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影评》的电影节那期,提到过这部影片,小北的评价是爱看不看。
那期节目中雅荻采访了一位国外资深的影评人,很可爱的老爷子,会讲中文,一直关注着中国电影。
对《无形杀》表示喜欢,更认为《一年到头》是去年整个中国电影最好的一部国产片。
《一年到头》和平有放过,早上十点,曾经差点看到。
《新民晚报》曾撰文说这部影片的档期有问题,一部拍给回家过年人看的电影,却在大家忙着回家的时候上映,自然没票房……《无形杀》蛮多笑点的,现实题材,结合了很多网络事件,很多地方会让网友觉得亲切。
但始终觉得差了一口气,无头女尸的悬念最后揭晓……搞半天根本没啥子凶手,让人空欢喜。
后面一排的“评论音轨”,对本片非常不屑。
一会儿说演员演技太差,像学生作品;一会儿又说哪里太假……我靠,国产片拍成这样,可以啦。
学生导演的作品,您肯定没看过,上戏跟上大的短片,那叫一个90后啊。
活动最后,见到了本片的制片人解晓东先生。
现场互动,问了他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档期的,二是关于字幕的。
他爆了《一年到头》的料,并表示8月28日已经是避了又避的结果,再往后就到宣传建国60周年的档期了。
另一个关于字幕的问题,他解释说是由一个美国人跟一个英国人翻的,而且两人都各自娶了一个中国的妻子。
至于那么多脏话,是为了宣泄情绪。
临走之前,在门口我又问他小北跟雅荻这两个影评人如何?
他回答得很妙,坏人中也是有好人。
再问他前两部影片有否亏本,他说都小赚一点……9.8.17上写于外公家
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结局很悲凉,我一直不喜欢看悲剧,因为我害怕面对,我总是告诉自己生活是美好的,但我还是耐心看完了这部电影,这里面的婚外恋、人肉搜索都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但是电影用那种再现生活的手法来拍摄这部电影,让我们觉得这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身上。
里面的网络舆论总是谴责里面的女主角与男主角,对那位戴绿帽的丈夫表现出的是支持与同情,这是背后那个网络公司炒作的结果,同时也表现出网民的随大流与肤浅,我认为女主角是故事中最大的受害者,也是真正的弱者。
她的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那些已为人夫的人:1、“我不是你养的宠物”,男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女人就应该好好呆在家中,吃好、穿好,就行啦,忘了女人才是真正的情感主义者,他们不愿做“笼中的金丝雀”,他们需要关怀。
2、“我以为网络中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一个人尽然把网络当成了真正的生活,因为她需要的关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我们不要因为电影中的一段激情戏就认为女主角的可恶,那正是长久得不到的精神关怀,让她在一瞬间完全释放的结果。
最后说一下,那个丈夫的处事方案也很有问题,我完全看不出他们夫妻间的情感,要是当时男人看了视频,没有冲动而是冲自己身上找问题的话,多给娇妻一些关怀的话,看得出,林燕会是个好妻子的,林燕肯定会心中有愧,对自己丈夫更大的忠诚的。
看完这部电影,貌似得出两个结论:1、女人需要时间陪2、女人需要一份工作来打发时间3、常上网的男人定不是什么好鸟,常上网的女人却不一定
这是一部没有经过多少炒作的电影,虽然它的名字有些貌似古装武侠片的意味,实际上这仅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且,它比起那种经过激烈炒作的《追影》之流的电影好了不少。
电影是以近几年在中国特别流行的一个词语为蓝本写成的,这个词语几乎在我们的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次,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几乎会带来整个互联网的狂热和轰动效应。
这个词就是:人肉搜索。
相信每一个经常在网上飘的高手对这个词都非常熟悉,最近几年在网上引起轰动的“铜须门”“天价烟”以及“周老虎”“白领博客自杀事件”等等都与这个词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这个词在舆论里的评价仍是众口不一、毁誉参半。
这部电影就取材于这些曾经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铜须门”事件,然后夹杂了其他事件的一些细节经过,当然还有编剧的刻意的戏剧性的安排。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元素在编剧的安排下,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成就了一篇比较流畅的故事。
尤其是这些当年几乎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的事件,在观众的亲和力上无形中得到加强,易于接受,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点成功之处¬¬——立足于现实,却不在高于现实的部分胡编乱造。
电影以真实的影像还原了一件因网络游戏引发的婚外情而最终引发悲剧的案例,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见到的是故事的发展和悲剧的延伸。
影片以男主角被人肉搜索后的逃避为开始,加入而女主角离奇死亡的这一虚拟的情节,目的很明显,就是增强故事的悬念和震撼性。
虽然与现实有些脱节,却是电影的一处亮点,也增强了整部电影的惊悚风格和悲剧意味。
