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春运进入第23天,铁路发送旅客突破1亿。
同期落下帷幕的贺岁片,以超过10亿的骄人票房收官。
由广电总局发布的国产电影2008年年度总结显示:国产影片全年票房将新纪录锁定在42.15亿。
无疑2008年是中国贺岁片大丰收的一年,也是“品牌植入”这种营销形式在这个影视档期中运用最“疯狂”的一年。
其中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植入了不下二十种品牌,宁浩的《疯狂赛车》、徐克的《女人不坏》和陈建亚的《爱情呼叫转移》也零零总总不下十个知名品牌。
这些电影中,我认为尤以宁浩的《疯狂赛车》令人欣喜,有人说他继承着昆汀·塔伦蒂诺和盖·里奇诡丽的血脉,开创了中国黑色荒诞电影的“宁浩时代”言不为过。
他从“石头”一直“疯”到近前的“赛车”,而且“狂”式不减,这正如本田汽车从摩托车找到了爆发点,宝马家族的盛年期是从他只生产发动机的婴儿期开端的一样,而在《疯狂赛车》中有着欧洲纯正血统的斯柯达汽车从一家自行车厂开始他名门贵胄的百年历程,品牌植入是门当户对相得益彰的。
我一直对一百年前捷克这款经过“布拉格之春”和捷克工业振兴时代走过来的名车情有独钟,这次在宁浩的《疯狂赛车》里,斯柯达这位绅士再次因为与自行车的不解渊源向世人展示了他源自骨子里的激情。
影片《疯狂的赛车》是一部全部用“巧妙”桥段衔接的电影,剧情比导演此前《疯狂的石头》更加紧凑,讲述一位因0.01秒差距痛失金牌的国家自行车车手,在失意落败后无意中卷入台湾黑帮、泰国毒贩、陕西小偷等多方争斗中经历的疯狂历程。
剧中六条主线,尽管夸张但是合理,最终六线归一,流畅不悖,六个主线中一共包括12个角色,而其中真正的主演至少有5个,除了在大红大紫的《疯狂的石头》中才情尽显的黄渤外,斯柯达明锐在影片中可以算是另外一个重要明星了。
明锐的出现和电影情节环环相扣,再现了自行车赛指定用车的场景,为赛车手保驾护航,同时担当警车,与男主角共同穷追不舍,其强劲的动力和稳健的操控得以尽情体现,紧凑炫酷的画面冲击拓展着观众的视觉经验,斯柯达明锐合情合理地成为剧情发展中一道不可或缺的耀眼风景。
在电影中将某产品的符号甚至品牌理念策略性地融入媒介内容之中,构成了观众真实直观或通过联想所感知到的情节的一部分,这种配比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这种植入在中国起步较晚,因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但是在欧美却由来已久。
早在50年前,一部《蒂凡尼早餐》成就了奥黛丽·赫本,更让人们迅速了解和喜欢上了珠宝品牌TIFFANY&CO,这成为了品牌植入式广告最经典的例子。
50年来,自不必说太过典型的007系列中的名人、名车、名表、名酒总总之例已经把品牌植入玩到了极致,其他的电影也同样大行其道,这是商业电影的游戏规则,也许不是必要的,但是却是必然的,只要植入的巧妙,不光不会是肉汤里的蟑螂,还会是名媛香腮上的可人痣。
人生如戏,《疯狂的赛车》与《疯狂的石头》如出一辙的黑色幽默最终看到的是一种人生置换的悲凉——疯狂如果成为生活常态,那人生本身就是荒谬的。
好在这仅仅是宁浩在全球金融危机阴云笼罩下给中国观众的一杯止咳糖浆;好在我们还有类似斯柯达这样的世纪品牌印证着人世精神的不朽,在它们百年的历程中,经受了太多的风尘和历练,延续到今天,是岁月给了我们的一个奇迹,让我们有斗志去迎接走出电影院后光天化日下与剧中黄渤面临类似的真实挑战,也有信心去等待宁浩的下一次“疯狂”。
(张烊)
[年前给杂志写的旧文了,没什么新鲜东西,现在发出来是让有些人知道,我在豆瓣上给某些电影打一星两星是有原因的。
]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后,媒体对于观众的惊喜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看这部电影就象去相亲,结果去了以后发现相亲对象是全智贤。
3年之后,《疯狂的赛车》又要揭开盖头面对观众。
有了之前的期待,现在的观众还会再次得到惊喜吗?
