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女导演,一个提名过奥斯卡的男演员和一个问鼎奥斯卡的90后女演员,以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东部林场做大背景,一部桀骜不驯身世神秘的女性,征服男性世界的旷世史诗篇章,再加上女主痛失爱子追杀丈夫情人孩子的血泪纠葛,一切都是为了奥斯卡而存在的,但是一切都让人觉得隔靴搔痒。
片中的每个人物,动机都莫名其妙,故事烂糟得一塌糊涂。
空有一手好牌,却打得仓乱潦草。
《赛琳娜》不缺看点。
詹妮弗·劳伦斯是奥斯卡影后俱乐部成员,布莱德利·库珀的事业也炙手可热,他俩大概是合作太愉快以致上瘾,《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之后,搞了这部《赛琳娜》,接着又来了一发《美国骗局》。
导演苏珊娜·比尔,斩获过奥斯卡小金人,她的《更好的世界》是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女性导演、女性巨星、女性题材,如果说女人更懂女人,《赛琳娜》一定不赖。
而结局,总是会出乎意料。
《赛琳娜》空有一手好牌,却打得仓乱潦草。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故事。
赛琳娜有个悲惨的童年,嫁给乔治后,和丈夫一起经营木材生意,而在意外流产后,她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计划谋杀乔治的私生子,从此,她加速走向毁灭之路,最终主动重蹈了童年时的家人惨剧。
这是一个冷寒彻骨的悲剧,不幸的是,影片的水准也是个悲剧。
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悲剧力量,被仓促的叙事与紊乱的镜头,撕成了一堆碎片,轻乎乎地漂浮在美国的大萧条年代,飘荡在北卡罗莱纳州的丛林上空。
即便不如人意,从成片也可以看出,故事的胚子其实很不错。
而这个故事的情节密度很高,赛琳娜和乔治的爱情与婚姻,她在充斥着男性的林地世界如何建立威信,与乔治的手下布坎南、加洛韦的矛盾或暧昧关系,对曾与乔治有染的女人的强烈嫉恨,如果没有恰当的叙事结构,没有足够长的篇幅,又要完整呈现,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还是一部年代戏,交代时代背景需要花费一点笔墨。
导演没有进行取舍,流水账般地讲述了整个故事。
高密度情节,低密度细节,有骨架,无血肉,叙述像是赶场,所以仓促感十足。
苏珊娜·比尔的《更好的世界》、《婚礼之后》,包括首部英语片《遗失在火中的记忆》,都是以高密度细节,讲述情节相对简单的故事,她的细腻情感,以及敏锐洞见,因而会得到成功表达。
作为一名丹麦导演,苏珊娜·比尔喜欢的手持摄影,秉承了丹麦电影团体“Dogma95”的遗风。
这种嗜好,在《赛琳娜》有所收敛,而她对捕捉演员细微表情,对特写的偏爱,依然得到了保留。
只是,她的折中做法,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对詹妮弗·劳伦斯的特写,常常显得莫名其妙。
这固然有剪辑的原因,但更多是风格失调所致,苏珊娜没有为故事找到恰切的风格,没有协调好形式与风格。
手持和特写所追求的真实感、朴素感,于日常、现实题材电影,常很奏效,在这部年代戏中,很多时候变成了耀眼的不适感。
《赛琳娜》里的每个人物,都不够让人喜欢,甚至让人讨厌。
赛琳娜妒忌,乔治自大,加洛韦古怪,布坎南不忠,这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明显不同,她的主人公,通常不完美,但很讨观众喜欢。
从仓促的叙述来看,导演似乎也讨厌每一个角色,在每个角色旁都不想驻留;不恰当的镜头,也加剧了这种感觉。
性格、社会、命运,是造就悲剧的常见因素。
虽是年代戏,但本片时代因素较弱,性格和命运是主因。
乔治起初是个霸道总裁,也是资产阶层里的怪咖,不爱安逸都市只爱丛林。
赛琳娜反转为话事人之一后,乔治之前的体系便开始摇摇晃晃。
像疾病一样,悲剧也会传染。
过去的悲剧,是赛琳娜身上的地雷,有一个导火索,便会像恶性肿瘤一样扩散。
她将自身和自身的一切,都化为了灾难,她的命运是被诅咒的,毁灭是唯一的结局。
悲剧的美感和震撼,来自它的不可避免,但导演没有拍出悲剧的必然性,赛琳娜的故事更像是一连串意外和巧合的线性排列,捉摸不定的情绪占据了主导作用。
若本来便是如此,这个故事就毫无价值,没有讲述的必要。
如同《包法利夫人》之于福楼拜,福楼拜展示的是悲剧的必然过程,导演苏珊娜在赛琳娜身上应该做的,是揭示其悲剧的必然成因。
除了人物集体散发的令人生厌的气质,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令人无感。
而令人无感的作品,是最糟糕的悲剧。
这部电影先于2013年的《美国骗局》摄制,被雪藏至今,才在各地区的院线或视频网站公映、上线。
为什么被雪藏,原因如今再清楚不过了。
这也是它公映的最大意义。
■《大众电影》
女人啊女人。
男人为何想要那么多呢?
