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一心想要抓住犯人,想得成魔,想到间接害死了徒弟和燕子。
却没想到,真凶早已死于非命。
自己一直在找的,本就是只有他自己期待着的宏图大志。
甚至那个成为劳模的景象,都好像不是真实的,自己神探的身份,被重视的感觉,都是不真实的。
他错在,梦做的太久。
燕子问,香港会不会成为一个想去就去的地方?
而后,以为遇到爱情,接受了那个山寨的小香港,她的梦景破灭,将自己抛下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很快,香港就会变成想去就去的地方。
她错在,梦醒的太早。
杀了妻子的丈夫,骗自己说,我不是故意的。
他错在,给自己套了一个梦。
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小镇的老警察,最后只能老死在这里。
他错在,动身的太晚,只能永远的活在梦里。
最后一个镜头,获得了自由,知道了真相,拿到了身份证的老余,终于要离开这个梦。
车子却卡住了。
这个地方所有人好像都被卡住了,卡在一段时间里,始终没能前行。
那些前行了的时间迎来了香港回归,房地产发展,奥运会。
这些被卡住的人迎来了一场大雪,覆盖覆盖,湮灭湮灭,忘记忘记。
每个人,都和那个杀人犯一样,无人认领,无人认识,看不清脸孔的死去。
大时代的小人物,总有太多辛酸。
97年的国企改制,如同时代长河的一支分流。
人如浪花浮沉,后浪推动前浪。
青春也随着一浪又一浪,给了这个国家。
而那些普通工人的前途,最后却支离破碎。
《暴雪将至》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变革年代的犯罪题材小城故事,同样是连环杀人案,同样是犯罪人身份未知。
堪称大陆版的《杀人回忆》。
优秀国产犯罪片,近年来叫好也卖座,捧出了数位影帝。
《烈日灼心》警长段奕宏与协警邓超。
相爱相杀,基情无限。
高楼戏那段,为此片加分不少。
他们的对手戏,是本片的重要看点。
《解救吾先生》故事节奏快,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清晰。
王千源这个反派举手投足都有戏,充满着邪恶的个人魅力。
《白日焰火》文艺片的外表下,藏着国产剧的心,还有几分模仿《白夜行》的痕迹,外形粗犷,却气质出众的廖凡,精湛演技撑起了整部戏。
而《暴雪将至》段奕宏在本片饰演余国伟,在工厂里是神探,破获了很多盗窃案。
在工厂外,却什么都不是,被人所轻视。
段奕宏的演技颇为老辣,深沉而压抑,普通人的辛酸,喷薄而出。
这个故事,有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工厂保卫科干事余国伟表面说着,宁做鸡头。
不做凤尾,实则一门心思,想着通过破案,能够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警察。
余国伟与刑警队长老张的关系亦师亦友。
这个细节符合时代背景,在80,90年代,我们那边的工厂保卫科基本上是警方去教他们,有很多工厂保卫都是拜警察为师。
余国伟穿个皮衣,骑着挎斗摩托车到处跑。
风里来,雨里去。
他一生的荣光,就是在1997年获得了工厂颁发的劳模称号。
可在2008年,工厂将要被爆破之前。
余国伟重游旧地时,在厂里呆了20多年的看门老大爷,却声称1997年工厂没有办过表彰大会,也没见余国伟得过劳模。
那么是老大爷胡说八道,还是余国伟记错了?
我觉得是余国伟记忆错乱了,他根本没有得过劳模这个颁奖。
原因有四:①余国伟在片中,也是属于下岗工人。
不被保留,而被清退,说明他是属于边缘人员,并不是厂里的核心员工。
对于一个边缘人员,厂里怎么可能给他颁发劳模这个重要荣誉?
②在调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老余经常不去工厂上班。
这并不符合他劳模的身份,有哪个重要员工,可以长时间不在岗位上的?
