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森是个公车司机,他每日的生活总是按部就班,起床、看表、在工作开始前写诗、听同事的牢骚、开公交车听车上人的高谈阔论、回家扶正信筒、去酒吧喝酒、和女友聊天、写诗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比起他的外在身份,他还是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诗人,他并非心血来潮而去构筑几个简单的词句,而是把写诗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写在纸上的字词可以称之为“诗歌”,可握住笔写下诗歌的人,又能否被称为“诗人”?
帕特森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渡过自己的每一个日夜,他的诗歌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完全不为人所知,因为他并不愿意出名,而是平静的写、单纯的写,享受着写的情趣与写的快乐。
哪怕写出整整一个笔记本的诗歌,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他的心里藏着诗,浓缩着对诗的渴望,但他并不追求成为诗人。
如此平静且富有诗意的内心也让帕特森的外在转换为了平静甚至冷淡的状态,他会听着公车上的人的交流而笑、会听着酒吧里为爱痴狂的男子的故事而笑、会听着妻子大谈特谈自己的爱好多么成功而笑,他的表情变化很多,但你就是感觉不到他的情绪,一如流水般蜿蜒绵长。
他的妻子劳拉是和他完全不同的人,她的每一天都富有活力和变化,乡村名谣、纸杯蛋糕、黑白作画,这些别具一格的爱好让她每天都充满了新奇的体验,这一切更让帕特森的处境变得压抑。
电影用七天时间记录了帕特森的生活,七天几乎是所有上班族循环生活的一个时间周期,甚至有的人按这样的规律穷极一生。
这一周的生活片段可以当作是帕特森一生的缩影。
帕特森是一座城市亦是一个人,他开着公共汽车,思绪飘散洒落,他对光影、文字、话语那么敏感,以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模糊到他的生活仿佛是被偶然性组成的。
这一个星期中,他写下关于火柴盒的诗句、小女孩的诗句、为爱假意自杀的演员的诗句与被生活困扰的上司的诗句,他以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诗人之眼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那些偶然把他们凝聚在帕特森内心的,那一首想要让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的诗中,再把它们投射进自己的秘密笔记本当中,仿佛如他的归处。
当这归处被撕裂时,他那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的诗词在犬牙中纷飞的时候,帕特森的表现是静默的,他或许伤心、或许悲悯,但他没有任何表现,不对任何人发泄,只是来到一处瀑布前,观察水落的痕迹。
直到一个日本诗人来到他的身边,在他的身边翻阅他最爱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写的《帕特森》,并且向他搭话,介绍自己是一个诗人的时候,帕特森也意识到了,原来承认自己的热爱那么简单。
他是个远道而来的人,只是来到这个叫做帕特森的城市,见证威廉·卡洛斯和艾伦·金斯堡的出生之地,那仿若朝圣般的行径将写诗的乐趣再度显现,也让帕特森想起了写诗的初衷,即为崇拜威廉而写,最终演变成为自己而写。
但他说出自己是个公车司机时,日本诗人只是露出他缠上绷带的手,暗示他和帕特森一样,一边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最后的笔记本,则是赋予了帕特森新的意义。
撕毁的笔记本,毁便毁了,心有惋惜,但仍需继续向前,空白的纸张上恰恰书写着让帕特森再度回归自己内心与组合诗歌的道路。
于是他离开了“星期天”,回到了“星期一”,重整旗鼓继续开始写诗,进入又一次寻常往复,这一切才是现实的诗意,一种真正意义的诗人,而不是一种陷于表演的身份。
虽然《帕特森》中的诗句因为翻译问题,就像穿着雨衣沐浴般难受,甚至让人难以感觉它可以称之为诗。
但《帕特森》这部电影就如同一首工整、浪漫、有趣的诗。
章节体的结构就如同诗的句型;时不时出现,且不做解释的“双胞胎”角色就如同诗句的押韵;诗意流畅的镜头就如同流动的韵脚。
贾木许用镜头作诗,这首“诗”太过迷人,读起来平淡乏味,细细品起却余味了然。
装腔作势的唯爱永生之后差点对贾木许失望,而这部帕特森依然文艺,但可爱平易近人了许多。
