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前辈的评论,个人感觉其中不少在心理学,特别是弗氏心理学上走太远。
弗洛伊德主张,人的精神构成源自童年的(性)经验,而事实上,成年后的精神比童年时复杂很多,并非所有都能在童年找到照应,这个空白后来由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进行补充,这也是弗氏和荣格分道扬镳的主要诱因。
扯远了,总之私以为弗氏的观点可以部分解释叔叔和爸爸之间的“情节”,却无法解释叔叔和India之间的互动。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叔叔童年时候,India还没有出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叔叔和India之间的彼此吸引呢?
我想,是Stoker家族的基因——Stoker家族的人对血亲有一种病态的吸引。
事实上,这一点也是有学院派观点的:遗传性性吸引(Genetic sexual attraction)是指在近亲之间的性吸引。
一般多发生在成年后第一次相见的兄妹和父母子女之间。
这个观点在电影中的传达还是比较明确的,叔叔和India初次相见,就是在India刚成年的18岁生日,他们立即就被彼此吸引——电影的开头就注定了之后所有的悲剧。
为了凸显Stoker家族基因的特殊性和排他性,电影耗费了相当的笔墨,比如:□ 爸爸、叔叔和India之间几次说及We’re family. 我想这里的family不是指亲情,而是对Stoker之血的强调。
□ 回顾片中所有死去的人物,他们的死法也颇值得玩味。
在所有叔叔杀死的人中——其中小弟弟是被活埋,爸爸是被伪装成车祸,其他所有人都是被皮带勒死的——没错,就连一身丝质睡衣、风情万种的嫂子Nicole也一样(最终未遂)。
所以,Nicole这个角色其实挺有误导性,你以为她是主演、戏份不少,角色地位也必定特殊。
其实在Stoker的基因的羁绊之下,她与卧底老管家、来访的欧巴桑和想和女主来一发的小青年没什么两样,注定无法介入Stoker之间,沦为那个被诅咒的血族的祭献。
相比之下,只有Stoker家的人才配以勒死之外的方式死去。
——这是叔叔的杀人哲学,还是Miller(剧本)有意将Stoker家的人与其他人区分开的表现手法,我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能期待继承了叔叔衣钵的India,以后全用剪子杀人。
这里还想讲下高跟鞋,且不谈高跟鞋和女权主义的渊源,就个人体验来说,穿不穿高跟鞋对心境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对初次穿高跟鞋或者穿不惯高跟鞋的女孩,高跟鞋的存在感是巨大的。
况且历史上,高跟鞋是男权束缚女性、女性取悦男性审美、女性社交需求和女性争取平等地位的矛盾产物。
加上叔叔每年送India鞋子且India也对这些鞋子万分珍视,不难想见高跟鞋在本片中的多重意象。
总的来说,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不复杂,个人觉得没有太多心理学的暗示,也没有涉及诸如家庭关系的社会问题。
正如电影名字Stoker,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被冠以Stoker这个姓氏的病态血族的故事。
至于Miller,也不是什么用电影语言解读弗洛伊德的大触,只是个喜欢希区柯克和恐怖故事的小伙子。
所幸的是,朴赞郁将这个流俗的课题传达得自然而清高,贯彻了他独特的含蓄,相较于里情节的肮脏,先一步感受到了残酷的美感。
作为朴进军好莱坞的首部英语电影,维持了他一贯的电影美学,考究的画面切换和音乐调度。
只是相较于复仇三部曲,电影技法的堆砌有所收敛,不变的是他还是老接这种近亲相奸的本子。
另:翻了下英文维基,里面有一段谈到希区柯克对Miller的影响,有助于电影中某些意象和场景的理解:http://en.wikipedia.org/wiki/Stoker_(film)#Hitchcock_influence
花絮·本片是韩国导演朴赞郁的第一部英文对白的电影。
·本片的剧本是2010年的剧本黑名单作品,由《越狱》主演文特沃斯·米勒编剧。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鲁妮·玛拉、艾米丽·勃朗宁等演员都曾经是英迪亚的扮演候选人。
