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常》是部可怕的电影,可怕得就像你的生活。
它的真实琐碎而枯燥,却距离生活那么近,近得你会排斥它。
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你又会对导演心生敬畏,他太了解你,了解你不敢暴露于人前的一面。
要命的事,他轻易把你的丑恶暴露在公众面前时,表现得那么冷酷,充满了嘲笑。
被嘲笑的,是现实中最司空见惯的一件事——出轨。
一个擅长于通过心灵鸡汤改变他人人生的作家、演说家,烦腻了一层不变的生活,于是想通过出轨寻求刺激。
为了不让自己的私心显得过于龌龊,他把这称之为爱。
爱是什么呢?
它的确出自荷尔蒙的刺激,但更多的是形而上的追求。
这与做爱是不一样的,做爱是欲望需要满足时的行为,也是空虚寂寞冷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乐趣。
这么说,你大概不能接受,但这就是社会,有点龌龊的社会。
导演查理·考夫曼是个敏锐而锋利的人,在其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人性》、《暖暖内含光》中等影片中,他便以思辨的视角,用魔幻色彩的表现手法来讽刺了人类的阴暗面。
同时,他又在这些冷酷的现实里注入丝丝温暖,不让心寒变得那么彻底。
《失常》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被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的作家,厌恶了没有改变的日子,想要挣脱枷锁,然而却无所适从。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生命里从未曾遇见过的女子。
当然,他在意料之中地跟这名女子享受了一段啪啪啪的美妙。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或许会像《廊桥遗梦》的剧情,两个陌生的男女一见钟情,迅速滚床单,迅速分离,然后一辈子不相忘。
即使那人远在他乡,也有份甜蜜活在心里。
这般玫瑰花般的毁三观技法,可以说是90年代罗曼蒂克的极致桥段。
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里头,禁断之爱更容易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浪漫,无论是出轨、乱伦还是人兽,人和机器人,人和幽灵,总而言之怎么另类怎么演。
然而,到了考夫曼这里,这样的一见钟情变得极其脆弱。
这部定格动画的男主角迈克尔·斯通(名字也普通得没救)是个家庭、事业两全的,比一般普通人稍微有些身份的人。
然而,却过着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
一样要在嘈杂的大街上拦出租车,一样要忍受不称心的客房服务,走在路上茫然不知所往,面对昔日恋人有话也无从说起,结果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
恰在这时出现的,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崇拜之心的女子丽莎,让他似乎见到激情的跳跃。
(导演在对白处做了很微妙的处理,除了男主之外,其他角色的配音统统由汤姆·诺南,只是丽莎在尚未与迈克尔有过鱼水之欢时用的是詹妮弗·杰森·李,当两人尽兴之后,就连丽莎也难逃由汤姆·诺南配音的命运。
这大概就是查理·考夫曼眼中的男人中年危机的影像。
)于是,他用最动听的台词赞扬她,用最温柔的包容体贴她,用最性感的方式挑逗她……然而,当一切从浪漫的幻影回到现实中时,如天使一般单纯,像小白兔一样可爱的丽莎开始介入他的生活,对他的行程指手画脚。
他便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子,那个整天把失意挂在嘴上,使用各种方法想让他顺从的女子,令他如此厌世的因素之一。
他想要丽莎与他一起生活,去私奔、去冒险、去打破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
然而现状没有改变,只是偶起了一阵小波澜,激情过后依旧归于平静。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
原来,丽莎并不美丽,她的性格也不如初见时婉约,而她的歌声也远不如印象中的天籁。
等他再起乏味时,丽莎就像任何他所不愿相见的女人一样,枯燥庸俗,想要把他变成受控制的私属物。
而羁绊他的枷锁,也未曾从他的身上消失过。
出于对中年男人的理解,或许其中还夹带着同情。
考夫曼在迈克尔的灵魂中埋下了自私而可悲的种子,不甘寂寞的挣扎里有他的可怜也有他的可憎。
女人们会说他是渣男,男人会耻笑他是可怜虫,然而即便曾经的辉煌过,又有几个人没经历过如此的失忆呢?