日复一日的生活、善解人意的女友、房子和一条狗,近乎于考利斯马基的极简主义设置,随之联想到贾木许在列宁格勒里的客串,不禁会心一笑。
男主角帕特森既是帕特森市23路公交车的司机,也是一名业余诗人。
他像是拾荒者,驾驶着公交车漫游城市,不加筛选地搜集Rap歌曲、少女的习作,目睹和倾听熟人的轶事、失恋人的独白或者是陌生人的闲谈。
他热爱读诗写诗,内心存有诗意,精神似乎一直生活在过去,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诗歌成为他以“过去”拒绝“现在”的壁垒。
他把玩事物,将火柴从一个实用的计划中摆脱出来,在诗歌中恢复它原有的初始形态和独特性。
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漂流者、流浪者,观察世界将他从这个熙攘的世界孤立出来,短暂产生的孤独的抽离过后,他安心地回到属于他的家,天马行空的伊朗籍女友身边。
帕特森很优美很独特,而Adam Drivers的造型终于正常了一次,让我光明正大地向男神表一次白。
第一遍真有点看不下去。
缓了一周,再看第二遍,才接受了这个节奏。
讲真,比那部仿佛全由慢动作组成的《控制的极限》还好点。
也许是世界跑得太快,按照相对论原理,贾木许已属于被甩入黑洞的那部分了。
帕特森也是如此。
在这个时代,只要一个人不用智能手机,就基本等于从世界彻底出局。
再看他手里的小笔记本和抠抠嗖嗖的手写句子,苹果商店里的一众NOTE恐怕已笑破肚皮。
根据那些专攻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自媒体推断,几十年内,智能公交系统就会让这个不求上进的老司机下岗。
与未来背道而驰的下场,就应该是那样的。
但这个公交司机,竟比《唯爱永生》中窝在底特律鼓捣匿名音乐的抖森还要淡定,也同样不热衷于发表和成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当过舒伯特的枪手。
他那波斯眉眼的妻子也有点蒂尔达女王的怪咖气质,以一种强迫症的姿态,把整个家居都淹没在一片黑白几何当中。
在这个日复一日的世界里,她心血来潮的奇怪食谱,也算是一点趣味和点缀的波澜。
这样的生活有如水上之波,静流不息,而其间犹有涟漪:车上乘客们的闲聊,晚间酒吧里的小风波,酒保大叔不声不响的婚外偷吃,黑人小哥蹩脚的求而不得。
车子半路突然抛锚,已算是能让主角焦虑好几天的“大事件”。
除了手表上的指针,确有一些东西还在有条不紊地变化:调度员家里的糟心事儿此消彼长,妻子开始练习邮购的吉他教程。
这些小水波不断出现、荡漾,又重新归于平静。
终于,在甜点变现的成功喜悦中,诗集被狗狗撕成了碎片。
这貌似带来了一场崩塌、崩溃,但十分钟后,从天上掉下来的日本人让一切又回归正常,新的灵感和句子重新苏生——是以诗为永恒。
它就在这无限轮回的时光里,在创作者的身体里,在日常的生命本身之中。
话说到这儿,“矫情”和“装逼”又在所难免了: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好好琢磨赚高薪买房子晒脸书,那就不再是个正常人。
玩文艺也可以,但你得拿到诺奖,才能证明自己有资格这样不走寻常路。
因此,很多影评不得不变成文学研究,先探讨一下帕特森的诗到底写到了什么水平,或者用反讽来为之解嘲。
反正都是贾木许这个大写的老文青惹的祸。
这里也确实有个文化传统的沟不好填。
在美国,很多诗人都有普通的职业。
惠特曼是印刷工和乡村教师,弗罗斯特在自家农场里劈了好多柴,华莱士·史蒂文斯是保险公司的律师,就连本片中出身帕特森的那位威廉姆·卡洛斯,也是个医生。
他们劳作、生活、上班下班,并不耽误听到神的声音,或者被上帝吻到额头。
这画风跟那种非要跑到太平洋的小岛上闲逛,或者必须躺在巴黎公寓里抽大烟才能找到灵感的传统相去甚远。
对于在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工匠或农夫写诗的中国,则宛如天方夜谭。
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断裂之后,眼前的生活被一口咬定为苟且,而诗歌干脆被扔到了财务自由之后的远方。
正如海德格尔所看到的,诗意的栖居已离开了大地,甚至被连根拔起。
却没有多少人承认,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实则诗为永恒——它跟诗人的境遇无关,也不会被种种尴尬的“此在”埋没。
当有些人的心中溢满光芒时,当他们捕捉到了水上的涟漪时,自然会写下那些句子。
即使不声不响,身处世界的边缘,那光芒仍然会流露出来。
诗的本质,只需要生与思这两块基石,其余的边边角角,不过随缘而已。
所以,当真正的诗人们相遇时,他们无话可说,一声“啊哈”足矣。
之后相赠一本空白手账,提醒对方:还有那么多的语词在等待书写,还有那么多的日子在等待度过。
这是多么容易被误解的电影!
