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不静静心心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看进去了又觉好像胸口堵着一口干干净净的冷气,带着点草木气息带着点动物的味道,上不去下不来,冷冰冰的卡着,让人难受的厉害。
这种堵着的感觉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几分相似。
看完影片我特意的查了萨米人的资料,他们被称作欧洲最后的土著,也是全世界人最少的土著。
和全世界所有的土著一样,他们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都和这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社会无比的格格不入,就像当年的印第安人,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却又骄傲的昂着头颅,在夜色中的树林里狼一样的嚎叫。
最近不知道是我有心还是这个社会开始有心,我频繁的能看到各种关于语言消亡的文章,有英文的有中文的。
英语文章不多赘述,但是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标排列组合,再引用这个教授那个专家的采访,比言辞恳切感情充沛的营销号小文章更让人触目惊心。
我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我的祖辈都是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看电视都想native speaker一样只能看那么几个频道的原住民,可是我作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办法标准的用上海话发出“我”这个音,也有许多俚语我都无法运用甚至无法理解,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不同的是,我并不是因为抗拒自己的原生文化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只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除了家人所有人都讲普通话的世界,我失去了吴地语言的语言环境了。
不光我,我高中里的上海同学们也经常被家里的长辈半是无奈半是玩笑说成是“洋泾浜”(外来人说上海话的腔调),连我们都是如此,遑论那些“新上海人”呢。
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一种不认同的情感,和她以民族为骄傲的妹妹恰好相反。
瑞典似乎一直在似乎试图同化萨米这个民族,又好像不是。
他们一边禁止公共场合萨米语的使用,一边又告诉萨米人当他们的教育结束后等待他们的仍旧是帐篷和驯鹿。
这些外来者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萨米人天生低他们一等,像对待驯鹿一样对待着女孩,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她们的身体。
无怪乎玛雅,或者说克里斯蒂娜想要逃离,而其他地萨米人对“逃离者”抱有如此大的敌意。
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与无法融合,如果瑞典政府对待萨米人,如果学校对待萨米人不是这样的态度,我想事情有可能不会发展到那样水火不容的地步。
语言是会死亡的,萨米语正在死亡,许许多多的语言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湮灭了声息,想没了油灯,像燃烧殆尽的蜡烛。
而语言的死亡,是文化的死亡,是种族的死亡,是历史最后的落幕。
那些消逝的,才是应该被记住的。
萨米人,是北欧地区的原住民,今天瑞典的少数民族。
观影的多数人和我一样,在之前没见过甚至没听过这样的一个民族。
可是这个故事显然给了很多人巨大的触动。
是什么让我们对一个萨米女孩的经历产生的兴趣?
这个故事究竟触及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哪些角落?
来自来自不同背景的观众,似乎都在这个故事里发现了让自己有些困惑的问题,关于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或者说,身体的认同。
如何面对主流文化?
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
一个人又是怎样在强势文化面前逐渐的低头?
影片通过一个萨米少数民族女孩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体的规训的范本,赤裸裸的展现了一个强权文化的身体规训的手段。
