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晓是不幸的,她患有多动症,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在家里被妈妈烦,爸爸又长期在外地工作对家庭不管不问。
然而她也是幸运的,有温柔耐心的男老师,妈妈也是很关心她的,为了照顾她放弃了事业,家庭条件比较富足。
她虽然表面上是问题儿童,欺负同学,很多学生家长都对她意见很大,妈妈也被她折磨得几近崩溃。
其实她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和关心自己的女同学一起去看猫头鹰,会觉得爸爸经常不回家是自己的原因,会忧虑妈妈有外遇的话怎么办,也会尝试向自己欺负过的女生示好……但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也实实在在受到伤害了,如果我是其他学生的家长,我可能也会对学校中存在“小晓”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意见和担忧。
电影情节的一些转变有点突兀。
小晓妈妈和男老师突然分手,那他们之前在一起是因为什么呢?
仅仅是因为两个寂寞的内心吗?
爸爸的突然离开:虽然这个男人对家庭确实很不负责,但他直接离家出走也太离谱了。
女同学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知道了小晓妈妈的外遇对象是自己暗恋的男老师?
还有电影结尾处小晓和妈妈的关系转变……我其实更愿意看到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女孩在妈妈和其他人的爱中逐渐治愈的故事,这其中男老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妈妈,虽然她会崩溃会抱怨,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她终究还是最爱小晓的那个人。
然而这种情节可能都只发生在童话故事里吧。
《小晓》在文本上有很多台湾近些年优质电影的影子,但也不疾不徐、慢火熬出了自己的独特味道。
12岁的林品彤凭此片获得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2023)最佳女主角,也是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但看完电影其实会强烈地感受到,饰演妈妈的陈意涵同样表现精彩并有很大突破。
电影开场是一段泳池戏,周小晓(林品彤 饰)在学游泳,钻入水中,游动起来,钻出水面,变成妈妈庄薇芳(陈意涵 饰)。
英文片名“trouble girl”所指的大概不仅是女儿,也包括妈妈。
小晓小晓一开始的形象就极为特殊,上课大声玩手游,用椅子靠背撞后面同学的桌子,在不该洗拖把的水池洗拖把,当她发觉妈妈和老师的关系有些古怪时,拒绝与母亲沟通,甚至在大雨中跳下车站在马路中央嘶吼。
即便观众很快知道了她患有“过动症”,常年服药,但当她在公园不顾劝阻插队并故意摇晃吊桥时,还是很难投以同情和理解,毕竟被她影响到的人也是无辜的。
这是电影极大胆的处理,它的主角并不讨喜。
老师陈保罗(刘俊谦 饰)对小晓关怀备至,教游泳,请吃饭,甚至暗暗动员班里同学包容小晓,并以“贴纸”作为奖励。
主动靠近的同学晓珊(朱语晴 饰)成为小晓唯一的朋友。
告诉她很多秘密,小晓则邀请她一起去看学校巨型鸟笼里养的猫头鹰,小小很同情猫头鹰。
保罗在母女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每次小晓惹怒妈妈,保罗都会虚张声势,责骂小晓,但其实暗中给了安抚,两边都有了台阶下。
小晓会听保罗的话,不是因为他是老师,是因为他的善意。
对老师和妈妈的关系,小晓很矛盾。
她问晓珊,如果我妈做了错事,怎么办?
晓珊敏锐地说,你是说出轨吗?