我只是一个经常被当成所谓“影评人”的电影爱好者,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看了不满意来找我”之类的胡话。
孔子和耶稣都曾经说过,无论如何,总有20%的人是什么都不满意的。
看电影作为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不能对你的感受负责。
但从娱乐消费的风险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保证《疯狂的赛车》会是贺岁档电影中消费风险最小的一部。
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张电影票钱,你从《疯狂的赛车》中获得的消费满足感和愉悦感一定会是最高的——我敢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看了所有贺岁档的影片,所以我不怕你向我扔臭鸡蛋。
看电影作为一种先付款后消费的娱乐类型,观众在买票的时候是必须要冒一定风险的。
所以电影的宣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以至于现在大家能够在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有关电影的信息。
如果你曾经在2008年买过股票,你就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并不能帮助你买到一只挣钱的股票。
当大盘从6000点高台跳水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是头朝下还是脚朝下。
当中国电影整体水准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靠这些信息去做出看什么电影的选择,其实等于没有选择。
但是《疯狂的赛车》会不一样。
因为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作为观众的尊严。
这是一个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打磨出来的电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远远超过一般国产电影,也可能会超过很多好莱坞电影。
它就象是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所有的齿轮都紧密地咬合,所有的齿轮都能顺畅的转动。
如果其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你作为观众都能感受到异常。
能够达到这种技术标准的东西,就一定会具有一种美感。
《疯狂的赛车》和完整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
当事情做到这一步后,剩下的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对于《疯狂的赛车》来说,它应该会让影迷惊喜,让观众欢笑,让老板数钱,让官员满意。
《疯狂的赛车》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虽然我们会因为有期待而忐忑不安,但这种躁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上次去相亲蒙了个全智贤,那这次就算不是安吉莉娜·茱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我。
因为我无法证明自己没有从宁浩导演那里或者发行方那里拿了好处。
不过当电影上映后,你一定会听到你身边的朋友不断地在你耳朵边提起这部电影,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是赞扬。
你可以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但你总可以相信一些人。
我想他们会帮你做出选择的。
我相信,一部好电影的特征之一,就是你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来完整转述它。
如果想要了解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电影院亲自体验一次。
而《疯狂的赛车》应该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影片公映前,无论媒体上有多少喧闹的评述,这些其实都不重要。
去看一部能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电影,是我们作为观众天然享有的一项权利。
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这项权利,就能够去改变一些事情。
而《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值得你去行使你的这项权利。
对于我来说,我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选择去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
一次改变一点点,最后改变一个时代。
每一个观众能做出的影响可能只是一点点,但千万观众的选择汇集起来以后,迟早会让“中国电影”这个虚拟的对象明白过来,我们作为观众有权利要求得到正常的、等值的娱乐。
昨天晚上终于观看了久闻大名的疯狂的赛车。
虽然同样是久闻大名,但是却有和“非诚勿扰”、“梅兰芳”等等大片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我对这部电影的几乎所有初期了解,全部来自于电影本身的口碑,而不是媒体的宣传。
很多朋友在给我介绍这片子的时候都用了这样的句式:“你一定要去看!
”于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几乎人人都说好看。
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国产电影的口碑。
当时 “疯狂的石头”风头正劲,我却觉得它只是个意外,本能地认为导演宁浩就好像我印象里的大部分新歌手:第一张专辑总是比较好听也受欢迎,但是第二张就完蛋了,就算有运气出第三张,很多人也已经忘了他。
但是我错了,“疯狂的石头”之后,“疯狂的赛车”又借着我朋友和同事的嘴,以最有力度的“口碑攻势”迎面而来,我几乎是被督促着看了这部影片,非常喜欢。
正是因为喜欢,即使晚了八秋,我还是忍不住想嘚吧几句。
首先,有一批人说宁浩是在模仿盖里奇,有一批人推崇这种模仿,也有一批人看不上,什么网状结构、什么台词口音全都拿出来嗷嗷分析,有板有眼,似模似样,累不累啊,咱们就是一看电影的,理论手法特点啥的都是讲故事的手段,单纯一点,你就说这电影好不好看吧。
我觉得好看,很多人都觉得好看,那不就得了么,多简单。
既然看得是宁浩的“疯狂的赛车”,既然好看,那能不能请“盖里奇”露一面就出去啊?