60多的贾木许写了这样一个主题庸常得可怕的故事,一位写诗的巴士司机。
可是看完之后,除了表白贾木许,心里没有别的情意。
也就是他,连唯爱永生里抛尸的段落都能拍得优雅浪漫又不乏幽默。
帕特森里亚当·德赖弗那张突兀的脸,演暴躁黑暗的红剑武士,演声色俱佳的民谣歌手,演沉默的传教士,演诗心盎然的巴士司机,居然都不违和。
贾木许真就是拍出了静水深流,特别难得,温柔细致四个字。
生活在帕特森的帕特森,本身就像一个文本上的玩笑,叙述交织着叙述,镜面映照着镜面,双胞对应着双胞。
每天拿着自己的午餐盒走路去上班的帕特森,他的城的名,他的名,都会出现在背后斑驳的墙面上。
在枯燥乏味的路线上,时间化为虚无,诗人就成为国王,帕特森就是帕特森的王国。
于是清晨爱人讲述的梦境,就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跨越想象的山丘,巴士是银色的巨兽,水落是披在女孩肩头的发丝。
最好不过这种不被世事纠葛缠绕的恍惚投射,国王的为所欲为,最大的自由。
这是一个在谈恋爱的国王,一个在写诗的国王。
生活是单调枯燥得令人绝望的,然而每个人都在讲述,掺杂了口头的神话,妄想,错乱和误解。
巴士站的印度同事,迫不及待等人开口询问,便可以将自己的中年琐碎倾倒而出;巴士上自吹自擂的男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美化;小男孩儿们闲闲无事的交谈;一对男女大学生,从历史中揪出的片段掺杂了个人的情感观点;没有这些貌似琐碎的讲述,我们不仅失去对世界的参照,也难保不分崩离析。
倾诉,讲述,沉默,三位一体,诗却是其中最为无言者。
帕特森写诗,却只是一行一行密密麻麻不留空隙地写下去,女友劝他公诸于众他无所谓,一本本子随身携带却也随手放并不怎么珍惜,是写给眼前人的情诗没有错,法拉哈尼这种波斯大美女也的确像极了诗神钟情的缪斯。
但终究,是躲在水落瀑布下,是从日常杂役中,是蜗居在地下工作间,面对自我,消化孤独的产物。
镜子的另外一端,永远只有自我的裂像,而不是他人。
沉默与孤独中,在爱的最深处或艺术的最深处,注定了每个人都是极端孤独。
但是贾木许是多么温柔地默许了这种孤独的存在啊,枕边人的睡颜依旧是可爱的,她做的创新菜式如此难以下咽也大口吞下去,对让人为难的民谣歌手的愿望也给予默许。
包容一切的平常,点石成金。
所以就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挣扎纠结,没有什么世界亏欠敏感者太多这种怨怼,大概最大的敌手,也就是诗歌终结者小狗马文了吧,每一天都推倒邮箱一次,像是给你这平凡生活里增加的小小毛刺。
最难得,是这种不讽刺,不调侃,不尖酸刻薄的正面情意。
小镇上人人都在演出活戏剧,酒馆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I'm an actor 的宣言,让帕特森忍不住别过脸去偷笑,浪漫主义似乎早就不合时宜了,一个英雄能做的也就只有夺下他人手里的气弹枪。
David Bowie曾唱,哪怕只有一日,我若为王,你便为后,我们哪怕只做一日英雄。
这日复一日的成为演员,成为诗人,成为庸常生活的对手的我们,在上演爱的悲喜剧的我们,何尝不是值得被温柔而细致的对待的英雄?
