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吹动大麦的风(台),风吹稻浪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奥拉·菲茨杰拉德,Mary O'Riordan,Mary Murphy,Laurence Barry,Damien Kearney,Frank Bourke,Myles Horgan,Martin Lucey,艾登·奥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士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6

《风吹麦浪》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风吹麦浪》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兄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 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使神差2完美陌生人租借女友第三季针脚恰同学少年豪华游轮我看到了光伪造者无止境的爱鹅卵石萨娜加尔格:十亿分之一童养媳之谜九里达新绿野仙踪记得吗与恶魔有约出包王女Darkness第二季不再征服世界斗鱼Ⅱ我的2008毒家线人暗夜獠牙太阳河巡回检察组小戏骨:黄飞鸿领先者火星一号全优7笑果神之塔第二季

《风吹麦浪》长篇影评

 1 ) 最是可憐壯士心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這是片中最後被槍決的主人公Damien的絕筆之句。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内心被犬儒所佔據,總是看不上所有作出犧牲的人——無論是為了愛情、道義還是民族國家……我認爲生命最重要,爲了那些“虛無的主義”而丟了性命,實在是“不值得”,卻始終未能懂得,何謂“殺身成仁”的奧義。

退一步而言,我也從未懂得那些犧牲的人,心中懷著的有時不是大而空的口號思想,而是切實的一股熱血與激情,再有身在運動其中的身不由己,越陷越深。

本來我以為《風吹麥浪》會是一部愛爾蘭式的主旋律電影,講述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獨立運動中,共和軍抗擊英國殖民者的英勇故事。

主角Damien原本打算到英國讀醫科,後來屢次親歷英軍對愛爾蘭人民的暴行之後,毅然棄醫從戎,加入了愛爾蘭共和軍,從此便走上了戰鬥、流血的犧牲之路。

最後功成身退,或是入殿晉爵,種種如是……若然真是如上所說,我也沒有寫這篇東西的想法了。

因爲它不是一部中國意義上的主旋律戰爭片,而更有種歷史與記錄的味道。

我不說它還原了多少真實的歷史場景,而是講述了民族獨立運動中一些專屬歷史的波譎雲詭。

其中最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那群青春壯士的戰鬥與犧牲。

第一個是堅持用愛爾蘭的蓋爾語而不是英語講出自己名字的一個小青年,結果被殘暴的英國士兵拖入暗處折磨死了,他才只有十七嵗,正是應當如花般綻放的年齡。

不知天高地厚也好,他是如此頑固地要維護自己的民族語言;在英國殖民的影響之下,當時愛爾蘭國内會使用蓋爾語的人只有百分之十五。

小青年當然是壯士,無奈他的血並未立即震撼到男主角,只是之後在火車站見到英國士兵毆打駕駛員和站長,才激起了其反抗之心。

(這裡也是我認爲處理得稍有些急進之處,明明之前還那麽“理智淡定”的主角,怎麽突然之間轉變就這麽大了?

)其後有一個場景,共和軍中的幾個成員被某人問到歲數,十七、十八、十九……你可以說他們年少氣盛,暴躁無知,妄想憑著幾千支槍對抗強大的英軍。

但正是這樣一群人(包括另一些年紀大些的),遭受過搜捕、關押、酷刑、家人的被騷擾折磨,最終用鬥志與戰術和敵人周旋到底,換取了和平與相對獨立——愛爾蘭政府與英帝國簽訂了協議,後者给予前者大部分自治權,但主權上前這仍屬於後者。

影片的分水嶺正是在此,對協議的不滿成爲愛爾蘭共和軍内部分裂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Damien的兄弟Teddy,那個曾經被敵人鉗掉所有指甲的男人,那個在戰鬥中表現得最勇敢最突出的男人,穿上了愛爾蘭政府軍的制服,成爲了維護和平、維護好不容易簽定的條約的自由邦人。

而他的兄弟則指責這個曾經的勇者為懦夫、叛徒,他選擇繼續戰鬥,直到愛爾蘭完全獨立爲止。

各方面協調不能的情況之下,愛爾蘭1922年爆發了内戰,英國人在其中的攪是攪非功不可沒——這是歷史上的結果,而在片中結尾,Teddy逮捕了共和軍小頭領Damien,在懇求其合作、供出武器所在無果後,前者無奈下令處決後者,最後以其一封遺書與妻子的慟哭收場。

妥協以換取和平並沒有錯,繼續戰鬥追求純粹的民族獨立似乎也沒有錯。

那到底是哪裏出了差錯?

兩派的互不信任乃至相互對抗,只是給予了殖民帝國更大的攫取利益之機……但這一切都只能是歷史的旁觀者才能總結出來,身在其中的人,除了沿著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一往無前,直至撞破南墻、撞死自己之外,還能作何种選擇?

