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你因工作,家事,情感困惑,生理期,更年期``````而不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么自会有人来"替你"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代价就是--那个孩子不再是你的孩子.有一天,你看着他/她,奇怪怎么那么不顺眼,忍不住说一句"怎么变这样?"他/她一句话就可以丢瘪你:"在我成长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关心过,那么在我成形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说三道四!"陪着孩子长大从来不是额外的自我牺牲,那也是你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要想自我快活,忽视孩子,籍口俯首可拾.父母自省必看影片。
我并未读过尼尔·盖曼的原著(这位帅哥的作品我一本也没有读过),所以只能从影片的角度来谈谈个人想法,不过影片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具有了相对于小说的文本独立性,我们不必总是拘束在原著的窠臼里去评判一部电影,对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值得一看的定格动画,而且对我国的儿童奇幻类文艺创作不无启发,那种打通各种壁垒——这些壁垒往往是被臆想出来的——后所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在华语电影中是找不到的。
影片的怪诞风格使我下意识的联想起蒂姆·波顿的《僵尸新娘》,不过这类风格在《鬼妈妈》的编剧和导演亨利·塞利克那里似乎更加源远流长——1993年他导演的《圣诞夜惊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鬼妈妈》的一次预演(蒂姆·波顿是《圣诞夜惊魂》的制片人并提供了影片的整体故事创意,从而使这部作品更多的被冠以“蒂姆·波顿作品”的名头)。
哥特式的美学风格贯穿于《鬼妈妈》的始终,从头到尾女主角卡萝琳都生活在一个雾气氤氲、终日不见阳光、处处神秘诡异的小镇里,连她家的房子都有着一个多世纪的古老历史——老宅几乎是全世界鬼片的一个基本元素,这个小镇很容易让人与《无头骑士》里的那个“沉睡山谷”相提并论,不过我在看片时眼前却浮现出了《寂静岭》里那个总在飘落着如雪余灰的小镇——《鬼妈妈》中的浓雾进一步的加深了我的这一印象,特别是小男孩瓦比在浓雾中抓“香蕉鼻涕虫”的那场戏。
不过《鬼妈妈》并没有着力打造一个恐怖故事,当卡萝琳发觉墙角的秘密门道通向一个更加诡异的世界时,影片其实营造出某种温馨的情调——在这里,小卡萝琳的一切梦想都得以实现,她的父母甚至都有了复制版,而复制版的父母对卡萝琳百依百顺。
《鬼妈妈》对我童年记忆的勾则引来自于卡萝琳楼上的那位“B先生”(Mr. Bobinsky),B先生是唯一对卡萝林的超自然经历有认同感的成年人,他甚至直接充当了卡萝琳与会跳舞的老鼠之间的传声筒——当然B先生总是像算命先生一样闪烁其辞、故弄玄虚。
在我看来,这位长相与螳螂类似的B先生无疑就是美国儿童文学中的《怪老头》——还记得上海美影厂的那部木偶剧吗?
在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以及《旗旗号历险记》等作品被搬上银幕就被迅速的庸俗化以后,《怪老头》成了我童年记忆中难得的珍宝。
细究下来,《怪老头》与《鬼妈妈》一样具有难得的独特气质:没有把儿童读者(观众)当成头脑愚笨的白痴,从而放弃了虚假的道德说教和对外部世界简单粗暴的高、大、全正面描绘——这种描绘被道学家们一致认为会对儿童建立真、善、美的“正确认识”起到强大的建构作用,但实际效果往往相反,那种夹杂在恐怖与怪诞之间的似是而非的人生体验,对孩子们才有着更为致命的吸引力——这个世界不正是这样的吗?
