亲这个名词的亵渎,让一个女人说出这些看似残酷又无比真实的话:她根本不想找到失踪的孩子!!!
这一段简直是这部电影伟大的成就,但是就在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其杀伤力的时候,消失的孩子突然出现了,失控的情绪瞬间冷却,一切仿佛还要回到轨道上,但是母亲没有凑上前去关心孩子,她只是苦笑着,冷漠地看着孩子,或许她也没想好要怎么继续这来之不易的真我,大概率这份母职惩罚即将继续…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当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服管教,但是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不爱,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关注,或许一切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切问题还是回到源头,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爱和甘愿都必不可少,不要让惯性成为人生中环环相扣的惩罚的开始。
先说点题外话。
因为现在就住在森林旁边,几乎每天都要去森林遛狗,对森林越来越熟悉。
电影里的森林虽然还是绿色的,但里面的样子和我们每天都要去的森林也很相似。
平时森林很美,但如果你离开步道迷路了的话,它也可能变成一头能吞噬你的怪兽。
森林里没有路灯,没有人家,天黑的很快,一旦天黑,气温也会急剧下降,白天完全不见踪影的野兽也会出没。
对这些我的感受还是很切近的。
在森林里找人的感觉一定是很崩溃的。
不过警察提到要带警犬还是让我松了口气,这种时候狗比人靠谱多了,虽然最后警犬也没出现(看来警察的效率也和我们这差不多……)。
前面妈妈的表现过于平静,让人难以接受,正和后面的自白互相接应。
我看到评论有人说,不管怎样还是不能接受对孩子说这么自私的话,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既要又要的结果,如果不喜欢孩子,就离婚,把孩子丢给丈夫,不就完了吗?
不就是无法承受离婚后的生活吗?
我想这些话,也是同样面对这些困境的,我们身边的女性们常常听见的吧!
但事实不是非黑即白,就像女主人公在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她并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感情,她也并不是没有被做母亲的道德身份裹挟,正是这些阻止了她轻而易举的做出另一种选择,只能一直在旋涡中下沉,甚至不能呼救。
如果完全没有对孩子的爱,那根本不需要费心去处理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带孩子去医院,那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不堪重负了。
但爱也并不代表失去自我,甘愿付出一切。
如果非要从极端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当然是无解的。
那对于孩子的父亲来说,又能保有自我,又能保有对孩子的爱,多么轻松,“多么方便”,为什么他就不会面临这样极端选择的问题呢?
他甚至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难道就不能说出来吗?
难道说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吗?
有多少母亲在这样的死循环里耗尽了自己?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而它又具有普遍性,那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没有做好觉悟的母亲们吗?
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分工,不合理的道德绑架,以及不合理的两性关系。
无论任何时候,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按自己的真实自我去生活和追寻,都是最正确的事。
在这里,不是一个母亲失去了对孩子的爱,而是社会和家庭摧折了她对孩子的爱。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本以为是通过一个悬疑性质的孩子走失案,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没想到影片是有更深远的主题表达。
剧情大概是,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
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
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敌对。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
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跟其他妈妈社交,会在“多动症”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去学校道歉,会频繁带孩子看医院看病……所以,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
并且,丈夫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没有care妻子的感受。
他认为刚才妻子的倾诉,只是一时情急的胡说八道,想敷衍过去。
至于归来的孩子有没有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到底他是走失的,还是逃走的,都是影片的留白。
我当然希望孩子听见了母亲的剖白,能稍微理解一点母亲的难处……但如果这样,他也许会因此发现母亲并不想生下他……总的来说,片子对“母职”议题的关注,让人眼前一亮,很具社会意义。
北影节评选其为最佳影片,让人深感欣慰。
最后,影片最出彩之处:一镜到底。
真的非常牛逼,全程85分钟,没有剪接,需要团队紧密的配合,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很高。
女主角的演技催人泪下,神经质演得极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被评为影后当之无愧。
北影节看得最后一部电影,是这次的最佳影片《惩罚》,全片手持+一镜到底,一个关于家庭惩罚的故事。
一家三口开车去外婆家吃饭,途径一片森林,七岁的儿子要下车拍风景被父母制止,于是开始哭闹,并猛踢驾驶位置的母亲的后座,导致母亲不得不急刹车,并将儿子带下车,让他“想拍自己去拍”,自己和丈夫佯装开车离开(实际上离开了一分多钟)以示惩罚,回来后儿子不见了。
之后就是两人找儿子,丈夫报警,夫妻矛盾两度升级…在这个过程里,母亲表现出了对儿子更为充分地了解,而父亲则从普遍角度去分析儿子失踪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麻烦,并两度刺激妻子焦虑升级,最终导致她发疯冲进森林寻找儿子。
整部影片85分钟却有很多亮点,最喜欢其中的两段戏:一段是女人和女警对峙,她问警察有没有孩子,会不会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做出和自己类似的行为,对方说不会(这个情节其实是全片我最难过的一场戏)还有将近结尾,女人对丈夫的告白,她问丈夫如果自己压根不会给他生孩子,他是不是还会选择做自己的丈夫,男人回答不会。
同样令人难过的一幕是,儿子最终被警察找到(相信实情就是如前面母亲推测的那样,他为了惩罚不满足自己心愿的父母,躲了起来),他的父亲充满关爱地冲上去又亲又抱,儿子有一瞬间转头看向母亲,眼睛里都是戏谑。
在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我生出一个想法:上帝保佑所有想要做父亲却不想做丈夫的男人,都拥有自我生育的能力吧。
丧偶式教育的婚姻并不少见,《惩罚》展现了这种家庭普遍存在的原因,为了成为父亲的男人,将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视为对家庭和孩子尽职尽责,即便这个付出是“顺便的”;没有做好准备做母亲的女人,为了不失去爱人的爱而不断妥协,又无法在这样的妥协中自洽。
而对我来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恐惧是,我的母亲在多大程度上为了我失去了她的自我,对此我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没有答案。
一镜到底且讨论了一个道德问题:成为母亲就必须献祭自我吗?
