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金尾和翔子的争吵就充分表现了两人的性格差异,之后的日子,因为缺乏应有的交流更是相行渐远。
直到意外丧女的打击让翔子彻底被击垮。
一直隐藏着的,对周围人看法的在意让她将所有责任都担在自己身上,她不确定丈夫到底是否爱她,不确定是否只有自己对失去女爱感到悲伤。
直到台风到来的那天,争执,推搡后的翔子终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只是想做的更好,只是在意太多的事情“。
翔子哭着问金尾,到底为什么和我在一起,金尾说“因为喜欢”。
影片进入后半,走出丧女阴影的夫妻两接着绘画终于在生活的道路上重新站起来,影片也有了更多两个人生活中的细节,轻快的音乐使整个风格变得明快起来。
最后一个情结点是翔子母亲准备卖掉老房子之前得知离家多年的老伴得了癌症,翔子被派去探望。
在儿子和儿媳妇巴望着老爹癌症去世的时候翔子告诉大家父亲虽然得了病,但是那个"女人"一直在非常贴心的照顾他。
一家人聚在一起询问父亲的情况。
母亲问:”那女人在吗?
“儿子问:”是晚期了吗?
“儿子老板问:”还能说话吗?
“最后两个小孩玩耍时打破了母亲一直供着的”神水“,母亲决定了不卖掉房子,并且告诉翔子,其实当年父亲离家并不是有了女人而是因为自己背叛了丈夫,翔子长久以来纠结于“丈夫出轨”的思想正是源于父亲离家的影响。
得知真相的翔子终于释然的哭了出来。
当生活的波折过去,矛盾和误会都解开后,翔子和金尾躺在画好的天顶下,孩子一样嬉闹,生活,本来就该如此轻松。
今年看过的几部印象深刻的片子:《天水围的日与夜》(香港)、《步履不停》(日本)以及这部《我们的二三事》(日本)。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电影讲述的是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的是平常的生活场景和家长里短的琐事,叙事手法毫不花哨,就像一个熟悉的人在给你讲他生活中的事,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却弥漫着浓浓的温情,让人可以回味许久。
我给这几部片子起了个绰号——白开水般的浓咖啡。
这类片子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的,如果喜欢情节跌宕起伏、场面豪华绚丽的人肯定是看不下去的,八成会睡着了,所以,这种类型的片子一般更适合感性的性情温和有耐心的人看,而且要在心情平静的时候去看。
一直以来,这类影片似乎是日本的特长,日本人讲故事不会去求辞藻多么华丽,故事背景多么特殊,只求把那份真实的生活气息传递出来。
反观现在中国的电影业,全是商业化大片、娱乐片的狂轰乱炸,唉...《我们的二三事》中,平淡里透出的温情,打动人心的细节,精致贴切的配乐,使得两个多小时一晃而过,心情随着影片的情节一路而走,从困惑、压抑、悲伤、平静、豁然、欣慰一直到充满希望,怎能相信,在这短短的两小时里在人生百味中走了一小遭呢,呵呵PS:片子里出现的配角很出彩,比如儿童诱拐案的凶手,印象深刻;还有北野武的几个御用演员;《北国之恋》里的莉莉竟然也来客串了一把;翔子的妈妈很像杨紫琼...
家庭——影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对家有个定义:家人数≥2。
至少要有一个伙伴,才称得上家。
当然一些特殊情况下,那个伙伴有可能不是家人甚至是一个动物或者一件物品。
前面提到的还算美好的两口之家变为一个人离去后的阴郁的“三口”之家。
还有一个家庭便是翔子(女主角)的娘家。
哥哥、嫂子、两个孩子以及翔子的母亲,他们居住在母亲的房子里过着充满矛盾间或有点笑容的日子。
处理这些家人之间的关系,导演安排了几场聚餐。
餐桌上依然是娴熟的场面调度,流畅地摄影机运动,节奏顺畅地剪辑。
许多细节令我动容:看着丈夫逗小孩子玩,妻子感动的目光;被小侄子蒙住眼睛时翔子的惶恐;丈夫对妻子的注视和抚慰;小孩子不小心打破盛神水的罐子等等。
这里值得称道的是长镜头的运用!
