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索科诺夫2002年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可以称为一部非常极端的实验片,整部影片90分钟,只有一个镜头。
全片开始于黑屏,一位男性叙述者(即导演,整部电影里我们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声音告知我们,他经历了一场事故,其他一概不知,当他恢复意识,银幕上出现了一群士兵小姐,身处18世纪圣彼得堡,正要参加一场舞会。
叙述者不知自己为何会来到18世纪的俄国,正当他处于迷茫中,他遇到了另一位不知何故来此地的法国人Marquis,他是一名外交官,原本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
于是,两个“迷路者”结伴同行,他们看到了彼得大帝正训斥自己的部下,凯萨琳女皇急着上厕所,之后两人无意间走入了圣彼得堡著名的冬宫,在其间他们穿越了35个房间,参观了几百幅著名的西方油画和雕塑,亲历了伊朗使节造访沙皇的仪式,巧遇尼古拉斯•凯撒家族“最后的晚餐”,并在1913年代末代皇室的最后一场盛大的华尔兹舞会上结束了他们的“旅程——法国外交官决意留在“这里”,叙述者“乘上俄罗斯方舟”在举目无边的海上,开始了永不停止地漂泊。
整个旅程横跨了1800S到2100S四个世纪,如同见证了地球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俄罗斯•欧洲俄罗斯横跨亚欧两大洲,东西方的文化在此交融,一直以来,俄罗斯渴望着欧洲身份的认同,但对于当时的欧洲而言,俄罗斯只是他们的小弟弟,他们并不承认俄罗斯作为欧洲一员的事实。
影片中的法国外交官Marquis作为欧洲的代表,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不断在叙述者面前标榜欧洲的音乐和绘画,对于优美的俄罗斯音乐,他声称是德国的作曲家所做,因为“作曲家都是德国人”;对于俄罗斯杰出的油画和雕塑,他声称是从意大利引进或是抄袭,因为“俄国人都是抄袭者”。
然而,不管他多么竭力地维护他心中“欧洲优于俄国”的信念,在伟大的冬宫,在其中著名的Hermitage博物馆,他被成百上千由彼得大帝、凯萨琳大帝等收藏的艺术瑰宝所震撼,甚至他对Hermitage博物馆本身的建筑俯首称臣,从宫门、通道到门柱,从气派的大厅到华丽的展览室都使他发出感慨。
在最后盛大的宫廷舞会中Marquis屈服了,他对叙述者说,我要留下来,留在这。
在这里,叙述者借 Marquis这一比喻传达了导演 “俄罗斯属于欧洲”的信念。
艺术品•艺术•记忆•历史在影片中,Marquis和叙述者对Hermitage博物馆本身华丽的建筑,及博物馆馆藏的众多幅油画、几千座雕塑多次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敬仰和震撼。
冬宫位于圣彼得堡城市中心,被誉为圣彼得堡名片,其中充满了沙皇王朝的所有卧室、豪华房间和宴会大厅。
同时,历届沙皇统治者,依据个人的喜好,会在其中收集大量的艺术作品,它的馆藏在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女皇为了使它变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高雅的幽会场所,搜集了大批的西方油画以及古代东方、埃及、罗马的艺术品。
Sparks曾经说,在记忆成为科学以至于沦落为一种电脑功能之前,记忆是一种艺术,因此记忆总与文学、绘画、雕塑、最主要的是建筑融合在一起。
我想说,也许更确切的表达方式是:艺术品是一种记忆。
记忆代表过去,过去代表历史,因此艺术品也可以代表一种历史。
在对Hermitage博物馆的建筑及其内部艺术作品的称赞中,我们感受到了叙述者(作为一个现代俄国人)对Hermitage博物馆的历史——它最兴盛时期的一种缅怀,似乎也是对俄罗斯那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历史的缅怀。
在这里,玩了个文字游戏,我说“艺术品”是一种记忆,而没说“艺术”是一种记忆,因为我觉得,艺术除了包括物质上的“艺术品”外,还包含着一种“艺术精神”,前者如果是一种记忆,会成为历史的话,后者我想不会。