在得不到的时候,心念着自己的儿子,费尽万难抱住了他,却发现他早就不属于自己了。
这片子,最成功的就是最单纯与世无争的。
想想一个经历了这么多痛苦的女人,失去孩子以后,连一个女村民从她面前路过,都自卑的无所适从,只是因为那个人有他的骨肉。
可能暂时无法理解孩子在社会中所代表的重要性,但是也能看出这种孩子能拯救婚姻的观念不是空穴来风。
独立的女性一直让我很欣赏,所以也比较喜欢大表姐。
这片子让人有些走出非洲的感觉。
但是就如大家诟病的,太碎片化和诗意,在角色的塑造上太过欠缺。
serena 在里面也很普通,不如走出非洲里的女人那种坚毅。
全凭大表姐的自身气场和几句干瘪台词,想衬托一个这样的形象,太牵强。
有几个镜头构图很美,晃镜不是很搭调,觉得还是挺一般的。
演技一般,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烂。
参照以前好片给四,一般给三的评分标准,这个只能给2了。
故事讲完了,一切似乎都在最后一把火里被烧作了烟云,和大烟山的云雾混在了一起。
一切起乎山林,一切淹没于山林。
回头一想,不禁要发问,故事真的结束了吗?
仿佛不全然。
很难揣测作者本意写这部剧想表达什么,多面的人性?
复杂的爱情?
难言的生活?
野性的自然?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绝对无疑的是,这是一个悲剧。
于是尝试探索这个悲剧的源头。
首先想到的是Serena。
女主好像是本片里面最疯狂的角色,她指使了Galloway追杀女仆和其私生子,恶化了和自己老公的关系,迫使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但她是罪恶的源头吗?
她为自己的爱情奋斗,为自己的男人拼搏,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工作。
在工作中为工友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身体,永远失去了作为母亲的能力。
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公离开人世,于是让自己也香消玉殒。
Serena好像不是悲剧的源头,反倒是悲剧的受害者。
其次想到的是男主的基友。
基友看不起女人,经常不失时机地打压女主,最后因贿赂失败,反咬男主,让男主无所适从,最后不得已被男主在猎熊途中击毙。
女主说基友从来不是男主的朋友。
男主欲语还羞地不敢承认。
也许在他们互相举枪瞄准,并且比赛谁是快枪的时候,男主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这个朋友了。
但基友死得太早,也不是所有悲剧产生的源头。
那么难道是里面不怎么出场的女配,女仆小朋友吗?
女仆小朋友怀了私生子,生了私生子,在女主面前出现多次,虽未明言,也比较谨慎,但感觉也不那么低调,起码还经常跑出来照片,去教堂,和男主要工作,要钱,最后逃跑到北方去过新生活,孩子也保住了,也有了新男友。
那么这个小三的结果是否太好了一些呢?