比如这场生日宴会上,摄影机静静地安放在餐桌的一端,镜头跟随着翔子缓缓地摇摆推移。
我们在这“漫长的”镜头中看着周围的人嬉笑怒骂,却发现翔子完全游离在外。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丈夫金尾对妻子的关心,那是一种小心翼翼地关注,并不丰富的面部表情下是微微皱起的眉头和担心的目光。
这部电影真不可思议,桥口亮辅让人眼睛大亮。
其段位之高,在枝裕和之上(2008年的最佳日本电影是这部)。
恕我日影观片量有限,只能在几个导演间比较。
但像桥口亮辅这般不弄声色地“剖解”婚姻的导演,实在难得一见。
说“剖解”实在过于重了,点缀于《周围的事》中的幽默感是如此独特,温暖又富于安全感,让人沉浸其中(出了法庭,丈夫来了一句“今天天气真好啊”;石膏人像的并列镜头瞬间剪至妻子的脸)。
起片妻子与女友修脚时谈及房事,丈夫在鞋铺工作同时搭讪女人,镜头在两者间交换,实在有趣。
待丈夫回家,妻子以现学伎俩验明丈夫“真身”,让人会心一笑。
及至两人商谈房事诸事宜,一者以任务对之,一者要其情调,长长的一个固定镜头实见功力。
这般不动声色,意蕴盎然地开片,想不及揭开的是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困境。
妻子一小编辑,孕事临身,琐事不断;丈夫抚养家庭,干起法庭画室营生。
人于困境中的挣扎姿态,令人想及《一一》。
然杨德昌想说的太多,铺设的深意太浓。
不及桥口亮辅这般不动声色,又让人满心温暖。
《周围的事》实则走了一个方面,一对没有爱情的小夫妻如何在经年累月的时光打磨下萌生爱意。
没有第三者,没有出轨。
只有死去的孩子,让人伤痛。
没有过去,只有一页页不断往前翻的日历。
桥口亮辅是如此纯粹,尝试在纯粹的二人关系中展开对爱情与婚姻命题的探讨;实则是一位生活的观察家。
法庭中不断牵涉的刑事案件,如同不断前进的时间条,是对这段婚姻所处时代的旁证。
没有过去。
我们不知道两人如何相爱,他们的过往岁月。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建立起的婚姻关系。
他们得承受婚姻带来的限制、伤痛,同时也在这段关系中懂得爱情。
妻子的纯真、敏感与脆弱,终因孩子的离去而陷入精神抑郁;丈夫天生具有的“钝感力”不仅保护了自己从“周围的事”中脱离,也将妻子从悲痛中挽救出来。
那个雨夜,妻子爆发的歇斯底里以丈夫的安慰获得解决,很难说,还有哪部电影曾经有这么一刻让人感觉更动情的表演了。
为两位演员喝彩。
走出抑郁的妻子以绘画拥抱崭新的生活。
为他们懂得人生总归是苦旅,要努力活下去而喝彩。
但懂得又如何?
母亲同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欺骗儿女的感情,将出轨的责任归之父亲。
懂得又如何?
为了可以更好地生活。
生活在这迷惘的社会中的金尾,无意中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法庭画家。
这也成了金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什么是法庭画家?
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由于出于保护人权问题,在法庭审判时,禁止新闻媒体携摄像机入内,从而出现的这个职业,据说美国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微乎其微,但是在本片中却恰恰相反,每次开庭都有众多的法庭画家东奔西走,金尾第一次进入法庭时完全被这种场面给震住了,一时无从下手,但经过前辈们的些许点拨之后,金尾渐渐的融入了这份职业。
从最初抓住观察对象的外貌特征,比如脸型,发型,穿着开始,到之后对于被告席上被告们的“奇怪举动”的瞬间捕捉。
金尾在目睹了无数的审判场面后,整个人也逐渐的从这浮躁的社会中走了出来,对待问题的看法也越发仔细,各方面也考虑的也越发周全。
在那十年间,整个日本社会一直出于彷徨不安的状态,法庭中出现的宫崎勤,奥姆真理教事件,连续杀害幼童事件等不仅想衬托出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更多的是想通过金尾的画笔告诉世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如何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走出泡沫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阴霾。
翔子在台风夜那晚崩溃的爆发,在金尾面前哭得不能自已,似个稚弱的孩童,而我,从她开始哭的那一秒就莫地陪着掉眼泪,不是感动更不是煽情,只是突然好似变成了这个一直自我压抑的女人,在那一刻终于能把所有的情绪统统释放,好像眼泪最终将内心所有的污浊跟隐晦全部冲刷干净... ...虽然还是没办法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是它传达出来的力量已经很透彻,直抵人心。
人生大抵就是如此了吧,世事难两全,不过两个人的世界,就该手牵手安安静静一直走下去,这不是爱情电影,但是爱意浓烈,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如此,就好比金尾的法庭画和翔子的天顶画,看似不同世界的两种元素,却能通过某些东西安稳的糅合在一起,也许不够完美,却足够真实。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Akeboshi的音乐在电影里真是漂亮到爆!
