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Actor-turned-directorHoratiu Malaele’s debut feature, jumping on the bandwagon of Romanian New Wave movement in the noughties, SILENT WEDDING abandons itself to its categoricallyanti-Soviet ideologue nearly at the expense of a galvanizing story.The frame story is set in the present day Romania, a TV crew specializing in paranormal stories, arrives in a desolate area used to be a Communist factory, affected by a spine-tingling frisson whipped up by the presence of a ghostly bride and the remnant old women-in-black there, a witness recounts the harrowing extirpation of the village to build the factory in 1953, the year when Joseph Stalin died.A joyous and rumbustious flashback makes heavy weather about its bucolic landscape and community, peopled by foul-mouthed but overall congenial countryfolk, amongst which a pair of young lovers Mara (Andreea Victor) and Iancu (Potocean)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their mutual orgasm is rendered in exhilarating high pitch). Concomitantly Malaele threads farcical episodes of Communist party recruitment (highlighted by slo-motion and slapstick antics) into the through-line, where an event of open-air cinema is interrupted by a passing circus, whose own hilarity is sequentially, abruptly bookended by a tragic death of a young village girl (implied at the hands of a Russian type) and the departure of Iancu’s best friend, the homunculus Sile (Palin).On that wedding day, bad tidings is brought by a Soviet officer that due to the death of Stalin the night before, the whole country is entering a 7-days mourning, wedding is forbidden, anyone who revolts will be executed with high treason. Thus, it triggers the“silent wedding”, a weighty defiance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 the film reaches its winning apotheosis in the collectively endeavored cooperation to not make any jarring noise in their covert celebration, including using cloth-wrapped glasses, eating with one’s hands instead of crockery, miming and mouthing wedding toasts, the wedding band playing silently and a chucklesome message-passing skit, et.al., until a final moment of liberation that sounds their death knell, the authority is as good as his words.That theatrical kicker (embellished with a surreal touch), to some degree, negates the film’s prior effort of ingenuity by veering into an easy route to meet its prefigured perdition and itswraith-of-the-past coda. An anomaly repulsing the post-Cold War ethos, SILENT WEDDING, although errs on the side of its own militancy, lands on its feet in its grassroots advocacy and comedic appeal.referential points: Cristi Puiu’s 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2005, 8.4/10), Cristian Mungiu’s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2007, 8.9/10);Emir Kusturica’s UNDERGROUND (1995, 7.7/10),
倒叙的方式,一个村庄被毁灭后留下了一些寡妇,缘由是被共产主义推平。
在推平前,村庄自己想办法进行婚礼,因为斯大林哀悼日期间不能有活动,于是在房子里进行无声的婚礼,没有语言声音音乐,大家敬酒吃东西鼓掌奏乐传话给钱等等,这些描绘地很生动。
但灾难就要来临,村庄被毁灭,男人被带走只剩下女人和小孩。
这个电影的风格比较独特,人物夸张的笑声、下流黄色的玩笑、逗趣的片段、人物表情等等都很生动,需要细细品味。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
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
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
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
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
我发言了,
霍拉蒂乌•马拉埃雷(Horaţiu Mălăele)生于1954年,是罗马尼亚著名演员,出演过40余部影视作品。
2008年他导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无声婚礼》(Nunta Mută),影片讲述一个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取材,听到当地的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3年的故事。
那年一场准备在村子里进行的婚礼因为斯大林的逝世而被禁止,而心有不甘的村民们趁夜深人静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所有的人,包括乐队,都不得发出声音。