失去了秘密笔记本的巴士司机帕特森,失魂落魄地坐在瀑布下,但始终都只是那一个帕特森,东方来的游客更像是禅宗里提点他的禅师,看似最没头脑的一刻,便是开悟的一刻。
帕特森,只是一个写在水上的名字。
直接说结论吧:日本诗人的“Aha”,是希望帕特森不要妄自菲薄,是鼓励他继续创作。
不要妄自菲薄,请继续坚持你的热爱。
这也是《帕特森》所传达的核心信息。
电影行将结束时,帕特森的笔记本被狗咬得粉碎,所有作品如粉笔字般,被一抹而去。
心情抑郁的他坐在长凳上发呆,碰巧遇上了远道而来的日本诗人。
他坐下,与帕特森聊天。
“Aha”,是英文语气词,可以解释为恍然大悟。
交谈中,日本诗人一共说了三次“Aha”。
日本诗人问帕特森是不是诗人,他犹豫了一下,回答没有,但他又熟知日本诗人提到的几位名家和作品,此时日本诗人说了第一次“Aha”,表达的是他的发现:帕特森其实也爱诗。
提到帕特森最爱的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时,他告诉日本诗人,威廉姆曾经是医生。
日本诗人说了第二次“Aha”,因为他又发现,帕特森不仅热爱诗歌,对名家们的生平也都了解。
互道告别后,日本诗人迈出几步,回头说了第三次“Aha”,这一句更像禅语。
联系起前面帕特森不断强调自己只是个公交车司机,笑爷判断日本诗人想表达的,就是希望帕特森不要妄自菲薄,应该继续创作。
那么,为什么要给日本诗人绑着止血贴的手指特写呢?
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手指会有一定的显性特征。
比如说,外科医生的手掌经常被缝合线划破,因此会留下伤痕,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手掌会起老茧。
所以,笑爷认为手指特写是个暗示:日本人还不是职业诗人。
他和帕特森一样,一边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千里迢迢而来,看一眼偶像诗中的小城,可能是为了充值信仰,坚定信念。
而那三声“Aha”和送笔记本的行为,则是对同好的惺惺相惜。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影片最后,鸟瞰镜头下,帕特森醒来,查看时间,戴上手表,亲吻劳拉,起身下床。
新的一周,如白纸摆在面前。
不要害怕重新开始,因为空白意味着更多可能;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没有人生来就是诗人。
前半段让人想起《真探》里拉斯特的台词:“人类的意识是进化中一个可悲的错误…我们被自我这一幻觉所奴役,借着感官的体验和感受相结合,让我们相信自己是特殊的,而事实上,我们谁也不是”贾木许的影像总是跳过桥段和故事的发生,用满溢的虚无来追寻只关乎个人的答案。
酒吧墙上的名人,一对又一对的双胞胎,日常的镜头里形形色色的人,整个世界充斥着不同的自我,然而听上去不同的话揭开来不过是相同的东西,那些拯救我们的平庸生活的,像是帕特森凭借着谎言去让它不必落空的幻想和期望,像是心碎却松了一口气的难堪。
看到了羞于承认的自己。
Or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P.S. 片尾放完开灯的时候,同排隔了两个位置有一个男孩子纸巾捂着脸大哭,真羡慕这样的艺术感受力…
Love Poem爱诗We have plenty of matches in our house我们家里有很多火柴We keep them on hand always.我们总是将它备在身旁Currently our favorite brand is Ohio Blue Tip,现在我们最喜欢的品牌是俄亥俄蓝标though we used to prefer Diamond brand.虽然我们曾经更喜欢的是钻石牌
That was before we discovered Ohio Blue Tip matches.那时我们还未发现俄亥俄蓝标火柴They are excellently packaged,sturdy它们的包装精美坚固little boxes with dark and light blue and white labels小小的盒子带有深浅蓝和白色的商标with words lettered in the shape of a megaphone,上面的字母排列成扩音器的形状as if to say even louder to the world,就像在大声告诉这个世界
its one-and-a-half-inch soft pine stem capped它那一英寸半长的软松埂上覆盖着by a grainy dark purple head,so sober and furious一个带颗粒的深紫色火柴头如此肃穆且猖狂and stubbornly ready to burst into flame,它执着地要去燃成火焰
lighting,perhaps,the cigarette of the woman you love,或许是去点燃你爱的女人手中的烟for the first time,and it was never really the same after that.这是第一次 也是无法复制的 最后一次
