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布鲁日看了《在布鲁日》。
布鲁日是一个美丽的比利时小城,也是保存完好的一个古城。
它应该是比利时风格的典范,而不是已经国际化的布鲁塞尔。
布鲁日号称小威尼斯,却没有威尼斯那样商业化,片中出现的许多场景我都刚刚去过,因此颇有共鸣:诸如运河边的风景和游船,广场上的彩色房子和高高的钟楼,装有耶稣的血的圣血教堂…… 这里有几张片中的截图和我在布鲁日的实拍对比,些许照片角度不太一样,但可以认出是一个地方。
【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in-bruges/】影片从一段凄美的钢琴旋律中揭幕,随后这段旋律也贯穿了整部电影,或用管乐重复,或用男中音吟唱,忧郁冰冷,凄美婉转,衬托出了本片的两大特色:布鲁日的美丽风景和英国人的冷感。
是的,这是一部在比利时布鲁日拍摄的英国片。
英国人的特点就是冷感和黑色幽默,从电影一开始的几个风光镜头就可以看出他们独特的视角,请看这位安详的狗君:本片的主角Ray的演员是科林·法瑞尔,一个长相颇似布拉德·皮特的爱尔兰演员,尤其是发扬光大了布皮傻和囧的一面。
在本片中他时常翘着八字眉,一副傻样,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这样的形象却是一个年轻的杀手,可谓绝对的土鳖级活宝。
男二号Ken的饰演者布莱丹·格里森也算是老牌英国演员了,他是年长的杀手,在杀人如麻之余又颇有人文情怀。
这样一老一少两个杀手在风光旖旎布鲁日观光自然有不少喜感。
一个赞叹这座宁静美丽的城市和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另一个则坚决的认为这里是shithole。
而男三号Harry(拉尔夫·费因斯)则更是阴阳怪气的代表。
满口用来做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fxxk组成的絮絮叨叨不紧不慢的超级长句是他的典型表达方式,他还死守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杀人随便杀,但是杀了小孩就必须偿命。
除了3位男主角,本片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和Ray演对手戏的女一号相比,我更喜欢那个文雅美貌的旅馆女老板,绝对让人舒服的美女,又绝无美式的俗气。
在关键时刻,她还表现出了她的正直和坚强,让她更加美丽。
冷感的英国人自然少不了刻薄的冷幽默。
在片里英国人先后歧视了肥胖的美国人,并把仇恨记在了美国人枪杀了约翰·列侬的账上,揶揄了过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有过虐童丑闻的比利时人,以及比利时人的英语口音(I heet/hit the Canadian?)。
当然也不忘挖苦一下英国自己的某城市(托特纳姆?
和导演有仇大概),反复无厘头的提及好斗的越南人,在互相追杀的时候还要商量保证自己一定会跳进运河,最后不忘赞美一句“布鲁日真漂亮,要是不在比利时就好了”。
片中还有不少对话很能反映这种冷感:“You’re from America?”“Yes. But don’t hold it against me.”“I’ll try.”Ken和一个侏儒的对话。
侏儒的自卑不在于自己是侏儒,而是自己的美国人身份。
Harry(拉尔夫·费因斯)恼羞成怒的摔烂电话,妻子进来说“It’s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狂怒的Harry骂道“You are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事后道歉,还要强调一遍“I’m sorry for calling you an inanimate fucking object”这种把拗口的脏话反复念叨的方式还在其他地方可见,Ken和Harry唇枪舌剑,骂到了对方的孩子:Ken:Harry, let’s face it.And I’m not being funny, I mean no disrespect,but you’re a cunt.You’re a cunt now, you’ve always been a cunt.And the only thing that’s gonna change is you’re gonna become an even bigger cunt.Maybe have some more cunt kids.Harry:Leave my kids fucking out of it.What have they done?You fucking retract that bit about my cunt fucking kids!Ken:I retract that bit about your cunt fucking kids.Harry:Insulting my fucking kids! That’s going overboard, mate!Ken:I retracted it, didn’t I?Still leaves you being a cunt.Harry:Yeah, I fucking got that.黑体这句便是典型。
其他还有神经兮兮的比利时人纠结于“Alcove”这个词等等情节。
但这种幽默不是充斥着影片的各个角落,而是本片悲伤基调的点缀。
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个中文名叫《杀手没有假期》。
随着情节的推进,这种悲情的忧郁气氛愈发浓厚,几个身为杀手的人心中的人性本质和他们的身份与经历不断的冲突。
Ray的痛苦是自己第一次工作的过失,无论如何也无法补救,深深的自责和不安其实才是这傻里傻气的神经兮兮的根源。
Ken做了半辈子杀手,似乎早已麻木,但偶尔唤起的对美好事物的赞叹还是令他不时触动,而老板的最新指令更是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Harry看似冷酷无情,其实也是个悲情人物,他被自己的规矩所束缚所奴役,他习惯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也习惯压抑别人的。
他最后一次快乐的假期是在7岁,在布鲁日。
影片也没有详尽的理性的讨论这些,只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悲苦,融入在这冰冷美丽的布鲁日的圣诞节中。
本片用了一种很有特征的背景虚化的手法来处理画面,既浪漫化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故事,又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冲突:这种美感是贯穿每个细节的,而杀手的悲剧命运也是无处逃遁的,影片在Ray仰视着布鲁日圣诞节夜空中飘落的小雪中落幕。
女主角在影片中提到过“还没有过一部关于布鲁日好电影”,现在有了,就是这部《在布鲁日》,或者叫《杀手没有假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也许不看DELETED SCENES的观众不会看到 为什么KEN效忠于HARRY,虽然电影里也提到是因为他的妻子在那个删掉的SCENE里面,年轻的HARRY来到KEN的妻子的尸体旁,问是谁干的,旁边的一个貌似HOOKER的女的惨笑着所,是“POTTER”.。。。。。
于是HARRY冲到警察局去 把POTTER的头砍下来了我突发奇想的猜测 那么多演过HARRY POTTER的人一起又拍电影 是不是在闲暇时经常聊起当时拍哈利波特的旧事。
英国和爱尔兰人的幽默真不是盖的。
整部影片的幽默筋骨,让人想起希区柯克深入骨髓的悬疑腔调,大势已定,情节就是个信手拈来。
果然,导演动动小指,就笑的你内脏疼。
结局却可以用悲壮来形容,雷误杀小男孩因自责要自尽,布用生命保护朋友。
哈利杀了违背“不杀妇孺”原则的雷之后,因自己杀了男孩(其实是侏儒),吞枪自杀。
所有的错误和情义,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用生命买单。
诸位,你们配得上人类对正人君子的敬意。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请坚持并丰富自己,路漫漫其修也远,待汝上下而求索。
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此之前惊艳了我。
平庸是灵魂的污垢, 科尔曼断指拒庸友, 他要拒绝平庸,洗刷灵魂。
在此,对所有敬重灵魂的人表示敬意, 今天就刷你的《三块广告牌》。
我代表希区柯克看好你,期待新作。
“你们简直都疯了!