在饭馆里,很少有人点这道菜。
爆炒的烟火气 唇齿间的麻辣感 锅仔咕嘟咕嘟的声响 这些是大家才是在饭馆里需要的。
就如同那些电影,人们需要的是视觉刺激,需要的是哲学讨论,需要的是悲观或者乐观的麻醉剂。
品着厨师的心情,踩对他所写下的每一个旋律,人们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所有的人在这时刻都变得狡猾,讲到这里故事便结束了,因为所有的味道,我们之前都尝到了,再继续也只是重复。
这部电影的开头就像是个甜蜜的结尾,吊儿郎当又色迷迷的丈夫和总是生疑的妻子在生活里磕磕绊绊。
日历上的红色叉叉,妻子不愿涂抹的口红,少妇和援交妹的鞋跟。
这些小事引得人发笑。
最后 在欢快的音乐中,发现丈夫闪光点的妻子原谅了他,俩人走在路上 故事就此结束了。
然后之后一年的生活并不幸福快乐,孩子夭折了,夫妻之间也并不快乐,原来关于交流不畅的牢骚也没有了,日历上的红叉子也消失了。
妻子几次莫名其妙的爆发,丈夫看见越来越消沉的妻子也总是欲言又止。
在法院空旷的走廊里盘着腿画着每个压抑的故事。
下雨那天,原本色迷迷的他却没有心情去逗新来的女大学生,而是冒着大雨跑去给妻子买了金阁寺的模型。
从这时候开始 丈夫的爱让人看的越来越明显 也是在这天晚上 面对又一次崩溃的妻子,丈夫说出了对妻子的爱,这是电影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那一晚 俩人终于看清了彼此的心情,他俩的感情又一次像第二天早上被雨水洗刷的街道一样干净。
妻子慢慢变得开朗,丈夫看着发生的一切,那微微的一笑 放掉了他一切的担心。
生活恢复了生气 画面也变得不再压抑。
故事也就这样走向了尾声。
不爱说话表情不丰富的丈夫,让我们很难从那一对狭小的“窗户”里看清他的心,很难理解一个个让人惊愕的法庭事件得到的是什么。
只有到最后从来都是在空旷的路道里盘腿而坐的他 正襟危坐在那里 面对下面的人群 认真的画画。
大小事件结合的电影 很容易主旋律化。
主人公很容易因为大事件的影响而“突然”明白很多事情。
而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导演一直克制着这种情绪 直到最后一刻把它表现出来。
人物的影响也只是潜移默化的 转变的十分自然。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俩人去名古屋时候 遇到了婚礼的场面 早就释然了并了解丈夫的爱的妻子 却被一个三脚踹不出屁的整天穿着土气衬衫的丈夫叫住 照了一张合影。
而从影片的海报我们可以知道 本身照片里是出现两个旁人的 但是放在他们里的房间的照片却没有这两个人。
一定是被他俩偷偷的剪掉了吧。
一个很平凡却又点不同的故事,发生起来就像我们身边的事。
就像家里平凡的西红柿炒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味道。
但是看到它就能想到家 想到自己爱的那个人。
所以 给自己爱的人做一份西红柿炒蛋吧,不要担心味道,因为你们俩之间的感情将会是这道菜最好的调味料。
在09年以前,当别人问起最喜欢的日本电影,我几乎能够不加思索地就回答是岩井俊二的梦旅人。
但从那个夏天开始,面对同样的提问,是这部片子让我有了些许动摇。
虽然仅仅是短暂的动摇,也已经足够奇妙。
沉默與刻薄首先,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它必须是。
尽管它所横跨的十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四围萧条的十年,尽管法庭画家的素描本上充斥着那个时代犯下滔天罪行却不知悔改的麻木面容,尽管它讲述的这对平凡夫妻在丧女之痛后经历了一段沉闷冗长的对峙。
但积郁最终的崩溃给他们带来的是释怀,而不是瓦解,在这流行放弃的年代里,就足以让我们找到些许温暖的理由。
从鞋匠改行法庭画家的金尾,挺着小肚腩,喜欢与女人搭讪,一头卷发看起来总是脏脏的,却有一副温和到极致的眉眼。
他温和地与女客人开着色气满满的玩笑,温和地用小把戏逗笑哇哇大哭的亲戚小孩,温和地把被告席上的大贪官们画成满头大汗的搞笑漫画。
也温和地,把妻子淘到一半忽然跑去做绝育手术,撒了一水池的米粒,一点一点拾掇起来接着淘完。
令人唏嘘的是,金尾的温和,被浮躁的周围衬托得难能可贵的同时,却在难以排解丧女之痛的妻子翔子那里,被解读成了伤人的沉默。
对一些人来说,沉默,并不等于相对无言,而是在她难过的时候,你嘘寒问暖,你隔三差五把她曾说过喜欢的物什带回家,你包揽了曾属于她的家务,接受她对朋友的无理取闹原谅她的神经质,你做了几乎所有对的事,却独独不告诉她,你也很难过。
不得不说,翔子是个有些刻薄的人。
或许由于自小生长在一个因出轨而破裂的家庭里,或许是天性如此,她一直对这段奉子成婚的婚姻充满了不安定感。
小出版社,俗气的同僚朋友,循规蹈矩的生活,为了不承担任何风险,她事无巨细,甚至把夫妻生活都框进了日历安排里。
起初,她常常因为他打破了一些小规矩而与他争执。
门禁与口红,可能也会很不错的「那里」。
但不可否认,她是喜欢他的。
他的温和,骨子里有别于人的那股闲散与自由。
所以即使是被称为「争执」的时候,她毫厘必争,认真而执拗,却唯独没有怒气。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家庭聚会的夜晚,身旁是有钱兄嫂赤裸裸的炫耀,耳边是母亲对他的低声数落,她看着对面刚哄笑了哭闹的侄子,就带着他与隔壁桌阿姨们搭讪的男人,却笑得那么甜美。
那个夜晚,他们在归家小路上并肩而行,步履轻盈。
他们小声地聊天,她感受到腹中孩子的胎动,笑着告诉他。
走着走着,她的手臂环到他背后,小心翼翼地抓住他后背的一小撮衬衣。
那是他们最接近幸福的时候。
所以我能够懂得在女儿出生不久便死去后,独自沉浸在悲痛中的翔子看到丈夫夹藏在画稿中那张女婴的素描,重新回溯丈夫那时从未表露的喜悦时,那份不可言说的孤独。
——他會和你分享心里的感受嗎?