而且一旦当创作者这么做了以后,作品的吸引力就会连带性的波及到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鬼妈妈》仅仅框定在“儿童文艺”的范畴内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我国的动画片总是停留在“低幼阶段”的原因恐怕也正是源自于此。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孩子们总会发现神秘的未知力量所在,一般这些力量都来自于某个被大人们不屑一顾的地理空间——记得在《樱桃小丸子》里也有一集《小丸子的秘密基地》吧,那个神秘的大宅无疑将成为小丸子长大成人后永远无法理解同时又难以忘却的生命经验,而《鬼妈妈》开头时卡萝琳寻找的那眼古井也有着同样的意蕴。
值得注意的是,当卡萝琳爬向那个怪诞世界时,她通过了一个冗长的人类器官式的管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这应当是象征着母体的产道(所以外滩观光隧道的设计十分傻X),也就是说,卡萝琳的内心有着某种对“童年”的向往——尽管她还是个孩子,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卡萝琳拒斥长大(或者说对长大不适应):长大意味着她无法再像婴孩时一样为所欲为,而且不会再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后的卡萝琳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多半会被拒绝。
由此,把《鬼妈妈》做心理学层面上的解读,其实跟大卫·芬奇+布拉德·皮特+菲茨杰拉德的那部奥斯卡提名作大差不差,只不过塞利克比芬奇做得更成功而已。
《鬼妈妈》中的性别设置也饶有趣味。
最大的魔头居然是卡萝琳的母亲——女巫的控制只不过是障眼法,内里诉说的还是母性亲情缺失后母亲这一形象的迅速妖魔化。
从年龄上来讲,卡萝琳应当处于青春期将来之时,按照弗洛伊德的教导,埃勒克特拉情结导致的“恋父憎母”倾向成为此时卡萝琳的潜意识,所以,父亲在片中是个被母亲控制下的傀儡,尽管父亲也常常拒绝、忽视卡萝琳的感受,但卡萝琳会将之归结于强势母亲在作祟——用父亲的话来说,母亲才是家里的“Boss”。
而拒绝给卡萝琳买漂亮衣服和手套,又可以解读成对卡萝琳女性形象(性的吸引力)的粗暴压制——于是乎,母亲被改头换面成女巫,卡萝琳与复制版母亲的战斗也象征着她性意识的成长。
此外,两位肥胖美人鱼的形象也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回复青春的那一幕完全可以看作是卡萝琳潜意识里对性成熟身体的渴望——事实上,当这一幕出现时,卡萝琳马上被二人请上了舞台与之共舞。
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对于母亲的厌恶在《鬼妈妈》中导致了对男性的“推崇”——片中的男性(雄性)形象没有绝对负面的,从父亲到复制版父亲(后者想告诉卡萝琳实情却被拟人化的钢琴捂住了嘴,而钢琴显然是“母亲”的魔法控制下的,即使在怪诞世界里,也是复制版的父亲带着卡萝琳骑螳螂逛花园,尽享人间乐事),从B先生到瓦比,乃至那只黑猫——黑猫一开始被卡萝琳当成是母猫,因而是“邪恶”的,一旦黑猫开口说话发出男声,它\他就成了正义使者。
当然,更有趣的角色是瓦比,作为一个男性,他也处在某种“邪恶”女性的控制下(包括他那最后才露脸的奶奶和奶奶神秘消失的孪生姐妹),而在邪恶世界里,瓦比成了卡萝琳最可靠的助手,瓦比甚至舍弃自己将卡萝琳救出。
然而瓦比一开始并不招卡萝琳待见,她讨厌这个男孩的喋喋不休,而且瓦比长得也比较磕碜,脑袋还总是耷拉着,但这个形象却在最后赢得了卡萝琳以及观众们的垂青——我将之看作是女性看待男性伴侣的心路历程的卡通浓缩版:在女人眼里,他们的男友\丈夫总是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但最后嘛,他还是可以接受\可爱的(这显然是基于对婚姻、家庭整体认识之上的比较成人化的看法:既不是对男性偶像的彻底崇拜也不是对世俗男子的纯粹厌恶)。
最后卡萝琳对父母的拯救我们也可以将之类比于《千与千寻》,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鬼妈妈》里的被困灵魂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当然还有一个突出的表征是纽扣做眼睛),这就象征着童真本性(人性)的迷失。
卡萝琳父母代表的成人已经迷失在没有神秘感、没有敬畏、没有生活情趣乃至亲情淡漠的外部世界里(在《千与千寻》里则把外部世界描述成了物欲横流、毫无环保意识的肮脏处所,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卡萝琳承担起了拯救的重任,当然,最后她与千寻一样,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摆脱了纽扣眼睛),救回了父母家人——两部影片的结局也很类似,千寻的父母跟卡萝琳的父母一样被拯救而不自知,当然这也可以为故事涂抹上一层更加奇幻的超自然艺术色彩。
总之,《鬼妈妈》展现了一个女孩变成女人的惊心动魄过程,而作为男性,这个故事提醒我的是:养一个青春期的女儿,要比养一个青春期的儿子更麻烦,但在关键时刻,女儿往往比儿子更管用。
(刊载于《氧气生活》09年10月)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和柯罗琳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向往。
但大部分时候伴随我们的总是一些单调乏味的事物和不那么如意的周遭环境。
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出卖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正如电影里的那些鬼魂小孩一样,用自己的双眼去交换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生活,最终却落得被终身囚禁的下场。