·在最早的演员阵容中,凯利·穆里根和朱迪·福斯特是影片中女儿和母亲的扮演人,可是他们都退出了剧组,并由米娅和妮可·基德曼替代。
·科林·费斯、詹姆斯·弗兰科、乔尔·艾哲顿和迈克尔·法斯宾德都曾经是扮演查理的候选人。
其实,科林·费斯已经来到了剧组,但是和女主角一样,他后来又离开了剧组,并被马修·古迪代替。
影片斯托克通过一个家族基因里隐藏的杀戮本性逐步被唤醒展现了两个孤独又彼此相依的心灵以杀戮为纽带逐渐走向深渊的过程。
在伦理选择面前,印迪亚也印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当积累到某一点时暗藏在基因里的本性中的杀戮也被导演用符号隐喻赋予了古典主义的美。
所以当悸动,欲求,恐惧,报复都聚集在一个点之时恰好点燃了潜伏已久的魔鬼,使得真正的邪恶的自我回归。
斯托克家族的神秘基因的缘故让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印迪亚的父亲与她消失多年的叔叔背后隐藏着的故事始终横亘在他们之间。
仅仅是因为童年的嫉妒,查理就可以面无表情的活埋他的弟弟。
从那一刻开始,斯托克家族里的基因就开始显现,杀戮,嗜血,这一切平静优雅的表面背后却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邪恶的一面。
直至查理在她的生日那天选择了结理查德的生命也是蓄谋已久的,甚至之后的一次次谋杀都是有目的的,所有都只为了印迪亚这个亲爱的侄女。
查理与她的母亲勾搭不清,印迪亚与母亲的疏离,都是查理靠近印迪亚的手段。
对于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斯托克的独特血统让查理对印迪亚感到一种由衷的慰藉,甚至是一种无形的依赖。
他突然的闯入也是一场他精心策划了十八年的计划,他与印迪亚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清冷阴郁的气质一脉相传,浑然天成。
对于印迪亚,他像是一个引导者的姿态慢慢引领她走上与自己殊途同归的路,唤醒她心中潜藏的罪恶。
这种只属于斯托克家族的认同感,骄傲感油然而生。
斯托克里的符号隐喻也巧妙地把这原本杀戮残忍的电影披上了一层古典的清冷之美。
在印迪亚内心被逐渐唤醒时,潜伏在她腿上的蜘蛛钻进她的身体暗示着黑暗的阴影已经笼罩并将逐渐将她吞噬,这与之后的查理叔叔和她弹钢琴相照应。
弹琴之时,对于这个陌生的叔叔她并没有感到不适与躲避,查理也步步逼近,试探,或是直接强硬的取夺琴键的主要位置。
在这样的压迫与亲近之下,印迪亚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其实两人都心照不宣。
再到玩具枪,这更是直接隐喻着杀戮。
所以当印迪亚第一次与查理一起杀人之后,洗澡的戏蕴含着她被压抑的本性得到释放的又一大快感,这时查理与她的内心共鸣又加深了一步,也是他又拖着她向罪恶深渊走了一步。
这种陌生却感到无比亲近的感觉也早在前就有铺垫,来源于他们两人经常做的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的动作,诡谲而神秘,共通的是他们对待事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阴郁本性。
斯托克家族的命运本就冥冥之中已然注定。
要想不干坏事就必须通过更坏的事来制止,这种无限的罪恶循环将家族的命运都捆绑在一起。
即使是同样基因,同样血统之间也可以成为彼此的杀戮下的快感,善恶只是一念之间而已。
然而即使在暴戾,凶悍,残忍的背后也有一种丝丝缕缕的哀伤气息萦绕在影片其中。
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斯托克家族只剩印迪亚一人,当她完成最后一次杀戮的时候,竟有着一种背负家族使命传承延续的感觉。
尤其当血溅洒直至染红了整朵花时,莫名有种残忍背后的无可奈何,就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所说一样,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本该殊途的命运,因为罪恶走向了同归。
此片名亦可为《18岁少女黑化记》全片一直在暗示着Stoker家族暴虐杀戮的基因,从Richard,到Charlie,再到India本性都嗜杀。