有完没完啊?
这谁的场子啊?
真惹烦了就不是请“盖里奇”出去了,而是请他滚蛋!
(此处盖里奇不代表他本人,特指频繁出现在赛车里的关乎盖里奇的冗杂言论)然后,我心有余悸的想起了关于“《英雄》是中国现代电影产业的里程碑”的论题。
在此我还是斗胆鄙视一下“英雄”,你看由它引领的“无极”“夜宴”“十面埋伏”等等,简直是关乎“中国大片”的一场灾难。
我承认它赚钱了,我承认它画面很炫,我也承认它的“带头大哥”的地位,但是我始终觉得一个产业的里程碑还是要“口碑”与“钱”兼得,才称得起这名号,就像一个时代的英雄总需德才兼备。
反正我始终觉得“中国电影”很像当年的“中国足球”,钱不少赚,也很会忽悠,老百姓也愿意支持,但是从赛场和影院出来的很多人在骂……这难道真的是好事?
也有人说:要搞清楚这是产业,赚钱是首位的。
抱歉我不懂太多,我个人的浅见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些年中国电影靠宣传靠明星,赚了很多钱,但远没有满足众多观影人的期望,消耗了预支的观影热情,因此观众必然很快就不会再买账了。
相比之下,一个“又赚口碑又赚钱”的模式才是一个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吧。
于是我很希望“疯狂的赛车”能在电影市场中杀出一条可以长期走下去的健康之路,那样的话,当有人称它为“里程碑”时,我将举双手赞成。
最后我想说句大俗话,疯狂的赛车,你一定要看,哪怕是看盗版盘也要看,因为有机会把你带进宁浩的下一部电影的放映厅。
赛车不如石头的地方:1.人物的情感塑造。
《石头》虽然也是几伙人多线索交叉,但是包世宏还算个主角,影片有不少篇幅描述了这个本该“三十而立”的男人在现实中的困境和他对责任的坚守。
有几场戏着力刻画了这种情感,比如在厕所尿不出来的宣泄,在海边念了两句京剧,以及对老婆(女友)的倾诉等等。
这样一来观众的情感就有所依托。
因而在最后真正的玉石到了包世宏老婆的脖子上,包世宏自己得到了好市民奖还解决了前列腺问题,观众们也会在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对于其他的几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也非常饱满,这个在群戏中尤为可贵,片中谢小盟,道哥,黑皮,小军,三宝,大盗麦克,房地产商及其跟班,都有血有肉,甚至宾馆的前台女招待和保安们也很出彩。
除去性格塑造以外,影片对这些人物的道德表现也有关注,最后也依此安排了各个角色的结局。
心肠坏的房地产商和秘书最后惨死于他人手下,比较狠的道哥戏剧性的死于车祸,不讲究卫生又跟女人乱搞的小军被逮捕,头脑简单的黑皮则以搞笑的偷面包被追收场。
相比较而言,赛车里面虽然人物依然各有特点,但是对于情感上则鲜有关注,大部分人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利益。
虽然也对赛车手耿浩和奸商李法拉做了一些道德上的表现,但是因为表演风格和剧情安排的关系力度不够,也就导致观影中观众的情感没有依托,只是跟着影片的剧情一起疯狂。
2.台词。
石头里面既有很多经典的爆笑台词如顶你个肺,别摸我,泡妞下血本等等,也有像谢小盟的一些本来很有哲理但是放在场景里蛮有喜剧效果的话。
赛车里面虽然也安排了比较搞笑的台词,尤其是对搞笑杀手二人组,但是笑果相对一般,出彩的地方很少。
3.对社会环境的反映。
这两部电影应该都瞄准了地域特色,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厦门。
不过石头对于重庆的描写其实更深入一些。
赛车对厦门的描写仅限于城市面貌,并不能做到像石头看完以后对重庆的人文特点也能有一定了解。
通过对高楼大厦和棚户区的对比,现代建筑和罗汉寺的对比,从侧面上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
另外也涉及到房地产和国企的一些问题。
