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不停的面对选择,选择嵌套选择,形成交叉小径的花园。
但是每个人或愚蠢或贪婪或懒惰,有各种各样的弱点,如果他们都好一点,世界会好一点么?
也许。
但是我更知道,就因为人的不完美,才形成这个世界,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我们承受着;不管是爱还是恨,我们拥有着。
正因为不完美,世界才是丰富的,我们才红尘滚滚的去爱,去刻骨铭心的活着。
那个叫Christian小孩说,大人死的时候,像个小孩。
他看着他妈妈,就觉得她像个小女孩,仿佛从来没有长大,从来没有当过他的妈妈。
我很小的时候也很难接受死亡,夜晚总让我想起死这件事,父母会死去,自己也会死去,每晚都难以入睡。
如今虽然淡定很多,但是还不敢说能坦然接受死亡。
我相信想着死亡,有时候会让你看事情容易些。
Elias的爸爸Anton是个援非的外科医生。
在那片自相残杀的土地上,救活很多生命,他一度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
我相信他的价值观更多的与生命,爱有关。
不会在无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汽车修理工,扇他嘴巴的时候,他没还手,儿子说他怂,他也就笑笑。
之后带儿子再去找修理工,修理工再扇他的时候,他对儿子说:我想给你看看,我根本就不怕他,他就是个愚蠢的傻逼。
在他的价值观里,因为一些弱智的理由动用暴力对待一个人,而且还是当着小孩的面,无疑是个粗俗的傻逼。
他对儿子说:跟这种人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时间。
Anton怂么?
几十条AK对着他,他都可以说NO,的确他也怕,紧张的流汗,但是他要守护他的价值观,他觉得这是他活着的意义所在。
在我看来,他是个温柔的勇者。
Anton救Christian的时候,温柔的交谈有泪点,不过我忘记了当时的情绪。
-另外我设身处地的想了下,如果我做了Christian的事,不光被老师揍,还要被我爸揍,还要接受同学,邻居的鄙视和指指点点。
我为生活在天朝还是个正常人而自豪。
整个片子很流畅,虽然是从1\3处才开始看,却有让人想一直看下去的欲望。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个记录片,慢慢才发现这个故事更像个童话,一个关于人性、成长的童话。
无论是暖调的原野和晨光,还是冰冷的海岸与黑夜,画面一直让人感觉很舒服。
同时,影片中还描绘了很多双眼睛,湛蓝的、深邃的、纯真的、困惑的、渴望的、绝望的、愤怒的、丑恶的…都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最后,小感动适时的涌了出来,就着流动的车窗、和着悠扬的乐曲,童话完美谢幕,带着希望,人类的生活还将继续。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这部丹麦电影。
英文名是In a better world,似有讨好奥斯卡主流价值观之嫌。
其实丹麦语原意“复仇”,更直接的表达了本片的主题。
主角Anton是定居丹麦的瑞典人,同时常年在非洲战乱地区做医生。
影片以他为线索讲了双线故事,无论是在宁静美丽的丹麦小镇,儿子与伙伴Christian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间地狱般的战乱非洲,残暴的军阀大佬与当地百姓的血海深仇,人们通常的解决方式都是诉诸暴力。
而Anton对此显然有和多数人不同的想法,即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然而他个人和平与正义的观念如何改变这个世界,他自己也没有答案。
除了安东,本片还塑造了几个形象。
Anton的儿子Elias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虽屡受欺负,但他看似窝囊的形象下博大充满爱的心,是不容忽视的,他也是最像安东的人物。
而Elias的好朋友Christian的凶狠的外表之下实为一颗脆弱的心,这是自幼颠沛流离和丧母的打击下形成的,可是包括他父亲在内都没有人能理解他,最终脆弱的心酿成的怨恨爆发了。
这两个小演员演的都不错,尤其是Christian,这个角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他在影片前大半段保持如此冷静、强势、凶狠的姿态,眼神永远坚定有力,偶尔流露出敏感;而在结尾突然崩溃,将脆弱的心暴露无遗,回归孩子无助的眼神,着实演得好。
当然,两个正太屡经考验的纯洁友情相信也是众腐女的最新题材。
本片拍的很流畅,大概没多少人会觉得不好看。
但是它为了扣紧主题而将故事讲的过于戏剧化,影片的结尾似乎也有点好莱坞,丧失了本来可以有的更深的分量。
据说有几个删除片段很值得看,要找来看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现实往往比电影残酷。
如果,我想,制作炸弹的男孩跳楼成功的话,也许会更震撼一些,也更残酷一些,就像同是丹麦电影的《狩猎》,最后的那一枪,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如果这样子,恐怕电影名字就不叫《更好的世界》了。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缺乏关爱的孩子,与其说孩子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大人的问题,从伦敦回到丹麦的父子,开着奥迪,其父亲经常往返于丹麦和伦敦,住在奶奶家的男孩,固执任性,坚持自己选的房间,喜欢网络和游戏,和有钱的父亲缺乏沟通,其父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更无法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