告诉男人,女人其实很爱花钱就好了,男人最怕这个。
在下一次辅导作业时,小晓告诉保罗,妈妈其实很节俭。
此时的小晓戴着紫色发夹,因为晓珊说保罗喜欢紫色。
为了帮助晓珊,小晓推倒男生朱柏聪(郑逸轩 饰)致其受伤,被罚停课。
回到家中的小晓仿佛满不在乎,而妈妈已经疲惫不堪,紧绷的关系导致小晓再度发作,甚至罕见地对保罗大发脾气。
小晓“破罐子破摔”要不眠不休的玩乐,妈妈和保罗陪着她玩闹,直到她累了想睡了,妈妈反而不允许,争执中小晓破防,哭着说“我只是想在家里,练习不吃药。
”空气瞬间安静了,母女相拥而泣。
小晓并不讳言自己病人的身份,很多时候也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对保罗的顺从,对妈妈的逆反,都是基于同样的对爱的渴望。
当她体会到晓珊接受了她,她也能很好地处理友情。
她的乖谬任性一方面是生病,一方面是她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与人沟通。
病情让她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观众可以从她不断转校想象她之前的遭遇,直到保罗的出现,大大减轻了霸凌压力,但保罗和妈妈的关系成为另一重压力。
既然只能靠自己,她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隔绝自己、不示弱、攻击。
薇芳薇芳对待小晓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耐烦”,从一开始妈妈对女儿的感觉就是爱恨交加,忍无可忍,是靠血缘关系在维持着底线。
小晓与远在欧洲的爸爸周庆真(施名帅 饰)关系融洽,每次打电话都期待着他早日回来,但爸爸总是工作很忙。
爸爸一个人在外工作,维持着家里还算优渥的生活,薇芳则放弃了一切,专心照顾家庭。
薇芳以前是钢琴老师,如果没有被现在的生活拖累,她也许有很多可能性。
这些牺牲和牢骚她都会说给小晓听。
难以管教的女儿,疏远冷漠的丈夫,在薇芳心里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得到的太少。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可以想象薇芳为什么会和保罗走到一起。
保罗的出现填补了很大一部分空白,他的专业,善良,好脾气,既能帮忙照顾小晓,缓解大部分学校带来的困扰,又能代替丈夫,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但即便有保罗的疏导,薇芳一旦面对女儿还是很容易失控,他们出门约会时,薇芳会打电话询问女儿有没有洗澡,有没有用指定的毛巾,提醒不要看电视,记得倒垃圾,事无巨细的严格管理在别人家庭也许是“正常”的管教,在这对紧绷的母女之间更像是互相施虐的博弈。
更微妙的是,女儿和保罗的亲近也让薇芳敏感。
小晓和保罗因为紫色发夹嬉戏被薇芳看到,她先是借着帮女儿洗澡时追问未果再起争执,紧接着又开车把保罗接到家居住,两人在车上拥吻,像是一个女人在意识到危险时的占有权宣示。
无穷付出让她疲惫,无人关心让她憔悴,对于薇芳,女儿是拖油瓶,情人是麻醉剂,日子是过一天算一天。
保罗保罗,住在台湾的香港人,身份设定结合了演员情况,不完美的国语可以融进剧情。
同时,语言也成为“局外人”的某种象征。
保罗的背景电影里没有提及,他对小晓的包容近乎纵容,看起来似乎过于“圣母”。
电影里能看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为人和善,从不体罚学生,不少家长都知道,有些传统的认同体罚的家长还会表示不满;另一个当然就是他和薇芳的感情,让他多了份责任。
为了保护小晓,保罗煞费苦心,也非常有耐心,全班同学都被他发动,包括小晓以为的唯一的好友晓珊。
当学校知道了保罗和学生家长的私情,保罗下学期就得离开学校,晓珊也不再伪装,甚至直接霸凌小晓,导致小晓大闹课堂。
学校不得不举行家长会进行沟通,家长们强烈质疑危险的小晓能否继续待在班里,对同样的场面司空见惯的薇芳毫不介意或许是故意带着小晓出现在会场,面对数十名愤怒的家长。
保罗脾气好不代表没有是非观,更多时候他只做不说。
他其实并不认可薇芳的管教方式,东窗事发后,他气急败坏地想离开时,指出了薇芳总把责任怪在别人身上。
其实他自己不也是责任人之一吗?
而薇芳的反应是,割腕,并且提出疑问:“你在乎的到底是谁?
”到底是为了帮小晓走近了薇芳,还是为了帮薇芳放不下小晓?
保罗能说得清楚吗?
