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经常见到许多色彩斑斓的人物和故事,但很少有作品能像《心理诊疗》(In Treatment)第一季那样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
我一直对心理学充满兴趣,于是我决定深入剖析这部剧中的主要案例,试图揭示其中的人性、道德和心理治疗的真谛。
1. Laura的孤独之旅Laura(Melissa George 饰)是一位成功的外科医生,她的案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在寻找爱情和人际关系方面感到迷茫,甚至对治疗师 Paul Weston(Gabriel Byrne 饰)产生了感情。
治疗过程的反思我看到 Laura 的治疗过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许多人在寻找自我和满足感时的挣扎。
她与 Paul 的关系就像一首交织着欢乐与悲伤的交响曲,展示了人们如何在亲密与距离之间挣扎。
当我深入了解 Laura 的过去和内心恐惧时,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的情感并不是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
就像一棵树的根系一样,它们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经历和记忆之中。
**重要的启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Laura 的案例教会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她的情感挣扎不仅是一种个人经历,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困境。
2. Alex的道德困境Alex(Blair Underwood 饰)是一位军事飞行员,他因一次任务造成无辜人民的死亡而深感愧疚。
这一案例让我思考了战争、道德和责任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战争的代价:**道德的迷失Alex 的案例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战争对人心灵的毁灭性影响。
他的自责和恐惧成为了一面破碎的镜子,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这让我想起了阿基里斯的古老传说,一个英勇的战士在荣誉与人性之间挣扎。
**重要的启示:**个人责任与社会期望Alex 的道德困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真相,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个人责任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3. Sophie的成长之路Sophie(Mia Wasikowska 饰)是一位十几岁的体操运动员,她的案例让我深入了解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挣扎。
青春的迷茫与成长Sophie 的治疗过程像一部成长小说,让我回味了青春时期的迷茫和探索。
她的自卑、愤怒和失落是一部分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重要的启示:**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通过 Sophie 的案例,我更加理解了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她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成长的痛苦与美丽,并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和同情那些正在成长路上挣扎的年轻人。
4. Jake和Amy的婚姻探索Jake 和 Amy(Josh Charles 和 Embeth Davidtz 饰)的婚姻案例是一部关于爱情、信任和沟通的史诗。
他们的关系挣扎让我深入思考了婚姻和伴侣关系的本质。
婚姻的舞台:爱情与理解Jake 和 Amy 的婚姻就像一部舞台剧,展示了爱情、信任和理解的复杂舞蹈。
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彼此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摇摆,如何在理解与误解之间徘徊。
**重要的启示:**婚姻的挑战与机遇通过 Jake 和 Amy 的案例,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婚姻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的关系教会了我,真正的爱情需要勇气、理解和不断努力。
5. Paul和Gina:治疗师的反思Paul 和 Gina(Dianne Wiest 饰)的关系揭示了治疗师自己可能面临的情感挣扎和职业挑战。
他们的互动成为了我对心理治疗职业的窗口。
治疗师的心灵之旅Paul 和 Gina 的互动就像一次心灵之旅,让我看到了治疗师自己也可能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对话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们如何在为他人提供支持的同时保持自己完整性和健康。
**重要的启示:**治疗师的角色和挑战这一案例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治疗师的角色和挑战。
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寻求自己的真实和平衡。
总结《心理诊疗》第一季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部关于人性、爱情、成长和道德的史诗。
它们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的内心世界,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这部剧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还是一部心灵的指南。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人们内心的复杂性和美丽。
Alex的案例应该算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当他开始接触到自己内心那些拒绝接受的部分时,他脱离了治疗,决定回到天空,回到那个一切尽在掌控让他感觉好的世界。
然后,他死了,死因不详。
作为一个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我不可能认为他的死亡和他内心未解决的冲突无关。
把Alex的七个治疗小节抽出来看了一遍,可以说Paul做得无懈可击。
虽然一开始很困难,他们渐渐地开始取得进展。
转折点就在Alex抓住Paul私人生活中的痛苦残忍地攻击他,Paul忍无可忍,一把抓住Alex,把他逼到墙角,把一杯咖啡泼到他脸上。
治疗进入一个死胡同,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隔周Alex回来了,两人有机会讨论Alex内心对自己的憎恨,并希望Paul以他期望的方式讨厌他,把他赶走。
而Paul也改变了一直以来因为对方不断地挑战和试探而刻意在Alex面前维护的理想化形象。
当Alex拿着帆船试图分析Paul的时候,Paul坦然承认自己在情感上是个失败者。
这种示弱的姿态对不断地被期待更完美更强大的Alex至关重要,他终于也能够一点点地袒露自己内心的脆弱。
治疗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我作为观众,和Paul一起,慢慢开始喜欢Alex,深深地被他打动,为他的痛苦而难过。
心理治疗中很重要的转换是咨询师能够顶住对个案各种挑衅、试探而激起的负性情绪,慢慢地找到个案身上让人喜欢和同情的部分,从这里建立连接,并作为工作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真心地喜欢一个人,才会愿意帮他,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怎样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但是,这条路对于Alex来说是很辛苦的。
要让他面对自己的内心,那里有那么多的痛苦、恐惧、自我憎恨。
一旦他放弃从小学会的用战胜整个世界来抵挡自己的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他的世界开始风雨飘摇,危险重重而看不到希望。
他对Paul说:“我觉得自己做不到,无法完成这个治疗,到达我想要的目标。
”Paul问:“你想要达到哪里?