而对于来自异族的女主,一步步在屈服于这样一种文化,让故事弥漫着忧伤的味道。
身为萨米人的女主,童年在族群里用萨米人的方式生活,她割下驯鹿的耳朵,说‘它是你的了’。
这是驯服动物的仪式,通过对于身体的侵犯,来宣告自己的占有。
那时,女主大概不曾想到自己后来的命运。
唱着优美的yoik (萨米人自己的歌曲形式),女孩送妹妹上学,用自己民族的歌曲安慰心里不安的妹妹。
岁月静好。
然而一旦来到瑞典人(主流文化)创立的学校,女孩不得不在各种提醒下回望自己属于异族的身体。
在学校,学生被要求讲瑞典语背诵瑞典诗歌,学习官方所规定的一切瑞典的‘优秀的文化’。
在这其中,成绩优秀的女主开始向往所学习到的那种生活,而离她最近的瑞典女老师,则是这种优越生活的符号。
她偷跑到瑞典女老师的房间,学着老师的姿势翘起小手指优雅的喝一杯热茶。
那一刻 ,她幻想自己成为那个老师。
她自己偷着溜去聚会一定要偷穿女老师的连衣裙,甚至声称自己叫女老师的名字Chissy, 在童年的这样一次历险中,她尝试成为那个老师。
她在聚会上遇到了帅气逼人的小帅哥,大概从那时候起,她发现成为一个瑞典人可以如此美好。
然而现实打破她的憧憬, 时时刻刻拉她回到现实,正视自己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身体 的现实。
当检查团来访问,她拼命的洗自己的头发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够退去身上的驯鹿的味道。
可当她一步步地清洗掉了与自己民族的身体符号,检查团仍旧把无情的打上了异族野蛮人的符号。
他们用卡尺丈量萨米学生的头骨,蔑视他们愚笨。
甚至强迫女学生们脱下衣服,像审视动物一样检查他们的身体。
女主作为学校里的优秀的学生,被叫出来做第一个示范。
此时看得到她眼中的挣扎,同时也满怀渴望。
当她终于接受事实,毫无尊严的带头展现自己的身体,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和这样一个羞耻的身份告别。
而另一个重要的臣服瞬间,发生在和当地一群瑞典不良少年的冲突中。
一群男孩嘲笑她有着撒米人的身体,并终于找到机会围观霸凌,男孩们残忍的割下了她的一块耳朵。
血肉模糊的她站起来,脸上有着比屈辱更复杂的内容。
此刻,不知她心中是不是浮现了她在族里割下驯鹿耳朵的那个瞬间,是不是像对驯鹿审判一样,也对自己审判说“我是你们的了”。
对于弱势族群(驯鹿)的占有驯服,萨米人选择伤害身体而强行标记占有符号,而当更“优越”的民族对的身体进行伤害和占有,她心中最终承认了被驯服的结局, 向一个优越的民族俯首称臣。
自此以后,拼尽全力,要向主流民族低头,即使被当成异类,即使得不到尊重。
女孩心理有种神奇的力量告诉她,自己想要过那种看起来优越的生活, 自己想成为那样优越的身体。
只身逃到瑞典人的城市,是她自己的一次选择, 这一路走的艰辛决绝。
而对于自己身体的审视从未停下。
瑞典人的大学看上去那么美好,女孩们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而她身材矮小敦实,站在一群白天鹅一样的女生中间,从没上过体操课的她对自己的身体大概无限惭愧,而改造自己身体的决心也空前的强烈。
女大学生们笑着让她唱 Yoik,可以体会到她心中的那种纠结。
那毕竟是一个作为异类的身体符号。
当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唱起小调,她喜欢的小帅哥就提醒,或许不需要唱那么长呢。
我想,那时候女主打定了主意要和过去的一切作告别的。
与自己民族有关的一切,在别人眼里不过是exotic的,用来戏弄取乐,却毫无尊重。
然而不知道这是不是反而激发了她的心气,宁可要去套一只驯鹿,去卖掉父亲的遗产,也要进入瑞典人的学校改造自己?
女主后来的生活不得而知,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她真的如自己所愿改造了自己的身体吗?
真的过上了那个优秀民族的优雅生活吗?
一切不得而知。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开头和结尾的那个眼睛里写满了故事的老人。
当她垂垂老矣,回到自己的故乡,虽然还保持着拉一拉头发掩盖耳朵伤口的习惯,可是这时她心中的认同感却已经与年轻时有了差别。
几乎没有什么对白,但是她眼睛里面的幽怨与坚定却透露出太多的故事。
当她最终回到族群,她远离了瑞典人优雅的聚会,却独自来到属于萨米人的山里,奋力向山顶爬去。
当头发散乱,身体颤抖,一直拘束在异族身体规训中的她好像忽然得到了神启,在那一瞬间找回了自己属于萨米人的身体。
她矮小,她一生都在仰望。
需要仰望学校里的女教师,仰望聚会上的小帅哥,仰望大学里的女学生, 仰望关于瑞典优越民族的一切身体。
而到最后,当她回到自己的故乡,她终于她终于俯下身来奋力攀登。
仰望了一生,好像终于找回了一种尊严的生活的姿势,场外听故事的我们,最终总算感受到了回归与解放。
福柯在他精彩的《规训与惩罚》里讨论了现代社会规训‘身体’的‘高明’手段。
而影片中随处可见的身体规训正是充满了隐喻。
如何改造他们的灵魂?