因此,艺术可以传承,亦可永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者(导演)在影片中除了对俄罗斯辉煌的历史存在一份缅怀之情外,更是在呼吁一种可以经由时间传承的“艺术精神”,而这种艺术精神在沙皇统治时代意味着俄罗斯人民特有的坚韧和毅力,因为冬宫所在地圣彼得堡城,是彼得大帝带领俄人民在无边的沼泽和幽暗的森林中建立起来的,在建立了圣彼得堡后,人们陆续建造起冬宫和Hermitage博物馆。
因此在现代俄国,艺术精神同样包含这样的含义。
也是因此,圣彼得堡被认为是“永不没落的俄罗斯方舟”,我想,这里指的建造圣彼得堡的精神无论在何时都能帮助俄人民走出困境。
情感点•一镜到底影片共90分钟,我想看过它的人对其中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在46分钟左右,摄影机从Hermitage博物馆内“走”了出来,其要表现凯萨琳二世慢慢走出历史舞台。
前45分钟作为叙述者视角的摄影机一直在Hermitage博物馆内徘徊参观博物馆,而当46分左右,Marquis和叙述者在博物馆里遇到了凯萨琳二世,她看上去身体虚弱,当凯萨琳二世在其仆人搀扶下,走出博物馆来到馆外的一条积满白雪的长道上,并蹒跚沿着长长的雪道向前奔跑时,叙述者(即摄影机)跟在其后慢慢前推,此时画面里由内景转为外景,由封闭转为开阔,配合着铺满整条长道的雪花,给人一种彻底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如同长时间积压在心中的一股怨气得到释放。
即使之后不到2分钟时间,镜头又转到了室内,在这里,46种转到室外并非是一种偶然。
通常一部精彩的电影都有三个情节点及一个情感点,后者往往发生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通常说来,情感点将整个故事划为前后两半,是主人公情感的转折点。
在这里,Marquis在这个场景发生的前后,在情绪上有了改变,前半部分里,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欧洲拥护者,即对于俄罗斯的音乐、绘画等等一概尽力表示不屑,但Hermitage博物馆里太多的震撼使他本来的信仰受到颠覆,并从这个场景开始,我们会发现Marquis转而主动的加入到了那场盛大的华尔兹舞会中,并最终决定留在这里。
前面提到,整部电影只有一个镜头,采用“一镜到底”的手法,但丝毫不感到镜头的单调,原因在于镜头的推拉摇移做的很漂亮,其时而俯冲滑行,时而平移拉进,在同一个镜头里表现出了多变的镜头特点。
长镜头给我们的愉悦快感是“发现”,在镜头里,我们和 Marquis及叙述者一起发现冬宫及Hermitage博物馆的秘密——彼得大帝训斥部下、凯萨琳大帝急着去厕所、尼古拉斯•凯赛家族的最后晚餐,我们目睹了沙皇的奢华生活、欣赏了上百幅世界名画及雕塑、见证了俄罗斯的步步衰落、遭遇了天使与死亡,最后与叙述者一起乘上“方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泊,漂泊。
大海滚滚向前,历史滚滚向前,昔日的乌托邦已死,我们的心不死,因为相信,“艺术精神”不死。
在“一镜到底”的艺术“猎奇”中,亚历山大•索科诺夫向我们展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精神”的魅力。
喜欢俄罗斯,愿俄罗斯方舟永不沉没。
2006.6.4
【声明:极其主观的影评,含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只是出于热爱分享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仅在豆瓣和bilibili发表,不同平台评分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欧亚大陆的弃儿随一场贵族舞会的落幕与欧洲彻底分道扬镳,却又悲哀地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脱离苏联,在迷茫中找寻下一个方向。
俄罗斯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又有谁知晓。
无论如何,时间这场舞会永不终结。
每一个参加舞会的人都无从左右命运,只能把自己交托未来,最后的结局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时间点退场,或喜乐或悲戚。
【P.S】参观过冬宫并对俄罗斯历史有一定了解之后,再看这部影片会非常有代入感,似身临其境。
法国先生退场的那一刻我莫名流下泪来。