”这是影片结尾处两位职业杀手在持枪对峙时,挡在他们之间的酒店女老板发出的惊呼!
显然,作为一个习惯了平静的小城生活的比利时女人,她可能永远理解不了这些人的行为逻辑。
而本片恰恰就是一部以英国式的黑色喜剧手法讲述关于职业杀手的奇特的不为人知的职业信条、尊严,以及灵魂救赎的电影。
年轻的英国职业杀手雷(法瑞尔)因刚刚在教堂枪杀神父时误杀一位小男孩而内心倍受煎熬。
杀手头目沃特(费因斯)因此特意安排肯(格里斯)陪同他离开英国到比利时小城布鲁日纾解心情。
雷显然不喜欢布鲁日,特别是不喜欢布鲁日的教堂。
但在一部黑色风格的英国电影当中,过分压抑的角色性格制造不出喜剧效果。
雷无论如何苦闷彷徨,都必须要遇到让他感兴趣的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女,一个是侏儒。
黑帮杀手电影中,枪手爱上无辜女子几乎已经成为的定式。
但本片导演却通过独特人物塑造以喜剧手法对其进行了颠覆。
餐厅初次约会一场戏中,男女双方相互吸引增进了解的方式已不再是通过传统的烛光音乐和甜言蜜语,而是以一种古怪性格驱使下的斗智来推动。
先是雷用极其粗鲁的言语表达了对布鲁日这个城市的极端厌恶,而女人则平静的回应自己就是当地人。
可出乎意料地是对方没有按照常理道歉而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厌恶感。
于是在女人的诧异反应下,第一回合男人占了上风。
接下来,当雷试图要讲一个比利时笑话调节气氛时,女人的再次的严肃表态却真的让他有些坐立不安了。
可在他鼓起勇气道歉后,女人却又扑哧一笑说刚才是开玩笑的。
第二回合,女人完胜。
而之后女人职业的曝光也是一种颠覆:工作远没有其人长得那么纯情。
甚至可以说并不比雷的更体面。
好在这种“门当户对”并没影响两人的亲密关系的发展。
可随之而来的激情好戏却被持空枪闯入的第三者所搅局。
于是,一个由“空包弹”所引发的血案,为整部影片的黑色结局埋下了伏笔。
正在比利时拍戏的美国侏儒虽然不是主要角色,却成为本片导演渲染英国式喜剧风格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此人奇特的身体特征,与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丰富的招妓经验等行为举止形成了反差对比,并以此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而即使是他的国籍也没有被导演放过。
按照传统,出现在一部英国电影中美国人自然免不了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第三个人》中的霍利·马丁。
在为特意为其主办的文学讲台上,这位美国西部通俗文学作家竟然对欧洲文学和意识流等一无所知。
让会议主办者和观众大失所望。
在本片中,导演则用侏儒的一句口头禅表达了他对这个另类英国电影传统的致敬:每当被对方问及他是否是美国人时,他总要板起面孔来严肃地告诫对方:不要拿这个来修理我!
当然,警告是失效的,他还是被修理了。
可如果要认为侏儒的作用仅仅就是搞笑那你就错了。
这一角色本身所具有的重要而隐蔽的叙事功能直到影片结尾才最终揭晓。
对于本片的这个黑色结局,姑且不去探讨设计的是否有些刻意,仅凭编导能够充分挖掘作品中角色的叙事潜能这一点就值得赞许。
本人一直认为,即使是在一部反映宿命论思想的作品当中,命运所主宰的突变情节也不该脱离铺垫、伏笔等叙事手段而孤立存在。
换而言之,必须要尽量避免诸如某人在一切尽在掌握后却突然被疾驰而过汽车撞死之类的模式。
因为这种处理方式本质上和被滥用的画外音一样都属于编导在江郎才尽的情况下的一种投机取巧。
正是基于此,本人才非常不喜欢伍迪艾伦的《赛末点》的结局。
戒指作为一个决定主人公命运的重要母题,立意的确不错。
但错在与之产生联系的是个从未出现过无名歹徒,而不是像本片一样是个观众所熟悉的角色。
或许在最终的效果上,二者的差别不会很大,但凭空引入一个人物或一场事故,却使观众失去了更高级的审美感受。
黑色是本片的主色调,杀手的日常工作程序也充满了英国式的黑色幽默。
肯在接听上级电话时,对方明明是要向肯传达暗杀命令却不直说,而要顾左右而言它地闲扯布鲁日的天气和景致;向他们提供武器的当地人士,则似乎根本不关心枪械质量或子弹数量,而是热衷于与对方探讨英语语法的问题。
本片最黑色同时也是最出人意料的情节,发生在肯持枪走到目标背后准备开枪之后。
他当时做出的那矛盾的近于荒谬的行为,在特定故事和人物背景下反倒显得如此真实合理,甚至感人!
