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

长津湖,冰雪长津湖,抗美援朝,长津湖之战,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Battle of Chosin Reservior

主演:吴京,易烊千玺,段奕宏,朱亚文,李晨,韩东君,胡军,张涵予,黄轩,欧豪,史彭元,李岷城,唐国强,杨一威,周小斌,林永健,王宁,刘劲,卢奇,王伍福,耿乐,曹阳,李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1

《长津湖》剧照

长津湖 剧照 NO.1长津湖 剧照 NO.2长津湖 剧照 NO.3长津湖 剧照 NO.4长津湖 剧照 NO.5长津湖 剧照 NO.6长津湖 剧照 NO.13长津湖 剧照 NO.14长津湖 剧照 NO.15长津湖 剧照 NO.16长津湖 剧照 NO.17长津湖 剧照 NO.18长津湖 剧照 NO.19长津湖 剧照 NO.20

《长津湖》剧情介绍

《长津湖》长篇影评

 1 ) 万里的青春在这一刻落幕,我明白了军事力量的意义。

昨晚看完了长津湖。

出来之后,老公问我怎么样,我红着眼圈说,深受震撼,深受教育。

电影场里,我的背后一直有抽泣声。

但我右边的女生估计是陪同伴来的,一直不耐烦地过一段时间刷一下手机,还在座位上左动右动,我老公左边的男人在电影后半程,一边在手机上打游戏,一边说这个电影拍的太血腥。

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确实会有不同的感觉。

我问我老公有没有哭,我老公说他看过太多抗美援朝的资料了,已经有一定承受能力了,他说在资料里真实的战场比这里更要艰苦残酷。

他说最后的冰雕团,不是电影里展示的十几个人,是几百人,他说那时候为了拖延时间,每隔一小段路就有一只自杀团,用自己注定了的死亡,换取后方的时间,他说,尽管长津湖取得了胜利,但后来美方换了指挥官,又把中国夺回的阵地打了回去。

他说,炸弹来的时候的场景拍得很真实,就是会一下子把人的躯体炸起来血肉横飞,他说以前见美国的战争片有这样拍,现在中国也能拍出来了,很厉害。

他是,这样的电影要多多拍,比文字和口号要有力量多了。

我最受震撼的是第一场“战争戏”,我之所以给战争戏打了引号,是因为这根本没有开打,就是单方面的碾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屠杀。

志愿军行过乱石岗,突然遭遇敌机巡逻,志愿军只能试图通过伪装成尸体来进行掩护,这确实骗过了美军的眼睛。

但就在两架巡逻机将要飞过危险即将解除之时,飞机却又突然掉头。

当敌机掉头准备对“尸体“来个二次轰炸,当镜头推进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张小山的瞳孔,小山的瞳孔逐渐放大,而我的眼睛却眯地越来越紧,我从我眯紧的眼缝里看见小山所见的敌机越飞越近,却无能为力,只能感觉到越来越巨大的恐惧和只能听天由命的不甘与无奈。

然后是弹声,然后是满屏被炸起的胳膊腿等残躯,血肉模糊。

一切来的太突然,死亡来的太突然,还没有走到战场,志愿军已损失惨重。

我感觉胸膛紧紧地锁在了一起,整个身心受到强烈的震荡,而往后的所有情节都是余震。

我军严阵以待,誓要拼死一战,面部特写小镜头一个个在黑屏上铺开,攻势已拉满。

但美军飞机只是一个掉头,便带着他们所不知道不在乎的死亡与悲伤轻巧地离去了。

这场战斗太不对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没有什么语言比这场戏更能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拼了命地造飞机,发展军事国防力量。

小山走了,再没有人知道他带着的项链是什么意义,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懵懂的红围巾也再没有出现过,万里的青春在这一刻落幕。

战场上,留给青春的时间只有一瞬。

 2 ) 两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一场模模糊糊的战役

如今的电影工业早已让战争片的场面达到了二十年前无法想象的境界,但《大决战三部曲》、《血战台儿庄》这些8、90年代的作品却依然被誉为国产战争片的巅峰,这其中的原因,尽在这部国庆档大作之中。

三个小时篇幅还原长津湖战役,本来绰绰有余,但编导团队在追求视觉效果和主旋律情绪的方针下,却把战役简化为了战斗。

恢弘的战场实景拍摄的确能让三个小时转瞬即逝,但看完后你会发现,对于长津湖这场抗美援朝最惨烈战役的全貌,你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

