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月食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极具寓意的意象,随着圣洁的月光被黑暗一点点吞没,在主人公们磊落光明的生活之后的那些见不得光的“小秘密”也一点点揭示。
婚后出轨、同性恋、和孩子之间的隔阂等等,在一个小房间里,七位主人公之间演绎了一部90分钟的电影。
精彩的情节安排,极具张力的表演都是观众们有目共睹的,自然不必多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结束,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果没有玩这个游戏”的结尾,主人公们幸福和睦地各自归去,并期待着下一次聚会。
此时,我想,导演给我们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那就是:“生活、婚姻中的那些黑暗的秘密究竟该不该说出来?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并不是每段婚姻都能够男女双方互相遵守诺言相守到老。
人性往往经受不住考验,最好的便是不去考验人性。
但是,或许在婚姻的某个七年,人性中的某种欲望被放大,在某个互相争吵的晚上,有一方做出了违背“圣洁爱情”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我们无法得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有!
它们出现在各大娱乐版报的头条,还出现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
那么,在我们和另一半相处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究竟该不该被揭露呢?
揭露,紧接而来的便是争吵,或许还会演变至婚姻爱情的破碎。
不揭露,那么可能互相都不会发现,在一次或几次偶然的“意外”后,大家悔改后,又回到了平常和谐的生活。
“怎么可以让婚姻生活在谎言之中!
”“幸福地生活着难道不好吗?
”双方似乎都各有辩词,一时无法得到一致的答案。
导演扭曲着月光和时光向我们抛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呢?
整体简述:《完美陌生人》,来啊,互相伤害吧。
七位好友,三对夫妻,一次聚餐,由于女主人艾娃“贼喊捉贼”的作死却引来了惊悚的撕逼大战,所有人的秘密倾泻而出,婚姻、友情的破裂一触即发。
背着老公和网友调情的,和小自己很多岁的女人偷情的,不但搞婚外情而且和好朋友的妻子鬼混的,身为心理医生,却无法和丈夫女儿沟通,还和丈夫的好朋友厮混的,除了四个一丘之貉,剩下一个和大家多年好友,却不敢告诉他们自己是基佬的,一个刚融入这个集体不久的单纯(真的无辜吗?
)妻子,还有一个心知肚明,努力维持婚姻的好丈夫。
每个人都有秘密,对于这个被手机控制的时代,更多的秘密都在手机里。
当然,影片的主题更多的是在婚姻上,如何维持,大家都想白头偕老,恩爱一辈子,却很少有人去面对婚姻中的所有问题该如何去做。
他明白妻子出轨,却自己去找心理医生,他告诉妻子他学会了让步,而且并不觉得丢脸,他想努力维系这个家庭。
他教导女儿的那番话其实是说个每个人听的,在场的朋友,还有观众们。
“如果你以后想起来,无论何时你都会微笑,那么就去做吧,如果不确定,那就算了吧。
”说的通俗点不就是三思后行吗?
大道理都懂,却很少有人做到。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细节的刻画,等你最后知道全部秘密时你再回头看一遍,就发现一个眼神,动作,一句话都不是随便来的,还有就是结尾的反转吧,聚会结束,伤痕累累的每个人各自回家,却都像没发生什么一样,其实只是第二种结局,所有人的秘密都没有被拆穿,只是一场快乐的朋友相聚,大家也都明白了婚姻的真谛,不再外遇,不再有外遇,不再不去沟通,删掉了短信,穿上了内裤,结束了不对的婚外情。
也许这就是婚姻该有的样子吧,没有破碎,相互理解,注视着身边最重要的人,才会发现一切原来很完美。
细节的刻画,看完后不由自己又大致重看了一遍,小细节真的太完美了,人物各自出场的刻画,科西莫和比安卡还算正常,莱勒假装上厕所给情人发短信,卡洛塔出门脱掉内裤,艾娃和女儿吵架,索菲亚说也受不了她,然后罗科和艾娃的对话就能看出罗科是个很开明,很好的聊天对象。
莱勒和卡洛塔进门时,艾娃以为科西莫来了,把头上的皮筋拿下来了,并时时刻刻关注科西莫和比安卡,看月食时莱勒无意把手搭在卡洛塔肩膀,让卡洛塔很意外,因为几个月都没碰她的丈夫碰她了,等等,太多的细节做的太好了。