只需从规训身体开始。
如何规训身体?
只需从‘自我规训’开始。
女主一生都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凝视自己的异族身体,感到低劣,感到羞耻,感到厌弃。
一系列关于身体的规训最终转化成为女主的自我规训。
年幼时那些关于身体的污名化,对于身体的物理与精神上的侵犯,都奠定了她一生向这个更为“高贵文明”的民族臣服的基础。
抛开自己曾经的一切印记,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新的他人,这是主流文化想要看到的幸运,却造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大的不幸。
个山2017年6月11日2017悉尼电影节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寻找自己的电影。
大地辽阔而深远,天空下,是萨米孤单的灵魂,她的一生,都在寻找,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可是,我们的内心,不管你走在多远,走到哪里,内心都是有归属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记得的,不记得的,都是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骨子里的倔犟,固执,会引领我们回归自我。
萨米是她,也是我。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已经被剧透过了。
记得以前在哪个公众号里有提到过它,虽然具体情节早就忘了,但也依稀记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
带着这样的预设,其实就少了许多趣味。
看到开头的老太太时,我大底就猜到了接下来应该就是倒叙回忆了,果不其然。
但是接下来,叛逆少女成长过程中心中的矛盾和斗争确是表现的恰到好处,真的让我惊艳了一番。
记忆回到小时候,身为萨米族的少女艾拉玛雅自小以来,便面临着来自瑞典人歧视和白眼,被当作动物一般的体检,被其他少年割去耳朵一角,这一切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想要摆脱这些愚蠢的生活,只有成为瑞典人。
于是她努力学习瑞典语,偷衣服去参加舞会,偷偷坐上火车去城里找尼克拉斯,改掉自己的名字,烧掉萨米族的传统服饰,去校园求学等等,经历着这样一段短暂而激烈的挣扎历程。
但其实,这时候的她多少还是有些矛盾的,虽然心怀着对瑞典人的向往,但是他也忘不掉在萨米族里的一切,一直都保留着父亲留下来的小刀,最后也是带着蛋糕回到家乡。
直到那一夜在帐篷里,当她说出“我不想再当艾拉玛雅了”“我不想再和你们生活在一起,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似的活一辈子”,这三个不想,她在心里彻底把自己和萨米族划开界限,第二天她下决心杀死父亲留下来的麋鹿,麋鹿倒下的那一瞬,克里斯汀娜也杀死了艾拉玛雅,自己萨米族的血统就如同这麋鹿的血一般,慢慢流尽。
直到母亲像是看着怪物似得扔下银腰带,回忆到此结束。
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当时间回到现世,她就像在找寻着什么似的,远离热闹的人群,爬上高山,看着曾经熟悉的风景,最后回到自己出生的山寨里,山风徐徐,她站在阳光下。
此时故事戛然而止。
最后响起的歌声,就像她当时在静静的湖面上,对着妹妹唱的一样。
整部电影是相当优秀的,明明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画面、配乐、台词、隐喻等等都表现的很完美。
但是在剧情衔接上,总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不知道这是导演特意安排想表现出少女内心矛盾的状态还是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吗,剧情发展有些太跳跃了,尤其是前半段,感觉像是在看话剧一般,从这一幕到下一幕,直接省略了过渡。
虽然说要把一位少女的成长历程压缩到短短一个多少时的电影里还是困难的,为了情节发展省却必要的过渡,着实不太妥。
结尾虽有些突兀,但这样也或许恰到好处。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觉醒的异族女孩,想要去掉自己的标签,融入主流的可悲故事。
这是一个少数裔少女成长的故事,也是伴随她一生的故事。
从小受够了来自主流文明的敌意和歧视,反而让她向往并最终臣服于主流文化。
看着她烧掉象征自己民族的衣服离开家乡隐姓埋名在城里开始新的生活,并断绝和家人族人间的一切联系,让人唏嘘感叹。
民族国别地域差异无处不在的当下,投入主流怀抱或许才是上策。
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他们来说我无论如何都是“外人”,再怎么试图和他们感同身受也无法替代原住民自己的体验。
所以我现在谈论原住民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不敢说他们的文化很有价值这类评价,因为这也是从“外人”的角度出发的猎奇心理,是从“主流”视野出发的评价,而我们原本是不具备评价另一种文化的资格的。