在對抗的過程中,雙方都自以為正統,都以為自己可以用任何手段來達到正義的目的,甚至不惜殺死同胞。

誠如Damien親手“處理”年僅十七嵗的“叛徒”Chris之後所想,一旦越過底綫,就再難回頭。

在法理上更爲“正統”的自由邦政府軍,則堂而皇之地利用“維穩”之名,大肆進行各種搜捕,甚至騷擾平民,其行徑與當初殘虐的英國侵略者無甚區別……而正正是這種“兩者都沒有錯”,才顯出歷史的波譎雲詭之所在。

其中令人惋惜痛心的,不是流血與犧牲,而是所謂革命與戰爭中的種種吊詭。

壯士的鮮血,只是一個華麗的冠冕,甚至因爲内斗中敵對雙方的相互詆毀而變得骯髒、腥臭。

他們之中總有一方,要在歷史中背上某种程度的污名,被得勝的一方貶為“X逆”、“反動”與“不得人心”……在我們的歷史中尤是如此。

然而此片卻沒有給我這種感覺,畢竟是一部“非主流”的“主旋律電影”。

我在其中只讀到那些壯士的哀鳴與嘆息。

“壯士”在如今的娛樂時代,已變成一個可以搞笑的符號(諸如“壯士你有了……”的惡搞段子等),卻再沒有人願意回首去向他們致以敬意,哪怕只是淺淺地、鄭重地看一眼。

人們會說,“壯士”只是對“武夫”、“愚夫”的修辭,哪有“仁者”、“智者”、“政治家”那般高貴偉大。

但我想說,只有“壯士”,會為著一個信念、一個念頭甚至只是一股衝動,他可以不懂美妙的辭藻與演講,只是往前,付出青春、鮮血與生命。

而他們的鮮血卻是那麽容易就可以被歪曲被污衊,所以我說他們既可敬,又可憐。

波譎雲詭誠如是,最是可憐壯士心。

 2 ) 《风吹稻浪》: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

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

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

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

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

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

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

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

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

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

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

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

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

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

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

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

”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

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

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

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

”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3 ) 英爱的百年情仇——剪不断,理还乱

百年前,英格兰与爱尔兰签订的停火协议《英爱条约》正式生效,爱尔兰民众满心欢喜地以为他们在爱尔兰独立战争(即 英爱战争)中胜利了,爱尔兰取得了独立自治权。

然而,民众们没有认识到,英王乔治五世的演讲不过是一个缓和游击战的手段,不代表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独立的反对态度产生了根本变化。

根据《英爱条约》,南爱二十六郡,成立拥有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大英帝国自治领同等地位的爱尔兰自由邦。

自由邦名义上享有自治自决的全权,拥有一个有权制定法律的议会,以及向议会负责的行政机构。

英军从自由邦撤出。

但是,爱尔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北爱六郡归属联合王国,单独实施地方自治。

英王仍是爱尔兰的国王,当一名爱尔兰人加入自由邦议会时必须向英王宣誓效忠。

自由邦如同所有大英帝国自治领一样,地位低于联合王国。

爱尔兰从此失去了北爱尔兰的土地,这也是北爱问题的诞生。

爱尔兰走的仍然是君主立宪制,不过因为没有国王,所以由英国国王兼任。

自由邦不能直接与英王联系,而必须通过英国政府;所有政府文件上只能使用英国国玺;外交委托英国政府,即不能公开同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发生关系等等。

另外,英国政府还借口防务需要,在条约中规定三个自由邦港口由英国皇家海军控制。

因此,对于爱尔兰来说,这份协约只保证了“相对独立”,而不是共和军追求的“事实独立”。

条约信息传到爱尔兰岛内,举国哗然。

经过短暂的震惊后,爱尔兰的民意迅速分裂了。

爱尔兰民众也因此大致分成了四派:强硬的反条约派、温和的反条约派、“踏脚石”派、支持条约派。

强硬的反条约派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他们认为“共和国”是底限,一旦越过这个底限,那就继续战斗;温和的反条约派则是更为务实的共和主义者,不会采取暴力反对。

“踏脚石”派的构想是先接受条约,等做好准备后,再撕毁条约,武力夺取北爱六郡,重建一个完整的爱尔兰共和国;支持条约的多是大商人、大地主、大工厂主等上流阶层,以及南方统一派分子和爱尔兰天主教会人士。

于是,1921年7月11日之后,南爱地区虽然基本实现了战争停火,但在同一时间段,北爱地区不仅没有实现停火,冲突反而还有所升级。

共和派与统一派、共和军与英军、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北爱尔兰的人们依旧在互相袭击、互相绑架、互相暗杀、互相报复。

爱尔兰内战(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由此展开。

《风吹麦浪》围绕的就是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

影片通过讲述一对爱尔兰兄弟于英爱战争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却在《英爱条约》签订后分道扬镳的故事。

