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期望太高片子白痴的让我几度睡着带着虔诚的不知尚在否的少年心气 顶着喂蚊子的危险 独自观影女孩很好看 很迷惘 插曲很好听不断的在想18岁的自己是如何的 18岁的自己有个摇滚梦就觉得自己比大部分人酷 牛逼的不得了十年之后的自己坐在大荧幕前看那个无病呻吟的姑娘 只能说自己老了吧之后真正接触乐队里的人 他们真的很普通 有时候脆弱的不如我们这些大俗人 几度失望之后 是因为自己骗自己 人生要特别点吧喜欢nirvana joy division没什么了不起 一样要考大学 找工作 相亲结婚 生孩子 愁孩子上学 经过就算了姑娘假模假式穿着小皮衣穿梭在灰突突的北方城市冬天里 画面响起花伦的音乐 还是忍不住鼻子酸了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导演彭磊及主创将出席上海的活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啦!
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7月放映分别是7月14日周六下午4点,7月25日周三晚7点30分(主创到场!
)相关讯息请看百老汇电影中心网页http://www.douban.com/event/16797768/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文/叶子阿姨(此女单身:http://www.douban.com/people/yeluorufei/ ) 新裤子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大概算是气质最独特、最具冒险精神的乐队:他们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不合时宜的复古品味,他们的表演充满令人惊艳的张力,他们的音乐节奏明晰旋律优美,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善感,看起来却总是有点儿没心没肺……这一切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有着极大的差异。
9月18日,新裤子主唱彭磊的最新电影《乐队》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首映,为持续四天的“创想计划”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型放映厅,现场至少吸引了500人前来排队,还算开阔的空间里挤满了等待已久的观众,还有很多人被挡在外面进不来。
于是主办方临时决定加映一场,可见彭磊在年轻朋友中的人气,但他却谦虚的说,“其实我也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谢谢你们能来。
” 放映结束后,我们在二楼完成了采访。
之前一直有人说,彭磊这个人有点儿艺术家性格,不是那么好相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他并不愿意跟你说太多。
所以我想,一切都从他的角度出发吧,去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让他感觉你了解并且在乎他的想法。
如果说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他算是有点儿了解的话,那么在对话的时间里,我更注重的是理解。
我希望自己能在他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有所回应,我希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有许多话想说了。
部分节选:...... 搜狐音乐:那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磊: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这些事儿,周围的朋友什么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给大家的话,可能就会有点儿不一样。
搜狐音乐: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但是我觉得你的个性和主张更难得,在你看来,才华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更看重哪一点?
彭磊:个性跟才华是一样的,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我是觉得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去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完了特别糟糕,大家都不喜欢,那就没有必要了。
反正我觉得,能够持续的做就是一种才华,因为有些人他坚持不下来。
搜狐音乐:《乐队》里泱泱有句台词,“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你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彭磊:很重要,现在来说代表了很多,代表了钱,代表了机会。
因为你如果跟人学的话,你做山寨的东西,你就没有机会,总是最先做的、最老的那个东西,最后才会是一个权威,才会在经济方面好起来,一味的跟人学,不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的。
...... 彭磊:因为确实好多中国人不适合做摇滚乐,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简单,西方人特别容易高兴,特别容易激动,中国人在文化上面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的压力。
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还是相对封建,摇滚乐这种解放天性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
所以我一直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周围那么多人也都喜欢,可能是因为它比中国的这些流行文化更吸引人吧。
...... 搜狐音乐:作为摇滚乐手,你应该是对乐队自身的环境和想法有更多了解,为什么会选择从一个女乐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彭磊:因为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好多女孩其实挺希望自己了解这些东西的。
如果让一个男孩去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爱看,反正我自己就不爱看,一个男孩想着怎么进这个圈儿,没有女孩的角度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那你觉得自己对女生的想法了解吗,你觉得女生都在想什么?