正是对中年男人的内心有着深刻的认识,让考夫曼能在每一个镜头中轻易用细腻的白描把男人丑陋而脆弱的一面表现得酣畅淋漓,成就了一部非凡的电影。
电影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开始受到大陆观众的关注,不过因为题材关系,在国内的影迷中口碑参差不齐。
幸而大部分观众还是认可天马行空的查理·考夫曼能够如此深刻、直白的讲一个关于中年男人年龄危机的故事,技巧减到不能再减,要表述和传达的内容却满满当当。
这大概就是个好导演、好编剧的炼成法则。
(文/杨时旸)动画电影很容易让观众注意到它的形式特征,很多时候,人们都觉得这种形式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萌萌的感觉,但这部《失常》却用拙朴的定格木偶动画讲述了一个哀伤又绝望的故事。
这个有关中年危机,精神世界崩塌的故事,和动画形式的反差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言传的力度。
它的故事异常简单,中年畅销书作家迈克尔•斯通出差去做一场演讲,在酒店偶遇一位姑娘丽莎,陷入了一段婚外情,而最终,他离开了那个女孩,回到了无聊的生活。
但就是这个单调的故事,却充满了各种有趣的隐喻首先,这部动画的几乎所有人物配音都是男声,从主角到服务员,甚至主角的前女友和妻子、儿子也都如是。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让人感到迷惑,但这正是导演故意为之的结果。
因为在迈克尔•斯通的心中,这个世界是荒芜的,在他眼中,每个人之间都毫无差池。
通过用同一种嗓音来呈现这种深切的孤独,确实十分绝妙。
但是只有他邂逅的那个姑娘丽莎拥有女声,这意味着,这个女人对他而言如此不同,她迥异于全世界。
全世界都那么无聊、苍白,而这个女人独树一帜。
男主角的这种精神状态直接与第二个隐喻相关。
男主角住的酒店的名字叫fregoli,这个词的本意是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这类患者认为身所有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在这种病的患者眼中,那些人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
这个有趣的细节暗指了男主角的精神状态,而且又与之前那个“声音隐喻”互文又互证。
第三,有关丽莎。
这个邂逅的姑娘,在床上和迈克尔•斯通闲聊,谈及一个词汇anomaly,它的意思是“失常”“异常”,这个词汇是丽莎从他的书里学会的。
在这个没什么文化的姑娘看来,这个词语很有逼格,而且,她觉得,它也正巧描述了自己这种疏离于很多人的状态。
男主角在她耳边说了一句,anomalisa,发音像一句浪漫的欧洲语言,姑娘瞬间爱上了这个叫法,她觉得这就像“失常”混搭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个词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更重要的是,它也暗指了男主角失常、混沌的精神世界。
更有趣的一点在结尾出现了,男主角本想给小儿子买玩具做礼物,但醉醺醺地意外闯入了一间成人枕边玩具店,无意间看到一个上发条的日本古董装饰玩偶。
他带回了家,送给了儿子。
儿子嫌弃地摆弄,妻子突然说,“那流出来的是什么,像是精液。
”这句话戳破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丽莎到底是否真的存在过,那一夜情到底是不是男主角自己幻想出来的。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这个已经无比混沌和失常的世界,就更加剧烈地摇晃了一下,因为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被打破了,在男主角混乱的大脑中,这世界的真假已经变得可疑,或者说无关轻重了。
那么之前的一切故事,到底哪些是真的发生过,哪些又是他自己的幻觉呢?
游离、失常、焦虑和厌倦,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这也正是当代的都市病症的普遍征兆。
迈克尔•斯通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镜像。
他困于情感,逃离情感,又追逐情感的状态,谁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样貌呢?
这个男人经历了两次同样的临阵脱逃,一次是11年前,前一分钟还对女友海誓山盟,第二天就逃得无影无踪,以至于11年过去,女人仍然无法释怀;第二次,就是和丽莎,他主动谈及要与她共度余生,第二天,却头也不回地离开。
他自己无法解释这种行为。
但这本身已经无疑地透露出他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
他其实是想把情感维系在最炽烈的峰值上,并且到此为止,对于厮守所产生的亲昵与厌倦,他无法接受。
所以,他现在的家庭,对他而言犹如灾难。
但同时,他也无法接受孤独。
他被困在了缝隙里。
迈克尔•斯通的动作永远都是懈怠的,一副极端劳累的、在绝望中挣扎的样子,甩着胳膊,拖着腿,说话时间杂着fuck和shit,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作为一个写作“自助成功学”书籍的作家,在书的封面上,他一脸自信的笑着。
在书中,他为企业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但现实里,他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解释。
动画片的形式,造成了一种更加抽离的视角,让人们得以审视每一个细节,而有时,就会让我们觉得,这就是在审视自我的生活。
这个动画长片获得了金狮、金球、奥斯卡等等多项提名,它混杂着魔幻与梦境,却转身给了现实锋利的一刀。
最后的那一幕意味深长,她的妻子扭身而去,朋友们顾自享乐,只有男主角兀自对着那个机械构造的日本玩偶,孤独地听她唱歌。
这就是他的宿命。
和一种虚拟的、幻想投射的“物”——而不是“人”,相互陪伴,或者孤独对峙。
每个人在他眼中都同等乏味,发出同样枯燥的声音——一种中性或更偏向男性的声音,每名女性或儿童都如此,毫无分别。
直到他洗完澡看着镜子突然听到走廊传来一名真正的女性的声音,他大喊:“Someone else!
”并急忙披上衣服冲出门寻找,接着就是该有的发展,喝酒,分别,分别促成的性爱。
(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直到次日清晨他决定与她结婚,抛弃之前的妻儿,在这瞬间之后,她身上的一切缺点显露出来,随着她侃侃而谈,一个男声随之浮现,他意识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在一切的浪漫化终结之后,她也无法避免成为所有人中的一员。
他回到家,对给他开惊喜派对的每个人表现出不耐烦,他的妻子问他,你能意识到我们都爱你吗,你的儿子,我,这里的所有人。
最后他孤独地听着人偶唱歌。
画面切到Lisa的信,他再次离开正呼应着片头那封信表明的他在十年前离开Bella。
这都是我看影评之前写的,但是扫了眼了影评有人提到Lisa很可能仅仅出于他对那个从成人用品商店购买的艺妓人偶的想象后我马上全盘接受了新的解释。
现在我对这部电影的解释是,他在窗前练习明天的演讲时看到一个办公室里的员工正在自己解决性欲,而后自己也萌生性欲,在被Bella也即前女友拒绝后,他去买了人偶,自己孤独地干完人偶后做了有关Lisa的梦。
他洗澡后看到镜中自己的脸出现异常时就已在梦中。
此时那段梦中梦(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也显露出意义,他干完人偶觉得这样不大对劲。
证据:1.他和Lisa回屋时开门遇到的挫折与后来那个被挑明的梦(在这种解释下是梦中梦)出现的挫折相同——门卡多次无法将门解锁。
而且回屋后屋子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装着人偶的袋子甚至也消失在画面中。
这是他洗澡时的画面,右下角的袋子装着人偶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1)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2)2.他从未和Lisa提过自己的妻儿,但一同在早餐中商讨未来时她却提到了之后该如何对待他的妻儿。
3.人偶的右眼与Lisa的右眼相同,有同一块扭曲的伤疤。
4.儿子收到人偶后提到其中流出的是什么液体,“很可能是精液”!