影片差强人意的情节设计是雷的“去而复返”,以及最后的当街追杀。
特别是之前的公园、之后的塔楼两段高潮的反衬下,更有敷衍之感。
三位主要演员的的表演比较到位,但没有达到本人对于英国黑色喜剧中的角色塑造的期待。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演员。
在世界电影日益写实风格影响下,想要再看到亚力克·吉尼斯在《仁心与冠冕》中那种八面玲珑的高度戏剧化的喜剧表演已是一种奢望。
对了,已是短短一个月内第二次在欧美电影中看到孩子成为杀人不眨眼的犯罪份子的行为禁忌的故事(《刺杀据点》中横在绑架美国总统的凶残的西班牙极端份子面前而不可逾越的是一个小女孩。
那部电影的矫情之处正在于此:女人往主席台底扔定时炸弹时,难道现场就没有儿童吗?
)。
对于此种巧合,本人不想从太正面的社会人文的角度去解读,而更愿意将其归为一种西方式的伪善。
你只要去想一下伊拉克战争中被美军以各种借口枪杀的儿童数量,便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请不要让我成为英雄,——不要让我产生想作英雄的欲望,保护这个无力的我吧!
我是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的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侏儒。
——《侏儒的祈祷》 芥川龙之介马丁.麦克唐纳只导演过三部长片,《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和《三块广告牌》。
有意思的是,其中两部都有一个侏儒出现。
侏儒们并非匆匆而过的奇观,而是都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自身的性格也很丰满,可看出导演花了不少功夫特意让他们在片中发挥作用。
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的侏儒是个很愤世嫉俗的人。
因为身材矮小不巧被杀手大佬亨利一枪爆头,而亨利也因为将其误认为是小孩,饮弹自尽。
而在《三块广告牌》中,侏儒则是女主角的追求者,并在女主角放火烧毁警察局之后帮她逃过惩罚。
两个侏儒的共性在于他们在剧中虽然只是主要事件的旁观者,却恰好出现在了决定性关头,深深地影响了主角们的命运走向。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侏儒呢?
如果说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用侏儒是单纯为剧作服务,要设置最后将侏儒误认为小孩的圈套所以非此不可的话,在《三块广告牌》中再次让侏儒出现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所以马丁.麦克唐纳在今年的采访中略为提及了一下。
他说“我要么就写个有血有肉的侏儒,要么就完全不写”来表达自己对侏儒确有偏爱。
全文在此,然而笔者因为无法翻墙翻墙注册不了the telegragh,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下。
http://www.telegraph.co.uk/films/0/martin-mcdonagh-golden-globe-winning-three-billboards-outside/鉴于麦克唐纳没有详细说明他对于侏儒角色的偏爱究竟是为何,笔者就在此先做猜测,仅是为抚慰好奇心的举动罢了,不见得严谨。
释放心中的野兽——侏儒即本我侏儒这一形象自诞生以来,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孩童式的天真和恶意。
他们最早出现在文学中,是因为在早期社会人们不能理解为何会有身材如此矮小的人,于是将他们写进了神话中。
如在日耳曼神话中,侏儒被认为只有两岁孩子一样高,但是白胡子老人。
他们有制造,冶金等能力,还能隐身,他们助人为乐,却又喜欢恶作剧。
(参考自《侏儒千年史话》)。
而在古代社会,侏儒又成为了被养在宫中给贵族娱乐的人,地位和职能同小丑,弄臣很像。
既然侏儒曾同弄臣有过相似的命运,那么可否以此作为依据,猜想马丁.麦克唐纳笔下的侏儒也许是弄臣的一种现代变体,有着相似的作用?
先来看看莎士比亚笔下的弄臣:王公贵族的小丑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拥有一项特权:可以以搞笑的方式谏言君王,而免受惩罚,这种风气尤其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时期盛行,她自己身边就有好几个著名弄臣。
莎剧中的弄臣都语言幽默而睿智,是“有话语权的傻子”。
他们的世界观往往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成为一种敢于颠覆社会既有规则的人。
《李尔王》中的fool马丁.麦克唐纳在西方首先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戏剧家,执导过多部出众的戏剧,受英国传统戏剧影响颇深。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早期创作时曾写过一个短篇,是关于“一个身材极为矮小的作家被关起来,并被迫成为莎士比亚的免费代笔”。
作家笔下的作家和叙述者形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化身,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马丁.麦克唐纳两次用上侏儒,是为了履行他在早年就立下的志愿——像莎士比亚一样,借着手下侏儒(弄臣)之口,嬉笑怒骂间,戳破种种人间真相,言他人之不敢言?
马丁.麦克唐纳的戏剧确实收获了不少“恶名”,他早期关于爱尔兰的几部戏剧多以爱尔兰西部为背景,充满冷漠,乖张的人物形象,并以暴力流血,黑暗而又不失幽默的故事作为主线。
曾被认为“丑化爱尔兰人”,“滥用刻板印象”,“新殖民主义”等,大受指责。
然而在《杀手没有假期》中,亦有太多以刻板印象做笑料的桥段,也挺offensive的。
“胖得跟大象似的美国人”;“英国人鄙视美国人”,还有“阿姆斯特丹盛产妓女”……充分反映出导演是个不怕招骂的人。
这些招骂的刻板印象,大多出自于杀手雷之口。
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脾气暴躁,到处打架,对一切上档次的东西都不感冒:历史,宗教,古文明,喜欢大杯啤酒,保龄球馆和漂亮女孩等感官刺激。
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天真却又粗鲁。
这让雷这个人物鹤立鸡群,迅速地成为了电影的中心人物,哪怕知道他是个杀手,我们还是无法抵挡他这种率性而为的魅力。
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雷居然也有跨不过去的坎——他误杀了一个小男孩,良心的谴责让他想自杀,而亦父亦友的同伴肯也接到命令要在布鲁日除掉他。
就是在这时,侏儒出现了。
雷第一次看到侏儒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一定要挤进去看他拍戏,也正因此遇到了在片场的漂亮女主角。
本来他的笨嘴拙舌已经让女孩打算走人了,可是一番关于侏儒的谈话却救了场:“很多侏儒都有自杀倾向。
比如《梦幻岛》中的赫夫维勒查泽,《时光大盗》中的某个矮人。
他们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身高伤心,人们会嘲笑他们,还会叫他们的外号。
希望你们的侏儒不会自杀,不然你们的电影就完蛋了。
”她终于笑了。
在男主角成功约会到了女主角之后,马上下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对独自坐着抽烟的侏儒竖起了大拇指,侏儒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在暗示着什么?
