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4星的片子现在只能给3星这个片子的动力来自于胖子和明星两种不同的人的碰撞。
大家知道为什么越到后面越不好笑,越没意思吗?
因为最后没有戏剧冲突了,人物的典型性也弱化了3p那段,连胖子女朋友和明星女朋友的区别也没了变成为了纯粹恶搞而恶搞,纯粹反逻辑而反逻辑,其实电影高潮就是前面5分钟的african child已经把变态推到极致。
最好笑的就是fuck your mind-dirtymind- condom后面再也没有这么好笑的,而且还不断重复前面的笑料
娱乐指数:★★★深刻指数:★★★感动指数:★★★☆新意指数:★★★综合指数:★★★憨厚平凡的音乐小制作,过气颓废的摇滚大歌星,在结伴重出江湖的过程中,结下一段“非常变态”的友谊。
作为励志喜剧,本片多少显得离经叛道,无处不见的粗口、黄色笑料、乃至于3P场面,实在是少儿不宜,甚至有为恶搞而恶搞的做作嫌疑,不过却因背后透显的寂寞情怀与人生无奈,令人欢悦而感伤。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虽然歌词大多“下流”,曲调倒颇优美入耳,令人品出别样的人生况味。
财政的不景气,迫使曾经叱咤风云于电影市场的环球影业,俨然蜕变成了以喜剧恶搞作品为主打的专业小成本电影制片公司。
旗下极具实力的星星们,大多数也逐渐被烙印上了“三俗”的标签,想要转型去诠释一些较为严肃的角色,其难度是有目共睹的。
今年仅有的三部商业大片,《狼人》、《新版罗宾汉》、《绿色地带》,君不见也都是花了大手笔由众星堆砌的,可票房却殊途同归——悲剧。
就连卖相成色一流,各大媒体一致看好的《歪小子斯科特》也难逃惨败的宿命,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不禁要为环球的前途捏一把汗,别成为下一个MGM。
英伦人拉塞尔·布兰德在好莱坞的迅速走红,同他那鬼斧神工的外貌,酣畅淋漓的卖力表演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忘掉莎拉·马歇尔》中崭露头角,完完全全地丑化颠覆了英伦摇滚乐队,以至于让很多观众相信真有这么一支雷死人不偿命的乐队。
唏嘘的胡渣子,风流不羁的发型,“搔首弄姿”的写意派言谈举止,配搭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粗口,他绝对是漆黑夜里最耀眼的萤火虫。
此部《前往希腊剧院》从一开场,就不遗余力地将观众的思绪带入一个疯狂放纵,毫无逻辑可言的影像世界里。
就这一点而言,与《热带惊雷》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阿汤哥的“老不正经”对比拉塞尔·布兰德,还是少了分自信与闷骚。
《前往希腊剧院》的剧情简单明了,更像是一部公路旅游影片。
由乔纳·希尔饰演的唱片公司小生亚伦,护送摇滚过气巨星奥尔德斯到洛杉矶的希腊剧院开纪念演唱会。
正如所有的恶搞喜剧电影一样,影片的节奏感很差,天大的麻烦伫立在眼前,也没有一丝的慌乱。
通篇一味地散漫不屑,全凭感觉走。
面对十万火急的情状,玩起“3P”来居然也毫不含糊,一帧帧蒙太奇的流逝,有点要动真格的架势。
让人在嘘唏其狗血的同时,也大呼过瘾。
影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秉承了恶俗消遣的一贯风格,几乎所有出现的人物都类属于“精神不正常”的范畴。
频频的粗口,脏字连篇,加之演员们夸张至极的动作神情,无一不体现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就仿佛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斥着同一个想法——这个世界疯了,除了我。
乔纳·希尔在影片中的角色套路也是平常所熟知的,他对“蹂躏”与“虐待”一向都逆来顺受。
就凭借呕吐的那几场转瞬即逝的戏份,就该为他好好鼓掌一番。
原本与闷骚宅男迈克尔·塞拉同台竞技就够他受得了,看来此次他又找到了新的搭档。
肥嘟嘟的圆脸,完全是一副既猥琐又无辜的外形,整一个矛盾个体。
难怪凡是只要他一出现,喜剧的元素就会顷刻间迸发出来。