5.人偶最终唱起歌来,正如他从Lisa那期待的一样。
唯一的女声6.对Anomalisa的日语解释,为什么突然提到日语解释?
我觉得那源于对日本人偶的想象或梦境可以解释这点。
不过这一整个“另一种解释”作为表面下的隐藏要素,我觉得并不影响我最初理解的第一层含义——那梦境是他心理环境的实体化,他明白就算真的有“someone else”出现,一切最终也会演化到同样令人绝望的地步,特殊的人也将最终褪去外衣,成为另一个同样的人。
正如酒店名称Fregoli所暗示,“ 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即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Fregoli妄想综合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 delusion)相反, 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患者认为在其所遇到的人群中有他熟悉的人(往往是他所认为的迫害者),虽然两者之间的外貌并不相像,但确实就是同一个人,如周围的医务人员、亲戚朋友,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随时改变相貌,企图达到迫害他的目的。
近年来,认为替身同原来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换对象也不一定是亲人,可以是周围的熟人,甚至是家里的动物。
女性多见。
Fregoli综合征甚为少见,一般认为是Capgras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形式。
”(这层含义的诠释来源于别的影评,并非被我发掘。
)-接下来时更为主观的猜测:着红衣与粉衣的Emily和Lisa是男主角与前女友喝酒时在酒吧见到的面孔的梦中重塑。
下图中男主左后方的两个金发与黑发可能就是现实中的素材来源。
我注意到黑发女与Lisa的发型相同,头发一侧遮住耳朵,一侧则没有。
重新观看寻找细节时左后方的两人吸引了我
男主身后的两人虽然模糊仍让我产生相似感
发型与发色
她们鲜艳的衣着与酒店和演讲厅的所有人格格不入,或许是男主的想象为其上色并合理化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88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动画长片《失常》被认为是《头脑特工队》最有力的竞争者。
这部电影由曾拍摄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又译《暖暖内含光》)的查理•考夫曼执导,在Kickstarter上以众筹方式完成,并曾在去年9月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失常》是查理•考夫曼导演的第一部动画电影,以定格动画的形式拍摄完成。
它同时也是奥斯卡历史上首部获得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R级动画,可见这并不是一部拍给儿童的电影。
和以往的作品一样,考夫曼在《失常》中继续解析着人类的精神意识。
他偏爱在电影中加入一种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实现的异想来完成这种解析,从打开主角马尔科维奇大脑的《傀儡人生》,到制造出双生尼古拉斯•凯奇的《改编剧本》,到帮助金•凯瑞消除记忆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再到这部以“千人一面”表现中年危机的《失常》,都莫不如此。
好莱坞从不缺乏以中年危机为主题的电影。
譬如以悲剧警示人的《美国丽人》,又譬如以温馨喜剧收场的《杯酒人生》。
此类电影大都绕不开珍视家庭和爱情的好莱坞电影传统,与之相比,《失常》可以说更显出几分冷酷。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迈克尔•斯通的畅销书作家在辛辛那提出席演讲期间发生的事,他与前女友见面想求得她的原谅,被拒绝后又遇到了一位不善言辞的名叫丽莎的销售代理,由此展开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
之所以说《失常》冷酷,是因为它从头至尾表现出的混乱与无序。
在“失常”的人的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诡异而怪诞的。
《失常》从主角迈克尔•斯通的视角出发,一开始便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种不正常。
影片以嘈杂的人声开场,黑屏之下没有人能分辨得清讲话的内容,这正是斯通听力之所及。
随后我们便会发现,除斯通外,片中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发型和衣着,却都有着相同的脸孔和声音(均由汤姆•洛南一个人完成配音),而这正是影片隐藏在叙事背后反映斯通心理的最大的母题。
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没有区别的,没有人能够安慰他孤寂的心灵——纵使前女友贝拉也不能。
这种孤寂常常与性的激情相伴随。
在斯通身上,这首先表现在他想求得十一年不曾见面的前女友的原谅。
当他向贝拉提出一同回到酒店房间的请求时,终于被对方拒绝。
他来到情趣用品店,想买能够带来安慰的玩具。
斯通依旧十分低落。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与众不同的丽莎——她有着截然区别于所有人的面孔,以及天籁般的属于女性的声音。
丽莎美妙的声音立刻穿透了斯通的心,也给他带来了短暂的慰藉。
然而,由生理欲望生发出的激情短暂易逝。
斯通真正的恐惧实则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造成的安全感的缺失。
他还是做着噩梦。
在一晚短暂的欢愉过后,斯通面前丽莎的声音发生了改变,变得与其他人无异。
定格动画的表现方式与影片所要传达的空虚与疏离融合得恰到好处。
逐帧播放的不连续性与人物身材比例的失衡天然具有一种封闭感,节奏缓慢,令人窒息。
人物造型同样也是“不正常”的,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存在于人偶侧脸、太阳穴以及鼻梁处的明显缝隙。
一次,斯通在沐浴过后看着镜中的自己,随后他的五官便像失控的机器、又或者是像卡壳的磁带一样,没有规律地抽搐起来。
我们开始担心,他的脸、所有人的脸会不会在某一刻脱落下来,像一台失修的机器那样。
观众心理好像被几根细细的丝线同这样的设计联系在一起。
其实,即使没有中年危机的背景主题,影片中的焦虑与失常,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
查理•考夫曼通过他异于常人的细微感受力,在平静的生活表面激起了无数奇妙灵感的涟漪。
失常究竟是一种不正常,还是一种正常,答案就在每个人心里。
以下为【德】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原文摘录,是对电影的评价。
标记一下,晚点看电影。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n)的木偶动画片《失常》(Anomalisa)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如今同质化的地狱。
这部电影也可以被命名为“追寻他者”或者“爱的礼赞”。
在同质化的地狱里,追寻他者是不可能的。
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一位成功的励志演讲人和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名为“我该如何帮你去帮助他人?