”Alex说:“让我不再那么憎恨自己。
”所以当他接到军方的电话,邀请他回去,他很自然地抓住了这根稻草。
比起充满未知风险的自我探索,这条路要容易得多,也熟悉得多。
对于一个在现实层面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得不错,不,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人,要拥抱未知的变化确实是困难重重。
对于Alex要求Paul对军方给出一个正面的评估,Paul非常为难,不管是在职业伦理上还是在和个案的感情上。
可是Paul确实没得选择,拒绝只能导致治疗联盟的破裂,信任的崩塌,而对Alex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Paul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Alex在生活中再次遇到困难,产生足够继续治疗的动机。
结果——是一场悲剧,Alex就此付出了仅仅39岁的生命,永远没有机会去真正看到自己的价值,过自己内心想过的生活。
公平地说,也不能说Alex的不幸结局是心理治疗导致的。
在巴格达误炸平民学校事件之后,Alex内心被父亲灌输的要做个强者的信念和内心更人性的部分已经开始冲突,而在意识之外的冲突破坏性更大,所以他不断地自我惩罚,也无法继续飞行。
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结局对于治疗师来说,是很不好受的。
在此,不仅是作为一个咨询师,更是作为一个经历了两年个人分析的病人,我想说:心理治疗是危险的。
我们选择隔离一部分的自我,是因为那个部分太痛苦。
一旦我们开始自我探索之路,就很难回头;当然,长程的治疗是很有价值的:最终我们会更了解自己,生活更自由,更有力量,更有弹性。
改变甚至比你想象的要深远有力得多。
但这需要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程,在决定出发之前,希望你能问问自己:“我真的愿意忍受痛苦和困难来经历这一切吗?
”
作者:孟祥寒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高危行业。
这种高危并不仅限于在封闭空间里,面对一个心理可能极不稳定的来访者。
还有就是心理咨询师将自己放置在可以被来访者影响的位置上,因此稍不注意就将滑入有失伦理的境地,比如来访者如果疯狂爱上咨询师,而咨询师也利用其专业角色,与来访者恋爱甚至剥削来访者,那将违反了咨询师的伦理守则,而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也将亲手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那如何提前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美剧《扪心问诊》给了我们一些有趣的启发。
我们的主人公Paul(GabrielByrne饰),是一名中年心理医生,每周的第一天到第四天,都会在他家中的心理咨询室里接待不同却“固定”的四位来访者;周一是Laura Hill,30岁,一位闷闷不乐的30岁麻醉师,她性感又美丽,有自毁倾向,爱上了自己的心理医生;周二是AlexPrince,一个轰炸机飞行员,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巴格达炸了一个学校,死了16个孩子,却感觉不到负罪感;周三是Sophie,一个16岁的体操女选手,聪敏、尖刻、混乱、不乏少女的天真,有自杀倾向,她的生活基本上被周围的成年人给毁了;周四是Amy和Jake,一对问题夫妻,为怀孕还是堕胎争执不休,对彼此的怨怼简直如滔滔江水,让人透不过气来;周五,Paul去看他青年时代的导师Gina,一个温暖、敏感的倾听者和保护者,但因旧仇新伤,他们之间的辩论反而是最激烈的,有时让人身心俱疲。
但是我并不确定Gina,是Paul的督导师还是个人体验师,因为督导的作用主要是对治疗师这段时间的某些个案进行技术和关系层面的指导,是一种权威式的关系,但是个人体验师则不然,他更像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用来解决的是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心理问题,但是很显然电视里的两个角色混为了一个,并且还给Paul和妻子Kate做家庭治疗,这很明显是双重关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致使这样的错误出现。
微信ID:psycexpress 扪心问诊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心理治疗设置的一部美国电视剧了,当然每集25分钟,并非真实咨询下的时间设置。
平常的心理咨询的咨询时长一般是50分钟,也有咨询师运用45分钟和1小时的设置。
经典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频率是每周四次,并且来访者是躺在躺椅上的,心理治疗师也不会坐在病人对面,而是会坐在病人身后,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分析师不会有很多的语言,更多的是让病人自己去诉说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东西。
而电视中的分析师Paul,他的心理治疗设置很明显是每周一次,主要的对话发起方是病人,而且每一个咨询小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自由联想式的谈话,治疗关系主要处理的是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因此剧中的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事实上,《扪心问诊》的中文名字翻译的非常棒,因为扪心是自省,真正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并不等于询问来访者各种问题,因为来访者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被掩藏在表达形式和给治疗师带来的移情感受上,而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觉察(包括来访者表达出来的,和来访者给咨询师带来的情感和感受的),将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对于这种移情反移情的处理,可以用来了解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以及完成咨询治愈过程。
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的服务行业,这不像是其他服务行业可以给顾客带来实质性的外在变化,比如理发师、按摩师给顾客带来的身体变化等等,心理治疗的服务范围主要是在个体或家庭的心理和互动层面,这种服务,就非常强调咨询师的治疗位置不能滑出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比如电视里的Paul最后差点从心理治疗的角色,滑入了Laur的情人角色。
美国心理咨询师协会颁布的伦理标准(ACA Code of Ethics)显示:A.5.c. Sexual and/or romantic counselor clientinteractions or relationships with former clients, their romantic partners, or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prohibited for a period of 5 years following the lastprofessional contact.A.5.c 心理师在与寻求专业服务者结束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后至少五年内,不得与该寻求专业服务者或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性或亲密关系。
在中国,心理师伦理中规定的时长是3年。
现实中,如果治疗关系被打破,比如咨访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比如咨询师长被延迟了十分钟,比如患者或者治疗师迟到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有含义的,都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诉说而导致的付诸行动(acting-out)。
在Paul的四位患者中,Laura是唯一让Paul经常性的滑出治疗师角色和治疗框架的,她热情地追求Paul,并以接受掠夺性的热情追逐Paul。
在治疗的早期,当Laura在治疗期间承认她爱Paul时,他回答说:“我不是一个选择。
”但很明显的Paul对Laura产生了情愫,这引发了Paul职业道德上的冲突,这是该剧中的一个核心冲突。
微信ID:psycexpress 治疗中,只有治疗师坚守治疗框架和内化分析性态度,才更不容易使得治疗关系被打破,甚至出现违反伦理的事件出现。
(一)治疗框架心理治疗的框架,是建立治疗关系的基础,它包括每次治疗的时间、治疗频率、治疗地点、收费、治疗关系的界定等等!