女儿/妈妈爸爸的意外返回带给小晓的喜悦转瞬即逝,父母的争吵很快充斥所有空间,母亲会故意打开门,父亲又关上。
父亲刚回来的时候会询问她钢琴学得怎么样了,他们吵完架休息后,小晓才小心翼翼地弹奏起来,但马上被睡在客厅的父亲的不耐烦打断。
小晓决定雨夜离家,目的地是学校,她要去救出困在那里的猫头鹰。
她对闻讯赶来的保罗说:“你别看她没人要,她不会选你。
”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小晓能更清晰地判断妈妈和老师的关系。
她之所以说出这样决绝的话,也许是因为看清了妈妈,想劝老师早日脱离苦海,更可能是因为看清了自己,想要维护岌岌可危的家庭。
保罗怀疑是小晓向学校举报的。
从晓珊的反应来看,举报的时间应该在小晓被罚停学或在此之前不久,那时正是保罗与薇方感情升温,搬来与母女同住的时间。
保罗之前也经常来家里,但从客人变成“闯入者”,靠得太近也许让小晓感到了异样。
爸爸再差也是爸爸,保罗再好也是保罗。
这段戏是电影的遗憾。
笼中鸟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意象庸常。
雨夜出走的戏份与全片气质并不融洽,只是为了制造情绪上的高潮,过于直白的台词也降低了语义丰富性。
这段最重要的作用也许是冰冷地展示了小晓和保罗的本质关系。
保罗最后被小晓关在了鸟笼子里。
电影最后,爸爸再次离家,妈妈送完爸爸,回到家里不再压抑,气恨交加,等她发泄完了,小晓走来,依偎在妈妈身前,相拥而眠。
最后的画面形成一种诡异的圆满与和谐:女人相爱相杀,男人可有可无。
很多人到了婚育年龄其实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结婚生娃后那些未解决的问题,会放大并传递给下一代,不论是焦虑还是痛苦,这个和《少年日记》要探讨的课题其实异曲同工,只是一个主角预想到未来不敢迈步,一个已经在那样混乱的未来里,并且主要角色中都有教师,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对比,可惜的是,《小晓》更多的还是成人视角,本来看到这个片名,我以为会以叛逆期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叙述故事,而母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又太单薄,太直给,没有看到太多生活的困境,只看到两个需要吃药的人一起发癫。
一开始看就是冲着婚外情和小晓多动症来的 因为感觉很能代入自己…特别是小晓两次都不吃药的时候 真的想到了自己 以前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爱吃药 现在只觉得精神病患者如果真把自己当成精神病了那还算什么精神病?
看了之后真的很能共情 特别是母女沟通的场面 能找到自己和妈妈的影子 小晓在学校的表现是干了很多我心里想做但是却不敢去做的事情 能看出来妈妈爱小晓 但是找不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小晓有时候一边讨厌着妈妈一边又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 但是妈妈只会觉得小晓故意找事不听话 可能是为了立住自己身为母亲的尊严 每次都要去呛她 导致母女的沟通进入了死循环 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带小晓去家长会议上 小晓本来就自尊心敏感 而且所谓的“欺负”也只是还手而已 到头来还要被其他学生家长指着鼻子骂 大家都只看到了小晓欺负别人 却根本没有想前因后果 没有看到小晓被霸凌 被排挤 因为小晓是“精神病” 就直接定罪 觉得学校在偏袒小晓 妈妈对保罗有爱 但是是因为小晓父亲常年不在身边的空虚 也有因为保罗懂她的难处 知道她与小晓生活在一起的难处 但是也有把保罗当工具人的成分在 看保罗有的时候能跟小晓一起玩的很开心 想着让他去帮着自己管小晓 小晓很喜欢保罗 但是小孩子肯定是更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 