对当事人来说,比起什么民族学上的价值旅游业上的利益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有尊严地活下去。
选择融入主流文化舍弃原住民身份或者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守护自己的传统都是无可厚非的,唯一应该被指责的是逼迫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主流文化。
电影的名字叫萨米之血,最后老妇人还是爬上了山回到了驯鹿营地,我想她应该一生都没法和自己和解,永远带着“文明人”和原住民的矛盾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多少展示所谓“民族文化”的内容,反而大部分都在拍“文明社会”,拍女主角在“文明人”面前的局促与不安。
所以我认为原住民自身的声音无法替代,一个对原住民很有研究的外族人或许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纪录片,但绝对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这是他们自身才能深刻体会到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文化”“民族特色”这样冠冕堂皇的词去概括和解决的问题。
当然,想要产生这样的作品也是需要时间去培育的,而培育的起点可能就是对原住民感兴趣的外族人和“漂亮的纪录片”。
近代中国也曾经历过被西方人当猴看的时期,可现在绝大部分汉族人都已经失去了与这一处境的原住民共情的能力。
事已至此可能只能归结到人与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人类就是无可救药,我想说的其实是,萨米人走到今天,能拍出《萨米之血》这样的电影,能有Mari Boine这样的歌手,以及《永夜雪落》这样的游戏,已经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途后的成果,国内很多民族连最初的一步都没有走出来就已经在消亡的边界了,比如我翻了好多影评都没有人提其实国内有个和萨米人一样住帐篷养驯鹿信萨满的民族叫鄂温克。
哪怕过了一辈子,艾拉·玛雅依然以自己的民族为耻,希望撇清自己与拉普人的关系:不愿参加妹妹的葬礼,不愿参加给鹿剪耳标的仪式。
唯一的愧疚来自影片最后艾拉·玛雅对棺材里的妹妹呢喃的一句“请原谅我”。
萨米人臭,身上味道难闻;萨米人脑容量小,萨米人蠢;萨米孩子的学习水平跟不上挪威孩子的学习水平;科学研究证明,萨米民族无法在城市中生存......“萨米人”的民族身份是以上所有论断的“因”,我为存在这样的民族偏见感到悲哀。
但同时,艾拉·玛雅也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对她,我好像就是同情不起来,哪怕知道她自己可能也很无奈。
她自私,他妹妹说的没有错,她只会为自己打算。
上学伊始,她就为自己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挪威语感到骄傲。
因为在老师表扬她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又极力克制的笑容完全背叛了她。
她大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民族低人一等,只有成为或者装得像挪威人,才能赢得尊重。
她自私也许真的只是自私,但也有可能是无可奈何,因为除了她,其他的萨米孩子始终“心甘情愿”地带着自己的民族枷锁,毫无反抗之意。
在被挪威男生三番五次的讥讽嘲笑之后,艾拉·玛雅忍无可忍,跑过去找男生理论,让男生道歉。
可是一个女生怎么可能打得过好几个男生,结果那几个男生像给鹿剪耳标似的,割破了艾拉·玛雅的耳朵。
这一疤痕,伴随了艾拉·玛雅一生,尽管小心、用力隐藏,依然像个烙印,时刻提醒着艾拉·玛雅这一屈辱。
原以为在这遭遇之后,艾拉·玛雅会痛恨这几个男生,我错了,相反,艾拉·玛雅更加痛恨自己的民族身份。
当她脱下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别人的衣服,被经过骑自行车的男生邀请去舞会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唾弃,然而她是窃喜。
我不知道这几个男生是不是之前那几个男生,如果是的话,就更讽刺。
连脸都不看,仅凭一身衣服,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待遇,有多荒唐和悲哀。
这一幕是最让我难受的。
她穿着别人的衣服去了舞会,遇见了尼古拉斯,她很享受,这大概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不当萨米人的好处。
艾拉·玛雅很聪明,用一路的谎言骗到了住宿,泡到了挪威小哥,进了学校,一切的一切,都在竭力摆脱自己的萨米身份。
她不讨我喜欢,但我也不忍心去说她什么,她痛苦就痛苦在只有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处境,但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她一个小姑娘能怎么办?
