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这些:没死透,还想活的,人格分裂精神病的,办了坏事内疚的,循环死的,观众都被打了疫苗了,看看导演们还有什么本事吧。
带着如今的觉悟,如果再让我看一边the others,已经不会觉得有什么感受了。
观众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要破解上,而且已经变的太狡猾了,观影经验的丰富直接导致了欣赏电影的快感丧失,呵呵。
想起当年看那部session 9的时候,害怕极了,但是,寒假又找出来再看,觉得有些无聊。
确实,认知总是在不断的被打破和重新建立中,然后又被打破。
不过一些类似rosemary's baby之类的片子让我觉得还是不会被新的认知打破。
前些天和盆友偶尔聊到这部片子,于是又看了一次,还是觉得非常与众不同,一直觉得片子隐藏讲述的其实是战争和灾难带给人类精神的创伤,而这部片子除了故事之外表演摄影的确也都非常不错,或许唯一不足的是片子的悬疑恐怖气氛节奏太重(也就是过于商业化),反而削弱了隐藏的主题。
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其实这个故事背景如果不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期,情节上一样讲的通,但是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却偏偏是二战刚刚结束,事实上格蕾丝一家死亡的原因就很值得讨论,到底是如片中所说是战后,还是战中?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大约是10年前,那时我认为是母子三人死于战后,不过这次观影之后,更倾向于小岛沦陷之后不久战争并未结束他们就已经死了,而且死于占领区德军的一次搜寻:片中最后两个孩子躲在衣柜里被灵媒发现,姐姐按住弟弟的嘴让他不要大声出气;在此之前有母亲因为生气而责骂姐姐“不要这样出气”都是一个隐喻。
其实这都是一家三口生前在这座大宅子里生活(躲藏)时的写照:只能躲在黑暗中、只能在关上一扇门之后才能打开另外一扇门、有时候甚至不能大声出气......母亲在孩子面前假作坚强,粉饰太平、为了让不懂事的孩子安静藏匿,编造有病、不能见光的谎言,故作镇定每日绣花、每日还教他们读书,,,屋子里有钢琴但是似乎从来没有弹奏过。
母亲生前对孩子的谎言总结起来就是:你们两个有病,所以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到外面玩耍;小岛并没有沦陷;父亲会回来;死后甚至以“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新生活又开始了”这样的谎言来支撑自己。
片中三个佣人第一次来到家中时老妇人有意的用手摸窗台上的灰尘,暗示那时候格蕾丝一家死了应该已经有段时间了,或许故事开始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战后,因为新住进来的一家人没有任何标志暗示他们是德国军人或是平民,应该只是和平年代的英国当地人。
片中有一个设定应该就是阴阳两界的通灵是无规律的,而死去的人都会停留在她死亡时的那种状态:所以在结核病施虐时三位不愿离开的忠仆依然守着老宅(其他的应该都走了,只有他们三个的墓碑在此)。
格蕾丝的丈夫战死沙场,他的意识里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他还要回去战斗的地方。
而格蕾丝,虽然实际上是在大宅子苦苦躲藏支撑想要活下去,但她心里面一直坚信战争会胜利,侵略者会被赶出去,丈夫会回来,孩子们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虽然失手杀死了孩子,但她的灵魂一直守着自己的梦想。
说到这里,我想说格蕾丝杀孩子的事实真相很有可能是,她们一家所居住的城堡(说是城堡也不过分吧?
)很可能战时驻扎了德军,而且是驻扎了不短一段时间,格蕾丝在小岛沦陷时不愿意离开家园(其他仆人都走了),她带着孩子在城堡里的众多房间里东躲西藏,(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个小岛,她相信德军不久就会离开)而德军很快发现了房子里好像藏有人(OTHERS),开始搜索(就好像他们搜索OTHERS一样)最后在一次搜索中差一点发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不愿意被发现抓捕的格蕾丝(也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躲避中精神高度紧张已至崩溃)用枕头闷死了两个孩子,然后开枪自杀。
片名“OTHERS"很有深意,在格蕾丝心里,不只是三个仆人、新房客这样的不速之客、外来人,更是迫使深爱她的丈夫也不得不抛家离妻去打仗、留下她们孤儿寡母留守空宅、最后还不见天日的苟活的侵略者。
本来觉得前面一个多小时其实都有点无聊,节奏比较缓慢,没有想象中的惊吓。
一开始其实怀疑过女主一家都已经死了,因为他们从没想过离开这栋房子,也没有什么和外界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不同寻常的诡异气息。
还有后来加入的仆人三人组的反常行为,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来迫害女主一家的,想要鸠占鹊巢,结果没想到,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们。
最后结局的反转再反转,真的震惊牛了大逼了!