第二遍,看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放映场。
一片点缀着噪点杂纹的黑暗中,白色的字体静静地浮出荧幕又被淹没。
当最后一行"Alexander Sokurov"出现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上帝伸出手,亲自给我的嘴里送进了一块饼。
紧接着,索库洛夫那低沉得有些枯涩的嗓音就响起了。
我的激动和感激彻底决堤,两滴眼泪溢了出来。
这嗓音,贯穿在他的每部记录片里,带我游过北冰洋,走过塔吉克斯坦的边境,引领着我在苍茫和孤独的四季中体会精神的富饶。
在看过他长达5小时的记录片Spiritual Voices后,我从各处收集出现在片中的古典乐,还抓出结尾的主题音乐和他的最后一句旁白,作为这张“原声”的第一首曲子。
对他的嗓音,我再熟悉不过;对他的崇敬,是看过《父与子》之后的少年阴影沉淀出的一种cult。
几年前在上海买的《俄罗斯方舟》的碟,记忆已经模糊,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结尾瞬间开阔的白色海洋。
现在看来,索库洛夫其实有着相当分裂的灵魂。
一个他,执着于剥离一切世俗杂陈,将视线聚焦在人类个体最本质的情感,不论是无名无性的农民,还是颠覆历史的领袖;而另一个他,则退居天边,站在云端,将文明的种种场景拼贴进同一本相册,连同人们棋子般的命运。
《俄罗斯方舟》就是第二个他的作品。
一个无名无形的时空穿梭者,跟随着19世纪的法国旅人,从圣彼得堡的冬宫开始游荡,一个房间一个时代,串起俄国几百年的历史长河。
在一个层面上,这是索库洛夫对本国文化一次致敬式的自我诠释;在另一个层面上,这个被起名为“欧洲”的黑衣旅人,也以他格格不入、自命不凡的身份引出了俄罗斯在整个欧洲文明中一种尴尬的境遇。
“欧洲”时而和方舟上的人们亲昵友好,时而又和他们产生冲突。
每当这个不速之客大出诋毁俄国文明的厥词时,索库洛夫所扮演的陌生人总是吞吞吐吐,最多只是胆怯地示意他住嘴。
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舟》是导演对俄罗斯民族自我身份认同的一次探讨,也是他对全人类逝去文明的一曲挽歌。
这曲悲歌,在最后一次宫廷舞会结束后才唱到高潮。
恢宏的交响乐被七嘴八舌的碎语取代,衣着华贵的人们挤进管道般的长廊。
他们鱼贯前行,却不料一个时代已经嘎然而止。
进步和倒退,只是一个朝向问题。
索库洛夫让旅人继续走,旅人反问前面还有什么?
结尾告诉我们,再前面,是方舟外冰冷浩瀚的海洋。
每次站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我都会有同一个强烈的念想,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惊动任何既定细节的前提下亲身经历一场历史的再现。
在《俄罗斯方舟》里,我这个念想实现了。
100分钟的一个镜头,前两次拍摄都因技术原因而中途告罄。
第三次——也是客观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后一次拍摄——成功了。
据说,有一个欧洲电影摄影奖项提名了《方舟》的摄影师,但索库洛夫回绝了这个提名。
他的理由是,这部电影是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应该被独立强调。
在俄罗斯这片寒冷而苍茫的土地上,注定会孕育出更多悲天悯人的灵魂。
在《方舟》里,尽管索库洛夫藏在镜头后面冷静地念着旁白,努力保持着一种记录片式的气质,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无法抑制的暧昧。
很多人单凭长镜头这一点就推崇《方舟》,自然地,有些人单凭这一点质疑《方舟》。
其实,长镜头只是一个形式。
即使没有长镜头这个概念,索库洛夫也会选择以这个方式来完成这部片子,也会安排这么多耐人寻味、充满象征的细节——这来自于他关忧本国、乃至人类文明的一种胸怀。
就像一个影评人曾说的:“如果电影是一场梦境,那么每一刀剪辑都是一次唤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库洛夫是造梦的大师。
影片放完了,灯亮了,我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
一位老阿姨侧着身子从我前面走过,自言自语地说:“瞧,这位还沉浸着呢。
”回家路上给好友发了条短信:“太TM爽了,字幕滚完我整个人还呆在那里。
我爱在电影院里看好电影!