唯一解释,就是他知道自己可能会被下岗了,所以在积极谋划新的出路。
③徒弟小刘意外死了,心爱女人燕子跳桥了。
保卫科干事老余下岗了。
几个打击,让老余彻底精神错乱了,所以才会对疑似犯罪,实则无辜的嫌疑人大打出手。
一个曾经精神错乱者的获奖记忆,并不可信。
④老余回忆自己得奖的场景,正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工厂机器出故障,棉花从天而降,就像下了一场大雪,台下的工人对着台上的领导和老余起哄。
这个情节,很是魔幻,让人觉得这个时刻,很不真实。
雪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重要线索,雨雪连绵的湖南冬季,没有暖气,阴冷到骨子里。
电影在我老家湖南衡阳拍摄,有着太多时代感和共鸣。
开局在暴雪来临之前的97年,下岗工人的压抑之情,连环杀人案的紧张感。
结尾的时间,则放在了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印象特别深刻,温度太低,水管爆裂,电线杆倒塌,停水停电。
公路封路,高铁停运,飞机停飞。
片中人物的命运,随着雪而变幻,雪是代表人物命运的一个符号。
导演董悦的院线电影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暴雪将至》得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段奕宏则获东京影帝。
国际A类电影节的认可,可谓实至名归。
余国伟和燕子的情感线,则是另外一条线索。
歌厅小姐燕子原本梦想去香港开理发店,却因为老余,留了下来,一起在大街上经营理发店,想组织一个甜蜜的家庭。
余国伟是一个正常男人,和广场站街女,有着露水情缘。
而老余一边深爱着燕子,却不和她啪啪啪。
想着利用她去引出连环杀手,完成自己进体制的梦想。
燕子曾对老余寄予厚望:“赚点钱,我们就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最后梦想和感情双双破灭,小人物的结局,让人揪心。
破败的工厂区,雨雪连绵的冬季,没有暖气的室内。
《暴雪将至》的阴冷氛围,让人感同身受。
这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更是属于九零年代的回忆,属于老余燕子这样的普通人的时代诗歌。
身为湖南人,代入感太强,这部电影还原了你我成长的童年时代。
我自己配音,制作的视频———————————————————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在影片《暴雪将至》中,梦境与现实交替出现,界限模糊,和《穆赫兰道》一样,影片对梦境甚至没有一丝善意的提醒,一切仿佛都是真实的:当过劳模、有“神探”之称的保卫科长余国伟想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
为此他开始调查一起连环命案,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的徒弟在与他一起追查疑犯的过程中不幸身亡,他甚至利用女友来作为诱饵,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越陷越深。
最后女友自杀,自己也失手杀人。
这个故事看似合理。
但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有种撕裂感:有几个场景衔接不那么顺畅,关键人物的出场也很突兀。
种种迹象似乎在暗示:我们看到的故事并不完全真实……
1997年,四冶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做了一场梦。
在梦里,他成了全厂的劳模,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只要努力,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时,舞台上的设施坏了,恍惚中纸片像雪花般从天而降,这是影片中的第一场“雪”,也是十年一梦的开始。
燕子的出场很蹊跷,余国伟在广场追查线索时邂逅了一名舞女,不久后燕子就在影片中“突然”出现了,不少观众甚至一开始会把两人弄混。
燕子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个舞女(因此她俩的工作性质也类似)。
余国伟为了套取消息而与舞女发生关系,他内心中是厌恶的,因此梦境中他从不碰燕子。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余国伟帮燕子盘下了一间黄金地段的理发店,现实中余国伟只是个普通员工,他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种种迹象暗示燕子这个人物是余国伟虚构出来的,两人相处的场景是现实场景的二次加工。
影片中他在和警局的张队闲聊中得被害者都曾出现于小镇的某条街道,而那儿恰好有一间叫做“小香港”的理发店,于是这个场景与燕子一起被深度植入梦境。
燕子与余国伟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没有真实世界中的第三者见证。
她在翻弄余国伟的包时发现了其中的劳模证,也只是余在梦境中对荣誉渴望的再一次确认。
梦境中燕子发现自己被利用而自杀,是因为现实中余国伟需要一个借口原谅自己的罪行——杀死疑犯是因为悲伤过度。
徒弟是真实的,但他并没有命丧现场,否则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厂里、家属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余国伟是难逃其咎的。
影片的开始有个场景,余国伟看着徒弟在河中电鱼,受此启发,梦境中对应了徒弟触电跌下铁梯身亡。
徒弟“临死前”说的那段话,实则是余国伟内心的困惑,借徒弟之口表达,是向观众暗示现实世界中他并不那么受欢迎,甚至在厂里都被人孤立。
现实中余国伟渴望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因此他希望在警方也无能为力的连环杀手案中一鸣惊人,但却在自己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影片中还有两场雪,每一场都和梦有关。
第二场是张队的收音机里传出大雪的新闻,这时的余国伟坐在警车里,他因为杀人被捕,梦境开始崩塌。
十年后,出狱的余国伟满怀希望找到张队,要一个说法。
而得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后,他的神探梦也随之破灭。
他在老厂爆破前回到了当初梦中的那个颁奖礼堂。
一位年纪比他更大的老人在看场,当他说自己是在保卫科干过,当过厂里的劳模,老人笑了,他告诉余国伟:保卫科没有效益,从来就没有过劳模,而且1997年(下岗潮),谁还有心思评劳模!