加上长期缺少父亲关注 渴望父爱 所以最后向学校告发了妈妈和保罗的婚外情 即使保罗真心实意的关心她 但是她想要一个父母相爱的传统的完美家庭 其实被告发也是无可厚非 一开始小晓心里就有数 后来包括居然又直接明目张胆的跟妈妈同居住了进来 其实有点搞不太懂是什么逻辑 小晓又不是傻子 毕竟都是五年级的孩子了 而且心思这么敏感 肯定比同龄人懂的还要多 最后那一段把保罗关进笼子里是因为即使知道了自己的望远镜是保罗给自己买的 父亲根本不记得 但是还是在强行的催眠自己让自己相信父亲是爱她的 保罗也是个好老师 有让大家去关注小晓 虽然效果甚微 大家反而会更歧视小晓这个所谓的“精神病” 顺口提一嘴 一开始台风那里的婚外情真的性张力好足 还有最后抽烟的时候 小晓的爸爸也是相当虚伪的人 而且喜欢逃避 知道小晓不好管教直接抛下母女二人长期在国外 答应好的望远镜也忘记买了 在医院看到保罗买了就收下转手送给小晓让她以为是自己买的 但是他估计也能感觉到妈妈和保罗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医院送礼物的时候和后面开车找小晓问妈妈为什么要给班主任打电话的时候 最后小晓放走了kitty 其实也是放走了自己 她不想上学面对同学 也不想呆在笼子里 最可惜的是影片结尾没有交代清楚保罗的后续 总之很能共情 真的能在剧情中看到自己和妈妈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 导演表达的很细腻
刘俊谦在接受采访时说,导演形容保罗老师就像天使一样。
刘俊谦心想:“天使?
我是人诶。
”他想的没错,导演想要的保罗老师是一个外表正面健康却藏着很多阴暗面的人。
刘俊谦在采访里接着说:“这个人很复杂,其实他要讨好身边每一个人。
因为一个异乡人,他去到一个异地,他其实最需要的是要在异地生存下去。
他是一个老师,他是有可能会被学校解雇的。
他唯一的优势是,因为他是香港人,可能他英语水平高一点,用英文教数学可能是这个学校聘请你的原因。
但是你教职不好可能也会被解雇,所以一定要讨好身边的老师、校长、同学。
” 不做老师的人大概不能想象做老师还要讨好学生。
以往电影里常出现的老师形象要么是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到让人害怕,要么是懂得循循善诱拯救有各种障碍的小主角(如《叫我第一名》、《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然而老师并不是恶魔或天使那么极端,老师也只是一个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的人。
教学的成绩、课堂的纪律、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评价,同事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的饭碗。
对异乡人保罗来说,他仅有的优势是英语水平不错,这很容易被替代,于是他的策略便是讨好。
而直觉敏锐的孩子很容易发现哪些老师强硬不好惹,哪些老师软弱好欺负。
电影里从第一节数学课到最后一节体育课,都体现学生对保罗的不尊重。
数学课上,小晓开着外放用手机打游戏,其他学生也没精打采,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语气敷衍,听到广播里说放台风假,保罗的表情也松了口气。
体育课上,保罗教学生动作时,学生在笑,保罗先说了一遍不要笑,但学生还是笑,他质问学生你在笑什么,也没有得到回应,他只好说了一句“相信你的队友”不了了之。
面对小晓母女时,保罗也多次使用讨好的策略,比如在小晓和妈妈薇芳吵架后,他第一次露出严厉的一面让小晓罚站,但那也只是为了让薇芳能消气,当薇芳离开,保罗马上露出温柔面貌悄声告诉小晓:“我刚刚和妈妈去买了曼陀珠和巧克力,你可以带去请同学吃好不好?
”这样的讨好让小晓也明白他不过是个纸老虎,当他再次假装严厉地教育小晓时,小晓毫不客气地喝了一口果汁吐到他身上,并骂他:“你这臭三八!
死娘炮!