雷,女孩和侏儒事实上是同一类人。
他们都能理解侏儒,还跟他成为好朋友。
我们也很快发现女孩和他一样处于社会边缘,她是个贩毒者,并以跟前男友串通玩“仙人跳”为生。
所以本质上他们都是不循规蹈矩也不被世俗所容,因此感到孤独的人。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身份,杀手,贩毒者,侏儒,这些都不是正经的身份,而身份的确实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就会带来心灵上的折磨。
这一点上,他们跟《铁皮鼓》中选择不再长大的奥斯卡很像,逃避成人世界,我行我素。
豆瓣网友畸小山在短评中提到“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
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
”很有意思,找出了三个人之间的共性,从而归结出了电影中的虚无感。
不过在笔者看来,倒是可以将侏儒,肯和哈利视为雷的三重人格,将这场虚无的布鲁日之旅视为杀手雷的一次精神救赎之旅。
再重新审视一下雷在布鲁日的处境。
如果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简单地定义本我,自我和超我,就会发现跟片中几个主角很像。
本我是人最为原始本能的欲望,是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表现为生气,性欲等。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作用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跟要管着雷,但是又总是对他网开一面的肯很像。
而超我则永远站在本我的对立面,是道德化,社会化的自我,来自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追求完美的境界。
是不是就像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松口,无法阻挡的哈利?
雷本来是个大部分受本我支配的人,他爱狂饮酒,酒后闹事,嗑药,性欲勃发。
但是跟着肯来到布鲁日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中世纪欧洲小镇”之后,他的欲望不断被肯压抑:不能喝多,不能出门,要去观光学知识…这是因为他由于误杀男孩的事件开始对自己的本我进行反思,于是服从于自我,试图弱化本我。
此时侏儒的出现即是他羞于面对却又无法放弃的本我。
侏儒脾气不好,拍着戏对导演竖中指;大部分时间,他沉迷于毒品和女色之中放浪形骸,嗑药嗑得妈妈都不认得,还一下子招两个妓女。
更过分的是,他是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恨不得全世界的白人和黑人开战。
记不记得片中有一个场景,即雷带着肯和侏儒疯狂嗑药,大家都醉了。
但是在侏儒说出了自己对黑白世界大战的设想后,肯翻脸勒并拂袖而去。
就在这时,雷站起来揍了侏儒,这是他和侏儒朋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目。
正因为侏儒是“不正常的人”,他背弃常理,不可能有正常生活,思维也自私又暴躁,也就是雷不加修饰的本我。
而肯是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他遵守规则,彬彬有礼到对着女士连脏话都讲不出来,也在社会上获得尊重。
所以雷选择让自我来压抑本我。
但因为他误杀小孩的罪行在良心上实在过不去,于是就有了哈利不由分说千里而来,即超我一定要彻底同本我对立。
最后,在布鲁日那个烟雾缭绕的夜晚,雷的本我,自我,超我统统死去,只剩下一副半死不活的躯体横躺在担架上,说出了最后一段对白:“坐牢,死亡,都无关紧要,因为至少无论坐牢还是死亡,都能让我远离布鲁日。
但突然之间,我意识到,fuck,也许这就是地狱,我的余生都将被困在布鲁日。
我真希望,我不会死啊”。
被困在一个地方,哪怕它是个大家都想去的童话小镇,也是地狱,因为不自由。
同样的,出生在一个礼貌,温文尔雅,清规戒律繁多的文化中,并被要求保持其出生的烙印,这本身也很难是自由的体现。
参考文章《爱尔兰情境下的马丁.麦克唐纳》《叙事的狂欢:莫言和格拉斯笔下的侏儒形象》《试论莎士比亚笔下的丑角形象》《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结构趋势》P.S: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侏儒这一意象也“出现”在了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中。
在五个年轻人以为自己已经拿到钱并能安然脱身,还大赚了一笔,喝的醉醺醺地开车回家路上,他们说出了:“一个妓女站在街角,一个侏儒拿皮箱过来”。
这里的侏儒和妓女代表了什么呢?