第三场雪是当余国伟亲眼目睹老厂被爆破后,他在汽车站等车。
这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暴雪即将来临,就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余国伟彻底梦醒。
曾经的辉煌和遗憾,梦境也好记忆也罢,将永远被这场暴雪埋葬。
传送门: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内陆帝国 (2006)7.82006 / 法国 波兰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大卫·林奇 / 劳拉·邓恩 杰瑞米·艾恩斯我所知道的华谊和《前任3》的故事
前任3:再见前任 (2017)5.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 田羽生 / 韩庚 郑恺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人工智能 (2001)8.72001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海利·乔·奥斯蒙 弗兰西丝·奥康纳高智商的洗冤类型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 (1993)8.1199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安德鲁·戴维斯 / 哈里森·福特 汤米·李·琼斯如果你是教父,是否处决亲哥?
教父2 (1974)9.31974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阿尔·帕西诺 罗伯特·杜瓦尔冯小刚的摇摆
芳华 (2017)7.7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冯小刚 / 黄轩 苗苗
《暴雪将至》是最近看过的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看片尾字幕留意到出品人是曹保平,情节上这部悬疑电影有曹保平的影子,但美学上或者整体气氛,和以前曹保平的《追凶者也》《烈日灼心》非常不同,而且段奕宏的精湛演技在这部电影里真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我没见过这代男演员演技超过他的。
段奕宏的几场戏足以奠定影帝地位,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那小小的得意,小人物的虚荣,十年后出狱去申请新的身份证,那种美梦破灭的胆怯,十年牢狱生涯的压迫,全写在脸上了,仅这几处表情足见表演功力之深厚,其它时间,他像在《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里一样,在不停的点烟,抽烟,沉默着,思考者,段奕宏并不帅气,甚至他的声音条件也不算好,但他真有种非常独特的气质,赋予一个电影人物鲜活的生命。
影片一开始已经奠定了余国伟注定一事无成的命运:叫什么名字?
余国伟,余下的余。
姓什么?
多余的余。
他努力的想是自己是余下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是个多余人。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国营工厂里的保卫科主任余国伟,一个怀揣着梦想,又有点破案天分的小人物,燕子,颇有姿色,过去不为人知的异乡女孩儿,没人知道她为什么在这里,她的名字注定了她将继续飞走,漂泊。
张队,老警官,他们三个的共通之处大概就是边缘性,燕子手腕的三道伤痕(可能是自杀未遂)表达了对安排的反抗(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余国伟在国企这个大酱缸坚持原则,其实他的手下早就里应外合贼赃共分了,其实老警官张队,仔细想想也是个边缘人,他在警队马上都要退休了也还只是个队长,每个案件都要亲自到现场勘查,而且还要背负破不了案的压力。
并不是个『成功』的警探,我有时想,他冷口冷面的对待余国伟,未必是不想给他上升机会,更可能是他看出余国伟有刑侦天分,但不想他走自己的老路,这样伶仃一世,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想象,他带着怎样的遗憾中风病到住进了疗养院。
推断凶手被撞死,凶手并无亲人好友认尸,尸体也烧了好多年了--多么像一个为完成破案率指标而编造的结果?
最后,伤心绝望之下,燕子的生命终结在这里,余国伟的青春和梦想终结于这个小城,张队颐养天年的愿望在退休前落空,中风住进了疗养院。
最后,一声钝响,余国伟远远的看着,曾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旧工厂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缓缓变成了烟尘。
这部电影讲了在历史大趋势下,一个个微小个体的徒劳挣扎,集体对个人的无情,无视,但用了非常诗意的镜头,冷酷暗哑的白平衡贯穿全片,从头到尾都在下雨,没有一个晴日,没有太阳,甚至灯光都是冷漠的。
这种色调和取景,甚至对白和公共场景的安排,都非常独特,升华了整个影片,令它跳出中国国企改制的历史大背景,变成普通人普适的命运。
那些晚上在广场跳交谊舞(同时进行色情交易)的人,没有语言,甚至连一个表情的近景都没有,你看不到他们的快乐,也不觉得他们忧伤,他们像丧尸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晃来晃去;那个三厂交汇的小小商业区“小香港”,尽管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一点也谈不上热闹,雨声,雨水,面无表情的行人,感觉更像鬼市,甚至余国伟跟踪一个“嫌疑人”到他家的五金店铺,他的妈妈在柜台前看一部香港电影,余国伟问了一句:你儿子呢?