大家其实都知道彼此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在猜忌,除了罗科明明心知肚明,却不想拆穿,最作死的就是艾娃,这个角色也是我最讨厌的,身为心理医生,却不和丈夫女儿沟通,自己出轨还要猜测丈夫也出轨,典型的自己做错了想找个合理的借口,所以她说玩游戏,就像罗科说的,我不怕,我只是怕你有秘密,我不想知道你是不是出轨了。
罗科一心想维护婚姻,而妻子艾娃偏要作死。
莱勒是典型的中年危机型的男人,有外遇,还是年轻姑娘,不跟妻子有夫妻生活,而卡洛塔因为丈夫的冷淡,怀疑丈夫出轨,不甘寂寞又不想做的太出格,所以她在社交网络上和网友调情找激情,其实她一直爱着莱勒。
而科西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类型,不满足,有了现任,不但搞上朋友妻子,还在外边有情人,就像知道事实后的艾娃说的,“你真恶心。
”佩普只是个同性恋而已,因为没勇气告诉大家,他才藏着秘密,却是对感情最真的人,然而罗科就是最智慧的人,明白却不说出来,知道捅破那层纸的后果是痛苦的,所以他一直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婚姻和朋友的婚姻。
而比安卡这个角色,怎么说呢,大致上应该是个单纯的女人,很多细节也是,老说实话,比较直,但也比较怪异。
整部片子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描绘,空间的局限性,人物的张力特别棒,演员的表演也真是教科书级别的,真的很棒,尤其是结尾的反转,也算是另一种结局吧,也算完美。
同样是揭开伤疤,《八月:奥色治郡》是讲家庭的,这个是讲婚姻的,都很过瘾,特别好的电影。
有人说小两口和夫妻不应该看这种,我倒觉得应该看,明白婚姻该怎么维持,当然不是让大家去出轨,哈哈,要相互理解。
包容,多沟通。
珍惜身边的人。
(ps,看到最后佩普说的话,才发现原来同性才是真爱,哈哈)<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文/杨时旸)这是意大利版的《手机》,一个在密闭空间里的绝望故事,一次万劫不复的人性试探。
一张餐桌,七位好友,其中三对夫妻,还有一位单独赴约的男人,大家吃饭聊天,有说有笑,直到有人提出既然大家都无法放下手机,那就一起玩个游戏——把手机都放在桌子上,从现在开始,无论任何人收到的电话和短信,都必须向所有人公开。
这个念头一起,其实已经撬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一条缝隙。
尴尬的是,似乎谁也不能拒绝,如果你拒绝,就说明你真的隐瞒着什么秘密,但如果参加这个游戏,几乎每个人都清楚,一且坚固的东西终将分崩离析。
从电影本身来说,这部《完美陌生人》趋近于单一场景和密闭空间的设定,它像一场与我们更加相关、更加惊心动魄的审判,犹如《十二怒汉》中的陪审团,只不过这一次是我们自己审判自己,自己为自己定罪,自己为自己辩解,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一场对密闭空间谋杀案的戏仿,只不过“死者”是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这里没有尸体,却也遍布尸体,几乎无一例外,最终,每个人都被“杀死”了。
《完美陌生人》中的七位好友各自隐藏的秘密都是那种戏剧性和现实感兼具的内容,几乎每一个议题都足以引爆我们的日常生活。
包括最烂俗的婚外情;最无解又无奈的婆媳关系;最狗血的——女人和从未见过面的网友的虚拟性游戏;让人表情暧昧的——发现多年的朋友竟然是“深柜”……所有人在进入这个游戏的同时,就都乱了阵脚,桌面上谈笑风生,私下里无比仓皇。
有人为了掩盖自己和小姑娘的暧昧,与看似木讷的朋友交换了型号相同的手机想躲过一劫,没想到,那位相识多年的老友是一直不敢暴露真实取向的gay,最终,一切更加万劫不复。
《完美陌生人》有一种奇妙的引力,当所有人把手机放到桌子上的那一瞬间开始,观众就知道自己正在目睹一次生活崩塌的现场,但是我们都想看看,心理的溃堤到底能到达怎样的程度。
这本身也是一场“窥私”,电影故事内部设置的窥私游戏正在进行,银幕外的观众也被卷入了一场同构的拷问。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电影很像那部著名的《游客》,它的代入感足以把观众也统统卷进漩涡。
相对于电影这种形式,《完美陌生人》可能更像话剧,一个固定场景,一两次有限的转场,就完成了一次看似玩笑但实则残忍的解剖。
灯光温暖,气氛松弛,但一次次响起的电话铃声利刃般划破每个人的伪装。
为数不多的外景一直在描述当天晚上的一场月食,七个朋友聚在一起,都想看看那场壮观又神秘的天文现象,明灭的月亮却意外的在这个晚上,成为了这群人——乃至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象征。
他们站在阳台上互相谈论,“你看到几个月亮?