作为大多数对于这些人肉搜索事件比较熟悉的观众来讲,整部电影的大多数内容应该比较熟悉,也只有在最终的“寻找真凶”的环节上寻找一份观影的满足感。
最终的结果揭晓,也算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答案,一场没有真凶的谋杀,更凸显了这件事情的伤害和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意味。
虽然这部电影的编导在刻意的回避着自己的观点,尽量用故事来推进,可是在细节之处,编导的倾向性还是可见一斑。
影片中两位时刻在跟踪男女主角的“网民”一直标榜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声称“要给全国的网友一个交代”,最终却在揭露一个是为了网站利益,一个是在貌似传销的集团里难以出头,想博取名声而已。
而且在细节上,电影也在暗示着什么。
一处细节上两位网民在街头大骂宝马车的镜头,将一种“仇富”心理表露无遗;另一处在几位网民在商议声讨男主角时,在浏览的那些所谓的“低俗网站”也在暗示着这些网民的素质。
电影的暗示或者倾向性代表了这个社会一部分人对于“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的一个评价,可是在现实中,这种行为却是极为火爆。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对象,就像电影最后,破获了案件的女警官一样,瞠目结舌的发现自己在一夜之间,连小时候的照片也被搜索出来,传播整个互联网。
这种行为在“白领博客自杀”事件后曾经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之后双方对簿公堂,更加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甚至连CCTV等大型媒体也曾经加入战团,进行论战。
虽然最终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我们这部电影的编导的观点高度一致,可是在互联网上,网民们仍然乐此不疲,连今年年初无心成为流行的“贾君鹏”也要搜出来,亮个底朝天方才罢休。
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敬佩。
而且,手段也是“与时俱进”,比如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间谍式”跟踪,DV应用的近乎网络直播,还有那费劲心血的“亲戚朋友关系网络图”等等,让你心惊胆寒、根本就无处可逃……对于“人肉搜索”的评价,本来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不过既然到这里了,就多说几句。
客观来说,人肉搜索在中国的流行,更多的是一个畸形。
对于“天价烟”“周老虎”的搜索,反应的只是一个民意表达不畅背后的一种诉求,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悲哀;而对于“铜须门”等等时间的搜索,则反映的是一个思想道德混乱的社会里出现的怪异现象:每一个人在践踏道德标准的同时,却在想在隐藏的身份之后成为道貌岸然的“道德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可能每一个参与者距离那种所谓的“网络暴民”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就像这部电影里的这位网民说的好:“那还有脸谈权利?
”这几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参与者的想法。
其实,这种想法,已经无可批驳,只有悲哀。
几百年以前的启蒙思想家就有“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可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说法,相比之下,只能说我们这个社会,有待提高的东西太多了。
回到电影上来。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又糅合了适当的艺术虚构,增强了可看性,另一个就是在故事的设置上还过得去,最终的悬念的揭晓,也算是有说服力。
虽然在很多方面比如演员的表演和部分情节的设置上还存在问题(比如男女主人公线索的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过,比起那些胡编乱造的电影来说已经强了许多。
整部电影虽然难言精彩,却也属于今年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每一天我们都在忽略历史。
《无形杀》恐怕会是本年度暑期档最“默默无闻”的电影,曾有人说影评人的职责就在于发现大众忽视的佳作,我也曾无数次期待自己能发现一部中国的《邦尼和克莱尔》,但现实是如果我把目光放在当下中国能够上映的影片里,这种概率几乎为零。
《无形杀》这个名字起得不好,没有“偷情门”通俗易懂流传度高,但这样至少不会因为三俗而被封杀。
本片的“默默无名”与他不知所云的片名俨然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只要有恰当的卖点和足够的经费,即便你叫“三枪拍案惊奇”也不会影响大众的认知。
经费方面不用讲也都清楚,要是有大佬投资,各种宣传早恶心得你不看都觉得亏得荒了。
有一句话说:“外国的坏人都在电影里,中国的好人都在电影里”。
在到处都是雷区的中国电影业,即便比电影里精彩许多的社会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但在他们成为历史之前是很难在出现在银幕上的。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房地产项目的前世今生”、“一个打工仔的讨薪路程”甚至“一个白领的无聊遭遇”能够被排成电影的话,都是多么骇人听闻的题材!
