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季相隔太久,除了记得男主有亚斯伯格症之外,其他基本当新剧来看了。
简单伏笔男主与老师的关系后,立刻抛出案件进入主题,而且用有力的环境证据直接把男主置于绝境。
上帝视角的观众深知无辜,又共情男主,急于探求真相,是悬疑剧抓人的不二法门。
随着剧情推进,台剧拿手的“案说人心“渐渐浮出水面,这也是悬疑剧能否上台阶的关键一环,可惜本片在合理性方面差了一点。
几个孩子性格上的反叛似乎不至于离家出走;意外的命案似乎不至于要所有人付出一生陪葬;即使是老师护子心切,也不至于如此安排现场处理——要达到完美犯罪效果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比如碰巧可以糊弄男主就是借助了偶发事件。
当然,影片所呈现和倡导的,人与重要的人之间,直抒胸臆、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是消除误会、深化感情的直接方式。
对此我深表赞同。
演员方面,张孝全有第一季的经验,毫无难度。
倒是苏慧伦,再次看到这个名字,好似与少年的自己久别重逢,满满的惊喜。
第二部也看完啦,总的来说还是延续了第一季的水准吧,画面的尺度也是挺足的,各种血腥场面都给足了特写。
我觉得整体剧情算是稳定发挥吧,其实里面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很多我以为的大坑并没有在这一季发挥作用,就像张检,我以为他身份特殊,是和这个案件有关的人物,再加上他一直针对方毅任和林景瑞,我一直觉得他可能是背后黑手之一什么的,没想到他的故事线直接延伸到下一季去了。
还有一个我认为挺大的bug就在于薛欣宁这个人物的设置太明显了,以至于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好猜了,因为她和方毅任非亲非故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不求回报地帮助方毅任,所以摆明了她就是有问题的,这么一来,其实整个故事的趣味就少了一些。
其实在他们调查到716公车的时候我很多次已经怀疑薛欣宁应该就是某个某个受害者的母亲,甚至说就是萧家颖的母亲,但是之前萧家颖的母亲萧敏君又确实坠楼“死了”,我的怀疑也就暂且只是怀疑了。
林明诚这个角色的设置我不知道该说好还是不好,我一度以为他就是幕后凶手,因为他的很多表现实在过于假惺惺了,但是没想到他竟然是十五年前唯一一个没有对萧家颖动手的人。
你可以说这次这次悲剧是由于他带了枪引起的,但其实我觉得并不是。
其实青春这个时期少年们的内心就是动荡不安的,他们叫嚣着肆意地说要相互依靠走下去是真的,但是对现实和未来的不安和恐慌也是真的,很多情绪和行为的爆发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然而悲哀的是,曾经的好友在被自己害死以后他们选择亲手磨灭证据,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保持沉默,就算在这期间他们时刻都在遭受道德上谴责,直到薛欣宁一个个找他们复仇,他们流露出来的只有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当年事件的推卸,所以很大程度上,人有着卑劣的本性。
唯独林明诚他说是是自己害死了萧家颖,他或许对萧家颖是真心爱过的,或许是因为在那段迷茫孤独的日子里萧家颖曾经救赎过他。
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他还是选择贯彻当年他父亲的安排,决定把这一切继续埋葬下去,所以他甚至连和萧家颖一起的拍立得都烧掉了,他又创办了七叶基金会,似乎是在为自己赎罪,但最终他和萧家颖之间的情谊也没带来正义,也就让他的这一系列行为显得有些虚伪了。
故事围绕着这七个少年的青春展开,没有很多的反转,现在的薛欣宁就是当年的萧敏君,她把自己整成了当年的薛欣宁,这样的设计也谈不上多特别。
这一季有些华彩的地方反倒是七个少年之间的故事吧,青春就是这么危险又动人。
推理这回事,其实点破了,也不是很值钱。
就比如,大多数推理题、推理小说,其实都是要努力对上作者的思路。
什么叫对上?
说的不是梳理那些表面上的线索,而是作者这样的写法、这样的描述措辞,是为了什么?
一个简单的例子,嫌疑人X的献身的叙述核心,就在于不经意间留下了一句“用哪里哪里提取的毛发做比对”这里的叙述其实是很冗余的。
可这次,真的有点错愕。
因为作者的思路明明很明显,但是最后却给出了一个很烂的另外的答案?