”,此时的薇芳弹着钢琴平淡地说:“老师先休息吧。
”看,这对母女都知道他是个好欺负的。
于是后半夜母女俩毫不顾忌地在家疯玩,把保罗吵醒后还要他一起加入打扑克,直玩了一整夜,小晓困得不行,薇芳还要逼她接着玩。
薇芳的疯第一次当着保罗面展现出来,好像她已经笃定这个男人总是会讨好她们。
而且,只是讨好,没有真正教育小晓的能力。
这就是小晓的困境即便有保罗的介入也好转不了的原因。
当老师用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周围环境时,学生如何能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小晓用零食讨好后桌却碰了钉子;新转来的女生为了讨好保罗与小晓做朋友,在得知保罗即将离开后加入欺凌小晓的队伍;小晓的同学们更是为了获得贴纸的奖励变着花样欺负小晓,并向家长告状自己如何因小晓而身心受创。
当家长联合起来要求赶走小晓时,学校组长的态度似乎是站在小晓这边,他拿出辅导室文件试图证明小晓的情况有所好转。
可同样是他,在调查小晓推倒同学事件时,他并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做了给小晓停课三天的处罚。
这让我感觉,组长并没有真的相信小晓在好转,而是出于对两边家长都不想得罪的心理在和稀泥,对,和保罗差不多。
所以薇芳当着组长面嘲讽学校提倡“爱的教育”,这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恶魔老师,但也没有一个是真正充满爱心的天使,大家都是走着不出错的流程,不想被投诉到砸了饭碗的普通人。
也许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出的就会是像电影中那样一群虚伪利己的学生吧。
#Thecinemaatselfridges#LEAFF 伦敦东亚电影节,就买了这一场,开始即结束,还是小红书有人推荐,感觉影片的完成度好高,整体非常的规范,内容上也很喜欢,拍的也非常细腻。
以母亲怀抱孩子作为结尾呼应了电视节目考古现场发现的两具骨架,姿势相同的怀抱代表着那从身体孕育出且无法割舍的爱。
角色上,细腻,尤其是母女关系的呈现,母亲的爱与责任,疲惫下的愤怒,沟通障碍的无力,对于孩子病的焦虑,缺少伴侣支持的孤独等多重情绪的交织,而在此对照下女儿面对母亲呈现出的不理解,不配合,察觉母亲出轨后的不信任和对于自己犯错之后的自责等也展现的非常好,在大量情绪堆积出的两次母女高潮戏实在是太暖心了,尤其是结尾处两个角色倒置的处理实在是精彩,而且相对早熟的小学女生的心思,不论是女主小晓还是她的同学所呈现的效果也都非常真实自然,那种心中的嫉妒,对于老师的爱慕呈现,还有叛逆期的表现,两个女主演的都非常好,惊叹。
男主的设计其实也蛮好的,代替父亲的角色暂时的支撑了这个关系,但同时也是呈现了少部分的自我找寻的过程。
视觉上,整体感觉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变焦镜头的使用有点儿问题,浅焦下的角色对话都有被忽略,感觉不是很舒服。
听觉上,超喜欢的部分,其实大量的情绪都是通过声音堆积的,开场的上课时的游戏声和讲课声交织的感觉非常烦躁,但当教室只剩她一位学生的时候其实就能判断影片的主题了,后续大量“ADHD”特性的呈现都是通过声音,小提琴和大提琴呈现出的紧张,还有尖锐的音效声和喊叫声,实在是“心烦”,影片中的钢琴曲是转折的地方,效果也非常好。
最不喜欢的可能是开场戏,泳池戏作为切割其实感觉节点的选择和情绪的表达都不够好,感觉可以做到接近结尾的台风,也可以做到父亲回来。
第一次去这家影院…影厅内安全出口的牌子太亮了……影响观影。
第一次这家影院
LEAFF
母亲想要的是班主任,女儿想要的是爸爸。
二者相互独立又矛盾。
从母女开始的争锋相对到最后重归于好得到和解。
女儿将希望寄托于猫头鹰🦉,可那只猫头鹰何尝不是自己呢,她活在一个别人建起的围城,她想脱离围城,可她无能为力,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在化解矛盾后又会产生新的的矛盾,但也同时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2024/07/11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小晓
因为《小晓》里的小演员林品彤,年仅 12 岁,凭借此片荣获影后宝座,打破了李小璐 16 岁封后的记录,而好奇看了这部影片!