如果就此觉得都是小三的错,好像结论太武断了。
回头一想,也许会意识到,其实小三是在女主之前就出现的。
所以女主第一次到木场的时候,才会对男主说,发生在我们认识以前的事,都不存在。
看来女仆也是不容易,也是悲剧的受害者阿。
那么结果貌似很明显了,我们来分析下男主,这位看上去很帅气,很宅厚,很勇猛,很多金的木场男神,他都在故事里做了什么。
男主寂寞难耐了,所以一开场就找了手下人拉皮条,找女仆解决生理需求,导致女仆未婚先孕,最后诞下自己的私生子。
然后闪婚了女主,自以为训服了野性十足的妙人,顺理成章地,女主也怀孕了。
接着男主指示自己的基友去行贿,基友被抓小辫子,与男主反目,男主一不做二不休干掉了基友。
下一步女主产前血崩导致终身不孕,男主发现自己不能像自己承诺的那样只爱女主,还是惦念不忘自己的私生子,于是偷偷摸摸接应小三。
临近结尾,男主作了最失败的抉择,为了私生子,把自己的生杀性命前程未来都不要了,两本帐本丢给警察局,就去营救女仆一家。
最后的最后,男主还是没抵挡住自己“杀死一只猎豹”的冲动,在猎杀中,没有杀死猎豹,反而被一只山狼咬断了喉咙。
男主和山狼事彼此锁死了对方,好像是说挑战野性,也会被野性挑战,过程中承担了被野性杀死的风险。
这仿佛比喻了男主和女主的关系。
也许会有人说这也就是两人各打五十大板的结论,我深以为不然。
因为这么一说,女主就成了一个负面的比喻。
但如前面分析的,她并不是悲剧的源头。
另一个角度来看,野性一直就存在,为什么不能和野性共存,却要去挑战呢?
男主制造了两个女人,两个家庭的悲剧,连带了更多其他人的死亡。
但最后,他死在了自己手里。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局,让人想起来因果轮回。
与女主在片头说的“以前发生的不存在”相反,你说做的,一定会有报应。
what you've done will haunt you. 一条时间线上没有假设,但也许男主从一开始做的决定,就不是最理智的决定。
在错误的选择中,他走完了自己的宿命。
悲剧的开始,导致了悲剧的结尾。
每个强者都是精神病,一点都不错,没有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折磨,难有那份对成功的执着与渴望,而往往强者的背后又有强硬的偏执与癫狂,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被鞭策的往往是病态的占有与偏执的接受。
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强者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处处显露的并不是幸福与安康,而是在看似幸福与安康的表象下埋藏着的波涛汹涌的阴暗与惧怕,不管是不是挤身于上流社会阶级,其所能得到的享受与境遇也会伴随着相应的折磨为与痛苦。
其实这是一部难懂的片子,一副风格狂野的色彩却处处流露出上流社会的浮夸,精明强干的背后却背负着诸多危险与恐惧的因子,电影缓慢的节奏配合压抑的氛围,从心理上就磨裂出一种不安分的心态,尤其是经过一系列复杂且细微的变化以后,那种呼之欲出的紧张感一点一点的就凝聚起来,其实电影最能突出影片主题的就是抓住了故事对于戏剧爆发点的营造,在每一个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事件当中,其本质是极为普通不过的,可是就是因为这种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小事件所牵引出来的报复心理,其带动的对未来难以预知的危险,造就出来了一种让人紧张的恐怖气氛。
无论怎么说,电影里面的每个人仿佛都是一个个精神病与偏执狂,他们所能够展现出来的不但是暴露出来的贪婪与贪欲,更表达出一种不计后果充满宗教狂热般的心理,在一种经济社会的主导下,人人为了自己而忘记了什么是正义与道德。
电影在剧情方面表现的极为深刻,细致微妙的进行选择性的表达铺垫出了故事发展的必然性,在每个环节当中,隐藏的伏笔都深深地埋在了剧情里,让一切情节的发生都能有理有据的从电影中找到根源,不得不说,编剧对于生活的理解完全凸显在了对电影剧情的表达中,它深刻敏锐的发掘与感知到了生活当中那种人们存在在内心深处的阴暗心理,以人性为主导,深刻的解剖与演变整个内心变化的心理过程,让猜忌与怀疑引发出人们的那种不安全感,从而为制造更惊悚的人性发挥提供了充分的展现机会。