我不懂为什么。
比如,对最后凶手的定性,前面反复强调过的,每一个人的死法不但是很恐怖的,而且他们死前也很痛苦,更有甚者还特意把被害者的身体的一部分寄给被害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的家人一起痛苦——这已经极端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应该说,这种复仇方法已经不是极端能形容——我认为应该形容为,邪恶。
凶手的动机并不难想,既然都是围绕萧小姑娘的案件,那只可能是复仇(如果是为了灭口,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可是,这样的邪恶的凶手的复仇,会让观众认同吗?
不行啊。
要让观众认同倒也不难,现实里的张扣扣、小说里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都很典型。
那么,执行一场邪恶复仇的凶手,作者肯定是想要大加批判的,结果最后反而在字里行间感到在为其开脱,着实有点疑惑。
再者,第二季的题眼是什么?
第一季我们可以提炼出的题眼是【自杀】,第二季呢?
毫无疑问是【原生家庭】。
案件核心的七个叛逆少年,有比较多描述的袁歌手、刘设计师、林执行长、和萧小姑娘,他们都表现出了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
袁歌手被强迫学习不喜欢的钢琴;刘设计师丧母后父亲酗酒,对她非打即骂;林执行长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被忽视;萧小姑娘的母亲关系虽好,但母亲似乎生怕她离开,而表现出严重的控制性(toheart2里的久寿川莎莎拉同款),我大胆推测,原本其他三人也有设计这方面的问题。
并且,一开始主角方毅任和其女江晓孟的问题,不也摆明了 是原生家庭吗?
甚至一闪而过的 赵承宽 警官的家庭关系(含第一季)不也让人感觉到这个题眼的存在吗?
可为啥最后却偏离了呢???
那么,整个最开始是怎么样的?
或者说,这个悬疑能做得更好吗?
可以的啊。
而且不难——但是更重要的是,明明能看出编剧有为这个结局埋伏笔的迹象和思路啊?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彻底强化最后凶手的癫狂——就目前来看,凶手的形象依然模糊,不称职的母亲和过度的邪恶,混合起来过于怪异。
不如,就让她一错到底。
她的虐杀部分不用改,但是最后,她一直追求的真相,其实都是泡影。
真相是:她的女儿在误杀陈后,为了防止牵连到其他人,于是设计了“先杀人后自杀的”现场,包括在尸体上放动物粪便等,最后她负疚自杀——也就是说,警方结论其实大差不差,只是这个母亲不愿意接受罢了。
甚至为此,让女儿的多个朋友痛苦离世。
为什么女儿有设计现场、骗过警方的能力。
第二集的时候其实有铺垫萧小姑娘的文字能力,随口就帮帮袁歌手唱出了很好的歌词。
可以拓展啊,萧小姑娘其实想当作家,并且喜欢的就是推理小说,所以平常就有在关注刑侦学,加上故事里的“连日大雨”,骗过警方应该还算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剧情出现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吊诡的是,该剧主演妈妈的演员尹馨,正是萧美君的演员。
并且,这样还能深化主题。
实际上,从第二三集(袁刘先后被杀)开始,我几乎可以听到某个角色在(结局)感叹:可怜的孩子们啊,他们经过努力,终于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萧小姑娘努力保护了朋友们,结果,她的原生家庭却毁了她的美好愿景。
大家,都好像和原生家庭这个词,脱不开了。
——该让谁来说呢?
方毅任无共情能力;江晓孟虽然很合适,但二十岁的年龄也不太适合;赵警官自己家庭的问题都束手无策;这种话多半会出自徐记者之口,她也是一个和原生家庭有问题、并且长期受困扰的人,但是上一季结尾正好和解了。
——又对上了?
实际也不太自然。
从黄子佼的metoo新闻中可以看出,原生家庭这个词在港台地区实际也很流行——而整个剧里充斥着原生家庭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说到这个词,这难道不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吗?