因《英爱条约》反目成仇的共和军数不胜数,但导演肯·洛奇将这种矛盾的立场转变缩放在一对兄弟身上,便更令人倍感唏嘘:就连同样保持着爱国心、流着相同血液的亲人都不能互相理解,还剩下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暴力便成了最后选项。

影片中的人物就像是深陷历史漩涡被无情嘲弄的弱小者,反抗着自己的命运、拥抱着自己的理想,最终却面对理想的破灭与亲人的自相残杀。

或许导演也想从中告诉我们一种青年身处独立大潮、战争大环境下的困惑与无奈,战争吞噬了人性,却也反衬出人性坚持信念的可贵。

达米安最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

(I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电影的片名来自爱尔兰的著名民谣: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听起来是一派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也是影片中主角一行几十人,指挥、隐藏、出击的匍匐之地。

电影中无处不见大英帝国对于爱尔兰人民的压迫、肆虐,甚至屠杀的暴行,还有当中对于勇敢的爱尔兰共和军追求自由、不畏牺牲、有情有义的刻画,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英国导演和演员拍摄的电影。

也因此,当《风吹麦浪》在2006年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时,虽然凭借内容感动了不少观众,却也震撼了英国保守派的媒体,引起了口诛笔伐。

当年,不等影展结束,英国媒体就将原本对肯·洛奇的期待转成辱骂,说这位英国大导演出卖英国,甚至说他污蔑英军、扭曲历史。

这使得肯·洛奇不胜感慨,当《风吹麦浪》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时,他说:“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

 4 ) 爱尔兰自由邦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06年6月22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这是部关于爱尔兰共和主义的电影,它为肯·洛奇赢得了今年的戛纳金棕榈奖,如果欧盟委员会成功让托尼·本恩成为英国的枢密院议长,并有权对所有报纸专栏作家提高95%的所得税,那么新闻界的尖叫声就再大不过了。

遗憾的是,截止日期的压力显然意味着相关权威无法在长篇大论之前看到这部电影,而真正奇怪的是,如果他们看到了,他们可能会看到一部不符合他们预期的电影。

这部历史剧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之间的游击战,以及1922年自由邦成立后的内战,它不仅谴责了英国的恶行,还唤起了爱尔兰在实现自治时所遇到的,甚至欣然接受的徒劳感和自相残杀的绝望——这种倾向在出生时就被刻在了自由邦的DNA里,至少部分原因是爱尔兰共和军处决告密者的无情。

这不是洛奇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优秀而有力的剧情片,讲述了占领军撤退时发生的相关事情。

这是一部关于愤怒和苦难的电影,但碰巧也有洛奇特有的温和、不谙世事的幽默时刻,比如当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把英国停火的消息带给共和党人时,却丢了写有重要事实的纸。

然而,它对时政的洞察是模糊且间接的,整部电影看起来确实被封闭在其历史时期,与之相比,例如洛奇1990年的电影《致命档案》,它是如此具有爆炸性和当代性。

而《风吹麦浪》看起来与当代爱尔兰相去甚远,爱尔兰是个繁荣的欧盟国家,它已经放弃了北部的主权,而且其政府与英国一样,热情支持伊拉克战争。

那为什么现在拍这部电影?

这仅仅是为了复兴被康纳·克鲁斯·奥布赖恩尖刻地称为神经质的东西:揭伤疤?

洛奇和他的编剧保罗·莱弗蒂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基里安·墨菲和帕德莱克·德兰尼饰演达米安和泰迪,1920年爱尔兰农村的两兄弟。

达米安打算离开爱尔兰,去伦敦学医。

泰迪是爱尔兰共和军部队的忠实成员,该部队在游击战中利用其对地形的卓越知识来不断袭击英国部队。

但当达米安在村里目睹了一些黑棕部队大摇大摆的暴力时,他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加入了独立战争。

当爱尔兰共和军的运动将温斯顿·丘吉尔带到与迈克尔·柯林斯的谈判桌上时,他欣喜若狂,但他对由此产生的背叛感到愤怒。

当自由邦成立时,达米安认为有必要继续与曾经的战友为敌——但结果很糟。

因此,《风吹麦浪》不仅是关于英国人的行为,也是关于爱尔兰人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如何从大英帝国和帝国的敌人那学到的政府行为。

琢磨洛奇和莱弗蒂在刻画黑棕部队时是否不该那么严厉,这是愚蠢且令人厌烦的——仿佛只要展示一个士兵忍着眼泪,或悲伤地弄乱某个农民男孩的头发,或像大卫·里恩的《雷恩的女儿》那样,与当地妇女有一段注定失败的婚外情,就可以呈现黑棕部队是如何对待爱尔兰村民的普遍事实。

洛奇对区分历史现实和自由主义方面的顾虑不感兴趣。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别处,在1922年之后的痛苦。