”一个小时后,他回复:“我完全能体会那种感觉!
”看电影为了什么?
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究每个细节,或者驳斥他人的好恶观点。
我只知道,那种深入骨髓的强烈观感是无价的。
感覺很多人沒看懂這部直擊心靈和人生的片子,如果沒看懂就多看看關於歐洲的史書,多瞭解十八十九世紀的上流階級與貴族的生活風化。
看到百度百科上的短評,真的不知如何評論,作為一個百科把如此帶有個人主義的評論放在上面,影響未看者的判斷。
如果你一開始就帶著看猴戲的心態看它,它自然就是一場猴戲,有些東西其實不是大眾的,它並不屬於每一個人,自然有些人難以理解而誇誇其談,卻仍不知自己的無知與粗魯,天真的把它當作一種直率的表現,隨之,很多無知的人便聚了起來,詆毀起來:「哎,你沒看懂啊?
」「我也沒看懂不知道什麼片子,就是個炫技的片子,沒什麼內涵」「就是,就是」沒錯,這就是公眾。
記得影片最後,暗喻人生宦海浮沈、變化無常,聯繫那些貴族最後的命運,讓人不禁惋嘆,究竟人生如何?
发布于 2016-03-3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个世纪已经飞逝而去, 一座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那是我们北国的花园,那是我们北国的奇迹。
它在阴暗的森林和沼泽,傲然地崛起、巍然屹立。
……古老的莫斯科黯然失色,怎么能和这座新的都城匹敌:它恰似一位年老孀居的太后,在刚刚执政的女皇身边侍立。
——普希金 在天涯影视,被泉妹妹邀了要探讨《俄罗斯方舟》,我有什么发言权呢?
第一遍虎头蛇尾,第二遍走马观花,倒是的确留心Sokurov90分钟一个的长镜头,但那有能怎么样?
先尽情地矫情——挺喜欢,喜欢到说不出——Sokurov的意图太明显了,那个作为导游的19世纪法国驻奥地利大使,基本上代表了欧洲文明的精髓,从最开始对俄罗斯文化的不屑一顾,到最后几乎是顶礼膜拜,与其说是西方逐渐接纳了处于“东方”的俄罗斯,还不如说是俄罗斯在进入西方“文明社会”中经历痛苦与嬗变。
Sokurov既小心翼翼,又雍容大度,他挑了珍珠串成华美的项链给你看,同时也指给你项链绳索的老旧。
可是,俄罗斯的方舟,却惟独少了心脏莫斯科。
莫斯科的缺席,窃以为也是老索选景的局限。
因为只在那一座美术博物馆爱尔米塔什(Hermitage)——俄罗斯最负盛名的宫殿里兜兜转转,一个长镜头一跟到底,也就只能在有限空间内纵向做文章,而无法横向旁征博引了。
他要达到某种技术上的极至,必然放弃许多。
后来想到老索的片子(虽然有说他是老塔的接班人,但是两人的风格、作品气质明显不同),几乎都是把情节设置在逼仄的空间内。
比如《母与子》,说好说歹,咬牙看完了,母子两人在陋屋内相依为命,儿子偶有在林间,却几乎是独处,广大的空旷下个人如此无力。
《父与子》,有些微远景和街道的勾连,但是真正的内容都充斥在山城某处的阁楼内。
《坚忍的航程》,水兵们在潜水艇内重复着机械的无聊的生活。
还有他饱受争议的那部希特勒与爱娃的片子《Moloch》(1999),元首与身边的近臣龟缩在“岩穴”里,他无限的野心只能在一个城堡内膨胀。
《俄罗斯方舟》,彼得堡那个美仑美奂的方舟,说到底还是个孤岛,仅仅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精华,可是,的确让人看不到根基。
老索的意思是从一个“点”激发出汹涌的潜能吗?