人们都害怕改变,这是真实的,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种较为熟悉的环境当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而电影就是打破了这样一种场景,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完全打破了曾经的生活方式,看似积极美好的未来铺设在眼前却带来了新旧势力的对抗,在整个对抗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一些隐藏在阴暗深处见不得光的事情暴露出来,就在这样一种相对真实的环境下带给我们相对真实的感受,以至于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能够启发我们加深对现实情况的理解,这也是电影在心理上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一点。
电影讲述了两部分的故事,第一部分是展现夫妻俩人众志成城的想要扩展自己的事业版图却迎来诸多的阻挠与破坏,而第二部分却主要展现了女人那具有阴暗一面的扭曲心理,在幸与不幸之间挣扎徘徊的同时,释放出了原来埋在内心深处那近乎癫狂与偏执的阴暗面。
我们看这一部电影,很能理解故事前半段所发生的一切故事,而相对于后半部分的故事,我们在看到人性扭曲的同时,也对深深在困境里的男女主角感到同情,对于亲情纠葛的抉择以及在感情中的绝望,都让这个原本可以幸福的家庭变得充满恐惧与不幸。
作为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布莱德利.库珀与大表姐詹尼弗.劳伦斯的表演都相当惊艳,作为奥斯卡影后的大表姐更是深刻的演绎出来了一个独立顽强的性格女性,也深刻的诠释出了女主角作为一个女强人存在的那种积极态度与能力本事,我们从电影里看到的女性魄力有时要比男人强的多,这更凸显出来了女人不比男人差的女权主义色彩,可是作为奥斯卡影后,她的演技相对于青春电影里面的青年演员来说算的上完美,而一旦放到了众星云集电影里,往往能够让人记住的不是她的演技,而是她性感美丽的面容。
对于布莱德利.库珀来说,这样的一个角色相对的要简单一些,他甚至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就能够完全掌握电影角色的性格与特色,也就让我们看到他在电影里的表演相对的较为轻松,不过看过《美国骗局》以后,不免发现电影里面的情节有着十分的相类似,不知道是不是剧情需要还是就是这样的内容,但有一种让人蹿戏的感觉,幸好两者的题材完全不一样,也就不必担心因为情节内容而影响到影片的质量。
电影注定是一个悲剧,自从詹尼弗.劳伦斯在剧中说出自己的身世以后,故事就开始走向一个悲剧的结局,作为一个女人能够成为强者的人为数不多,能够选择去走向一个强者之路背后必定遭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而这些磨难就是象征着在不幸福的环境摧残之下所激发出来的潜力,但这些潜力的背后是一颗早已千疮百孔脆弱不堪的心灵,一旦引发出这段灰暗过往的心理,她从此的世界就会永远的阴暗不堪,这就是埋藏悲剧的祸根。
导演苏珊娜·比尔这部描绘女性的作品,虽然在刻画人物丰富的内涵上有所缺陷,但剧情上的表现不会暗淡、在许多的局部处理上我倒觉得眼前一亮,看到评分这么低为这部电影抱不平。
电影的色彩基调趋向淡黄朦胧,就象捕捉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白,与场景人物情绪相互调和着。
喜欢刚开始的烟山雾林的镜头,日落深处的昏黄或黎明云海画外音的独白,电影达到的一种景况。
布拉德利·库伯与詹妮芙·劳伦斯的默契合作、在他们身上电影人物具备了一种贵族气质、居于深山林地间不同于其它人物,然而也正是这种高高在上的身份让人性充满了矛盾,以至于爱得深走向生命的毁灭悲剧。
乔治人物刻划比赛琳娜要精彩,感情上的纠缠与及为私生子做出救援的行动,人性复杂的性格矛盾爱也是一种选择,至少他比赛琳娜有人道和勇敢担当。
乔治和美洲豹的同归于尽是影片最值得讨论的地方,当爱在身上燃烧对往日造成罪过的忏悔,生命用死来回归证明是心灵的一种自我救赎,我想乔治应该无悔于这样的悲壮,给电影留下思考的空间。
乔治的离去赛琳娜用火来终结生命,爱之深以外也是对往事在心中恐惧的终结,劳伦斯在人物表演上的疯狂与执着也可圈可点,只可借赛琳娜的戏份应该更多一些,这是电影欠缺的地方。
故事与人物之间的协调和连接有的地方也显轻重不调和,细节与内心戏再剪接细腻一些会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银幕的争鸣与共识是一直会存在的,观点的不同会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世界,电影就是这样的一个窗口。