在这部电影中,自由邦以卖国贼身份出现,它从其前统治者那里吸收了它的统治习惯,后者能将残酷这一特点带给一个极不确定的新体系。

当然,在观看酷刑场景时很难不想到关塔那摩监狱和阿布格莱布监狱,也许洛奇和莱弗蒂在暗示,现代世界仍存在自由邦——一个附庸国家,既软弱又好战,在更强大的力量的掩护下能被说服来实施暴力。

这部电影的终章是悲惨、痛苦且愤怒的,所有这些,再加上有时略显呆板的戏剧性语言,让人无法轻松观看。

但这是一部制作精良、演技精湛的作品。

就这一点,以及他非凡而不妥协的职业生涯而言,洛奇理应获得金棕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5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一个民族反抗其入侵者,最大的不幸不在于与其抗争时的牺牲,这是必要的。

而在于当达成和约,一份有缺陷、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和约后的所产生的民族分裂。

《风吹稻浪》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左翼导演Ken Loach用兄弟骨肉之情的分裂描述了一个如此痛心的爱尔兰独立故事,结局远远不是结束。

爱尔兰共和军在已经持续长达700年的爱尔兰独立史上也远远不算结束。

 6 ) Strange creatures we are, even to ourselves.

我叫戴米安,是个刚毕业的医科学生,打算去伦敦继续深造。

我的家乡爱尔兰是一片热土,这里遍地绿野、风景如画,人民勤劳而质朴,但是却饱受侵略者的蹂躏。

英国军队在这里横行,肆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侮辱我们为爱尔兰猪,残杀我们的同胞。

镇上有人只是在街上挖泥,就在背后挨了一枪,我邻居的孩子米盖,只有十七岁,因为不肯用英语说出自己名字,就被他们拖到鸡舍中处死。

英军的暴虐逼出了爱尔兰人骨子里的无畏。

太多的流血造成了反抗,有反抗,就有更残酷的镇压。

哥哥泰迪是我们这里的领军人物。

我犹豫过也拒绝过,但是最终我还是认同了:爱尔兰需要医生,但是更需要投身抵抗运动的战士。

于是我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

我们在暗中行动,完成了很多任务,共和军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

英军对我们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

但是镇上的乡绅告发了我们,叛徒出现了。

我们被逮捕、刑求,一些人侥幸得救,但还是有三名伙伴被处决了。

我动手枪决了告密的乡绅和当了叛徒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我一路看着他长大。

我对丹说,我学了五年的解剖学,现在却要杀人,希望爱尔兰值得。

终于传来了停战的消息。

英爱条约签署,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条约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英军撤退了,留给爱尔兰人有条件的自由和巨大的内部分歧。

和平来之不易,是妥协还是坚持完整的独立?

泰迪选择了妥协,变成了自由邦的军人。

而我不能接受虚假的自由和平与变相的独立。

曾经并肩对敌的同袍彼此拔剑相向,兄弟阋墙拉开了帷幕。

我原想置身这场战争之外,却还是卷入了;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一次不成功的行动中,丹死了,我不愿供出共和军武器藏匿的地址,我的亲哥哥泰迪则将要在凌晨对我执行枪决。

我给所爱的人留下一封遗书,其中这样写道:你曾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尝到自由的滋味,我也祈祷着这一天,但我恐怕它比我们想象得要远。

丹曾说:“知道你要反抗什么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坚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曾经有一度,我的心都空了。

我想现在我知道了,而它给我勇气。

我仍然害怕死亡,但是一直到死,我都没有放弃坚持。

我希望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孩子不必忍饥挨饿;老人不会被高利贷逼迫得走投无路,也不用再痛心于家园被毁和子女被害;劳工们不再超时工作,受英国资本家的剥削;更不会再有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的同胞,不论持枪的人是侵略者还是自己人。

或许终有一天,这些希望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现实。

但是此时此刻,这却是我的理想和信仰。

我即将死去,但是我并没有心死。

为了这遥远的希望,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7 ) 反思

《风吹麦浪》由肯·洛奇导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等一众主演的本片在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映,并摘得当年的金棕榈奖。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本片讲述了一对兄弟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以及内战当中的经历。

电影的标题“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19世纪爱尔兰作家罗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首歌歌唱了一位爱尔兰年轻人参加1798年起义,爱人因此牺牲的故事。

该片也成为了爱尔兰影史上最受欢迎的独立战争题材电影之一。

影片的开始,主角达米安·奥多诺万作为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原本要到伦敦行医。

但在离开爱尔兰前夕,他目睹了邻居因为不愿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姓名而被黑棕军(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的特别警察部队)当场枪毙,以及火车站工作人员因为不愿让黑棕军上火车而被打倒在地,这使得他毅然加入哥哥泰迪·奥多诺万所在的爱尔兰共和军旅,参与独立战争。

影片在描述英国人在爱尔兰的暴行、爱尔兰人的英勇抵抗的同时,也重点刻画了爱尔兰革命者当中激进派与温和派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的一次法庭审判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庭审的主角是一位贫穷的妇人和一位富有的商人,商人对妇人放高利贷,但妇人无法偿还,因而双方对簿公堂。