通篇不停地提到入侵者其实是埋下了一个伏笔。
原来他们确实都是死人,但其实一开始不停地提到的入侵者才是活人们,每一次试图入住这栋房子的活人们都被他们视为入侵者,被赶走了。
那个吓人的老太太原来也是活人,是灵媒。
以为是她附身了女儿,其实是女儿附身了她。
最后结尾的时候,女主和两个孩子知道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真相,一起大声呼喊着我们没有死的部分,真的有点震聋发聩的感觉,又揪心又震撼,又惊悚!
很少看恐怖片感到震撼,这一部做到了!
《The other》常常同《灵异第六感》相提并论。
在同类影片中二者皆为翘楚。
值得一提的是,《The other》的台湾译名就是“神鬼第六感”,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沙马兰的那部杰作。
至于二者在口碑与热度上的差距可能更多不是电影本身的技法所致,而是此类片悬念的设定会随其中一部的揭晓而另一部失去那么多魅力。
《灵异第六感》是1999年的,《The other》是2001年,若先明白《灵异第六感》的情节运行,再观《The other》,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惊喜,反之亦然。
即便如此,《The other》的光芒不会随着悬念的褪去而散尽。
它的存在为人鬼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相比于作为一部构思精妙、结构紧密的悬疑片,故事里萧条的战后、绝望的控诉以及更深更寂的孤独诠释了生死阴阳的空洞,如同持续不绝的电磁波颤痹着观者的心。
《The other》的中文名普遍给了“小岛惊魂”。
这不一定是最贴切故事,或者最能传达出影片四处可感的那种孤独感、信仰魔力和死亡美质的标题,但大体也表现了故事的基调,且密不透风。
悬疑片的译名或许更该注重保留影片的悬疑价值,同时不得不损失一些对于故事本身的联系。
正是此,这个没有那么宏大的故事就以一个朴素、稳妥的标题开始了它不大不小的成功,没有那么夺人耳目,却配得上我们的一次回味。
从Limbo到阴阳共存《小岛惊魂》的故事发生地是泽西岛,一个保守二战战火摧残的英国小岛。
严格来讲,整个故事其实更只是聚焦在一个城堡中。
这是个怎样的城堡?
泽西岛,1945朦胧中,它宏大的身影孤寂地闪现着。
渗透着黑的雾,城后挺立的树林,仿佛隔绝了外界的深池塘,以及图中为展示的后续常出现的锈迹斑斑的栅栏。
后来,Grace提到了一个词:Limbo.边狱。
或许更令我们熟悉的,是《地狱边境》的游戏,名字也叫Limbo(林波)。
《地狱边境》有什么,黑白灰的阴冷色调,树林、雾、水……以及孤独和死亡。
这些这个城堡都有。
更重要的是,它们表现的都是一种潜意识、生死间的那种状态。
是一种忘却,监禁和过渡。
慢慢地,随着剧情的推移,这个城堡的神秘色彩愈发地浓烈。
先是3位误打误撞来的仆人登场,随着Grace向他们介绍房子,各种林立的规矩、老旧的城堡、上届仆人的蒸发、怕光的孩子等神秘的事情相继而出。
令这座古堡的神秘色彩渐渐加深的,不仅是许多未知的故事,更是各种强烈的反差。
这种反差,有城堡内窗帘一拉的亮暗对比,有“一扇门关才能一扇门开”的开闭对比,有Grace信仰的神和从头到尾的“闹鬼”间的神鬼对比,有Grace始终着的深色外衣与其为Anne织的白袍的深浅色对比,有米尔斯太太站在冷清的墙角而女主坐在火炉旁冷暖的对比,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最终托出阴阳的对比。
但阴阳或许在《小岛惊魂》中没有过多以对立的方式显现,而是一种共存、交集和融合。
阴阳间的交集可以以门和窗帘为例:Grace曾对Mills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这座城堡是船,那么光就如同水一般不能进入。
因此在这座古堡中,阴暗、凄冷和封闭才是常态。
此时,门要一扇一扇开,窗帘要全部拉拢。
这个规矩在“不速之客”维克多一家进入后开始变得戏剧化。
根据结尾的“FOR SALE”我们大体可以推断这个维克多一家应当是渴望入住此宅的新房东。