《小晓》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小晓的女孩,因为患有多动症所遭遇的霸凌和亲子关系的故事。
12岁的小晓,她是一个多动症患儿,爸爸为了逃避责任以赚钱为由长年在国外工作;妈妈为了照顾她放弃钢琴消磨了耐心;关心她的老师跟妈妈有不正当关系;她信任的同学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跟她做朋友;她每次发病其实都是被同学霸凌后的应激反应,而大人看到的却是她发病的一面,集体讨伐她。
她努力想在家呆,就是为了想不靠吃药控制自己,会因为晓珊的一句鼓励,而忍住被同学凌霸激怒,一个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都可以给她很好的慰籍。
长期的凌霸孤立,即使她忘记这些,努力拿好吃的去跟同学示好,也会被拿纸巾包着丢回。
因为喜欢的老师要离开,为了获得新朋友的晓珊,而去跟她划清界限,会故意伤害她。
以为长期不回来的爸爸,给她带了她想要的望远镜,原来回来看她是假,卖房是真,望远镜是真,爸爸买的是假。
这是一个畸形的东亚传统家庭的压抑,孩子遭受的外界霸凌,自身的多动症,家长的控诉嫌弃,缺席的父亲,身心俱疲的母亲。
当小孩难,当妈妈也难,当一个不健康孩子的妈妈更难。
长期独自照顾像定时炸弹一样的孩子,而不得已放弃自己弹钢琴的爱好,却还是没有能力承受她的病,反而自己被拖累身心疲惫,长期坚持忍耐下的挣扎、绝望、痛苦,让人看的窒息。
这是个趋利避害的世界,无论大人小孩都如此,而每个不乖的怪孩子,心里都知道——“我离开了,他们也不会真的难过的”。
暴风雨过后,不告而别的父亲,妈妈崩溃痛苦暴击的打拳,患有多动症的女儿,平静的走走钢琴前弹奏着母亲最爱的钢琴曲,轻轻的安抚着母亲,两人相拥而眠,疲惫的想要逃离的两人,相互依赖的两人,最后也只有她们母女两人。
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身边的大人。
不能说他们其中一个不好。
在我的角度,母亲和父亲,都对我好。
但是他们双方不这么认为对方。
他们两个,不仅有生活习惯、三观的矛盾,在对待我和教育我的方式,也基本对立。
一个是为人父母,最大的爱便是为孩子深谋远虑,一个则是不要思考太多,只要开心活在当下就好。
成年以后,有替母亲去打抱不平,也有为站在父亲这边感到委屈。
我单独和他们任意一个相处,感觉不错。
但是他们聚在一起呢,就总有对立的时候。
如果是我,我选择,解决掉couple间的矛盾以后,确保两个人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情况下,再考虑下一步了。
《小曉》這部2023年的台灣電影,透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探討了家庭關係、成長的痛苦,以及社會對於,特殊需求兒童的看法和態度。
透過周小曉這個角色,影片展現了一個,過動症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她如何,在這些挑戰中,尋找自我和成長。
影片中的小曉,因為過動症,而常常被誤解和排斥,但她的故事,也帶出了理解、接納和支持的重要性。
透過小曉與家人、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電影傳達了,對於不同的包容,以及每個人都有被接納,和愛的權利這一訊息。
《小曉》不僅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人性和社會的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這些主題的深思。
#兒童多動症兒童多動症,又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注意力短暫、遺忘事物、缺乏組織能力等。
&過動:活動量過大、坐立不安、難以保持安靜等。
&衝動:不假思索就行動、經常打斷他人、插話等。
這些症狀,通常在 7 歲之前出現,並在兩個或以上的場合(例如學校、家中)持續存在,且對日常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兒童多動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遺傳若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兒童多動症,子女罹患的風險較高。