当然,这也不只是中国电影的问题,与其说是一小撮人秉承的政治审美选择,不如讲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亦或者说是大众对于题材的自我筛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杀》的成功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如果说发行方把《无形杀》的卖点定位于他的题材的话,那可是打错算盘了。
诚然,本片相较于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电影,从剧情编排到导演的叙事技巧方面都要精致很多,效果在我看来也足够惊艳,但这个题材实在难当卖点。
当你介绍给朋友这是一部关于“人肉搜索”题材的电影的时候,他们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反感,“山寨”、“网络低俗”等等名词都会冲出来拉低这部影片的品质,然后你的朋友会客气的告诉你“对这个题材没什么兴趣”。
这不免让人奇怪,这么流行的网络现象以及涉及个人隐私这样的敏感话题,怎么变成电影会让人如此提不起兴致?
在网络民意逐渐上位的今天,大众的口味也更加多元化了,不只武侠、战争、黑帮这些最安全的题材,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缅怀甚至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问题都可以成为受到大家追捧的题材,但《无形杀》却偏偏不行。
试想一下,你把《盲井》拿去给煤矿工人看,把《三峡好人》拿去给奉节拆迁户看,把《盲山》拿到偏远的山村当作教育片放给当地村民看,他们会是怎样的体会?
一句话,人们对他人苦难的怜悯很难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导演的倾向性从片名就能看出来,“无形杀”暗指了某种“共谋”,他不只把矛头指向了每一个参与者,还把看客也纳入到暴行中。
作为一种观点,这种讲述难免陈词滥调,作为一部影片这种方式也并不高明,即便大家在看到天涯社区、看到魔兽世界、看到QQ极速传输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但表象的背后,却没有设置好观众的情感归宿,人民的怜悯无处安放,只有抗拒。
实话实说,面对这样一个题材,就算让大家呼声最高的宁浩和曹保平来拍,除了导演出位卖身的噱头之外,影片题材本身还是没有任何的卖相。
(当然,就当下环境而言,真要是这俩哥们儿拍了,票房不会太臭。
可怜王竞导演的名头还没炒起来。
)实践证明,我们对历史是宽容的,对当下是非议的,对他人是怜悯的,对自我是保护的。
中国电影年产300多部,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只有十分之一,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放的要么是欧美过期大片,要么独家首播下映不久的国产大片或者流金岁月,其他的电影都独自在午夜场吊儿郎当,中国的电影产业还远没有电视产业发达。
也许电视剧是用来再现生活的,电影是用来造梦的,《无形杀》是绝好的电视剧题材,但作为电影还是太水土不服了。
不敢比《变形金刚2》,就比起去年同期上映的《十全九美》来说,这部更像是“重案六组”某一集的影片,实在让观众觉得“性价比”太低了。
从相反的角度讲,《无形杀》能够逃离电影频道午夜场闯入暑期电影档,足够给他罩上黑马的光环。
《无形杀》作为电影市场里的异数,他不是一部合格的类型片,作为悬疑片他没有复杂的推理过程,作为警匪片他没有紧张的动作场面,甚至通篇也没什么高潮。
但是我真心推荐这部影片,他有着很多难得的亲切:人物塑造都很到位不夸张,喜剧效果很扎实没有被搔痒的感觉,虽然没有悬念但抽丝剥茧的讲述也还很快慰人心,而且激情场面也拍得足够热血膨胀,特别是对于当下热点事件的表达很克制,平实而不做作。
如果你觉得我讲的这些都是一部电影应该有的素质而不值得推荐的话,那你真应该多在影院看看时下的国产电影了。
其实,就算我把嘴皮磨烂向你推荐,让你花一笔钱去影院看这样一部无梦可作的电影还是有点“儿戏”,不知道这样介绍合不合适:如果你可以早起,建议在早上半价的时候去看看;你也可以等正版DVD出来了,买个简装的回来看看;你还可以关注一下电影频道的收视指南,当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特别留意一下播出时间。
当然,你也可以下载来看,至少这部抨击网络侵犯隐私权的电影,还没有拿著作版权开刀,不至于让你那么难受。
PS.三表的博客上面也写到这部片子,他提到了制作人谢晓东,他制作的几部影片《一年到头》、《业主奏鸣曲》还有《无形杀》都是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很值得关注。
2006年4月份,有人在网上发帖子,声称自己是一起婚外情的受害者,自己的妻子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与其游戏公会管理人员“铜须”发生了不道德的婚外关系。
在之后的一天内,这篇帖子的浏览量多达十几万次,众多网友一致谴责声讨这名叫做“铜须”的不道德偷情者勾引人妻。
