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面对公司里的勾心斗角、利益纷争,让我看这部电影时有了不同的感受。
它吸引我的不是演员,不是画面,甚至剧情都不算,真正让我看下去的是我似曾相识的那些政治阴谋与险恶人性。
当那个老头派Etain带领将军去打皮克人的时候,我下意识的觉得这是个阴谋。
Etain肯定不是罗马这头的,但是那个老头知不知道Etain是奸细呢?
或者那个老头不知道Etain是奸细,但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在明知第九军无法打败皮克人的情况下,故意派他们去送死?
不要以为我想的多了,因为在工作中碰到了相似的情形。
本来根本没有希望成功的项目,领导却要求必须要做。
难道领导真的傻到不知道项目必死无疑么?
不是,做这个项目不是为了项目本身,而是为了背后更大的“蛋糕”。
然而,这是一件必死无疑的事情,项目本身死掉不要紧,失去斗志与信誉是大。
也许,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而故意输掉某场战斗,但那些一定是阻击战,战斗的目的是拖住敌人。
即使战斗失败,只要拖住了敌人,就达到目的,那就是胜利。
可是,有些事情明显就是为了政治家们的个人利益而让战士们送死的。
从战士的角度,打仗为了什么?
如果让他们知道,Fight for nothing,战士们会怎么想。
这也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难道也要沦为领导间斗争的牺牲品么?
Thax给了黑哥们一刀使其命丧狼群,因为他认为黑哥们可能会嫌自己跑的慢而将自己“解决”掉,索性在你对我下手之前先“解决”掉你。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不妨小人的黑手。
而更多时候,我们知道谁是小人,却因为工作、关系等原因不得不与之为“伍”,就像Dias知道,Thax不是东西,却又不得不与之共骑一马。
与小人打交道的经历使我们学会了容忍,但是,记住,不要妥协!
最终,Dias看清了事情的本来面目,知道了这不过是罗马政客导演的一出闹剧,明智的选择了和心爱的人生活在远离尘世的地方。
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最正确的选择。
作者"最后的尼采"算是说着了:堂堂罗马第9军团的战术,大大的被编导诬蔑荼毒了。
Ridley Scott拍角斗士,HBO拍的ROME,那里面中规中矩的罗马方阵都是现成儿的,编导居然胡编出那么幼稚低能的将军和军团,我呸。
再者,Roman Britain是英国历史特庞大的一支,资料丰富人才齐全,得,一概被编导忽视。
我再呸。
然后就是铁人3000项的大逃杀。
要表现战斗的残酷,拜托你能不能现实一些?
剧情,画面,节奏神马的不是一塌糊涂,就是平庸的要死。
当然,Michael Fassbender还是一如既往的养眼:那盈盈一握的小蛮腰哦!
我看了这么多肌肉男的身材,腰能这么细这么诱惑的,他算是翘楚。
这个德国人,这个爱尔兰人,唉,他怎么就那么欧洲那么好看....(豌豆眼叹气中)
凭借一部恐怖片《黑暗侵袭》而名声大噪的英国导演尼尔马歇尔,以他逼仄、血腥的重口味和阴森冷郁的画面风格,不仅把一批恐怖片的铁杆粉丝招至麾下,且获得了当年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导演的殊荣。
随着09年另一部恐怖片《世界末日》的推出,在影迷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影评界好评如潮的同时,观众似乎已经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导演界初放光芒。
正当影迷们翘首期盼他的新恐怖片问世之时,尼尔马歇尔却突然转换风格,推出了这部《百夫长》。
虽然他在《百夫长》中还是坚持了一贯的冷郁血腥的拍摄风格,而题材却已截然不同。
《百夫长》取材于古罗马帝国的一段真实历史,影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男主角的战争经历为线索,演绎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
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做得确实很到位,暴戾张扬的罗马士兵,犀利冷峻的美女骑士,再加上血腥阴暗的画面质感,无不给观众带来一种战争史诗大片的视角震撼,可这种感觉很快就被几个士兵疲于奔命的荒野逃生情景坏了胃口,按说这种相对空间较开阔的野外场景,很适合战争场面的调度和发挥,然而该影片呈现的却只是介于猫捉老鼠般低幼层面上的敌追我逃。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还是能明显感觉出导演试图在这七个人物的逃跑过程中做些文章,并借此打出几张关于讨论人性的牌。
可令人惋惜的是,尽管人性的诸多弱点,如恐惧、背叛、怀疑等都在片中有所体现,但却没有深度挖掘,仅止步于象征性的浅尝辄止。
倒是影片对白中无处不在的英式冷幽默,让我几度忍俊不已。
显然, 导演想在片中融入的要素很多,如国恨家仇、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脆弱、爱情以及霸权者的阴险等。
然而这些在战争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若是没有一个相对丰满的故事架构来支撑,就只能使影片停留在浮浅的打打杀杀上,给观众留下的也仅限于有限时间里的视觉效应。
像《百夫长》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叙事模式,虽然最后想借男主角在爱情上的回归,以图使影片的主题实现最后的升华,但不幸的是,在虎头蛇尾的故事架构面前,已回天无力。
所以,该片仅凭画面的精致恢弘和神秘历史题材所带来的伪史诗气质,依然难掩内涵的虚弱与空洞。
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与经典肯定无缘,但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已绰绰有余了。
1,僥倖逃生的士兵深入敵後去救將軍,不能吧!