”“是不是两个?
”他们在说着这场天文奇观,其实说的也是自己的生活。
我们有几重生活?
一重还是两重,抑或更多?
那生活的褶皱之间,有多少真相,又有多少谎言?
我们又为何要设置多重生活?
只是为了掩盖谎言,还是说,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不至于崩塌?
我们渴望自己的生活只有一重,也渴望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生活不设帷幔,但无奈的是,成年人的生活复杂而斑驳,如果我们真的对所有人彼此敞视一切,几乎没有人能承受那完全透明的重量。
有时,只是因为透明的光芒过于刺眼,我们才设置了灰色的帷幔。
这帷幔有时隐匿了污垢,但更多时候,它却延续了生活,因为人性中有些暗色的斑块,一直存在,它无法被化解,只能被遮蔽。
作为成年人,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病原体携带者”,绝大多数人只是一直努力不发病而已。
所以,不要考验人性。
电影的结尾,设置得耐人寻味——叙述了一次这七个人未曾开始那个游戏又是怎样的结局,他们像往常一样携带着秘密,重返各自的生活。
有人继续和小姑娘调情,有人和虚拟的男友玩着性游戏,有人继续掩盖自己的取向……到底哪种生活是我们想要的?
以彻底崩塌为代价的诚实的生活,还是接受“每个人都有秘密”的、灰色的生活?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看手机,你们敢试试这个游戏吗?
欣闻《完美陌生人》要上我国院线,特来写影评整理一下长久以来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思考。
这部电影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当之无愧地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也因其间爱情与婚姻的角力被我列进「婚前必看影单」里。
换言之,兴许婚礼已经筹备好了,再看一遍这部电影,出于对爱情的失望和对与婚姻的恐惧,作为新娘的我就穿着婚纱跑路了。
又或者,看完这部电影,了解了两性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和最后的结局,但我依然愿意和他走进教堂说愿意,这大概就是所谓出于真爱的责任感和勇气了吧。
总之,这是一部让人会重新反思生活且郑重对待婚姻与爱情的的电影。
它会告诉你,王子和公主不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生活本身就是出荒诞剧,你接受或不接受,生活还是要继续。
这是一部完美符合三一律的意大利佳片,先抑后扬,小小的空间爆发出惊人的戏剧可能性。
一场电影看下来,一身冷汗却又酣畅淋漓,仿佛看完了一场浸没式戏剧,痛快且失落。
这是一场关于友情、爱情、婚姻与生活的大讨论,影片本身已经极具张力与荒诞的戏剧性,可回头想想生活何尝不是一样波涛暗涌呢。
也许只需要一根引线,日常生活积聚的小矛盾就能组合成原子弹原地爆炸吧。
爆炸了之后呢,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地鸡毛罢了。
从前喜欢叫男友坦诚相待,将心比明月,追求绝对的透明和忠诚,大家敏感又易受伤害。
现在尊重伴侣私人空间,最大程度上保护隐私,对于真相也没有那么多执念了,反而惠风和畅,自在逍遥。
毕竟没有必要做爱情里的名侦探柯南,享受当下,去爱且感受被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手机,作为当代潘多拉魔盒,明知里面藏污纳垢,你还会去打开它吗?
它是我们的生活黑匣子,一切小心思,关系网都藏匿其中。
多少情侣分手的导火线也不过是这小小黑匣子中的一条新信息。
完全透明的世界真的好吗?
人与人能做到绝对的坦诚吗?
如果真相会伤人你还有勇气了解真相吗?