实在是喜剧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奇才演员。
如今的社会环境,更像个高压锅,人们大多背负着各种烦恼与苦闷。
那么电影作为一种娱乐的产物,用来在闲暇时间消遣,忘却尘嚣,实属人生的一大快事。
类似于《前往希腊剧院》这样难登大雅之堂的“三俗”影片,正是最佳的选择。
用“下三滥”来取代“说教”,用讥讽漫骂来取代柔情小资。
影片最后其实也想玩一把温馨的调调,只不过那一首肢体语言极为丰富的《Furry Wall》,将先前铺垫好的气氛一扫而空,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恶俗”其实是一种另类的完美。
这年头,可不是随随便便R级的,搞个PG13都成啊。
该损失多少观众啊。
吐个槽。
其实喜剧想吸引人不难,不像一些史诗巨片中的主人公的抉择,争议众多。
这实质是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我不否认普世价值是动人的,且是少争议的,如《泰坦尼克》的爱情与人人平等 的观念)。
人类的笑点是共通的,如屎屁尿(某人语..)最近看的片子《疯狂的心》也是关于一个明星的故事。
而且我觉得两片的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好好生活,别糟蹋了它”对《前往希腊剧院》(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随口就来的F-word和艳丽胴体,而是Aldous Snow(Russell Brand 饰)这一摇滚巨星的心路历程。
第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他的内心绝对不与他的外表一致。
眼神里透射出来的,可是骨子里的迷茫。
对于他,我想到的第一个情节是对于毒品作用的诡辩。
他是这样说的:"嘿 Aaron Green(经纪人,Jonah Hill饰),你担心的太多了,blah blah (各种例子) ,你看,我没什么需要烦恼的,我只关心一个——毒品。
“ 第二个情节,嗯,准确来说这近乎贯穿全片,那就是Aldous Snow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源自于其孤独的内心)。
第三个就是他的变化了,这家伙戒毒、对工作重燃热情可不是因为钱不够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说到底了,还是爱的催化。
虽然听的俗,可千百年来,哪个人可以?
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女友的爱。
其实这和《疯狂的心》差不多,都是明星+乱搞=乱七八糟的生活→重新振作→新生。
关键是,如何走向新生?
何为新生?
泡夜店,飙车,吸毒,不也很也很爽吗?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生在世,可不能全凭酒精、毒品、性啊!
如果那样的话,我想最后也会像《新宿事件》的阿杰一样,割肠而死。
精神的空虚绝对比毒瘾发作更可怕。
明星苦,明星累。
这才让他更加更加不能在麻醉中度日,因为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在,你真的愿意一醉不醒么?
这是无意义的逃避,在没有哲思而其他高深的东西的情况下,对于演员o(╯□╰)o,我只认识 John Hill和布兰德..- - 还有TDK的RACHEL萝丝拜恩呐,没什么好说的。
音乐的话就不说了,十足的恶趣味。
嬉皮们不一直说花与和平,爱爱爱么?
其实,爱这个东西,永远也说不完。
人类在,爱就在。
我想这就是这部R片漂亮的原因吧,若是仅凭臆想充斥SM血浆的《弯刀》之流,还是罢罢罢。
1. “你知道黑人小孩要穿多少乔丹鞋吗” 有被笑到.2. 主角们争论着要不要搬去西雅图 让我想到今日自己在朋友圈分享了《boston》这首歌. 是的 波士顿 费城 不知为何 他们就成了我最爱的美国城市 虽然华盛顿与纽约也不差.3. 握草 我都没意识到那个路人是马尔福 直到男主cue了斯内普 大惊喜!
