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维系人类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共识,换句话讲,就是善良、正义的心甚至超越xue亲关系。
有些父母也会伤害他们的孩子,友谊也可能会遭背叛,恋爱就更不用说了。
更何况是皮肤颜色?
但不论亲情、友情,或爱情,陌生人…等等关系,大家是不是选择的都是那些,志同道合?
或者…怎么样的人,anyway,总之我的是那些思想善良、正常的人,无害的人…等等。
想象一下,一个伤害你的中guo人,一个向你伸出援手的bai人,你选谁?
影片中,他们有皮肤颜色作为区分。
黑跟白。
只是现实中所有类似的关系,都会这么鲜明吗?
有些guo家也许能力强,所以他们qin略外人。
但是也有些guo家比较弱,他们只能伤害自己人…那么,这种“女又xing文化”真的远离现在的人了么…?
影片中可以看到,这些bai人找黑nu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去干体力活,甚至于牟利。
但是如果换成更软性一点的呢?
麻痹你们?
现在可能跟从前不一样了。
现在是这个hei人在这个bai人这里干不爽了,他可以跳槽到另一个bai人那里去。
直到可能幸运的话,找到一个脾性更好的白人屋檐下去干活。
但是口碑可能相传。
比如你如果用了什么劳dong仲cai之类的,下一家公司他可能会知道。
而且现在他们,比较温和了,没以前那么…ji进。
因为像以前那种做法,被推倒了。
所以他们发展出来了新的…更能长久地保持这种统zhi局面的方法。
大家要警惕这种东西。
从前他们对你们太坏了,现在给你们涨了点人quan,你们中的某些人甚至开始感恩。
开始习惯。
麻痹。
部分人可能觉得自己现在过得挺好的,有吃有穿有住的地方,就像那些fu人的gou一样看看男主这句话,应该作为“女又li”的共识:
那天我看到有些guo人吐槽,一个女老外吐槽她的待遇低到离谱,可是却让某些guo人艳羡不已。
举个例子。
他说,哇k,这份工作你不要我来做。
这么好的工作,耍凡尔赛呢?
真不知足。
你们看看自己,真的不要太习惯了…你们都是人。
为什么对幸福毫无渴求呢?
我觉得有一个非常有害的思想是,众生皆苦,人间疾苦之类的话感觉现在很多人好像适应了苦难一样的。
为什么苦难是正常的呢…醒醒。
还有那个李诞说,人间不值得我一直想反驳这句话。
其实人间应该是很值得的,只不过是有些人剥夺了你这种体验感,从你生下来你就入了局了。
你们的心,蒙了太多的灰。
你们可能失去了一种对寻常事物的鉴赏能力。
也许你们可以想到的下一步,还不够完美。
但我认为,坐以待毙不如弃旧迎新,到了下一步再说。
应该试着朝着可能更好的方向前进。
你们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我想,你们应该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你们想要吃苦吗?
想在d层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想贫穷吗?
…我真的希望你们可以去观察一下那些…一些生下来就很幸福的人的生活,那可能会颠覆你们其中一些人的认知。
真的是所有人都苦么?
也许有些人,他的人生就很顺。
他再差,可能都远超某些人一生的“幸福”至高点。
就像谷il说的,“他们可能也永远不会体验到,我有幸每天感受到的喜悦、感激和爱。
”(这句话网上搜的)
你能想象吗?
你本来是一位受人尊敬小提琴音乐家,一天晚上,你和朋友畅饮,喝得烂醉如泥,第二天你却身戴镣铐,然后就过了12年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吗?
也许,你不能想象。
你会说,奴隶是以前的事,离我太远了。
那么,你能想象吗?
你本是一位诚恳老实的老百姓,一天,因为说了一句对领袖不敬的话,你就被关进集中营了,在那过了一辈子。
你又哈哈大笑,“你说的这都是北朝鲜才有的,别拿来吓唬我啊!
”(对于你这种“乐天主义”的人,看来非逼我使绝招了!
)你一定能想象,你的儿子,或者你的爱人,前天晚上才兴奋地和你通了电话,讲述着他/她在马来西亚一路的所见所闻,告诉你明天就回来。
你挂上电话,对着天空说,“明天见!