先说“门”,比方说钢琴事件中,Grace听到了莫名响起的钢琴声,于是打开了门。
里面坐的应当是维克多的钢琴家父亲,当然由于信仰的原因Grace看不到他。
奇怪的是,Grace看向背后,发现门自动关了。
但她没有想很多,看到钢琴的盖子被打开了,于是就将其关闭并锁上。
随后她疑惑地摇着门,突然门猛烈地关了。
按Grace的视角,门都是自动关的。
其实如果以维克多父亲的视角,首先应当是他发现了门莫名开了,但他也看不见Grace,所以自然而然关上了门,结果关上后门有开了且钢琴的盖子也被锁上,于是惊恐地关上了门并锁上。
双方都见不到对方,此时门的张合却意味着对方的存在与否。
这时候阴阳就通过具体的物象了展现。
恐怖效果和戏剧效果都在此展现。
还有“窗帘”,“窗帘”其实是与亮暗紧密相连的。
在某种程度上,拉上了窗帘边对应了里边有鬼的存在。
故事里会发现维克多常常在夜晚来开窗帘,随后被Anne制止。
若以阳人,即维克多一家的视角来看,事情当然很跷蹊,毕竟无人居住的宅为什么会常常自动地拉上窗帘。
对应的,令阴间的人,尤其是使Grace感到震惊的,是古宅所有窗帘被拉完。
这是谁干的,由后面众人围坐招魂看出大概率是巫婆想要验证鬼魂是否存在的伎俩。
这样,这座城堡独有的拉窗帘习惯又成为阴阳存在的验证。
这都证明了阴阳的位置有了交集,当然为了自圆其说也只能说是有些东西上产生了交集。
至此,我们能明白什么?
这个犹如Limbo的古堡,实际上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为了使Grace明白自己已死),在此过程间,时间是连续流动的,阴阳是互融的,共分享时间与某些空间。
所有的神秘,都是由于忘却与隔离。
从Grace到阴阳体系当我们明白了阴阳是共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个阴阳为何能够共存。
我们可以大概将人物分为三个仆人、Grace、Anne、Nicolas、Charles、维克多一家和老巫婆七类。
其中可以明确前四者为阴间人物,后二者为阳间人物。
将时间分为1891肺结核流行、1940-1945德军占领泽西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维克多一家来买房子四个部分。
肺结核的流行是独立的时间段,德军占领泽西与Charles参军应当是同步的,随后是维克多一家买房。
倘若我们以豆瓣上普遍支持的观点,即“由于Grace孤身一人带孩子,又听闻Charles以死的消息,感到绝望,闷死孩子,自杀”为依据。
大体会有三个疑惑:一.三个仆人为什么要来?
二.为什么只有Anne明确维克多的存在?
三.Charles是死是活?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都要从Grace说起。
从结局到开头,我们会发现Grace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以死这个事实。
在后续,她称其为上帝给她的第二次机会。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她视角中仆人消失、邮差不来拿信以及她听到噪音感到烦躁、要求不开电灯、熟溜地说出用餐时间等从前的习惯看出她还认为自己是活着的,或者是死后本能地延续从前的生活。
至于为什么,我尝试给出3个理由:第一个,就是Grace死前为二战,生活处于绝望,是“海鸥”后不回来,再加上本身古宅的封闭与丈夫的未归甚至死亡,是其在生不如死的状态无法感知生死。
第二个,就是故事中流露的宗教气息,即Grace对信仰的坚定,这使她对生死有着自我的顽固,如后面说的相信上帝给了她有一次机会。
第三个,Anne、Nicolas的死真是Grace的错吗?
他们的死是悲剧,是对战争的控诉。
战争的罪过却成为Grace的罪行。
对此的不甘和无奈或许就促成了其的逃避。
Grace毫无疑问是爱孩子的。
是她同Charles所说的自己会为他们献出生命,是听到Anne那边传来怪声后焦急地被刺绣的针刺痛手指。
而她却被冠以谋害自己孩子的罪名!