”是新自由主义世界中典型的人生指南。
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因为它使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此书大获成功,他仍然陷入了生存危机。
在空洞、单调而昏钝的消费与功利型社会中,他显得孤独、迷茫、百无聊赖。
他失去幻想,他毫无方向。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长着同样的脸,说着同样的话。
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或酒店经理所说的话与其太太、其前女友一模一样。
孩子的脸孔也与成年人别无二致。
克隆人遍布整个世界,而矛盾的是,每个人又都想与众不同。
迈克尔来到辛辛那提做演讲。
在酒店里,他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非常与众不同。
他猜想,她定是在那个房间里,于是前去敲门。
他找到了她。
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女人竟然认出了他。
她来辛辛那提就是为了听他的演讲。
她叫丽莎。
她不仅声音特别,容貌也与人相异。
她觉得自己很丑陋,因为她长了一张不太符合大众审美的面孔。
此外,她还有点胖,脸上有一道疤痕,她一直想用头发来遮住这道疤痕。
但是迈克尔爱上了她,爱上她别样的声音,爱上她的独特,爱上她的不同寻常。
沉醉于爱情的迈克尔称她为“特别的丽莎”(Anomalisa)。
于是,两人共度春宵。
夜里,迈克尔做了一场噩梦,在梦中,他被多个长得一模一样的酒店女服务员跟踪,她们都想和他上床。
他在同质化的地狱里穿行。
在和丽莎吃早餐的时候,她的声音越来越趋同于那种千篇一律的声音,这吓坏了迈克尔。
他回到家乡。
到处都是同质化的荒漠。
家人和朋友来迎接他,他却无法分辨他们,所有人长得都一样。
他困惑地坐在一个陈旧的日本性玩具娃娃对面,这个玩具娃娃还是他在一家成人用品商店里为他的儿子购买的。
她的嘴巴张得很大,以便提供口交服务。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丽莎仿佛于另一个世界里再度宣示她对迈克尔的爱。
这个世界似乎从同质化的魔咒中解脱出来,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重新获得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脸孔。
丽莎还顺便解释了,Anomalisa在日语中的意思是“天上的仙女”。
Anomalisa完全就是将我们从同质化的地狱中拯救出来的他者。
她是作为爱欲而存在的他者。
在那个同质化的地狱中,人类无异于被遥控的玩偶。
因此,用人偶而非真人来扮演剧中角色就十分顺理成章。
脸上明显的接缝让迈克尔知道,他仅仅是一尊木偶。
电影中有一幕,他脸上的一部分掉了下来。
他将掉下来的嘴巴拿在手里,而它还在兀自喋喋不休。
他吓坏了,自己竟然是木偶。
用比希纳(Büchner)的话来做这部电影的注脚,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
”
第一次看到少儿不宜的定格动画,讨论的话题也一样少儿不宜。
Lisa 说8年没有恋爱过了,唯一一次恋爱对象是60岁的已婚上司。
她是社会底层,脸上有疤,连服务员的工作都找不到。
Michael是成功人士,知名作家,走到哪来大家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他突然离开前女友,10年以后仍然对她还是念念不忘,看得出他并非滥情。
他说自己有精神疾病才离开她,这对于前女友来说不算一个诚恳的离开的理由。
当他听到一个女声,Lisa有别于所有人的声音,他失控了。
10年以后他又一次找到了那个与众不同,可以“治好”他的病的人,那个对他来说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是如此害怕失去她,为此噩梦连连。
而他还是失去她了,因为他想要的那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她其实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伴侣。
对于Lisa来说,她喜欢Michael是她长期得不到温柔的对待,像一个饥饿很久的人遇到了一桌大餐。
她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人,也就允许他走进她的内心。
然而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即使Lisa的声音让他觉得特别,但是当他习惯了她的声音,她其它的行为让他不满时,Lisa对他来说不再有任何吸引力。
而处于两人关系弱势的一方,她除了为自己并没有做错的行为道歉,什么也做不了。
她问他,“我不聪明,不好看,你为什么喜欢我?