彭磊:不太了解。
我是觉得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一旦进入了之后就会觉得特无聊。
一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愣往上撞,撞上去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挺没意思的,这片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搜狐音乐:前两天有个女生朋友说,中国摇滚是靠姑娘撑起来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彭磊:我觉得其实不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并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男的。
女孩她不可能永远喜欢这种东西,而只是一时的,年轻时这几年喜欢一下就过去了,如果女的一直喜欢这个东西,那她就有问题了,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年初看的 到了年尾貼來)去年 彭磊扯着嗓子痛喊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但凡还有点文化的地方 这一嗓子也算个文化事件了这里没文化 所以也没事件 没事儿只剩彭磊最后自我安慰 他也会伤心 会伤心谁知道呢今年进影院的第一部片就给彭磊的电影了乐队不知是那年的老片 但也没有很老故事其实也没什么故事北京 高中的姑娘a和姑娘c (还是不要称姑娘为b比较好a是主角 非常二的崇拜kurt cobain到了要在家供一墙的照片 还上三炷香 双手合十拜之又拜她的“生活无聊” 她的“周围的人都是傻缺” 只有kc能拯救她 可惜“你走的太早”有把秀气的粉色点琴 她拨也拨不出个调 有什么关系 插上电就会有噪音a长得算好看 但更有点怪 两眼无法聚焦一般的迷离 皮肤白 五官轮廓浮凸又不是那么处处挺拔 这里那里透着不知所措的婉转 少女样儿彭磊编了剧 主角是个女的 是个未成年的女的 (不是女人 只是未成年的女的)某些玩儿搞摇滚的内心住得什么人 你知道了a也不做什么出格的事 只是放学后换上 jean and t-shirt and converse(of course)拨弄一下吉他 想像一下酷这回事或者跟c一起去mao之类的地方看看live北京的live 前头挤得都是些没样子糙男人 少女 就算个子高挑 穿了皮褛 还是有点突兀凑到蜜三刀那样的粗汉跟前说些你们的表演很棒 你们什么风格之类的可爱的发疯的话其实姑娘只是想要和看起来酷的男人在一起 其实姑娘只是想做“骨肉皮” 如果她知道什么是骨肉皮其实姑娘只是想有个酷男人但这地方没什么像样的摇滚 所以她们也做不了像样的骨肉皮她们也不会有酷的男人这里只有这种德性的所谓摇滚 所以姑娘只能做小清新 或者像骨肉皮的小清新因为这里的摇滚一点不酷 这里的男人也一点不酷他们大多只是些什么都缺的年轻娘炮 还有糙娘炮 他们干不出什么真正酷的事儿 这很明显能在台上好好发疯就算他们基德了少女a其实需要男人 但是这事儿总是不顺利 比如演出完了a和c跟去了贝斯手的家 没说两句人家就搂过来 可a心里只有kurt 走少女a不满意 不服气 少女也要玩乐队 遇不到酷的男人就自己酷少女要男人 不得 少女要变男人总之少女就是没法变女人但是c留下了我倒是挺喜欢少女c的样子 不算怎么好看 但也足够像桥本爱不太好看的人才耐看 没错儿a梦到ufo飞到了北京 在她家阳台停下 一闪光 kurt来到他家you are waiting for me从此她床上有了个美国西雅图来的男人金发遮住了脸 下颚都是胡茬 开衫 牛仔裤 all star只有她看的见她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男人 在梦里彭磊啊我都笑死了 还有那些生活啊 感觉啊 灵魂之类的词 彭磊真是太了解中国摇滚这个窝囊废圈子的常用词汇了a背着她的吉他 放着好路不走 满足导演的需要 跋涉路边荒草丛生的小道 到了摇滚学校 听了些大调小调的常识一点riff的知识别的男人在练琴房 其实就是很小的小房间里 练琴 一个像是solo的音阶 越弹拍速越快 但是空洞她 也进了一间 拿出琴 拨 连个像样的动机都拨不出这一点也不酷 她该离开她不会摇滚乐 没法装酷她该去挣钱 只有钱了才能装酷去买最贵最时髦的sneakers 皮靴 皮褛 牛仔裤去买那些欧洲的黑暗系牌子的皮装 或者至少一线设计师的牌子 如果完全狗屁不通就去买大牌 主线太老气就买副线然后买辆跟年龄身份完全不符的很贵的车 钻进去然后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像一个下流的都市人那样 不太瞧得起别人 也不太瞧得起自己不太瞧得起别人是因为不太瞧得起自己没错 如果没有才华 一点都没有 只有钱 只有物质才能让你快捷方便的装酷起来可a只是个高中生 那些自暴自弃的装酷她既不适合 也时机未到梦中的kurt躺在床边也无用 她需要一个真的男人 就算彭磊不给她性 (她当然需要性) 但是给了a那个叫大傻逼乐队的主唱反正他也是个十足的傻逼 歌只会模仿 私下里一会跟男的玩 一会跟女的玩 一会又跟外国女的玩a在失落之前跟这个傻逼走在冬天的北海或者后海这类的湖面上天空是灰度 湖面的冰上是雪 也是灰度 最渺小的暖色在画面里 视线去不了太远 我看过最可爱的北京男的傻逼想象西方世界 想象在那里他丰满的歌词他的摇滚 a问 在这里你就一点没有感觉么当然 没见识幻觉重的傻逼在哪里都没感觉反正 a失落了 那男的就是个大傻逼她梦中的kurt也要走了彭磊借那kurt的嘴说 