随后通过网友的“人肉搜索”,竟然有人找到了“铜须”这名玩家的真实身份和个人资料,并公布在互联网上。
他的电话随之被打爆,有媒体的,也有普通网友……总而言之,“铜须”的生活隐私已经不复存在了。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热门词汇,它指的是通过数量众多的网友发动搜索行动,其途径是网络资料搜索和线下的现实寻找。
虽然很多时候,其出发点都是站在公众道德的角度上,但是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侵犯隐私权问题也是争论最多的地方。
无形杀就是根据这起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老师王竞。
电影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事件地点从河北转到了浙江省的一座宁静而美丽海边小城。
故事也变得更为复杂,从“铜须”(电影中化名为“铁佛”)的角度;女当事人的角度;女当事人丈夫的角度;警察的角度和网站媒体的角度来展现这一事件,不同立场不同人物的叙事仿佛有一些罗生门的味道。
观众可以把这部影片看做是一部悬疑片,但请不要用悬疑犯罪片的眼光来期待和审视这部电影。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悬疑只是其外在的表面,内在的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
影片并没有探讨这个事件本身的对与错,而是把焦点对准了“人肉搜索”对事件当事人生活的影响。
不论是男、女当事人还是女当事人的丈夫,甚至就连参与办案的警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在这个事件下发生了无法逆转的负面改变,就想混沌学(Chaos)中的蝴蝶效应一样。
导演王竞在影片的处理上,显得很冷静,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建立在第三者旁观视角之上的,没有特写以及其他具有主观性的镜头,这样的风格我们更像是在看一台舞台话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间隔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但仔细想来这却是一种务实的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
其实“人肉搜索”成为一种风潮后,在中国国内引发过许多讨论,有人认为既然一些道德问题上法律无法制裁,那么自然就可以通过另外一些方式来代替法律惩戒那些道德不规范的人,这有点类似地下惩戒者(Punisher)那样的性质。
对于那些赞同者来说,最好的武器便是电话、电子邮件和私人信息的公开,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极端者找到当事人并作出相对过激的行为,就比如电影中那个被网站聘用的推销员。
之所以,中国人有这样的激情,也许必须从历史上来看。
个人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封建制历史的国家,普通老百姓的社会地位制约了他们表达自我的自由,所以如今出现的“人肉搜索”热情高涨现象或许可以看成是一种拜托封建影响的方式?
如果说“人肉搜索”是一种个人(或者群体性)的出于道德层面所行使的权利的话,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们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剥夺了当事人的其他权利(隐私权是多的)。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月19日,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就通过一个法案,将“人肉搜索”列入其中,违法者最高罚款可达5000元人民币。
回到电影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导演在探讨当事人生活改变的同时,其实也提出了这样一问题,过度泛滥的道德是否其实本身就已经不道德了呢?
导演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相信所有观众在观影结束后,内心都会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说到底,所有人都是这起人肉搜索事件的受害者,这便是无形杀——人肉搜索的力量。
挺不错的一部小电影,该表达出来的东西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网络会让人沉迷甚至沉沦,会把人捧的高高在上更会把人摔的低低在下,会使人的生活丰实也让生活更加空虚……。
电影其实向我们展现了两种杀人工具:网游和网舆。
网游能让人玩物丧志、功能退化、精神失望…,直至变成个废人,可谓慢杀工具
《无形杀》是一部特好看的电影!