当然重庆本身在国内属于贫富差距尤其大的一个地区,山城的棒棒,大款和时尚美女相映成趣。
厦门本来不具备这些。
4.配乐。
这个就不仔细说了,其实赛车的配乐也算好的,两首闽南语歌曲和摇滚信天游都不错。
但是石头的配乐更惊艳一些,配的几段京剧的效果更出彩,最后那段对决前的摇滚也特别贴切。
片尾曲也更好听。
赛车的进步:1.场面。
飙车戏,枪战戏,武打戏拍的都不错。
比之前《奇迹世界》更进一步。
将来也许宁浩可以拍拍纯粹的动作片。
2.特效。
石头的特效基本就是一些简单的画面处理。
赛车特效更多规模更大,里面还有爆炸,暴力镜头也比较逼真。
3.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有所提高。
石头基本上是以叙事取胜,配乐也很有感觉,影像上比较平淡。
赛车因为在情感刻画上表演的不到位,所以影像上做了一些补充。
梦境追捕,丢打火机和自行车赛场的一些慢镜头处理的很有范儿,一些镜头的角度给的也很好。
4.线索更多编剧难度更大。
这个可能是部分人认为赛车比石头更好的主要原因。
人物的冲突更复杂一些。
5.剪辑更疯狂。
石头的剪辑只能算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的普通水平。
赛车比较夸张,据说有900多个镜头。
这也导致看的时候基本稍不留神就漏过了重情节。
总的来说,虽然都是多线索黑色幽默的形式,其实两部影片定位不同。
石头在很喜剧的同时也有人文关怀,而赛车是一部更纯粹的商业片,可以算是动作喜剧片,靠巧妙复杂的剧情和刺激的场面吸引人。
我就不剧透了。
《疯狂的赛车》仍然是采用多条线并行,一定巧合点上交织,最后汇聚在一起。
叙事方式类似《疯狂的石头》。
提醒同学们要留心记剧情,开头部分我就没看明白。
另外提醒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同学,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定!
中国观众为啥老那么赶时间呢?
字幕后还有点东西,不要错过。
我讨厌生硬的植入式广告,我花钱买票了,你还插广告,植不好就造成硬伤啦。
镜头宝贵吧,别浪费了。
厦门的景色不错,这倒是一次不错的形象展示。
最后,我疑惑为啥丫要歧视考研人呢?
********************************************************人名谁都会抄,就不麻烦影评人啦写影评的人说《疯狂的石头》是模仿《两杆大烟枪》,我顺藤摸瓜下了个瞅瞅,还挺有意思的。
借宁浩导演的福,开了眼界,竟然有这样讲故事的。
因为一个石头收获两杆烟枪,我觉得挺值的。
现在《疯狂的赛车》后,写影评的人又提起抄的话题。
我就想求求影评人们,别再提人名了,什么昆汀什么盖里奇,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你们就分析分析具体哪抄了?
别再培养只会记人名的下一代文艺青年了。
那些既不逗乐又没点技术分析的影评写出来干吗?
我在苦苦搜寻讲好故事的方法,连我国论文界这种垃圾产量奇高的地方都能搜出叙事分析的文章,那些写影评说宁浩你丫抄的吧的人就过个年省省吧。
拿这个作话题,只能显示出你还是个不成熟的文艺青年。
(成熟的文艺青年属褒义词) 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logs/34198278.html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logs/34289449.html
宁浩拍的戏,演员长得都很雷,尤其是九孔。
如果不是因为九孔,或许不会特地去下载来看。
认识九孔是从台湾的综艺节目《全民大闷锅》(现改名为全民最大党)。
影片延续《疯狂的石头》的叙事方法,几条线交错,最终把所有人都联系到一起。
影片在厦门取景,加上台湾演员的加盟,闽南风味很浓。
徐峥在说“有没有?
有没有?