如果你看过十年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就会知道这一战的制胜点在于志愿军利用长津湖的特殊地形,制定的诱敌深入,分而围之的打法。

实操中的关键,则在于十万大军以无数战士冻死冻伤的代价,趁夜秘密急行军,分割穿插包围美军精锐。

但以上这些,在这部电影中竟然几乎被完全省略,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游离于主线之外的通讯塔之战。

编剧宁愿强行插入几场怀念大哥,抑或是该不该对敌人补刀的尴尬文戏,也不愿多做一些战略层面的铺陈和解析。

一两句旁白和北极熊团长一句“他们是从天上来的吗”,就潦草带过了志愿军在此战中最可歌可泣的部分。

也许只能解释为,拍摄部队行军的效果,远不如真刀实枪的战场精彩吧。

一部对题材失去宏观把控的作品,对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把控也注定失败。

所以在主线战事拍完后,五分钟内竟出现了柯大川、杨根思和史密斯将军三个不同视角的段落——前两个更是毫无铺垫的大乱入——我竟也并不意外。

有佳句无佳章的观感,在结局突然到来之前早已定型。

没有《大决战》等经典之作中对待重大战役的宏观严肃视角,制作再精良,明星再扎堆,场面再刺激再精彩,也不过像是加强版的抗美神片,过个眼瘾罢了。

哪怕中间某些段落的确曾让我热血沸腾,走出影院回味,却发现情绪的立足点似乎并不可靠。

几乎通篇以采访和图片形式呈现的《冰血长津湖》里,才有着那一战最真实最动人的全貌。

每一个电影版《长津湖》的观众,都值得去重温一遍那部纪录片。

 3 ) 长津湖看完无感

整个三小时,没有一个亮点吸引我,豆瓣给7.6给高了,完全没有真实拍摄出抗美援朝的震撼。

陈凯歌导游其实拍的很多影视都不是太理想,这次更让我坚信这位导演的水平很次。

吴京已经不适合拍电影了,娱乐业孤立他,我看离大众孤立已经不远了,你拍爱国我们都喜欢,只是你拿爱国去吸粉和捞金,捞金也就算了,还拍的这么没有水准,真把自己当成老子天下第一了。

以前吴京拍的电影,还是可以的,但是后面有些漂了。

耗子尾汁。

看你几时完。

 4 ) 《长津湖》:陈凯歌的文戏令人印象深刻

《长津湖》电影长达三小时,以伍百里、千里、万里兄弟为主线串起整部片子,从抗美援朝爆发开始叙述,到运送兵连入朝,后重点聚焦炸毁美军信号联络塔和长津湖歼灭“北极熊团”两大战役,并以美军撤退途中遇冰雕连结尾。

全片一气呵成,张弛有度,三小时看下来并不觉长。

从完成度看,算是国产战争片中的佼佼者了。

当然问题也还有不少,比如对美军将领的刻画过于浅薄,不够立体。

人物的成长性主要体现在伍万里这名一孩子身上,从跟随哥哥参军入伍,到经受战争的洗礼,最终战胜恐惧和敌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但是片中其他人物依然难逃伟光正的刻板印象。

这与中国的胜利立场和主流意识形态(史观)有关。

另外,影片的音乐以交响和环境音响为主,缺少主体性。

西方战争片以反战与探讨人性为主,中国仍是敌我对立的框架,但本片也在某些地方体现出深度思考。

如“北极熊团”团长奄奄一息时,伍千里拦下了弟弟补射的一枪,说“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这体现出人性善的高度。

片末,美军将领路过冰雕连时,抬头行军礼,这是从敌对方的角度看我军的高度,是撇弃敌我意识形态,对军人的至高礼赞。

有评论认为“如此结尾,不能高扬胜利者的旗帜,是一种精神不自信的无意识流露”,此言差矣!

论表演,全员在线,但后半部分战争装甲奇观,会削弱前半段累积的“士气”,不利于塑造人物。

青年演员易烊千玺的演技值得称赞,从开场到结尾几乎就是两个人,演活了一段少年的成长弧线。

三位名导携手,令观众不禁猜想哪些段落出自哪位掌镜之手。

说到难忘,火车飞驰,车门忽开,关山万里长城美景扑面而来,整个车厢顿时安静下来,沐浴着日出下的隽永壮美和岁月静好。

这是整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充满浪漫诗意和象征气息。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妙笔。

 5 ) 影评《长津湖》

七连只是长津湖战役中一支队伍的缩影,实际是众多部队联合作战,缺一不可,才成就了“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台词设计的还行:“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