这部电影没由得我们选择,一场聚餐,一人提议—— 共享手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秘密公开。
绝对的信息透明,就现在此刻当下,连对外发一条提醒短信的机会都没有。
餐桌上的诸君或焦虑或忐忑,却好面子不肯认怂,只能装作坦荡荡的样子各怀鬼胎地参与了进来。
一个漩涡由餐桌产生,一个秘密背后藏着另一个秘密,一个谎言由另一个谎言掩盖,力不从心的解释最后只能由赤裸裸的真相收尸,一场海啸终于到来。
欢乐的气氛只是序曲,随着共享手机的提议到来,气氛不断紧张,矛盾蓄力,终于爆发。
激烈的冲突后,一切回归如常,除了心碎了,没什么变化。
大家依然欢乐地亲亲爱爱地生活在一起,生活嘛,彼此都要给些面子。
这才是最悲哀的。
我们都是虚伪的人,生活的奴隶。
有时快乐只是自我催眠的假象罢了。
在这场大闹剧中,只有同性恋小胖决意离开了这个由假象构成的和谐生活。
小胖告别时的宣言振聋发聩:“因为我知道一见面他就会被你们古怪的眼神伤害。
我不希望他受伤,我要保护他。
因为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会为他挡下全世界的子弹,还有来自这里的。
”多么滑稽呀,这群自诩性向“正常”的人相互欺瞒背叛,分明婚姻已经是千疮百孔,还要苦苦维持着幸福假象。
而他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同性恋小胖,却专一忠诚有担当,为捍卫自己和爱人的幸福与尊严勇敢地和全世界战斗。
相比之下,何者更可悲呢?
刚进大学时,一位学姐语重心长拉着我的手说:“男人啊,只分出轨的和不出轨的。
只出一次轨什么就浪子回头什么的,骗小孩子去了。
”我把这话记在心里反复思量,竟无法驳斥。
想得多了对婚姻和爱情也莫名悲观了起来。
无论是心口的朱砂痣还是床前明月光,人心总是不足的。
我国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习以为常,妻妾以度量为美德,“善妒”是大忌。
说到最讨男性喜欢的武侠小说角色,往往是韦爵爷的“双儿”或是玲珑心思的小昭。
追求爱情专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赤练仙子李莫愁让人胆寒;移花宫主邀月对爱情的执着更是到了变态的地步让人唏嘘。
后面两者分明都是美艳无双武功了得的可人儿,却都因为对爱情钻牛角尖儿而走向妖魔化。
过了两年,偶然又和这位知音学姐聊起了当年的爱情观,我怨她一句话毁了我的罗曼蒂克幻想,她笑:“其实何止男人,女人也一样。
是个人都逃不掉,贪心不足,咱都是动物。
”想了想她又补充道:“劈腿倒是也能戒,但得让ta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行。
”这对话过后不久,出了《消失的爱人》。
接下来就是日剧《我的危险妻子》。
女人们整治出轨的手腕变得越来越强硬毒辣,不惜把自己盘算进去。
兜兜转转一大圈,老公终于收了心,貌似老老实实顺了妻子的意,打算长相厮守,实际上这场夫妻间的拉锯战才悄然拉开帷幕。
无论是那位消失的爱人还是来自日本危险妻子,都有着明显的共性,女强人,精英,倔强,孤独,完美主义者。
“难得糊涂”“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总得带点绿”和她们毫无关系。
她们不妥协,战斗到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关系中出现了追求平等的开放式关系,如萨特和波伏娃。
曾很羡慕他们洒脱的状态,直到两年前看了波伏娃的自传体小说《女宾》忽然醒悟,她也不过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罢了。
《荒蛮故事》里最后一个片段,新娘仿佛复仇女神,当着新郎面与人做爱,新郎呕吐后冰释前嫌地与新娘激吻,只是身边有把刀。
又是开放式结局,婚姻总是伴随着暗礁。
完美的伴侣真的可能存在吗?
又或者所谓的完美只是两性角力后相对稳定的状态,伴侣的世界对于我们而言还是80%的冰原荒漠,无人区,谜一样的存在。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爱人不过是我们的完美陌生人。
悲观主义者小老头伍迪.艾伦在《丈夫、太太与情人》结尾时有一番自白式诘问 ——「蜜月结束之后会怎么样?
欲望真的会随时间而增长吗?
还是相互熟悉了以后会导致伴侣们渴望有其他的情人?
我们被灌输着长大的什么感情日笃的浪漫观念会不会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还有什么同步的高潮?