这个世界有许多我们所欲求的东西,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是如果这一切不是建立在踏实勤奋努力奋斗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感情、尊严、自由来获取的,那时候的我们将像小黑屋里的那些鬼魂一样除了被缝上纽扣的双眼外,一无所有。
鲜花虽然美丽,然而终需泥土的滋润。
梦想的果实是如此甜美,但仍需通过现实的荆棘方可摘得。
正如昆德拉所言: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我想,生活原本就是艰辛和枯燥的,人就是在每天与这样的生活不断地斗争中才能寻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能够衡量我们人生价值的,从来就不是金钱、权力、地位,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人会记得。
只有我们不断战胜困难、追寻梦想的勇气和信念,才是人类所以脆弱却强大的根本原因。
Never surrender to life.Never sell the soul out.
《鬼妈妈》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电影的资料也是十分的诡异,也许是太西方元素,所以东方人理想起来有一些难度,如果父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孩一齐到电影院去观赏此片的话,父母亲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课,否则会被孩子问的哑口无言的,父母亲连动画片都看不懂的话,今后在孩子面前还不威信扫地啊。
不明白看过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时有没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没有弄明白,个性是那个系在眼睛上的钮扣,根本不明白有什么个性的含意?
还有所谓哥特式风格,还是之后上网搜索,才明白就是“鬼片”呀。
也许我是多虑了,小孩子看电影也就是看个高兴、看个热闹,他们只要看到“好人战胜坏人”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会去探索银幕背后的什么“大道理”。
如果真要试着诠释影片的主旨,我觉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比较适合,所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出身时的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是透过父母的训练与外界打交道构成的人格一面,简单的说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让本我随心所欲,以至毁坏了自己。
《鬼妈妈》的原著就是作者写给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书,小说中的卡洛琳的父母十分忙,没有时间陪她玩,为她作可口的饭菜,所以对现实很不满,当然就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就透过客厅里个性通道,进行了一个镜像世界,在那里她的父母对她十分的好,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当然小女孩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无止境的得到满足的,所以她务必付出可怕的代价,最终她还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状态。
因为儿童的人格正在构成、建立的过程,所以和父母亲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无数次的冲突后,孩子的自我得以构成,如果试图逃离父母亲的掌控,有能够带来的后果也就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该片的传统制作风格,导演摒弃了现代电脑制作工艺,严格按传统的逐格拍摄,这种怀旧风格也许只是为了和影片故事风格相一致,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靠技术作为其买点,因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经是十分畅销的书籍。
本片主要观众群锁定为儿童,所以采用布偶动画片的形式,如果采用真人表演,也不失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许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样,火爆全球电影市场,成为老少咸宜的大片。
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设计的并没有什么特色,不可能产生什么经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许就是卡洛琳的小伙伴韦伯,形象很是怪异,给人印象还算是较深刻,能够作为电影衍生物推向市场,其它的形象有的不仅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厌恶,在卡通形象这方面该片能够说并不成功。
非常的惊悚..
这片子非常诡异。
明明是动画,看完却浑身发冷好像是恐怖片。
首先这大宅子就很不对劲。
典型的闹鬼的房子,那走廊,那楼梯,典型的《灵异孤儿院》的翻版,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这房子也有地下室,那问题就大了。
结果这房子有着比地下室更恐怖的地方。
从女主角做梦来到另一个世界的那一刻,我就开始想:完了!
这不是《零》么?
后面肯定得打鬼了。。。
果然。
只不过照相机变成了其他探测工具。
我怎么就这么有经验呢?