一个北大理科生,后来留学美帝,回国后因为对电影感兴趣,所以自己编剧,自己投资,拍电影玩。
拍得这么好看,不得不佩服谢晓东(此人和歌坛没有奸情)。
剧情简介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海岛刑警队长张瑶意外地抓获了筛一个使用假身份证的嫌疑男子高飞。
从他的供词得知,原来作为魔兽玩家的高飞在一次网友聚会中认识了美丽的少妇林燕,两人开始网下约会。
林燕的丈夫程涛在一天夜里无意中发现妻子与高飞的热辣网上对话。
盛怒之下,他在网上发表了匿名信,始料未及的是这件事备受关注,网友对他开始"人肉搜索"。
以至高飞和林燕的个人信息被全部披露在网上,同时对高飞和林燕下达了网上通辑令,他们所有的正常生活完全失控。
为了保护家人及自身的安全,丢掉工作的高飞被迫使用假身份证躲到了这个岛上。
高飞离开警局后,张瑶接到报警,码头上发现了一具无头女尸,这具无头女尸是谁?
又是谁杀死了她?
随着故事的展开,林燕,林燕的丈夫,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进入警官张瑶的视野……剧情设置很合理,逻辑也没漏洞(理科生就是理科生),剪不断理不乱。
最吸引我的是“人肉搜索”这个话题本身。
股沟搜索“人肉搜索”获得大约 11,600,000 条查询结果,百度百科里的“人肉搜索引擎”词条记录了21个案例,这个话题争议很多,最主要的争议是隐私权问题,有一种傻逼喜欢抢占道德制高点,用“道德”这个借口来无禁忌的攻击,满足自己的“道德感”;另一种傻逼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看见有人叫“杀!!!
”就抑制不住自己变态的小宇宙,自己觉得变身奥特曼,比如电影里的保健品业务员。
人肉搜索是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这电影里不就杀了人了么?
这把刀自然也是切过菜的,切得还不赖,主要还是大侠们刀功了得,这些好事里有:“华南虎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
在我国,人肉搜索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底线,隐私权五毛钱都不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九阴真经》在人民心中是有很多共同点的:都是路边论斤卖的,都是看上去挺美但是没法成真的。
扯远了。
说说观后感:1.做人不做陈冠希,开房不带摄像机。
要知道为艺术献身的苦,香港著名摄影师陈老师就是例证。
同志们,要矜持。
2.保健品业务员果然是个大量生产神经病的职业。
来源:http://imusiq.blogbus.com/logs/47250541.html
九年前的片子,昨天才在电视上看到,仍然有现实意义。
电影对键盘侠的批判,如果在九年前还有人质疑的话,今天应该没人质疑了吧?
这么多年,键盘侠只知道怼马蓉这类社会话题,从来没有贪官污吏是被网友搞倒的。
我也认识一些“调查记者”,就是找黑料然后敲诈别人的。
如果说电影里还只敢讲“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可以说“媒体不是什么好东西”。
有些片子尽管有诚意,票房和影响力依旧受限,最终知晓者甚微,如同从没存在过,《无形杀》恰好属于此类。
当然汇聚了印小天、汤嬿、李易祥等明星的本片,不是经典杰作,选择09年内地暑期档公映,势必前逢《哈利.波特6》《窃听风云》,后遇《追影》《灵灵狗》,相信寥寥的放映厅,注定尴尬收场。
仅能指望音像、各大电影台版权,勉强赚回成本。
《无形杀》从正片前无数的网络聊天记录起,便试图在字幕缔造新颖。
接着,夜幕下刑警队员出击,凝重黑暗悬疑氛,完全符合警匪商业片需求。
本来使用假身份证的男主角,阴错阳差被警方捕获,道出自己躲避“偷情门”苦衷。
戏剧性开头,刚似有点眉目,码头边发现的无头女尸,立即将剧情逼进极端。
这具无头女尸是谁?
又是谁杀死了她?
编导们挖空心思,大搞凶杀血案,为得就是抓住观众眼球。
纵观《无》片中跟“偷情门”有关的众位人物,除了警察张瑶这一线索人物,丈夫、妻子、情人,甚至网站记者,皆有严重欠缺。
印小天扮演的高飞,喜欢勾搭网络美女,追求虚拟刺激,遗憾东窗事发后,懦弱胆怯,逃避不敢面对现实。
而李易祥扮演的丈夫,他偶然偷窥到妻子聊天记录,恼羞成怒将事情传播到网络,恶毒的报复心理,恕难令人恭维。
还有某网站为增加点击率,起哄架秧子,拼命炒作起“人肉搜索”,不断在火上焦油,他们派出两名记者跟踪报道,早已超出谴责偷情男女的合法范畴。
惟有汤嬿扮演的青年少妇,尽管违背伦理道德,可她结果最具悲剧色彩,也最值得世人反省。
分析起事情起因经过,不外乎林燕嫁给大款后,由于丈夫常年晚归,小女子虽吃好住好,终日独守空房,耐不住寂寞,逐渐红杏出墙。
奈何东窗事发,“丑事”传遍天下,一个“淫妇”的下场,令她丧失了幸福,丧失了家庭,遭受万人唾骂。
谁能想到私人隐私暴光,会带来如此严重后果。
《无形杀》影射的网络案例,使人轻而易举联想起前阵子“艳照门”。
只不过阿娇与陈冠希,如今虽身败名裂,却毅然复出去赚钱,仍有“机会”。
反观本片女主角林燕,她则糊里糊涂丢掉了亲家小命,落得个身首异处,又岂是理所应当?