” 没有什么经验的她把遇到Michael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将一辈子不能忘记他。
而他,把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爱他,和他爱的人,都记成了一张脸。
虽然我很想说,不好好学习工作就只能留在社会底层被“渣男”欺骗还念人家一辈子的好,对男性的满意的阙值像指数一样拉高,一辈子都找不到好对象。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社会底层并不是不努力,成为社会上层也未必事事如意开心快乐。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动画片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失常》,下面请看前线出轨男人们找不到如何走出困境的评价了!
Harper Yug:爱情只是瞬间,生活才是长久。
鲨鲨鱼维:每个人的中年阶段都会变得很无聊且孤独吗?
Xavier-耐观影:这是一部比真人微表情更加丰富生动的动画片。
果树:明明是形式上更易于表达考夫曼风格的动画,却没有做出比纽约提喻法更迷幻的梦噫感和失落感。
看完只觉得床戏一段和噩梦一段有亮点。
Spy Liu:在自己编织的人生中无处可逃的中年男子,配乐很棒。
资本主义中产阶级中年焦虑和无助,虽然考夫曼对电影的形式玩得很6,但剧本有些平庸和烂大街,稍有点失望。
况且我自己又太年轻,世界还如此美丽,因而共鸣不多。
笑意:很creepy的一部定格动画,高仿真的人偶,破碎而千篇一律的脸庞,无论男女都一样的标准男声配音,加上无助的梦境与暴走的演讲,让人体会到男主对于枯燥日常的孤独绝望。
而唯一的女声,在这一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动人。
但新鲜感一过去,便与无聊的日常无二。
所谓中年危机,大概就是快乐的阈值变得太高吧。
子夜无人:声音成为电影里最重要的证据,明明是千姿百态的人,可是千篇一律的标签只剩下共性,世界上最后一个等待着奇迹显灵的人,最后仍然要回归到心灵的孤岛上去。
片名是“失常”,但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恐惧、深入骨髓的杀伤力却是来自于庸常,表达上并没有任何迁就于动画形式的折中,无形中好像在回应一个答案:也许那个死命追逐着“不一样”的人,走出自我世界的幻觉,在其他人的眼里,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Hethang:你周围的声音如同天空中黑压压的乌云一般席卷而来,他们所有吵闹的总和加在一起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已经失去常理。
然而你可曾知道丢弃掉所有规矩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你自以为是的用头脑不够清醒来掩盖你挖下的一个个大坑,你用各种你自己都想不到的花言巧语编造一个个梦境,于是你才得到想要讨好的人的白眼,你才看到分裂出无数个相同的人的恐怖景象,最后只能对着那个可笑的情趣玩具孤独神伤。
你是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的,但一旦你抬脚走在了那个歪斜的道路上,那就只能追怀那逝去的伊人,只有长到看不到尽头的走廊作伴,只有孤独陪你到老。
这不是你该得到的,但又确确实实是你应得的。
失常的不是世界,是你。
DAY5的动画片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Anomalisa是一部大丧片,从第一秒丧到最后一秒。
只是究竟丧的是什么,观影者的答案大概不同。
你可以把它看作中年危机——成功的精英男性厌旧婚姻生活后的一次出轨。
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亲密关恐惧症——Michael Stone上一秒还决定为Lisa抛妻弃子,下一秒就因为她嘴里嚼着东西讲话而厌弃了她。
它甚至还可以是对一种病症的直接描述。
故事发生在那个叫Fregoli的酒店——男主角有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
这种病症的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
但我觉得它还是在讲孤独吧。
在Michael Stone的眼里,所有的人都长着一张面孔,在Michael Stone的耳朵里,所有的人发出的都是同一种声音。
这让他陷入了巨大的孤独感中——其实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和那些个我们的ANOMALISA,正因为他们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人,才可能被我们爱慕啊。
我们为什么会孤独?
回到家里以后,Michael Stone问妻子:“你是谁,Donna?
你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激怒了妻子:“去他妈的!
去他妈的,Michael!
我不知道我是谁!
你呢,那你是谁?
大家又是谁?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Michael Stone无言以对。
我有一个朋友,近两年一直致力于探究自我。
她告诉我,她现在常常觉得自己好像是舞台上的演员,突然厌倦了自己从前的角色。
现在正站在舞台下面,不知何去何从。
她纠缠于寻找到那个角色之外的本我,但她又怀疑,那个本我真的存在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她一样纠结于“我是谁”。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扮演各种角色:乖巧的小孩、聪慧的学生、敬业的员工、贤惠的妻子、无私的母亲……当然,你也可以是狂放的、不羁的、特立独行的——可是那狂放和不羁背后,又有多少扮演的成分呢?
有的时候,不,甚至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很入戏。
在机场接上Michael Stone的出租车司机和他聊得多开心,尽管那些话题他已经和不同的人谈上过一万遍。
他在扮演一个友善的出租车司机,这是他的台词,他演得很认真。
酒店的工作人员也是。
甚至于Donna,也在扮演的一个合格的妻子——在电话里和丈夫拉点家常,让孩子来接个电话,举办一场惊喜party。
他们所有人做事都无可指摘。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时候这都是行得通的。
我们按照角色要求我们的方式去说话、去行动,这些套路符合人们的预期,让生活在预定的轨道上行驶,不跑偏。
然而,你一旦回到Michael Stone的位置,你就困惑了。
你身边一定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是你的熟人、同事、甚至可以是你的朋友、爱人和亲人。
你们那么熟识甚至亲密,可你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是谁。
儿子问他日本娃娃的脸为什么破了一块,他说:瑕疵是她的魅力之一。
Lisa为什么让Michael Stone觉得特别?