接下来,女主角进入了第十四道门。
有多少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小门进不得啊进不得,想想《万能钥匙》里的小姑娘下场多惨。
还有《潘神的迷宫》里的小孩,虽然活着回来,但是眼睁睁的看着小精灵的脑袋被怪物咬掉。
当然,coraline第一次进去是好奇,后来就是主动的了。
再看看,另一个世界的人是玩偶做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联想到《圣诞夜惊魂》,我想到的确是伊藤润二的《布做的老师》。
玩偶,太诡异了的种族了。
后来那些可爱的糖果,花园,小动物,好像是《胡桃夹子》+《爱丽丝漫游仙境》,这两部童话都相当诡异,不可深究。
还有白天的某个场景,雾太大了,当时我想到的到不是《寂静岭》,而是《迷雾》,好在巫婆控制不了这个世界,不过,到底不是个好兆头。
好吧,最要命的,我拼命等着影片最后能给我一个解释,解释为什么变态老女巫要把那些小朋友掉包然后吃掉。
常理来讲,变态boss都会有个伤心地过去,这样就可以等着主角来感化策反啊结果直到最后她妹妹出场也没说清楚,拿个照片了事。
那些小朋友可是真真正正死掉了啊可怕!
比《厉鬼将映》里面的挖眼睛x婆还狠,难道是传说中的天生的变态。。
影片最后太巫婆的手被封印在枯井中,确定已经完全净化?
确定不会变成第二个贞子或者伽椰子?
本来一开始只有那个小门有问题,现在连枯井也不可靠近了,真是个危险的地方。。。
此片,表边看起来算是个哥特风格的小女孩的冒险片,实则恐怖电影杂烩,想象力丰富者慎入。
会看《鬼妈妈》,被名字吸引。
如果是一部真人片,我也鲜有兴趣。
但它是一部动画片,这样的名字和题材对于动画片来说很怪。
逼真的效果,离奇的情节不足以概括其特殊,关键是,这像一则现实世界的黑寓言。
其实不恐怖,但片子始终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诡谲,暗示有什么事将发生。
鬼妈妈的出现是由于卡罗琳的不满,这不满像一颗种子,渐渐发芽,是鬼妈妈接近孩子们的契机。
鬼妈妈对你好,样样顺你的意,是为了吃掉你的灵魂。
而大多的孩子往往不能分辨这一点。
孩子易相信人,孩子单纯,故事因此才可怕起来。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又有谁不是或多或少住着一个孩子呢?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孤独寂寞时出现,挤掉我们的理性。
鬼妈妈是这世界的暗物质,她有备而来,瞄准你的需求,有目的的掠夺。
当传销组织找上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当行贿者为官员高考失误孩子准备好名校的名额,当骗财骗色的花花公子对年轻寂寞的少妇展现体贴风度,他们之中能有几个能像卡罗琳一样,拆穿鬼妈妈的真面目。
就像海报上说的“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可怕的其实不是鬼妈妈,是我们自己的贪婪与软弱。
爸妈老了而我还未长大。
或者说我长大了,只是在父母眼中我永远是个孩子。
当妈妈仍然重复着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满脸诚恳的说,她已经连续打了一星期麻将时,我看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被人突然识破自己贪玩而害羞的小姑娘,扭捏着不敢看我的眼睛,接着她又变回了那个中年妇女,继续唠叨:我是成年人,家庭工作都照顾好了,不打麻将还能怎样。。。。。。
只是从话语中我听出了以前未能体察到的些许脸红。
当爸爸挺着肚子,满脸褶子,咧着嘴对我说道,他现在工作生活都很顺利,衣食无忧,无欲无求,唯一的期盼就是我能出人头地时,我仿佛看到那个俊朗的,绝对不会认为自己40多岁就功成名就的青年挥手离去,看到生活的无奈和挫折在他脸上砍的一刀,又一刀。
然而我不能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说我理解他,我只能点头说,我会好好读下去的,爸爸。
什么时候你才明白妈妈不是世界上长得最美的女人,什么时候你才明白爸爸不是一个万能的男人。
我想告诉他们我已经明白了,明白他们都是普通人,明白妈妈远离美女的称号已经多年,明白爸爸也有需要低头的领导,可是看到他们满脸期许的看着我,我退缩了,我还没长大,我还不想长大,我们仍是快乐的一家,爸爸妈妈和不懂事的孩子。
只是孩子终究不可避免的会长大,会看到爸妈不经意间褪去父母的外衣,变回世俗中的男男女女,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地鸡毛,甚至,连孩子也当成陌生人。
于是我们只有自己去面对女巫。
有些女巫直接张牙舞爪的就冲过来,有些女巫会打扮得五彩缤纷来魅惑你,也许你会直接被吓得两股站站,也许你会深陷梦境无法自拔,丢掉那个可有可无的家,但是无论如何你必须成长起来,战胜貌似强大无比的敌人,去拯救你自己,拯救他人的灵魂,甚至拯救你的父母。
他们也许不会理解你,甚至反对你,而你则只有靠自己。
家是避风的港湾,归港的船不会也无需解释归港的理由。
只要最后一家人能团聚,其他又算得了什么呢?