”“一个蛋被从外面敲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没准是只鹰。

”“上了战场就是英雄。

”“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

”“打赢,带他们回家。

”“人在,阵地在。

”三连全军覆没,他们有“三个不相信”:没有完不成的人物,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敌人。

史密斯在撤退途中对冻成冰雕的中国战士敬礼,此时不分国籍,这是军人之间的认可,“面对有如此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他们”,也就是牺牲雷公说的“让敌人瞧得起,那才叫硬气”。

 6 )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津湖

林超贤的暴力,徐克的五毛特效,陈凯歌的二流青年文学,用一段壮烈的历史拍了这一部将近三个小时却依旧讲得稀里糊涂的电影。

几个导演的影子在里面相当明显,本来还以为会分段叙事,一人一个单元,但估计怕“谁丑谁尴尬”(参照《我和我的祖国》),索性集各家之长,领功一起,挨骂共扛。

那么我开始了。

首先电影里面既然都用了大量抠图,千里家那一段就不能稍微做旧一些吗,一看就像某个旅游景点。

故事一部分着重在四字扮演的万里这个愣头青,从观望战场到参与战场的心理变化历程,本也想通过这个视角讲述战争的残酷。

奈何我只看到了这个愣头青各种宛若特约加戏般的场面,且贯穿始终,直到最后都没把这个角色的独特属性讲得明白。

不是所有人领了一条漂亮姑娘的红围巾就有了希望,不是所有人带着死去朋友的信物就有了动力,如果以上成立,那么恭喜,这就是一本二流青年文学刊物,而这里更绝,之后全都一带而过,就好像导演忘了。

既然是集各家之长,那么统一性就很重要,所以这部电影里就看不到这一点。

若是要多线性叙事,不是逼导演非得学《敦刻尔克》那么高超的剪辑,但凡分开来一段一段写小学生作文一样,都比现在这样东一个镜头西一个镜头要顺眼吧,最明显就是战士雪地里啃土豆和美国大兵吃大餐的那里,就恨不得打上字幕:此处为对比镜头。

文戏不说非常糟糕吧,插科打诨就算过去了,建议最好是删去一半(你也可以理解为删去某个导演的戏份)。

理论上来说林导大概是最适合此类电影的,雪中木屋那里的打斗就很不错,但很奇怪的的一点是,一个庞大的战场上,镜头总是只局限于一处,固然这场打斗很精彩,我觉得好像漏了什么。

而后面删删减减一些特效制作出来的爆炸场面以外,真正拍摄到的战争场景居然只有胡军开车那一段令人有些印象。

于是会问,一个长津湖战争你记得了什么?

易烊千玺估计投篮很准。

是的,很蠢。

最后,在这些莫名其妙的镜头来回切了快三个小时后,那个美国军官对着一堆突然出现的电脑特效烈士一个敬礼,电影就完了。

而看之前我曾想象的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颤抖的手扣动扳机,冻得紫青的嘴巴拉开手榴弹,战士前仆后继的涌向飞机坦克,全都只在了一堆特效留下的想象里。

 7 ) 长津湖,王牌对王牌!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双方都不太愿意去提及的一场血战!

我们的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都十分巨大,以至于9兵团休整了5个月才恢复元气;而美军陆战一师伤亡过半,士气直接被打掉了!

这可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得日军鬼哭狼嚎尸横遍野的王牌中的王牌!

影片中两场战斗一场护送电台和译电员途中的遭遇战和歼灭北极熊团的战斗来展现长津湖战役;做为志愿军入朝第二次战役最激烈的东线战场来说其实并未体现出长津湖战役的悲壮和惨烈!

几组数据:冻伤减员2.9万、冻饿死4千余,战斗减员1.9万!

美军战斗减员4000余、冻伤减员7000余!

战损比5:1!

如果不是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执意提前在下碣隅里修机场,在战斗中将数千美军伤员用飞机运走,陆战一师撤退绝不会如此容易!

很多志愿军战士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下而是死于朝鲜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严寒和后勤补给中断导致的断粮!

战斗中因严寒导致枪管枪栓炮筒变形而不堪使用,真的是凭借血肉之躯硬刚武装到牙齿的钢铁洪流!

这些在电影中却没怎么展现,倒是又出现了人海冲锋!

自从马克沁面世以来,密集队形冲锋无疑于自杀,二战以来,除了日军的万岁冲锋很少有哪国的军队采取人海战术,别说打了几十年仗的解放军了!