小孩从其父亲那里学会了撒谎,从一开始的学校冲突,到后面的拿刀威逼,以及最后的炸车,跳楼,这个父亲仿佛永远也搞不懂孩子为何是这个样子。
另一个孩子,那个瑞典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带着牙套,父亲是一个驻外医生,虽然知道怎么教孩子弃恶向善、原谅宽容,却没法做一个好丈夫,长期的驻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工作也只能放在一个不懂得宽容的妻子手上,而这个妻子,眼中永远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比如丈夫的偷情,孩子的学校问题等等。
出现拿刀逼人事件之后,这个瑞典母亲,唯一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就是刀,方佛知道了刀的下落事情就圆满了,孩子出现自闭问题,解决的方法竟然是转校,而从来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怪不得她儿子说恨她,在其孩子被炸伤住院之后,制作炸药的孩子去探望时,我就知道这个母亲注定要对这个始作俑者歇斯底里,而后这个炸弹男孩也果不其然的一心想死,只是觉得自己把同伴害死了,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炸弹男孩要真是跳楼了,不知道那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会做何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凶手呢?
她也许是个好妻子,却不是个好母亲;而不称职的丈夫,却是个称职的父亲。
谁人不犯错?
关键是我们怎样学会如何原谅和宽恕。
我想,这才是更好的世界。
你说呢?
PS:顺便说一句,电影中丹麦孩子歧视瑞典男孩,并大吼“滚回瑞典去”,这是两国的历史文化问题,一向不和,有敌意。
在滂沱大雨聲中看完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感覺隨電影一路出現的複雜情緒,那些抑鬱,憤慨,無奈,皆被雨水沖刷殆盡,僅留下雨後稍試平靜的片刻,與翻騰過後逐漸平和的心。
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是這個公理正義難以伸張的浮躁時代裡,極重要的人格特質,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面臨選擇之際該如何抉擇?
更能在關鍵時刻避免憾事發生。
然而,大部分的人在事到臨頭時,總難跨越橫在眼前的不公對待。
於是,以平和之心維持和平理性的世界,遂成為理想主義的口號。
因為我們是人,不同的是,好一點或壞一點的人,極好與極惡畢竟是少數,在符合人性前提之下,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更好的世界』與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告白』,不約而同將「校園霸凌」置入電影中。
兩者同樣出現 “以暴制暴”情節,而『更好的世界』更進一步將“以暴制暴”的方式延展至校園以外無所不在的社會霸凌中。
重點不在於“以暴制暴”方式的對錯,而是造成非得如此,或是除此之外沒有更好選擇的原因。
我想,所有問題的答案依舊出現在“人”身上。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強欺弱,大欺小的情況,這與國家文明與否無關,而與人天生的劣根性有關。
因此,無論是文明先進的丹麥,或是野蠻落後的非洲難民營,隨處可見人與人之間恃強凌弱的粗暴對待。
電影中,生性平和的十歲男孩Elias,莫名其妙被班上大塊頭男生暴力相向,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唯一挺身而出的轉學生Christian遭到連座,個頭矮小但性格強悍的Christian不甘被欺負,他的邏輯是只有立刻狠狠還擊,才沒人敢再欺負他。
事實證明,Christian是對的。
我不主張暴力,但有些人的惡毫無緣由,不反擊,在他們看來就是“不敢”反擊,默默忍耐,不會結束暴力,只會讓他們食髓知味,更變本加厲。
小孩的世界如此,大人的世界亦然。
Elias在非洲難民營當醫生的父親,平和理智,修養極佳,儘管在非洲天天目睹種族間互相殘殺,他仍不主張以暴制暴,他認為暴力相向只會招來更嚴重的報復,與更多無辜人們的傷亡。
醫生理性的想法沒有錯,也是維持和平的長久之道。
然而,會挑起仇恨爭端的人,往往並非常人,說是瘋子也許更恰當,如果能和瘋子講理,早就天下和平,世界大同了。
有一次,醫生帶孩子們上街,小兒子和另一個小孩為搶鞦韆發生拉扯,他上前勸架,小孩父親出來,不分青紅皂白就賞了醫生一耳光。
醫生沒有還手,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想與粗暴之人一般見識,然而,這一巴掌卻不偏不倚在孩子們心中烙下陰影。
醫生為了教育孩子不使用暴力並非出於恐懼,再度登門面對小孩父親,沒想到小孩父親不但不認錯,暴怒之下,竟又連刷了他兩耳光,儘管醫生認為錯的是對方,卻完全無法讓十歲的孩子信服。
Christian不以為然道:『你說他錯,但那個人並不覺得是他錯。
』醫生啞口無言。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磨擦會遭遇的狀況。
