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汤普森大妈放弃哈利波特最后的大结局,精心筹备了魔法保姆第二部,是否真值得呢?
还是要打一点点问号滴。
由于第一部受到相当好评,展现出一个奇幻的场景,说的故事也相当贴近孩子,使得制作续集压力增加许多。
五年的时长对于续集并非有利,那个受到孩子们追捧、拥有魔法拐杖的保姆热度已经降低许多,甚至渐渐被淡忘。
而间隔越久,对于影片的压力也越大,要能超越第一部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它从叙事到场面,已经相当赞了。
借着残存的记忆,来比较下两部电影。
应该说第一部留下最美的印象,就是那个白雪婚礼的高潮场面;而作为续集的高潮部分,漫天飞舞黄黄的麦子,在视觉上显然稍逊一筹。
不过本片并没有太拘泥于前作,去重复这个教化的过程,看得出被有意地淡化,而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责任感。
在爸爸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他们很自然的帮助妈妈来分担这个家庭的重担,农场有大量的活要几个年幼的孩子来干。
而为了保住农场,他们付出的心血不亚于大人,并且在妈妈被蒙蔽的情况下,勇敢的去寻找真相。
于是很明显,续集的重点从孩子们的捣乱与“战争”,转移到了责任心上,慢慢的在长大中。
在转移重点的同时,本片也给了魔法保姆更大的发挥,手中的拐杖也更加神奇,有了更多的魔法表现。
除了一开始刚见面,稍微惩罚了下孩子们,后面的保姆就整个是一好人,帮着孩子们去完成任务,也帮助这个家庭重获团圆。
可以说,续集更阳光、更儿童化,即便连使坏的怪蜀黍也处理了相当幼稚而搞笑。
但是,虽说有改变许多,但突破还是不多,也真难为大妈了。
只是替她可惜,哈利波特史诗般的大结局,这样的机会一生只有那么一次,为了这部续集而放弃,真有些遗憾了。
曾几何时我们有着自己梦幻般的憧憬;我们的童话已经坠落;电光火石孰人再来敲击我们;曾几何时歌声代替了我们的诉说;我们的童话已经堕落;白马过隙孰人再来点亮晚安的灯;曾几何时我们已然一个人看着童话;我们的星星再次升起;星光璀璨人人手中都捧着自己的憧憬。
同样是成长教育的五节课,Nanny McPhee 以严肃冷静万能的姿态教会孩子们面对生活!
续集与第一部无关,但却同样精彩,我很喜欢小猪们花样游泳,搞笑而可爱。。
还有Nanny McPhee离开后的斜阳与草地,空旷而美好。。
同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男孩Asa Butterfield(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喜欢上这个可爱英俊的小男孩)站在麦田里的迎风微笑,让我联想到八月迷情中的Freddie highmore ,原来风动的麦田与男孩可以完成如此梦好的画面!
其实Nanny McPhee的原则There is something…you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the way I work. When you need me but do not want me ,then I must stay. When you want me but no longer need me,then I have to go . 你必须了解我的做事方式,当你们需要我却不想我留下,我必须留下;当你们想我留下却不再需要我,我会离去。
)很是哲学,我们总会在困苦中渴求帮助却不愿主动示弱,在歆享他人援助并产生依赖后却懂得了不愿放手!
可是Nanny McPhee是什么样的人呢,她愿意倾力去解救困惑中的你,缺不会夺走你独自成长的金钥匙。
在满足中看完了第二部,我也会傻傻期待我的Nanny McPhee,哈,还是继续这个美好的童话吧!!