让她肩负起消除民族偏见的重任吗?
不现实啊!
她敢于逃离,为自己而活,没有屈服,于我而言,已经足够勇敢。
要等到何时,我们才能做到互相尊重?
《萨米人之血》是一部剧情类影片,该片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在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召开片单公布记者会,入选成为主竞赛单元影片,影片《萨米人之血》是其中之一。
14岁的Elle Marja是一名驯鹿繁殖的女孩。
在她的寄宿学校里,她受到了20年代的种族主义和种族生物学考试的影响,开始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实现……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
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
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
(即本片背景)
北欧原来也有所谓原住民的,我傻了吧唧以为那些高高的麦色头发的北欧帅哥都是北欧特产呢,咳咳原来就算在高福利就那么几颗人的北欧也要歧视原住民,真是奇怪的人性。
这是一个北欧原住,某游牧少数民族女孩的成长史。
稀有却被歧视也是可怕的,我们想着的是如何特立独行,她想的是如何融入多数,我们想的是去感受大自然,她想的是逃离那个以天为瓦,以山为床的家。
电影整体风格一如北欧片一贯的冷冽,少女的表演外冷内热,可以感受到她倔强表情下喷着火质疑人生的内心。
像逃离耻辱一样逃离我的过去和来处。
悲凉,无奈。女主之所以这样还不是因为种族歧视社会偏见,人类之间永远缺乏理解和尊重,即使是在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
2023,标记第773部
种族歧视下的青春期叛逆少女
像大多数处女作一样,中后段很遗憾地失去了控制,作为period piece年代感也不是很强,不过女编导柔软的表达和前半段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心境拍得还是相当好看
三星半。“我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似的活一辈子!”获得平等与尊重的方法只有逃离~
这种人和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可是不少。说不屈命运也好,说叛经离道也罢,关键是她真的快乐吗?女主演的真的非常好,反应、情绪、微表情都很到位,拿奖也是天经地义。大幂幂大宝贝四千美女之流,真的可以狗待了。
在一种极其离奇的情况下看了这部电影,原声本就听不懂,再加上立陶宛语字幕,简直要疯。幸好之前看了下内容简介,故事算是看明白了,对话全靠脑补。这种以自己文明为耻向往别的文明在中国发生的也不少吧。
喏,最现代的瑞典,也曾这么对待“少数民族”。
非常北欧...克制...温吞...什么都是点到为止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故事反而没有拍透
少女成长故事外衣包裹下的文化冲突加种族歧视。姑娘要完全抛弃原本的自我,伪装成他人,才能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
没看点
3.5 像大多数处女作一样,中后段很遗憾地失去了控制,作为period piece年代感也不是很强,不过女编导柔软的表达和前半段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心境拍得还是相当好看,最出彩的是小姑娘极佳的表演,非常细腻。今年金甲虫BP提已看了三部,都挺喜欢,支持小姑娘拿影后的:) 祝22号好运啦!
是种平静但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以至于莫名其妙在互动平台连续滚动看了两遍。这种种族间、阶层间的普遍性,女性觉醒和想挣扎并深深抗拒的相似性,演员平静却极富表现力的表演,尤其是演员的先天外形条件之对比,剧情的设置,从家庭、亲情到爱情再到独立成长,没有一处不真实、自然而令人信服。看完完全被裹挟了
八十年如一日 带不走一丝涟漪 如果爱情可以拯救原本善良的姑娘 那该多美好啊
美,但是瑞典独有的冷
小演员表现的不错
虽然没有民族志电影的标签,但就像一部人类学影片。导演巧妙地避过了文化接触过程中大部分残酷的方面,反而更给人一种彻骨的犀利。非常适合写一篇关于牧鹿萨米人的影评。
文化人类学的课上老师当课题给看的影片。文化的差异、歧视和冲突,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否认到自我认同。
种族歧视带来的偏见使青春期的少女不得不用决绝的方式与民族决裂才能换来主流社会的融入,疏离的基调使这种迫切渴望换取身份认同的情感显得异常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