2,英國土著不打掃戰場,說道有人查看倖存者的時候,立馬跑出一個,面對5、6名羅馬士兵,大喊著沖上來送死。
3,羅馬士兵從懸崖調到河裡,那水也太淺了,不摔斷腿才怪。
4,最後决鬥時候太簡單,基本是一對一對砍,沒有利用地形。
不如韓國那個《武士》守城好看。
5,開頭那個啞巴出場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僕人刺殺總督的場面,實在很無厘頭。
平心而論,氣氛不錯,情節稍顯幼稚。
再有,大英帝國當年的山水真是壯麗啊!
我一直把字母看完,只爲看航拍的壯麗風光!
心裡有點疑慮,這是現在的英國么,不是在新西蘭、加拿大拍得吧?
公元117 年,罗马帝国疆域跨越埃及和西班牙,最东延伸至黑海。
但是,在不列颠北部,罗马帝国的扩张却面临着当地野蛮人,即皮克特人无情的游击战式的阻击。
百夫长昆图斯·迪亚斯(迈克尔·法斯宾德),作为罗马边境曾经在皮克特人袭击中幸存的他,奉命随同罗马军团中的常胜军团——第九军团,前去剿灭皮克特战士。
但是,当军团进入了陌生的苏格兰高地,遭到了皮克特人的伏击,军团统帅维流士将军(多米尼克·威斯特)被俘。
昆图斯经过殊死搏斗,带领7名幸存者希望救出维流士将军,但却失败,而后他们不得不一边面对恶劣的地形和环境一边躲避皮克特人无情的追捕。
殊死的搏斗后最终,只有3人幸存返回罗马帝国的控制地,可是当他们却被认为是总督重返罗马的政治绊脚石,要杀他灭口。
无奈之下他只有再次逃亡,逃到皮克特人的地盘上。
本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一桩悬案,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常胜之师第九军团在入侵英伦之后,神秘覆灭,众说纷纭,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历史真实性难免受到审视。
马歇尔则选取了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即第九军团被当地原著皮克特人围剿,全军覆没。
本片除了题材以外情节上并无新鲜感,实际上只是一部追逐电影,里面的杀戮镜头显得血腥、野蛮。
看多了西方的古代战争类电影会对本片见怪不怪。
理论上,本片也是解闷儿用的,可惜有点拖沓,对于历史的探讨还没有骑马的镜头多。
关于百人队长百人队长(百夫长,英文Centurion)在罗马军队编制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衔。
百人队这个编制的历史一直可以回到瑟维尔斯时期(前6世纪)的伊特鲁斯坎人(Etruscans),罗马人(Romans)的军队。
最初的百人队长由该队的士兵中推选出来。
后来的百人队长由罗马护民官任命,然后通过军团指挥官的认可。
在早期帝政时期百人队长是由罗马省份的执政官任命的。
但这种任命是基于军团指挥官和护民官的推荐下产生的。
如果候选人在高处有影响力的朋友,甚至罗马皇帝也可以干预百人队长的任命。
百人队长经常让人想起是由于有战功从普通士兵中提升到这个位置上的。
但这只是挑选百人队长的一种方法。
罗马禁卫军士兵在服役满规定的16年后也可以被任命为普通军团的百人队长。
甚至于象equites这样的平民骑兵也可以直接申请百人队长一职。
要成为百夫长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士兵,还要是有很多知识的人。
因为百夫长不仅要读写命令,有时还要负责一些政治和外交上的职责。
百人队长中最高级别是primus pilus,“第一矛”,也就是第一大队(就是罗马全战里面的first legionary cohort)中第一百人队(双编制的百人队)的队长。
这个军衔一般对于每个“第一矛”百人队长来说只保留一年。
一年过后,该百人队长将退休或者被任命为军营长官,主要负责装备和运输。