有一次,我父親按了前面一台車喇叭,準備超車,沒想到超前之後,那台車突然加速開到我父親車前面,硬逼父親下車,凶神惡煞般的車主怒氣沖沖拿了大鎖下來,質問我父親沒事按他喇叭什麼意思?
還好我父親年紀漸長之後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氣盛,直說自己年紀大看不清楚,怕撞了他車,那人才做罷。
可見,“文明”在粗暴之人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犯錯必須付出代價,不受到懲罰,原本就不可理喻的人只會更自以為是,一個慣性對人暴力相向的人,不受控制的舉止彷彿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炸傷觸怒他的人。
文明世界都充斥著粗暴之人,非洲原始野蠻的部落更是可想而知。
丹麥醫生不顧眾人反對,本著救人天職,治了殺害無數孕婦的壞蛋的腿,卻在那人一句泯滅人性殘害女性的話語中瞬間失控。
他終於明白:“惡性重大”這件事並沒有休止符,就像人的欲望宛如無底洞,不阻止,洞只會越來越深,人只會越來越壞,世界只會越來越糟。
更壞的事隨時在發生。
我們除了明哲保身之外,訴諸法律當然還是維持理性世界最好的途徑。
然而,法律畢竟有太多漏洞可鑽,我已經不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了。
那些被法網漏掉的人,繼續以惡劣的方式傷害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告白』與『更好的世界』這樣的電影,提醒我們在這不美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面對明天也許不會更好的事實,更要因此學會保護自己,才能悍衛我們愛的人。
雖然“以暴制暴”解決不了不好世界的根本問題,但仍有助於受害者心理的平衡。
此外,電影同時點出“以暴制暴”可能製造出更大的傷害,甚至留下更多遺憾。
所以,該怎麼做?
始終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相對自己而言更好的答案。
更好的世界,是所有良善之人對世界的期許。
看電影時,我想到的題目是“沒有更好的人,怎會有更好的世界?
”現在我把它改成“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因為,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當每個人都變得更好,無形中就會變成讓世界更好的一股推力。
而黑暗中的一線之光,往往就來自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更好的世界》是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新作,这位丹麦著名的女导演一向以细腻温婉著称,她擅长将女性最敏感的触角伸向一个男人的情感世界中。
她的《婚礼之后》就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在她的电影里,男主角往往是最饱满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她并不像某些作者导演一样,强势的在每一帧的影像中印上独属于个人的记号,而是利用令人赞叹的对细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情绪挖掘者。
《更好的世界》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完影片之后你会发现,它确实是标准的最佳外语片配置。
宏大又能够细微的深入人心的主题,导演出色的控制能力,演员集体的出色表演,了不起的剧本以及完美的摄影和配乐。
通过极具质感的影像表达出导演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奥斯卡外语片评委最喜爱的。
由于评委必须看过五部提名影片才有资格投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所以在评委会内部知名度最高的《美错》其实并没有捞到多少的好处。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
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
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然而,每一天他都必须面对受到疾病折磨以及暴力摧残的贫苦非洲百姓,生与死就像是一层薄纱一般,仿佛一阵风便可以将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带离这个充满了暴力的世界。
他坚守的文明在这片生命转瞬即使的疯狂大地上被暴力放肆的践踏。
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婚姻岌岌可危,生命让他必须接受爱的遗失,这是生命的赠与或者说考验。
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非洲某暴力分子的头领向医生求助时,此时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之间出现了矛盾,连文明与文明之间都存在着的冲突,心中完美的世界我们何处去寻找。
然而当头领出言不逊,侮辱生命时,医生愤怒的将他赶出营地任其被人砍杀,他再一次陷入了迷惑,我们心里完美的准则一次一次被摧毁,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面目去面对?