我好奇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喜欢摇滚还说 你们变老以后就会失去兴趣失去热情吧然后自称只是过客的kurt从a的床上 从a的生活消失了a要离开北京 去外地读大学a回来了 在大傻逼的排练房待了一会 走了彭磊是真少女a还写了首歌 其实是彭磊写的 很未成年 小清新 但空洞又真诚 真诚的空洞有点佩服彭磊呢他其实把 本地乐队 唱片公司 外加时尚都清清淡淡讽刺了一遍还把不算强说愁的少女心带到了我整个乐疯了 各种青春无知的滑稽可笑今年起点非常高看到不掺水的幼稚 太开心我也发现我真不是摇滚迷 我只是热爱声音 好的声响 叫什么我根本不在乎里面还有首傻里傻气的歌 唱我不想模仿你我不想变成你我想每个少年要面对最大问题就是如此想变成谁如果没有想变成的人 那么怎么成自己怎么不变成臭傻逼这一点上 我还是个少年我没有想变成的人但也决不变成臭傻逼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看过彭磊的书《生命因你而火热》,电影《乐队》里很多部分都像彭磊的自传(跟半夜坐飞碟来的已故音乐偶像在一起睡觉和失落时获得的陪伴,很魔幻,也很真实,每一个拥有哪项热爱的人,一定都有这样无数个黑夜中给予自己指引的前辈)。
许多细节一本正经的外表下,都带着内心对现实的种种嘲讽(这很彭磊),包括创作与市场需求的冲突。
女主赵怡文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宠辱不惊得仿佛性冷淡,但就像歌里唱的“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感觉桂纶镁、周冬雨貌似也经常出演这类型审美的角色,不过很喜欢本片女主清新脱俗又内心笃定的气质。
)一个早熟懵懂青涩聪慧(外表也许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孤僻但实际上有自己的小宇宙,视身边人为傻逼,音乐是无聊生活里唯一救赎)的摇滚少女,在乌七八糟的摇滚人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是至纯至真的那个。
挺享受这部片的节奏,慢慢地,却让人没有不耐烦(这一点和彭磊也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是每一个镜头都看得很舒服(当然跟女主颜值也有很多关系),像一首歌的主歌(叙事部分)和副歌(间断出现的唱的部分)交替荡漾开去。
当迷上一个人的时候,果然研究他的一切都堪比看侦探小说,在电影《乐队》里再一次认识了彭磊,和他走过的路。
想起去北京找你玩时,你跟我说的和某个乐队的故事。我们心里都有一个乐队梦,放肆 张扬 艺术 无所畏惧的。但其实当你慢慢走进他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梦平凡无比甚至比想象的更简陋不堪。谁真的能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呢。大概很多事物都不过如此罢。
别总是抿嘴,自信一点,抬起头来,别让头发遮住了眼睛
外围人群来围观下北京摇滚圈
我不想模仿谁 我不想成为你
不像电影里,我是掏钱给你买酒了,能告诉我你这片儿什么风格的吗?我知道打一星的话会有很多裤子粉喷我,虽然就算打两星我也做不了好人。就事论事,在这片子里一个菜鸟导演能犯的错误都犯了。如果真为了好玩儿,那直接传网上啊。还不如来一个半小时Live全记录呢,我掏钱都不会比这更冤枉。
有笑点,有泪点,有盲点。那就是十七岁时的我,而我就是那个长大了以后还喜欢摇滚乐的有问题的女孩儿。
从头到尾大长腿,真好
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部学生作业,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部栏目喜剧,然后到了四分之三的时候,片中人物继续无止境地遛达,我就关电视睡觉了……叫jb《乐队》阿,叫《遛大弯儿》多好,简明自白,还似乎暗藏隐喻……
操,我也能拍电影!
被安利独立摇滚 然后就迷上shoegaze 现在发了疯一样的看这些 看完我再评分
猫在我身上趴着,然后叹了口气
飞船来的时候想到霹雳贝贝 柯本的肚子太大了 泱泱太骚腿太细外八字太严重 怎么也没法理智的当做一部电影去看
那些年的矫情转眼就没人懂了。
我喜欢。。。
抽离了生活气,带着80年代的科幻气质,思考摇滚乐的意义,忽然想起一句台词:“是他们骗我?还是你骗我?”彭磊用开放的意识形态和保守的方式讲故事,不滥情,也没劲,波澜不惊!表演依旧出戏,基调多显阴郁而骚气,所有作品几乎一样,不敢有再多一点的期待了!
http://tv.cntv.cn/live/cctv6?date=2013-07-28&index=0 7/29 01:36
即使经历过十六、七岁时的不知所措和孤独茫然,等到长大以后可能还是会无法理解正在十六、七岁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干什么。看的时候能想起好多零碎的画面和一些情绪和一些人。失去棱角是让人难过的事情,但幸好成长也是不错的出路。
我们不看主流电影
居然这么笨拙难看,一正经起来就闷死了,开场近十分钟不出一句台词,那么多废镜头没信息量,一到正常对话就犯作。拍《野人也有爱》时的机灵劲儿不知跑哪儿了,不知选角理由,两个小孩太生涩。为什么是科特柯本,不是伊恩·柯蒂斯或黄家驹?想必李霄峰《少女哪吒》估计跟这差不多,不期待了。
很棒。两个女主角选的非常有眼光,中文版Smells Like Teen Spirit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