”可是第二天,你却等来了飞机失联的噩耗。
对,你就是MH370遇难者的家属,这个噩耗简直就像个晴天霹雳。
你忍住巨大的悲痛来到丽都饭店,心里默念着“佛祖保佑或者上帝保佑”,期待着家人能奇迹般的回来。
可是,在等待了十几天后,你却得到了飞机确实已经失事的噩耗。
还有,你,却不知道原因,甚至连知道原因的权利都得不到。
我知道,此时的你已经哑然失笑了……前面所说的第一个情节,是我今天看的电影《为奴十二年》的情节,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
它的情节发生在美国十八世纪左右的黑奴制存在时期。
故事中的索洛门从纽约的一个自由人,被人贩子绑架到南方,成为一个奴隶。
一开始,他并不愿承认自己的新身份。
但是,没关系,当无情的鞭子落到你身上时,你就会承认了。
于是,索洛门开始接受他新的奴隶名字“普拉特”,他开始习惯称呼他的白人拥有者“master(主人)”,他开始习惯于鞭子落在他身上的毫无反抗,他开始习惯于与他拥有同样肤色的奴隶们被打得死去活来……他习惯了这一切,因为他被告诫:最好保持沉默,这才是你的生存之道。
但是,奴隶的生活真是难以忍受的,他的伙伴们有的选择死亡。
但是,他不愿意,他要活着见他的妻子、孩子。
于是,他反抗,但是反抗只能换来更大的压迫。
他找白人朋友帮他递信,可是朋友的出卖却险些让他送命。
其实,在庄园里,黑人的数量远多于白人。
可是,当他们的黑人伙伴挨打、受辱,甚至死去时,他们有的只是冷漠和无助。
哎,有什麽办法呢?
谁让他们是黑人,生来就是奴隶的命啊!
直到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装修工人的出现,才解救了索洛门。
装修工人说他也很害怕,但是他说他还是会帮忙的,“It’s my duty!”他平淡的说出了这句活,但却让我印象深刻。
当了12年奴隶后,索洛门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妻子和孩子。
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但是自己十二年的光阴却一去不复返了,留给索洛门的,还有一生痛苦的回忆。
而这,只是黑人在奴隶制下四五百年痛苦的一个缩影。
在影片的最后,之前对自己黑人同胞们的痛苦熟视无睹的索洛门也觉醒了,他开始演说为黑人的自由争取权利。
伟大的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历史将会记下,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刺耳喧嚣,而是好人的过分沉默!
”你也许会觉得这个故事离你很远,但是请至少想想马航MH370,你还会觉得这样的事离你很远吗?
以后,我遇到这类事,身边的人也许正需要帮助,而我可能也会非常害怕,但是,希望我能想起这句话——“It’s my duty!”2014/3/29于家中
个人评分:93(A)抛开别的不说,但是McQueen在《为奴十二年》中精妙复杂的视觉语言,我就觉得值得一座小金人。
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田地特写,然后直切一排毫无生气地等待主人训教的黑奴,然后就是重复的劳动,类似的镜头,又在影片中反复数次出现,时代的背景,奴隶人性的压抑、自由的剥削以及商品属性,就通过几个镜头暴露出来;夜晚与身边女性黑奴的互慰,又切到与妻子的同床温情,似曾相识却迥然不同的情境,触发男主对家庭和自由过往的回忆。
电影就以这种半倒叙半插叙的方式,讲述男主角从自由黑人被人犯绑架,最终贩卖到美国南部成为奴隶的经历,直到两条时间线交合。
但叙事逻辑完全镜头上的相似或者对比,勾连出一种从男主角视角、心理和情感发展为主线的线索。
每段经历,又是记忆片段式的蒙太奇剪辑,从静物或景物的特写,给出时间和背景线索,进而过度到人物行为和语言的细节刻画。
各种象征,类比,暗示的技法,还有景深控制,和McQueen最为擅长的人物半长镜头特写的心理刻画,几乎省略了传记片所常用的所有文字语言的协助性描述, 把视觉影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到极致。
个人最欣赏的是结束前的一次长镜头面部特写,男主角完全沉浸在自我意识中,一切心理活动都留白给观众的想象。
但是男主角在希望和信任被一次次碾压后,对未来对命运不确定性的彷徨却能被捕捉,绝望下不自觉地寻觅希望却又还怕失望的复杂和难以名状。