倒是有本英国小说《烟花散尽:一个妓女和侏儒在威尼斯》中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宁浩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对黑色幽默的看法,认为与喜剧非常不同—— 对于喜剧,宁浩断然否认了许多观众对他“喜剧片导演”的定位,他认为这是一个误会。
“我从来不会写笑点。
《疯狂的外星人》也不是按喜剧方式处理的。
”“我还是对现实的荒诞有兴趣,并不是对喜剧有兴趣,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
总的来说,这世上,只有你决定你自己可以成为谁。
流浪者、杀手、僧侣、圣徒、海盗、窃贼、酒保、诗人、乐手……酷或不酷,美或不美。
这是你。
天而生之,命运使然。
而当然这又不全是你,随着岁月,你不再那么锋锐,决然,一往无前,像是什么都无法阻拦。
简言之,你变钝了,不再通透,不再凌厉与峭拔,不再与世事作对,时光的尘灰覆住躯体,外壳鲜美亮丽,不是诗人,不是杀手,不是妓女与圣者。
然而在尘灰之下,你的内核发着幽暗独特的光,让诗篇产生,让歌曲吟咏。
你没有逝去,只是敛息,与世界共存。
这是本质,冥冥一种“道”,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而这则故事,讲的就是每个人心中那点“道”。
——因在一次任务的执行中失手错杀男童,以至险些饮弹自赎的杀手雷蒙。
雷蒙的前辈兼搭档,因不忍执行枪杀雷蒙的任务而试图放其逃遁的杀手肯。
无法忍受男童的误死,坚持要雷蒙以生命付出代价的幕后联系人哈利。
门票只收5欧整,规行矩步分毫不少却因此被暴打一顿的小人物售票员。
面对持枪凶人也夷然无惧誓要保护住客的旅馆孕妇老板娘。
你看,我们通常以这样的身份却做着那样的事,身不由己,无法沾捉。
这世上的人千千万,各各区分以肤色、国别、种族与语言,但真正使自己所以为自己的,到底是心内那团幽幽光芒。
那些生于它的人,也终将死于它。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布鲁日,此地有完美欧域韵律,灰墙瓦顶,爬山虎匍匐蔓生,维多利亚式样街灯,运河穿行城郭,偶见天鹅凫游。
塔楼尖顶在千年的流风中耸峙,古教堂里甚至传说遗有基督圣血,随岁月干涸复又充盈。
阴云静静下压,沟壑沧桑似老者脸庞,而起雾之时,甚至如同仙境美丽。
如你所见,这里实在是太适合发生点儿什么,关乎自由与宁静,缘起与缘灭,超脱与堕落,关乎爱,与死。
故事很妙,冠以杀手之名——我想杀手的迷人之处即在于这个群体的边缘性以及超越性,充斥暴力美学,游走于生死,浪掷性命与性情,其大雅却恰恰源自于大俗——对金钱孜孜不倦的讫求。
然而电影却并不因此倚为圭臬,当然不,它的特出之处正在于不对这个族群做边缘化处理,而是使其融合化归于人群,笑怒嗔骂,贪惧欣悲,有情一如万众。
然而太糟糕了,因这个族群一旦开始牵念动情,则必死无疑,没有例外。
总的来说,男主人公雷蒙十足是俗人一个。
絮叨,磨叽,挑三拣四,吊儿郎当,看到胖子会满脸恶趣味地大声嚷嚷“a bunch of fucking elephants!”。
然而可爱起来呢也是真可爱,紧张时咬一咬手指,八字眉斜斜撇,脸上的表情塌陷又犹疑,分明还是个孩子。
而我犹记得那一幕——雷蒙同肯坐在游乐车上,内疚折磨得他哭出来,他低下头,肩膀抖抖索索,在肯怀里蜷缩一如蒙童“我杀死了一个小男孩!
”。
而在肯低声抚慰过后,雷蒙抬起头来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要当什么,医生?
”抽抽鼻子,再加一句“得考试呢!
”哗,绝倒。
是的,英国人就是有这么一重特质,带一种原则性的神经质,哪怕要逗你笑也必须静悄悄不动声色,这是独一份儿的,西装革履的英式幽默。
影片在最后二十分钟进入高潮,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线索俱都汇聚碰撞,真是精彩的收梢——雷蒙和哈利在布鲁日绵长阒静的巷道里奔逐,夜色掩映,一丝人影也无,镜头哗啦啦扫过街巷,逐渐开始有夜雪萧杀而落,街灯在石板路上泊出亮痕,静静酝酿着死意。
终于他被一记子弹命中腹部,血液濡湿衬衫,不停歇,跌跌撞撞向前跑。
是要跑到哪儿去呢?
前方一片空茫,戴着怪物面具的人在眼前晃动,世界在眼前晃动,未来塌陷在脚下,晚了,晚了,即使得见哈利饮弹而眠,也终究晚了。
古镇天空幽深难测,唯有白色细雪飘落,覆上面颊,犹如一枚枚冰凉吻痕。
雷蒙最终永远停驻于此,这个他表现得万般厌弃的地方,fucking Bruges。
但我觉得,其实这已然是最合衬的死法。
每个人都殉于自身之道,也算死得其所罢。
不然呢?
死于一世惊心的隐痛,死于晦暗冰冷的牢狱,抑或死于自身巨大而呼啸有风的空洞?
况且这里到底是这样美,完美欧域韵律,灰墙瓦顶,爬山虎匍匐蔓生,维多利亚式样街灯,运河穿行城郭,偶见天鹅凫游。
而起雾之时,甚至如同仙境美丽。
而他也终于能够找到一块土地,静谧并且安详地,像植物那样静静生长。
雷和肯,两个冷酷的杀手在布鲁日渡假。
雷,傻中带衰的年轻杀手,在误杀一名男孩后愧疚而无法自拔;肯,深沉而宽厚的中老年杀手,像个慈爱的老大哥。
哈利,他们的老板,一个满嘴脏话废话连天又神经质的黑帮老大,安排两人强制休假。
影片开始,两个杀手一边观光,一边絮絮叨叨回首不堪往事,互吐苦水互相安慰;雷遇到了美丽的女子,逐步陷入爱河;一切如同一个寻常浪漫的假期;可其实,假期只是一个阴谋,哈利安排两人渡假,是让肯杀了雷;肯难以抉择,一面是杀手的职业操守,一面是兄弟情深,如何取舍?
雷也遇到两难,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而对生命心灰意冷,可温馨的爱情又让他开始对人生报着希望,走在生与死的边缘,他犹豫不决。
所有的矛盾和冲突最后一同爆发……这是部黑色幽默的影片,中世纪的古城,悠然而冷静的画面,无厘头的对白,滑稽又深沉的剧情,让人在一抿微笑后,感到一丝伤感,一缕忧伤,一切都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评了五星,隆重推荐。
摘录了部分经典对白:肯和雷在广场湖边谈心:肯:我杀了人,不是很多人,他们大多不是好人,除了一个人。
雷:谁?
肯:这个人是丹尼阿里邦的哥哥,他只是想保护弟弟,就像我们会做的一样。
他只是卖棒棒糖的,他拿着瓶子向我走来,你会怎么样?