老太太漠然的回头看了一眼,继续专心的嗑瓜子看电影了,连一句话都没说。
这种电影就是那种看完让你回味的好片,看完后我想,这电影要让张艺谋拍会怎样?
张导肯定会选择一些亲切的人,几个工人鱼贯而入工厂的镜头(朝阳打在工帽上),一家人吃晚饭的镜头(墙上糊的报纸会告诉你时代的声音),总之,色调是温暖的,但几个镜头就能把你拉回那个过期大厦将倾的时代,给你上演一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无奈,贾樟柯呢?
一定是热热闹闹的“小香港”,放着港台流行曲(艾敬:我的一九九七),公共场合的声音很足,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人们聊天的方言,摩托车喇叭声。
同样会迅速把你拉回暴雪将至的1997年。
但董越没有做这些,看背景他出身广告导演,在色调和审美上,他选择了抽离,尽量抹去时代背景--或者尽量不直接表达。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觉得他意思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这种艺术的选择,我非常欣赏,比起年轻新锐导演的所谓文艺和才气,这种成熟的技术,从容的运镜和剪辑,更令人钦佩,拍了多年广告的董越更让人相信,梦想它早晚会实现。
2008年,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这个帖子已经是天涯最知名的帖子之一。
我不知道董越导演是否看过这个帖子,巧合的是,故事的起点是1997,故事在影片中的终点是2008——这也许不是巧合,而是无论1997还是2008,都是这个国家、民族,都是太多个体难忘的年份。
关于影片的气质、讲故事的方式,已经有不少人说过了。
而影片打动我的是在时代洪流里英雄梦闪耀又破碎、小人物挺立又跌落。
如果能够回到1997,会不会有人去告诉余国伟:不要在凶案上再纠结,去彻底的无私的爱你身边的燕子。
1997年的余国伟会听劝吗?
好几年前我曾经说:短片里,尤其学生作业里总是急于完成对一个人“转变”的描述,和解是符合观众和电影节期待的结局,但其实好的作品里——那些流传到现在别的叙事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是“打死都不改这一身臭毛病”。
余国伟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打死都没有改掉自己身上那一点理想和心机的混合。
这是很多人的平常命运,是从1997-2008,又从2008到现在,是那么多个体都用了最大的气力去主导人生,却慢慢走进时代的洪流,变成越来越像的,面目模糊的群体。
余国伟在他们中间,迄今不过五十出头,希望每一个他过得好!
影片中一共有三场雪。
第一场是余国伟获得厂里的劳模,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设备出了故障,白色的纸片从天而降,仿佛飘雪,台下观众的表情也很奇怪。
暗示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那么真实。
燕子的出场很蹊跷,影片中只交代余国伟帮燕子赶走了几个混混,两人就在一起了。
余国伟帮燕子盘下了一间黄金地段的理发店,而现实中余国伟只是个普通员工,他不可能有这这么多钱。
燕子这个人物是余国伟虚构出来的,场景也是现实场景的二次加工。
影片中他在和警局的张队闲聊中得被害者都曾出现于小镇的某条街道,而那儿恰好有一间叫做“小香港”的理发店,于是这个场景被深度植入梦境。
余国伟在广场追查线索时邂逅了一名舞女,不久后燕子就在影片中出现了。
燕子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个舞女(因此她俩的工作性质也类似)。
余国伟为了套取消息而与舞女发生关系,他内心中是厌恶的,因此梦境中他从不碰燕子。
燕子与余国伟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没有第三者见证。
她在翻弄余国伟的包时发现了其中的劳模证,也只是余在梦境中对荣誉渴望的再一次确认。
梦境中燕子发现自己被利用而自杀,是因为现实中余国伟需要一个借口原谅自己的罪行——燕子的自杀使自己丧失理智,失手杀人。
现实中余国伟希望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因此他希望在警方也无能为力的连环杀手案中一鸣惊人,但却在自己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命运无情的捉弄了他,错失真凶,却误杀了路人。
第二场是张队的收音机里传出大雪的新闻,这时的余国伟坐在警车里,他因为杀人被捕,梦境开始崩塌。
第三场雪发生在十年后。
出狱的余国伟满怀希望找到张队,要一个说法。
而得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后,他的神探梦也随之破灭。
他在老厂爆破前回到了当初梦中的那个颁奖礼堂。
一位年纪比他更大的老人在看场,当他说自己是在保卫科干过,当过厂里的劳模,老人笑了,他告诉余国伟:保卫科没有效益,从来就没有过劳模!