补充一些幕后:影片在2001年12月23日一天内拍摄完成,在圣彼得堡是件空前盛事。
当天下午13:50开始,15:18结束。
这一天被称为“这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摄影机在90分钟内转换过36个房间及楼梯走廊,穿越4个世纪。
影片在2003年5月在圣彼得堡放映,祝贺它的300年生日庆典。
法国驻奥地利大使——侯爵de Custine,历史上确有其人,写过一本著名的关于他19世纪早期在俄国圣彼得堡游历的诽谤性的书,因此被认为是“恐俄分子”受到谴责。
《方舟》该是《父与子》之前的作品。
辨出俩人:法国大使在通过某厅(我也太不专业了)时,有个傻乎乎的小书记员,围着高谈阔论的大使转,一脸狐疑,那个是《父与子》里的邻居萨沙;大使在一副画作前质问一个小青年,小青年惶惶惑惑,那个是父亲执行秘密任务而下落不明的费奥多。
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全程只使用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进行拍摄,据说本片之前进行了三次拍摄,但都以失败告终,而第四次万幸一气呵成。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文艺的俄罗斯历史书。
影片中不断的贯穿着俄罗斯,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沙皇时代,沙俄,富丽堂皇的宫殿,舞会上的贵族的彬彬有礼,长廊里辉煌的艺术成就(虽然都是欧洲的,这里也在暗示沙俄的欧洲化之路)。
而在这些“热”的中间,也有“冷”。
俄罗斯有一句名言:自由是无价的,但是这个代价也太昂贵了,不知这是指拿破仑入侵沙俄时的圣彼得堡的坚壁清野,抑或是农奴赎身时需要付出的高昂价格。
这里只有相框,却没有画,而还有一个棺材,里面难道盛满了尸体么?
他们只想要橡树的种子,却不想知道如果栽种橡树文化,树倒之日,便是末日。
刺裸裸的讽刺吗。
在长廊里,有一句话让人鸣醒,我们打败了拿破仑,却留下了他的一切,这是何种的震耳欲聋。
最后,当舞会结束后,宾客陆续离席,有一位年轻的贵族女士感叹:这好像是一场梦,这的确就像一场梦。
伟大的沙皇时代结束了,最后俄罗斯还剩下什么呢?
最后这场梦以一个通向大海的门而终。
“先生,先生,真遗憾你不能留在这和我一起,你将明白所有的事情,看,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强烈建议观赏本片的时间一定要用音响或是戴上耳机,全片贯穿的音乐真是好美。
Time is the historian's friend, but space is often our enemy. A sense of desolation arises spontaneously in deep beneath my surface of heart. So keeping closing eyes and running forward. Is it correct?