真实情景下的心理治疗是遵守治疗框架的,就像电视里展示出来的,每周在固定时间见面一次,每次150美元,治疗地点就在Paul的家里。
那治疗关系就是一种专业的服务关系,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和患者会有很多的情感出现,比如患者喜欢上来访者,或者抱怨治疗费用过高,或者埋怨治疗师冷血等等。
那治疗师的角色就是要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真正的去排斥患者、降低治疗费用、或对患者变得更加热情。
比如,患者说:“你怎么这么冷血!
每次我问你问题,你都不正面回答”治疗师并不是说:“我没有呀”这种否认,那就太不“治疗师”了。
而是回答:“当你说我冷血的时候,我感受到你的一种愤怒,听起来是你想要得到我的回应,当得不到这样的回应的时候,就特别愤怒,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你的其他关系里也出现了,能谈谈吗?
”这样的回答就维护了治疗边界,也将患者的注意力转向了对自身的反思上去。
治疗师与此同时要用第三只眼来审视自己治疗过程中被唤起的情绪,不去压抑,而是让它顺其自然的发生,只是保持中立的观察这种情感而不被情感带走。
(二)分析性态度那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治疗中的分析性态度:1.共情共情要求治疗师聚焦于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内部世界,治疗师要和患者呆在一起而不是保护自己,也意味着向痛苦的冲突和体验敞开,这表明了治疗师愿意承受病人无法忍受的内部世界。
比如Laura对Paul有了很浓烈的爱和性的移情,同时Paul也对Laura产生了浓烈的反移情,但Paul却回避这种情感,Paul本来可以有N多的方式表共情和推进治疗进程,可是他都错过了,他完全可以说:“Laura,尽管我爱你,但我更喜欢做你的治疗师,我知道你可能不相信,如果我们发生性行为,我将无法在做你的治疗师。
你可以找到许多愿意和你发生性关系的男人,所以为何要坚持在这段关系中发生呢。
拥有这种独特的治疗关系,对你对我来说都更有价值。
在这里,我们可以在不破坏我们最有价值的治疗关系的情况下,探索我们在幻想中各个方面的含义,理解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 2.协调和反应协调的英文是Attunement,他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主要的意思是就像是听收音机,我们要调到某一个频道上。
同样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将自己调整到与来访者同一个频道上,能够倾听到患者。
反应的英文是Reflection,其含义是一个人望向湖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这里的反应不是治疗师用言语反馈患者,而是观察其自己的情感和身体反应。
微信ID:psycexpress 3.均匀悬浮注意这个意思是治疗师允许自己在治疗过程中被患者触动,允许情绪发展,同时又有能力反观这时候两者的关系。
它是一种开放的,可被影响的,非固态的,动力性注意。
治疗师并不从患者的言语中选择性的注意什么,而是将所有的材料均匀的散布在自己的感受中,以共情的方式去倾听,而同时又有能力对所听到的内容和感受进行思考。
正如Bion告诫治疗师们要达到“无忆无欲“的状态。
4.可靠性整个的心理治疗是建立在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之上的,可以说任何的专业服务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的感受之上。
信任是工作联盟的一部分,是治疗性工作的一种条件,治疗师应理解患者的不安和不信任的成分,并经常与患者讨论两者的关系,比如“您感觉跟我说话舒服吗?
”“你觉得治疗过程进行的怎么样?
”“你觉得我怎么做会让你在这里更自由的表达”治疗师必须帮助患者理解这种关系的本质,表明他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让患者感到安全,并且知道治疗师不会对[任何性感受]采取行动。
比如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虽然Paul对Laura的情感浓烈并且经常回避对Laura的情感,但治疗期间,Paul并没有真的对Laura做任何亲密的行为,这也足以让Laura信任Paul作为治疗师的职业素养。
5.中立性中立性的态度是,我们不替来访者做决定,也不是一种情绪上的疏远或者冷漠的态度,他不是让治疗师表现的像块白板。
中立性态度,是以一种观察者的位置去看着发生的一切,治疗师并不友好、温暖或好奇,但又不是没有人情味,这种态度给了任何可能的情绪表达以空间!