这在India和妈妈说“有时候人们必须做一些坏事来阻止自己做更坏的事”时候说的比较明显成年之前的India随着父亲出去打猎,以此来释放自己内心杀戮的欲望,从India和父亲关系很好就可以看出来India对杀戮的热爱。
成年之后的India没有了父亲的陪伴,更加阴郁孤独,再也没有人陪她打猎,加上查理叔叔一直在有意引导India感受杀戮的快感,她在影片的最后终于释放了本性。
个人认为这是朴赞郁最好的作品之一。
整体风格很“朴赞郁”,即使用了很对明亮的色彩,还会让观众能隐约嗅出一种死亡的味道。
Matthew Goode把一个性感,引诱少女堕落的叔叔演到了骨子里,缓缓抽出皮带杀人被认为是最性感的杀人方式之一。
看到第二遍,貌似看到这个故事的真相。
印蒂亚的妈妈在最后的独白中讲的是我们有了children,而不是child,也就是说他们有过不止印蒂亚一个孩子;印蒂亚的爸爸理查德并不喜欢打猎,但是为了印蒂亚,经常陪她去打猎;印蒂亚的叔叔查理喜欢印蒂亚,并未谋面却如此了解她,必定是因为什么事情。
所以印蒂亚应该在儿时也杀过自己的手足,她的爸爸并没有把她像查理一样送去精神病院,而是通过打猎来纾解她杀生的欲望。。。
1 昆虫蜘蛛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混合着不安、兴奋与神秘感的隐喻顺着丝袜往上爬的蜘蛛,也许是想象,也许是真实的,没有给出蜘蛛究竟最终去了哪里的镜头圣甲虫圣甲虫只有一个镜头,那就是在打猎的时候吸引了India的注意力,但是注意那个圆圆的粪球,和被杀害的人所埋地点上的圆球如出一辙”蝴蝶“这里的”蝴蝶“指的不是真的蝴蝶,而是India随着节拍器在母亲还是父亲反正不是她自己的床上挥舞双臂和双腿的时候呈现的蝴蝶型印记,叔叔在杀害了自己的弟弟的时候也是做的同样的动作,这一点映衬了叔叔的信中写的”流着同样的血液“2 钢琴叔叔究竟是会弹钢琴还是不会呢?
他在母亲的面前佯装不会,借此令自己有机会接近母亲他和India四手联弹的时候令她心醉神驰,让一直对自己有所抗拒的India接下心防他在精神病院里独自一人的时候弹奏钢琴解闷他在准备要杀母亲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真面貌3 鞋一直以来India都以为鞋子是父亲给她的礼物其实是叔叔从她出生开始直到十八岁成年为止一直给她同样的牛津鞋,而在她十八岁的生日的时候,礼物变成了高跟鞋他一直暗中注视着她,那些信中也满满都是真情,这一段没有太明白,可能是因为台词太快了完全听懂有点像惊悚版的光源氏养成计划,只不过紫姬变成了少女杀手,一双高跟鞋将伴随她独闯天涯4 钥匙钥匙的隐喻太多了,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说了5 花影片一开始出现的红色野花,最后揭开了谜底而带来百合花的姨妈,”墓地“里也种了百合花6 车一开始India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乘坐叔叔的车,哪怕所有的同学都羡慕嫉妒恨,哪怕他慢慢地开车跟着她,哪怕母亲想要他们一起出去玩他们一起杀了那位少年的时候,India第一次坐在了副驾驶上当她杀了叔叔之后,自己一个人开起了这辆车,并且戴上了父亲和叔叔都带过的墨镜,成了他们的精神上的继承人总之这部影片真的很好看,电影院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我等字幕组双语字幕出来了之后准备自己在家再看一遍
故事不难懂。
做作,堆砌意象,滥用隐喻。
坦诚地做作,才有韵味。
否则只是扭捏作态。
总有一些韩国人幻想欧洲贵族生活,审美畸形和审美自我阉割。
媚俗虚假。
<小姐> <下女>都是。
男主总要边弹钢琴边撩妹,甚至边弹边做;变态一定要西装革履贵族气质用鞭子皮带抽你;杀人做爱总要有红酒;房子一定要大,就一个老佣人。
韩国电影的精英公式。
拍美国电影了,却只是换了白人演员,依旧讲韩国人意淫的贵族精致生活。
假想演员换成韩国人,就还是<小姐> <下女>的气质,暴发户装贵族。
作为韩国人视听语言全是欧美痕迹,可是世界不需要一个韩国面孔的希区柯克。
作为美国电影却充满对美国人生活的僵硬意淫,但世界不缺讲美国故事的韩国人。
迎合,成不了。
昆汀的杀死比尔没有拍成简单的西部牛仔决斗,李安断背山没有拍成中国的儿女情长。
凡事讲个符合背景、逻辑自洽才好。
平庸,是自我定位的平庸。
术做到极致,比拼的是格局和立场。