我们对悲剧的同情心胜过喜剧讨得的欢心,莎土比亚的四大悲剧就是证明。
背叛生产:灵魂机器的悲剧——看《赛琳娜》文/空语因明 有位美国作家曾在其小说中说,“每个灵魂都是制造背叛的工厂。
无论何种缘由:为了生存,激动,高升,理想主义”。
这话虽说的有些夸大其辞,但也有实情与其相符。
之所以能这样说,大概是由于有些个体灵魂已经自私到失去信念,或者说失去了作为灵魂的价值。
灵魂失去价值的过程是悲剧的,《赛琳娜》就是一场如此的悲情演出。
《赛琳娜》又名瞒天杀机或爱情小夜曲,似乎后俩片名都有些偏题。
对这个影片的很多评价都不高,不过对于剧情片而言,它并非那么难看。
观看这样的电影,需要用以观看的视角或立场眼镜,否则就可能失焦,看不清轮廓或意图。
为了能有意向地看待这个电影,视角或立场眼镜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或对女性主义的批判)来组成。
之下就用这副立场眼镜,从《赛琳娜》分出七段情节,进行评述。
一、灵魂机器的生产【情节一:捕猎美洲豹】男主角(木场工厂主):如果你能给我捉到一只真正的美洲豹,我就给你二十美金。
猎人:就算附近有美洲豹,也会是恶魔的化身,和可能化成冤魂纠缠你。
这个情节,可以理解为超验主义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活动的疑虑或否定。
男主角乔治觉得一个美洲豹的价值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对于这个作为资本家的木场工厂主而言,似乎美洲豹和那些林木一样并没有多大的精神价值。
资本家获得财富的过程是生产,而生产的前提意味着处在生产之前的原材料是无灵魂的;即便是工人也被还原为劳动力,恰似工具,而不是具有自身目标的灵魂。
这个情节与该影片故事的第一条线索关联,即建设国家公园,一个生态保护区。
资本家的利益与留置生态保护区之间初看起来是矛盾的。
最后男主角在捕猎美洲豹的时候与后者同归于尽了。
最后的情节呼应开头的情节,可以算作一种证明,一种对资本家世界观的否证。
这种世界观首先背叛了自然的生产,接着自然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也遭遇背叛。
【情节二:遇见赛琳娜】 由于政府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区和经济危机的困境,作为资本家的男主角面对着贷款压力。
他的姐姐“建议”他可以通过一段特定的婚姻去更容易地获得贷款,这个意思可能是娶一位银行家的女儿。
但男主角对此不以为然。
这时候,他遇见了塞林楠,并对具有野性的她一见钟情。
不久,他们就结婚了。
从男主角和他姐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仅凭某种直觉就选定了自己的伴侣,这表现出某种理想主义的性格,并且乐于坚持。
这种性格成为男主角最终悲剧的主观根源。
这也是该影片性格悲剧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在于女主角-赛琳娜。
赛琳娜展现出一副女强人的姿态,她不仅想成为丈夫的真爱伴侣,还试图成为可靠的事业伴侣。
她的抱负使她忽视了,她所处的是一个"他的世界",她所促发的善意会很容易被弱化在由男性自尊引发的恶意中,况且,她的核心价值在于她作为女性的生产,而不在于作为工厂主的生产。
她的身份诉求背叛着她的生产。
【情节三:赛琳娜被介绍给他的工人们】 这时候,木场里的大部分人对这个试图管理木场的女人具有怀疑或排斥情绪,尤其明显的是木场的管理者。
这个作为异者的女人威胁着原先管理者的生产地位。
在这个资本生产的领域,赛琳娜是个不该出现的人。
【情节四:为建设国家公园的辩论】 之前的情节已经提到,由于资本生产活动在森林里的扩张,美洲豹已经踪迹难寻了,生态环境正在遭到破坏。
参与辩论建设国家公园的一方是政府,另一方是木场工厂主。
政府几乎只是从抽象道义上去论证国家公园的必要性,因为这时候过度开垦还没有让人无法生存;进行资本生产的工厂主则以工人们的生计或工作机会为根据,去论证维持森林砍伐的必要性,虽然实际上工厂主在剥削着工人们,并且漠视工人们的工作伤亡。
这个辩论没有得出具有优势的结果。