里夫金和他的妻子唯一一次体验到同步的高潮……是在法官宣给他们离婚判决的时候。
」 请不要测试人性。
人心很脆弱,真相也没有那么诱人。
看到友邻对这部电影的短评:“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想到了张爱玲,想到了那两朵玫瑰,想到了无可奈何的爱情。
留下的也只有一声叹息罢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者是中年人来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除了要背负一定的责任与道义外,其他必不可少的,就是秘密了。
即便是那个与你最亲密的枕边人,也不可能彼此完全透明地生活。
或者说,正是因为TA是那个最亲密的枕边人,才绝对无法和盘托出。
亲密与秘密,相依共存。
有句老话叫“交浅言深”,是说明明关系远的人反而能聊的深入。
那么反过来说,“交深必言浅”么?
这部电影里的三对夫妇+一位友人,在一场相谈甚欢的晚餐聚会中,借由一个小小的游戏,把所有的亲密关系打回原形。
A夫妇,也是这个聚会的发起人,男整形医生+女心理医生,典型中产之家,有个青春期女儿;B夫妇,男司机+女兽医,新婚燕尔,激情犹存;C夫妇,男律师+女主妇,有一对小儿女,与婆婆同住;D友人,男教师,肥宅,聚会总是形单影只。
他们是多年好友,平日也保持联络,所以聚餐一开始,气氛就热闹而融洽。
然而一切随着女主人一个小小的提议分崩离析,那就是现代社会秘密的集大成者——手机。
冯小刚在2003年执导过一部电影,名叫《手机》,很多人应该对其中葛优那段“嗯...忙呢...好...没事”印象深刻,明明是情人打来的电话,却伪装成工作应酬。
手机中隐藏着男主一个又一个秘密,就如同本片一样。
晚餐游戏正式开始,所有人都必须把手机摆放在桌面,而接下来收到的每一条信息、电话、邮件甚至是社交网络的互动,都必须公之于众。
这个游戏,你敢玩吗?
既是承诺、也是束缚一上来司机的手机中就收到了一条劲爆短信:“我想要你...”,正当大家惊讶不已(等着看好戏时),电话竟然打过来了!
emmmm…这时男主人从卧室走出来冲着大家一顿爆笑,哇啦啦啦,被整蛊啦!
呵呵,谁知道这才是噩梦的真正开始.....你猜谁的老爸背着自己的女婿给女儿找隆胸医师?
谁背着老婆每晚十点接收聊骚对象的小黄图?
又是谁一边把同事肚子搞大了一边顺手睡了兄弟的老婆?
还有跟陌生人玩着“猜猜我现在穿内裤没有?
”的游戏,亦或者为了不被异样眼光看待而一直隐瞒着自己性取向...原来每个人都有秘密,而这些秘密一旦见光却又如此不堪,甚至将一切关系推往冰点。
然而影片最妙的一段却是结尾,在大肆争吵、撕破脸皮后,却见每人都热情寒暄、互道晚安,一切好像都没发生,完全维持着表面的完美的和平。
刚刚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梦境,亦或是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镜头再一转来到男女主人的卧室,女主取下了簇新的耳环,而男主意味深长的眼神似乎说明了一切。
每个人都各怀秘密、继续生活。
下面说点影片之外的话,如果是你,会选择将一切摊开给自己的伴侣么?
或者说,你愿意知道另一半刻意隐瞒起来的秘密么?
之前跟不止一个女伴讨论过,意外的是,很多人都选择:如果他真的有什么事,最好用心藏好,不要让我知道,这样还能继续过下去。
蒙上双眼的生活,难道是成年人选择的一条更为功利便捷的路?
年轻时候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大声呼喊:不,我要全部的真相,我要知道关于TA的所有一切!!
而现在的我,却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普世的正确答案存在了。
也许唯一正确的,就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埋单到底。
那么,你会来玩这场手机游戏吗?