这类“第一矛”百人队长一直可以升官进级,比如作为舰队指挥官,罗马禁卫军指挥官,甚至成为省长(只有辅助兵种守卫的省份)。
在早期帝政时期一个军团一般有59名百人队长(9个大队,每个大队有6个百人队)。
第一大队中5个双编制的百人队各有一个。
剩下的54个分配给54个标准编制的百人队。
每个百人队长有一些非委任的参谋官来协助他的日常工作:信号兵(signifer),同时也充当财务,副队长(optio),百人队长光荣后的替补同时也充当“训练官”。
私人护卫(tessarius),队长的保镖。
百夫长在军团里很容易就看出来,他的盔甲是银色的,小腿有两块护胫甲,而且头盔上由羽毛头饰。
百夫长的着装具的方法也很特别,剑在左,匕首在右,也要持盾牌。
百夫长的职责是训练士兵,而保持训练的办法就是用一根的专门藤条鞭打士兵,这种措施在当时很流行。
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和编剧对于神秘消失于苏格兰的第九兵团的一个解答,这支部队当年一去不复返,具体原因直到今天都是一个谜团。
电影场面还算宏大,就是色彩偏暗,故事情节本身真的一般,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劫后余生的人历经千难万险逃了回去,最后被自己人灭口。
不过我有几个疑问,既然是赫赫有名的第九军团那应该战斗力不弱,可是在中了皮克人的埋伏之后各自为战,乱成一锅粥,没有保持罗马人一贯的战斗队形,而且骑兵和辅助兵哪去了?
更别说应该出现的投石车和弩炮了。
奇怪的是那个向导是奸细也就算了,那其他的斥候都在打盹?
我倒是很喜欢那些皮克人的装扮,蓝色的迷彩状,一身毛皮大衣,感觉像维京人或是撒克逊人,或许他们真的有所关系。
我是觉得导演貌似想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引起人们的反思。
那个女奸细是因为全家人惨遭罗马人荼毒才立志报复,罗马人在营救行动中又错手干掉了皮克人国王的儿子,国王已经失去了妻子,现在连儿子也离他而去,悲痛之中要血债血偿,逃跑的过程中有人为了自己得以存活不惜牺牲他人,最后仅剩的百夫长还要因为荣誉的问题被自己人灭口,最后依偎于那个被皮克人视为女巫的叛徒怀里。
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即使是修筑起哈德良长城这样的堡垒也不可能保护罗马帝国永世太平,因为刻骨的仇恨已经扎根于所有在战争中遭受痛苦的人们心中。
这部电影最多6.5分,看在场景和拍摄的面子上
伊莫珍·泼茨其实也不差,老以为那小百夫长会和她来一腿,女巫出现的时候,以为就是她呢,竟然不是,老实说,我非常意外最近看多了剧情,换换口味,感觉还不错,其实我是想给3.5颗星,那0.5给演员,乌尔里奇·汤姆森,一看还以为是伍迪哈里森,却是表演风格也很像,估计是模仿的吧,百夫长,迈克尔·法斯宾德,据说演《无耻混蛋》出名,虽然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过确实是个帅小伙,至于欧佳·克瑞兰蔻,看了她了007:大破量子危机和代号47,只有这部百夫长才注意到她。。
确实美的太不像话了!!!!!!
看到第一个血腥镜头时,QQ就跑开了,然后站在远处责怪我把这个周末的观影给毁了。
的确,这不是我俩常看的影片类型。
但我还是把片子看完了,虽然那个浑身浸透仇恨的女向导一斧斧地把一颗头颅砍下来时我的眼皮也发跳。
故事不复杂,情节不致跌宕,结尾也浪漫的有些随便,能留下印象的就是那些真切的刀剑碰撞,刺激瞳孔的肌肉翻张与血肉迸飞了。
不觉就怜惜起自己还血肉完整,有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命如草狗的时代。
冷兵器直接而赋有情感,一柄剑经年带着身边,慢慢的就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不像枪和子弹,有哪一只枪能够用一颗子弹始终杀人?