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到,工人们所进行的生产实际上一直在背叛着自己,但他们似乎又不得不这样;工厂主将工作标榜为工人们的自由,但实际上,“努力工作”并非自由,而是压抑驱动。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批判观点将工人们的生产看作异化生产:由工人的生产活动而来的产物或价值被资本家剥夺,与工人们对立,不是用来实现工人的自由,而是用来驱使工人们继续生产。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背叛,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外部背叛则在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
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用来实现自然的价值,而是让自然成为荒漠,而是残害自然的价值。
当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大范围威胁人们生存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界的背叛被忽视了。
【情节五:赛琳娜的丈夫遭到了合伙人的背叛】 赛琳娜对此的反应较为冷酷,除了指责就是命令,并没有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见解。
之后,乔治在一次打猎中杀死了试图背叛自己的合伙人,并谎称这只是意外误伤。
这时,赛琳娜和乔治之间关系的裂痕开始萌发。
在这段情节中,赛琳娜不仅没有能够慰藉乔治,反而表现出让乔治心灰意冷的架势。
她没能成为丈夫的合格的事业伴侣,她所具有的自我欲望太强烈,与其说她在促进丈夫的事业,不如说她在试图占有丈夫的事业,占有丈夫的所能。
在如此情况中,赛琳娜宛如一个资本家,而她的丈夫乔治成了她自己的工人,乔治被用来服务于赛琳娜的非性生产。
这种情况在之后的情节中愈演愈烈,从而使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
【情节六:乔治的私生子,赛琳娜流产】 赛琳娜流产后逐渐失去理智,派人追杀乔治的私生子,赛琳娜和乔治之间关系的裂痕也逐渐无法复合。
流产的赛琳娜不仅在心理上,而且在生理上背叛了她作为女性的生产,同时,她又想让自己的丈夫也去放弃性的生产,去满足于非生产的自我取悦。
这时候,赛琳娜还想用狭隘空洞的“爱”去挽回乔治的心意,但她的实际行为所表现出的自私无情,已经令她的丈夫绝望了。
【情节七:结局,赛琳娜和乔治之死】 乔治在救回自己的私生子之后,去打猎,并和美洲豹同归于尽。
赛琳娜则在乔治死后,放火自焚在自己的居所中。
乔治热衷于打猎美洲豹,就像赛琳娜热衷于驯服乔治,两种兴趣都旨在各自生产秩序的确定。
在这两种秩序中,前者都漠视后者的自身价值:乔治漠视他的猎物美洲豹,赛琳娜则漠视她的丈夫乔治。
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死也都是各自生产秩序的背叛。
二、背叛生产 在《赛琳娜》中,虽然两位主角的灵魂都谈不上高尚,但各自的灵魂并不是因其自由意志去制造背叛,他们是在失去信念后被迫使着进行背叛。
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但命运的悲情不会独自发生,赛琳娜这个角色的性格大概才是该影片悲情的核心。
赛琳娜试图成为女强人,但她实际上却不怎么具有女强人的素质。
她既依赖又自私,结果就是她在命运的打击后遭遇了双重的生产背叛:不仅没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实现价值,也没有在女性生产中实现价值。
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本质上都涉及灵魂的生产秩序,而它们所面对的也都是灵魂生产的悲情。
《赛琳娜》同时展现了这两种灵魂在背叛生产中的悲情。
另外,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也都导向了生态意识,将人类的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是对自然的背叛。
建设国家公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背叛的缓解或停止。
这也是《赛琳娜》情节中的推动情节和平衡悲情的线索。