像这种战史题材的电影其实很多珠玉在前了,国内的:三大战役、台儿庄、八佰、上甘岭等等;国外的:中途岛、血战钢锯岭、珍珠港、硫磺岛家书、斯大林格勒战役、拯救大兵瑞恩……太多了!

怎么就不能把故事讲好呢?

让观众了解战役背景、双方实力、统帅的博弈、官兵面对的困难、为国为家不怕牺牲的精神!

槽点很多,捡记得起来的说:万里看见吴京就扑过去摔,qiuba啊!

虽说解放了,老百姓面对当兵的还是很怵的吧!

万里火线参军就分到精锐的穿插连,枪都不会开呢,50年不是红军时代了,新兵连了解一下!

万里跟连里的排长们没大没小,踢屁股、怼耳朵骂,解放军官兵纪律呢?

吴京和爹娘对话那儿比较尴尬,老两口不是太入戏!

巴祖卡打飞机!

都打成一片火海了还要啥标示弹!

夜晚是属于志愿军的,美军空军晚上那么猛吗?

千里拦着万里不让他给北极熊团长补枪却又不救不俘虏,团长说那我到底死不死?

全片不见一个韩军、朝鲜人民军、朝鲜老百姓,毕竟在人家国家里打仗啊!

志愿军追到兴南港海岸上欢呼雀跃?!

这时的志愿军断粮20多天缺医少药,追到兴南港的部队全都去找吃的了,而且9兵团的战略意图是全歼陆战一师,现在看到人家大摇大摆的全军而退还带走了10余万朝鲜百姓,顺带炸毁了所有不能带走的军用物质和食品!

而己方伤亡惨重,这能欢呼得起来?!

 8 ) 《长津湖》可以是一个更好的故事

朝鲜战争只有回来的那些英雄才知道究竟有多么的残酷!

以下出自电视剧《亮剑》孔捷的发言: “我老孔打了一辈子仗,还没碰上这么强大的对手。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美军的那个营损失了三分之二,可他们最后还是突围跑了。

我们的弹药打光了,连物资都没有了,在零下四十度的条件下,战士们还身穿单衣空着肚子,用刺刀和工兵锹跟敌人战斗。

在敌人天上地下火力组成的攻势下,战士们大批大批的倒下,我对不起他们哪...... ”我个人觉得电影确实拍的还是不够完满。

电影以连队为视角,但是又想把这场战役的其它地方讲到,这个观影的感觉就是意犹未尽,想面面俱到又做不到。

影片主要是以穿插七连进入朝鲜战场的角度来拍,着力表现在战斗中的场面。

但是对于战争整体上的进程和方向描述不清晰,导致很多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的人看了不知道到底在战争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反正就只看到了打,还有就是敌我力量悬殊,我们痛扁了敌人。

对于整体的叙事进程不清晰。

对于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我认为导演完全可以将他分为几部来完成。

杨根思、黄继光、冰雕连、转瞬即过,我们懂的人都知道导演想讲什么,可是后面却不讲,如鲠在喉不舒服。

( 如果以连队为视角,我认为美剧的《兄弟连》这样的剧情形式也可以借鉴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想讲述很多故事,却没能好好讲一个故事。

对于电影的整体故事情节设计只能说是刚刚及格的,对于家国情怀它可以满分。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9 ) 如果用王家卫的风格拍长津湖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九岁和十九岁的中间有十年,十九岁和二十九岁的中间,却有一生。

我叫伍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虽然没有读过万卷书,但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行万里路。

四处漂泊,无法落脚。

但偏偏就在我十九岁的时候,在抗美援朝的路上,那个戴着红围巾的姑娘,把她的围巾扔给了我。

围巾可以让人很暖和,可当我真正戴上围巾的那一刻,我却冷的厉害。

也是在那天,我才明白,织一条围巾要七天,抗美援朝要三年,可是爱上一个人,却只要一眼。

还记得她追着火车喊,长津湖很冷,多穿点衣服。

我笑了笑,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直带着那一条围巾。

我和我的战友说,我是舍不得离开家乡。

但我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再见到她的机会。

衣服越穿越合身,人越见越合拍。

在火车上,我认识了新的朋友。

我原以为那是故事的开始,没想到有时候,开始就是结束。

只是这一次,我的身边又多了一条项链。

小山,多好的一个名字。

可惜,他最后还是倒在了异国的山川中。

我跟着哥哥,从湖州跑到了长津湖。

我用三颗手榴弹炸开了敌人的碉堡,北极熊部队的指挥官跪倒在我面前,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