All this will we give you."我们将给你这一切That is what you gave me,那是你给予我的I become the cigarette and you the match,我若为烟 你便是那火柴 or I the match and you the cigarette,或者 我若为火柴 你便是那支烟blazing with kisses that shoulder toward heaven.燃烧即相吻 化为烟缕升向天堂
Another One 另一个When you're a child当你还是孩童时候You learn there are dimensions:height,width,depth. 你知道世界上有三个维度:长度 宽度 和深度Like shoebox.就像鞋盒Then later you hear there's a fourth dimension:time之后你还有第四个维度 :时间
Hum嗯Then some say there can be five,six,seven…然后有人说还有五维 六维 七维…I knock off work,have a bear at the bar.我下班后 在酒吧里 喝杯啤酒I look down at the glass and feel glad.我向下看着杯子 感到一阵愉悦
Poem诗篇I‘m in the house我在房子里It's nice out:warm sun on cold snow外面舒服 暖和 阳光照在冰冷的雪上First day of spring or last of winter初春的第一天 或是晚冬的最后一天My legs run up the stairs and out the door,my top half here writing我的双腿跑下楼 跑出门 而我的上半身 正在写诗
帕特森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影,如果去总结,就是一个公交车司机的日常,往复日常,平淡的每周生活。
这种生活是丰富的,有诗在,帕特森生活在帕特森,每天写着不同口味的诗,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别人的痕迹。
用一个字来贯穿整部电影,就是“淡”,帕特森是一个很淡的人,全片最激烈的冲突显然是在即将结束时,帕特森每日创作,准备投稿的诗稿,全部被自己的小狗摧毁,这个场面于我而言不亚于《海边的曼彻斯特》当中,男主因为失误,导致家里大火失去了一切。
这些诗,对帕特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不亚于自己的孩子。
他和妻子都是很有艺术细胞的人,并且有自己的艺术方向,在这个层面上,绝对是可以互相理解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太过恬静,美好的有些不真实,所以当真正的矛盾到来的时刻,两个人丝毫没有应对方案,妻子努力尝试去安慰着帕特森,帕特森只是说自己没事,需要出去静静,他们两个从不向对方暴露自己真正的脆弱,也没有想过去挖掘另一半内心真正的世界,平静的生活,不会共同内耗。
就像每天的六点十五分,他们躺在床上,或背对着,或依偎着,肉体上的交流,又在艺术上偶发共鸣。
观影的时候,我无比向往他们的生活,想要身处画面当中,等待一对路过的双胞胎,每日开着大巴车,想到回家时会见到的女人。
把矛盾压制住,把好的一面留给对方,这似乎不是婚姻的理想状态,有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感觉,可是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可以的事。
男人写诗,女人作画,长远来说,如此这般走向死亡也并非不可以,我在这部电影当中没有感受到孤独,即使男人最后诗作尽毁,并没有在妻子那里得到满意的回答。
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主动理解能力不足,但是世界上远不止他们二人是这样的,若是他们两个找到的人不是对方,可能很快就因为另一半的无理取闹或者试图占有而离散。
艺术家的内心也许封闭,但是他们从不缺乏表达,男人的诗是如此,女人的画亦是如此,心中的小天地也证明了他们内心的丰满,只要人没有事,这两个拥有创造力的人生活也不会停滞。
在这件事上,他们没有能够很好的交流,但是在生活更多场景中,他们无需交流就已经默契。
这里我想到了曾经我幻想写过的一个随笔
大概就是说我为了在一场大火中抢救自己的诗,失去双手,嗓子也被熏哑,失去了所有创作可能性,最后再读自己曾经的那些诗,寡淡无味,无病呻吟。
当真的经历,体味痛苦后才切实拥有创造力,此时却五体不全,无力把闹海中的文字创造出来。
只是一点感想,对于帕特森这部电影,我需要去拉片着重分析角色性格和画面,以及其优秀的调度,之后再丰满影评。
在一个摇滚诗人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年份,拍诗人和诗歌的电影突然多了起来。
相较于帕博罗·拉雷恩在《聂鲁达》里面的一派胡闹,“老文青”贾木许的《帕特森》算是一缕清风。