余国伟站在车站等车。
这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暴雪即将来临,这场真实的大雪与第一场“假雪”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梦境的结束,梦想的破灭,十年一梦!
在现实中,余国伟也确实无限接近于自己的梦想,如果电棍有电,如果凶手未被撞死……,如果老天爷开开恩,他可能已是大名鼎鼎的余警官了。
余国伟是幸运的,他毕竟拥有过梦想。
而暴雪将至,多少余国伟们的梦想又在何方!
传送门: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内陆帝国 (2006)7.82006 / 法国 波兰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大卫·林奇 / 劳拉·邓恩 杰瑞米·艾恩斯我所知道的华谊和《前任3》的故事
前任3:再见前任 (2017)5.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 田羽生 / 韩庚 郑恺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人工智能 (2001)8.72001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海利·乔·奥斯蒙 弗兰西丝·奥康纳高智商的洗冤类型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 (1993)8.1199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安德鲁·戴维斯 / 哈里森·福特 汤米·李·琼斯如果你是教父,是否处决亲哥?
教父2 (1974)9.31974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阿尔·帕西诺 罗伯特·杜瓦尔冯小刚的摇摆
芳华 (2017)7.7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冯小刚 / 黄轩 苗苗
受深焦编辑部的委派,17号晚于杭州青年电影节有幸观看了闭幕电影《暴雪将至》,因与院线同步上映的缘故,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也远远超越小众的范畴。
受深焦编辑部的委派,17号晚于杭州青年电影节有幸观看了闭幕电影《暴雪将至》,因与院线同步上映的缘故,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也远远超越小众的范畴。
很多人把《暴雪将至》归类于犯罪电影,执着于对真凶的追究,其实我更愿把《暴雪将至》归类为写实电影,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灰暗时光,精准把握了90年代中国人的生存焦虑。
此前反映90年代国企改革的电影有许多,如《钢的琴》黑色幽默、《二十四城记》的迷雾哀愁,而《暴雪将至》阴郁悲伤、潮湿的气氛布满了每个角落。
《暴雪将至》作为董越导演的处女作,在观影途中会发现些许韩国经典《杀人回忆》的痕迹,连绵的阴雨天、泥泞的道路,悬而未决的凶杀案等等;但情绪的出色把控和时代的准确切入也让这部国产片脱离了对韩国电影的刻意仿效。
如果说《杀人回忆》道出80年代韩国个体与制度间的困顿挣扎,那么《暴雪将至》则折射出9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民众群体焦虑症,击中了父辈国人的集体痛点。
在当年国企由盛转衰大背景下,一幕幕残忍的凶杀案在南部小城上演。
段奕宏饰演余国伟作为当地国企保卫科科长,被厂里的员工戏称为“余神探”, 算是小城的“体面人”,在荣获1997年劳模奖状后更加风光无限,大好未来仿佛在他眼前铺开,被同事戏称他即将“上调”时,内心依旧隐藏不住对进入体制内的欣喜;在对凶杀案追查之余,余国伟亦热心配合公安刑侦,成为警察身边的得力助手。
偏偏不凑巧的是,少女连环凶案与国企下岗潮捆到了一起,随着对凶杀案的不断深入,绝望如瘟疫般侵蚀了余国伟原本前途光明的一生。
先是徒弟死于雨天追凶,然后保卫科长被工厂辞退,最后发廊爱人绝命于跳轨自杀;别无所求之下,追凶成为他生活的唯一依仗,直至淹没了他生活的全部。
不疯魔不成活,一无所有的余国伟化身地狱执行官,残忍的杀死了他眼中的“嫌疑犯“,亦除掉了前半生的心魔。
面对过往的荣耀,余国伟正如时代牺牲品,他的悲剧除了源于个体对未知的恐惧,更源于对时代浪潮的无力。
其实余国伟的黑色经历如一面镜子,照出了90年代国人被改革吞噬的人生;恰巧,悲观情绪集中于余国伟的个体之下,在电影中显得更加尖锐、悲剧和世事无常。