本文可能涉嫌剧透,慎入。。。。。。。。。。。。。。。。。
看完不得不感慨,每个人都有手机这个黑匣子,黑匣子里藏着秘密,而那些你身边熟悉的朋友也会是你最陌生的人。
本剧的故事设置在男女主人公的家里,场景简单,故事的人物背景和信息量通过言语交流传达,每一段话都有很大的信息量。
三对夫妻和一个单身青年聚餐,共七人一起聚餐。
女主提出玩手机游戏的想法来窥视朋友们和她丈夫的秘密。
罗科和伊娃男女主是剧中唯一没有明面上撕的夫妻。
男主罗科是一位胸部整形医生,女主人伊娃是心理医生。
女儿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早恋青春期,男女主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出现很大分歧。
罗科和伊娃父母关系僵,源于伊娃父母一直想让伊娃嫁个体面的医生而不是胸部整形医生。
罗科也察觉出妻子出轨,出轨对象还可能是他的朋友,这段婚姻中他一直在隐忍退让。
“不要因为好强而把争论升级为争吵,我不认为让步的一方是软弱的,事实上,让步才是明智之举,我见过的所有能长久的夫妇都是,一方会试图退后一小步,但那是前进的一大步。
”伊娃首先提出手机游戏时,罗科一直在拒绝,他不想夫妻间的丑恶人性暴露得太彻底,希望给彼此一些隐私空间一些体面。
伊娃是个强势非常有自信的女人,不仅是因为她的出轨对象是最不可能暴露的,还是因为她作为心理医生对隐藏情绪非常有自信。
游戏中她一直特别积极,试探科西莫和新婚妻子比安卡。
最后情绪奔溃,和情人断了关系
众人合照,伊娃靠近科西莫而不是她的丈夫,而丈夫的手搭在她肩上宣誓主权众人一起照相伊娃表现的身体语言太明显,不仅为男主鞠一把泪。
比安卡和科西莫这对夫妻新婚不久,处于婚姻的蜜月期,两个人很黏腻,有性生活,很亲密地像所有夫妻一样亲吻拥抱。
比安卡的手机突然出现前男友的短信“我想要你”,科西莫表现得很愤怒,然而误会解除时,科西莫表现得异常平静毫无歉意。
比安卡没有出轨,科西莫也没法顺理成章地为出轨行为找心理安慰。
影片很喜欢比安卡化上红唇,踩着高跟鞋,扔下戒指夺门而出的那一刻,洒脱自信又特别美。
梳理剧中的人物关系,科西莫除了和比亚卡有性生活,和玛亚卡见面频繁且有一腿,搞大了一个女士的肚子,他还和伊娃偷情送了耳环。
真的人渣。
卡洛塔和莱勒卡洛塔和莱勒结婚很多年,没有性生活也没有激情,有一对儿女,妻子和婆婆相处成问题,和网友玩“游戏”。
莱勒有个女性朋友每晚十点定时暧昧,疑似出轨。
佩普本剧中佩普,本剧中另一位善良正直的人,和这些朋友相处中一直被戏谑或者被欺负也好脾气。
因为性向问题,经历着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对待,他对爱人卢卡有一颗绝对忠诚的心。
“而是因为我知道一见面,他就会被你们古怪的眼神伤害。
我不希望他受伤,我要保护她。
因为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会为他挡下全世界的子弹”影片的最后,所有人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事情没有发生过,佩普的女友依然是那个没见过面的露西卡,几对夫妻依然相爱,依然热恋。
(以下可能含剧透)1、导演Paolo Genovese生于罗马,大学主修经济,早期以拍商业广告为主。
钟爱展现人性弱点的题材。
导演认为本片很意大利,比如演员阵容、情节背景等,还有片中角色从小到大的友情。
因为意大利人倾向于在一个城市一直待到老,这样他们可以和儿时伙伴维系长久稳定的感情,即使他们的人生道路迥异,就像片中的角色一样。
这很意大利。
导演也是编剧之一。
他和另外4位编剧一起推敲打磨剧本。
片场一般不允许演员改台词。
他对片中女主人Eva的评价是“恶魔”,因为是她首先提议玩这个游戏的,而且只有她到最后没有泄露自己的秘密,这是因为出轨对象就在旁边很安全,而且她老公也很爱护她。
2、电影节本片于2016年2月在意大利上映,获得票房成功。
4月参加了纽约的Tribeca电影节,受到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电影节上唯一的意大利电影。
5月还要参加戛纳电影节。
本片还获得了意大利的“奥斯卡”——David di Donatello的最佳影片奖、最佳剧本奖。
这个奖项名字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作品:Donatello的大卫像。
3、Commedia all’ italiana有人称此片有“意大利喜剧”复兴的感觉。
意大利喜剧(Commedia all’ italiana)的名字来源于《意大利式离婚》(Divorzio all’ italiana, 1961),代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意式喜剧的辉煌时期。
其特点包括多用方言、反讽味浓,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聚焦中产阶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性、婚姻、宗教等。
代表导演有马里奥·莫尼切利Mario Monicelli、迪诺·里西Dino Risi、皮亚托·杰米Pietro Germi等。