这是荒诞的,却是一个事实。
我们无法知道那天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知道Grace生前死后都不曾得到解脱,最终还有真相给她折磨。
她说自己阻挡了纳粹的进入,死后却受到“不速之客”的侵扰。
痛苦,俨然才是唯一超越阴阳的。
于是,来了三个仆人,他们在回忆过往和“辛普森”时遇见了Grace,发现了这个悲惨的女人不知道一切。
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扮成了仆人,打理着根本无人去的花园,满足Grace第二次机会的幻想。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Grace明白自己已死去,但不能过去直接,否则会像莉迪亚一样受刺激而变哑,甚至Grace可能会更糟,因为她将面对自己杀死了孩子的事实。
直到维克多一家的到来后,仆人必须教会Grace与他们和睦相处,才让Grace去了解了一切。
至于为什么只有Anne相信维克多的存在,或者看见其存在,是因为Nicolas年龄小,服从其母,而其母由于信仰,由于到极致的痛苦,以一种柔软的坚强去面对生死,使得二者都无法去接受这些事实。
而Anne,带些叛逆,不相信书本,常常直接表达自己,察觉了Grace的mad。
但是,她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死的事实,这才有了她后来同Nicolas一同喊的“我没有死”一幕。
Anne其实可以看到活人,从她画下的四个人物可知。
其中老太婆出现最多,达十四次。
因为老太婆是巫婆,需要验证鬼魂存在,自然而然出现的多。
这有一个细节,在Anne向Grace介绍这幅画时提到了巫婆常常看你,而巫婆是一个盲人,这里的“看”便颇有通灵的意味。
第三个问题,我认为是没有答案的。
Charles可能是活人、弥留的人或者魂,都有可能。
当然后二者更符合。
我认为Charles是魂,基于他的举止种种和面容思索,当然我还注意到了Anne曾说鬼都是披铁链穿白衣的,而Charles走向孩子床前走路带着铁链摩擦的声音,故我推测他是鬼魂。
如果他是鬼魂,既能解释Grace之死也能解释他的离去。
由于他死于战争,Grace悲痛至极,这是其一。
还有,由于他死于战争之中,故他可能认为战争还未结束,才有了后去前线一说。
当然,他的离去一大原因还是他认识到了妻子和孩子的死亡,并且发现妻子并不知道此,他作为魂不能里尸体太远,同时也助妻子醒悟。
随后还有三个仆人间的讨论,Charles果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里呼应前面三个仆人有些地方无法离去一说,或许,战场对于Charles如同这座城堡对于Grace,是他们最终各自不同的归宿。
我初看时一度认为Charles的出现是败笔,现在看来,故事确实被强硬地宕开一笔,但却引向了对战争的思考,也是承接结尾的关键一笔。
同时,我也明白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得到完美无缺的解释,如同《小岛惊魂》中的通灵、神鬼共存等等超自然事件其实已经超过其作为神秘因素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同其他剧情连为一个整体而出现。
这个阴阳的体系由于战争、信仰、归宿等种种原因逐渐定型。
Grace回答说的Charles已死,因为她明白无论Charles肉体死与否,他的归宿终不在自己这里。
于是她喊出了“This home is ours”,因为这才是她和孩子的归宿。
最终,Nicolas和Anne也不再惧怕阳光,Grace也将同孩子继续生活在这。
至于Grace喊出的强硬宣言倒不一定意味着她将同新的不速之客干到底,我反而认为她将学会与他们和睦相处。
因为此时,她无需做着对Charles无谓的等待,也可以在战后新的环境为孩子做新的努力。
影片末尾的温暖明亮与开片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是真相大白,也是开启崭新的相处,崭新的共存,崭新的体系。
阴阳如同机杼一般排列紧密,线线相接,也将如同机杼一般布局有致,各成体系。
这部片子好多天前我就看完了,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写出感受,我觉得惊愕、恐怖,脑子里全都是电影里面人物怪异的眼神、表情和动作。
女主人公是个母亲,她纤瘦,苍白,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独自居住在一个孤岛上的一幢很大很大的房子里……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得了奇怪的病,不能见阳光,整幢房屋的窗帘必须是要拉上的,开每扇门的时候要先关上上一扇打开的门……女主人公的仆人突然不见了,正准备寄信招聘仆人的时候,已经就有三个人来了,但此时找仆人的信件还并未寄出……女主人公问老女仆他们是怎么来的,老女仆说她们三个原来就是这里的仆人,只不过现在又回来了,回答的时候嘴角的笑容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诡异,眼神很深却不知道是望向何方……女儿总是可以看见房间里还有一个叫维多的小孩子在玩耍,还总是听到有人在谈钢琴,但是母亲只能看到钢琴盖子被打开了却看不到人……女主人公认为自己的女儿喜爱说谎就惩罚了她,然后发现自己错了,又送了自己女儿一套很漂亮的公主服,可是透过头纱看到的却是一个老女人的脸,扭打的时候从白纱里伸出的手是一节苍老枯瘦的“鸡爪”……。
女主人公很讨厌吵声,但是楼顶上却脚步轰鸣,她以为是哑巴女仆干活动静太大,正怒不可遏准备去质问女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了老女仆和哑巴女仆正站在院子里讲话……楼上传来了孩子的尖叫声,上楼一看两个孩子蜷缩在床脚,窗帘不翼而飞,母亲惊恐地用布蒙着孩子的脸四处寻找可以躲避阳光的地方,质问仆人窗帘哪里去了,男仆人很随意地回答说拿去洗了,这可是一录用他们就交代清楚的孩子对光过敏所以房间不可无窗帘啊,但是老女仆却说你不尝试怎么会知道他们不需要窗帘了呢?