之前看过第一部觉得蛮好看的,最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有二,点进来看了一下,发现颜色运用真的好。
第一个惊艳的点是妈妈工作的杂货铺,色彩丰富的柜子、以及每个角落虽然杂乱但层次堆叠舒服的小物,都令人感到舒服。
再来是孩子们睡觉的大阁楼,倾斜的大片玻璃仿佛教堂的采光,墙壁上鲜艳的绘画让人想到彩绘玻璃,就连破旧的小花被子都令人眼前一亮。
另外影片里每个角色的服装都各具特色。
比如大女儿的细格子衬衫配宽大背带裤与大雨靴,一看就是个农场小孩儿。
而小少爷出场时穿着的土黄色格纹套装配棕色牛皮长靴,将其身份与品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部片子是来青未了的一位朋友看过后,哭了一场,当时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可能是因为感动而哭的吧。
我也找来看,看到结束的时候,我也落泪,可是我感觉我是因纠结而哭。
说不清楚是感动还是难受,总之是被触动了什么,还说不清楚,真是费解。
这个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许多孩子的家庭里,孩子特别闹,没人管得住,魔法保姆麦克菲出现了,她运用魔力管住了这些孩子们,并且教会他们好孩子应有的品质,比如:信念、勤劳、勇敢等等。
这里面最重要的理念,也是麦克菲的口头禅,是这句:There is something…you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the way I work. When you need me but do not want me ,then I must stay. When you want me but no longer need me,then I have to go . ——Nanny McPhee
这两天看了影片《魔法保姆麦克菲》。
引发了不少的感受。
这部片子是来青未了的一位朋友看过后,哭了一场,当时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可能是因为感动而哭的吧。
我也找来看,看到结束的时候,我也落泪,可是我感觉我是因纠结而哭。
说不清楚是感动还是难受,总之是被触动了什么,还说不清楚,真是费解。
这个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许多孩子的家庭里,孩子特别闹,没人管得住,魔法保姆麦克菲出现了,她运用魔力管住了这些孩子们,并且教会他们好孩子应有的品质,比如:信念、勤劳、勇敢等等。
这里面最重要的理念,也是麦克菲的口头禅,是这句:There is something…you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the way I work. When you need me but do not want me ,then I must stay. When you want me but no longer need me,then I have to go . ——Nanny McPhee你必须了解我的做事方式,当你们需要我却不想我留下,我必须留下;当你们想我留下却不再需要我,我会离去。
就是这句话,给我带来了许多的不舒服。
首先,麦克菲说,“你们需要我”,“你们不需要我”,这需要到底是谁在需要谁呢?
麦克菲看到别人的需要,还是看到的是自己的需要呢?
麦克菲自己想要留下时,就说是因为别人需要她,麦克菲想离开的时候,就说是因为别人不需要她了。
这纠结纠缠的,麦克菲想做什么就去做好了,非要说是为了别人。
第二,麦克菲说,“你们不想要我留下,我必须留下”“你们想要我留下,我会离开”。
这是在跟人们对着干呢嘛!
再次制造了纠结。
第三,关于分离,麦克菲来了,是强行进入别人生活的:“当你们需要我却不想我留下,我必须留下。
”麦克菲的来,是注定着麦克菲的离开,离开的时候更纠结“当你们想我留下却不再需要我,我会离去。
”麦克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似是看到了别人,其实却是只看到自己。
而且最终搞得很悲情:帮助了别人,还不求回报,最终别人感谢她,都没法感谢。
永远欠着她的情,这心里别提有多难受。
第四,麦克菲有魔法,麦克菲是强大的,孩子们是弱小的,被胁迫着说“请,please”,并非出自孩子的本愿,而是被军事化管理出来的产物,被“教育”成了好孩子。
就如麦克菲在两集电影里所说的:“我是政府特派保姆”“我是军队特派保姆”。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听她的,就惩罚,变得乖巧了,就漠然离开。
高高在上,而且显得很高尚。
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句话上:我的需要到底由谁来做主?
是由保姆麦克菲来说,我需要她,我不需要她。
还是该由自己来说我需要的是什么,或是否需要她呢?
我的需要,如何得到满足,是由保姆麦克菲来强制执行,还是根据我自己的意愿去得到满足呢。
孩子们暂时缺乏的能力,比如勇气,勤劳,礼貌,沟通,信念等等,是要被教育培训得来,还是要自己实践得来呢?
林林总总,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到底是要强加,还是要自主。
麦克菲是挺自主自愿的来了,也挺自主自愿的走了,看似只付出不要回报,可是却伤了人的心。
被她帮助的大人小孩,都是被动的,无能的,被培养出的品质是好的,是适应社会规范的,是符合期待的。
可是,被剥夺了的自主,被强迫了的心,最终是分离的。
麦克菲带来了秩序,也带来了纠结,压抑了许多情绪,表面上解决了一个矛盾,实际上制造出了更多的矛盾。
麦克菲不能好好说话,也不会好好说话,她带着自己的纠结与矛盾,好似在帮助别人默默奉献,其实在传递着她的信仰与坚持,改造别人之后她满意而离去。
可是她自身的情结与不舒服,却仍旧未能解决,于是,一次次的,麦克菲重复着帮助别人懂得麦克菲自己想懂得的东西:比如建立界限,尊重别人,承担自己,不离不弃的幸福的在一起生活。
而麦克菲自己却没能得到,永远流浪。
帮助别人之前,要先帮助自己!