因为她是天真而坦率的。
她袒露她的欢喜、怯懦、自卑、欲望和伤痛。
当她唱那首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的时候,她的歌声确实不美,可那就是她,她没在扮演任何角色。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说:“在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容易停留在表面,我们的心灵被我们自己的需要、冲突和白日梦所占据,我们很少退后一步,去冷静地观察其他人内心所发生的事情。
……讲故事的人能够过给予我们生活拒绝给予的愉悦,就是那种坐在黑暗的故事仪式之中,透过生活的表面,看到言谈举止后面的真情实感所带来的愉悦。
” Michael Stone在演讲的时候说他很想哭,但他哭不出来:“我的脸扭曲成痛哭的模样,却无法挤出一滴眼泪……我需要眼泪把我的灵魂撕成两半,让我逃出这个噩梦。
”可在Lisa的歌声里,他流了泪。
我特别理解他。
那是愉悦的眼泪,他在那一瞬间产生了爱,爱上一个天真而坦率的灵魂。
Ps: 我觉得Lisa根本不存在,只是他的幻觉。
他不过是把对前女友的记忆和想象映射在了那个日本娃娃身上。
她和Lisa一样,右眼边上都有伤疤。
而她的名字应该就是anomalisa。
在和前女友见面的时候,Stone被质问当初为什么离开。
他说他也不知道。
其实后来,他如何在那一晚爱上和厌弃Lisa,都是他在醉酒的情况下的自我探究:当初他为什么爱上女友,又为什么会离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不存在的Lisa回在回程的汽车上给他写信而且还是一封表示理解和原谅他的信。
还记得前女友在酒桌上提到自己给他写信然而杳无音信吗?
一开始他就在飞机上回想起那些信。
Lisa写信也是幻想的一部分。
Fregoli delusion,弗雷格利妄想症,一种认知错觉的精神病。
临床表现是患者会认为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的化身和伪装。
Fregoli最早出现于1927年的医师报告,名字取自意大利一位善于快速变的演员Leopoldo Fregoli。
所以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声音一样的让人陷入恐怖的无聊和虚空的窒息。
生活孤独而冰冷。
快乐转瞬即逝。
爱是反常。
放不下的旧爱和一夜情的新欢,你在那一秒那一夜以为的你终于找到的那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将你拖出死境的今生之爱的天使,在下一个日出之后还是化为令你退避三舍心生厌烦的恶心。
所以她和她和她和她没什么差别。
所以这座城市和那座城市和别的土地没什么差别。
就像Cavafy说的:没有新的土地,没有别的海洋。
没有渡你的船,没有别的道路。
最绝望的不是彻底绝望,而是你不肯死心总以为还会有奇迹发生救世主出现在眼前,可结局依然是如同过往的千百次的幻灭。
她叫Lisa,她说她特别喜欢他书中的anomaly这个单词。
他于是叫她Anomolisa。
在一夜情一拍两散之后,她说,anomolisa在日语里,是上帝之天堂。
也或许,那一夜的反常真的是天堂,至少他一度听见了看见了本以为不存在的不同的声音和天使的脸庞。
Charlie Kaufman新作,木偶定格动画,改编自舞台剧,众筹资金拍摄而成。
应该是2015心中第一,不是因为刚刚被奥斯卡提名,而是在那部当年看了多少次都依然几乎泣不成声肝肠寸断的《暖暖泪含光》之后,又一次让我辗转难眠。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一部R级定格动画电影碾压众多真人电影,最终摘得评审团大奖。
动画电影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并不容易,上一次入围威尼斯的还是宫崎骏的《起风了》。
在看完查理•考夫曼的导演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之后,我们到现在都还没回过神来,这位带来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等佳作的幕后天才终于在8年后携这部新片重返多伦多。
《失常》采用了定格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励志演说家的生活故事,该片中出现了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瞬间,饱含深意。
一、鬼才编剧考夫曼这部影片以极好的口碑入选《视与听》2015年度电影20佳,最近它还与《头脑特工队》共同角逐8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不知道评委们是否会青睐这部作者风格十分强烈的片子,但即使它在颁奖季颗粒无收也没关系,因为文青们已经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们资助一群纯粹的艺术家,跨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失常》的导演有两个:其一是《废柴联盟》的导演杜克•约翰逊。
他负责整部电影的喜剧气氛,片中各种搞笑段子自是他的功劳。
和普通喜剧不同,杜克给出的笑点都是癫狂和病态的,充满着固有想象力和期待之外的东西。
其二是查理•考夫曼,他也是整部电影的编剧。
《失常》是考夫曼第二部导演的电影。
七年前他自编自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一出手便入围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寓意复杂风格奇谲。
考夫曼创作的故事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与设定,但它们却分享着相似的主题,如身份认同危机,对人必有一死的思考,人与人之间断裂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而这些故事也多以玄幻和自我解构的方式呈现。
正因如此,考夫曼被看做是当下最具原创精神、最鬼才的编剧之一。
但鬼才们一般都很轴:他们不愿被大片场束缚,更是坚决不向畸形的电影市场妥协。
于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不妥协的话,哪有钱拍摄、制作并发行电影呢?