多嘴一句愿你旅途中遇到你的黑猫朋友和互助的爱人
看到Coraline去了一次又一次另一个世界,越来越迷恋那里,直到另一个妈妈让她缝上扣子眼睛才忽然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世界时,我在想,如果,另一个妈妈只是一直这样温柔对她,不做任何要求,也许,Coraline很快就不会再想回现实世界了.每个人都容易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直到对方对自己提出了要求,才会开始考虑,原来自己也要付出,才会开始考虑,要不要接受.没有要求的付出,是很难有人拒绝的.孩子,是最能表现人的本性的.自私,自我,真实.而真正的爱,也许无法做到想方设法每天哄着你开心.也许有时候会忽略你,却不会因为你的自私任性不愿意回报而离开你.一如天下的父母.
这应该算是我看过最深刻的动画片吧。
前面的部分只是普通的儿童奇幻冒险故事,没什么特别,但是当看到小女孩在猫的帮助下回家后,找不到爸妈,却在床底下找到了和他们长得一样的布娃娃时,我顿时震惊了,原来这个动画要讲的居然是人的欲望。
小女孩的欲望影片直接给出了,她想要妈妈做可口的饭菜,想要爸爸整理出美丽的花园,想要热情有趣的邻居,想要温馨整洁的房间,可是由于父母的忙碌,这些都无法实现。
所以当她去到那个一切都能如愿的世界后,自然被迷惑了,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被迷惑呢?
正如小女孩的父母一样,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或大或小的不满,作业太难,老师太鸡婆,忙忙碌碌却看不到希望,难过孤独却没有人理解,所以我们总是渴求更多,总是放大这些生活的瑕疵,而忽视已经拥有的幸福,就比如说作业难但是考试总是比较简单;老师难缠但总能找到同学帮你点名;在外面受伤难过回家总是能得到父母的抚慰。
总之,生活其实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糟糕,但如果总想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更好的,不停的去抓取而忘记了珍惜,我们一定不会开心,一定容易迷惑,也一定很累。
但仔细想想,我们又挺容易掉入那个怪圈的。
当欲望无法满足,不管在别人看来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都不觉得快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总认为我的室友不够好,他们有的时候太自私,有的时候太奇怪,有的时候太闷,而我却非常希望和另外几个同学做室友,因为和他们更聊得来,和他们一起更开心。
于是某一次,我真的有机会和其中一个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
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虽然仍然和她聊得来,但是她也有闷的时候,她也有奇怪的时候,她也有我不适应的时候。
恍然大悟,我是多么愚蠢,不是别人不够好,是我总不满足。
我明明可以和我的室友开心的相互说笑玩乐,激烈的讨论社会话题,认真的探究学术作业,我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快乐却总是忘记总是期望更多。
而换个角度说,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什么都和我们想象中一样的环境。
别人有我所喜欢的方面,但是肯定也有我所不喜欢的方面,我没有权利要求其他人都按照我的思路来生活。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提醒自己,接受生活的瑕疵,学会珍惜,学会满足。
一只娃娃,拆开,重新缝合,缝上新的蓝色头发,换上新的衣服,缝上扣子当作眼睛......缝针的双手,细长瘦长,悄无声息......这样的片头散发着吸引力一下子就把好奇心挑了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两个世界,一个是永远忙忙碌碌的父母,敷衍了事的对话,从不认真倾听诉求;一个是笑容可掬的妈妈,有美味的晚餐,美丽的花园,可爱的邻居,唯一的要求是把扣子替代眼睛缝到脸上,你,选择哪一个?
前一个是现实,后一个是梦想。
然而,穿过那条通道,将眼睛替换成扣子,就可以永远拥有梦想吗?