法院给出的判决是妇人胜诉,商人应给予妇人相应地赔偿,但商人并不愿意接受审判结果。

这时,在一边旁听的泰迪突然站起来护送商人离开法庭,并要求自己来赔偿妇人。

这一举动遭到了达米安和丹(那位不愿意让黑棕军上火车的火车司机)的反对。

泰迪认为,这些商人为革命者提供武器、资金,如果失去了他们的支持,革命者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革命了;达米安则认为,爱尔兰公民有义务尊重新生的爱尔兰共和国的法庭;丹还指出,如果新生的共和国无法保护像老妇这样的穷人的权益,那么人们生活在共和国治理下与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又有何不同。

这处场景在争吵在高潮时刻戛然而止。

这场戏的存在,使得影片成为一部探讨爱尔兰革命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影片,这也是导演创作的初衷。

对于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殖民者并没有义务,也不会有意愿帮助这些地方进行社会革命。

很多时候,殖民者首先都会通过拉拢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的统治阶级来获得统治,再在往后的时间里逐步“推恩”,削弱原统治阶级的权益,巩固自身统治。

这导致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经过民族革命之后,由于缺乏社会革命,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变得更糟。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发生在19世纪初,那时,人民都对新生的国家充满希望。

但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的至少半个世纪的内战,把每个国家国民的美丽梦想都狠狠地摔在地上,支离破碎。

庄园经济、军阀割据、腐败的教会,这些落后事物的存在极大阻碍了拉丁美洲向前发展,以至于拉丁美洲诸国到现在是依然存在大量社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

独立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存在着相似问题。

有时,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还会让民族败类抓住把柄,大肆宣传前宗主国殖民统治的“优越”。

因此,社会革命应当是伴随着民族革命一同进行,并且比民族革命分量更重的。

因为人民才是国家屹立的基础,民生才是国家的最重要的事业。

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签订,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英国同意成立爱尔兰自由邦。

但是,爱尔兰仍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爱尔兰北方六郡作为北爱尔兰仍受英国统治,且爱尔兰议会的议员仍需向国王效忠。

这立即导致了革命者的分裂。

原先的温和派大多成为了条约派,主张维护当前革命成果;激进派则演变为反条约派,要求继续革命,解放全爱尔兰。

1922年6月,爱尔兰内战爆发。

内战中,隶属条约派的哥哥泰迪逮捕了企图盗窃军火的隶属反条约派的弟弟达米安,并亲自下令枪决他。

影片在这样的悲伤的氛围中落幕了。

1923年5月,内战结束,爱尔兰开始国家建设。

原先的条约派和反条约派则演变为爱尔兰统一党与爱尔兰共和党,在议会中存续至今。

1937年12月,《爱尔兰宪法》颁布,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

内战结束后,爱尔兰共和军长期在北爱尔兰斗争,争取国家统一,但他们过激的斗争方式却遭到了不少群众的反对。

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爱尔兰共和国承认北爱尔兰是英国的领土,这一现状持续至今。

影片的最后,达米安在他的遗书中写道“我现在老想着丹对我说过的话。

他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可是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它给了我力量。

”愿被风吹动的大麦有一天能生长在每一寸爱尔兰的土地上。

盛佳蓝光标注

 8 ) 由电影到历史:关于英爱关系

历史渊源:英爱两国的历史关系一、殖民的开端:12世纪大自然让爱尔兰岛与不列颠岛结成紧邻,因此它们的关系必然以各种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

爱尔兰岛位于不列颠岛的西部,面积8.4万平方公里,与不列颠岛隔海相望。

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两个区域很早就产生了联系。

不过,爱尔兰并没有因此而享受到不列颠的强大和繁荣带来的福利,反被英国视作一块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和经济殖民地而深受其压迫与剥削。

英爱两国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

这一时期,正是诺曼人对整个西欧侵扰的时期。

爱尔兰岛也不例外,诺曼势力入侵到岛内,引发了纠纷。

外族入侵与内部动乱,为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插手爱尔兰内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1169年,亨利二世便策划了对韦克斯福德的入侵,为英国殖民爱尔兰打下基础。

紧接着,1170年,爱尔兰邦王德莫特·麦克默罗为争夺爱尔兰的最高权力,邀请隶属于英王的彭布鲁克伯爵进驻爱尔兰为其争取胜利。

彭布鲁克伯爵为麦克默罗赢得战争并在麦克默罗死后成为了伦斯特邦王,英国势力正式在此扎根。

为了进一步控制爱尔兰,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岛内部五方势力之间的激烈竞争,于1170—1171年先后组织了对沃特福德和都柏林的入侵战争,并逐步控制上述地区大片富饶的土地,为保卫已占领土和后续的侵略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后世的历史学家将这些入侵行为定义为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举措。