引导者患者自由的表达其内心感受,而不用担心会得到批评和指责。
微信ID:psycexpress 6.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告诉治疗师,不要不真诚,他给了治疗双方一种直言不讳的空间,这种空间不回避痛苦的现实。
7.作为无法忍受的感受的容器治疗师允许患者的任何感受存在,治疗师应让患者感受到,在治疗环境里,他可以无需掩饰,不用逃跑,让患者相信未来会有光明,只是在看到光明之前,需要暂时待在黑暗里,这就是我们治疗师需要承受的张力和压力。
但电视中的Paul在某些方面是做的不够好的,比如第一集里当Laura 哭泣时,Paul将纸盒推向她。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无害的动作,甚至是一种表达同情的姿态,而且普通人在平时也会这么做。
但是在分析性框架内,患者或治疗师的任何手势都值得反思。
这里Paul的行为其深刻的含义是“我不能容忍你流泪,不能承受你在我面前表现的痛苦”。
这个动作代表了治疗师对Laura完全敞开的拒绝。
在后续的演出中,这种拒绝也经常出现,比如Paul觉得Laura 冷,就给她拿了毯子;询问Laura 需不需要帮助她打出租车......并不是这种方式有错,而是在分析性框架里,这都是有丰富含义的,我们应该讨论这种行为的含义,而不是直接去做出行为。
还有就是这种行为就是在告诉患者“你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Paul没有办法允许一个脆弱的Laura 展现在自己面前,也无法容忍一个无能的自己在Laura 面前。
如果做到以上七点,加之治疗性框架,那么治疗室就变成了一种治疗性的空间,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内化分析性态度,并维护治疗框架。
当然,电视中Paul也是一个真实的人,这种真实的对情感的反应是应当的,但是并不是对这种情感,采取行动,比如最后去找Laura ,这就已经违反了治疗伦理,已经是把治疗框架打破而进入了付诸行动的层面了,这方面要及时与自己的督导师和体验师去讨论,因为Laura 最后知道自己通过勾引其他男士才有成就感,而将这种方式同样的运用到了Paul的身上,Laura了解了自己的模式并终止了治疗,并最后Gina也是无奈的说“这次治疗是一次意外的成功”。
总之,不论再有经验的治疗师,他本质上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爱恨情愁,而心理治疗的过程也不能屏蔽这种爱恨情愁的表达,来访者爱上治疗师并不是一个危机,反而是一种转机,这就需要我们内化那种分析性的态度,保护好治疗性框架,并在其中与来访者敞开谈论,而不被情绪带走。
这样的治疗,就是一种较好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了。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美剧《扪心问诊》中的Sophie案例,个人觉得,这是一起展现了很多咨询方面的专业角度,也是一起非常成功的案例。
我想这也是我们老师选择这个案例要求我们观看的原因吧!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部剧,一部极有价值的作品,因为从来访者角度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接受免费的咨询;从咨询师角度来看,这部剧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用来分析的经典的案例。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嘛!
虽然我还不是内行,不过根据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还是有很多看法想表达。
先从这个系列的来访者—Sophie来谈谈我的感受,这个外表坚强的女孩有着不寻常的经历。
她16岁正处美好的青春期,作为一个体操运动员,能力被认可并且成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候选人。
Sophie的父亲,是一位超模摄影师,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和不同的超模发生关系,并且被女儿发现,不过女儿没有告诉自己母亲,而是当包庇者,这以至于Sophie一直认为父母的离婚是她的错。
父亲对超模身材的喜爱也很大的影响了Sophie之后对自己身材的苛刻管理的行为。
Sophie的母亲非常脆弱,这也是Sophie受不了她母亲的原因,她和母亲水火不,在工作室中当着咨询师Paul的面不断的讽刺和挖苦自己的母亲。
然后,Sophie和自己的教练Cy关系亲密,导致体操队成员大多都嫉妒和排挤她,童年时期父母离异的她在Cy家找到了所谓的安全感,但是不幸的是,她和Cy发生了性关系,这摧毁了Cy的家人对自己的信任,Sophie因破坏了别人家庭而感到深深的罪恶感。
很难从中自我调节的Sophie试图骑车撞货车自杀。
总而言之,Sophie是一个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少女,认为自己是被成人支配的,没有自主的,因此她会将她的控制欲转移到体操运动中,她在咨询的过程中再少发上展现平衡木的动作,也向咨询师表明自己喜欢这种支配的感觉。
Sophie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女孩,仅在咨询过程中,心理焦虑就很容易被引起,更不用说生活中的种种。
另一方面,从咨询师Paul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Paul的言行举止看得出,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并且赋有很强的洞察力,像Sophie说到书架上方的书很可怜的时候,他会去捕捉细节,会问为什么这么说,会留意Sophie留下的线索。
他的话语自然但是十分有力、有效,比如他多次用言语让焦躁的Sophie冷静下来,他真诚的话语多次给脆弱的来访者温暖。
面对Sophie的问题,他回答的很自然坦诚,面对有关自己女儿的问题也可以从容淡定。
并且面对来访者面临的问题,他具有很高的共情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会跟着Sophie的话而思考,他也会跟着来访者的情绪波动而波动,甚至吐出脏话。
然后向父亲一般地给Sophie关心和支持,比如他极力支持Sophie追求自己的体操梦。
再最后从咨询关系的建立方面来看。
这段资访关系的建立是从无到弱再到强最后到完全信任。
从剧中前几集能很明显的看到,Sophie对咨询的态度是拒绝的,她会不断地挑衅Paul,会阻挠咨询过程,比如多次无视咨询师的问题或话语,强调自己的观点;即使Paul说出了她内心的想法,她也会去掩饰或者否认。
并且Sophie会不断地找空子钻,情绪多次失控。
其中Sophie也有对Paul的试探,像衣服湿了,让Paul给帮忙换衣服,但是Paul的反应成功地应对了她的试探并获取了信任。
到后面Sophie可以说是对Paul敞开了心扉,会认真的听他说的话,会采取Paul的建议,甚至比起母亲,Paul在Sophie前面更具有威信。
之后从Sophie的动作(睡在Paul工作室里面的沙发上和他对话)可以看得出,她是减少了警惕的。
当然,这咨访关系从薄弱到坚固的背后,是咨询师的能力、努力、经验和技巧。
他不断地引导Sophie,让她从自责和罪恶感中走出来,重新认识自己。
他对Sophie的不和逻辑、上下话接不上的话语陈述进行面质,通过不断地提问、解释、澄清,他渐渐了解了这个女孩和她经历过的事情。
于是开始给予她想要却缺失的部分,给予她父亲般的关爱和长辈的引导,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有打破伦理、部分超出了他的职业范围,但我觉得,这是为了和Sophie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咨询关系所必要的。
咨询师也是人类,他们和来访者一样,我相信做一个完美的咨询师是困难的,至少对于我来说,的确是这样。
毫无疑问Sophie的案例非常成功,直到最后,这个女孩对他人敞开心扉,能坐在草地上和父亲愉快的聊天,咨询师功不可没。
不过Paul的确不算是我们课本上“完美的”咨询师,比如疏忽了柜子里的安眠药,让来访者的自杀欲进一步被点燃。
也有很多对来访者的指导,我们说,指导是不应该存在的,不过面对一个与他女儿年龄相仿的花季青春少女Sophie,他实在是不忍心放弃指导,有时候,咨询师会为了更有意义的结果而将一条腿跨出职业原则线外。
我打心底地认为,当一名咨询师太难了,当一名优秀的咨询师难上加难。
这些都只是个人观看有感,要怼就绕绕道~哈哈哈!