聪明的主创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众筹。
在5770位文青的倾力支持下,考夫曼和好友杜克联手拍出了这部定格动画长片,果然不负众望。
“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
”考夫曼在2011年BAFTA演讲中说道。
二、真人世界的无常失常不同于一般的动画电影,作为R级分类,《失常》并不适合给孩子看。
电影里出现了一些粗话、裸体、做爱镜头,还有各种压着头发、不小心撞头的不熟练搞笑片段。
无谓是否重口,它用逼真的画面冷静地陈述了成年人残酷的世界。
影片的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个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励志演说家,然而他却渐渐迷失,对生活失去动力。
他觉得所有人都有着同一张僵硬的面孔和同一种声音。
为了突出这一表现,电影的配音十分特别。
除了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所有其他角色,不论男女老少,都用了同一个男人配音(美国演员汤姆•努南)。
不仅声音完全一样,面目也极为相似。
是不是联想到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的片段?
2000年的《改编剧本》把元剧本和元电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主角是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励志演说家,他患上了替身综合症,幻想周围的人都带着虚假的面具,用相同的声音与自己讲话。
这么前卫的表达,导演其实蕴含了深意。
这种冷漠的社会环境里,已无男女色彩之分,说话也都是沉闷的男声。
人人行色匆匆,沟通甚少,仿佛每个人都带着冷峻的面具,拒人于千里之外。
单身狗对着电脑自慰;空虚寂寞冷的人们,在性用品商店购买性趣玩具。
去辛辛那提出差的迈克尔,准备第二天在那里进行一场励志演讲,一路上他都显得郁郁寡欢。
在让人绝望的千篇一律中,迈克尔邂逅了女粉丝丽莎。
让迈克尔惊讶的是,丽莎居然拥有天籁般的女性声音。
丽萨并不漂亮,脸上还有疤痕,所以显得有些自卑,然而她因此与其他人的面孔不同。
丽莎划破了迈克尔毫无生气的世界。
于是两人干柴烈火,一夜春宵。
然而激情退去后,彼此就只剩下了性冷淡,丽莎慢慢变成男女同声,最后彻底沦为男声。
这个设定无非太巧妙。
三、定格动画的特质定格动画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产生初期,它通过逐格拍摄对象使之连续放映的动画手段,从而创造出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到的任何奇异角色。
制作者赋予无生命的手工工艺丰富的塑造能力,用极其简练的符号语言为我们展示一幅幅别致的画面。
影片中运用人偶材料和自身语言描写出一个绝望、孤寂,被人遗忘的世界空间。
与之前的宣传短片及其他所有定格动画的风格都不一样,《失常》的人物、场景设计和制作都十分写实,乍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墙面的纹理,衣物的质感,细微到难以捉摸的表情,流畅自然的动作神态,以及细致入微的音响设计,都令人足够信服。
定格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需要搭建和布置实际场景,演员也需要好好梳妆打扮和打光,并给予适当指导。
可以说,《失常》中所有角色、道具、装饰物的制作过程绝不亚于搭建一座真实的摩天大楼或缝制一件精美绝伦的真人时装。
建立在3D视效基础上的定格动画,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便会对角色造型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手工技艺的高超,不仅满足了造型上完美的感官效果,还传承和提升了手工艺术的发展。
动画艺术家们整合了这些天然的材料使整部影片在真实与艺术中找到和谐统一。
四、定格动画的优势有些电影中运用的特技镜头,是在真人实拍的画面上逐格处理,有的是使用电子技术加工合成,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动画处理。
定格动画直接用现实物体进行拍摄这一特点,让它在空间的视觉效果上比CG动画更为真切,这一点是定格动画的天然优势。
作为在电影长河里注定会被铭记的编写巨擘,考夫曼的身高却不及1米65,因此他的这部作品《失常》不用真实演员,而是一个个身高30厘米的玩偶,这一切现在看起来其实都是合情合理。
或许他只是玩腻了大家习惯了的电影画面,决定要去挑战一下定格动画;又或许他觉得在过往作品中对演员们的控制还不够,所以这次启用任由他摆布的玩偶。
影片占据了定格动画的天时地利人和,用毋庸置疑的一种艺术性和细节色彩,将整个故事表述得呼之欲出。
虽然在动画的角度上,该片的造型对定格动画的使用无法与扬•史云梅耶相提并论,但是在对人物的处理上,还是具备了考夫曼的个人特色。
并且在细节和动画的制作上也独具匠心。
《失常》在细节上做的细致功课,首功当属典型的美式幽默。
迈克打电话给前女友前演练了无数次对白,最后因为没认出对方声音而手忙脚乱;迈克和丽莎做爱场面,不小心压着头发、撞着头等细节,也足够令人捧腹大笑。
尤其是一个女性在一夜春宵之后变成“男声”的情节,让观众忍俊不禁。
也许这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对一夜情的臆想,满足无常生活的欲望,填补沟壑,又足够悲观失常。
尽管定格动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考夫曼还是孤注一掷,没有采用真人电影方式,其优势大概在于每个人偶角色脸上的接缝,象征了带着假面的傀儡,面具随时可能掉落,背后人人都是一张相同的面孔,令人脊背发凉。
运用动画处理,片中的几段幻想画面也显得超现实般真切:男主角直视镜中的自己,面部颤动,摇摇欲落;男主角做噩梦,逃跑过程中脸部不小心脱落,脑袋里只剩下一堆莫名填充物体。
查理考夫曼说:“这部作品有一些隐喻,需要观众自行领会,我们不想把事情说得太白。
”这时候如何透过图像來诠释,就变成漫长而繁复的过程,随着有声独幕剧逐渐淡化,电影于焉成形,一切端详于什么想呈現在荧幕上,什么想留存在观众心中。
再消沉的故事,再有限的场景,考夫曼也能动动妙笔让电影变得有趣起来。
除此之外,考夫曼标志性的精神剖析也随处可见。
片中两人共度良宵后,丽莎声音的改变就是最明显的证明,爱情只是瞬间。
当你厌倦生活,厌倦伴侣家庭,一夜刺激感官的欢愉让人心潮澎湃,然而最后还是发现,生活依旧如此,从未发生改变。
成人都被世俗的烟火熏染得头晕转向、茫然迷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
社会的思维定式和游戏规则在它的温暖外壳下,包裹的是关于生命、生活、爱情、死亡等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而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每一次重温,都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失常》中,将情感和生活的碰撞呈现得直观和形象——棋盘一样的城市布局,人际关系的功利和扭曲让人窒息。
在悲观中,是一种肆无忌惮酣畅淋漓的冷嘲热讽,把这个社会的人性与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
生活无常,坠入自我深渊的个体更是失常。
对社会人情失望对自我的不认同,是最为悲哀的现状。
然而认清自己看明对方,撕下假面予人信心,考夫曼用他的作品发声,完成了最佳的自我解构。
失败是一枚荣誉勋章;它意味着你冒了失败的风险。
如果你不去冒这个险的话,你就永远无法尝试自己没有做过、别人也没有做过的事。
考夫曼如是说。
发表于《午夜场》,禁止转载。
<图片1>
节奏太慢了......