除了影像语言,穿插的歌谣则是导演借以烘托气氛和情感的另一重要媒介。
印象特别深的开场不久Paul Dano那段训诫黑奴时充满戏谑和讽刺的演唱,穿插着奴隶们劳作的镜头,直接就把电影压抑的情绪和赤裸披露的态度体现了出来;而在累死田地的同伴葬礼上,男主情绪难以克制的高声颂唱,则是一种压抑过久的释放,情感上的高潮。
与前作《饥饿》和《耻辱》聚焦人物的小格局不同, 男主角自身的不幸经历是影片的重点,但他同时也起到了一个观察者的作用,导演以他的所见所谓为媒介,去勾画特殊时代下的众生相——企图反抗却难得保全的奴隶同伴,骨肉分离心痛欲绝的黑奴母亲,难忍屈辱渴望解脱的黑妹,还有或心存仁善或病态残暴的奴隶主——从而去展现奴隶制度下人性的软弱冷漠病态残酷,当然亦有温暖和真善。
通过精妙的电影语言的调度和控制,McQueen成功驾驭了这种带有大时代史诗属性的小人物传记,完成从独立小品到大格局题材的晋升,可以说是他指导生涯的重大历程碑。
唯一的遗憾是主题还是停留在了他所熟悉的具体人物刻画和剖析上,缺了一点更深刻更广泛的挖掘和升华。
表演方面,电影的人物和故事的素材,就决定了Oliver Lawrence奖得主Chiwetel Ejiofor有足够施展的空间。
和Forest Whitaker相似的故事讲述者和观察者的主线视角,主角并非是电影百分百的焦点中心, 但尽管表演始终维持在高水准,但冲在中段被配角抢去了很多关注度。
不过好在却比Whitaker拥有更多张力和爆发力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刚刚发现被绑架后的震惊怨怒,还有反抗下的肉体摧残,从电影最开始就给了观众情感和视觉上的震撼。
法叔的角色是经典的恶人,心理扭曲病态的残暴奴隶主形象,不过却被他演绎得足够入木三分,记得一场他喝醉追打男主却反被围栏绊倒摔得呕吐的戏份,观众不自觉地报以掌声。
而最有难度的则是他对自己欺凌的那个黑人女奴的复杂情感,固执而变态的占有欲和虐待癖的纠结,暴怒残酷下隐含的恻隐怜爱,能够被Fassbender极具张力地表现。
而戏份的限制和力度的掌控,又让他的表演豪不喧宾夺主,确实是典型的强势配角,冲奖的绝佳机会。
新人女Lupita Nyong'o的表演则是最大惊喜,角色戏份不多,但是每场重点戏份都足够吸引眼球。
在法叔所扮演的奴隶主的欺凌与其妻子的妒恨夹缝中隐忍求生,在对自由的向往与生命的绝望中挣扎,角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她的表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却也把她表现的天分展现出来,新人的席位应该可以拿到。
在一个体制下,只要你不是受害者,你就不会反抗。
一开始男主走进商店给妻子买昂贵的丝巾,为奴隶的黑人同族诧异的跟着进来,可能是为了寻求帮助,男主是看到他的惨境了,但是因为事不关己,不为所动…云淡风轻的旁说句 No intrusion 。
之后男主由于黑肤色,被变卖,殴打,虐待。
烈日炎炎下,被吊在一颗树下,只有脚尖轮留着地,煎熬了一下午,这镜头太深刻了。
survive not live 。
他过着牲畜一样没尊严生死不由己的日子,整整12年!
最后脱得自由身,体会到了黑人制度的无人性,为黑人权益斗争。
再看看这个体制下受益者白人,所罗门第一次被卖,到了看似好的人家。
看起来比较慈悲的为人母亲的女主人,看到黑人女与自己的孩子分开被卖,也只是说 Oh dear, poor woman. Something to eat, and some rest. Your?children will soon be forgotten. 她感受不到她的悲痛欲绝,好像一个高级物种根本不觉得一个低级物种会有太多情感,她丝毫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
一类白人男性更是可笑,一边抽打自己的奴隶,一边为自己的罪恶开脱,一边受着内心的煎熬,有机会救赎自己的内心,他也不愿意接受,前承诺刚落下一刻就直接背叛男主。
他就这样一边一边的周而复始浑噩度日。
绝大多数拜仁男性,一个个面目狰狞觉得虐死黑人理所应当,丝毫不觉得有罪,即使在上帝面前他们也觉得杀死自己的所有物这是自己的权利不涉及罪孽。
极少数白人男性,智慧的感受到体制的不合理,勇敢的表达出来想法,但怯于去做,从承诺寄信到所罗门被救,苦苦熬了大几年,片中没交代为什么这么久,我初步猜测估计是那位白人临死才寄出,或者逃到很远的地方才寄出。