越到后来越觉得,其实翔子对自己的刻薄,甚于对别人。
她从画里读懂了丈夫的喜悦,顺便也读到了他的悲伤。
但是那个男人的悲伤却那样沉默。
那以后,他种种本是善意的体谅行为、温柔言语,在她那里忽然变成一场绵延不绝的拷问。
她分不清他的沉默是爱还是忍受,也不确定自己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好起来,于是她本已经足够沉重的悲伤里又多了一层内疚。
它们渐渐地压垮了她,她在求而不得与自我折磨中一点一点沉沦下去。
所幸,在爱人之间,沉默,或者刻薄,都不过是爱的某种表达形式。
而爱的神奇也在于,只要它还在,那么无论彼此的思考方式有多不同,在最重要的瞬间,我们始终可以学会正确沟通的语言,重新找到听懂彼此的方式。
台风夜那场戏,久久不能忘记。
在经历了扭打、嘶吼、与对峙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悲伤之后彼此最适合的对话方式:坐在地上,哭泣,与安抚哭泣。
她说,你为什么还要跟我在一起。
泣不成声。
他说,当然是因为喜欢,才跟你在一起啊。
眉目温和。
她像个孩子一样断断续续地啜泣,我很想要做好,却总是不行。
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他抚着她的背,浅浅笑着,你啊,总是想得太多。
有些事情做不好就算了,就这样一起待着吧。
他说。
谁说这不是我听过的最美好的表白。
花與人故事的后半段在Akeboshi的独特配乐衬托下,显得格外流畅轻快。
翔子经由画画,重新拾起生活的力量。
她剪短了总是让她不知如何是好的头发,就像放下了内心那些没有答案的疑问。
在空气湿润的屋内,在阳光和煦的阳台,在丈夫的绘画教室里,用大片大片明亮的色彩,把内心弥漫的悲伤一笔一笔画成花朵。
曾经稍稍介意过金尾在画室里与女学生短暂交换的暧昧目光,在临近结尾却发现,同样的场景,那温柔竟不及他看着妻子,或静静画她睡颜时的千万份之一。
他以前毫无攻击性的风流,似乎也只是他温和地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
就像面对那个坐在被告席上面无表情地描述自己如何蘸着酱油吃掉小孩手指的杀人恶魔,他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干净修长的手指。
这大概也是曾饱受抑郁症困扰的导演桥口亮辅试图告诉我们的吧。
生活是什么样子,世界是微笑还是哭泣,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目光:当你不够坚强的时候,试着把阴霾画成花朵,那么也许终有一天,放下画笔,你也能够在阴霾中找到花朵。
这真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直到片尾曲「Peruna」踩着节制有力的节奏响起,翔子笔下的花与金尾笔下的罪犯,一幅一幅正片中不曾完整公开的图稿,代表着十年来围绕在他们周围的美好与罪恶,伴随着字幕交替出现。
最后,定格在金尾陪翔子回名古屋看望病重父亲,经过别人婚礼,为了弥补没有办婚礼的遗憾补拍的那张合照上。
似乎这时才彻底懂了片名所蕴含的意义。
这个叫做「周围的事」的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身边的人与物如何流转,故事开头的他们,在故事的最后,依旧是他们。
正因为有了他们组成的这个小小的家庭,那些所谓的「周围」,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整个片子,桥口的布局和用镜都不急不躁、不动声色,没有徒然加快的节奏,也没有刻意渲染气氛,一帧一帧琐碎平淡看起来就像是生活。
因为他知道细碎的生活里隐藏着人类最原始最共通的情感脉动,他把它们搜罗、整理、铺陈在你面前,等待你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
他做的很好,就像小津安二郎、就像是枝裕和。
每个家,都可以是那个小小的房间。
世界纷纷扰扰,你把悲伤与丑恶画下来,塞进箱底;把美好与明亮画下来,全部贴在头顶。
然后与身边的家人一起,仰面而卧,嬉闹观赏。
获取幸福的方式或许就是这么简单。
想起高中毕业的暑假,我坐在地板上,铺一张大大的白纸,画一幅黑白色的钢笔画。
夏天的早晨风里有一点点凉意,从房间通往阳台的门里可以看见窗外安静的蓝天。
还坐在青春的边缘,就觉得自己已经老去。
数着自己的二十几年,就好像它已经是一段天长地久。
其实也不过就是一点小小的稚嫩的年月。
爱上一个人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发觉那就是自己一直想得到的。
有时候会因为爱人而陷入绝望。
她绝望时候哭泣的样子,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
那时候对自己的状况彻底绝望,就会感到根本没有从里面出来的可能。
不知道我们有多大的几率碰到那样一个人,在几近崩溃的时候说出最需要听到的话,然后就会一下子从水底浮到阳光底下。