事实上孩子们也的确不害怕光了……女主人公忍无可忍端着长枪整幢屋子搜索,却发现了很多照片,照片里的人都是闭着眼睛的,惊恐之外询问老女仆,老女仆说照片里的人都已经死了……女主人公准备去找老神父为自己祈福,她相信是维多一家的冤魂在这幢房子里捣鬼,但是无论她怎么走也走不出房子外面漫天的浓雾,但是他却意外地在迷雾中发现了自己在战争中一直没回来的丈夫,而他的丈夫一直都在找回家的路……女主人公发现了老女仆他们三人闭着眼睛安详睡觉的照片,她的女儿发现了老女仆的墓地,她们知道了老女仆早已经死了,她想开枪,老女仆制止说对已经死了的人开枪没用……老女仆和哑巴女仆还有打理花园的老头杜先生神神秘秘地在一起商量事情,他们认为是时候告诉这个母亲了,他们到底是来保护这两个小孩和他们的母亲的还是来害他们的?
……这些镜头看的时候让我疑窦丛生,让我感到毛骨悚然,越看越想知道谜底。
原来这三个仆人都是鬼,他们的主人死了他们也得了瘟疫,他们的魂魄还在房子外边等待,直到这个房子有了新的主人,他们才能再度前来应聘。
完了吗?
不,后面还有,只有看到最后才能真相大白。
最后女主人公进屋的时候看到了几个人围着桌子在通灵,一个没有眼球的老女人翻着白眼用笔胡乱的画着,女儿站在她的身后耳语……通过通灵者和女儿的对话,让女主人公和观众一起明白了究竟谁是鬼,她的女儿变成了老妪的面孔不是鬼上了她的身,而是因为她俩通灵了阴阳才得以交汇。
真正的谜底是:因为丈夫出去打仗生死未卜让妻子心情压抑焦躁,她失控用枕头压死了自己的儿女,成了鬼,但是她自己不知道,为了等丈夫回家,她认为自己一定不能离开这个家,而正是由于自己的死去,她原来的仆人才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她,因为活人怎能和鬼说话?
因为她成了鬼,那几个鬼仆人才能再度进来服伺她们,她不知道自己已死,但是仆人们知道自己已死和女主人也已死的事实,只不过要找机会告诉她而已。
变成鬼的女儿看到的小孩维多其实是家里的小主人,他的妈妈坚持卖掉这幢房屋,离开的时候挂上了“吉屋出售”的牌子。
因为维多总是做噩梦,在梦里和那个女儿见面,双方都被互扰着。
活人是看不到鬼的,鬼也是看不到人的,本来可以和平相处,偶尔会有感应,可是遗憾的是剧中的鬼不知道自己是鬼,她把活人当成了鬼,阴阳两界都认为是“鬼”侵犯了自己的房子。
但是鬼不能离开自己死亡的地方,活人可以,所以剧末的镜头:维多抬头狐疑地看向楼上的窗户,窗户后面是一个苍白的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也望向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对方……片子完了,我还沉浸在剧情里面,没想到结尾居然是这样的,一开始种种怪异的事情让人觉得谜底一定是房子里有鬼,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鬼认为在闹鬼。
简单的场景,寥寥的几个演员,却让我心里一直在想着几个世纪前的某个小岛上某个黑洞洞的房屋和屋子里那几个可怜的鬼。
好好活着吧!
死后也还是会有孤独和害怕,也还是会有苦苦地等待和无望地守候,也一样有离别、痛苦,迷茫无助和烦躁,也还是会有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时候。
鬼夫妻死在不同的位置他们的身份就不同,也许阴间也有规矩也有等级之分,丈夫选择了去打仗去做军人,那么即使见到了妻儿却还是想或者必须回到战场、死到战场,即使做鬼也只能做战地的孤魂野鬼……阴阳两相隔,生死两茫茫,从此真正的是天各一方……不能去想,不要去想,想了就心悸。。
没有血腥的恐怖片一样让人恐惧,炎炎的夏日,整个片子没有一丝阳光,充满凉意地是心里,衣服照旧被冷汗湿透。。
但凡国外的悬疑剧都有科幻和灵异的设定在里面,比如这部,活人跟死人可以见面,一定要搞得神神叨叨,而且里面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看多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装神弄鬼!