滚呐
无限放大场面调度的难度和无限降低剪辑的作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惊艳之余还是有一些影片节奏把控方面的问题。最后时刻夫妻对话中对母职的讨论一针见血,婚姻的困境即是女性的困境。以及,女主演得是真好。
20240625 究极无聊。内容空洞就算了,视听语言非常无聊,两边对话居然是手摇的正反打,你哪怕设置个玻璃或者后视镜的反射都好啊。一镜到底更强化了内容和形式的贫瘠。表演也是如此,艰难忍受。
吉祥航空回程观影。“有那么一瞬间我希望找不到他”,但不是不爱他,而是重来我不愿意放弃热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时间。惩罚降临在家庭,每个人都只是热衷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
天坛奖最佳影片及影后,想法很不错,从一个司空见惯的家长惩戒孩子的行为出发,收束在一个重要的女性议题。拍摄执行上,是主席emo所津津乐道的“我一镜拍到底”,很是对路。不足之处在于议题抛出太晚,前面多少有点“磨洋工”的嫌疑。
片子文本表演并不差,但希望以后电影学院教学生时候,不要让他们太自以为自己是艺术家,自大到做点傻逼事情,长镜头乱用,毫无意义。形式大于内容是傻逼做的事情
7/10 不育宣传片 现实且犀利地展现女性困境 女主演得不错 一镜到底牛
三星半。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我看哭了。女主的表演非常有层次,最后在林中喊着孩子的名字时我哭了。后面的对白也太现实了。真的,孩子无辜。妈妈也无辜。只有男人“丧偶式育儿”却自以为是的充满成就感,呵呵。
靠第三幕拔高,高潮是有力的,但前面漫長的鋪陳還是差了點意思
对于低成本制作来说,这样单一场景、一镜到底的做法自然很聪明,以最小代价取得形式上的最大化。但这样讨巧的做法也让影片节奏极慢,事件几乎没有发展。虽然影片的重点放在了夫妻情感的变化,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但更像是为批判而评判,并不顺理成章。以议题上的夺眼球来掩盖影片整体的无趣。
普通人当母亲就是一个巨大深渊的开始。
不婚不育保平安+1。一镜到底好厉害👍🏻。
胤祥 :2022塔林影后+2023北影节最佳影片/并列影后。相当不错,一镜到底完成度还可以,其实更有意思的是数字高清不仅使得影片得以在近黄昏的森林中拍摄,而且极好地捕捉到了演员面部的各种真实生理反应(如哭泣或愤怒带来的鼻翼与眼周的变化),实话说这种片子才应该上高帧率!剧作也算不错,悬念与反转埋得扎实,也因此能把家庭剧上升到社会剧的层级,并且以金句“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母亲”深入讨论了母职惩罚问题,很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当然这类片子难免有凑时长的尴尬过场戏,本片做的算是相当好了。结尾太弱了……
意义胜于内容吧(母爱神话育儿分工etc.老调重弹)
一部很浅显的作品,摄影很自然,不仅是母亲对孩子的惩罚,孩子本身也是对母亲的惩罚。
就冲母亲最后说的那段话,就值得五星。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也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他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不care妻子的感受。
能共情母亲讲的每句话
看哭了,天坛最佳女主+最佳影片值得!加上最终场看了两遍,第一遍映后场,制片人说本片共拍摄7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6次的成果。7次之后,演员们还想继续尝试,但制片人和导演都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了,已经足够好"。两次观影过程中都有男士不耐烦地刷手机,并在结束后抱怨该片铺垫冗长。而我并不认为前期任何段落是为所谓最后的爆发服务的,正如母职这个终身套牢的枷锁本身。育儿并非片中父亲所感受的那样愉悦,是“顺便的事”,所以男士所追求的爽片快感甚至生活中随时能够抽离的自由,本片当然不可能提供。映后有观众反应了男士观影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如睡觉、玩手机),制片人(同是男性)直言:这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恐惧,我们拍摄本片的愿望之一就是帮助他们战胜这种恐惧。(而相关人士又怎会领情,正将矛头指向一镜到底呢。避重就轻无人能及
婚姻是埋葬女性的坟墓 但你完全可以选择不结婚 不生孩子 而不是生出一个孩子又这样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