不过如果想和我讨论的话,热烈欢迎。
👏🏼
刚打开in treatment时,一口气看了6集,然后决定跳着先看alex的完整故事。
Alex一个第一次见面会觉得有力量有攻击性的飞行员,精英人物。
如果不是发生误杀事件,或许他的一生能像父亲期待的那样,强大无忧无感地走下去,尽管潜意识中压抑着痛苦。
也或许终究会因为其他不特定的事情爆发。
有一句话说: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Alex死后,父亲来到咨询室,一开始他控诉咨询师,为什么要把人们心底不需要面对的东西挖出来审视。
说实话,我也想过:“有必要吗?
look inside?
已经遗忘的那些问题。
父亲心中的问题感觉比Alex更甚,不是很好地活到了70岁吗”。
可是再一想,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就是这些因结的果么。
Alex是敏感的,也有向内看的倾向,所以他踏入了咨询师的门。
而父亲,应该几乎很少向内看,作为黑人,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亲手杀死自己爸爸的创伤,不能面对,只能掩埋,告诉自己:我不内疚,内疚是白人应该做的,我们承担不起。
他最后哭着说:“让alex更强大,不是他的需要是我的需要,我把他逼太紧了”的时候,跟着留下了眼泪,为Alex,为他父亲,为这无情的轮回,或许也为自己。
现在大众心理学慢慢普及,人们也更多地讨论起原生家庭,网路上很多人谈起原生家庭也会直言怨恨。
可我在想,怨恨过后呢?
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自己稍微幸福一些呢?
只有怨恨肯定是不行的。
刚看第一季第一集,显然已有拿本子记录的冲动。
要知道在诊室里让对话继续下去有多么难,何况是发生有实质性突破的对话。
当那句:“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谈过这个?
”瞬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咨询师的兴奋、慌乱。
在刻意寻求解决的情况下,保持人性的克制,这都是专业的表现。
从来访者整理裙子到咨询师双手交叉,每一帧都是戏,每一刻都是人性。
有人说这片子乏味。
其实,真实的诊室比这个还要乏味。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还要把话题进行下去,每一刻都在诊室里发生。
只是每个沉默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稍微一个哈欠就会漏过隐藏彩蛋。
觉察、应对、无序、逻辑、抗拒、柔软才是考验真正功力的地方。
路还长,谨以此文告诫自己。
看这个剧真的很耗神,需要有很好的耐心,我尚只是看完了第一季,决定缓一缓再看后两季。
我真是没有想到,仅仅就这20分钟的剧情,竟能让人觉得:那么纷繁复杂,那么跌宕起伏,那么激荡动情,那么瞠目结舌。
甚而至于,偶尔还会让我有一种,惊心动魄之感。
所谓表演的过程,不过就是演员在对话而已。
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之间的聊天。
而仅仅因为,他们聊的是如此认真、如此专注、如此投入,结果,竟然打造出了,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一部作品。
基本上呢,每一集,就只得一间屋子,只有三两个演员,完全靠对话和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推进剧情,毫无乏味困顿之感……写台词的编剧实在是太牛了,导演掌控的故事节奏亦无可挑剔。
不过,我要提醒一句,看这部剧,有可能会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剧外的观众,心情多半不会很好。
(其实,剧里的演员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但由此,很值得我在这里再赞一句,真是无痕演技啊,里面的每一个演员,都直似角色真人。
)本剧讲的是一个50岁的心理治疗师保罗,在自家的咨询诊室里对四个病人的问诊过程,以及保罗自己的心理督导过程。
从周一到周四,是保罗在问诊四个病人。
周五,则是督导师吉娜问诊保罗。
每五集一个回环,共展示了8周的问诊,就是40集。
最后3集是大结局,4个病人,保罗勉强算是治好了2个(有1个是歪打正着),死了1个,掰了1对(对了,周四是1对夫妻病人,合起来算1个吧)。
而保罗自己的督导师,最后竟然让他放飞自我,试一试违反咨询伦理,然后保罗果然去试了,当场焦虑发作,倒把病人给治好了……呃,勉强也算他疗法有效。
每一集就是一次谈话问诊过程,几乎有如心理咨询疗法的视频教科书。
毫无疑问,这个剧背后的创作团队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
不过,更准确地说,为了保持戏剧的张力,每一集应该是浓缩了问诊过程中的精华部分。
按照我所了解的常识,一般的正常咨询问诊,时间应该是在45-50分钟,但这个剧里,只展示出来20分钟。
保罗是领有执照的心理治疗师,正儿八经的注册医生。
所以,他的来访者被他称为“病人”,这没什么问题。
同时,很明显,剧中的保罗和吉娜两位心理治疗师所使用的,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问诊技术。
我对弗洛伊德很感兴趣,看过一些精神分析方面的专业书籍。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精神分析流派特别挑病人,如果病人不对路,那出什么夭蛾子都有可能,整个治疗过程的风险,其实蛮大的。
这部剧中的4个病人,其中有1个,差不多就算是被治死了……我承认,这话对保罗不太公平。
并不是他的医术不好,也不是他没用心,但结果就是病人死了。
我个人觉得,问题在于病人不对路,若是换个人本主义流派的女性咨询师,或者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治,有可能,这个病人就不会去死。
当然,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个旁观的,我的点评只是个人感慨,并不做数。
若有专业人士认为我说的不对,尚请海涵。
医生治死了病人,似乎在医疗界,这情况也不算罕见。
谁都不是神仙,谁也不能保证药到病除。
就算是神医,亦不能包治百病,若实在是碰巧了,这个人的病偏不是这个医生能治的,那就只好说一句,天意吧。
谈话问诊,看上去就是聊天而已啊,为什么要挑病人呢?