故事聚焦在新泽西州的小镇帕特森,讲述一个同样名叫帕特森的公车司机在一周零一天里的日常。
影片用极其工整的格式(每一天几乎分得同样的篇幅),“播放”着帕特森一天中从早上睁眼之后的种种细节。
帕特森活在自己和诗歌的世界里,几乎每天都会在小本子上写下(在我们看来)并不怎么动人的诗句。
平淡的生活中大多是重复但也有出其不意的小精彩(或者小意外),偶遇一个喜欢艾米丽·狄金森的小女孩,得知 waterfall 其实可以分开来拼,趁主人出门看电影的工夫在家里无法无天的宠物斗牛犬,晚间遛狗路上不经意撞见的陌生人,还有每天都打照面的酒吧老板,和他嘴里永不重复的俏皮话和老故事。
在这些导演精心“编织”的生活点滴面前,我们的主角帕特森却异常沉默和冷淡。
温和的脾气,嘴角善意的微笑,以及口中总是应承的“好啊,挺好的”这些,却难以让我们读出他内心真正的情感与激情。
一位对诗人和诗歌有着难以割舍的爱的年轻人,在荧幕前的具体轮廓却是这样平凡,不露声色,毫无戏剧性,我明白这是贾木许想要描摹出的效果,不过,正如“公车司机-诗人”这一双重身份一样,看上去很美,不过贾导演的呈现方式却难以捕获人心。
如果在开始我们还会疑惑这个帕特森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或秘密,影片深入之后,多半该打消这个念头了。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略感失望的地方也在这里。
“公车司机”和“诗人”之间并没有像俄亥俄州的火柴一样擦出火花。
如果在贾导演眼中,“公车司机”是帕特森的真正内核,一位路人,一位平凡人,一位“反英雄”式的英雄,而诗歌只是象征每个人心底那份珍视并加以严肃对待的爱好,那么这部电影未免过于“高冷”了,因为它把帕特森的工作生活刻画得太过诗意。
如果,“诗人”是这部电影的内核,贾导实质想借帕特森这个形象拍一部“诗人是什么?
诗歌从哪里来?
”的电影,而“公车司机”只是代表诗人背后的职业(也可以像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样,一位医生;或者华莱士·史蒂文斯,一位保险公司经理),那么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至少贾木许笔下的帕特森这个形象,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说点严肃的。
影片里提到了不少诗人,彼得拉克,艾米丽·狄金森,艾伦·金斯堡,但都没有一个人来得重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这位曾经出版了五卷以《帕特森》命名的诗集的美国诗人,是整部电影背后的“精神支柱”。
他所代表的意象主义,在二十世纪初期曾短暂引领了现代诗歌的潮流。
意象,不同于象征,重在描述和记录事物本身,而非有意去赋予其涵义,在这里,作诗和读诗不再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好比“谜底就在谜面上”,你读到的是什么,作者想让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意象主义的先驱者们从中国古代诗歌和日本俳句中借鉴了不少经验,(这也是为什么片尾忽然乱入了一位日本人),因为东方的古诗词里有太多这些“意象”的堆叠,并且诗人在堆叠过程中,是很少加入其主观评价的。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这首词默诵一遍你就明白什么是意象主义。
然而,《帕特森》里的这位帕特森,却似乎没太搞明白。
或者说,贾木许放在电影里的诗篇(并不全是威廉斯所作),以及帕特森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联想到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相似的意境。
说到底,意象的堆叠是诗人主观情感在客观世界的投射,而电影中的这位“冷面”帕特森,这位我们摸不清真实感情的帕特森,想要借此理解他笔下的诗句,或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实在是有些难。
其实这剧本本该会更讨人喜欢,帕特森,艾伦金斯堡的家乡纽瓦克,威廉斯的出生地卢瑟福,彼此相隔不远,而这一片新泽西区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花园之州(Garden State)”新泽西,曾经的繁荣工业在二战后逐渐凋敝,如今的帕特森,想必不再是威廉斯写她时的那个模样。
然而,贾木许在大量街景空镜头和乘客的言谈中并没有为我们生动地展示出这个地区的风貌和气质,反倒由于为剧情服务的关系,多了几分强加的诗意和精巧。
我觉得导演的文艺和品质用错了地方。
影片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偶遇的小女孩临走时那句“你喜欢狄金森吗”?
那位离群索居,但又精力出奇旺盛,想象力天马行空,如雷鸣如闪电的艾米丽·狄金森。
且不说那段 Water Falls 与狄金森有多少关联,回顾全片,想想你脑海里的这位帕特森,怕是也要多嘴问一句,你喜欢狄金森的什么呢?