4. “这是哪个中土世界” 哈哈哈哈 属实够英伦.5. 电影行进到三分之一 我意识到 我一直以为片子的重点是“希腊剧院” 然而事实是“前往”.6. 从伦敦到纽约 电影只需要一瞬间 而于我似乎已是一世纪.7. 握草 菲董!
菲董!
菲董!
我才意识到 我会找到这部电影的初衷. 第二天重新温习这一镜头时 发现菲董被cue的粉色polo 来自于icecream 满分了.
8. 在某一瞬间 我甚至觉得 这部电影 就如同cash in cash out的长记录扩充版.9. 男主寻找海洛因的手法 让我有些自怜自己. 但销售的最高境界 或许就是 践行一切吧.10. 用音乐的外壳 解决父子 男女之间问题 又落入了俗套 菲董也无法拯救 扣一星.11. 显然 酒精在此刻还没有彻底侵入我 因为我如下之评论. 我钟意于每周五晚看音乐相关的电影 但好像再也没有一部能企敌的上 醉乡民谣.12. “睡魔降临” 没错了 睡魔是我接下来最期待的剧集了 虽然这周末我想先完成“闪亮女孩”.13. 母亲想的 永远是自己的孩子有的吃. 不知是开心还是难受.14. 电影行将结束 我想说 除了因为菲董 我特别喜欢片影名 甚至百度了是否真实存在 所谓希腊剧院. 虽然结果令我意料之中的失望 但这个虚拟的地点 四个中文字 不知为何的 就值得五星.15. 在迷失东京的片头(万万没想到片头半分钟都没只能按下暂停)时间 给出最后评分 三星. 很多时候 我选择看音乐电影 是博自己的愉悦 在周五的夜里 与看什么无关. 菲董的出现 电影的纷繁 扣除一些之前所言的弱项 无论如何 三星妥当.
今天是两个电影连着看的,先是《社交网络》后才是这部《前往希腊剧院》。
竟然有一种欢快的感觉。
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却知道那人一定会离不开他,只凭他对他是真心。
他一直是真喜欢他,肯把他捧得高高的。
他从不放弃他,夜店酒吧欢场夜场,只要去的地方他便要出现在左右。
被他耍的团团转还是为他着想,陪他回家探望母亲。
看他哭看他笑,看他痴看他狂,看他耍性子时的小样。
只要他想要的,他都会去争取。
想用热血温暖这颗顽石。
终于有一天,他想放手了,他告诉自己要忘了他,他要重新开始。
顽石终于有了灵性,发现再没有人待他如此了,终于后悔了,用自己押下唯一的赌注。
他还是来了,他笑了,安心坠入水中,只是受了伤。
他看着水中泪眼汪汪的他,听他诉尽衷肠,血滴在水中溶成诡异的圆圈。
他送他去演唱会,幕后一别,情分已尽。
从此相忘江湖。
我以为这是个G片来着。
很典型的一部商业电影,看完我知道应该有很多人根本不会喜欢上这类的电影,没有内涵没有深度甚至连拍摄手法或者特技效果什么都拿不上台面,对的,就是这么不伦不类。
当Aldous摔倒在游泳池里,爬出来对着Allen说,mate, i'm lonely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给5星了。
我不想说电影里到底讲了什么,只是那种外表上看上去疯疯癫癫,整天依靠毒品酒精女人麻痹自己支撑着走过这操蛋生活而内心却无比清晰能说出 hey, mate, i'm lonely的人,我都觉得能产生一种共鸣。
是的,仅仅是因为这种共鸣,我给了5星。
我喜欢那首电影开头的歌,let's get fucked.别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
这部电影不是大制作、不是大明星、不是大导演,但是却是大热点。
因为这里有好故事。
好莱坞从来不缺钱去搞“大”,但是也同样不缺乏有才的人来做“小”。
用小明星、小成本来讲小故事,最后赢得大口碑和大票房。
这部讲述倒霉的实习明星助理和疯狂大明星的故事,一个傻一个猥琐,颇有当年《阿呆与阿瓜》的气质。
毛毛墙让你温暖毛毛墙让你安静这个片段让人刚开始觉得可笑,后面又觉得心里很舒服不知道有没有知道安全毛毯这个出自snoopy的自创词汇这个毛毛墙 同样的给了人心里的宁静。。
延伸到依赖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毛墙真是棒极了!