在那些修炼的小说里,还有给剑喂养名贵草药,练成神兵的法门。
而一旦施展出来,人的气概、情结就与这些冷兵器融为一体,没有绝杀的气魄,又怎能在生死相搏中存活呢。
所以,哥舞的不是剑,是自己啊。
这让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德国兵在与美国大兵的搏斗中缓缓地把匕首刺进他的胸膛。
那是个挑战视觉的震撼镜头,记得当时我一直期盼下一刻忽地会有个人冲进来把美国大兵给救了,但导演意志很坚决,那个镜头也很长,长得我的胸口都堵堵的,耳朵里也仿佛一直是匕首与血肉摩擦的“吱吱”钝响。
冷兵器,天生就是血肉的脆弱的确切注解。
我们很幸运(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组织上,感谢领导,感谢父母),以保全的生命去艺术那些朝不保夕的存在。
如果感受一下,在一个生命时刻无法保证的时代,我们会怎样呢?
苟延残喘、委屈求全、及时行乐,还是迸发出了无谓的气概,闹个天翻地覆?
不过这让我多了丝感悟去了解那些自残身体的行为艺术家们,据说把自己用钩子穿过皮肤吊起来,是用那种痛感去感受生命真正的存在。
也许,唯有刀剑的冰冷更能真切地体悟灵魂的温度吧。
不过,我坐在空调房里,喝着参泡枸杞,说着这些废话,那个被女向导砍头的罗马兵一定很想来将我这颗头颅。
但凡喜欢古罗马军团的人一定知道“第九军团”,或者称为第九“西班牙”军团,这是在罗马军团中名声赫赫被誉为最最威武的军团,在他们的历史中只有“胜利”两个字,但最后对于第九军团的失踪现在只有后来研究者的推测而并无实质证明。
我是相当喜欢罗马军团的,许多人认为其过于暴戾、血腥、杀戮,但那种手持长、短剑、长矛及盾的厮杀,人与人近距离的对决,简单粗暴的暴力美学却十分吸引我,这是勇士的战场。
在《百夫长》中,你会见到头颅被砍下,血溅四方的镜头直至习以为常,甚至看到了脑袋如西瓜般破碎的情形,如果说《Kill Bill》的血腥暴戾随着色彩抽离的拍摄方式被赋予经典,《百夫长》中粗暴直白的拍摄会让你质疑自己是否嗜血。
弱弱的说一句,个人一直认为人皆是嗜血的,你没有被激发而已,但也许某天……嘿嘿!
观看《百夫长》是对第九军团的妥协,但影片并非像《300勇士》一样纯粹为了勇士们而拍摄,有影评说这是英式的勇士风,也许吧,这是导演与编剧的事。
影片中对于第九军团遭遇陷阱已近全军覆没的剧情还是应该参照历史为准的,此点我始终非常质疑。
好吧,号称晕血的自己确实相当痴迷古罗马军团这类影片的,这绝非中国功夫武打时的爽,而是正如前面所言,那是激诱发了我内心嗜血的激情。
很遗憾豆瓣上《百夫长》的得分不算高,其实大量航拍让情节在血腥暴戾的直观感觉上已被拉升拉展而稀释稀薄。
冷艳的雪景压制了战血展示出的狂躁,你需要屏息静气穿过杀戮而冷感的森林,你需要冷静而清醒的看这场追杀报复的游戏。
我对《百夫长》是竖大拇指的,我相信喜欢古罗马战争的人会有所共鸣,因为这原本就是极端的片种。
接下来就是——《失踪的第九军团》。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导演你哪怕用了成吨的血浆,堆成山的尸体和正面劈开人脑的重口镜头,也掩盖不了其下奔流激荡的言情少女心……从一开始的裸奔法鲨在雪地里凹着美好的小蛮腰滚来滚去什么的,我就已经很懂的察觉到了( ̄y▽, ̄)╭ 这种衰神附体的主角,带队队亡,入团团灭,走哪哪死人,这跟八点档闽南语苦情剧里爹死娘改嫁老公得肺痨的小媳妇有什么分别啊!
然后倒叙回去的攻城战,打不过人家就算了,为毛其他部下都是一刀一个死,只有他幸免呢?