因为,和这个人聊天,与和那个人聊天,感觉是不一样的。
谁和谁,怎么进行聊天,以及聊天的过程和结果,绝对是天差地别。
聊天有个必要前提:在场的必须是两个人或以上……因为谁都没有办法,一个人聊天。
自言自语、埋头写作、冥想神游、对着空气说话……这些都可以有,但是,这些都不叫聊天。
聊天,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交流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
良性的交流,是一件需要运用技术的事情。
简而言之,交流是一种能力,得学习,还得练习。
特别是心理咨询式的聊天,医生和病人双方的交流能力,明显不对等,且显然,要求医生的交流能力必须要高于病人。
那如何来判断谁的交流能力更高呢?
这就回到了,医生和病人是否对路的那个环节上,没有一定之规。
如果对路,医生的能力必然高于病人;如果不对路,能力无用武之地,就谈不上谁高谁低,因为交流不可能走向良性。
良性的交流建立在人与人深厚关系的基础之上,没有坚实的地基,再会盖房子的工人,也难保不会塌房。
医生与病人对路与否,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够先行夯实交流的地基。
医生和病人不对路,就意味着,医生和病人之间,并没能真正建立起来安全有效的私人关系。
这第一季的43集看完,我深深觉得,心理治疗师保罗,是在凭借着他与病人之间安全有效的私人关系,来治疗他的病人。
他的督导师吉娜,更是和他已经触到了双重关系的禁忌线,很难分辨这两人到底是私交好友还是医生病人。
私人关系建立的好,病人就可以被成功治愈,比如16岁的女孩儿Sophie:她渴求一个真心懂得她需要什么的父亲,而保罗完美提供了这种关系体验,她就获得了新生。
但私人关系没有建立好,病人反而可能会急剧恶化,比如优秀的战斗飞行员Alex,他的内心冲突来源于对父亲的不认同,他需要的是母亲般的包容拯救乃至情感牵绊,保罗根本做不到,甚至,出于他“取悦病人的治疗方式”(吉娜之前对保罗的批评),他默许了Alex在没有疗愈的情况下退出治疗,结果没过几天,Alex就粉身碎骨。
还有那1对本来想要保住婚姻家庭的夫妻,Jack和Amy在大结局时,却决定离婚。
虽然,这并不是说保罗的治疗有问题,但精神分析疗法似乎对病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保罗把这一对夫妻分析得很透彻,让他俩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症结所在,然后他俩一致得出了结论,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相守,离婚才是正确的选择。
呃,我并不是在表示,这两人非得不离婚才算疗愈……我只是,怎么说呢……有一些困惑吧。
比如病人摔断了腿,前来看病,最终治疗的结果却是截肢……呃,这到底算是治好了,还是没治好?
无论如何,先把性命保住,才是最要紧的治疗效果,对不对?
我忽然有个想法:柏拉图曾说,“人”本来是完整的一个,后来,被劈成了两半,所以终其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另外的一半。
柏拉图的这个理论,后世一般都用在解释男女关系上,但也许,应该用在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上。
原本完整的那一个“人”,或者应该是:“心理的我”和“生理的我”,整合达到的圆满一体。
问题在于,生存在这个婆娑世界上的“人”,似乎都只发现了自己的一半,也即,那个有皮相有肉身的,“生理的我”。
如果一个人,永远也不认识另一个与“生理的我”同时诞生的“心理的我”,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人”,没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每个人在这一生寻找的,其实都是自己,缺失了或者扭曲了或者分裂了“心理的我”,大概就好比“生理的我”得了病一样。
而最主要的病情症状,似乎表现在视力方面……我猜想,如果给“心理的我”做个视力测试,估计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测试结果,都会等同于盲人。
陷在心路的迷宫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算是盲人。
纵观人类历史,在心路的迷宫里,几乎没有人是例外,都可被称之为心盲患者。
(嗯,我又一想,大概唯一的例外是佛祖?
)特别是看了《扪心问诊》后,我更觉得,就连心理治疗师保罗自己,都一样陷在心路迷宫里,什么也看不见。
病人前来问诊,期待着医师能给出一张走出迷宫的地图,这简直就是在,问道于盲。
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想,作用就在于交流吧。
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但值得庆幸的是,盲人可以通过谈话来交流。
每一个“心理的我”,都是盲人,但不同的盲人,在心路迷宫里走过的路线和撞过的南墙,并不一定都一样,行走的方向也不一定一样。
这就表示,盲人对迷宫摸索的信息和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这个盲人遇到了你这个盲人,我们交流着彼此对迷宫的思索,拼凑着过往经验中细节的碎片,若是运气足够好,若是你我两个盲人之间的交流恰好能够对彼此有所启发,那是不是就有机会,都能离迷宫的出口更近一些?