在《忘掉莎拉•马歇尔》中,拉塞尔•布兰德演了一把神经质的摇滚歌手,比表演上毫无幽默感的男主角还抢眼。
而前一年还在《太坏了》中猛爆粗口的乔纳•希尔却演了一个羞涩文质彬彬的胖招待,同样令人耳目一新。
于是,当两人再次在《前往希腊剧场》相会,前者还是摇滚明星,后者也还是个类似招待的助理角色时,我的胃口自然被吊起,这一次,疯歌星和胖乔纳间又将折腾出如何的闹剧?
作为阿帕图出品喜剧,其格调可以想见,绝对不会小清新,但是也通常不是特别的屎尿屁。
在这部喜剧中,恶搞味道十足,而且非常喜欢搞荤段子,从桥段到配乐,常常闪耀三俗的光芒,让影片总是处于不会冷场的状态。
影片一上来就营造了一种真实感,一个显得很真实的被真实的知名媒体围绕的摇滚明星奥尔德斯,在银幕上栩栩如生。
他的风光,他的风骚,他的不羁,他的不靠谱儿都很真实,这也让他以一曲《非洲小孩》后引发的事业低谷很真实,让他的众叛亲离般的萎靡现状很真实。
同样显得真实的是唱片工业的现实和功利,本片献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唱片公司经理塞吉奥,在美国电影中,爆粗口并不会抢眼,但是高频度的爆粗口,还常常爆出有想象力的粗口,那就是人才了。
塞吉奥时刻处于亢奋状态,利益至上,对于困境中的奥尔德斯,他不会友善的去拉一把,但是发现让他办场演唱会有赚头时,就亢奋的要邀请其出山。
他可以用粗口点燃一个小职员的梦想与激情,也毫不隐晦的教导同事一些虚伪的伺候明星的技巧,比如心中对《非洲小孩》这样的歌曲感到恶心,但是在演唱者面前依然要视之为杰作,他不懂怜悯,只看结果,哪怕歌手可能即将流血过多而死,也要让他上台,赚一笔再说,这个角色可谓对唱片工业的入木三分的讽刺,一个非常个性的缩影。
阿帕图的喜剧虽然格调三俗,但是主线最后都很美国精神,都很励志,很大团圆。
所以既然主人公歌星颓废的要命,唱片公司的经理也冷血的要死,那么,励志的大旗只有乔纳•希尔扮演的助理亚伦来扛了。
像乔纳•希尔这样看起来胖胖的憨厚的大男孩形象,扮演一个心怀梦想,却自信不足的小助理实在太合适了。
亚伦与奥尔德斯的互相激活算是本片最主线的励志线索了,实际上,他们间在相互帮助,只不过亚伦对奥尔德斯的帮助在表层,而反之的帮助在潜层。
亚伦对事业充满了热情,但是总是没有机会施展,缺乏自信;而奥尔德斯依然自信,乃至自满,但是本质上则激情燃尽,生活消极。
亚伦以执着的精神,将奥尔德斯引向希腊剧场,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奥尔德斯将他引入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在其中他看似一度迷失,实则是一种历练,快速成长,一个小小的助理,终于在一番折腾中唤醒自我的尊严和自信,敢于对诱惑与无理说不。
而奥尔德斯内心柔弱的一面尽显,看似生活随意,但是心中也难掩惆怅和失落,以及对前妻的感情,甚至还一次次面对新的打击。
然而,这个时候,亚伦给他打气,让他终于明白,纵使生活将他抛弃,他还可以用音乐来挽回,音乐是他的生命,哪怕拖着骨折的手臂,他也要上台,找回自我。
这场大明星和小助理的自我励志之路充满了精彩,期间恶搞不断,充分体现了阿帕图似的幽默。
如那场奥尔德斯、其父、经纪人塞吉奥、亚伦在酒吧内的嗑药、打斗、纵火,集合了从言语幽默到肢体闹剧的风格,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一种生活的荒唐,也为后面奥尔德斯的再树辉煌做好了铺垫。
不过,个人感觉,本片那段“3P”属于败笔,阿帕图的三俗格调常常都是有目的和指向的折腾,所以让人狂笑后总会在后面感受其价值。