在一个灭绝人性的体制下,只要你不是受害者,你就不会去斗争,起码你不会去反抗…
“种族歧视是一把没有尽头的梯子,没人能在最上面。
当你觉得你在别人上面,那一定也有人在你上面。
当你往下面的人撒尿的时候,你上面的人也在往你头上撒尿。
所以最好办法,是不要站到那个梯子上”
当你认为某些人比你更低贱,你歧视对方理所应当的时候,你就等于承认了另一部分歧视你的权利。
种族歧视的体系和封建统治的体系十分相似,农民被采邑领主同志,小领主也要在自己的封君面前下跪,一环套一环。
当小贵族认为自己具有天然统治农民的权力时,他也承认了更高级统治他的权力。
如果他背叛了这种效忠链,背叛了这套话语权,那他的统治也会土崩瓦解。
《人权宣言》正文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这个平等规定的不是别的财富、健康、智力……平等,那些东西不可能实现平等。
《人权宣言》是一套夺权宣言,宣布要把权力从贵族手中夺来。
《人权宣言》所言的平等,是政治上的平等。
先贤们早就意识到有效的统治理论必须要让人觉得“公平”。
人类追求的不是平等,人类追求的是公平。
贵族社会的公平是你可以统治我,我也可以统治别人,最底层的人只能被统治,如果他们反抗就打到服。
结果到了最后,他们打不服最底层的人民了。
曾经最底层的人夺权后发现,如果他们宣称一部分人生来就比另一部分人高贵,那“高贵”的人群中就会继续细分,细分成“更高贵”和“没那个高贵”的人。
因为没有完全平等的人类,除非人类社会只剩下一个人,否则永远都能分出高低。
这一切就等于再次回到封建时代。
为了打破这个链条,《人权宣言》中宣称人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不管实现的如何,至今大部分国家仍然把这一点作为统治的地基。
种族歧视同样是一个链式结构。
当你认为自己有权歧视另一部分人时,那你也等于在承认还有一部分人有歧视你的权利。
“我歧视别人,但别人不能歧视我”这不仅可笑,而且卑劣,最重要的是“不公平”。
今天的一小撮中国人喊着"黑人活该被歧视”、“黄种人优越”,这些人难道以为只能被分成黄、黑、白吗?
大错特错,歧视是一个链条。
只要承认歧视的合法性,这条链条就会向上向下无限延伸。
南北战争前的南方社会就是最好的佐证,诸位以为南方只有白人歧视黑人?
在蓄奴州,不仅白人和黑人间存在歧视,白人和白人间,黑人和黑人间也存在歧视。
庄园主、"南方淑女"瞧不起穷苦的白人农民和山民,White Trash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甚至大户人家的奴隶都瞧不起穷苦的白人。
在庄园主中,大种植园主瞧不起小种植园主,蓄奴多的白人瞧不起蓄奴少的白人, 《飘》中庄园主的女儿郝思嘉便十分瞧不起只有几个奴隶的白人家庭,人家生孩子多就是“乱搞”,他家的监工因为和穷白人家的女人睡觉被开除,书中种种描绘更是对White Trash家庭极尽讽刺之能事。
而在黑人奴隶中,也有歧视链条,“室内奴隶”瞧不起“大田奴隶”,“贴身奴隶”瞧不起"杂活奴隶"。
在这个链条中,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被歧视,但所有人又都能歧视别人获得补偿。
就好比是董事会训斥CEO,CEO训斥分公司经理,分公司经理训斥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训斥小职员,小职员回家气没处撒把家里养的狗揍了一顿。
除了那条狗,大家都爽到了,两下相抵,岂不美哉???
当然狗狗也可以去撕咬不会反抗的玩具。
有些人可能在这套体系中心安理得,甚至还在欺骗自己“我歧视别人,但没有人歧视我”。
但高尚而有自尊心的人应该宁愿不歧视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歧视自己。
请允许我引用某些看到的经典言论:黄种人NO.1,白皮猪!
黑鬼!
所以黄种人中是否也能分出三六九等?
中国人、越南人、印度底层人民、印度尼西亚人、菲律宾人,这些可都是黄种人。
是不是也要分出上下尊卑来?
只是中国内部,就可以分成三六九等。
以后北京地铁的座位只需北京户籍的人乘坐,非京户籍只许站着,如何?
恐怕只有北京户籍的人口才可能会支持。
那如果座位还是不够,只允许身份证前六位110000的人坐着,如何?依然不够,只允许户籍在东城区、西城区的人坐着,如何?