若是运气好到爆棚,说不定,就能一起走出迷宫?
心理咨询一定要去找专业人士吗?
可能是要的。
因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就算一样是个盲人,也是那种受过针对性训练的盲人……我前面说过,交流这种能力需要学习和练习,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学习和练习肯定多于普通人,那么至少,可以合理地期待,这样的专业人士在交流能力上会技高一筹。
问道于盲,自然理应期待对面那个盲人的能力要高于自己。
但期待能否被满足,还是要问过之后,才有可能知道。
每个人的交流能力高低不一,大多数普通人恐怕并不知道如何去有效交流,若是非专业人士,我这个盲人遇到了你这个盲人,然后鸡同鸭讲,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听取对方的信息,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信息,还怎么走出迷宫呢……搞不好,两个盲人都以为,你堵了我的路,我堵了你的路,当场打起来都有可能。
但当然,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就是那个对的人。
归根结底,能不能找到那个对的人聊天,多多少少,仍要看些缘份。
从专业人士里面去寻找,大抵,概率总会高些吧?
总之,我觉得,对于心理咨询这件事,不要迷信,亦不要排斥。
还是得客观地看待,求医看病罢了。
每个人都晓得,“生理的我”得了病,就该去医院,至于医生能不能治好病,那倒不必强求。
可是,要到什么时候,每个人也才都会接受,“心理的我”得了病,也该去找个对症的专业人士治一治呢?
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对吧?
感冒了就该去看医生,没有人会一辈子不感冒,也没有一个人,会一辈子不需要找人聊天。
祝愿每个“心理盲人”,都能有机会,找到那个对的人聊聊……还有啊,如果对于你来说,坐在你对面与你聊天的那个人,真正是对的,那么,一个不嫌少,两个亦不嫌多,有机会不妨多试几次,呵呵。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剧情,记录下一些感受:1、咨询师遇到的攻击、敌意太大了,确实需要专业。
laura对他赤裸裸的诱惑,亚里克斯初次见面的傲慢,无理,苏菲的不配合,激动,攻击,jake与army无休止的争吵、敌意。。。
遇上一个就够让人消化的了。
paul似乎习以为常了,他总能从对方不配合、敌意的谈话中抓到蛛丝马迹,真诚的提出一个个问题,让来访者更好的看清自己。
尽管这个过程也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很多防御,很多挣扎。
但在彼此的努力下,双方都慢慢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后面的剧情中,敌意,攻击,防御会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脆弱。
2、不知道是不是剧情刻意的夸张,从观众的角度可以很明显看出laura的诱惑,亚里克斯隐藏在硬汉、优越感里面的脆弱,sophie歇斯里地后的孤独,倔强,jake与army相互责骂下的爱情。
可是身为当事人,这样的模式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他们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感。
咨询师则更容易从这些日常的互动中看到每个人隐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冰山。
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在生活,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会多一些慈悲,少一些戾气?
3、剧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影子。
会好奇是什么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他们,有人习惯用身体诱惑喜欢的男性,有人追求完美却憎恨自己,有人是奥运体育的种子选手却憎恨自己企图自杀,有人习惯与最亲密的人用最不亲密的方式交流。
口是心非其实是一种常态,我们总是在掩饰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什么,口里说不身体却很诚实。
最近大爱这个剧,最先看完了sophie的系列。
Sophie第一次出现在诊室,双手打了石膏。
她说自己在半个月前出了车祸。
保险公司在调查中认为她有自杀倾向。
Sophie的律师建议sophie咨询精神科医生的意见。
于是sophie来见了paul. Sophie对therapy 有阻抗心理,她的目的是让Paul在她的报告上证明她并没有自杀倾向。
Paul 询问车祸的情况,sophie阻抗,说自己忘记了。
Paul问别人是如何告诉你了。
Sophie说他们说我飞车冲进大街上。
Paul发现sophie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笑了一下,Paul 指出这件事。
Sophie 有个自由联想,2年前她有另外一个车祸,被旁观的老太太指控是她主动撞上车,而她受伤了却不能反驳。
两年过去了,sophie的愤怒还原在paul面前,paul 此时指出,现在的social worker让你联想到当时的老太太吗?
Sophie没有接受paul的共情。
Paul 继续问sophie车祸相关, sophie准备拿出报告。
但是Paul并没有要看报告的意思,继续提问。
Sophie有些不满,还是回答了paul的问题。
当paul就进一步细节想和sophie讨论时,sophie不耐烦,有些生气,说自己不记得了。
Paul直接问,你对谈论自己感觉舒服吗?
Sophie 说不。
在paul的注视下,她开始介绍自己。
16岁,独生女。
奥运会种子选手。
(在这段自我介绍中,sophie 显得紧张,对自己说的话没有兴趣,很少谈论自己)Paul问日常的生活如何,sophie说自己对“生活是什么样子”这类问题没有什么兴趣。
这里sophie做了一个自由联想,一个老年人参与的电视节目。
Sophie说了自己的看法,这类节目是给无所事事的老年人一个工作。
Sophie 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她马上问paul能不能帮她在报告上提供证明?
Paul解释这不像照X光一样,马上就能看到结果。
这个回答不能让sophie满意,她说要走。
Paul没有说话。
( 没有说好,也没有挽留) 看着sophie两人对视了几秒。
Sophie开口,试探的说,paul你要看下报告吗?