或许,建国后国人得益于公有制的庇护,成为了光荣的无产阶级工人,国家给分配的工作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仿佛永远不会被世界背弃。
可伴随着时代变革汹涌推进、国有企业的大范围崩塌,集体主义的信仰亦被无数次动摇瓦解,“身份人”亦成为伟大祖国的第一批弃儿。
在没有互联网的90年代,为单位工作一生亦成为了无数平凡人生活的全部诉求;尤其于小城市中生活的民众来说,下岗无异于间接给他们判了死刑。
为祖国奉献了所有青春的职工,直至被下岗那一刻,人生终点亦被相关政策所定格。
表面上,连环凶杀案带给这座南部小城突如其来的恐惧,成为人人畏惧的猛兽。
但是时代浪潮所触发千万人集体失业的国企下岗潮才是真正恐惧根源之所在。
如果说《村戏》是对70年代集体主义和个人诉求的沉重反思,那么《暴雪将至》中展现的90年代集体生存的困境更像是一座围城,体制的牢笼扼杀了每一个身处底层的中国人,体制内外,皆无处可逃。
最后,与世隔绝十年的余国伟再返人世间,满面沧桑、锐气不再,可内心放不下的依然是旧时光的连环命案。
泥泞小路早已被水泥路代替、下岗潮以另一种姿态重组、左右他一生的悬案也被人瞬间遗忘;唯一线索只不过是醉酒卡车司机的只言片语。
在观看完十年后工厂爆破那一刻,他和芸芸众生般的无产阶级一样,集体主义信仰已随着工厂的坍倒彻底崩塌。
电影名为《暴雪将至》,除了影射08年那场席卷南方的超强暴雪,更似隐喻被暴雪所掩盖的共和国弃儿,暴雪淹没了时代的悲剧和惨痛。
身无牵挂的余国伟首次踏上远行的班车,寻求外人生之外的新起点。
无奈班车熄火,十年后,又是一座围城。
暴雪将至 (2017)7.0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董越 / 段奕宏 江一燕
误触警报引发疑犯狂奔这个细节做得很好,自然而又突然:
剧照疑犯遭遇车祸,越想越有味道:小人物舍生忘死的追击,沉默的大多数的无私奉献,都泯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总体而言,导演的才华配不上他的野心。
不知道导演看了多少遍《杀人回忆》(2003),想讲的东西太多,个体被时代遗忘的悲催,小人物于事无补的挣扎……片尾还致敬贾科长《任逍遥》(2002)难以发动的摩托车:时间飞逝、时代大潮滚滚向前,公交车打不燃火,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艰难:
剧照对。
太对了。
如果奥斯卡有论文奖,《暴雪将至》的导演阐述极有可能入选。
但,你先得把故事讲好啊。
任何伟大的象征,都必须依附于故事及其坚实的细节。
光有象征、隐喻,缺少细节的支撑,好比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
泡沫而已。
否则,样板戏反抗暴政的主题光芒万丈,足以碾压荷马史诗、红楼梦。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电影殿堂那么多经典,致敬这个致敬那个,唯独忘了艺术的魂魄:自然、真切。
什么时候,让人物说人话,做人行事符合逻辑情理,对我们的编导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雨夜饮酒一场戏,摄影很有质感:
剧照老警察感叹:“我有时候想啊,等退休之后,能够忘记以前经历的那些案子,无忧无虑的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
剧照矫情、太矫情了。
认识一些老战士,也认识一些老警察。
怕吗,恐惧吗?
当然怕,当然恐惧。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谁不怕谁不恐惧?
刺刀深入敌人身体反射回来的肌肉的痉挛,战友绝望的呻吟,惨不忍睹的凶案现场……但他们不可能这样矫情,所有的血和恐惧都依附着他们此生最大的骄傲、荣耀,他们更不会当着晚辈这样矫情,要忘掉什么,哪怕做噩梦、发梦癫,一觉醒来,该恐惧恐惧,该笑笑,该上还是要上。
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哪有那么多矫情。
忘掉这个,忘掉那个,忘得掉吗?
都忘掉了,你的人生,你的青春还剩下什么?
小刑警怼段奕宏:“以后,你记着啊,别没大没小的,要记着自己是谁。
”
剧照导演想表现体制内外的差别和小人物的卑微,但实在是太过火了,比老警察的感叹还尴尬。
警察办案,尤其是办这个案子,很多地方都需要保卫科的协助、配合,大家关系应该很融洽,以后打交道的时候多的是。
而且,单位里待过的都知道,尽量不无谓地招惹是非,收发室大爷可能都是某领导的亲戚。
人家保卫科招你惹你了,至于吗?