绝了,21号当天才看了九龙城寨就看到这部生了,这不是瞌睡有人递枕头,本来我还大放厥词讲我只能get信一的皮肤,但是刘俊谦真的有点帅哈哈哈哈(嘴角留下不争气的口水(不是)。
如果说第一季前6集是好看的,这季就剩一半了,压缩成5集应该稍微好点,顺便刚开始本人直接预言(没办法悬疑剧看太多了),队长第一季已经学乖了所以会信任,没有上帝视角的话很难相信男主吧,所以另一位你不对劲,再讲剧透了就;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张检的质疑是完全合理、客观的,主任的中文真的很流畅但是说快了还是有点鬼子味就突然变好笑;顺便我反而觉得徐海茵的人设在基金会剧情里没有跑偏,包括后面展现出的相对冷静的分析方毅任的视频,用搜查令限制检方,但同时有执着于失足儿童的感性,这些都是符合她的最初设定的,所以和方毅任搞对象才是最离谱的部分,如果作为和第一季的联动角色,对外为了维护基金会的形象但是内里偷偷调查林明诚,后面再联系老熟人给出关键线索会好太多吧;男主已经尝试过正常的生活但是失败了真没必要继续,太爹了真的好烦啊凭什么要被原谅啊打着爱的名号就能当做前面的苦没吃过吗,顺便虽然我发现社会派很喜欢这种迷途青少年故事但是有一说一叛逆和中二的同时没有是非观和脑子真的让人觉得无语。
PS:曾敬骅的方毅任出现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想笑,第一反应是这能被欺负马华看起来一个能打十个但是又想起来张孝全也能打十个(不是)。
再嘴一句,不知道是因为方毅任设定和女儿的故事在情感线上占了太多比重,所以专门围绕亲子关系来做文章吗?
但是很难看啊,主线案件大逻辑是完全站不住的,剧情中的几对重点关系人:方家父女,林家父子,萧家母女,都过于脸谱化;总之还是强有力的宣传反婚育主题哈,真的尊重一心扑在工作上大人们,有时候我也想说凭什么啊工作一天都累的要死了还要带小孩而且一不小心还会有心理问题,这种事又没个公式化的教程,普通家庭都难保不会有个二百五小孩再有点特殊情况真就一个大型豪赌,还是算了吧省点精力专心自己。
啊我是不是发现了主创的真正意图啊。
剧情不行:查案过程中一直在追究已逝警察的过失,全然不思索当下的连环杀人犯是谁。
这是不顾及下一个受害者。
作为悬疑剧,最后两集尤其拖拉,小女孩包庇妈妈杀人的设定又把她打回了不清白的处境,也无法表现原生家庭的存在的矛盾。
不应该用包庇和恐惧来体现爱。
罪犯只负责杀人,没有交代她如何知道十五年前的真相(在废弃公交车上是第一次知道才受到冲击)。
枪走火意外杀人有可能,但争执中害人窒息却没察觉很假。
妈妈一直介意老师误判案件,却没有向老师复仇而是对付男主也是奇怪。
方毅任最后的挣扎里说他是怪胎,老师是“唯一”理解他的人。
这句话真的把赵承宽的信任和庇护,徐海茵的容忍和体谅,晓孟试图相处的付出,友情爱情亲情全都抹杀了。
而且剧情里老师只是从思维方式上理解他教导他,而朋友情侣女儿是在日常里尝试努力与他沟通相互理解,男主不该说这样的话,显得他懦弱自私自我。
第二集的人物亮点只有晓孟,演员倒多是亮点。
六千很适合当烟雾弹,他既可以表现地像是无力的弱者,有些表情也可以充当一点嫌疑人。
结尾里男二号迎接了罪犯出狱,看起来像是要铺垫第三集,而且想要揭示警队权力内部的腐败。
但怎么讲,一个退休警察的家里都有完整的案件记录、赵可以让法医压下证物、警队里极其信任的同事都没有调查过背景。
剧情表现出来的警队本来就制度不严明,不需要权力也可以遮天,就不劳烦权力屈尊下场了。
第二季不好看,第三季请不要来了。
以及,奔驰很炫。
大妈你是要和你爸生活还是你爸谈恋爱 方毅韧第一季死去活来办案这样的人有什么受不了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队长跟着屁股后面保护男主 消除情绪不是压制憋坏自己 是平衡身心理性观测 不背书包近看很油腻你记者白当的话这么多杀人犯哪一个看得出来真实内心?