歧视是一种链条,如果身份证不是110000开头的北京市民举手支持“只有北京人才能在地铁坐着”,那他们就也得给身份证是110000开头的人让座。
如果稍微有点自尊心,也会宁愿大家都挤着。
“你要跟人家平视,人家都瞧不起你,看不起你,你还跟人家平视,你的白左精神学的可真好哦。
”典型的 “我歧视别人,所以别人可以歧视我”,所以在他的世界观中"白种人可以歧视我,我也当然也可以歧视黑人"如果你足够留心日常生活的话,你会发现最歧视黑人的人,往往最崇拜白人。
最瞧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下属的人,往往对上级也最谄媚。
种族歧视是一把两端都没有尽头的梯子,当你在梯子上往下面撒尿时,你上面的人也在往你头上撒尿。
作为一个曾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公民,你接受了白人社会一遍又一遍灌输的“黑人天生不能管理自己,黑人天生劣等”,“黑人被殖民因为黑人弱,活该”那你就等于在承认“中国被帝国主义殖民也是活该”。
许多人拿“落后就要挨打”,给“强大就要侵略”辩护,这简直是一种侮辱。
落后就要挨打,是先烈对于百年国耻的总结:只有自强才不会受辱。
但这不意味着当强大了就要去折辱、欺凌其他小国。
如果这么干了,就等于是在承认我们的百年国耻也是“活该受欺负”。
所以周总理才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真的不知先烈看到今天一小撮国人嚷嚷着“黑人活该受歧视",会作何感想。
可能会很心痛吧。
每一年的奥斯卡都从秋季开始起跑,《为奴十二载》是今年无可争议的领跑者。
美国影评界对此片美誉不断的同时又多少有一丝尴尬,这样一部直面美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优秀电影,却出自一位青年英国导演,史蒂夫·麦昆的手笔。
(除此之外,饰演两位奴隶主的也是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爱尔兰德国混血迈克尔·法斯宾德。
)根据真实事件和真人传记改编,《为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住在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被欺诈绑架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最终重返自由的故事。
原著小说几乎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时出版,却从未获得过后者得到的那么多关注。
奴隶制对于所有黑人艺术家来说,都是心口大石般的题材。
越是沉重越容易发挥失常,企图往史诗上努,反而不小心丢掉个人风格。
家中长辈亲历过奴隶制的史蒂夫·麦昆不仅有拍奴隶制电影的雄心,还有方法。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进入奴隶制的角度,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为奴十二载》,一个自由的人,因为绑架而被卖为奴。
选择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他。
”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智慧的,观众和被欺骗的所罗门对奴隶制一样同感陌生,于是通过他的眼睛去初次亲见种种残忍细节。
同时又能引发共鸣思考,当最根本的尊严被侵犯时,当一切原有身份被剥夺时,一个人该如何认知自我,该如何在极端命运中存在。
十二年,所罗门从最初天真的自报家门辩白身份,到安静的含辱偷生,到伺机逃跑又作罢,到似乎自己都要相信了,自己只是一个从乔治亚州逃跑又被再次贩卖的奴隶。
有人在田中劳作中猝死,葬礼上他与其他奴隶一起唱着悲伤的灵歌。
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
曾经带给他荣誉和优渥生活的小提琴,现在也带给他耻辱,最终所罗门亲手折断了它,琴身上还有他偷偷刻上的妻儿姓名。
《为奴十二载》中最出彩也最让人心疼的角色是黑人小女奴Patsey。
她心灵手巧,能采最多的棉花,会用玉米须编小娃娃,野生小母兽一样的大眼睛,半夜大家被烂醉的奴隶主轰起来强迫歌舞助兴时,只有她跳得怡然自得,好似不知忧虑和羞耻。
然而Patsey却夜里偷偷请求所罗门帮助她沉湖,把尸体埋在无人知晓之地。
片中最后被绑在木桩上鞭笞,后背像犁开的黑土地,只因她想要一块肥皂,爱干净。
原来她懂。
将近十分钟,史蒂夫·麦昆的长镜头就跟随着奴隶主的鞭子,打进被凌辱的奴隶女孩的皮肉里,至到昏厥的最后一瞬。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史蒂夫·麦昆的力量始终沉稳、钝重,缓缓得推进着。
观影中有时觉得平静无望,叙事结构不紧凑,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身为奴隶最真实的感受。
看《为奴十二载 》感觉闷的人,可以立刻看一遍快意恩仇的《被解救的姜戈》平衡一下。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史蒂夫·麦昆,对画面美感有让人羡慕的天赋,可以用摄影机作油画。
密西西比河壮阔的风光,农奴采棉花时的歌谣,漫长岁月日复一日,像黑童话一样的残忍之美。
麦昆三部曲背后功不可没的摄影师Sean Bobbitt对导演很是赞许:“一个不受惯例与规则约束的人,有天赋又有情感,无畏又无限。
” 而且他还正值壮年,又符合好莱坞对种族多样化的需求,封他为史派克·李之后最值得期待的黑人导演,当之无愧。
我必须坦言,不是非洲裔观众,对于黑奴苦难历史的感同身受的确要弱一些。
(独栋小木屋,餐餐有荤有素有水果,抽几顿鞭子?