可回想起那一刻,在那条枯水上,我看着飞机对着我们扫射,我却无能为力,我才知道原来是我自己输了。

子弹穿透战友们身体的那一刻,我想了很多。

在家乡的爹娘,哥哥没有盖起的房子,红围巾的姑娘,雷公,还有我自己。

那天,我们杀了很多敌人,却没能救下爱我的人们。

我想过很多次战争结束后我们会离开这里,可没想到有一天,最先离开的却是他们。

我曾经听人说过,其实对于离开的人来说,离开的其实是我们。

我终究还是离开了朝鲜,他们留在了长津湖。

我走了,他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风往南吹,水往东流,有些人注定要行万里路。

我经常望着长津湖的方向,我觉得那里很美。

 10 ) 我觉得挺好!

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看了,她说看的腿都软了,我告诉她真实的情况比电影残酷得多。

周围有很多带着孩子看的,孩子看着看着哭得稀里哗啦。

观影结束灯光打亮,人人脸上一片肃穆,我后面的老人摘下眼镜擦泪。

我不太去影院看电影,这次就冲着长津湖三个字,我早想好不管谁拍的谁演的都要看看,不管孩子怕成什么样都要带她看一看。

其实我多虑了,孩子完全看得进去,而我是借助电影,印证我所想了解的那段历史,电影能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历史的血肉,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值回票价,过两天打算带父母去二刷一下。

我知道这是商业片,知道片中哪些对史实所言不详、哪些所言甚详,但绝不至于才7.6的均分。

是,电影就是电影,尤其是这类商业电影,不是把对战役完整脉络的呈现、对真实的再现摆在第一位,远不如纪录片,情节、演技、特效等都有明显的套路。

但商业片不都这个德行?

宣扬主旋律、价值观的电影就不纯粹?

那珍珠港这类电影又算什么?

诸多文青能给拯救大兵瑞恩、钢锯岭、珍珠港这类一毛一样的商业战争片评出高分,却在此亮出双标,评论区百般冷嘲热讽、阴阳怪气、人身攻击,这等怪现象让人心寒!

《长津湖》短评

没有战争的真实感

5分钟前
  • 蓑衣人
  • 还行

我方饱满,对方刻板,老表演艺术了

8分钟前
  • 青葉
  • 较差

拍的太一般,这种电影还用了搞笑片的剪辑手法?

12分钟前
  • alan sister
  • 较差

#2021.119#保利国际影城#北京#引“《长津湖》是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水平,它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因为电影它在今天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已经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了。一场国家级别的纪念。对那次战役、那场战争以及一切人民英雄的纪念。”

13分钟前
  • Jayong
  • 还行

这拍的是动作片…美军除了空军,陆军就是屑。无语,真当抗美神剧在拍。不少画面甚至没制作完成,色调都没统一。战争场面又多又长。完全没有轻重设计。中国就没导演会拍战争戏吗?再,北方人演南方人能不能认真点,一口北方强调不说行为也完全看不出南方人

14分钟前
  • 王玦
  • 较差

今天看了长津湖,有一句话特别触动,这一场仗我们不打,我们下一代就要打。我不说别人,就我自己,不能想象,如果现在的时代是战乱的年代,会如何?不能想,也想不出来。战士他们的想法好简单,也很实在,就是因为我的家乡会收到侵犯,得之不易的幸福会被破坏,他们毅然而然离开家乡,奔赴战场,在零下三十四十的温度下,吃着冻土豆,隐蔽在冰天雪地里一动不动,有的人冻死冻伤,甚至都没有机会正面敌人。有一幕,敌军飞机监察,他们伪装成死尸,然而敌军两人十块钱的比试,导致他们被扫射,他们受伤了也一动不动,生怕动了连累其他同志,这是多大的意志和信仰。他们都是英雄,是最可爱的人。

16分钟前
  • 豆友200838658
  • 力荐

喜欢前面遭遇游击那一段 真到长津湖了反倒就那样😅

20分钟前
  • 顾南衣
  • 还行

词汇匮乏 词汇匮乏 本质上是我对战争片无感吧 另外是放不开 除了隐约的没衣服没粮食以外 表现得比较好的,称得上悲壮的也只有老雷了 总体上 惨烈 悲壮 之类的词汇都谈不上 另外有点太长了易烊千玺表演的不错 稚嫩气表现得很好

24分钟前
  • 惊蛰
  • 还行

每一个志愿军都是值得我们记住和致敬的最可爱的人!易烊千玺就是伍万里,他就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去参与那段历史。

27分钟前
  • 壹贰叁肆伍
  • 力荐

吴京就成了主旋律担当了呗,战士们是值得纪念的,但第一场也拍的太浮夸了吧,易烊千玺原地入伍靠扔手雷就成英雄了??