”的时候让我一阵爆笑,那是九孔在《全民大闷锅》里的口头禅。
或许宁浩也是《全民》的粉丝吧。
九孔在里边是个狡诈、不太聪明的人。
他那张不用戴面具就跟V怪客长得一模一样的脸,几乎不用演就能把角色诠释得近乎完美。
穿着超人服装,用激昂的声调、夸张的表情、和九孔风格的台词,《疯狂的赛车》几乎就成了特别版《全民大闷锅》。
最后九孔演的李法拉死于非命很牵强地给这个人物画上句号。
或许是出于对九孔的喜爱,我很同情这个角色。
我对这部片子没什么期待,纯粹是因为九孔难得上大荧幕而且是主演之一而已。
第一次有臺灣的綜藝咖進入院線的大銀幕,也算第一次央視6套的電影話題開始帶到這些綜藝掛的藝人。
九孔,戎祥,在內地宣傳電影時,也不忘用上臺灣節目里常見的笑點,只是回應者寥寥。
六套乃至全部的內地話語提供者們稱他們:臺灣綜藝主持人。
在臺灣他們是通告藝人,是諧星掛綜藝咖,領每周幾個電視臺 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的通告費,業余客串各種偶像劇和舞臺表演或商業活動。
這些是每天在臺灣電視節目上出現的熟面孔,從每天的9點檔開始,完全有可能在一個時段的6個不同的節目中見到同一張臉。
他們是目前最夯的綜藝談話節目里的救火隊,每天提供無數符合當期話題的故事,再負責搞笑,和主持人一搭一CUE,保持節目里的幾個高潮,提供幾個保證有效收視率的梗。
他們,是保證臺灣電視業的最大根基,在宣傳期才有大明星露露面的娛樂節目,他們是常客,熟客,永遠敬業地保證節目不會開天窗。
他們最輝煌的時刻,可以像NONO,小鐘一樣,成為演藝圈的B咖。
他們不會是A咖或超A咖。
常常能看見一把年紀的藝人還要攜家帶口趕通告。
然而他們的出現,保證了一整個娛樂事業的每天旺盛的蓬勃生機,每天不停的新陳代謝,和電視業傳播娛樂的強力戲碼。
九孔出身全民最大黨,節目里有邰智源,郭子乾,洪都拉斯,許傑輝,白雲還有新進很紅的納豆和陳漢典。
依靠對臺灣名人的卓越模仿和創意環節,呈現的不知搞笑那么簡單,像節目最初的名稱“全民亂講”,坐在電視前的那一刻,全民成為了最大的主角,有人替你歡笑著出氣,該是對電視觀眾最有誠意的愉悅對待。
戎祥就是和眾多本土味的綜藝咖一樣,時常帶來腥膻色的擦邊球節目。
模仿和爆料,搞笑或特殊才藝,我越來越不懷疑,這些在節目上看到厭倦的綜藝咖,身上的才華絕不止表面的輕佻或淺薄。
在綜藝節目里你來我往的斗嘴或全武行的表演中,不能不說機智的幽默,靈巧的反應,恰到好處的綜藝效果,均來自智慧的洗練。
有時可能必須承認,在一次次RE通告的過程中,電視節目的策劃或創意過程,往往反映了人類的腦力激蕩。
無論是搏版面的心機,還是講笑話的功力,口才和頭腦,乃至臨場反應,成為一個合格的綜藝咖,一個不斷有制作人邀請,有收視保證,有比別人高級的便當,可以不必為綜藝效果犧牲個人臉面,坎坷的通告路一點都不好走。
所以我開始在不同的地方欣賞這些綜藝咖的表演,一如在電影中,九孔和戎祥都那么恰到好處得發揮了角色的最大戲劇效果。
或許很吵鬧,沒什么所謂文化積淀的支撐,反倒無比合適在你需要幽默,歡樂的時刻里,像做菜的香料,絕對也是重口味的那種。
我喜歡電影里出現的那些閩南語臟話和歌曲。
有時抱著臺灣的青春舞曲小眾獨立不撒手,卻絕對不能失去活躍的綜藝咖。
電視節目制作人王偉忠很執著,簽演員的眼光永遠釘在長相古怪的搞笑藝人身上,吳宗憲帶紅了一批已經轉型為主持人的綜藝咖。
瓜哥,憲哥,菲哥,一眾拼搏的演藝咖的眼前,還有需要登頂和完成最后華麗轉身的目標人物。
沈玉麟,景行廳男孩,紅不起來的年輕偶像,還在擠著胳膊踢著腿,給自己拍一個CDEF咖的排位。
有時候會說時勢造英雄,赤壁里面英雄排座位一定讓吳宇森傷懷了腦袋,幾個綜藝咖便宜又好用,效果保證給你爆棚小喬周瑜的練劍洗茶房。