双子座的Sokurov和大家一样,艺术产品必须具有自我严肃的质量。
但由于已经偏离娇柔造作,呈现的画面确实能够带来有意义的震撼。
他的电影不能使你的注意力在全部时间里集中。
把你带到空旷的广场上闲散的游走。
你和镜头的互动在精神最底层萌生。
刺骨的控制力将你的血液重换一遍。
这便是片中若干镜头的力量:开头类似幕后的场景,画廊,少女狂奔,管弦乐团,以及重量级的结尾人群。
虽然[FAUST]作为更复杂的题目和内容可能比这部电影更出色,但它成功的为[FAUST]的优良品质奠定了绝对基础。
这是对电影工作者强烈的鼓舞。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是奔着影史No.1长镜头慕名而来的,但肯定会让大部分人失望而归,其中就包括我。
然而我的失望点在于我自己对于俄罗斯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电影中拍摄的艺术作品我明明知道在暗喻着什么东西,但我就是干瞪着眼睛不知所云,就像在考试中想起一个知识点自己没复习而放弃了好几道题一样无奈。
虽然想要完全理解享受这部电影门槛不是一般的高(感觉此类艺术片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对通识艺术鉴赏的范围了,大概只有博览群书的巨佬们才能于此谈笑风生),我对于里面的艺术作品什么的也没有任何了解,但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我还是能看懂一点点。
看到一半不到的时候并没看出来剧情的大体轮廓,我还以为是一部完全追求形式舍弃剧情设计的片子,也就是整部片子以镜头运动轨迹为主线,以旁白做引导的沙皇俄国历史的舞台剧式的重现。
结果发现很明显的剧情就发生在第一视角的“我”和那个奇怪的法国外交官的对话,一些细节性的表述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重现(群众演员的戏份)上面。
法国外交官从一开始的不屑到最后的“我要留在这里”足以说明这段历史所带给他的艺术精神已经完全掠夺了他的心,从信仰到艺术作品,从目睹会见伊朗使节到体会宫廷之华丽,从贵族惬意的生活到快乐的舞会,没有一个是不让人感到惊叹的。
但其中也有一些比如说在谈到政体的时候被驱赶的情节表达了一些对于意识形态和君主政权的思考。
还有进入阴冷的做棺材匠的房间暗示着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思考,具体可能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或者莫斯科保卫战,导演在此安排外交官和棺材匠如此剧烈的冲突可能就是表达残酷战争对俄罗斯人们内心造成的创伤,即便最后以胜利告终。
总而言之,看似轻松的“文化之旅”的外衣下,是导演对于这段历史逝去的嗟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大概便是这种心境。
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用轻松的方式描绘沉重的历史,为逝去的文化而叹息。
但是呢这部电影最吸引我们的地方还是形式结构,毕竟史上最强运动长镜头。
在另外一篇影评里看到的介绍,两千演员,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斯坦尼康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看的时候我就感觉三种形式上的东西似乎在这里面用得相当完美:最简单的长镜头是眼睛,历史最精华的浓缩在博物馆,时间的连续性的最直接表达就是长镜头衔接。
所以这部电影以第一人称视角,用对话的形式观赏者博物馆里陈列起来的历史和舞台剧演员们的演出,真真假假,确实有些历史代入感,一气呵成。
中间镜头的拉伸和缩入把握得也很厉害。
演员们也就在人少的镜头中和一些特写中进行的临场调度,我在看的时候就似乎能想象到隔壁房间里的演员们正在整装待发。
当然追求形式就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牺牲,比如说,虽然灯光师傅非常辛苦,但是在如此长镜头里面很难做到完美的灯光,甚至很多都是用的楼内或外面的自然光,有的地方就很亮或者暗。
追求拍摄固定景框内容的时候的细致打光是不可能的。
另外同理的还有声音,基本上是房间有多空旷就有多少回音,倒是真的有在逛博物馆的感觉,但有时候他们说话会很模糊很混乱,但这也都是在所难免的。
此外还有出现群演故意躲避镜头和不故意直视镜头的尴尬。
方舟,来源于《圣经·创世纪》。