后来因为雷雨到来,以为安全的人们开怀畅饮放声大笑,招来了苏军士兵,结果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所有的男人都被带走,当地只剩下女人和孩子。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自2007年浮出水面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一部,简单追溯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自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以来,以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先导,在国家电影基金支持下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长片作品,而这些作品从电影语言风格比较相近,题材也都有关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
再追溯自法国电影新浪潮以来各国电影新浪潮的传统,可以发现罗马尼亚新浪潮也符合一以贯之的三个特点:1)民族电影工业处于危机之中2)一批新人新作集中出现3)在电影语言或电影理论上有所创造。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国际电影节命名的,而更进一步的考察会发现,实际上也是被国际电影节呼唤和建构的。
从视听语言方面考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低调布光和长镜头,这可以追溯到新浪潮导演们早期的获奖短片,基本确立其语言方式的一部影片是克里斯提•普优2001年的《无命钱》(Marfa si banii),而也正是普优2005年的影片《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使得这种语言成为其他导演仿效的对象。
而在题材选择方面,我认为罗马尼亚新浪潮影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也即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的书写,都是符合着国际电影节的某种期许和想象——在“后冷战之后”的今天,已经并非冷战末期和后冷战初期那种对社会主义极权暴政的揭露批判,而是对红色历史和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深刻反思。
于是国际电影节表彰的是《四月三周两天》、《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分》和《加州之梦》,而非《无声婚礼》。
因此,我感兴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何在2008年,还会有《无声婚礼》这样老旧的、一望而知的意识形态表述,这部影片跟冷战终结初年的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片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没有任何区别,苏联军人在影片中被塑造为恶魔,他们强奸并杀害纯洁的少女,他们禁止举行婚礼,他们驾驶坦克冲破墙壁并开枪行凶。
而村支书等几个共产党员作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代表,在影片中被塑造成愚蠢、滑稽、趋炎附势的小丑。
而勤劳勇敢智慧的罗马尼亚人民——村子里其他人,则跟前两种人从不分享画面空间(例如苏联军官宣布禁止婚礼的那个对峙的时刻),以表达与之的势不两立。
并且更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并非齐奥赛斯库治下的“黄金时代”或是后社会主义时代,由此这部影片也呈现出某种与同代影片的游离状态。
做作家作品论式的考察就会发现,马拉埃雷实际上与“罗马尼亚新浪潮”并无直接关系,因为新浪潮导演们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并且基本都毕业于布加勒斯特戏剧与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这部影片严格地讲应当属于我所谓“罗马尼亚新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工业复兴之后的一批制作较为精良的影片(如赛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尼古拉•默尔吉内亚努等老一辈导演,以及内•卡兰费等较为年轻的导演于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
但另一方面,马拉埃雷又着实是一名“新导演”,在影片的开头,摄制组去寻访村庄的段落具有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明显视听语言特征,这大概是被“误认”的主要原因。
因为马拉埃雷是演员出身,这部影片最迷人的段落也是二十分钟的“无声婚礼”上诸位演员的精湛演技。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马拉埃雷的不同叙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不与小字辈导演们分享同一个情感结构,反而与如捷克影片《科里亚》的导演杨•斯维拉克,或者此片模仿的对象库斯图里卡分享类似的历史记忆(因为后来有了政治明星齐奥赛斯库,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大为改变)。
再做一点形而下的考察,本片的资金来源既有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基金,又有来自法国和卢森堡的国际艺术投资,据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罗马尼亚电影年鉴》2009年),本片在罗国内的观众人数是14039名,根据imdb的资料,本片在主要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加拿大都有上映。
从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的角度考量,此片在罗马尼亚显然不可能收回成本。
我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此片的上映范围和票房情况,但是从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角度考察,《无声婚礼》显然是以较大范围的市场为目标的。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很容易指认出的对塞尔维亚导演,国际艺术电影明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模仿,包括表演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如死尸还魂、借助人造翅膀飞上天空),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
而同时库斯图里卡的长片里必有一个婚礼段落,此片正是以婚礼作为叙事重点,连婚礼上演奏的音乐都十分相似。
大约是因为库斯图里卡成名已久,甚至已经打入好莱坞(《亚利桑那之梦》),这种电影方式显然是为观众所熟悉的(一个例证是在国内著名的网站豆瓣网,一半以上的观众——超过500人——都清晰地指认出了本片中库斯图里卡的痕迹)。
略作追溯则可以发现库斯图里卡在冷战末年和后冷战初年是怎样作为一个东欧导演被塑造成电影大师的,所以这种模仿是有意为之的。
而从叙事策略来入手,本片的海报清晰地说明了其意识形态诉求:一对新人,头上则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镰刀锄头标志,占据整个海报一半的篇幅。
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本片的立场。
若将此片作为罗马尼亚民族寓言来解读,那么这个故事则是50年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暴力、罗马尼亚共产党及政权的软弱可笑,以及罗马尼亚人民的反抗。
而本片最具寓言性的情节则是“无声”,新人、家长、亲友、乐队统统沉默,但是婚礼照样进行——这大概是高压的言论管制之下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性表达。
那么问题仍然是,为什么?