导演表示在电影节上发现意大利电影尤其是意式喜剧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远超自己想象。
有三部意大利电影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中就有两部是喜剧,包括Mediterraneo (1991)和Life is Beautiful (1997)。
他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流派,认为意大利喜剧的典型特点是既让人捧腹,又有内涵,喜中有悲,结局往往BE,又不乏对社会的批判。
他觉得喜剧出了国门就不容易被外人get到了,因为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
但他在电影节上看到观众反应与国内无异。
导演对本片思想内容在全世界的普适性也十分自信,因为无论在哪都有因手机信息泄露而分手的夫妻,自己身边就有一对。
现在有不少人想要翻拍此片,据说美国版本已经敲定。
4、手机导演表示,本片不只是讨论手机的社会影响,也没想要否定手机,主要想探讨脆弱的人际关系,比如我们对身边人有多么不了解。
从前藏在人脑子里的秘密,现在都转移到手机里,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黑匣子”。
正因为这个黑匣子容易破解,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脆弱。
电影中用到了许多手机app,比如聊天软件、邮件、短信、自拍软件、Siri,还有胖同志的定时健身应用。
为了看得真实,片方专门购买了这些应用的许可,以保证他们能合法使用在电影里。
5、空位片中,因为胖同志的“女友”没来,8座的餐桌上还空了一个位子。
其实很多镜头就是从这个空位的角度拍摄的,这样能给观众更多的代入感。
6、月食片中的月食,是角色聚在一起的原因,也用来控制电影的节奏,还暗喻每个人都有被遮住的阴暗面。
7、OST好听的OST已出!
是由Maurizio Filardo创作的,他和导演合作多次,包括电影《弗洛伊德怪》(Tutta colpa di Freud, 2014)和2008年的Questa notte è ancora nostra。
本片主题曲名为Non ci conosciamo。
8、衬衫片中男主人的蓝色衬衣被红酒打湿,他立马去换成了白色的。
但到了结尾处,男主人的衬衫又成了蓝色的,可能暗示开头和结尾才是现实,中间可能只是想象。
而且结尾女主人问男主为什么不愿意玩这个游戏,说明游戏可能没有发生。
SourceFilmint.nu InterviewIitaly.org InterviewIloveitalianmovies.com InterviewLavocedinewyork.com InterviewWikipedia.com
关于女儿的初夜,一个爸爸说的话: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
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
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
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
关于出柜:我不要把他介绍给你们,不是因为我怕了你的玩笑话,虽然我已经听得够多的了。
而是因为我知道一见面,他就会被你们古怪的眼神伤害。
我不希望他受伤,我要保护他。
因为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会为他挡下全世界的子弹。
我们的关系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是,有的人更加脆弱。
你真的想知道吗?
好久以前就听过一句话:好奇害死猫。
什么你喜欢我什么,什么你爱过我吗,什么刚和谁说电话,什么那么晚去哪了,不要再去问。
你一定不会想要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个人足够爱你,ta一定会主动和你维持,适度而长久的关系。
今天把这部片推荐给一个朋友,然后突然想到,一段好的关系,真的和信任无关。
这无关乎于你是否信任对方,而是无论对方是谁,你是否能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想要什么,并且是否能够用适度的方式维持它。
这当然是维系一段关系的要素,但自私点讲,这何尝不是为了自己过得比较自在呢?
毕竟,你不会想知道的。
每个人都好奇别人的秘密,想要不断探求,一旦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爆出什么料,马上发飙,揪着不放,大声苛责,转眼间自己的秘密被爆出来,上一秒还在呵斥的人立刻理亏,默不作声了。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啊,或者说,这就是我们的人性啊,习惯性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却很少以同样标准来要求自己。
十七岁的女儿打电话给爸爸,问他:她想在男朋友家过夜,这样好吗?