会说人话不?
要表现刑警鄙视保卫科干事,方式多如牛毛,因为他们受过的训练就不一样,但导演选择了最不近情理最让人恶心的那一种。
燕子自杀直接导致余国伟行为失常,前者对自己被利用来破案,肯定会有些想法,甚至失望,但这就能严重到让其自杀的程度?
温室里的花朵、皇家公主恐怕都没这么脆弱,简直不可理喻。
段奕宏、杜源实力雄厚,他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剧本再讲究一些……可惜了!
1.一部处女作拍到这种程度,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除了剧作上的一些问题,基本找不出什么大毛病。
对场景的还原、演员的指导、空间的情绪氛围、情感力量……已有大导演的水准。
丝毫见不出生涩,或碍手碍脚不敢放手施展的地方;反而相当克制,既不沉潜,也未溢出。
虽然影像的力度也未达到锡兰电影那般凝视的程度(这恐怕是过高要求了),但将一部类型片的模子拍出艺术片的质感,可以说很难得了。
原本就怕它一脚踩上类型就跑偏了(《暴裂无声》),但没有。
2.对一位青年导演的批评,不应该着眼在文本上,而是关注影像。
剧本上的失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弥补:若是因为个人阅历不足,可以通过深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或者找寻到一个帮手共同进行剧本创作,这也是较好又快捷的办法。
但如何通过镜头的处理(一堆问题:构图、调度、声音……)获得想要的感觉,则是件因人而异的事情,从中便能见出这位导演的真实水准。
仅需给我们一组镜头,基本便可断定水准,甚至可以长远估计未来之路的远近。
3.《暴雪将至》优秀的地方已经显现出来了。
观众如果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无法生成-段奕宏,我想是不可能的。
这个为内心的魔兽困住的失败者,一心想爬入警局,因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甚至不惜以女人的牺牲为诱饵,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走火入魔的病态心理,本身错不在它,而是跟这个病态的社会脱不了干系。
段奕宏的演技,无话可说。
其实我又想起了《烈日灼心》,三位男主演就他演得最好,自然而然地将你带入其中。
(段老师可太适合演抖S了,期待❤️)4.当然,电影的问题还是有的。
最大的问题是不太知道掌控叙事的节奏,不懂得怎么根据观看的机制来调节影像的快慢,在快的地方快些,慢的地方慢些。
冗长不是没有原因的,叙述启示没能激起观众感知的波澜。
谋杀、悬疑、惊悚……原本可以大作文章的亮点最终变成了壳子,电影因此变得“不好看”。
如果不懂这个,对于类型片恐怕是致命的。
大多数观众只是来看电影,这是事实。
5.似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今年看过的一些青年导演作品,好坏分别相当明显。
一类是根本不懂电影的人在瞎搅蛮缠,基本功都没练好(甚至没有)就急着脱了裤子放屁,结果自然臭不可闻。
另一类导演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还懂得如何通过适合的影像将这些想法传达出来。
对于前者,实在不想点名了,还是原来干嘛的继续干嘛吧,别来瞎掺和,实在丢脸。
后者,倒可以列举一下:《米花之味》《笨鸟》《西小河的夏天》《暴雪将至》。
余国伟出狱后的最后二十分钟撑起了整部影片,前面冗长的悬疑叙事不过是个躯壳,几欲昏睡。
最后二十分钟的镜头让我惊艳,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
最深刻的镜头有二。
一是余在等公车时拿出身份证,却看不清他的姓名。
第一反应是“难道我的眼镜度数又加深了”,后才反应过来余国伟不过是个被时代抛弃的“多余的人”,姓名自然不重要。
二是工厂爆破的那个场景,像一场暴雪,冷寂无情。
镜头扫过下岗的工人,镜头里的群像面无表情,再无归宿。
感谢导演还记得这样一群人,并无大恶,有着一点小聪明,也有一颗向上的心,工作勤恳,爱护家人。
97年后,下岗待业,丢了工作,也丢了曾经的自己。
这一场变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终究是庸碌的,其中有人不愿面对这样的碌碌无为,极端者成了“余国伟”,而更多的普通人,不过是在这场浩变后,默默承受一生的黯淡无光。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也曾尝试着跟上它的脚步,例如选择了在08年炒股,性格中的投机只能让他再一次的沉寂。