在最后充满方舟意象气息的镜头也是导演想在这部片子中表达的主题:那盛世不再如我所愿,乌托邦也消逝了,只有历史和艺术精神幸免于时间长河的破坏,算是一种感慨吧。
因为我对这里面的艺术一窍不通,也没办法深挖类似于信仰与艺术的关系,镜头给到了《有鹌鹑的处女地》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之类的问题。
但是旁白和镜头已经给了很多提示,我也在其他影评的启发之下对电影内容有了一些认识。
把这部片子当做是自己的艺术片入门吧,不博览群书就会像我现在这样附庸风雅,体会不到真正的艺术内涵。
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历史交叠 长镜头成为形式奇观 用空间表现时间 用时间表现空间奇观关于电影本体与时间的设定 近时代的人可以对话 法国老头是近代欧洲摄影机后的主角是近现俄罗斯全程灵动的主观视角长镜头 主角一直不露面(苏州河) (评论里自己没到观影门槛没看懂的就说没看懂 别扯别的)一封写给俄罗斯民族欧洲时代的情书俄罗斯是一艘大船 在海上漂泊颠簸 只能不断向前 不知终点 不知归途开头独白悬疑式的精神穿越奇观黑衣法国老头和独白的布莱希特式间离:完成了行走阅览俄历史文化边走边评论的文化散步 不仅如此 时间建立起的个法国老头的友谊 与老头留在末代舞会的那句:再见了 欧洲 对应 再别历史就像再别了儿时的朋友 古典的文化 历史的感伤时空的交错不仅在于人物走过冬宫每一个空间代表的时代 也在于和路过的历史人物相撞越到近代越被驱逐 正是末代沙皇的统治危机卡德琳娜二式皇后为了俄罗斯在欧洲的统一而在雪中奔跑 路过大火后的亚历山大一世穿行在波斯王子来朝觐见的外交礼上 路过苏联叶利钦时代的灰暗的东宫哀歌宫中女孩像小鸟一样追逐 浪漫的怀念最后一场大戏是帝国覆灭前的最后一场舞会 摄影机随着贵族音乐和舞蹈完成最后优雅的狂欢 曲终人散 俄罗斯民族走向何方?
舞会的散场也是历史的散场 和欧洲时代的告别 但悲壮的处在历史中的贵族仍无法听到那未来即将敲响的丧钟历史之歌 历史之洋 注定漂泊闭着眼往前走的俄罗斯方舟
最喜欢的镜头还是小女孩追逐打闹跑过走廊那一幕。
窗外光线明朗,高明度打光让这些小精灵们美得心醉,美得脆弱。
还有电影最后,镜头在楼梯转角从一对夫妻身后越过,看到浩浩汤汤的贵族一齐慢悠悠又热热闹闹地向远方走去——这不就是历史的洪流吗?
大多数人无意识的被它裹挟,热热闹闹的向前走,不曾停留。
这时候有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了,回头逆着人流去寻,这不就是不经意间伴随着回忆往昔,追溯历史的荧幕外的我吗?
镜头慢慢慢慢收束,走廊的灯光逐渐转暗,镜头推到了一面空着的墙上,墙外是黑色翻滚的海洋,海面上飘着雾气。
“看,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那些小女孩注定会长大,会成为那些在舞厅中女孩子中的一个,然后嫁人,然后在生活中挣扎失去原有的光芒,然后老去,成为一抔白骨。
文明也一样,再奢华迷醉的建筑的经历也一样。
盛筵必散。
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实有实无。
又如何?
赏心悦目一镜到底的斯坦尼康运动长镜(变焦与环绕),在冬宫轮番登场的俄国历史重要人物,仿若安哲开放性时空观的极端呈现,但难免乏味。以摄影师+旁白与外交官两个叙事者介入作间离,怀古伤今的感念与对艺术品/观赏者的凝视。汪洋上的俄罗斯方舟,亦是对俄国与欧洲若即若离关系的一个象喻。(8.5/10)
重看一遍发现电影拍到的画作也是反光严重看都看不清😂圣彼得堡和冬宫给人印象相似,都是暴发户老俄想用力追赶欧洲老大哥、学到表面浮华却没有真正的自身文化底蕴之作。就好比老美的拉斯维加斯。十月革命之后的反而更有民族性吧。不过博物馆馆藏的确很棒,电影没去拍法国部分实在可惜~
#2022.10.29 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 虽然一镜到底,但实质性内容并不多,只是历史的一瞥,不过冬宫实景的镜头倒是让我想起了之前自己去的时候,有些熟悉也算是回味了。前外交官角色的设置并不讨巧,反而有些反感,还不如把镜头留给博物馆和重现的历史画面。
除了导览片既视感我还看出了一股痴汉尾行味 我Fong了
非常喜欢,古典美,艺术美,油画,音乐,建筑,华服。最后20分钟舞会,奢华登场,华丽退场。俄罗斯电影。
对于不懂艺术的我来说,女皇走在雪地中的两分钟让我也好好透了口气
一味的炫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很佩服導演的場面調度能力,不過電影有些缺乏思想性,而且如果不是選擇在博物館拍攝的話也許很難用單一長鏡頭包容那麼多的信息量了.