还是放弃现实就可以拥抱梦想?
真的这么简单吗?
鬼妈妈这个故事告诉你:不是的。
轻易获取的梦想总是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僻如,永远不再见到自己真正的爸爸妈妈,永远失去美丽清澈的眼睛,又或许,梦想其实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那只是梦想美丽的外衣。
现实总有缺憾,但它是真实的。
回避,逃避现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而对花花世界的诱惑,你要懂得真正值得珍惜和拥有的应该是什么?
卡洛琳是勇敢也是幸运的,她像一个英雄般拯救爸爸妈妈,拯救飘零的灵魂,同时也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但是,现实生活并不都似这故事般每个人都能挽回差一点就失去的幸福。
有些人,有些事,失去了可能永远就回不来了。
动画片《卡洛琳》,改编自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同名作品《卡洛琳》,影片用布偶拍摄,一开始的小镇是一个雾气氤氲、终日不见阳光、处处神秘诡异、黑暗而颓废的世界,包括人物造型也以细长的四肢与硕大的脑袋形成强烈的对比来搭建出阴郁的感觉;通过第十四道门到达的另一个世界则以暖色光调营造出卡洛琳心目中的温馨情调,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
这使我在观看影片看到初初出现的虚幻世界时的妈妈、一桌丰盛美食及美丽花时都不由得感到温暖无比。
而那只鬼妈妈的手则是片中令人印象十分强烈所在,无论是片头的缝娃娃,还是影片快结束时与卡洛琳在井边的对抗都为这部片增添了无名的恐惧之感。
这是一部给孩子看,同时也给大人看的电影,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对现实与梦想都有各自的解读。
与千与千寻是的故事是一个路子,配乐不错,可能是因为对哥特不感冒,还是觉得调子太灰。
没看过原著小说,电影就是中规中矩吧,风格比较另类。
不喜欢恐怖片,即使它是部动画片...
可能是对这种题材不熟悉吧,看完没任何感觉
对不可爱的动画片没啥兴趣
梦想离现实的距离,正因为有那点距离,它才算得上是梦想。剧情,色感,配音,原声,古董布娃娃,黑色哥特童话
小孩子看了,恐怕多糟糕的妈妈都算是好妈妈了。
哥特味儿不错;Susan的配音不错
not my type
真是一部艰涩难懂的卡通片!
影片风格很独树一帜,黑暗木偶朋克阴森3D风~整体背景、配乐都是比较阴郁、诡异的,看的没有丝毫愉快的感觉。其实作为动画片,表达的道理当然也是极其简单的,天上没有馅饼掉,太过不劳而获的虚妄幸福都是骗人的诡计~只是这么阴沉的风格和毫无搞笑的动画片实在不是我的菜,留给大智文艺青年吧。
亲爱的盖曼,这就是个少儿童话故事!你应该写的再恐怖些。 (coraline)中文译名(鬼妈妈)很无语,也很贴切
的确鬼里鬼气,看完才知道是圣诞惊魂夜导演的新作,难怪这么眼熟
这么白痴的剧情不能忍了…………
不谈技术方面,别的凑合了。输给飞屋环游记冤不冤我不造,但是尼玛这一年出了神作《玛丽和马克思》啊。这一年的动画片分为,《玛丽和马克思》与其他。
经典强弱置换套式,有延续僵尸新娘的暗黑风,用蟋蟀老鼠来铺点游戏也暗示危机。纽扣眼睛、游戏通道、肥人鱼姐妹、公鸡爆米花等瑰丽想象有新意,乐园感小偏门。laika首部定格。
六一节,所以看动画,以此纪念我的儿童节~也正好这是部很有童真的动画片,适合父母与小孩一起看,以此警示家长切忌勿要只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关爱子女!和其他国外动画电影一样,剧情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错,表情的细节捕捉得很到位,原本想给五星,但想了想,还是只给了4星,理由是:我已25,再也感受不到那份纯天然的童真乐趣了...
衔接过度的太有问题了……所以渣了
四星半,另半颗星是因为结尾很惊悚,如果是小时候的我看了,肯定不敢半夜起床上厕所。这是一部很诡异的孩童幻想式动画,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千与千寻。
是否就可承认父母的忽视才算爱 ,喜欢男孩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