联系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其他影片,这部有些不合时宜的影片,大约也并非仅仅是导演个人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我认为本片是典型的“自我东欧化”的叙事——而且是一种冷战刚刚终结之时的,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东欧叙事。
那么如果本片的目标市场是整个东欧,以及西欧,北美,那么这种叙事策略似乎可以理解:于东欧而言,这个地标并不显著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东欧有苏联驻军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当然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
于西欧北美而言,这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什么差别,当然地符合着“东欧想象”。
故事讲述的年代如此,而讲述故事的年代又如何呢?
于是本片开头寻访村庄的段落里面的一句话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这大概透露出了些许信息:罗马尼亚如今的凋敝,是苏联人造成的,但是苏联人走了共产党倒了,资本主义来了,生活却没有变好。
这倒是与《加州梦想》相似的主题,也许正是开头结尾这个采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视听风格拍摄的段落所传达出来的现实状况。
而结尾,故事讲完,摄制组开始采访的时候,故事里的新娘,如今已是穿了五十多年丧服的老太太,她和主持人有这么一段对话: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又一次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
这里从前是一个村庄,被共产党推倒了,然后原地建起了工厂。
但我们并不对那些工厂感兴趣,我们致力于揭示背后的故事,揭示这个村庄如何消失。
我们想问几个问题老太太:我听不见啊,孩子。
主持人: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老太太: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年的小男孩,大屠杀后村子里剩下的唯一一个男人,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而故事的当事人,已经在沉默之后继续沉默。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很意味深长,俯拍的大远景,工厂的废墟中,穿着白衣的新娘于其间行走。
这倒有了些“历史的幽灵”再度归来的意味。
大约这便是本片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它表达的裂隙所在。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
看完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少人看过?
豆瓣上参与评分的人少的可怜,影评也都只言片语。
这种关注度与电影的精彩极不相称。
豆瓣上关于电影的一些评论也让人感到很失望,“原来罗马尼亚也是社会主义啊?
”、“电影比较夸张,看不出为什么恐惧”、“为了一顿婚宴而失去性命不值得”等等,还有一部分短评集中解释了电影风格与库斯图里卡相近,因为不是很了解两位导演,也不敢妄加评论。
罗马尼亚在社会主义时期,一直处于齐奥赛斯库的领导下,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统治最粗暴的可能真不是齐奥赛斯库,但是最露骨的肯定是他,四十多年的统治,政府和政党成了夫妻店、家族产业,这已经不是意识形态华丽外衣所能装饰的独裁统治了,简直是近乎一种裸奔着独裁统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小镇对政治嗤之以鼻,并且天天迷迷糊糊,酒气熏天。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人睡醒喝酒、上班喝酒、下班喝酒、睡前喝酒,无时无刻不在饮酒(不是原话,大意),于是就出台了一个禁酒令,结果当年的伏特加产量急剧下降,由此使苏联经济更加凋敝。
真是一个荒唐的笑话。
愚蠢的镇长(党代表),几个闹哄哄的跟班,凶残的苏联人,几乎是当时很多东欧人对这些人的固有印象。
但是,他们毕竟处在这个天堂里,当苏联军人来通知他们斯大林去世,而不能主持婚礼时,女孩的父亲仍然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向苏联军人说明情况,希望能获准办了这场婚礼。
这就是极权统治的“魅力”,无声无息的穿透你的膝盖,你以为自己还能站起来,可是却使劲浑身力气跪了下去。
婚礼前半段虽然无声,但并非索然无味。
搞笑的桥段接连上演,后半段隐喻也耐人寻味。
当夫妻俩跳无伴奏舞蹈时,妻子看到了被用布条封住了嘴的几个孩子,顿时眼神就黯淡下来。
是谁封住了人们的嘴,限制了人们的声音?