因为自身是学医的,对这一段的冲突以及男主人公的困惑和挣扎很有感触。
正如标题“更好的世界”所言,电影的宏观意义上的主题即: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世界不够好,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更好。
为此,影片以三次没有理由的恶意作为故事的引子,以三个主要角色应对这些恶意的过程作为故事的主体,并穿插着描写了这个世界生活着的人们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困境及他们做出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呈现主题。
三次没有理由的恶意,分别指的是:(1)非洲的孕妇们没有做任何错事,只是因为自己怀孕的身份,就被黑社会恶霸Big Man捅肚子;(2)生活在丹麦的Elias是个好孩子,仅仅因为自己的门牙长得像老鼠的牙齿,就遭到校园恶霸Sofus率领的团伙的欺凌;(3)Elias的父亲Anton看到小儿子Morten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争执,上前劝阻,就遭到孩子父亲Lars扇耳光,之后对峙讨要说法时再次被扇耳光。
而顺着这三条主要故事线,我们还看到了:基数庞大的非洲难民,只能排着长队依靠零零落落的外国医生予以救助;Anton和妻子Marianne正在经历婚姻危机,这给他们自身和大儿子Elias都带来了深深的痛苦;Christian因为母亲的病逝而封闭自我,将深爱他的父亲Claus拒之门外,而父亲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儿子沟通。
丹麦和非洲某国,一个是典型的发达国家,一个则是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可是说是代表了人类所处的两种极端的现代文明。
但即便是物质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人们却都在对抗着突如其来的恶意,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困境。
可见,电影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并不美好的世界。
Anton、Christian、Elias是电影的主要角色,在面对着这些没有理由的恶意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首先来看Elias。
他比较软弱,总是尽可能逃避冲突。
面对校园恶霸的欺凌,他选择默默忍受,上学途中被围攻,课上被同学嘲笑,每天推着被放气的自行车回家,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完全无法解决问题。
但是,看似软弱的Elias骨子里却是个善良的人,总会下意识地避免伤害他人。
看到自己的自行车被放气,他的第一反应是推着自行车回家,而不是破坏他人的自行车来方便自己;他一直担心Christian的爆破计划会伤害别人,而在看到无辜的母子即将被炸时,迸发了十足的勇气,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了他们。
然后再看Christian。
他的行事风格是以牙还牙——遭受到怎样的恶意,就要十倍以还之,向恶人展示自己的肌肉。
被校园恶霸用篮球打出鼻血后,他第二天就果断地以暴力回击,将对方打得鼻青脸肿,甚至拿刀子威胁对方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可以看出,Christian的攻击性很强,这也暗示了他的潜意识里自我意识过剩,或者说是缺少同理心。
母亲去世后,他只顾着自己的悲痛,朝着父亲发泄自己的情绪,却没有意识到父亲也一直处在煎熬之中;看到Elias的父亲Anton被反复凌辱、坏人甚至没有一丁点自觉时,他就准备用炸弹来爆破对方的车,结果差点让无辜的母子被炸死,还让自己的朋友Elias进了医院,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最后是戏份最多的Anton。
他的信条是不卑不亢、保持自我。
面对无故扇自己耳光的不讲理的恶霸,他不会示弱,但也无意与对方纠缠;面对捅死无数孕妇的凶手前来求医,他没有任何和对方交好的打算,但还是选择了遵从自己的职业道德,为对方治病。
但是,Anton所表现出来的这份清高和操守,注定不被他人理解。
当他不对扇自己耳光的Lars还手时,就遭到了两个儿子和Christian的当面质疑;当他为Big Man治病时,护士都远离他,村民们和他争执,孩子们也不再追逐着他的车辆,而可笑的是Big Man还试图拉拢他为自己人。
更加令人感慨的是,Anton虽然尽其所能地做好自己、避开纷争,但他终究也是有感情的人,内心里存在着一条底线。
当听到Big Man对死去的孕妇用恶毒的语言嘲讽时,Anton终于爆发了,毫不客气地将他驱逐出去,任由愤怒的村民们处置。
在面对没有理由的恶意时,我们可以看到:Elias虽然善良,但他的软弱让他无法凭自身摆脱校园恶霸的欺凌;Christian的强硬的风格能够打击一部分坏人的气焰、保护自己,但锋芒毕露的他却很容易伤害无辜的人,不管是自己、父亲、朋友还是路人;Anton的中庸的处事风格让他总是尽可能地置身事外,以超然的心态保持自我,但他却不被他人理解,而且在面对没有底限、无法被制裁的恶意时,他终究还是使用了强硬的手段,违背了自己的信条。
可以说,每个人的做法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万能钥匙并不存在。
除了这三次明面上的恶意之外,电影还隐含了一种潜藏在暗处的恶意。
Christian母亲的病逝,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来自上天的没有理由的恶意呢?