扒脸皮+走廊灯灭的噩梦戏确实很考夫曼,其他地方则中规中矩
为了炮制一个理想的梦中情人而玩起了文字游戏。女主角留于符号化,最后私奔不成功遭厌倦已经预见,令人可憎的是为了抛弃这个“包袱”故意很拙劣地制造了一个变声的戏法,甚至还一厢情愿以为对方会多么从容,而自己则成为受伤者。用人偶以假乱真令人作呕,面具上的缝隙像是技术上的原因而不是故意为之。
已婚老男人约炮无知女粉丝的故事,失常不过是中年危机的代名词。迷失东京+在云端,细节赞但三观乱,最后居然虎头蛇尾就结束了。这是史上第一部限制级定格动画吗?
中年危机
失常,看完了。恶趣味集大成之作。这个结尾不理解,为什么最后她又变回去了?离开他,她就变的不一样了的原因是什么?我第一反应是婚姻让人变得一模一样,于是没结婚就又不一样了,但想了下这前提不成立啊,这个片子里很多人压根没结婚也一模一样啊,或者理解为一模一样是男主眼中的世界,不寻常的女生是一次意外,当再次要走向婚姻,这种意外的感受也就消失了,女主的声音也变得一样了。但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最后女主又变得不一样了呢…就是没结婚所以又能重燃激情了?另外这样一个突然之间遇到一个不一样的人的设定也是很烂俗b级的…考夫曼所有片子都是这样,设定极其随意,世界观支离破碎。感觉就停在听娃娃唱歌那里更好。4.5分。
🙃🙃🙃🙃🙃🙃🙃🙃🙃🙃🙃失望
这部电影最大问题是不能容大众都明白故事到底想讲什么而却又在顾弄玄虚
所以不谈理想与现实的女人最可爱?这要么是男性的自省,否则就是男性的自恋了。
中年危机还是廊桥遗梦?
什么时候这种僵硬、粗糙、与故事完全不搭的怪诞画风能是一部动画电影的优点了?故事背景交代不足,人物心理刻画流于表面,哲学探讨等等也显得无病呻吟 ★★
看到失常吊诡的部分,才觉得应该用动画的形式。
沉闷节奏凸显孤独主题,限制级动画呈现和全部男性化配音,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仍然十分考夫曼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n)的木偶动画片《失常》(Anomalisa)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如今同质化的地狱。这部电影也可以被命名为“追寻他者”或者“爱的礼赞”。用比希纳(Büchner)的话来做这部电影的注脚,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韩炳哲《他者的消失》)
除去奇幻的部分动画完全仿真有意义还是没意思?渣男故事被包装得这么好
很多时候你以为一见钟情了一个特殊的人,激情过后就会发现,其实谁都一样。
第一、美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平庸才是人生的基调,第三、美好永远转瞬即逝,第四、人是孤独的。查理考夫曼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
523 直击内心,到最后20分钟我甚至要暂停休息一下,因为我怕直接嚎啕大哭出来。查理考夫曼就像俯视众生的上帝,将人类的痛苦,悲伤,孤独以一种最绝妙的方式表现出来,无处不在的灵感迸发,让人五体投地,我服了。
这部诡异的动画片讲述的,正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如果只想着诗和远方,眼前的一切都必然苟且”,“觉得眼前一切都是苟且的人,不是因为太热爱诗和远方,而是因为他自己就苟且”。我怀疑这是查理.考夫曼的夫子自道。虽还是他一贯的脑洞,带着墙裂的个人风格烙印,只不过比起
故事普通,形式却异常有效,考夫曼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面孔来重演当年《纽约提喻法》中的绝对孤独,但震撼和深度也随着简单化的形式弱了许多。开头的信件与结尾的留言形成精妙回环,此时的Lisa又演变成十年前的Bella,所有的非同寻常都在陌生的面纱被揭下的一刻速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