据悉好莱坞《综艺》杂志的首席影评人德莱克·艾里,曾称《无形杀》是09年上海电影节最优秀的一部,遗憾在它并收获任何奖项。
笔者再此不想妄自评论电影节结果,如果真要从《无》片找败笔,自己亦认为该片摄影、美工受资金困惑,颇有粗糙的视效,并没有精益求精。
影片联系当前热门话题,整体仍更像小制作商业片,甚至可说是电视剧《重案六组》的剧场版,不适于买票进电影院。
但笔者观《无形杀》,从并无期待,再到随剧情发展,又略带那么点忧伤,至少该小小赞美。
本片里“偷情门”酿造的血案结局,居然又属于意外,没有真正谋杀者,可回想事影片种种缘由,又围绕起一个严肃话题---个人隐私被暴光后果!
从网络恋情,导致的男欢女爱,不管外人如何看待,皆属隐私。
可当漫天舆论知晓其所以然,在论其错在道德,错在淫乱,错在乱性,当谁都置疑他们大错而特错,当谁都可以唾弃奸夫淫妇,当谁都漠视当事人的个人感想,等于直接抹杀了他们的生存权利。
无形的杀戮,潜伏在每句流言蜚语背后,而痛斥别人道德败坏很容易,破坏别人的正常生活很容易,而害死一个无辜生命,其实更容易。
悲哀!
农业社会人们比肩而居,你放个屁邻居都知道,个人自由与私人空间只能是一种想象。
工业时代的到来彻底摧毁了村落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社会流动形态,在将人们不断地抛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人群的同时,将自由赐予了我们。
后工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自一出生,便被上数字的标记,出生证号,身份证号,毕业证号,驾照号,信用卡号等等。
路上有监视器,小区有监视器,工厂有监视器,饭店有监视器等等。
你的自由呢?
“无形杀”绝妙地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如何生活?
你准备好了吗?
网络的无情与残酷!
人肉搜索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铜须门”。前面很真实,虽然有点夸大,但是角度很好,后半段有点脱离现实,建议拍成罗生门,毕竟事件的真实性仍然存疑。很看好王竞导演的作品,现实而诚恳,放在现在应该可以受到很大关注,毕竟2000年左右大家都还迷恋商业大片。
恶心
类似《狗仔队》的 中文+网络版,很难说清人肉搜索的恐怖。
中国的这点破玩意儿除了拿魔兽世界说事还能干点啥 干巴巴的剧本 毫无悬念的剧情~~~ 能不能稍微用点心拍电影所谓的讲述人肉搜索的电影 有哪怕一点涉及人肉搜索的么
个人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反映网络暴力的现实题材,可惜人物塑造较粗糙,台词人为痕迹过重,影片整体流于平淡。
非常不懂那个女警为什么搞得跟毒姑一样。。。
中国电信版《搏击俱乐部》。
还是题材好,但是网络暴力展示得太过别扭
九唔搭八
悬念造的不错,国产片里算蛮好看的了!立意也好,网络害死人啊~ 3
网络可怕。。
...嗤笑
看完觉得要提醒自己面对事情表偏激。要冷静。
挺好
真实中国社会的反映,影片的社会性大于艺术性,警示性高于审美性.
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一个僭越道德感的偷情故事,不是一场公众合谋以愤怒代替理性的社会事件,不是一次关于网络生态下“人肉搜索”对错与否的讨论,而是在于导演讲故事时所选择的客观冷静的视角,这很难得。后来陈凯歌也拍过《搜索》,但终究是太闹腾,难逃说教嫌疑,而失了点平静的意味。
为什么这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