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横空出世,有点不太真实,似乎偶然而得,《疯狂的赛车》则证明宁浩的时代来了。
冯小刚太老,累了,逗人乐是累人的事,看看从卓别林到周星驰,私下里都郁郁寡欢,就知道搞笑有多累,有多心酸了。
何况冯导如今是大导演了,虽然草根习气仍浓,可到底不同过往了。
不着四六的影视公司没有了,开车讨薪的司机,在美国混日子不得志的中国混混,跟班的摄影师,统统不见了,变成骗VC的“海归”,优雅的空姐,跑北海道度假谈情说爱,唱日本歌掉眼泪,“小资”了,也“文艺”了。
再往下,该往奢华糜烂里走了,拍现代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宁浩还年轻,有无限的可能,只有有足够的天才,就有足够的时间供他挥霍。
故事结构仍然延承《疯狂的石头》的多线索,错综环绕:一个禁赛的自行车运动员,想给死去的师傅找块像样的归所;一票飘到大陆的台湾“山寨”黑社会,要和一位身手矫健的“泰拳”高手交易毒品;一个黑心的保健品商,雇佣两个够“专业”的农村杀手除掉自己的老婆;几拨人就阴错阳差搞到一起。
再掺上卖墓地的徐铮讲述“潜规则”,和“人生后花园”,两个一心要破大案,却总是关键时候“掉链子”的警察。
捎带,把不贴谱的“保健品”,牟取暴利的“开发商”,一并调侃了一番。
你要看热闹,绝对够热闹,你期待悬念,绝对够精巧,你要找乐,就开心得笑吧。
没人说别破坏了他的孤独,没人拿黄金、菊花来搞什么象征,做视觉艺术。
你笑完了,痛快了,故事也结束了。
冯小刚拿语言调侃,宁浩讲故事,讲得精巧,讲得幽默,虽然人物也常常出语惊人,台湾黑社会说“本地的黑帮太没礼貌”了,杀手说:“干一行,爱一行”。
可冯小刚拿舌头“逗你玩”,你能把中间的笑料拆开了单独讲,宁浩的逗笑,离开了故事,就没意思。
所以你一定要坐在那里看,融进去,才能忘情地笑,笑得忘掉自己。
冯小刚像相声,像小品,宁浩的是电影。
对大陆而言,宁浩的尺度够大胆,能够上映实在是奇迹。
又是黑社会,又是买凶杀人,泰国毒贩穿着人民警察的衣服,死了还在指挥交通,黄渤开车带着死警察去报案,值班警察不问事,先让你填表。
我小时候,《黑炮事件》就号称“黑色幽默”,和宁浩比,差得太远了。
宁浩一部电影,死了一堆人,而且死得惨烈。
如果只看死人的段落,几乎不像喜剧片。
我们习惯了分析,这个故事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所以讲故事前,要先想想有什么社会意义,是不是符合当前形势和潮流,别触动了什么人的软肋,惹得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宁浩老老实实讲他的故事,不怕犯什么忌讳,如果你看到了什么意义,看到了讽刺,那也是你自己的感觉,宁浩可什么都没说。
电影就是这样的。
其实所有艺术都如此,急着讲道理的是哲学,不是艺术。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宁浩明显比原来有钱了,故事里有了追车、爆炸、比赛的大场面,还生硬地夹了一堆广告,故事却不及《疯狂的石头》。
最后部分混乱而生硬,相比之前紧扣密接,仿佛漫不经心。
黄渤作为主角,却是最不出彩的人物,开场比赛和结尾比赛的呼应,是常见的俗套,没有太大必要,像文章里的“游词”,除了凑故事时间,看不出多少意义。
银牌救命,更是好莱坞及各类模拟好莱坞影片中烂得不能再烂的桥段。
九孔饰演的保健品商除了推动故事,摆出一副夸张造型外,也缺乏亮点。
倒是“杀手”、“台湾黑帮”最有喜剧效果。
不过从性格上讲,都有出乖卖傻的成分,不像《疯狂的石头》,通过情节伏笔给予人物行为以合理性,没有斧凿拼凑的痕迹。
不过,瑕不掩瑜。
而且,我听说这个故事光通过审查就用了十个月,三个小时的故事压缩成两个小时,有点乱也理所当然。
我要向宁浩致敬!