抱歉,华语观众实在见过太多太多更糟的。
) 但这并不妨碍我仍对史蒂夫·麦昆从来选择重量级题材的勇敢表示钦佩,麦昆似乎天生对在身陷绝境中的个体生命感兴趣,不论是《饥饿》中监狱里的革命者,《羞耻》中的性瘾者,还是《为奴十二载》中手镣脚铐下的奴隶,他看到了这些画地为牢的人,捧起他们困兽般的灵魂。
我甚至为他在处理极端题材中对各个角度的体察而感动。
在史蒂夫·麦昆的电影中,有绝食抗争的政治犯,也有被革命党爆头的狱警和瑟瑟发抖的防暴警察;有荒淫无度,困兽般的性瘾患者哥哥,也有耽于爱情,天真顽劣如孩童的妹妹;有被剥削被侮辱的黑奴们,也有代表不同立场的各色奴隶主们。
有人心软却无法作为,有人残暴并理所当然,有人神秘而不置可否,也有奴隶可以利用系统改变身份变半个主子 。
通过尽可能完整的展示画卷,《为奴十二载》拓宽了人们对美国黑奴制度的理解。
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完整系统,不仅仅是恐怖剥削。
布莱德·皮特作为制片人之一,在片中为自己谋了一个真善美的角色——同情友善,主张废奴的加拿大人,最终搭救所罗门于水火。
十二年后,所罗门终于迈进纽约家门,小女儿怀抱婴儿迎接他,外孙正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
新的生命昭示着新天新地的变革终于就要来临。
十二年,在东方是一个本命轮回。
史蒂夫·麦昆早在完成长片处女作《饥饿》的时候,就在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的专访中说过:“这样的事还是不断在发生,过去和现在都是。
这是个被扫到地毯下的故事,是时候该有人把地毯掀起来给大家看看了。
”《饥饿》中,气若悬丝将死的爱尔兰共和军革命者有着一颗山野间奔跑的少年初心;《羞耻》中,最荒唐纵欲无法自拔的纽约客有着最哀伤贞洁,深情的眼神;《为奴十二载》中,沦为奴隶失去一切的所罗门在的麦昆的镜头下,却比任何一位奴隶主都要文明、体面和高贵。
他说:“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
” 还有许多有意味的好故事,都被扫进地毯下,被人们默契地逐渐遗忘了,而掀起地毯需要足够的胆识,只有真正无畏而自由的艺术家,才有勇气掀起地毯拍电影。
仅从这一点来说,在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均有斩获的史蒂夫·麦昆就配得上今年奥斯卡竞赛季最大的呼声和拥戴,他正向当代大匠之域踏下扎实的一步。
(已刊于《环球银幕》2013年鉴)
看过这部片子两遍,第一次在上课的时候,带着睡意眯缝着眼睛不走心地看完了,第二次想要再看一遍的时候,才发现看电影的时候是否投入,的确对影片的感染力能有不同的理解。
看完以后想到鲁迅的一句话: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十二年间,主人公从未有一刻停止过放弃追寻自由,他被鞭打,被吊在树上,吃尽了苦头,最终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主人公所罗门被人骗去马戏团,醒来以后发现自己成为了奴隶,主人给了他一个新名字:普拉特。
他也为此抗争过,他不停怒吼说:“我是自由人,我不是奴隶!
”可是换来的只是不断的鞭打。
他在十二年的时间里换过三次主人,有过赏识他的,也有过“黑奴终结者”。
他遇到愿意帮助他的善良的人,也遇到过想要迫害和背叛他的人,但不管前路怎样,他始终坚定地继续了下去。
卷福、香蕉姐、法鲨、布拉德皮特,虽然片子里的配角远比主角有影响力得多,但男主角的演技也不至于被压下。
不管是被吊在树上用尽全身力气挣扎,在被人背叛时强掩慌张的淡定,还是在听到故人呼唤自己本名时的狂喜,都让人能切实感受到他的情绪。
他电影开头就说,他要的不是生存,是生活。
因此他没有像其他黑人奴隶一样放弃挣扎,也没有冒失地想要逃跑,中途他也想过趁着女主人让他去买东西逃离这个地狱,一但知道有被发现的危险,就放弃了这个举动。
凭着这份勇气和谨慎,他才一直活了下去,最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家。
其实让我感慨的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帕奇。
她实在受不了压迫的时候想要普拉特帮她了结生命,但遭到了拒绝。
之后普拉特被迫鞭打她,飞溅的鲜血让人胆战心惊。
她算是普拉特在埃德蒙手下做奴隶时最好的朋友,但普拉特得到自由要回到家乡的时候,帕奇在他身后呼唤他的名字,他给了帕奇一个拥抱,但依然离开了那里。
虽然他有自己的向往和渴望,但奴隶之间自由都没有,又何谈友情?