随便举例:第六感、恐怖游轮、致命id。
这几部是不是一个调调??
像看不见的客人,这部才是现实中的真正务实的悬疑剧,不搞迷信鬼神那一套!
这种装神弄鬼的电影,看多了都会心理得病!
英文的名字《The Others》非常好,翻译过来就差了些。
《小岛惊魂》这个名字只能算是香港片的水准,远远没有把原作的更高层面的东西表达出来。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The Others——别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The Others。
这个前提是: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认为自己是“人”,那么The Others就是“鬼”。
一如,任何问题,我们也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上,认为自己是对的,The Others都是错误的,是有害的。
这个角度非常有意思。
在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里,一切以“我”为主,以我为对;一切The Others都是入侵的,有害的。
除了这个有些哲学意味的命题,这部影片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手法也非常值得一提。
《The Others》的角度与《第六感》类似,都是一开始就从主人公的视角看世界。
Grace从一个恶梦中醒来,故事从她的视野中展开。
扑朔迷离,一桩一桩奇怪的事情,观众也被迷惑其中。
自己开关的门,突然想起的钢琴声,偏执的母亲,可以看见其他东西的孩子……我们也被这些东西弄得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三个仆人是不速之客,也是Grace眼中的The Others。
怪异的行为,模棱两可的语言,鬼鬼祟祟的行为——这一切都是Grace眼中的真实。
我们也认同了她眼中的世界,与她产生了共鸣。
最后事情真相大白,导演一下子把我们从Grace的视角中拔出来,我们站在了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视角,眼前的迷雾驱散了——原来如此。
每个观众都发出这样的惊呼。
换个视角,以前肯定的世界颠倒错置。
我们建立于原来视角的观点、认识、情感全部被出卖了。
我们开始嘲笑原来的自己。
很喜欢这部影片,它让我想到许多许多。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不干脆具体地来比较一下呢?
我谨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还欢迎大家继续“添油加醋”。
关于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我就简单说说吧。
首先,都是心理悬疑为主要惊悚手段的电影,悬念层层铺设,高潮迭起;其次,都具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如欧·亨利小说“抖包袱”式的结局,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再次,都是颠覆以往人们的“鬼神观”,可以说是为鬼们上诉的影片;最后,故事都与孩子有关,而且与孩子搭戏的都是演技派影星。
下面来看看两部电影的差异之处。
在此之前我需要申明,我会尽量做到客观,但是毕竟我先看的《第六感》,可能会有先入为主的嫌疑,还望见谅。
一,影片主题。
尽管表现手法和情节都有所类似,但是两部电影所说讲述的故事,其主题是有所差异的。
《灵》中通过能看见鬼魂的小男孩从一开始惧怕到后面开始帮助鬼魂的改变过程,表达了鬼魂的无助与孤独。
影片中著名的台词“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们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等等,包括最后主角麦克发现自己也是鬼魂的结果,让人更加对鬼魂的无助感到同情。
而《小》中则是集中所有描述重心全部加在鬼魂身上,让观众亲眼所见鬼魂的日常生活。
尽管是“怪异”了点,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在影片最后,女主角教两个孩子一起说的话“这房子永远是我们的”,正如影片的英文名所说的一样,人类对于鬼来说才是The Others。
影片中说“死人和活人应该懂得一起生活”,为的就是颠覆传统思想,反映崭新的“人鬼平等”主题。