你们是自杀还是喷血涂鸦阿 12两个现场一模一样 都是豆腐乳 自己的女儿跟杀人犯有关联,跟一群自杀的人有关联,女儿有抑郁症,自己的师父的儿子是杀人犯,师傅包庇他,你这跟柯南差不多了,身边的人都是杀人犯,精神病。
极度崩溃的状态下还在考虑要不要补充证据 不能签字?
现实呢 沃特的警察随便签一下 我要去KTV了 林景瑞蠢到把车子留在这里?
角色脸谱化 大部分人都是同一个人在自言自语 无情理性 薛法医为了推动剧情不务正业,一个法医还要外出搜证,他为了推动剧群,突然晕倒,突然骂方一扔。
江晓梦面对两个丑女,设定是美女的薛法医和那个张玉密总是害羞的笑,好像是一个正在谈恋爱首次约会的男孩一样,笑的好假,好恶心,好丑啊。
每个月清理一盘番茄酱就赚几千块我也觉得自己是有意义的
还他妈日式的。。
啥意思。。。
演员也好像是日本名字 第三季要拍政治方向了吗 日本殖民的后遗症吗。。。。。。。?。。。。。。
还他妈日式的。。
啥意思。。。
演员也好像是日本名字 第三季要拍政治方向了吗 日本殖民的后遗症吗。。。。。
还他妈日式的。。
啥意思。。。
演员也好像是日本名字 第三季要拍政治方向了吗 日本殖民的后遗症吗。。。。。。
全剧人均奔驰,然后黑帮老大出狱门口不说S级 连E级都不给配好么。
C级开出去感觉保护费都要收不进来了出了上述一个槽点,感觉这一季是悬疑外壳下的家庭剧 讲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 悬疑不足但内容不错豆瓣为啥要求140字.......手动滑稽吐个槽居然不让发期待后面1-6季 感觉上可以再有6季
一个悬疑剧 故事也没讲好 逻辑也没讲好全员降智 人物扁平化 第一部塑造的好好的女主形象 第二部像个吉祥物 男主形象塑造不够深刻 蠢的要死 又让人无法共情 看到最后让人失去耐心 男女主的感情线更是直接突兀地交代出来 没有什么深刻的描绘 违和感十足 全剧人物角色只有晓孟是刻画比较完整的 逻辑更不用讲了 无法说通的地方太多 感觉编剧把所有功夫都用在主线的案件上 其他东西糊弄糊弄就得了 最后弄了这么一泡东西出来
#谁是被害者2✍🏻『一句话评语』:一部悬疑片除了悬疑不好其他一切都挺好……加一句吧——一般的2确实还挺2的……✍🏻『剧情』:本季案情独立,与第一季无瓜。
本季主打男主与导师之间的联系——被视为恩人贵人的导师刚刚离世,男主便被多年前与导师共同办案的受害人家属拖进了一桩陈年旧案,与旧案相关的人逐一死亡,所有的线索都指向“男主即凶手”,男主一方面要洗清嫌疑,一方面要找出真凶。
✍🏻『吐槽小作文』(剧透慎点):『真相』:真凶其实是女法医,女法医真实身份是旧案中死者的妈妈,她借用了多年前某小县城一癌症致死的女医生身份,整容成她的样子来到男主单位当法医。
贴身陷害。
『疑问/:?』我好奇几个问题❓法医是随便就能当的?
剧中只看到这位女士被家暴心理创伤导致心理和精神有轻微问题,没有医学背景描述是怎么直接就能满足法医职业需求的?
❓她冒用身份的对象死于癌症,医院档案可查,那她冒名顶替进入司/法机关的时候没有经过背调吗?
这么草率的吗?
❓开场就是女法医为了抹除自己的真实身份,伪造跳楼死亡场景。
后来男主通过化验衣服才发现死者DNA并非大家以为的那个人,即女法医用一具无名body替代了自己跳楼的body——what⁉️body不是首先要用DNA确定身份的吗?
这么随便的吗?
……还有些其他的就不说了,以上几点如果理解不了也就没有研究其他的必要了。
✍🏻『总结陈词』不要关注悬疑部分,这剧看看无妨。
苏慧伦演得可以呢。
你自己觉得离谱吗?