从影片整体来看,好像一张80分的答卷,工整,规矩,但不特别出彩。
但其中厚重的背景和情感,残忍直接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也许是阅历不够,我对于电影中南方庄园内的真实与残暴方面的描述反而没有太多的感悟,反而因为男主追求自由的执着而生出不少感慨。
我们为了自由能献出什么?
也许现在人人自由的年代,我们并不会有怎样深切的体悟,但毫无疑问,我们生而自由,我们生而为了自由。
一口气读完了所罗门.诺萨普的原著,觉得自己也应该去看一看这部电影,毕竟作为一部拿到2014年奥斯卡的电影,至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把原著与影片的评价混为一体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读完原著再去看电影跟只观看电影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各写一篇实在过于繁琐,所以以下是我将原作与电影相比较之后的产物。
首先就原著来讲,故事的特点非常鲜明,流畅度也是非常顺滑的,而缺点在于故事的叙述与表现上。
不知是作者文学素养不高还是翻译的原因,整体的故事叙述非常平淡,波澜不惊,没有亮点,甚至有些地方口语化异常严重,或许有人会说这才表现出了黑奴的真实生活,但作为一本名著,这部作品的文学内涵是很平庸的。
但瑕不掩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叙事视角,这也是它熠熠生辉的地方。
相对于他人编撰的黑奴作品,《为奴十二年》这样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在作品真实度与历史还原性上已经超出了一大截,相较于《被解救的姜戈》那样充满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潇洒黑人,本作主角则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了自由忍辱负重,在与其他人的同质化与互溶化中,主角的异质性却没有埋没在残酷的奴隶生活中。
他对善良的福特非常尊重,对于残暴的提贝茨敢于动手反抗,他为了生存选择默默接受自己的奴隶身份,拥有着一份不灭的信念,也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走过了十二年黑暗的奴隶生活。
这样一个视角所展现出的黑奴生活,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更加真实,更贴近历史,甚至奴隶的衣食吃住行,都交代的非常清楚,既没有过分卖惨,也没有进行天真的理想化,种植园主并非都是残暴的酒鬼,也有例如福特一般善良的牧师。
故事所表达的正能量不必我多说,我只谈谈其中的不足。
近年的奥斯卡,政治正确倾向十分严重,比如《月光男孩》《逃出绝命镇》这样称霸奥斯卡,口碑却不及同届其他作品的例子非常多,似乎没有黑人演员甚至没有黑人正面主要角色的电影都不是好电影,很遗憾,在我眼里,《为奴十二年》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例子。
豆瓣五星好评所表达的,大多数是对男主信念的赞赏以及对黑奴制度的斥责,但如果了解过原著的话,会发现电影缩水与删减非常严重,像一条被斩为数段的蚯蚓,可以生存却非常别扭,不知是影片时长的限制还是导演个人原因,原著很多情节都遭到了删减,导致情节发展很突兀,缺一块少一块,人物形象也十分干瘪,甚至有的人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也没有交代缘由。
可以看出导演具有很高的功力,也成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法斯兵德鞭打派西的长镜头,一个场景便表现了棉花种植园内的人物关系与生活环境,我想如果这是一部三到四小时的叙事剧情片的话,会是一部更加优秀的作品。
所罗门是一个自由的黑人,他受过教育,有自己的家庭,有工作。
除了特别的肤色,他与白人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很不幸的被诱拐到华盛顿卖作黑奴。
每天受尽折磨,过着奴隶的生活。
尽管他一直都声明自己是自由的人,但是没有人相信,或者他们认为这是可笑的,在他们看来你就应该是奴隶,所谓的等级似乎是取决于你的肤色的。
所罗门后来遇见了福特先生,他以为自己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因为福特先生还送自己小提琴了,然而,福特虽对所罗门有同情,却终究抵不过利益把他买给了艾普斯――这个“黑奴终结者”。
还记得那个十分虐心的场景,黑人女奴沦为主人的性奴,不断被奸污,更为可怕的是,园庄主又对她实行鞭刑,扒光她的衣服在柱子上抽打,最后我们只看到一个血肉模糊的背部,那一幕是看的人压抑的,所谓“主人们”对不同种族的极度歧视,、泯灭的人性和畸形的伦理道德观让人咬牙切齿,可悲的黑人奴隶们啊。
后来所罗门终于通过诉讼换回了自由,黑人,本就是内心坚韧,有极强的求生欲望的一个种族,这也是所罗门为什么竭尽全力想要自由,最终成功的原因。