如果生活都能这样慢慢变得美好就好了。
电影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一个走出困境的方法。
男主角安稳地坐在熟睡的她身边。
你看着外面的美妙就好了,而我在看着你。
你的世界应该有鲜亮明净的色彩,而我只要简单的铅笔就能把你包容在里面。
如果爱人们在对方软弱的时候都这样相爱,绝望就会悄悄溶解。
画画就像堆砌时光,情感一笔一笔地流淌出来,就全都变成了平静。
而平静就是我们一直想听岁月讲述的东西。
把生命的美妙都画下来,然后全部贴在头顶。
我也想要一个那样的房间。
平成年的气候提平成年,肯定不是想当然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关键在于,相较之前几十年,平成年日本的社会面貌确实有较大变化。
自1991年开始,日本经济发展停滞,陷入泡沫经济崩溃,社会一片萧条。
在电影领域也产生了明显变化,由于要顾及投资风险,新人连拍粉红片的试手机会都来得稀缺,所以电视圈、广告界、演艺圈等人员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开始进军电影界。
而平成年日本导演的代表,从北野武到岩井俊二,从周防正行到桥口亮辅,他们的优秀作品基本拍摄于1989年以后的这一时期,完全可以单独拿出来论说。
《周围的事》有明显的时代背景,从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准确来讲是1993年到2000年(2001年?
)。
桥口采用了一个冒险做法,把一对普通夫妻的生活经历铺开来说。
不同的年份数字,不同的段落划分,碎片化看似不可避免。
桥口亮辅还选择法庭画家这一比较特殊的行业,通过一些要案大案,带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气候和人心浮动。
之前三部作品中,拍摄完成于《周围的事》讲述的时间段内。
他通过描述一对或三角关系的同性恋人,来看待他们与周围社会的联系。
但在《周围的事》里,却不存在任何与同性恋有关的戏份乃至暗示。
同活跃于平成年,换成其他导演,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他们如何利用电影来实现关注?
黑泽清、是枝裕和、盐田明彦会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如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拍摄出《超凡神树》、《距离》和《金丝雀》。
摸透了市民剧的周防正行绕道而行,选了一件不起眼的社会新闻来处理,就是《即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青山真治会弄成一段片头,把局部战争、环境污染等所有东西放在一起,配上一首欧美怀旧金曲,有如《沙漠之月》的开头,又或者直接以1989年天皇病没为引子,开始了北九州三部曲的寻找自我。
这些影片整体色调都比较灰暗,往往述说沉重的生与死,内部的崩溃与瓦解。
《周围的事》中法庭戏占据了不小篇幅,反之像北海道地震、阪神大地震、二十号台风等天灾,影片用电视新闻做了一笔带过的处理。
比起天灾,法庭上活生生的人祸才是桥口所要关注的重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影响。
如果仅从电影提供的案件状况去做判断,部分人肯定会以为它们不过是导演特地搞出来的大小案件,一半添油加醋,一半无中生有。
然而它们每一件事都有原件可考,像宫崎勤一案,甚至影响到了蓬勃发展的动漫游戏产业,猛烈程度要超过时有耳闻的重大刑事案件。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国际焦点。
法庭上的众生桥口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使得案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落差,不至于都是千篇一律,一锤定音。
留意下他为我们安排了哪些出庭犯人:有的痛心切骨,悔恨所为,低着头不停地认错道歉(幼儿园杀人事件)。
有的毫无愧疚,死顽反抗,继续刺激恐吓受害亲属(杀害小学儿童事件)。
搞笑对喷的妈妈桑跟外籍妓女,出言滑稽。
座位席上的奥姆真理教信徒,一齐念咒发功。
总结出来就是有动有静,有悲有喜。
无一例外的还有镜头要回到金尾身上,给下表情反应,扫下手中画纸。
金尾看起来总是不为所动,因为他没有转换自如的神色,只能揣测他是若有所感,也上心头(毕竟利利·弗兰克并非专业演员,更多是凭借直觉体验来参透角色)。
一定要选出法庭上最有代表性的案件,首推变态杀人犯田中跟那位低声发问的律师。
桥口安排加濑亮和光石研这一组合,如果看过《即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定会觉得特别有趣。
在那里,光石研是坐在“痴汉”加濑亮背后的听众席上。
这次庭审本该义愤填膺,反应激烈,结果整个庭审过程呈现着出乎意外的平静。