死亡就这么突然地降临,给生者带来伤痛,让他们不得不经历心灵上的苦难。
包括后来的Elias差点被炸死、Christian险些自杀,虽然当事人有过错,但这些惨剧都是源于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的。
因此,死亡本身,还有这些引向悲剧的“巧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对生者的恶意。
从这些角度,我们看到了,电影有意地在向我们呈现这些“无解”的恶意,是在表明世界上有太多的问题是我们作为个体的凡人所无法解决的。
因此,渺小、无助的我们只能让这样的世界变得更好。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却通过一些线索给出了它的倾向。
电影一开始时,Christian在葬礼上朗读了安徒生的《夜莺》节选,表达的含义是夜莺唱歌不为荣华富贵,而是为了给人带来欢乐。
夜莺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显然照应的就是以医者身份到非洲救死扶伤的Anton,还包括了不顾自身安危去拯救母子的Elias。
这种无私和善良,是电影歌颂的第一种品质。
Anton和妻子一开始经历着情感危机,但是在Elias第一次卷入事故后,他们俩用电话开始尝试沟通;在Elias经历了生死危机后,他俩也更进一步地重新接受了彼此。
Christian原本不理解父亲、不接受父亲,但在经历了Elias的生死劫和白色大楼上和Anton的对话之后,他终于和父亲再次相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正是因为灾难的袭来、死神的降临,生与死的白纱才会于一瞬间消失,这样生者就能得以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于是更加珍视眼前的美好。
学会珍惜,这是电影歌颂的第二种品质。
经历了母亲之死,Christian不理解父亲的痛苦,这既让他的父亲更加难过,也让他自身走入极端。
Marianne看到孩子昏迷不醒,在愤怒之下,逼迫前来探病的Christian离开,甚至通过说Elias死了来谴责他,于是被深深的惭愧所折磨的Christian选择要跳楼自杀,直到Anton赶来挽救了一切。
我们看到,虽然他们的情绪都事出有因,但他们的举动却在客观层面上让事情恶化,催生更多的悲剧。
因此,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同理心、宽容之心实在是太重要了。
最后,Anton夫妇带着Christian去探望Elias,Christian和父亲紧紧拥抱,恩怨才得以化解。
可见,宽容是电影歌颂的第三种品质。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残破的,我们的反抗可能是无力的,但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让它变得更好。
我想,这些内容,就是电影的主题的体现。
然后简单列举一下电影里的几处对比:Claus在搬家整理物品时翻看照片,中间一张是Christian和母亲快乐地笑着,左边却是患癌症后做手术头发全掉光的母亲,右边是泣不成声的Christian。
看似随意但实则精心设计的构图将病魔对生者的摧残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也为后来Christian的偏执做好了铺垫。
Claus翻看照片Elias回家见到母亲时,母亲竭尽所能和他开玩笑打闹,但Elias却不领情,这和第二天Elias去接父亲时的欣喜若狂形成了对比,既暗示了父亲和母亲的婚姻问题,也表明了Elias更倾向于父亲,为后面发生各种事故时Elias总是优先找父亲求助而不是母亲做好了铺垫。
Elias对母亲的不领情
Elias见到父亲时欣喜若狂校园恶霸Sofus在厕所逼迫Elias不准把昨天的事情说出去时,Elias瑟瑟发抖地表示一定不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Christian拿着棍子从背后猛击Sofus,并将刀子抵在他喉咙处进行威胁,以暴制暴。
这里导演用了声画蒙太奇,用厕所里Sofus正在威胁Elias的声音搭配Christian从建筑外走到厕所里实施暴力的镜头,Elias的软弱和Christian的强硬在此刻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暴力宣泄的一瞬间也给观众以极强的快感。