传说中的就九十分钟长镜头。。。。沉闷。。
全球剪辑师协会2012年投票选出电影史上最糟糕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全票当选
An uninterrupted 95-minute single take fusing cinematic ambition and historical meditation, a 21st-century masterpiece condensing 300 years of Russian art and history @资料馆 | 181012 游冬宫后重看
当时间可见,历史的辉煌与没落,伟大人物和无名者、宁静与喧闹、傲慢与谦卑都成为河底的沉积与无价值的沙砾,越发显出人类与人类历史的渺小与可笑。
带有奇幻色彩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宫殿游览记。—— 应该是在2012年得知这部一个长镜头拍到底的电影《俄罗斯方舟》,然而拖了这么多年才终于一分没快进地完整看一遍。就故事而言,于我有些预料之中的无趣,与影片拍摄难度颇大的长镜头相结合,不免有种“形式大于内容”之感,相较之下反倒更喜欢《大象》《鸟人》等长镜头名片(话说,用特效抹去“剪辑“痕迹的《鸟人》本也可以一镜到底,然而电影最后却分镜了,于是就没成为《俄罗斯方舟》后又一部全片就一个镜头的电影)。拍摄花絮:1.电影在一个镜头内拍摄完成。前三次拍摄都因技术上的难题而中断,第四次终于大功告成。2.由于俄罗斯国立美术馆即将要关闭了,制片方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拍摄。3.超过四千五百人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包括台前幕后,如临时演员、女裁缝师、剧组工作人员和博物馆员工。……-9799
电影的“重现历史”对我而言是懵逼的,如果不看简介,很难知道压缩了近200年的历史。但即使观影信息打折扣,依然可以直观感知视听的魅力。又一次,电影延伸时空边界,现在看来依然惊叹。更吸引我的不是镜头后的幽灵,而是那个在镜头里出现又消失、在过去与现在游走的外交官,似乎在寻找一种当下语境里个体与艺术/文明/历史的对接方式。
长镜头的妙处在这里得以体现 叙事者和旁观者合二为一 灵魂或说意识深入其间也向外抽离 游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两百年俄国历史一隅速览 这是时长为99mins的单频闪回//最后选择留下也不难理解 方舟作为承载保留下一部分的俄罗斯 “别了 欧罗巴”
一个长镜头到底, 上课看的实验电影。可惜没怎么看懂。
全片真的只用一个镜头?
为什么有人看得见老头有人看不见?他说闻到福尔马林味儿是什么意思?他遇到的几个奇奇怪怪的人比如吹气的那个是干嘛的?……诸如此类,所以没太看懂。我始终坚定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流畅好看,不喜欢这种自HIGH型。问小Z这电影到底想讲什么,他倒是一语中的:“就是说我们俄罗斯以前也很牛B”
先标记!看完欧洲史就来看!2017.4.6日00:05想看,至2022.10.5日14:37第2009天。每个人或国家都会迷恋曾经阔过的时候那优越感,然后感慨历史长河漂泊中自己的渺小。一开始偏要引着我入睡,后来也顶多记住了冬宫火灾1837年12月…
#202305资料馆#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是为观众设置了门槛,如果不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很难理解其中与艺术无关的内容。一镜到底无可指摘,场面调度功底深厚,两位主演演技颇佳,构图画面美不胜收。总体来说还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