杀害诱拐幼女的田中,其原型是宫崎勤。
电影没有明说,但对号入座不难。
对比下二人的照片,都是眼镜中分,外表斯文的造型(1)。
律师的提问还带有点无奈,田中毫无表情,以木楞和可怕的沉默来应对,仿佛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承认了吃骨头喝血。
然而当反复被问及田中有没有加酱油掺佐料时,这问答还是把人给震住了。
律师紧抓不放地反复强调,听众席上出现了骚动。
尽管不能归为恶趣味,但离奇的笑点来得很不是时候。
幽默与笑点影片对白平实风趣,怒不一一罗列。
夫妻之间那些事,很容易领会。
天台上比划那个,也很正常。
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荤,影片似乎也不遮拦,有益无害。
这里要说点其他事情,比如胜利夫妇,哥哥看上去是高分贝,嫂子俗气且没头脑,两个人坐一起,唧唧喳喳是少不了,时常还要口角一番。
中间小饭店,哥哥口不择言,大呼店家手艺失败。
相比之下胖厨的暗中报复,实在有些倒寒,想来别得罪厨师真是至理名言。
之后那碗迟迟不送入口的汤,跟田中案一般,变成有点恶的笑场。
后来小店关门倒闭,胜利还特地拜访了次。
明明不好吃却心有怀念,人在时间的影响下,总是会有些习惯定势。
再没意思,不好吃,吃得多了,居然也还会惦记着。
时间与季节开头是1993年的冬天,出现片名后又前推了半年,从1993年的夏天讲起,不过没什么可多说,影片故事主要集中在夏季前后讲述。
一度以为,表现翔子的内心冰冷和精神混乱,用冬天的寒意再恰当不过。
然而,那一场雪并没有如期想中立马到来。
在翔子走出低谷的时候,影片第一次出现满天飘雪。
那一段故事插入了外景风光,有蔚蓝的天空,夫妻两人开着车在路上。
在一部以室内戏份为主的电影里,这一类时刻的出现无疑都带有特殊意义。
前面说到桥口选取了不同的时间点,用字幕打出具体哪一年和月份。
家中墙上的挂历也起到了交代时间的作用,上面还有不同的要事提醒与红叉有无,应该说这亦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细节,透露了夫妻之间的情感冷暖。
金尾的存在这个家庭应该是非常典型的现代日本年轻家庭,与亲人有联系来往,但亲人们对于翔子的痛苦似乎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翔子的痛苦只能转化到了金尾身上。
他要跑两份工作,法庭上绘画,带班教学画。
回到家里,他又要照顾翔子,也做点家务如淘米做饭。
金尾里外两头忙,串起了法庭上的社会大事和自身的小家庭。
人在法庭,他入其内出其外,成为反映人与社会联系的一个观察点。
金尾有一定的性格魅力,他的笑容亲切,言语不多,工作认真,确实容易获得别人好感。
跟两位老前辈的和好关系,后来在内部受到重视,都是金尾个人优势的反映。
开头他与女顾客谈笑风生,中间收好女同事被踩掉的鞋跟,后面跟画廊女人的眉目相对。
看上去他多少有点故事,但影片就是不明说。
那就当他多少有点嫌疑,不过金尾从没直接伤害翔子,相反,只有他一个人能真正保护到翔子。
镜头的运用金尾在画室里教画,静物素描课,他与一个女子相视一笑。
联系之前开头他与女顾客的搭讪言谈,似乎也没什么大碍。
在后来,这段场景又跟翔子学画形成一次比较。
不过随后一组连续的短镜头切换值得一提,大概经过了对白-物体-特写-人物-环境-要点-空间-声音这么一个连续推进,详细来探讨下这段切换,内在关系是这样的:金尾和女子对话,女的谈到眼睛画得太大了,这时候金尾说没问题。
一次变焦,由远景的人物过度到近景的维纳斯雕塑头像。
维纳斯雕塑的侧面特写。
补一个正面,维纳斯的双眼。
他们两人有什么关系,不等你发挥想像力搞明白,影片立即打断了雕塑画面,跳到翔子噙着泪水的脸,由物体及人物,置换对象的同时空间也改变了。
下一个画面是隔着窗帘所看见的屋角与天空,隐约有飞机低沉的轰鸣,告知了翔子人在房间内。
这一串连接还说明,翔子与金尾那边保持着时间上的平行,在同一时间发生的。
翔子一个人忍受着煎熬,金尾却不在她身边。
紧接着是翔子的全身镜头,她在整理衣物,但显然情绪失控,手上停了下来。
女儿的灵位,一整段镜头切换的关键所在,提示女儿的离去对翔子的冲击有多么大。
镜头跟近,强调一次,桌上散落有糖果与香火的灰烬。
再一次明确翔子的所处位置和空间环境。
突然加大的下雨声,一间崭新的房子,地板洁净,空无一人。
堆放在外面被雨淋的杂物,特写,一些捆好的育婴书籍。
然后是搬家的车辆,一步步往前推,原来他们是要搬家了。
前后共计14个镜头,首尾除外其他都由两到三秒钟的短镜头组成,主要以特写为主,空镜头次之,另外有声音的变化,提示了众多信息,处理手法实在相当微妙。
片中另有多处类似的短镜头切换,用来交代一些家庭状况。
常见一类镜头组是包含有单独的局部特写,再慢慢过渡到人物所处的完整空间和周围环境,整个过程清晰完整。
至于开头采用平行剪辑的对话处理,那样的人物介绍倒也不失为妙策,能够先声夺人。
女儿与蜘蛛女儿的阴影占去了全片近一半的片长,翔子变得魂不守舍,整个人也不大正常。
性劣的家伙肯定不以为然,说生命尚未成形,女人小题大做。
千万别说是莫名其妙,送你一句,要不您试一次看看?