……我杀了他。
雷:我的理解是,抱歉,如果拿着玻璃瓶,那就是致命武器,他自找的。
肯:我心里也那么想,我也知道他是想保护弟弟。
雷:我知道,但他拿着瓶子,或许会杀了你,这是你死我活的境地,如果他赤手空拳就另当别论。
肯:从技术上说,空手也能杀人,手也可以是致命武器,如果他会空手道呢?
雷:你说他是卖帮帮糖!
为什么卖棒棒糖的学空手道?
肯:我只是假设!
雷:他多大岁数?
肯:大概……50。
雷:50岁卖棒棒糖的老人他妈的学什么空手道?
难道他是卖棒棒糖的中国人?
天!
肯,我只想说 ……肯:我知道……肯告诉雷要杀他后:肯:来到布鲁日,是想给你留下最后美好的回忆。
雷:到布鲁日?
(雷苦思冥想)或许在巴哈马还行,为什么是布鲁日?
肯:……我猜……是便宜。
哈利给肯的电话留言:Number one,u aren’t in when I fucking told u to be in!Number two,why doesn’t this hotel have phone with fucking voicemail,and not I have to leave messages with the fucking receptionist?Number three,u better fucking be in tomorrow night when I fucking call again or there’ll be fucking hell to pay ,I ‘m fucking telling u。
HARRY第一, 我他妈叫你在旅馆等你却不在!
第二, 为什么这个旅馆没有他妈的留言机?
害我不得不让那他妈的接线员留言。
第三, 明天晚上我他妈再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最好他妈的在,否则就他妈的见鬼吧,我他妈的告诉你。
哈利雷和哈利在旅馆里对决,怀孕的店主玛丽卡在中间:雷:玛丽,让他上来,没事!
哈利,答应我,让她离开再开枪!
哈利:我发誓,她不离开我不开枪。
玛丽:我那里也不会去,这是我的旅馆,(转向哈利)要滚的是你!
雷和哈利左右为难。
哈利:我猜你也有枪对么?
雷:对。
哈利:那怎么办?
我们不能这样呆一晚上。
玛丽:为什么你们不放下枪回家去?
哈利:别傻了!
这是枪战!
整部电影围绕着“不杀女人和小孩”而展开。
剧情和所有的背景音乐都很搭,烘托出一点欢快而又有一点悲伤的氛围,这两种氛围真的是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但是丝毫不冲突,反而是非常和谐的。
杀手们都由于自己的错杀而想自杀,都不对女人和小孩下手,这点真的是极其富有魅力的,颇有男人味。
三个主人公的相爱相杀,极具喜感和悲壮。
雷的略微软弱,肯的重情义,哈利的满嘴“fucking”,人物形象各有特色,各有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都是真男人。
剧情中有一段雷躲在旅馆里,哈利要上楼追杀,可是怀孕的手无寸铁的女主人不让哈利上楼,没办法,两人为了不伤到女主人,商议同一时刻雷从旅馆窗户跳出,哈利从旅馆冲出追他。
这段将紧张的追杀瞬间打住,然后继续追杀。
整个故事的情节都是这样的有趣。
佳作无疑。
飞机上没事做,依旧打算看电影。
简介里看到colin,以为是科林叔,于是兴致勃勃地点了开始,开始后发现,原来是另一个科林。
英国人最喜欢搞各种反语。
It's very interesting=I'm bored。
It's my fault=This is your mistake。
对此我深有体会。
学校小秘一口英伦腔,我申请东西需要签个名,小秘让我找advisor,结果advisor说不该她管,我原话返回给小秘,小秘面无表情地反问,not her business? oh~that's excellent, very very excellent!
所以每次看英国电影,都要习惯他们认真表情下带着微笑,极其亲切地口吐讽刺,或者将剧情生生逆转,你还只能哭笑不得。
比如说生死关头还能琢磨“僻静角落”这个词被比利时人用得对不对。
比如说那个肥胖美国人非要上塔,胖子委婉地说塔里很窄──这其实是一个梗,后来我们会发现,拉叔和胖子要去塔上决斗,管理员说:今天下午塔不开放,因为上午有个美国人爬楼的时候心脏病死了。
你稍微笨得像美国人一点,就没法理解,还以为人家是赞美你。
比如科林叔在A single man里和朱利安笑得花枝乱颤的那段。
幸好这部戏里的侏儒同学深有自知之明:我是美国人,不过你别歧视我。
令我笑得头撞玻璃的当属拉叔跟独眼男的对话:怎么看都是你的错好伐,是你去抢劫他,是你要拿空包弹去抢他,是你被他抢了枪,是你被他拿空包弹打了眼睛──要被空包弹打伤眼睛不容易啊,你肯定站得很近──谁让你站那么近?
我是要去杀他,不过无法否认你是个白痴啊。
这部戏很有趣。
类型是惊悚犯罪,可是前半部分就是讲两个大男人在布鲁日游船逛博物馆,平淡无趣,其中一个还是同性恋,莫不是要变成浪漫爱情片了吧?
接着终于有了点小剧情。
柯林同学曾误杀了一个小男孩,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人生啊来世啊。
咦,这是不是要变成哲理片了?
过了一会儿终于来了高潮。
胖子接到任务,要做掉柯林。
要是美国佬来拍这部戏,接下去一定是胖子心有不忍,放柯林一马,然后柯林在追杀中逃出生天,最后和美女一起逍遥法外。
可惜这是擅长幽默的英国佬在拍电影。
英国佬笑了:您能再俗套点吗?
之后的剧情就是各种神展开。
前面的铺垫那么长,你总能在后面找到呼应。
比如餐厅里被误认为是美国人的加拿大人,后来就上火车来找殴打他的罪犯,不是这一段,柯林同学早溜了,拉叔也只能在朝胖子腿上打一枪泄愤后悻悻回家。
又比如拉叔和胖子理论时说,这是原则问题,谁叫他杀了小男孩后被你带走了?