Christian暴打SofusAnton为民众做完手术后,坐车离开时有非洲小孩奔跑追赶,但当他为Big Man做完手术后,坐车时却没有人追赶了,摄影机拍到的只有尘土飞扬。
这一对比,表明了Anton的选择不被民众所理解,更凸显出了他的孤独。
Anton为民众做完手术后,坐车离开时有非洲小孩奔跑追赶
Anton为Big Man做完手术后,坐车离开时无人追赶当Christian第一次到医院探望Elias时,Marianne愤怒地指责他,说他害死了Elias,将他赶了出去;经历了白色大楼的生死劫后,Marianne扶着Christian的肩膀,亲自带他到医院看病。
这一前后对比,表明了两个家庭的恩怨的化解。
而导演还特意将第二次来医院安排在了清晨,晨曦的照耀下,世界仿佛真的变的更好了,为故事带来了一抹亮色。
晨曦照耀下,两个家庭和解最后,说一下白色大楼这个符号。
白色大楼白色大楼直观上看就是生与死的临界点:站在高楼顶上,距离死只有一个跳跃。
而具体到电影里,主角们对大楼的态度则就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亦或是心路历程。
Christian喜欢待在白色大楼,暗示着他的不惜搭上性命也要以暴制暴的复仇方式;Anton认为白色大楼很危险,让Elias不要去,表明了他的洁身自好的理性,以及对Christian的不认同;Elias一边跟随Christian到白色大楼,一边被父亲Anton教育不要到那儿去,因此是否要去白色大楼就象征着Christian和Anton的理念冲突,而Elias则在两方的理念间摇摆不定。
当Elias答应父亲不再去大楼时,表明此时此刻他是倾向于父亲的;而当Elias不小心把Christian送的刀暴露了母亲的时候,他的内心因为充满了愧疚,而开始改变立场,更倾向于站在Christian那边,这时电影就再次仰拍了白色大楼,并特写了站在高楼上的Elias。
Elias在白色大楼,开始倾向于Christian观后感就写到这里,感谢阅读!
这个片子静静的却涉及了好多主题子辈和父辈、男性之间的矛盾:有人说过儿子就是父亲的敌人,从Christian对待母亲的去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剧情很好的反映出了这一点。
Christian年纪再大一点肯定会和父亲动手了。
而他现在的年纪还无法理解父亲的一些行为,不过雄性之间的敌意是很明显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两个孩子都来自于不算完整美满的家庭。
不过这种不完整的组合在丹麦、北欧算是非常典型。
看到了北欧人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两个家庭的小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家庭不和带来的影响。
有点不同的是:Elias的妈妈由于对父亲常年在外不满、明显将这种不满也传递给了Elias——从孩子对母亲的惧怕可以看出来。
而Christian朗诵的那首诗也是Christian内心的伤口的写照。
虽然父亲夸赞儿子了儿子的眼神却是你不懂我。
和平和暴力的对比:虽然不是导演的重点,但是看到满脸尘土的非洲小孩们、饮水条件都困难,和丹麦海边的玻璃房和花园的田园生活的对比的时候,忍不住会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边是愚昧、血腥、暴力;一边是文明、发达、现代。
有意思的是,出去物质条件,非洲人的生活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快乐,一个足球就可以让那么多小孩高兴那么久。
而文明社会的镜头里安静到有点沉闷。
物质和硬件的改变并没有明显带来多少精神世界的丰富圆满。
还是有苦恼。
职业使命和道德:我是赞成Christian的父亲的行为的。
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不管对象是谁。
因为你不是审判机构不是法官,所以你不应该去管这些职责之外的事情。
最后尽完了自己的责任,大佬的腿治好了,医生的底线被大佬恶意的挑衅话语刺破了所以把他赶出去了——尽管知道会是什么后果,那都是大佬的报应了。
医生尽职尽责、也有自己坚固的道德判断。
冲动和理智、暴力和非暴力:医生被修车工打耳光了,作为一个有阅历的人,他知道以暴制暴的有限用途,所以他没有还击。
非洲资源丰富、常年战争和暴力冲突不断、一个政府下台了另外一个通过暴力上台了贫穷还是依旧的——因为没有谋略、所以经济和现代文明无法降临——医生和明显知道这些。
但是孩子们不懂。
所以他们一起去找修车工——告诉孩子们其实不是惧怕所以不还击。