大概,《赛琳娜》所能呈现的观念或主旨是,人们不应该任由对生产的背叛发生,否则只能遭遇生命的幻灭,作为灵魂造物的人应该承担起作为灵魂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应该用自私和欲望来领会。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阻挠政府建设生态保护公园的资本家钉子户,如何自取灭亡的过程。
这个资本家喜欢打猎,但枪法被公认为很烂,这点成为他故意杀人后脱罪的重要证词。
尽管眼力差,他依旧执着于独自猎杀豹子,与其说是勇敢,不如说是愚蠢。
这个不怎么聪明的资本家做生意自然也是失败的。
于是他娶了一个看上去很厉害的老婆,也就是我们的女主赛琳娜。
这位老板娘很有气场,会驯养老鹰抓蛇,会跳舞喝酒,会⋯⋯总之就是令男人一见倾心那种。
然而做生意并不简单,光会砍木头可不行。
赛琳娜并没有在事业上带给资本家实质帮助,后来又流产了。
资本家很现实,夜夜心中惦记着被抛弃的私生子。
老板娘于是陷入疯狂模式...... 这个不合逻辑的故事,到后面越编越混乱,悲剧变成了闹剧。
演员很努力地在“演”,但就是不知道想表现什么。
《赛琳娜》詹姆斯-劳伦斯与布莱德利-库柏合作的第四部电影,女导演用阴沉,敏锐,缓慢,沉闷,压抑的方式来表现,让所有的观影者内心里堵着一团黑影,很不舒服。
赛琳娜,在影片的出现,错让人以为是一部女性颂歌的励志的影片,想不到电影故事一转,转而讲述的是一个女性病人的故事。
赛琳娜在十几岁的时候背部被烧伤,留下了很大的伤痕,她以为此生不会再爱,当男主人公出现在她生命中后,她需要一份全心全意,坦诚相见的爱,这份爱大到她足以付诸一切,于是,男主人公的合伙人掌握了他们的贿赂证据,她让丈夫解决他,她发现了丈夫与女人有过一个孩子,还留了照片以及抚养费,她自已与丈夫的孩子又不幸流产,她也将不能生育,她痛心疾首,歇斯底里,后来叫人去杀掉这个孩子,只是为了丈夫,为了两个人未来美好的生活,只是要一个完满的爱。
丈夫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交待自己的罪状,救出了儿子,最终却死于打猎中,留下了赛琳娜孤独悲恸的神态,形单影孤,她不敢面对,遂而放火自焚。
不知为何,这是部用力过猛的电影,沉寂无趣,看得人心沉重,无论是表现的人性与大环境都毫无智慧阳光,在价值观上也毫无可取。
总之,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确实是部失败之作,劳伦斯还算有好的表演,只是剧本底下的人物都太弱了,弱到观影者都不想不欣赏解析这些人物,又一败笔。
受这对组合的吸引,故事情节再烂也要看下去,再没逻辑也在惊讶中看完了。
几点狗血处:1 加洛韦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被砍了手?
为什么听命于赛琳娜杀人?
2 那个拿走账本的人为什么要告发乔治呢?
3 总是觉得主角的人物塑造着力不够。
一直以为本片会以赛琳娜为核心 着重刻画她的女强人形象,但是。。。
渲染实在不够,最后还选择了最最懦弱的方法——自杀!
呃。。。
实在让人看不懂了。
复仇独立
原来讲得是“天煞孤星”。。。
表姐和库珀好配,在一起吧。
一部灰暗沉重的悲剧电影
爱情片的炽烈内核,西部片的苍凉氛围,黑色电影的苦涩质感…苏珊娜-比尔似乎极力在剧作空间的广袤及片长的有限间创造一个风格化的平衡,但终究让一部奥系好莱坞制作沦陷于匆忙的拼凑,取舍间倒在表演层面做到了既定的凸显。
没有美满的结局,才是真正的现实,虽然看了之后很压抑,但是大表姐痛苦时的下巴太有戏了,男主…你能坦荡点么。
用莫名其妙来形容毫不为过,毫无起承转合的故事,只有无比突兀。
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是如何演绎一个女强人到女疯子的过程,其中又掺杂着多少难以揭开的伤痛,如何解释蛇蝎心肠对女人的形容,究竟是不是她的对与错,点击http://www.weallmc.com/oumei/492.html解读电影《赛琳娜》里的悲怆故事
我觉得不错啊!豆瓣又走高端路线了?两个人演技都很不错,大表姐一颦一笑一哭都挺有影后的范儿了
挺细腻的片
总体感觉有那么点不对
huh? what?
【想知道婚姻中的女人能多绝望就该看此片】貌美如花神秘高冷,一见钟情火速成婚,不仅是老板娘更是独当一面的生意伙伴,事业上比男人还爷们、深得老公支持,顺利怀上男主骨肉,还配了一个欠她两条命的冷血杀手……这种女主最后斗不过一个带着私生子的绿茶婊女仆。
不喜欢结局
像美洲豹般稀有的女人能吃了你。
最佳银幕情侣
悲剧
没火花 一半弃
前半段可以,后半段编剧脑袋进水了吗
故事三颗星,剩下一颗星给画面,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