当mtv看还行。
电影开始不久在父亲的葬礼上,India第一次和叔叔Charles相遇。
在那所古老而深藏不露的房子里,很难说这两个人是谁在追逐谁,或者可以说,是身体里流淌的相同的血液让他们互相吸引。
朴赞郁的片子向来少不了严谨,细致的构图,唯美并且残酷的血腥暴力,当然还有他最热爱的命题复仇。
母亲Evelyn,女儿India和叔叔Charles是故事的主角,而那所巨大的被漆成绿色的房子,似乎本身也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角色。
在那些古老的,数不清的房间里,以绿色为基调的一切场面调度都充满了层次感,而母亲和女儿的房间又拥有属于自己的色调,Evelyn的房间是象征压抑着的欲望的腥红色,India的房间则是象征着雏鸟的嫩黄色。
影片的摄影请来了在《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中都和朴赞郁有过合作的摄影师郑正勋。
镜头不停在房间之间来回地,缓慢地游荡穿梭,仿佛用一个偷窥者的视角默不作声得洞察这暗流涌动的一切。
三个人被困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但似乎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的。
“Stoker”的主要演员其实只有三个人。
在层次感强烈的大房子里,一切都像是戏剧表演。
几乎透视的一个个房间就像是阴暗的文艺剧场里的固定的布景,而故事中的角色被限定在这封闭的空间里,加深了压抑和悬疑的气氛。
Nicole Kidman的表演仍让人想起她多年前的那部《小岛惊魂》,完全是恐怖片的演绎法。
Matthew Goode和Mia Wasikowska两人不约而同的散发着邪典气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两人之间的血缘和联系。
不善英语对于朴赞郁来说也许未必是拍第一部英语片的障碍,因为他以往作品的对白都少得可怜。
他更愿意用镜头向观众讲故事。
从不会像昆汀·塔伦蒂诺那样用喋喋不休的对白做取巧的铺垫。
同时,朴赞郁的叙事手法一直非常风格化。
他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不受或者说不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往往通过一两刀简单巧妙,毫不张扬的剪辑交代故事。
但也许是首部英语片的原因,“Stoker”里镜头和剪辑跟朴赞郁以往的作品相比显得更收敛。
很多人都从“Stoker”中看出了希区柯克的影子。
而朴赞郁额本人也有与希区柯克同样的优点,在影片开拍之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虽然他的准备工作通常以影像资料为主,但他也会用手绘画出每一个分镜。
朴赞郁对影片的摄影角度尤其讲究。
他多年来的影片有自成一体的独特角度和体系。
比如“复仇三部曲”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鸟瞰角度和水平横移的镜头。
片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就是India与Charles初次相遇的旋梯。
India从低处走到与Charles平行的高处,暗示了两人之间的联系。
而且不仅于此,影片在摄影角度上刻意的突出了这种水平高度上的差别和层次感。
包括India用铅笔刺伤总找她麻烦的男生时,登上那个台阶。
以及India在夜晚的野外带着名叫Whip的男生去游乐场站上滑梯的顶端。
这三个场景中,India都是通过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借此表达了自己想要成长的意愿。
《越狱》的男主角文特沃斯·米勒 (Wentworth Miller)用了八年时间写了Stoker的剧本,并且深深吸引了朴赞郁。
故事中的家族、乱伦、复仇、杀戮都是他最常拍的东西,而“Stoker”里还有些不一样的也许我们可以说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在India的父亲死后,这种欲望越发的强烈,而她通过朴赞郁电影的主角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复仇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只不过,她向往的成长并不是善良和美好,她离开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魔鬼。