与麦克菲这句给我带来不舒服的对白相比,我想到了最近由《非诚勿扰2》的引用而传唱的仓央嘉措的那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当表达的舒服的时候,这个人也一定是舒服的,心也舒服了。
真正的自主与爱,是没有矛盾的。
喜欢电影里面的自然场景,麦浪、田野,一开头就不禁吸引人继续看下去一探究竟。
好的片子在于情节的设计和其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正能量。
一部非常不错的教育影片,五节课贯穿影片始终,一个一个问题通过Mcphee的辅助得到解决。
最终剧中的孩子和大人都学会了分享、信任、勇敢、合作和思考。
影片是需要有内涵的,而这部片子就是在带给观众欢笑的同时引人深省。
Back to childhoodNot anyone has or had a nanny, but there must be someone who teaches you a lot when you are still a litter child.原本因为有Ewan的参演,才想去看这部片子,没想到他的镜头没几个,却收获了另一份感动,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看多了那种费脑子或者不知所云的电影,反而对于这样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片子很是喜欢。
也许跟最近的遭遇有关吧,实习已经让我变得有些麻木了,甚至不像以前一样会想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生活是什么之类有的没的,周而复始的天天月月,已经让我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有点害怕。
不能说这部影片让我找到了童年,但最起码,那些画面让我看着很舒服,对于农田和庄园的向往,从未停止。
不想评价这部影片,但是从心里喜欢this movie.
绝对不荒废的童趣时光,比第一部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院里的孩子咯咯地笑,陪在旁边的成人嘴角一直泛着笑意。
小猪、乌鸦和孩子们绝对抢镜,但丝毫不必担心艾玛·汤普森、玛吉·史密斯和吉伦哈尔甚至镜头不多的伊万,他们的精彩表演一定是在细节上最大化可爱的人物性格。
happy ending时的Nanny McPhee随着痣的消失,甚至给人一种美丽动人的感觉。
一部阳光充足的英式电影!
前些日子在电影院里看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预告。
当时还不知道这部片子原来还有第一部,只觉得预告看来这部电影非常温馨可爱,于是等待了一个多月后,迫不及待的去了电影院一睹为快。
Nanny McPhee本是英国童话的原型, 不过我没有看过这部童话,上网查了一下也没有看到有关的详细介绍,基本上都是关于第一部电影的介绍和这部电影的宣传。
真正关于这部童话的介绍倒是少之又少。
不过既然是童话,那就注定了这部电影是部温馨好看用来休闲打发时间并让人感受世界美好的善良的电影。
善良的主妇, 调皮的孩子们, 从城里来的表兄妹,一直想要卖掉农场的叔叔, 还有两个客串出场讨债的滑稽的女人。
而Nanny McPhee的 出场,更是让人觉得滑稽与魔幻。
说她滑稽因为她刚一出场的造型实在是太有爱了,龅牙,大痣, 连在一起的眉毛还有臃肿的身材,实在是太滑稽了。
不过后来每当她帮助孩子们完成她的Lesson时,她就会变美一些,一直到最后变成了漂亮的妇人。
不太明白为什么,不过感觉倒是极其温馨的。
难道教育我们做好事就会变美?
哈哈。
英国的乡村是极其漂亮啊, 小乌鸦也很可爱,还有花样游泳的小猪,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
而电影中各种感人的爱却也是极其温馨的。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暖暖的爱中。
如果,你心情抑郁了;如果,你怀疑人生了;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美好不够有爱了,那就请看这部片子吧!
它一定会让你重新燃起生活的希冀!
哈哈开玩笑, 但是说句真心的,这部片子实在是一部不错的休闲片子,不需要想太多,只用怀着观赏的心态去看就好。
笑一笑,十年少。
生活多些这样的温馨又有何妨呢?
PS,影片的最后,当Nanny要离开的时候,大家去追她,杂货店的老太太说了一句极其经典的话: :She will be leaving if u dont need her but just want her. She will be back when u really need her.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心里觉得十分感动。
也许童话不是现实,不会有这么魔法的事情发生。
但是想想,也许每天都会遇见很多擦身而过却帮助过你的陌生人,他们难道不像是Nanny吗?
或许,我们也曾经当过别人的Nanny, 或许我们也曾经让人快乐,也曾被人感恩的想起吧?
也许一人只身在外吧,看到有关亲情有关成长的电影总是特别敏感, 感谢这部电影,给了我感动与温暖。
好一般~
“勇气、爱心、决心、热情、勤奋、想象力和信念。”这是我们小时候学会的,请不要在成长中丢掉它们。
一样的温馨
很无聊,哄小孩的
视觉疲劳,没第一部好看……
剧情太烂看在小男孩长得不错的份上
因为需要而存在
没有新鲜感了
Vincent超萌!一圈萝莉正太,看得姐姐我好happy!
更奇了 西莉亚❤
不错的续集
完全没看出笑点
乡下还真是可怕啊.....
英國鄉間的風光真是太美了~小豬那段萌翻。~比第一部稍差點。
老天!这闪瞎眼的阵容,酱油铺子没有被霹碎吗?
华丽的酱油们
牵强生硬的故事,完全没了第一部的引人如胜,表演味儿太重
等有了儿子给他看 然后让他照着伊万的样子长……接下来就可以给他看猜火车和天鹅绒金矿了
表現方式明顯誇張很多。第二部的老太太是第一部那個最小的小伢麽?
前面太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