想明白这些,我足够了。
那份无所归依的虚无感,不敢多想。
——————————————————————————————1、燕子的跳楼像不像《颐和园》里的场景2、气温骤降,冻得龇牙咧嘴,应景。
3、虽说这破案故事不太重要,可情节要是能更紧凑些,就不那么想睡了:P4、期待导演的新作。
说到底,废了半天劲,其实就是想表达——还是《杀人回忆》牛逼啊……
“香港会是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吗”、一道大门隔开的改制工人、在改革中的老区还掺杂着那个年代会有的迷惘与功利心,过往如同一场大雨不停敲打着观影时的心。江一燕于电影的作用近同《七十七天》里的“没作用”,略微糊掉了后半部分。但在这个阴天里,我享受了段奕宏的表演,考虑是新人作多加一分。
前一半一直到厂区追凶那场戏都很好,后一半让人时不常地产生想快进的愿望。喜欢90年代中期国企下岗大潮的年代背景,故事始于香港回归年,终于奥运举办年,中间是被掩盖的一代人虚度的光阴、泯灭的梦想和绝望的爱情。电影有股甘于吃力不讨好的执拗劲,还挺值得尊敬的。
说悬疑不悬疑,说爱情没爱情,全片就和那黏糊糊的阴雨天一样,混沌不清,不过最要命的还是无趣。
老段那么可爱
20171029 TIFF 全球首映。不差,作为处女作来说,厂房和筒子楼的全景空镜还有工厂追逐戏真的蛮惊艳的。只是故事还是有些卖弄,导演QA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迷,估计自己也没琢磨透。雨雪作为意象,操作得有些过。段奕宏超级棒!!!段奕宏本人超级帅!!!!给段奕宏投五票!!!!!(想了一下还是加一星
讲到最后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来,时间还很拖沓,完全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2.5/5。高仿版《杀人回忆》,仿的还不好。也就是处女作和段奕宏的演技能值得表扬,其他的就是看看。
老把这片记成暴雨将至,毕竟真的从头下到尾。
“姓什么?”“余,多余的余”剧本底子好,可是差了火候
导演模糊地创造出「多余的人」概念,然后用满屏的时代符号和背景隐喻堆砌令其成型,有过犹不及之嫌,但不否定整体立意,新旧交替之间留出漫长空窗,蝼蚁之间争斗挽留终究不过螳臂当车,历史证据的淹没宛如自我价值的被动否定,残冷无霜;段奕宏正常发挥,执念与疯狂,诱惑与自欺,收放自如似雪过拭痕。
一个教训:不要指望在你平庸的工作中有什么特别的成就。
可以说是近年老段最亮眼的一次表演。自我实现的渴望与得意,对女性及情爱的工具化,而那冰冷潮湿的机械巨兽,仿若在冷眼旁观着这个在偏执的歧途上走向不归的堂吉诃德。硬伤也有,后半程的懈怠和结尾的莫名,以及江一燕的状态游离。或许是煎熬人心的连绵阴雨,不及似铁幕落下的暴雪那般决绝与彻悟。
国企改革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与疯狂,以悬疑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情节紧张氛围很足,全片在雨一直下的天气中让人压抑难受,导演把握的很好。总的来说,评分过低了,值得8分的。
3.5。立意上确实有些像杀人回忆。看来下岗是比下乡先解禁了。一黑到底,压抑、苦闷、彷徨,期待认可,巨大的工厂废墟和游荡期间的行尸走肉,潮湿的氛围是立住了,但故事还是欠推敲,比如江一燕的自杀就显得目的性太强。
剧作和视听语言模仿杀人回忆一众韩国犯罪片的痕迹太重,在时代感和隐喻的设置上太过刻意,尤其是剪辑做得太碎,无法入戏。导演作为新人导演能看出才华吧,但是野心太大了。宣发也太爱拿东京电影节说事儿,果然是越高的预期越失望。
国产《杀人回忆》,黑色氛围营造挺好,故事略显单薄平淡,不过作为处女作能拍成这样已经很可称赞了,支持一下。3星半。
不出彩。杀人案件是主线 因为凶手是谁犯案过程是什么完全不重要 于是更多的着重点就放错在了老段和江一燕演技互飚 拿捏不当 几段手持冗长。不疯魔不成活 过分执着的后果是徒弟和女人都死了 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帽檐压低了就连哭笑表情都分不清了 就如同换个身份证下场大雪就一场梦似的都过去了。
余国伟 钓鱼的鱼 多余的余 暴雪将至的时候 每个人的命运都跟余国伟那条不断拉扯的夹克一样尴尬
浪费时间,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