&腦部發育兒童多動症患者,大腦前額葉和基底核等區域,可能存在異常。
&環境因素孕期接觸菸酒、鉛等有害物質、早產、低出生體重,等因素可能增加,兒童多動症的風險。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或许是预期太高了,看完会有一些失望,因为我觉得可能还有可以深入挖掘的东西(?)导演想要大家关注到少部分群体的意图是可以感受到,但又觉得电影想要侧重的并不在于过动症,而是有无重纠葛的母女关系上。大概就是,什么都有提到一些,但是每个点都没有展开讲,故事抛出了很多个为什么,最终好像都没有答案。其实不止是小晓,妈妈也是需要被关照的那一位,父亲的缺位好像也是很多问题孩子家庭面临的困境..陈意涵真的好美..人小小的一只,还很会撒娇🥺
湾湾永远一个气质一个调子。
控制、反抗、又在被生活打击后彼此依偎,女儿并非真的难搞、母亲也不是真的圣母,很拧巴、很真实的母女关系,二人甚至一度交换位置直至合二为一,林品彤和陈意涵用表演实现了血浓于水。刘俊谦饰演的老师对母女二人的体贴关怀极为一致也是侧面印证,母亲对他到底更在乎谁的质问站在两个大人的角度来看更是细思极恐,很克制、细腻、值得玩味的三人关系。
英译名 Trouble Girl 贴切
【D】
這片真的是,講男的真渣,把女的逼成什麼樣了,女的希望在另一個男的身上尋找出路,但也行不通。但有點離譜的是大人的角色沒有一點讓人喜歡,嘶,媽媽的角色感覺處理得蠻失敗的。
有男人给钱,有男人给爱,可还是过的很痛苦(◍•﹏•)所以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
3.5,来看最年轻的金马影后,其实陈意涵演的也挺好的,多动症小孩的发挥空间更大吧。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其他学生也都在霸凌小晓,只有母亲在乎她身上有淤青。内容削弱了选材可以引发的话题性,主要在关注主角母女俩人的自身。
塑造了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形象,母女二者之间也是镜面的存在,互相投射出各自的困境。创作者把二人的存在置于牢笼中去审视看待,凝视自身的苦难而无法摆脱,充满混沌不知如何逃离。
保罗这个角色太让人迷惑了
不就是想拍个“系统破坏者”嘛!但拍来拍去也没拍出个啥,导演只是凌乱地展示了电影所有问题而不去解决,母女二人撕得不够酣畅淋漓,都憋着一股屈,等到结尾竟然如此潦草的“释放”了,和解了。刘俊谦活脱脱一个漂亮的受气包,林品彤撒泼地像个疯子。唯有陈意涵好,演出了一个丰满的角色:无法和小孩交流的失败的母亲,困在丧偶式婚姻里忧郁的妻子,陷入背德情感漩涡里的不合格情人。电影大半部分的高光时刻都集中在她身上,所以金马奖没给陈意涵反而给林品彤,这操作就很迷惑。
观影体验很窒息。每个人动机都不明 但可能因为很真实所以复杂?老师母女三人关系很微妙有趣。另外刘冠廷和刘俊谦真的太像了 脸盲了好久 导演是在戏弄观众吗?片尾还有一堆姓郑的排排站我真的怀疑是他的恶趣味/
孩子爸都不喜欢的怪胎,望远镜的事忘的一干二净,回来心思只有房子的归属,我更关心暴雨天被关在鸟屋的保罗怎么样了。
看一半弃了,不管女儿还是妈一个比一个气人,老师也不吸引人,当睡前故事看了几天,点开就开始生气…
……我覺得現在是不是沒什麼好電影以至於但凡出現了某種能被察覺的「想要拍個真實的電影」都能被捧上天 缺席的爹 瘋掉的媽 講理的男老師 這個選擇就很有意思 另外這個媽看著宛如二十歲
还行,略微普通
从 大人赶紧去吃药 到 带着刺去拥抱
金马奖史上最年轻影后拿得倒没什么毛病,只是文本欠缺深层雕琢,比起最近类似的《年少日记》能看出差距,母女的相爱相杀关系描述相对扎实,但男老师就不太行,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动机不够丰满,也可能是演员问题,男主跟刘冠廷对调一下没准更好。
意思是不要隨便婚外情?(。 讚美劉俊謙的肩膀、胸肌、嘴角和下頜線 但有好幾場戲他的頭髮造型很差。(以及突然表情就失控了)
有种平静的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