我很欣赏他说的那句:“你这个傻瓜我被你打了我带着孩子们来你应该在孩子们面前给我道歉。
”只是这句话对方明显不懂、反而第二次打他。
这个理想化的声音在现实中显得单薄。
让我想到了甘地。
非暴力思想赶走了英国人可是今天的印度军队却在弄核武器了。
暴力、非暴力会不断纠缠下去吧。
《更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包含着两层对立关系,即父亲角色位置的对立与暴力形态的对立,这两层对立性共同阐述了影片中的核心议题——关于暴力正义性的指涉。
“父亲”的在位与缺位 片中呈现的两组家庭,都有各自的家庭矛盾。
伊莱亚斯的父母关系濒临破裂,父亲长期工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难民营。
而克里斯蒂安的母亲因癌症去世,而他与父亲之间又有着不小隔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安东和克劳斯都有各自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都算不上成功的父亲。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父亲”身份的在位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倾向。
伊莱亚斯的父亲安东长期工作与非洲,而他父亲形象的长期缺位是伊莱亚斯“懦弱”的根本原因。
男孩对于“暴力”与“权力”的原初认知往往来自于父亲——这源自于一种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男孩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安东父亲身份的缺位,使得伊莱亚斯在身体与心理两个层面上都失去了理想人格的依傍。
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段落。
伊莱亚斯在学校被欺负后回到家时,母亲看到儿子心情不佳,便和他开玩笑般地扭打起来。
不得不说苏珊娜·比尔拥有女性导演一贯的敏感与细腻。
这种场景其实通常发生在父子之间,而安东父亲身份的缺位使得玛丽安不得不承担起“父亲--母亲”的双重身份。
而克里斯蒂安的情况相对复杂,克劳斯并不像安东一样,他的父亲身份是没有缺席的,但他一直对克里斯蒂安疏于管教,他和克里斯蒂安之间始终有一层疏离感。
所以克劳斯父亲身份是“在位”却”不作为“的,这种”在位“而“不作为”的情况使得克劳斯的父亲形象对克里斯蒂安形成不了男性强权的“阉割式”威胁,这没有了这层威胁,克里斯蒂安则拥有了反叛父权的下意识。
而当克里斯蒂安的母亲患癌症父亲却选择放弃治疗时,他内心深处反叛父权的潜意识顺理成章地释放了出来,他理所当然地把对母亲离去的不舍与思念转化为对父亲的仇恨与敌意。
这就是克里斯蒂安性格暴躁易怒的根本原因,他父亲身份的“在位”使得他从小就拥有可以依傍的形象与理想人格,而父亲身份的“不作为”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轻易推翻男性强权(父亲)的威胁。
所以在克里斯蒂安面对学校混混和拉尔斯这些比自己更强大、更威猛的男性形象时,他不会感到畏惧,而是本能地想要会去推翻和战胜他们。
暴力形态的差异 而全片的汇聚点,就在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小孩串起了两组家庭和两片大陆。
伊莱亚斯原本是懦弱而文明的,他不会使用暴力,这既是安东一直以来对他的言传身教,也是他父亲身份的缺位所导致的。
而克里斯蒂安用暴力解决了一直以来欺负自己的混混们,使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
此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在父亲与朋友、”文明“与”暴力“之间来回摆荡。
在这里,苏珊娜·比尔又一次体现出她的蕙心纨质,她安排了一场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用自己制作的火药炸毁”城堡”的戏码。
这个桥段极具象征性,它不仅寓意着克里斯蒂安与伊莱亚斯内心中暴力的火苗升起,更影射着在文明社会下野蛮的、原始的暴力无处发泄的现实。
两个小孩用“火药”炸毁“城堡”的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武装与动乱并存的非洲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与回响。