比起《东京日和》里内分泌失调的阳子,翔子的打击由来显而易见。
与同事争执到情绪失控、失声痛哭,最后一头晕倒,她的情况不断恶化,不单单是一句感性脆弱可以来形容。
依照翔子的章法计划,看得出她多么希望有一个孩子,然而上天不公,他们遭到了流产绝育的接连打击。
女儿流产后,紧接着是田中案件,专门杀害幼女。
片中选取的案件,大多是有涉及到孩子,无形中跟金尾夫妇的人生痛楚有靠近之意。
回顾一下翔子崩溃的那一场戏里,翔子先是对签售书籍有难言之隐,孩子与爱,看在眼里都是折磨。
她走出洗手间,仓促中撞到了一个小女孩,她掩面想哭却找不到一个偏僻角落。
女儿对于金尾的影响,他中间有次谢绝了任务,原因还是跟孩子有关。
这人看上去没有妻子那么忧心过虑,只是从金尾藏着的画像,聚餐时哄孩子的一些细节。
他对亡女的爱,并不比妻子少,只不过他还要维持家庭运转,必须自我控制。
金尾忙于工作,翔子离职后经常在家,无事可做。
家中那只蜘蛛成了女儿的寄托所在,这一小生灵在片中出现了两次。
蜘蛛是有生命的活物,即便人人可以将它一脚踩死,但再不起眼的小生命也是生命。
蜘蛛在他们的屋内出没活动,翔子把很大一部分情感投放在了有生命的蜘蛛身上,这点影片没有明说,只是加以推断。
绘画与上色翔子与母亲那一段,母亲替人拔火罐放血,排毒祛瘀。
翔子对此不大认可,说起来她缺少的正是一个有效的疏通手段,去除阴影,化解硬结。
后来,她找到了治疗药方,跟丈夫一样,开始画画。
“走出新天地”一段,翔子给画上色,耐心地点、蘸、涂、抹,绿色的叶子、金黄色的花瓣,令人印象深刻。
翔子把压抑凝固的情感释放到了纸上的西红柿、枫叶和向日葵,又在完成的作品上找回许久不见的快乐。
给生活上色,原来能够如此轻易完成。
外面的一草一木,本是斑斓多彩、生机勃勃,之前的翔子难驱阴暗,所以眼中是满目苍痍。
从常人角度来看,作画并非一个绝佳选择——怎么看都像是闲暇爱好。
不过能找到心灵归属,其他倒也好说。
这可能是桥口的偏好设置,用翔子的提笔与金尾的绘画做进一步呼应,夫妻同心,利用绘画彼此达到了默契交流。
再有一点不应忽视的因素,金尾身在法庭,画的都是人物,纵使不全是大奸大恶之徒,却亦非善类。
翔子上色所画的,多是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
有人有物,全然不同却能相处圆满。
生活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你记下的那一面,也要看你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2)。
日本社会一个不景气的年代,《周围的事》里的主人公看上去似乎更该关心周围大事。
然而片中主角配角,无论人们身在何处,对电视里的新闻报道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是不大关心。
无论台风地震火灾还是海啸,眼前的生活确实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动,根本不用过度操心。
到了90年代,日本早是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与近邻国家相比没有极权主义的阴影和迫害,小人物被毁被深刻改变的情景也比较少见,顶多就是一些社会缺陷、左右轮替。
而韩国电影里,独裁政府的时代罪恶到90年代还要不时发作,至于中国相信以后自有说法。
这些事情真的没怎么影响到普通民众?
不知道。
但有一样东西他们是肯定关注的,那就是钱,经济不景气时众人更加关心着口袋里的金钱还有房价。
他们没有被周围的大事所深深影响,却难以逃脱潜移默化,不过掩盖在了表面之下。
整个90年代,日本社会还有政府频繁改组、二战终结50周年等大事,对于影片里的婴儿流产,依然是弦外有音。
流产对翔子一人的影响有那么大?
照理日本国民的生育率很低,年轻人应该是不要孩子才对。
金尾夫妇想到一个孩子却得不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反映?
1994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个“天使计划”,试图鼓励生育,应对银发危机,结果该计划宣告失败。
翔子从幸福到悲伤的复杂心理,最大的牵连来自雅子皇妃的婚事。
雅子在1993年跟皇太子德仁成亲,举国上下都希望着她早日产子,结果她的肚子就是迟迟没有动静。
93年的一次喜讯落得空欢喜,中间雅子还有过流产被爆出患上忧郁症,总之生活得一团糟,直到2001年产下女儿爱子。
日本菊花王朝一直有继承问题的困扰,相关内容新闻多有报道。
对日本国民来说,只有怀上一个孩子才能给未来留有希望,不需要承担断代绝孙的风险。
桥口设置翔子怀孕流产,预示着好时代结束的同时还包含有某种希望的破灭,世界上最老皇室的危机与日本社会的现实危机,它们跟翔子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隐藏的疑问可能是这样,一个孩子究竟有多重要?