  二、殖民与反抗的加剧:14世纪到16世纪为了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政权,削弱当地爱尔兰人的势力和防止爱尔兰传统对英国移民的影响,英国国王在1366年颁布了《基尔肯尼法》,该法旨在防止诺曼人及其之后的定居者——英国人——变得比“爱尔兰人还要爱尔兰人”。

尽管这项立法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但英国统治者所实施的歧视性政策和颁布的不平等法律,引发了爱尔兰人多次的反抗。

15世纪之后,英国人对爱尔兰人的控制不断趋向严厉。

军队被不断派往爱尔兰,官方殖民地和私人殖民地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爱尔兰人和早期英国移民的反抗。

1494年亨利七世公布一条法律,它下令爱尔兰议会的决定只有通过英国国王的御批后才生效,王室对爱尔兰的控制因而加深。

英国国王对爱尔兰议会权力的侵蚀引起了爱尔兰当地贵族的反感,隶属于基尔代尔伯爵的菲茨杰拉德家族公然发动反对英国王室的叛乱,这让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认识到英国对爱尔兰的控制依然不够。

于是,1534年亨利八世下诏令爱尔兰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王管辖,此外令岛上的所有教会财产国有化,以确保国王对爱尔兰土地和财产的控制权。

这一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成为了英爱关系长期动荡不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6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力图将改革引进爱尔兰。

但直到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英国最终完成宗教改革,这一运动也未能成功在爱尔兰推广。

从此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和信奉新教的英国人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宗教信仰被裹挟进政治的泥流之中,为英爱之间的关系增添另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

改革在爱尔兰的失败,意味着爱尔兰人可以不再效忠于一个异信王室,他们对英国的反抗更有宗法可依。

因此英国王室担心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会联合同一信仰的西班牙和法国反对英国。

这种担心更因爱尔兰临近英国而成为一种恐惧。

事实证明,英国方面的担忧不无道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初期就爆发了几次重大的叛乱,严重动摇了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爱尔兰人联合法国人和西班牙人多次发起成规模的反英起义,这让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后继者确信避免爱尔兰不受国际天主教势力影响的必要性。

故而英国在爱尔兰发动了多次的战争行为,试图改变爱尔兰人的反抗思想。

到16世纪末,随着多次军事镇压的成功,英国在爱尔兰的势力全面扩张。

  三、殖民的终点——并入大不列颠:17世纪到19世纪为了稳定爱尔兰的局势,1632年查理一世任命托马斯·温特沃斯为爱尔兰总督。

温特沃斯对天主教有着很大的包容心,与天主教势力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但国王对天主教的宽容大度却引起了在议会占支配地位的清教徒的不满。

在议会的高压之下,查理一世下令处决温特沃斯。

温特沃斯的死给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以极大的震动,他们认为这是英国准备消灭天主教的信号。

于是,在1641年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发动叛乱,并屠杀了大量的新教定居者。

爱尔兰当局旋即调动军队对叛乱实行残酷镇压。

英爱关系再次跌入谷底。

次年,英国爆发内战,爱尔兰首当其冲受到内战的波及。

盖尔人与保皇派的英国移民于1642年成立了基尔肯尼同盟,共同反对英国议会。

在这场长发10年的残酷斗争中,双方交战与议和并行。

但随着议会处决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的崛起,爱尔兰人彻底失去了重击英国的机会。

国王被处死之后,克伦威尔立即带领大军前往叛乱迭起的爱尔兰,在他的指挥下,议会军对同盟军发起了迅猛无情的打击。

同时,克伦威尔下令军队实行焦土政策,对爱尔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造成严重后果。

1650年同盟军失败后,克伦威尔制定了新的爱尔兰政策,通过推动在盖尔领主的土地上引入新教定居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缘政治建设和社会宗教工程。

更多的英国人尤其是议会军中的军人来到爱尔兰定居。

此后的一个世纪,爱尔兰天主教徒不断遭受打压,土地被大量没收,其势力几近崩溃。

1800年《联合法案》的出台,结束了爱尔兰的王国地位,它被并入了日渐扩张的联合王国。

至此,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宣告完成,爱尔兰彻底失去独立地位。

尽管作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爱尔兰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待遇。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爆发大饥荒,英国的统治者在有能力解决饥荒的条件下袖手旁观,造成了爱尔兰人高额的死亡率,其社会生产颇受损失,这充分暴露了英国人的殖民者本色。

因此从19世纪下半叶始爱尔兰的独立运动重新抬头。

  四、独立之路:20世纪大饥荒过后的爱尔兰,独立运动如火如荼。

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们开始采取两条路线同时进行的方式:既议会道路与武装道路。

1886年,米斯郡的议员帕内尔提出第一版的《爱尔兰自治议案》但遭否决;1893年第二个版本的《爱尔兰自治议案》在下院通过,却在上院受挫;终于,在1912年第三个版本的《爱尔兰自治议案》获得通过,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该项法案的生效。