比第一季好看太多张孝全发福成这样我依然爱他 削减了我对曾敬骅的感情这一季的故事有想法到底谁是凶手 到底谁是受害者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好最后会长那一出着实有点多余
如果没有第一季我是会给五星,是能想到凶手是谁,但手法还是太意外了(可能因为太过时反而根本想不到)。虽然已经说烂了,但人的悲剧真的大部分是原生家庭的锅,懵懂无知的时候就被迫接受了支离破碎和千疮百孔的环境,长大了怎么和解啊?PS.我不是黑,但苏慧伦演技都比林心如好是怎么回事?
问题家长和问题儿童的一场闹剧 每个人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非常的自私且偏执 如果是凶手站在林景瑞的位置上 依她的偏执程度应该会更可怕 哪有什么我为了你好 全都是为自己 题外话 原来女法医是苏慧伦演的 小学就听她的歌 怪不得觉得法医那么漂亮声音那么好听
海茵彻底沦为工具人……方毅任真是让人狠狠怜爱了好惨一男的(这哥哭起来好可爱哈哈哈)但是还是不懂怎么会拥有爱情,是智性恋吗?而且叛逆女鹅why对海茵如此丝滑接受?搞一个日本人棒读台词又是想干嘛
应该还有故事吧
我弃了,你随意。打开第一季发现自己看过。。。但都没留下什么片段的痕迹,可见给第一季打3星是合适的。而第二季一开场就烂的一批,没有继续耽误时间的必要了。。。
有点可惜,“谁是被害者”的命题变成了“谁是凶手”,而且并不难猜。故事依然从多人连续被杀害开始,而后形成蜘蛛网般的悬疑脉络。问题在于既没有深度的社会探讨也没有强逻辑的推理,前段人物单薄也导致了情节拖沓。结局铺出了更大的谜团,还是期待第三季能尽快面世,编剧请好好写故事。
什么乱七八糟的..藤冈靛又来凑什么热闹
开头几集还是血腥悬疑气氛营造得十足,没想到结局。这法医也太好冒充了吧
差评真的很搞笑 这个质量怎么也比唐探网剧质量高多了
距离第一部这么多年早已忘记上一部讲啥了 但是看主角看得厌蠢症犯了 女儿长得也丑丑的 许玮甯戏份好少 整体剧情除了花样尸体已经没啥吸引力了
苏慧伦明年拿个金钟吧!
一口气看完 爽
情理做得蛮足,这个系列的连环奇案,有形式感博眼球,也有盘根交错的恩怨在左右情绪。都是被冤屈、被抛弃、被遗忘的人,凭着短促的气在这混沌人间求一个明白,没有谁能理解谁的苦痛,或者逃离谁的牢笼,彼此是福也是祸的羁绊,成全了人这一生的波澜。而身在局外,爱恨都不容置喙。想不起大boss隐藏自我的方式,在哪些故事里见到过了,不过依循汽笛声寻人的方式,该是在某部迷雾剧场里?加入了刘俊谦、藤冈靛和苏慧伦,真好,就是上一季很讨嫌的赵承宽被斧正了,很有魄力的徐海茵却被边缘了。(难得张孝全发微博,结果我一把图发出来,就被删除警告……)
剧情难看也就算了,角色设计十分偷懒,能够在许多演员身上发现他们曾经雷同的影视形象。陈妍霏与刘子铨的《无声》二人组,尹馨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与女儿的代际冲突...
next level
前面不行,后面真的是扯啊,难怪分数这么低,逻辑重大瑕疵。又让我想起来那个韩国把body拼接的,真的虾扯蛋。
立意不错,剧本很糟糕,编剧在编织悬念上很吃力,剧情牵强且断裂,主观视角变来变去,很跳戏。演员里晓孟演得太表面太刻意了,方毅任更糟(和本子也有关系),内心戏应该通过关键动作,而不是扭曲的表情来呈现,但苏慧伦演得很好,堪称整容式演技。最近两年好几部台剧都有类似的毛病,立意很好很高,完成度很低,感觉本子花的时间不够。
制作很精良,演员表演也很出色,张孝全演的这个阿斯伯格症的法医低情商表现真得想让人吐槽,对女朋友对女儿关系都是一团糟。本季的案件,有那么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美剧鲜血淋漓第五季的剧情。剧情给的线索很丰富,大概第二集第三集就推断出凶手是谁,只是不明白动机。男主角没有上帝视角,就被凶手耍得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