而这段奥尔德斯与亚伦、亚伦女友间一段未遂3P,显得为了造笑话而制造,感受不到笑点,也很没有阿帕图喜剧最风光的前两年,三俗中显温暖的味道。
不过总的来说,虽然本片没有达到《太坏了》、《一夜大肚》那样的水准,但是在去年阿帕图系喜剧大多失手后,这部《前往希腊剧场》还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喜剧,它够恶俗的搞笑,最终又有令人激赏的结束。
更何况,这次的主题与音乐有关,好的音乐常常能给电影本身加上有力的分数,本片的配乐我非常喜欢,不光好听,更很有特色,片中几首歌词挺荤的歌曲悦耳有趣,配上片中的MV,更是观看本片意外的收获。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29ce2f8f5f4681fd8f9fdc5.html
关于友情与亲情。超棒的原声。
摇滚明星和小胖跟班的基情故事,题材本身应该还是比较有看点,但是这部电影矛盾冲突太少,笑点基本上由演员本身而不是故事构建起来,这对于一部喜剧片来说远远不够,整部电影都在high和吐,也许把这部电影看成摇滚明星的淫乱生活展示更好 ps电影里的那几首歌都还不错
给出四星后我都有些奇怪
不太喜欢这种通篇描述疯狂派对生活的电影,而且这里面的摇滚歌星大明星也太贱了,尤其是让小助理帮忙运输毒品的那一段,真是让人气到无语。我总觉得小助理有一种斯德哥尔摩情节,别人之前对他那么坏,后来不过是说了几句动情的话就心软了、成朋友了,真是让人觉得太没有原则了。
“let us get fucked up on the town。”…性字眼贯穿全篇……o(︶︿︶)o ,其实这是一个过气的自我毁灭型摇滚歌手从堕落到振作的故事。
太多关于娱乐圈和音乐人的自黑了,Aldous这角色真是把英伦摇滚男星从头黑到脚啊哈哈哈哈哈,搞得我都怀疑这个角色是不是真有其人或者是演员本身写照。电影拍得很high,除了后面那段3P闷长多余,剧情跟演员们集体嗑药一路high到萎。片中的音乐歌词太没节操了
傻片儿
the shoot of CA is just a second.
我知道你不会喜欢的。我知道。FUCK YOU LIFE! KISS YOU LIFE
mind fuck
Furry Walls is the fucking britpop!
这片怎可跟“宿醉”相提并论
一路狂high,里面的胖子很好看,瘦下来肯定是个帅哥。恶搞与反讽中析出的竟是有点令人心酸的真情。表演独具特色。
讲述一个摇滚明星和他的男性粉丝日久生情的故事,基情四射。Russell Brand出演的摇滚歌星有模有样,难道和他是Katy Perry的老公有关?but,既然是摇滚片为什么一定要happy ending?继续屎尿屁也许更好。
小胖子真可爱。浪荡子的确很迷人啊(¯﹃¯)
Mind Fucking。。。You've been mind fucked before? I don't feel anyting...See, that's it! that's the art of it!!!
其实原声非常好听,尤其是African child
作为一部无厘头电影,其中的段子却不温不火,只有极少的几个亮点,但有了拉塞尔布兰德和乔纳德希尔,便能让其增色不少。最爱那句“英国摇滚明星从来不死”
以为开头的《非洲小孩》mv只是个开始,看完才发现那是全片的高潮……
淫秽歌曲们都很好听 Russell Brand还是本色演出 Rose Byrne好靓 太不喜欢Jonah Hill了作为一个胖子又不好笑又没任何特点就是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