要是我,我当场吞枪自杀。
这是原则!
原则!
还比如侏儒同学。
若不是最后一天穿成卖报小童样,也不会被误以为是小男孩。
西装革履的话,拉叔也不至于饮弹自尽。
美国人的HE硬是被英国佬搞成BE,而且我还是不停傻笑着看到最后。
比如本来柯林同学已经跳到船上了,船开出去老大一截,他傻坐在上面,自言自语:啊你打不到我你打不到我,这么远,有毛可能打到我啊?
然后就看到拉叔邪魅一笑,砰一枪,正中红心──这一幕是不是很像猫和老鼠之类的动画片?每次胖子对着伏地魔的脸真诚叫道:harry。
我就会默默把脸扭到一边──这感觉太违和了。
拉叔是剧情过了一半后才真的露脸。
那一连串f×cking留言,实在是太笑场了。
爱尔兰爆粗用bloody,相比之下,还是fxcking简介有力又押韵啊。
拉叔特别有原则,不动小孩,包括女人肚子里的小孩,也不许别人说自己小孩的坏话,不然当场崩掉你都不用说对不起。
所以看到旅店老板娘叉腰站在楼梯上不准他过去那里,觉得英国人的绅士原则实在是囧萌囧萌的存在啊。
胖子对拉叔的深情表白,不止拉叔傻了,我也笑场了。
在如此严肃的决斗场合说什么“我爱你,爱你的高尚人格”,是要闹哪样啊?
刚刚在塔下才骂人家是个无药可救的大混蛋,转身就我的爱了,也只剩有原则的拉叔才真的相信你不敢对你下手啊摔!
这招用得真是狠。
笑死我了。
然后我笑着笑着,就迎来了全灭的结局。
一口老血……作为一个去过布鲁日的人,最后要说一下,冬天的布鲁日真的是比较shitty啊!
姐是十月初去的,那时候才真是梦幻童话小城。
圣诞节时实在不够看了,什么都没有。
不过布鲁日的确是个文化古城。
圣血大教堂里供奉这十字军东征时取回来的耶稣之血。
另外一个教堂里还有米开朗基罗的圣母与圣子雕像。
塔旁有个达利的画廊(不过达利作假画也是出了名的,不怀疑那个画廊里有赝品复制品)。
有名的Bosch是布鲁日人,电影里出现的那幅炼狱之作就是典型的Bosch风格。
(我记得在马德里博物馆里有好多张Bosch的画,貌似渥太华的美术馆也有一张,特别小。
)有机会还是会再去一次布鲁日的。
有机会的话……
《在布鲁日》绝对是部后劲很足的电影。
虽然还不至于冲动到马上打开订票软件订一张去布鲁日的机票,但却时不时想起那座大雾笼罩楼梯很窄的塔楼,两张单人床的临河房间,艺术馆里三幅血淋淋的画,河道和广场的小桌,法瑞尔那张忧伤的脸,和他那像迎风乱舞的气球人一样360度扭动的眉毛。
《在布鲁日》也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
有血浆和断肢,枪击,谋杀儿童,迷幻药;有非常越界的黑色幽默和令人不适的笑话,嘲讽"都有自杀倾向的"侏儒、超重美国人、黑人女性;有宗教映射,神性的城市,以“惩罚”为主题的绘画,被枪杀的神父,教堂里保存的圣血;也有黑吃黑,追与逃,有悲剧的宿命论,情绪和情感,父子关系,甚至还有点空间来一段浪漫剧情。
这些过于丰富的类型元素,还有藏在台词中的耍机灵、掉书袋,让《在布鲁日》像四五部影片的集合,牢牢勾住又放大观众的情绪。
跳跃在悲剧喜剧甚至闹剧之间,影片带来了一种很新奇又略带割裂的体验,就像Ray游走在悲伤和愤怒之间一样,观众也被迫在情绪之间转换,时哭时笑,时而不适于血腥场面的尺度,时而为自己被政治不正确的笑话逗笑而感到隐秘的内疚。
出身剧院的麦克唐纳,是操纵语言和情绪的高手。
他剧作中的台词是出了名地有趣而富有音乐感,常利用人物的音调变化和不断重复,营造出一种有来有回的对峙。
比如Ken和Ray谈论之前的一次误杀经历,Ken举例说有可能他误杀的那个lolipop man(引导小朋友们过马路的一种工作)会空手道,那就成了纯粹的自卫行为。
两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Ray: You said he was a lolipop man ?!Ken: He was a lolipop man.Ray: What's a lolipop man doing on fucking karate?!Ken: I'm just saying.Ray: How old is he ?Ken: 50.Ray: What's a 50 years old lolipop man doing in fuckin karate ?! What was he a Chinese lolipop man ?!读麦克唐纳的剧作集和剧本后才进一步发现,他真的很喜欢用"?!"这个充满惊叹和反讽意味的标点符号。
这段对话中Ray通过抬高音调和重复Ken刚说过的话,对Ken不恰当的想象进行无情的拆穿,颇有点日系吐槽的味道。
《在布鲁日》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片段,比如Ray在餐厅揍完(他以为的)美国人以后大喊“That's for John Lennon, Yankee fucking cunt!“,或是在约会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调侃比利时的儿童虐杀案,这些以死亡和悲剧为话题的尴尬幽默,和一堆充斥着刻板印象却又被演绎得无比好笑的笑话,构成了麦克唐纳笔下的对话,总是让人当场笑出来,却又马上讪讪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厚道。
虽然是不可否认的好笑,这大段大段的政治不正确幽默却也为《在布鲁日》招来了大量恶评。
诚然这些笑话会让部分人群感到不舒服和被冒犯,然而正如麦克唐纳《枕头人》中主角作家卡图兰发问,“就因为现实世界里真的有小孩被杀,你就不准我在书里写小孩被杀吗”一样,讲故事的人只是在讲故事,他不必为所有听众的不适负责,而我们内心的那部分阴暗面,就留给我们自己在大笑后自省吧。
《在布鲁日》另一被大肆批判的元素,是过于铺张的血腥和暴力。