议会道路既然没有取得成功,武装斗争自然被视作爱尔兰独立的唯一途径。

1916年复活节期间,爱尔兰发动起义。

起义失败后,又爆发了为期数年的游击战。

爱尔兰本土政党新芬党在1918年的下院选举中大获全胜,该党议员成功组织了1801年以来爱尔兰的第一次议会。

党首德瓦莱拉被选为爱尔兰共和国的总统,爱尔兰人开始组建一个独立的政府。

英国政府不承认该议会。

随后爱尔兰爆发了争取独立的战争。

到1921年,英国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与爱尔兰签订《英爱条约》,正式承认了爱尔兰的独立。

本片的背景取材于爱尔兰独立之后的内战。

爱尔兰的独立并不完全,全岛的32个郡只有南部的26个郡宣告独立,北方的6个郡组成北爱尔兰留在英国。

从此以往,爱尔兰共和国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诉求、北爱尔兰的联合意愿和英国平衡双方的努力成为了英爱关系中的新焦点。

 9 ) 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e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 —— Damien “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Dan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裹挟,但还是有人选择坚持纯粹的自由理想,并不惜为之赴死。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英雄气魄。

电影结束,我把自己投射到情境中,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会成为强权的拥趸,或“识时务”的妥协者。

我羡慕彻底的革命行为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我特别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给我一万个胆儿,我都做不到。

电影里的Sinead和Damien在我眼里,符合“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这句歌词所营造出的所有可能的意象。

 10 ) 还有,照顾好泰迪,恐怕他的内心已经死去了

In time,look after Teddy.I am afraid,inside,he is already dead.记得《周末画报》有一个毛尖的专栏,她曾经有一次谈到过《风吹稻浪》,她说不管嘎纳垂青这部老导演肯洛奇的作品是处于保守还是别的原因,仅仅因为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那这部片子得奖也不为过。

只是让这部片子区别于一般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地方,就是那两兄弟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中的那样特殊的感情。

题目里的这段话,是斯利安墨菲扮演的哥哥丹米尔即将被自己的兄弟泰迪执行枪决前写给妻子的遗书中的一句。

爱尔兰人丹米尔本来即将前往伦敦做医生,但是目睹被占领军肆虐的暴行,他决定加入泰迪率领的游击队,进行抵抗。

叛徒的一次泄密,他们被逮捕,泰迪被残忍的拔去了双手的指甲,当他被带回牢房时,泰迪精神恍惚的一直喊,我什么都没说。

丹米尔痛苦的安慰着泰迪,旁边的战士问丹米尔,你认识他多久了,丹米尔说,all my life,he is my brother。

他们坚持为被英国侵略军认为非法的下议院而战,为爱尔兰人而战。

只是到后来,分歧产生了,下议院接受了与英国人的谈判,英国人退出爱尔兰,爱尔兰从属于联合王国。

泰迪选择了有条件的妥协,丹米尔则继续战斗,只是,这次他们的枪口互相对着。

一次盗取武器的行动中,丹米尔被捕了。

审问他的,就是他的兄弟泰迪。

泰迪说,其实我也不想要这身衣服,我只是想要和平。

但是,丹米尔依旧没有吭声,他只是冷静的看着泰迪。

然后开始写遗书。

Dear Sinead:我试图不卷入战争,结果卷入了。

现在我想要脱身,却不能了。

我们是多么奇怪的动物啊,我珍爱着你的所有,肉体和灵魂,在这最后的时刻。

你曾经说过,你想让你的孩子品尝自由的滋味,我也在祈祷那一天,Sinead。

但我想那一天会比我们想象的久远的多,丹曾跟我说过我所为之战斗的一切,他说,知道你在反对什么很容易,但知道你在争取什么就很难了。

我现在知道了,它给我力量,还有,照顾泰迪,恐怕他的内心早已经死掉了。

时针滴答,我想象你的心跳动在我的手掌上,我保留着你留给我的勋章,内心颤抖,这也给我勇气。

再见,Sinead,我爱你,直到永远。

I love you now,and always will。

执行枪决,泰迪流着泪下达了命令。

我们这么容易就站立在对面,身不由己,我们再也没有相同的理念。

这条路,我们的理解都不正确,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确,也许都错了,可那又如何。

风吹稻浪,影片中经常出现一大片绿色的世界,然后风划过的痕迹。

如此忧伤,他们一步步走到了对立面,他们没有忘了他们曾是战友,和平,他们需要的唯一目的却带给了两种不同的路。

其实,当两个小人物,陷在历史中的困境已然如此,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当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消息传到陈赓耳朵里的时候,难道真的只有一声叹息吗。

我们只是被梅菲斯特牵引的浮士德,从来就没有挣扎的余地。

《风吹麦浪》短评

好像我看过得关于爱尔兰IRA的电影都很不错,the wind that shakes barley, hunger, 还有in the name of father...