Paul把决定权交给Sophie¸如果你让我看的话。
Paul没有像其他心理咨询师一样问关于爸爸,妈妈之类的问题,让sophie意外并且不满。
她指责paul之前跟她妈妈通过电话,所以才不看报告,不问问题。
她认为自己被paul和妈妈联手蒙蔽,生气的拉开门要走。
从后面看出,这是sophie对paul的一个移情,sophie与妈妈的关系在这个咨询室重现。
她心里希望paul 是个骗子,这样她就可以对paul生气。
Paul要接受sophie的移情,但是不能说谎。
Paul用了一个假设的问题:“what if I did talk to your mother?” 这个回答符合了sophie对paul的假设。
Sophie的情绪宣泄出来,感情不再那么激动。
Paul建议说需要有至少3次的会面才能对sophie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这几分钟,sophie对paul的感情变化,怀疑,指责,愤怒,接受)(只有几分钟,两个人的关系的改变, Paul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Paul开始读报告,而sophie开始在房间里闲逛。
看了一会儿报告,paul询问sophie对于死亡的看法,推测social worker问过类似的问题,sophie对此有阻抗。
Paul 用一般化和提供信息的影响技术来降低sophie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戒心,没有成功。
最后一次提问,pual的问题从“你对死亡的看法能否跟我分享”改成了“你有什么想法要跟我分享”Sophie 对此感到不舒服, 回复说“这三次会诊都会这样吗?
”Paul说你会感到不舒服吗?
Sophie否认。
Paul与sophie讨论她刚才的那次怒火。
指出sophie希望妈妈做错事情,然后对妈妈生气。
Sophie说对妈妈的愤怒是因为妈妈认为报告上写的都是真的,妈妈认为她想通过受伤来逃避奥运比赛。
妈妈从来不支持她参加奥运训练,也让sophie 生气。
Paul的问话方式让sophie感到她在进行therapy,她再一次强调自己只是来向paul寻求意见,而不是来做心理治疗。
她来这里是要paul在报告上写她不是故意把车骑到马路上的疯子。
Paul做了一个重复,问sophie :这就是你来的目的吗?
让我告诉你你没事,你没有疯?
Sophie没有回答(回避) 说时间到了,自己要走。
( 来访者在访问结束时的反应需要注意)但是sophie没有动身。
提醒paul看时间。
并问Paul的女儿如果要跟paul打电话会如何。
Paul 反问sophie 想与人谈话的时候打给谁Sophie说是爸爸,并说爸爸一直很支持她,相信她。
另外一个相信她的人是她的教练,并说自己一直在为教练的女儿做baby-sitter. 第一次治疗结束前,Paul给sophie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她读这份报告,并且写下自己的评论。
Comment:Sophie 16岁。
父母离异。
与母亲住在一起。
对母亲不理解自己的生活,不支持自己训练体操很愤怒。
很少跟爸爸见面,认为爸爸很爱她,一直支持她的一起。
参加体操训练,是奥运会种子选手。
与教练的关系不错。
敏感,防御性强,紧张度高,看起来有些讨厌自己。
来会诊的目的是让paul在报告上证明她没有自杀意向。
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治疗。
Paul在第一次会诊时处理了sophie对她妈妈的移情。
一部几乎全是对白的剧集,其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张力和演员的功力.没有帅哥美女,没有高科技或异域风情,却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的是现代人面临的种种问题的缩影:青少年问题,种族问题,婚外恋,堕胎...就连主人公-心理医生Paul也是心病难医. 剧集的安排很有意思,周一到周四是Paul每天治疗一个病人,周五则是Paul去接受另一名心理医生GINA的治疗,刚好一周五集. HBO的制作水准一直很高,除了编导和演员的功力突出以外,配乐,摄像也为该剧集增色不少,虽然是以对白为主的严肃剧集,观看时却完全不觉沉闷,称得上是部构思独特,制作精良的好剧.
太真实了,无意的祛魅佳作。
非常接近真实的咨询,但如果代入真实的咨询,还是会很生气。我不喜欢咨询师破坏设置,过分卷入,产生咨询之外的情感,做来访一直让他做、实际上却希望他可以改辙换道的事情。更不喜欢他在自己的生活中躲在理论后面,用分析避免对话,很窒息。即使这样,七八节咨询下来,还是有很多拍案叫绝的时候,真诚的对话,喜欢上每一个来访的时刻,和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emmm,第一集点开怎么就有爱情剧的感觉?是我学术性太强?但我觉得paul还是挺专业的。第二集完全get到paul的魅力,他和alex的battle精彩。第四集真的是我最害怕的类型,看别人吵架,如何调节沟通。也许先听,再尝试缓和是个好办法,不用害怕吵架。10:咨询师也不是神,也会有不敢面对的事,失败的时候.22:alex真的是比较棘手的来访者。29:前期还觉得冲突太少太矛盾,后来发现戏剧冲突太多了,已经到了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步。gina和paul是真的相爱相杀的感觉 36:预想过alex也许会死,没想到真的死了,这么可爱的角色去世。还是太让人难过了。参加葬礼,曾经话题里的人对上号。37:不相信心理咨询这一套的人的一些想法。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对于我来说有点过于无聊了,也没学到什么知识→_→。放了八年,回头再看,依旧看不下去哈哈哈哈。
s01e35
看不下去
居然还有这么深刻的美剧,惊呆了……刷新了我对美剧的认知……
求哪个个字幕组继续做完第二季字幕吧,第三季都结束了,另外在西班牙语字幕片源上加载英语字幕太苦逼了……
寒假里硬是把它看完了,极度窒息和无言以对的感觉,因为面对的不仅仅是角色的命运,更是自己的。里面对咨询的过程有完整的呈现,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也不由得问自己,今后是否可能从事这样一个挑战重重的职业。
课堂只看了第一个女的,蛮简单的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Best TV show on psychiatry
心理咨询老师竭力推荐的!
极度精彩 极度致郁
相当不错~
喜欢心理医生还要找心理医生解决????????
慢慢品味,一些小细节真的会触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