我只好猜测那些打败他们的蛮族人一定个个都对他一见钟情。
要不然片子一开头就该把他剁了了事,干嘛还要敲晕了带回去剥光衣服一群人推来摸去的(干得好!
)(其实你们的一大传统就是睡战俘吧)(导演不要在关键时刻黑场好嘛)之后被他跑了还恋恋不舍的追,骑着马追上他的时候我觉得大概有三百多次机会随便从后面扔一斧子就干掉了,他们偏不,偏要逼到人家穷途末路,仰天跪地,眼泪汪汪(脑补)然后就……被终于赶来的第九军团救走了= =+再然后山沟里被蛮族伏击,小媳妇屁事没干,骑着马刚出镜就摔沟里去了= =+然后搞笑的就来了,法鲨一脸血苦逼兮兮往前爬,爬一步一具尸体砸下来被压住,再爬一步又掉下来一具尸体被压住,等到漫山遍野的尸体压到他脸都看不见的时候,我没忍住足足笑场了5分钟。
对不起啊死去的英灵们……其实导演很想让你们悲壮的,但是看着这个画面很难让我不脑内配唱金包银啊!
——别人的性命是框金又包银,阮的性命不值钱……(爬爬爬)接下来就是不停的跑啊跑啊跑啊跑,继续遵循着苦情女主角腆着个苦瓜脸自己活得好好的身边人只要对她好点的全都领便当这样毫无悬念的苦逼剧情。
然后啊真正的女主角出场未免也太晚了吧!
晚到连床戏都来不及上就没了啊!
(啥)——————————以下是正经影评的分段————————综合看下来其实……还蛮好看的说,可能是之前太多人说是烂片烂片期待值放低了吧。
我想很多人不爽是因为把堂堂第九军团拍得太傻比了,要是单纯当一个荒野生存片看还是很带劲的!
肌肉男!
打打打!
野蛮女!
杀杀杀!
(我的追求越来越肤浅了)最后那段3V8的对决拍得可凌厉了!
血浆也喷得很大方!
然后啊法鲨的肉体真的太美了,其实你都不用演什么,脱光了滚他120分钟我也不会介意的好吗!
还会给你全五星做奖励!
所以以后演戏你懂的!
(抬头看看shame,好像确实是懂了。
)
除了风景,一无是处
才公元117年 政局就如此昏暗了~!
为毛罗马人说英腔,英国人说极了咕噜话呢。PS:英国电影真是没法看,我都分不清谁是谁,都长一个模样
看到的只有血腥
我管你历史的真相,我管你编剧的水平,我管你导演的特色,它就是好“看”啊
可能是因为对第九军团的这段历史不了解,倒是觉得还行,基本就一士兵重返战场-逃亡-回归普通人生活的历程,有几分奥德赛的味道,避野蛮人追杀的逃亡求生算核心剧情。人物的心态转变不太理想,史诗味也不够,倒是砍杀和血浆非常cult,查了下导演果然是B级片出身。配乐和片头片尾的航拍加字幕不错
有本历史题材小说《Lady of Avalon》就涉及这个时期“消失的军团”罗马第九军团的历史,军团驻地就是今日英国York,帝国时期不列颠行省临近北部边陲的重镇Eboracum。York地名的历时变化也是语源学上的一个传奇案例,可自行了解。
又是一个失败的老雷模仿者,拍的太过无趣,血浆洒的也不够过瘾,淋分
冷兵器电影对我来说都算是恐怖片了,今晚无眠。
有点太短了,二流制作,不过那些战场镜头不错,加半个,三星半而已,亏我一开始很期待
看片名和海报还以为是史诗片呢,却只是追捕电影,人物和剧情过于简单。在《饥饿》中有突出表现的迈克尔·法斯宾德在片中除了满身肌肉外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啊,呵呵~~
悲情的士兵
看着很像日本动漫。
哑女也疯狂……
几乎 每个这种电影 我都是推荐 喜欢没办法 英国电影 另有一番感觉 主人公都是绅士风度 例如美国的特洛伊 主人公 就很风流 皮特 还玩3P呢 另外 第九军团就这样被和谐了 其中说 站长的也是战士 牺牲的也是战士 上帝没有任何损失 很多话都是在预示着现在的一些现象
没想到拍得这么有味道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生辣鲜猛,杀杀杀
我就是喜欢冷兵器这一口
个人喜欢的类型。。 暴力 而且比较紧凑紧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