麦克唐纳将主角设置为杀手已经一定程度缓解了一些暴力的无因性,但直到之后的《三块广告牌》时,他才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这把为暴力背书的万能钥匙,将暴力和崇尚暴力真正地合理化,做出了不割裂不拧巴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段令人蛮振奋和欣慰的后话。
除开精妙的对话,麦克唐纳也是写人物的高手。
虽然Buddy film这样的搭配形式已经太过常见,麦克唐纳却能用充分的银幕时间去细细展现了人物的状态和心理,让Ken和Ray这样一对有点脱线的老少杀手,成为了银幕上继抱盆栽的大叔、穿西装的话痨之后深入人心的杀手形象代言人。
外观像个不太得志的理工科大学讲师的Ken,一下火车就开始了认真的观光。
杀手观光客这个身份设置本来就有种反差趣味,而Ken的不苟言笑和要打卡每个景点的那股子坚持,让他显得更加有种格格不入的好笑。
而没耐心的Ray,脚一沾到布鲁日的土地就拧着眉毛开始抱怨这是个"shithole",又在看到电影片场的时候高兴得像个上蹿下跳的孩子。
两个人物初来乍到时的这第一层描写,就已经相当有层次。
而对于两人精神状态的进一步观察,在揭示了Ray的心结和Ken的真正任务后逐渐展开,我们才能看到Ken的同理心和纠结,Ray百转千回的痛苦,和两人类似师徒,父子,和玩伴的关系。
杀手老板Harry,在剧情的前三分之二都只活在信件和电话中。
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物发展被耽搁了,信里满溢的脏字儿,电话里咄咄逼人的口气,都在塑造一个暴戾又原则至上的反派形象。
当他的脸顺着电话线出现在景框之中,Harry立马贡献了一段摔电话和安抚孩子的戏码,增添他属于黑帮老大和慈爱父亲的人物厚度。
当他驾临布鲁日,我们也能更多看到他的原则,他更人性的情感,和他在紧张追击中拿出一张地图的路痴属性。
麦克唐纳之前的剧作作品常被贴上黑暗的标签,弑父、弑母、虐杀儿童和自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人物常处于道德困境之中。
而《在布鲁日》中,每个人物也都面临着没有正确答案的道德难题,做出了必然的选择,付出了必需的代价。
Ray在第一次出任务时意外射杀了一个正在祈祷的小男孩。
还保持着跪姿的男孩手里轻握着一张纸片,上面列着他请求上帝原谅的三条罪孽:容易生气,数学不好,容易悲伤。
酿下大错的Ray从此背上了宿命论的诅咒,小男孩的三条罪孽开始生长为Ray的一部分。
让他杀一个人他却杀了两个,这当然是数学不好,而在整部影片中,Ray都又生气又悲伤,极度情绪化极度没有安全感,最终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寻求救赎。
而Ray或许没意识到的是,他身上还有另外一条诅咒,而这条诅咒的应验,是他自身行为的连环效应带来的必然结果。
不计后果的两次打架,让他在快离开布鲁日时被命运的引力拽了回来,最终被困在这个他在地球上最厌恶的地方。
我相信影片最后Ray是死去了的,死在他最厌恶的布鲁日,让这个自作自受的宿命链成为一个漂亮的闭环。
Ken面对道德选择时,也经历过一番纠结,最终被Ray的求死意志给动摇了立场。
Ken或许相信,当一个人愿意用死来弥补他的错误时,他已经罪不至死了。
得出了结论的Ken想必对自己是很满意的,所以当他不得不付出这个坚定选择背后的相应代价时,他几乎没有犹豫。
口袋里没花出去的硬币成了开路钱,叮当叮当地落在石板地上,Ken站在大雾中才意识到,Ray或许是对的,那些建筑在地面上就能看得见。
Harry是三人中面对道德困境最坚定的,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所以矜矜业业亲力亲为地追杀下属,在对自己处刑时也毫不犹豫。
但最讽刺的是,在他的标准下他自己本是无罪的,然而整个《在布鲁日》的剧本都在铺垫这最后的一个强力反转,Harry就只能带着他的高贵含笑九泉。
来到剧场之外,麦克唐纳终于有了舞台和聚光灯之外的视觉工具,而他用柔和的光和褪色油画般的色彩去还原了一个神性的布鲁日。
这个故事不再只是黑暗的,而是黑暗与温柔并存,血与柔美的河水,夺命追逃和慢速的游船,枪声和那首洗脑的钢琴主题曲,都同时出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
Ken和Ray参观的美术馆中有这样一幅画,法官向代表死神的骷髅递上纸片,那是他在人间最后的一笔债。
最后的最后,三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付出了代价,Ken洒下了金币,Ray倒在了片场梦幻的雪地,而Harry伦敦家中的那棵圣诞树下,堆着再也不会被打开的礼物。
审判日最终谁也逃不过,我们只能祈祷当惩罚到来时,我们能在一个完美的地方,能在布鲁日。
评分为啥这么高?
好看个毛线啊
这片子主题很另类。虽然是展现人性的片子,但依然没感觉到很给力。btw:比利时布鲁日风景很优美。好的影片不能单纯的从得分上看出,很难免会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垃圾片正好相反。
实在不喜欢这种气氛
Colin Farrell哭起来,还往别人怀里窜真可爱
bd-Gamma
好,冷静,聪明
匠气。
两点收获:比利时小城风光,镜头里旅馆电视惊鸿一瞥《历劫佳人》
矫情
不是我的菜,看不到看点
原则、道德。
本人智商低 没懂
没耐性了 改天补上
非典型的欧洲电影
浪费我生命
又一部九5搭八的电影!!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绝对是五星的片子。
做人要坚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