Sum Up:《小》的主题定位较高,层次更深。
《灵》只取了大主题中的一点来作文章。
《小》敢于对传统思想的否定给观众带来更深远的冲击,因此在主题上更胜一筹。
二,叙述手法。
两部影片都是悬疑类的惊悚电影,因此其叙述手法主要体现在如何进行悬疑铺垫的方面。
《灵》中的悬疑铺垫是以紧凑、明确为特点。
主要故事中只有一条主线——心理学家对小男孩的诊断与治疗。
小男孩在接受心理诊断期间屡屡出现“状况”,造成家人、学校各方面的恐慌,心理医生自然完全从科学的角度判断男孩的病症,发现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甚至到最后,孩子觉得可以信任他并且告诉他自己能看到鬼魂以后,心理医生觉得孩子已经无可救药。
一条主线的不断推进,其余剧情都是匆匆带过,使得影片非常紧凑,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剧情深深吸引住。
而且故事讲述地干净利落,十分明确,这也使得意外结局出现时,观众会有心被挖空的震撼感。
这部电影让许多人飙泪的原因也大概在此。
《小》中的悬疑铺垫则恰恰相反,是以复杂、间接为特点。
影片主线有两条,分别是女主角Grace和两个孩子的关系演变,还有三个外来的仆人身份的揭发。
与《灵》的导演很会讲故事不同,《小》的导演擅长的是放烟雾弹,为了铺垫最后的结局,《小》中出现了很多迷惑人的细节。
两条线索交替发展,使得剧情错综复杂。
比如Grace与孩子从电影一开始就避而不谈的“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小女孩Anne总说“妈妈要疯了”之类的话;又如仆人中的领头人Mrs. Mills总是一副有心事的表情,之后又说了“两个孩子比较好骗,就是那个母亲很难对付”这种话,让人觉得他们有歹心,还有一次故意强调了Mrs. Mills给Grace吃的药丸,让人联想到可能药丸具有致幻效果等等。
导演利用这些小的细节,迫使观众进行联想,间接营造出恐怖气氛。
当然这些悬疑点在影片结局出现之后都能一一推理出来,但是这样的叙述手法会使一些观众感到迷惑,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情节,影响最终的电影接受效果。
Sum Up:有人说《灵》太过商业化,太俗,但是我认为其紧凑、明确的叙述方式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并且相对《小》来说,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产生心灵冲击,即便其有商业化因素的存在,但是这也是它的优势之处。
三,演员表现。
都是和小孩子相关的故事,并且主角都是由重量级影星出演,刚脱下红磨坊绚丽长裙的妮可·基德曼还有魅力铁汉大叔布鲁斯·威利斯。
《灵》中布鲁斯大叔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难得出演这种情感戏的他,把握角色还是非常到位的。
然而片中更抢镜头的还是小童星Haley Joel Osment ,后来出演了E.T.的主角。
可爱的外貌和讨好的角色使得他藉此一战成名。
看电影的同时你也会随着这孩子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尽管没有所谓的完美,但他的表现也堪比完美了。
《小》中的妮可姐姐则实在是演得太好了!
貌似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人能否定。
她那本来冷峻的美艳,加上修长的身材,真的和影片中所要求的形象一模一样!
她的演技更使得这个神经质角色让人又爱又恨,即便最后发现是她自己把两个孩子亲手杀死,但是谁会愿意去指责她呢?
影片中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就是Grace因为悲痛趴在床上,丈夫Charles开始亲吻她的背部,她渐渐转身,两人嘴唇相碰的同时,Grace的眼泪正好横着滑落下来……而相比之下,两个孩子的演技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三个仆人当中的Mrs. Mills一看样子就知道是个老戏骨,所以与妮可搭戏的时候也最为精彩。
Sum Up:演技上,《灵》中真的找不到可以挑剔的人,因此胜过《小》。
这三大点,大概包括了我对两部电影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抛砖引玉,想激发大家的议论以外,还希望能有更多的像这两部的优秀恐怖电影诞生,相信这点大家和我的期望相近,共同关注吧!