爸爸在女儿走之前,偷偷在她包里放了一个安全套,告诉她说:你做你想做的,并且你要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你要在那里过夜,希望这是能让你真正刚到快乐的事,并且你不会后悔,那就去做吧。
这位父亲简直是所有父亲的典范。
3.5~立意不错,只是正常谁会玩这游戏?所以的秘密一个晚上曝光的几率又有多大?说到底不过是导演的命题作文,不过动机缺少信服力~
剧本好棒,精彩的台词也一大把,涉及到的题材全是我喜欢的,爱情友情家庭婚姻以及同性。最喜欢会用芭比肯的梗开玩笑,知道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男主人了,和女儿的那段电话实在太感人且暖心了,心疼最后给小gay一个吻的比安卡。
真有这样的游戏我还蛮敢玩的,来呀,互相伤害啊。 看了一下上映日期在居然情人节前夕……
改变成舞台剧可能要好一些,几处鸡汤处的配乐快齁死我了
小成本优秀剧本的典范,单一空间的情感碰撞,撕逼非常有技术含量。剧作层层递进高潮迭起。它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对准当代男女的情感问题,以及每个人内心的黑暗面小秘密。手机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维系两人稳定关系的基础不是爱情,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千万别去动她他的手机。
人和人的关系有多么的脆弱?你甚至不能给同床的人多看几眼你自己的手机。然而,多少人以亲近关系的名义,忘记了什么叫做界线。人生在世,怎么样才能让感情长久,四个字:难得糊涂。
坦白出轨比坦白出柜更难。
别用手机试探爱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太脆弱了,经不起试探。所以啊,吃完了饭,发现了一大堆难以承受的秘密,还是手拉着手,戴好面具,过自己的日子。片子太悲观了,以至于无比真实。
这分数高到怀疑人生。竟然还有人拿这片子跟Coherence比,简直不能忍。在对话本身没什么冲击力的情况下,生硬的各种转折看的无比尴尬,撕逼一停开始说大道理的时候简直尴尬癌晚期。尴尬到快吐血的就是结局,撕成这样你还要回归平静?真是谢谢导演浪费我这一百分钟的人生。
这几年口碑稍好的电影都有这个趋势,可看性很强却经不起深究。本来三对夫妇一个未婚的阶梯性设定很有趣,但没用到位,不就是偷个情,有的还只是文爱,不至于闹到鸡飞狗跳。饭桌上的戏调度起来确实难,但情节和设计太牵强,两个小高潮之后的配乐太出戏了,同样是新电影和室内小成本,杀戮就做得好多了。
糟糕的剧作,为了说教而硬性制造冲突,还都堆在一餐饭时间里,每一个冲突冒出来的时间点都精打细算分秒不差。而且要说教的道理也非常肤浅和老生常谈。整体来说就是意大利知音或读者的水平。
不够暗啊,沦落为说教。为啥专辑名儿都出来了,月之暗面却一首歌儿够没有
…………………………这什么狗血八点档,但是说到底,人类也差不多真就是这个逼样了。求仁得仁了。
最喜欢的男角色毫无疑问是整容医生,其次是运动基佬。最不喜欢的女角色是心理医生女,其次是没穿内裤女。不过不会选择这里面的任何人和ta做朋友。一出人性讽刺喜剧,人啊,为什么要去维持那些貌合神离的关系呢?
在中国只能是喜剧片,大家都懂得的道理,老外偏不懂,拿个人隐私玩游戏,肯定要输的。
特别讨厌为任何电影加上“不要和你的伴侣一起看”的标签。人性和关系都禁不起考验,我们自身的努力奋斗变得包容理性,科学的进步,体制的完善,文明的进程,不就是为了让人性尽量少地去接受完全没有必要的考验吗?电影还是很套路,完全再预期内。比安卡是个独立自主的女孩,渣男才不会毁了她。
是,所以女性都需要一管大红色的口红,在别人以为你已经在卫生间自杀的时候慢慢涂口红然后昂首走出去。结尾赞耶,如果人性脆弱不堪审视,那么欺骗才是人生良药,让我们糊里糊涂巧妙地度过一生吧!
这些人在做出分享所有信息之前,是不是飞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好讨厌这种一个场景全靠对话的电影啊,这种的写本书就好了好嘛!讨论的议题也挺无聊的
月食如同彗星来的那一夜里撕裂平行宇宙的存在,创造出了一个没有秘密的危险世界。亲情友情爱情,维系人际关系的感情都如此脆弱禁不起真相的打击。永远要学会在撕逼之后互相留情面,然后相处得很好像在演戏。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