本片的中心就是查理叔叔,他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他神秘、英俊,同时又是杀戮狂魔。
影片开头的那些台词都非常关键"Just as the skirt needs the wind to billow, I'm not formed by things that are of myself alone. I wear my father's belt, tied around my mother's blouse. And shoes which are from my uncle. Just as a flower does not choose its color,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have come to be. Only once you realize this do you become free, and to become adult is to become free."从这里看出三点重要的信息:1. 她的性格形成是因为遗传下来的血,流着和Uncle Charlie一样的血;叔叔带母亲出游后,她在床上摆动,一种和Uncle Charlie小时候埋死弟弟后同样的舞蹈。
2. 她有三个人格,和父亲打猎学来的冷静,像母亲一样渴望被爱,能够像叔叔一样驾驭生灵。
3. 她之所以会这样(冷酷地杀警长),是因为她已经不能回头。
出席父亲追悼会,母亲不断焦躁不安地扇扇子,她穿着去年的鞋(以为是父亲送的)。
显示出她很爱父亲,而母亲应该跟所有的亲人都不和,包括Richard。
蜘蛛非常明显地暗示Uncle Charlie对与India的攻势:爬上鞋,小腿,钻进两腿之间,到最后离开。
她平时不想让任何人碰,包括母亲。
但却和Uncle Charlie双人弹奏,并且带来精神上的高潮。
看到叔叔和母亲亲热,她跑去找惠普,这个无法交心的同学,但她还是希望他吻她。
第一次杀人后,欲望、杀戮、恐惧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在浴室自慰达到高潮。
一开始不肯做Uncle Charlie的车,不要伞。
显示出父亲人格对叔叔人格的抗拒,抗拒叔叔。
直到杀死男同学,第一坐上了副驾,最后杀死Uncle Charlie,坐上正驾,戴上墨镜。
接替了杀手。
完全变成了叔叔人格。
为什么和母亲不和?
父亲人格对母亲人格的厌恶。
母亲总是很忙,哭哭啼啼。
只会色诱男人,毫无求生能力。
当她在杀人埋尸后想要得到母亲的安慰,梳头,结果被拒绝。
进而要求帮母亲梳头,但交心失败,反而一句“有时候我们做一些坏事是为了防止做更坏的事”引起了母亲的警觉。
钥匙肯定不是Uncle Charlie送的。
用来开启父亲收藏的儿时的照片,她发现原来父亲还有一个小弟弟,而在楼梯上Uncle Charlie的信件全部来自精神病院。
当她得知父亲被杀的原因,只是给了他一个耳光。
每次发现Uncle Charlie的秘密,都会有摆动,要么是钢琴旁的节拍器,对应第一次翻包,成果:一把水枪(Uncle Charlie小时候的玩具),一副和Richard一样的墨镜,她的生日礼物(她知道里面有东西,后来发现是高跟鞋)),后来母亲出游归来,把它停了,翻包结束;要么是灯,母女俩奇怪管家为何不在,Uncle Charlie直接叫India把冰淇淋放冰箱(首次分享杀戮);要么是配乐,她打金阿姨电话的时候。
India对杀戮习以为常,即便在冰箱发现管家头颅,她不但没有畏惧,反而仔细确认。
尽管管家对她不错,在厨房中止别人非议,然后陪剥蛋的India聊天。
India而后在旁吃起混合冰激凌(也是一种多重人格的隐喻),反而对Uncle Charlie更加好奇。
查理叔叔做这一切的动机只有一个,渴望亲情的关爱。
他没有爱情,也没有性欲,不然不会给India母亲下迷药。
他渴望Richard的爱而杀死弟弟,Richard阻挠他回归家庭而杀死Richard,管家和金阿姨知道太多,怕会被India母女赶走而又进而杀死她们,最后India母亲阻挠他带走India而又起杀心。
India的杀戮动机是?