为了这样的故事,这样开怀的大笑,这样大胆的表述。
中国的电影和中国的思想一样,要更开放,更灵动,更坦白,更兼容,才有出路。
顺便说一下,“泰拳”的段落紧凑舒展,没准宁浩还有做动作片的潜质尚未发掘,不知他是否愿意再试试这种类型片,没准能开创出新风格来。
扫描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微信公众号
虎狼争食的新春贺岁档,继承《疯狂的石头》的余勇,宁浩的《疯狂的赛车》像一匹黑马,没有太多轰炸式的宣传攻势,仅凭口耳相传的民间口碑效应,第二次创造了观影疯狂奇观。
七个编剧合力接龙的剧本,脑力激荡节奏明快,好人物,好故事,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刀见血,前因后果弹无虚发,几条线索交叉合拢,一气呵成。
第二次进影院再看此片,依然吃惊地看到了座无虚席的观众在豁口缺牙一般爆笑的情景。
这个档期内,著名的港式喜剧导演谷德昭和黄百鸣带领吴君如、龅牙珍、冯勉恒、田启文、林子聪、郑文辉等周星驰电影配角余孽的《家有喜事2009》,故事老套情节生涩,没有任何长处可言;刘伟强的《游龙戏凤》浮光掠影,拿着舒淇和刘德华当花瓶随便插了一下,却连几年前杜琪峰的《龙凤斗》都不如;而“越贱越勇”的国产惊悚、喜剧导演阿甘的《高兴》则白白浪费了一个优秀题材。
《疯狂的赛车》像久旱的甘霖,来得正是时候,诚意十足润物细无声。
这一回,有张国立、林建岳等几位老板舍得花大钱,从分镜头对接,影片配乐,特效运用,角色搭配,“赛车”都更加具有化学反应,视觉、听觉效果上宁浩都玩出了新花样。
既继承了石头的癫狂、狠辣、糙汉品质,又在剧情上花心思地去抖包袱,揭包袱,玩的更加疯狂过瘾。
西北方言、山东方言、重庆方言、闽南方言、台湾腔国语,在奇怪的语境里奇妙交融,再一次带来了喜出望外的笑果。
即便有植入式广告出现,也没有像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里那样刻意得让人反感。
石头出现至今,很多人还在说,宁浩学习了英国电影痞子盖.里奇的叙事模式,且不论这种质疑成立与否,同样是“师夷长技”,姜文老师学习库斯图里卡巴尔干式癫狂气质的《太阳照常升起》就毁誉参半,为什么宁浩学习盖.里奇就成功了?