这是个闷片。
证明是:我在电影院睡着了,醒来发现邻座的一个大叔也睡着了,发生轻微的鼾声。
第一次看贾木许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名叫Paterson,住在Paterson市,巴士也开往Paterson的公交司机一周的生活,导演不但要把一个巴士司机的生活1:1的复制下来在大银幕上放给你看,更要命的是还要标注周一,周二,周三....我睡时电影里是周一,醒来已经是周三,我完全可以猜出男主周二干了什么,唯独猜不出他那天写了什么诗。
对了,这个司机爱写点诗。
听说无聊的生活能让人更有创作灵感,还听说有人写诗是为了对抗孤独。
Paterson这个平淡不经的地方写诗似乎成了一种传统。
这里出过大诗人William Calos William,一个公交司机写诗,一个小学生模样小女孩写诗,电影里还有一个慕名来这里旅游的日本诗人其实男主角的诗也是闷闷的,当然相比起他的生活算是有趣了。
没韵律,大白话,平静温暖。
大约就是脑子里的一个闪念或工作时开的一个小差。
比如原来我用那个牌子的火柴,现在我用这个牌子的火柴,比如他开的公共汽车前进时,想象成千上万的分子被拨开到两边,比如小时候爷爷唱过一首老歌:你想当一条鱼吗?
这些闪念每天都不一样,还天马行空,不像他的工作。
我想正因为如此,他就把这些闪念如实记录下来,记了一大本诗集,好像把生活里无意义的东西滤掉后剩下的一点点意义。
其实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重复,重复,等待,等待,相同的景致,相同的人,相同的工作。
再美都会审美疲劳。
只有我们的大脑总是那么活跃,不安分,是个永不会重复的宝藏。
我去,你们给钻石岛两星,小姐才三星,这部打五星?是 不 是 害 怕 别 人 说 你 们 不 懂 诗 呀? ? ?矫情到虚伪。
很小清新的喜剧 有深意但是不强烈 看完并没有深刻的感觉
做作的社区电影
住Paterson的Paterson,演Driver的Driver,贾木许写给所有文艺青年的一首行吟诗。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看似枯燥的日常就像男主的职业,都是化平凡为小诗。生活原来有着这么多的尴尬和冷幽默,八天就像看到了男主的未来一生。这才是我想要的诗无尽头啊,抢镜狗!
没有才华的诗人 被戏谑的宠物 妻子天真无知 丈夫淡漠无言 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如果小狗是生活一部分,那么黑白音乐诗歌和宠物其实位置等同-沉闷生活的调味剂解闷的花生米罢了。不过他们的确用一种坚定执拗的情感热爱着生活,一个人在生活的时候 也许没有时间思考生活本身,所以这样就很好。
处处闻尴尬
生活既平淡如水也充满逼格,两者之间只差了一首诗的距离
密集物体恐惧症慎入。。
空洞的文艺,浮于表面的轻浮。
记下来的生活只是重复,说出来的孤独更是孤独。
唯一的快乐是看了几眼《亡魂岛》
在悲伤痛苦焦虑愤怒的时候,这片是让人平静的心灵绿洲。
1.诗句、影像、生活、时间的重复,贾木许经典老片的复刻双生子;2.没有电视的酒吧,没有手机的司机,失去了诗作的诗人;3. 贾木许在彩色镜头下拍了一部黑白片。
爱这部电影的一切,Adam Driver真是越看越顺眼。
不是所有人都会把马厩改成车库,一定也会有人把车库改成马厩;不是所有的诗人都在浪迹天涯,他也可能只是个不用手机的大巴司机;不是贾木许只会拍独立电影,他玩起摇滚来一样迷倒万千;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能被定义,总有些你无法归类的人,我自岿然,于是在你眼里,他便成了诗。
几年写成的诗,被狗啃碎了,这是俗世对于艺术的报复,是创作者的报应。
为了让他写的诗有存身之处,所以贾木许拍了这部电影。我猜。
过于诗意或哲学的电影,如果没有有力的剧情来支持来推动,只会显得冗长沉闷。
Pros: 男主脸不帅,但整体看起来好性感。看看NJ的破烂街区,穷人的无聊对话。画面很干净,内心很平静 Cons: 女主整天待在家不工作,空想当这当那能发财。那只狗好丑,电影还总给狗加特别假的配音。为了所谓的“诗意”变得很做作。底层人的现实应该是印度同事那样的,加了童话滤镜才会成男主这样
评分8.0应该还不错,结果第一次看看睡着了,尼玛这是什么玩意,太无聊。然后心不甘,我看完试试,前前后后共看了五六次才看完,自己也是无聊到这种地步,看完就删掉了,反正不懂你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