她已经和两宗命案相关,杀警长是意料中的。
PS: 金阿姨的Motel房间放的电视节目是个大剧透。
期待查理叔叔前传。
即使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叔叔查理突然间降临在父亲的葬礼之上给这个家庭平淡无奇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葬礼上美艳的母亲百无聊赖的表情在看到查理那一刹眼睛里迸发出来的光亮到少女英迪亚运用她那异乎寻常的视力看到了站在半山腰遥望整个葬礼现场的查理那时候她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男人和她一样拥有着超乎寻常的视力他们在隔空对视的那一眼当中看清楚了彼此那是一种来自时空之外的召唤那是一个可以相随的身影但是英迪亚却并没有应答非但如此她对这个从天而降般的叔叔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戒备与敌意她在他身上看到了未知的危险直觉告诉她和叔叔的相遇就是一场注定要爆发的撕咬因为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同样的兽性以及杀戮的欲望……相貌英俊的叔叔很快就赢得了不甘寂寞的母亲的心她每次看到查理脸上都会流露出轻浮的笑容这种笑脸她已经多年没有给过她父亲了但是查理却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母亲的青睐因为查理长得酷似死去的老公年轻的时候甚至比年轻时候的理查德更胜一筹的除了相貌还有讨人喜欢的机灵劲是的查理是个天才除了高超的厨艺写作和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抹了蜜一样的甜听起来让人心里舒坦而且自带一股子浪子的风流倜傥英迪亚的母亲很快对查理动心了并且想把他长久的留下来……但是查理在和英迪亚母亲调情的时候眼睛也会不自觉的搜寻英迪亚的所在只要看到她查理的眼睛里就会充满了柔情与宠溺虽然每次他看到的都是英迪亚一张绷得紧紧的小脸……英迪亚对查理来说是灵魂的中心从她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俩的命运就紧紧的缠绕在一起他在精神病院里阅读的大量书籍在写信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他以一个旅行家的视角写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用幽默而诙谐的语言俏皮而生动的描述如果不是所有的信都发自一个地址可能谁也想不到那些信的内容居然都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英迪亚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会是查理爱中之所爱是查理的复活之地……他这次回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带着她远走高飞为了这个目的他杀死了周围所有让他感到麻烦和羁绊的人类……
英迪亚从小时候开始就已经不自觉的显露出狩猎的本能父亲从她的一举一动之间看到了疯子查理的影子所以对她格外的重视和保护利用打猎来释放她骨子里杀戮的本性表面看起来父亲的目的达到了所有认识英迪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娴静而优雅的淑女但是只有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才知道她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女孩她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了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她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但是查理在这堵高墙上打开了缺口俩个人一块杀人的时候就像四手联弹钢琴一样的默契自如就如同他们都喜欢四肢划动的动作查理躺在活埋亲弟弟的沙地上不停的做出这个动作沙子被他扇动的四肢画出了一个心形看上去和他天使般的面孔非常的相配……英迪亚在无聊的也喜欢躺在床上这样做只不过她心里清楚自己并不是什么天使而是黑暗里隐匿着的蝙蝠扇动是蝙蝠翅膀上面的细羽它们一直在沉睡直到有人过来把她叫醒……查理搂着母亲迈着优雅的舞步谁知道这是最后的死亡之舞呢?