我认为这是个很巧妙的隐喻。
妻子看到了这一幕后就失去了跳舞的兴趣,回到座位上沉默。
这时候一声惊雷,妻子的父亲狠拍桌子,音乐响起,人们载歌载舞,重新“发声”。
其实雷声也代表着唤起人们觉醒的一种力量,而不是像很多人说的因为雷雨声可以盖过音乐声,所以人们才敢发出声音。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
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
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
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近年来,写普通人生活的书和小人物的回忆录也多了起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
苏军破坏了一场无声的婚礼,一个阳光明媚的小村庄从此变得灰暗阴冷。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像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罗马尼亚最终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把罗马尼亚共产党赶下台,在枪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之后,随即宣布废除死刑。
历史已经迫不及待的把一些东西扫进垃圾堆。
但从历史中走过的人却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变得失去了光彩,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如影片中记者那样放声大笑的理由。
如果我们这代人对几十年前的发生的事情都模模糊糊,甚至对过去的曲折理直气壮。
等我们经历的时代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人,如何告诉他们今天的故事?
小镇人物刻画的好形象,野蛮又淳朴,音乐特别美。
前半段的自由和淳朴才有后半段有爱又抗争的无声婚礼的情节吧。
感觉隐喻很多啊不太明白:比如户外电影突然来了马戏团;森林里花环姑娘的死亡又复活;小矮人跟着马戏团的矮人姑娘做永远的孩子了。
无声婚礼餐桌的那一段太细腻了,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实在是美好又残酷,大雨到来后的欢愉以及军队突然而至的悲剧诞生,被摧毁后的粉色天空,飞在天上的天鹅,采访中的笑场,结尾的音乐太美了,伴着废墟的镜头带我们陷入沉思,值得深思的统治。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一些隐喻,看不出来,至少不是我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的情节而已,导演所表达的,我没看出来,没这么能力
这片子不好评价。。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反正苏联不会说话了,bbc随便bb
在情节吸引人的基础上加上那些点缀的手法,配乐也锦上添花。而那些对政治、现实的明讽暗讥,也能唤起一份认同。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太刻意取悅觀眾,為增添娛樂性而加插一堆無謂的情節,倒使全片一團糟.導演該慶幸自己還有個好配樂師,雖然配樂整體上也是一般
我不理解,也并不觉得震撼,我看到的只有两个互有偏见的民族被迫在一个国家生活,心力不逮,难以摆脱
虽然是部正经的有冲击力的最后会让人感伤的片子,但真觉得前面有点太吵……
喜欢配乐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村庄。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子,做度假山庄。
特别真诚 特别朴实 特别善良 特别有意思
我们嬉皮笑脸的幸福被尴尬了,我们衣不遮体的性欲被性冷淡了,这是因为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都疯狂的失恋了,,
红色之罪啊,当年我朝也是层出不穷吧。。。不谈政治,还是聊聊钱吧
本来是一场纯杯具,却用搞笑夹杂着灵异气氛烘托,这是对XXparty的讽刺么。连记者也没太放在心上。
被拍成喜剧的悲剧。东欧寡妇村。开头阴森森耍宝、小酒馆里放的唱片很好听、放电影之前的闹剧很卓别林、马戏团入场拍得那么摄人心魂是要闹怎样,花环白裙的少女、木偶剧、死后魂魄回家的少女……神秘诡异的东欧范儿。还有肉感的乡村妓女、背着翅膀的科学怪人、传话游戏……可爱极了。配乐也赞
作为脸盲,觉得片子中很多人的脸都长得差不多o(╯□╰)o导致有些地方混乱了。片子中的亮点是那段婚礼的表演。个人崇拜的政府,它另一面就是土匪。
导演是抽风男,偶尔灵光一闪——闪灵??
某个地点正在消失,它的神话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