翔子的绝育之狠就在这里,如果没有这个期盼中的孩子,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停住人生脚步……真的没有,又能如何?
《周围的事》回答说。
周围的事家庭片中,《一一》在让你明白之余杨德昌也不放弃说教(幸福中的不幸福)。
《周围的事》里没有出现一个总教经验的角色,会站在镜头前面,意味深长地说生活该怎样我们该怎办。
反而翔子母亲那样的人物,却道出了婚姻不幸的秘密,本片要点正是不幸之外的幸福。
《周围的事》要让观众去理解金尾和翔子,而不是利用两人的经验总结来进行说教,告诉人们社会不景气路该往哪走,如何承受“孩子希望”的破灭。
再次回到90年代的日本社会,看似持续萧条,看似不再有转机,金尾夫妇只是用行动作出了走下去的回应。
在人与社会的联系影响上,影片与讲述现代家庭危机的《东京奏鸣曲》有相似之处,只是《周围的事》要来得更加紧密些,更有一整个阶段的时代氛围。
桥口亮辅给出的人生观和婚姻观,观众只需要理解与品味,就像翔子喝下的那碗茶,前面慢工细活的程序是如何繁琐,口渴难耐跟心急如焚是喝不下的。
它也可以是那些顶板上的花草图,没有充足准备和心平气和,显然也是完成不了。
【1】人物原型宫崎勤 http://cimg20.163.com/cnews/2008/6/17/20080617151355ab9fe.jpghttp://www.ldnews.cn/femaleero/UploadFiles_9239/200806/20080618113724456.jpg。
【2】简易图文版有益身心健康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720885/3/
冗长的片子,导演好像刻意想表现寻常生活。故事里夫妻两人人格都挺边缘的。我好爱寺岛进。
2.5 / 与《光之声》的问题相似,且相比后者更严重。单独把多场室内戏拎出来,流动性和动静张力都异常完整鲜活(尤其是男女主两场)。但最终这些段落的情绪调配、观察的立场视角都是切片式的单面,最终的个体-时代话语是二元基底之上的狗皮膏药式片段拼贴。当“周围”要被描绘被呈现时,它应该是一个与“中心”不断相互映射且自然生成复杂性的“周围”,而不是矫饰地与宣称不具备统治力的“中心”匹配实则被切割开的“周围”。看看这部里的绘画,再看看《花火》里北野武的,感觉女主只是在证明自己灵魂有香气吧。:)
对不起~我需要真正的肾上腺素~不是意淫
电影就在身边
为什么和我在一起?因为我爱你呀。有些事情做不好就算了,好好在一起吧。重要的是,让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男主角很nice,长相也自然亲民。法庭画师是个有趣的职业。可是太长了,像电视剧,受不了。
感觉又被豆瓣评分坑爹了 一个半小时能拍完的电影拍了俩半小时
有人说有小津《茶泡饭之味》和成濑《饭》的影子,但我觉得小津有些苍凉,成濑又总透着绝望,相形之下,桥口这部更豁达坦荡,每每想起总有温暖慰藉之感。虽然平淡,但如风雪寒夜里的一口热水,熨帖的让人想流泪。
抹茶般的生活哲學 十分豐富的想法和技巧
完全不如想象,有种神经质的感觉
为嘛我觉得看得那么别扭 尤其是女主角....
法庭畫家這樣一個頗具日本特色的職業之選取,是影片得以成立的關鍵:它既是美院畢業的浪漫準畫家向卑瑣現實妥協所做出的選擇,也提供了觀察“周圍的事”(且大都是可憐人的慘事)的穩定視角。對婚姻生活的起起落落加以編年呈現的劇本是紮實的,演員的演技也毋需多言,但整體和同時期的是枝裕和作品尚存差距,幾場室內群戲的安排調度就是一個方面。這部片子的觀後感不會是平平淡淡才是真,而只會讓人慨嘆人生的每一步都好艱難。2023年5月13日19:30於CGV K11 3號廳,日本影展場次乙。
我不是很喜欢这类型的影片,但是却还是很想看完,看完时候心情也是跟影片一样平静朴素,忧郁的女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放任自己就莫名其妙,本片打分全给男主
这到底是在干嘛呀?痛苦。
感觉不值如此高分
浮躁 没耐心看
当一部电影大部分靠平淡的剧情撑起来而画面也依然简单朴素的时候 140分钟对我来说有点煎熬 我花了两天才看完
看了十来分钟就放弃了
与其它生活流的影片相比,多了一点戏剧性。故事从小处入手,又完美地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不过分地说,可以据此作为日本90年代社会及人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前半部拍得很扎实,演员演得也好。后半部感觉力量弱了点。整体还是很不错的。男主角的职业很新颖,这个设计非常巧妙。
不得不赞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