30分钟前
  • Louis_YY
  • 还行

除了中间那段战争戏炸信号塔的不错,其他地方拍得太乱了。

35分钟前
  • 小猫咪MTM
  • 还行

【4.5】基调很明确,就像教员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电影完美的诠释为了什么抗美援朝。谢谢兰晓龙,在这么一部作品里给岸英"正名",不管是岸英也好教员也好,这么多年受尽了"敌人"的污蔑造谣,我心好痛,本以为会因为这段剧情在影院因为岸英跟教员哭崩,但没有,也要谢谢陈凯歌把这段剧情拍得这么克制,最后观影的我只是鼻子酸酸的,就像电影里教员得知噩耗后表面平静,在四合院里踱步来回走一样,此时的我能了解他的心情,心在滴血。好久没有在主旋律作品里见到不是只会喊口号的指导员了,超级能打!还有钢七连的同志们,一场火车里的对手戏就把这些人物们立住了,不愧是你兰晓龙[赞]缺点也有,比如,特效没那么完美,但从电影不用史料这点还是佩服的,结尾给人感觉仓促收尾,意犹未尽,但明显还有第二部,还是继续期待

37分钟前
  • 小北笔记
  • 力荐

我平时可以说是催泪片水龙头,但这部电影的红色主题植入确实有些强行煽情。有两处个人认为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一是雷大爷牺牲,在家乡的民谣中倒在卡车之下已足够催泪,众人赶来送终硬生生将观众泪腺堵断了。让雷大爷孤独地离开,再单独来个七连士兵缅怀雷大爷,把情节推向大高潮,不是更好吗?二是结尾,美军领队面对活活冻死在前线的中国士兵行了一个军人的礼,这个时候如果能黑屏放字幕,本可以给观众一个情绪大释放;可偏偏这个时候美军领队很政治正确地说了一句“我们永远无法战胜他们”,真的很画蛇添足。

38分钟前
  • Poppy酱
  • 还行

大陆的战争片总能拍出喜剧的效果。

41分钟前
  • 侯建冬
  • 很差

中国所有的主旋律电影就是有个弊端,剧情太差,场景换来换去,节奏很乱,根本没有剧情主线,看完都不知道在讲啥。看中国医生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整个电影将描绘的很宏大,音乐很庄重,但是讲的东西乱七八糟,什么都挑一点讲,最后什么都没讲。 不要总是挑这些历史事迹卖弄情怀,以为只要拍历史战争片再加些老戏骨就是好电影了,不是说不能拍,要拍就好好的,细细的琢磨,专研剧本和剧情。

46分钟前
  • minkeymao
  • 还行

还是很适合普通观众进电影院去看的,时间虽然长,但节奏控制的比较好,剧情也有递进,也并不复杂,容易理解。大场面很壮观,看得出来是花了大钱的。而且一般战争场面很多的话,很容易看不下去,但是这部电影好几场对决处理的很扣人心弦,也很燃,反正我看哭了好几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对于美军战机的处理,从高处投下炸弹的视觉爆炸效果太触目惊心了。回到几个主演的处理,都刻画的比较清晰,没有因为角色众多而搞不清楚人物关系。总之,不会让你失望。

50分钟前
  • 瓣豆
  • 力荐

林超贤所设计的部分 音乐很熟悉。不得不说林超贤对战争的把控很到位呀。

53分钟前
  • 一个人的电影
  • 还行

救命啊,从特效到人物到剧情全方位的烂。

57分钟前
  • 胡多芬diudiu
  • 很差

原来不间断的爆炸也算是带有催眠效果的白噪声,我上次大白天在影院睡着还是看「变形金刚4」,真诚推荐给最近睡眠不好的朋友,即便你在观影时没睡着,看完之后大概率也会累的想赶紧睡一觉。

58分钟前
  • 韦斯安徒生
  • 较差

重点不够突出,长的没有什么吸引力。主旋律可以,但是没必要靠音乐烘托,感觉力气用错了地方

60分钟前
  • 亚拉个黑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