杀人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沉默的背景看着一个人慢慢的咽气心里充满了不能言说的欢喜那种欢喜只有查理懂得……但是她却不得不杀死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与她慰藉彼此孤独灵魂的男人了因为他要杀死的人是自己的母亲没有哪个孩子会在一旁袖手旁观即使她从来不爱自己的母亲也必须要最后时刻挺身而出……查理用死亡诠释了什么叫做至死不渝他送她十八岁的生日礼物那么高贵的鞋子是查理的玫瑰查理死的时候花瓣掉落下来那声音可以让英迪亚一直醒着……靠近些我确信你的眼睛是一种更深的绿英迪亚的相貌和她的性格一样复杂而微妙第一眼看过去她只不过是一个表情阴郁的普通少女但是她的眼睛让她与众不同那里面既有火焰般的狂野也有漫天大雪般的清冷她在杀死了查理之后走上了放逐之路这回指引她方向的是来自深海的光那里住着的孤独的海怪已经彻底的苏醒过来伴随她的是群星般的寂寞和陷入永恒黑暗之中的灭亡……
天生反社会人格
男主帅气了~
真的很反感这种纯炫技、故事没有灵魂(还是我没看懂)的电影。音乐好听(有个从旋律到重复都很像The Hours的音乐)。妮可太好看了。。。(Alden出场的部分很少我之前基本上都看过动图了(
邪恶扭曲的另类故事,赏心悦目的华丽炫技,可惜是二流拙劣的业余剧本。抽皮带的Matthew Goode太性感。
期望太高了
摄影靓 但是说到故事 真的没什么感觉。。从她边回忆杀人边自谓 我就知道她内心的杀人狂魔已经苏醒。。看来是看CRIMINAL MINDS太多了。。
有喜欢的地方,不过韩国人还是有些装,片尾曲很喜欢。听那歌自己也快变成女杀手了。
苍白的精致,美学让人爱不释手。米帅就冲这剧本谁还敢说你——不是基。马修·古迪都帅成这样了快用皮带勒死我~~勒死我~~
好装逼的一个片
镜头语言大于剧情,一堆隐喻化的符号和极美的手法和拍摄技巧。明知导演在炫技却还是甘于沉醉其中,不断的回忆镜头闪回,连贯的画面,配乐风景以及演员演技都是在给影片加分。变态少女养成记,从女孩蜕变成女人,骨子里流淌着杀戮家族的血,发现真实的自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镜头很美很装逼的悬疑惊悚片~越狱的米帅编剧。
有种至始至终的压抑感,所以没有仔细看,不过就是这样才能抓住人心。里面三个主角都很阴暗。
一家神经病
全片气质冷艳气氛怪异气息变态,但实在不明白讲这么一个故事意义何在?证明编剧是脑残吗???
sometimes u need to do sth bad to stop u from doing sth worse米娅文艺阴郁的气质绝了,拍摄太美BGM好配,此片处处个性
朴贊鬱是那種明確地讓人知道他在炫技,卻偏偏能夠讓觀眾愛他愛得要死的導演,處處彰顯他作為藝術家的傲氣,卻怎麼都讓人討厭不起來,高超的導演技巧讓原本平平的劇本綻放光芒。攝影、剪輯、配樂、表演等處處都在為影片加分,從電影符號學的角度可以長篇大論解讀,我尤其喜歡彈鋼琴那場戲!
整个片儿最亮的是配乐
坐上了你的车,戴上了你的眼镜,我就成为了你。NICOLE,即使不是女一号,也夺不走她的出彩,目光直溜溜盯着女神。韩国导演把骨子里的阴郁带到了欧美片中,血腥、残忍、欺骗,负面镜头很美。
电影再次向我们证明,神经病是遗传的
一群变态,尼玛泰国看电影前还要全体起立唱国歌,吓我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