@北京2009.1.7
电影最大的反转在结尾的“主客颠倒”。
表面上妮可基德曼演的妈妈带着姐弟俩小孩(安和尼尔)住在英国小岛上的别墅里,等着前往二战战场的爸爸回家。
俩小孩受到光照就会生病,所以门要随时关上以防光照、房间必须全部拉上窗帘。
三个奇怪的仆人来到家里应聘。
之后妈妈常常能听到怪声音,窗帘经常被拉开,门也被拉开,还会传来钢琴声。
姐姐安常常说她能够看到一家人,还和“维特”打招呼。
爸爸回来了又离开,安和尼尔偷偷溜出去找爸爸,发现了仆人三人组的墓。
原来仆人三人组早已经死了,这个房子被鬼魂包围。
似乎妈妈和俩小孩是不堪其扰的受害者。
实际上妈妈早就把俩姐弟杀死并自杀,早已经成为鬼魂。
仆人三人组拉开窗帘,想让他们意识到姐弟俩不怕光照,已经不是人类。
所谓“入侵者”是新搬入的一家人,有一个孩子维特。
妈妈所感觉到的声音、安看到的维特,都是入侵者生活于此的痕迹。
他们成为了鬼魂也转变为这座房子的“客人”。
最后维特一家搬走了,妈妈宣告这是属于她们的房子。
等待新住家进来后或许又会有新一轮主客相争的故事…一开始是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
妈妈真的太美太优雅了,而且战斗力超群,敢大半夜在寂静岭一样的雾里面走来走去,扛着长枪和鬼对峙。
母爱的力量果然是伟大的。
姐姐一副女王风范,聪明伶俐,完全不在怕,行动力超强,说去找爸爸立马顺着水管子从二楼滑到一楼,和妈妈顶嘴,质疑圣经的内容还天天嫌弃倒霉弟弟是胆小鬼。
弟弟整天一副委屈脸,怕一个人呆着,怕姐姐拿鬼吓他,直到仆人三人组的鬼魂站在面前了姐姐又喊又叫,他还委屈巴巴地说姐姐又拿鬼吓他,不信也不跑。
超级可爱。
爸爸这个角色其实没看懂出现又离开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可能起到了一个反战效果,呼吁大家关注世界和平,也许这样妈妈就不会发疯了。
这部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 因为有次打开一个名叫荒岛惊魂的傻逼电影看了两分钟就关掉了 误认为是一部电影呢 都没有去看 后来想着是妮可演的 评分不低 就看了下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灵异第六感相比 个人觉得 灵异第六感 更具现实性更温情一些 记得当时结尾的时候 那个问题 Do i make her proud?.... every day. 感动的我一塌糊涂在鬼吓人 人吓鬼 鬼吓鬼的剧情中 感觉妮可把女主的无助和神经质演的很到位 妮可太美了 单就这个演员的气质和美貌 也得三星以上 人死了 却以鬼魂的身份存留于世 期待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期待那是一个梦 有时候梦真的是梦 醒来就安全了 有时候 梦不是梦 却不肯接受现实 妮可最后抱着俩孩子说出是她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觉得难过还好我们都还有很多机会
如果在当年看,应该确实很不错,但是2017年来看这片,16年间此类反转片阅片无数,已经无法靠结局惊艳到我了。
類似靈異第六感,沒看透劇會很過癮。其實在妮歌說她小孩怕光的時候已經猜到一半,是母親捨不得小孩才用方法把他們留下,沒想到女孩一直看到的是人,主角們是鬼。劇情有創意,結尾很出乎意料,Nicole身材很好。
极度无聊无趣
话说这片名翻译得实在太次了(▔/﹏\▔) 差点因此没看。。。
什么悬疑片,整个就是一个鬼片,讨厌关于鬼怪的片子,
因为事先被剧透,效果大打折扣,但还是被吓到了好几次。在一堆白布的房间里那次,开门关门的那次,怪眼老婆婆打开柜子那次,都吓得一哆嗦。妮可经常扮演神经兮兮的角色。
神马玩意,乱七八糟的……
一般般,其实现在许多诸如《闪灵》《小岛惊魂》《沉默的羔羊》等一些评分高有深度注重心里恐惧的电影其实并不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认可,因为,想简简单单的害怕一起尖叫,这种高深度电影是达不到的。
装神弄鬼半天又是一个无力的反转 两屁孩演技拙计
妮可基德曼演了一个神经兮兮有点大病的妈妈,房子里诡异的事情更让她精神更加紧张,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和俩孩子才是住在房子里的冤魂,这个剧情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妮可是真的美啊
情节一般,但配乐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有这样一句话:看任何恐怖、惊悚、悬疑片,只要把声音关掉,故事本身也就没什么意思了。绝对了一些,但是很有道理。Nicole将那个神经质母亲的角色发挥地淋漓尽致。
有一点无厘头。
温情恐怖,故土坚持,战争反思(我觉得这点有点硬)。也是为了反转而服务,但是妮可基德曼真的太美了……
迷雾、古宅、老妪、幼童,有着恐怖片必备的基本元素。特别的是从非正常视角描述故事,而你却浑然不知,迷局在后面揭开,最终将你从预设的思维框架里带出来,推翻一切之前你所假想的,这正是绝妙之处。
晚课看的。什么J8玩意。
我骗你说没看过,哈哈哈哈,第二次看觉得很稀烂,我觉得你看过,但你说没看过……
一般般啦,不吓人的
大部分时间在故弄玄虚 最后一个很无语的结局 感觉相当无聊
如果没看你的妈生姐妹 应该给你几星呢
这个电影的音效太坑爹了,人物对话声音小的听不清,一到惊悚的point忽然就一惊一乍的,大部分时间看起来都相当沉闷,跟《第六感》、《禁闭岛》一个路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