朋友和我讲她课上会放这个 就算当天有due有quiz的情况下还是在早上爬起来去看了(巨困 也是见到了去年的spring quarter的教授真人 还好有字幕不然我也要溜了 非常沉重的题材 跟去年为了这个课看的hamnet不一样 这个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 一个被冤枉的人慢慢地被苦难磨平了棱角变得麻木的故事 但因为里面的鞭刑 绞刑等都拍的挺赤裸裸的就看的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非常有冲击力 印象很深的一个男主演技镜头是他从刚开始不愿意跟着别的slave一起唱jordan那个歌后来他也跟着一起唱了 另一个镜头语言是有一个人被埋了然后soloman直接铲了一把土倒在了镜头上 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当时黑奴里面也是有阶级的 有类似管理其他的人的(我记得有一个汇报每个人摘了多少棉花的人是黑人 但也有可能我记错了)还有一个让我感觉到比较绝望的剧情就是eliza在前面说的 不管是反抗还是顺从 最终都会落到一样的结果 就让我想到了consequentialism 一切努力都很徒劳 不过做什么最终都会导致一样的结果 挺难过的 甚至到了最后都没有等到emancipation 只是男主作为一个free man被解救了而已 前面被掳到船上然后把谁的尸体扔到海里去 后面的配乐咚咚咚的虽然真的很增加悬疑效果 但是和后期的主色调就不是很搭 就作为历史片拍出了美剧的感觉对我来说是有点奇怪的 配乐少许有点喧宾夺主了 还有很多轮子的镜头(不知道西方有没有历史的车轮这种说法 但看的时候确实有联想到 哦对了还有忘了说了看到卷福的时候我震惊了 还说他一定是来客串的 然后看到了brad pitt(我知道的演员少但这个卡司着实震惊到我
拍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但似乎除了很惨很绝望很无能为力就没有别的什么滋味可以咂摸了~~没什么思想,也没什么情操。吊脖子那几分钟确实有些震撼。其他还好。
男主苦大仇深的表情从头至尾没变过。只感觉到法鲨在演戏。全片无亮点,不值得赢任何大奖,IMHO。
为什么还有人说“政治正确”呢?美帝这种自揭伤疤、痛定思痛的做法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实在不怎么振奋。二爷为什么要用他自己的红胡子呢。男主唱歌真是不错。
比较平淡,一是源于对那段历史无感,二,即便无感,也看过不少黑人被奴隶的电影,这部电影还是没有狠狠抓到人心,角度,剧情都平淡。20150111
本该沉重沉痛但却一点都没被感动到,深度震撼度和以前看过的黑奴影片相差太远了,不知道那个黑人女孩最后怎么样了~
还是觉得不够拿小金人
除了roll jordan roll沒有亮點了。。。
各种绝望,还是加拿大人靠谱,是因为发型很飘逸么……看完之后,不看好奥斯卡男主角小金人了,不如期待一下小李……
如果观众感觉闷多少都是创造的问题。
这啥节奏啊....
看了这么多电影,口味是越来越轻了。特别不喜欢导演直接把暴力镜头一刀未剪播出来其他故事情节却很缓慢这一点,好像在逼迫观众要去同情他们。
该有的叹息、愤怒和明光,都有了,妥妥的答卷,只是没太多惊喜罢了。演绎得很好,人性的各种嘴脸也无一不具,让人在质疑的观影过程中仍信服与疼痛。美国相对而言还是自由的,而对自由的反思与囚禁的抗诉也要比我们这里多,或者说正因自由了才有机会叹息自由。不公长存,吾辈仍需努力。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片非常工整,几个长镜头如上吊和鞭刑很有力度,主演和女配演得很好,一些细节也处理得完美。但不知为什么感觉离五星还是差了点什么。奥斯卡最佳影片常常是这种过于工整、高大上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片",好片是好片,但总归缺了几分灵性和惊喜。(7.5/10)
狗血从Solomon宿醉醒来开始,到和Pats的拥抱,都没能结束……
当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时,腾起的血雾确实有些触目惊心,它呈现视觉上的恐怖。这部控诉类的电影比预想平淡很多,并没有太多触动的地方。不过片中探讨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兽性。黑人在压迫下对同胞的冷漠。获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离去,而其他人则将继续受苦。
不爱看黑奴电影(昆汀《江哥》之类例外),给小时候一部叫《根》的电视剧留下了心理阴影,绷着神经看史蒂夫·麦奎因《为奴十二载》,在接受度范围内,对心理、生理冲击力远没有《饥饿》、《羞耻》那么大,老想着法鲨还能再变态点磨练演技。这不是麦奎因最好的片子,得奖高兴不得将看淡,导演神作未至。
是我太没良心了吗....
“自由”永远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电影主题。电影的影像语言过于完美,从摄影到配乐,从美术指导到改编剧本,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典范作品。
哪好?不就主旋律嘛...长镜头使得让我眼睛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