3分钟前
  • kfe
  • 推荐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说实话,没感觉

8分钟前
  • 哈姆雷特的石磨
  • 还行

以亚洲历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带来的同族相残相比,影片只能算是过家家。对比红色高棉,大陆肃反,苏联大清洗,南朝鲜军政府等自己人搞自己人的历史,电影中所展现,顶多算是导演自己的美化和臆想。制作精良,演技纯熟,剧情低幼傻白甜,如果不是影展,很难坚持看完。

11分钟前
  • 喷壶,超大口径
  • 很差

“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1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5 April, 2008, Cultural Center

19分钟前
  • seal
  • 还行

反抗者初期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正确的,因此像对方一样杀人,像对方一样认为自己正确,不悲不悯,差不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激进的民族主义,折衷的保守主义,都有各自理由去捍卫心中的理想,可是坚持不妥协,撕裂的是什么,牺牲的是什么。大师功力,简洁稳健,流畅镇定。草木无声,清风拂过,斯人已逝,仇恨不散。

2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英国狗 爱尔兰狗 澳洲狗就会扯着嗓子哇哇乱叫

25分钟前
  • 东北搓澡王
  • 很差

肯洛奇应该为我宣传部门工作。

26分钟前
  • 凉宫哈尔滨
  • 很差

虽然手法上来讲非常工整好莱坞,但应该看到肯洛奇在处理政治题材上较为中立的立场。影片对战争冲突,尤其是内战的核心矛盾进行了宝贵的审视与思辩(然而肯定没有答案)。不过戛然而止的结尾还是透露了导演在情感上的倾向。以至于最后,整部影片化作了吹过麦田的风浪,跌宕起伏但留不下什么痕迹

29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爱尔兰】和《因父之名》、《饥饿》和起来看是一个好的联系,可惜没地方下《血色星期天》要不结合起来绝对对认识爱尔兰和英国的历史有帮助。

32分钟前
  • 诸葛blue
  • 推荐

赵丽颖演技有点过猛了,太出戏了

37分钟前
  • 豆友219832768
  • 很差

这片刚拿金棕榈就看过简介,一直不想看,因为觉得是人间最大的残忍。如今终于看了,接受无能,怎么能下得去手!年纪大了,不会再崇拜烈士,也更接受贪生的选择。弟弟的选择你可以理解为信仰,但我认为更是对哥哥的报复,那才符合人性。

40分钟前
  • 秦婉
  • 还行

爱尔兰和英国的事几千年都整不明白,国与国之间看来还是小事,内战最耗感情。我分不清男主和《狩猎》的男主,以为是年轻时候呢。

43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2.8 ?……。

45分钟前
  • La~jum~bo
  • 很差

在战争面前,不论你所持立场或左或右,都将沦为权利斗争的殉道品,裹挟着自由民主的外衣,起承转合看似漫不经心的铺陈,却流露出对人性的深深自省,一句“我再也不想看见你”更将这种情绪带向高潮。电影结局相对肯洛奇近作确实灰色很多,却也很有必要,战争的罪恶必将以死来句读。

47分钟前
  • Nortown
  • 推荐

海报、演员不好看。英国和爱尔兰让我想起了朝鲜和韩国。都是一家人,何必自相残杀。火车票这么好买,都不用排队。为什么不愿意用英语说自己的名字?手指甲还能拔下来!不要执念于过去。去神学院让人成长。他们不是正规军,人数很少,战斗场面也不好看,散兵游勇。音乐不好听。

50分钟前
  • O型血
  • 很差

我对无能为力的结局表示无可奈何,导演把革命真实地解构为权利的争夺和人性的晦涩难懂

54分钟前
  • 桃味豆瓣酱
  • 还行

电影是真正的电影。表达的东西是真东西。

57分钟前
  • 庸俗的人
  • 较差

2023年元旦下午,阴冷,围毯观看。革命往事里的爱尔兰革命者为啥骑摩托带炸药,伊尼舍林女妖里小岛外的炮声,以父之名里莫须有的罪名,看了这部早年间的金棕榈,知道看似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对于爱尔兰也犯下过滔天罪行,而且招安的方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以打折扣的和平豢养家奴,让反抗者分裂让他们窝里斗,因此电影片尾特迪杀掉达米安,意味着革命已经幻灭了。就算以后再怎么修补和平条款,英爱世仇只能用炸弹暗杀来解决了,赶上经济上行阶段或许可以拿钱弥补,而今恐怕又难了。ps,内容大于形式,艺术性真没什么,倒是爱尔兰的乡村风光不错,在烟草迷蒙的环境中穿着四件套打仗,感觉像过家家,不要说和一战二战,就算和勇敢的心时代的苏格兰军队也没法比。

59分钟前
  • 覃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