显然,宁浩是个聪明家伙,懂裁剪嫁接洋为中用,不但要本人玩的爽,更要照顾观众看得爽,姜文就停留在了前一个层次上。
何况,盖大爷也今非昔比,新片《摇滚帮》依然被批得口水淋漓,有个中国优秀的弟子也算长脸了。
宁浩的两部疯狂里,配角常常盖过主角引领笑料,“石头”里面配角“黑皮”黄渤的演出,在很多地方抢了主角的戏,这次在“赛车”里大翻身成了主角,却被台湾的戎祥、九孔,以及内地王双宝和巴多饰演的两个土鳖杀手等几个配角,抢了很多笑果,照此看来,下一次疯狂里,黄渤未必是主角。
一点瑕疵是,顶着“石头”的美誉继续制造疯狂的宁浩,这次显得有些紧张,赛车的进度稍稍缺少了石头那样不急不躁的自然气象。
粗糙的石头和精致的赛车虽然出自同一个模子,后者却是顶着压力超水平发挥,实属不易。
多说无益,看片才是王道。
爱钱也爱才的投资人是断然不会放弃要宁浩继续制造“疯狂”的想法,疯狂冷却后黄渤应该和导演宁浩一样在发愁,为下一个未知的疯狂怎么去鼓捣而紧张焦虑,而外面的观众和投资人的呼声和期待却愈发急切,也越来越挑剔。
宁浩还是卸下担子,舒一口气,放松绷紧的神经去休息休息,千万不能紧张抓狂,不然疯狂压迫症下面产生的东西一定会坏事。
希望下一次的疯狂,还将来得正是时候。
100分钟,2400个镜头,三批人的命运疯狂的搅合在一起,这就是《疯狂的赛车》。
其实在春节期间就到影院看过这部影片了,虽然想写点什么,但是发现很多东西网上都有了。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巧合和幽默的影片,本身就像是一个DVD彩蛋的大集合,每个地方都能看到属于导演的小聪明,作为观众只要去欣赏就是了,不需要再去解析。
因为谁都不傻,而导演本身又是尊重观众的人,所以我们只要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享受观影的乐趣就是了。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耿浩和台湾黑帮“接头”的那个场面。
几条线索最后汇集到这个时刻,全片的爆笑高潮就在这一刻到来。
而黄渤和戎祥的表演也恰到好处,尤其是黄渤当忍受不了对方文绉绉的话语时,用山东话差点说出“我操”,然后狠狠的说要不是我有事我真……那个样子把山东人发狠时的模样演绎地惟妙惟肖。
每当看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哈哈大笑。
再就是两个小弟在出租车上把骨灰当毒品用舌头测试时,再次狂笑。
电影院里的笑声也数此时最响。
只这一段也能称为国产电影的经典了,也已经值回了整部影片的票价。
而在影片结束时隐藏的三个片段也充分体现了导演的聪明。
可能这是唯一一部能让大家在电影院里看完字幕的电影了吧!
其实关于影片的内容,虽然从始至终体现的是恶有恶报,但是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的讽刺却也达到了类似电影的极致。
当耿浩气愤的喊出:你们就知道用证据冤枉好人时,你想到“俯卧撑”和“躲猫猫”了吗?
而在片中,那个泰国人穿着警服被冻死在那里的画面,也是在挑战影片规则的底线吧。
幸运的是,它通过了审查。
我觉得《疯狂的赛车》的公映和韩寒的《他的国》出版一样,都说明了现在音像出版业的开放。
值得赞扬。
最后想提提导演宁浩在影片中客串演出的出租车司机,个人觉得演出有点过火了。
一开始惊呆的样子还很有味道,但是后来大笑起来的表演显然有点浮于表面,以后,建议宁浩还是多在幕后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能够接连拍出两部这样好看的影片的导演依然值得我们为他鼓掌。
我只想用电影中那个杀手姐夫的一个词送给导演:牛B!
3+
满嘴顺口溜 你想考研啊!
抱歉我只看了10分钟。怎能与我心目中的大枪媲美。我讨厌赤裸裸的抄袭,即使可以抄袭的很成功。
导演说自己创作失败了……但是它在市场上成功了。
没有预期的精彩
比石头差太多了,看睡着了都。。
挺欢乐的,黄渤加徐峥还是挺有看点的。
鄙视,要不是因为在厦门拍的,我才不看类。。无聊透了。。那种幽默小的我无法参透。。
哈哈哈哈。恩。不管怎么样哦,我还是笑了。
三星半
比起石头,手法更纯熟,人物更可爱。中国终于有了个会讲故事的类型片导演。愿不义的都自毙,我们的明天会耿浩。
好是好看,但没有惊喜。
又一部“盖里奇”
宁浩学盖·里奇还真是学上瘾了。
宁浩再一次制造了疯狂的奇迹。
看过两次才真的看明白、
宁浩会讲故事。
搜狐投了多少钱啊?
老师曾说,好的喜剧是要现实得有点无奈。这点宁浩确实做到了。
好笑 ,山寨《两杆大烟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