以“火药”炸“城堡”事件为戏剧转折点,影片后半段花了大量时间来描绘两片大陆之间不同的“暴力形态”。
非洲是充斥着暴乱与动荡的大地,那些身处这无法地带的黑帮势力可以将孕妇开膛破肚用她们肚中孩子的性别供他们赌博。
在伦敦的文明社会下,修车工人可以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扇人耳光。
苏珊娜·比尔用平行剪辑呈现出了不同社会性质下暴力形态的差异。
暴力正义性 同时,苏珊娜又表现出一种“以暴制暴”的正义性——非洲难民最终合力打死黑帮老大,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最终炸毁汽车,都是“以暴制暴”的体现。
这种对于暴力正义性的自我指涉,集中体现在安东这个人物上。
他曾幻想着用理性、文明的力量去规训那些无端使用”暴力“的人,但都收效甚微。
而在最后,他本着自己人人平等、医者救人的原则替黑帮老大医治好腿伤,而黑帮老大见到自己亲手杀害的孕妇时,不仅没有丝毫悔改与扼腕,还唆使自己手下去强奸孕妇尸体。
直到这时,安东内心坚守的信仰与准则全面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以暴制暴”的强权世界。
这就是苏珊娜·比尔要探讨的话题——处于永恒对抗社会关系中的人面对无端的、无目的的暴力时,究竟应该选择何种姿态?
其实在电影前半段,苏珊娜·比尔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指向性,克里斯蒂安用刀教训了欺负伊莱亚斯的小混混后,他与父亲在车上进行了这么一段对话: 克里斯蒂安:我不还手,他们就觉得我好欺负 克劳斯:你打过来、他打过去,这事儿就没完了,你还不明白吗?
战争就是这么来的。
克里斯蒂安:除非你第一次就往死里打,不懂的是你。
我相信导演认同“以暴制暴”具有暴力正义性这一说法,但“以暴制暴”的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如果苏珊娜·比尔真的认同所谓的暴力正义性,那她就有责任和义务将“以暴制暴”这一做法最可能面临的后果呈现出来,而不是轻巧地用大团圆结局把“以暴制暴”背后的结局与宿命轻轻略去。
苏珊娜·比尔完全可以再狠心一点,将“暴力正义性”与“死亡之代价”联系起来,去探讨“以死亡为代价的正义究竟值不值得践行”的议题,这无疑是更加深刻和具有力量的。
苏珊娜没敢走出这一步来,甚是可惜。
一个小片段,小孩为了保护散步的妈妈和孩子,奋不顾身的制止,自己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无时无刻坚定人性的选择,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守护。
★★★☆三星半 巨蟹男型爆了(编剧故意的哼~)
额...中规中矩的作品 挺不错的 但是没好到让人难以忘怀或者是有再看一遍的想法
完全没有吸引之处,毫无继续看欲望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讲人性的从来都看不懂。117分钟的片子从下午一点看到晚上八点半。。次凹你妹。两星给施舍!!
世界并不我们想象那样运转。
不认同的价值观
好基友!好一辈子!一辈子都好!
說實話我確實沒大明白這個電影的好在哪裡。不適合我的口味。只是覺得好散亂的劇情。看不出想表達出什麽。可能太深刻了,所以完全理解不上去。
为毛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我太肤浅
我肤浅,看不懂这部,但是小正太妖孽的眼神够给力
主旋律电影,两段故事交织的有些生硬
大叔好帅好帅TVT克里斯蒂安是天蝎座的吧
这个世界还会好么?
去年的金球奖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混着家庭、战争与救赎的主题,是一部闲下来才能进入剧情的片子。与几年前的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的开头相比就差远了。两个小孩的爸爸都是亮蓝色的眼睛,而elias的爸爸更符合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关于他到底是“窝囊”还是“宽容”或者说“智慧”有着比较哲学的所指
越來越能夠知道奧斯卡得獎片的菜是什麼了而我也越來越不能夠被這種詩的正義給感動沒有刺點的電影不算好電影,整部片前三分之一都讓我覺得有希望做起來如果能再多施力一點,再疏離一點,不要那樣溫馨就好了> <最不滿意就是結尾了。唉,溫情主義掰掰。
太反人类了,前期竞没见到半点法律(理性)的影子。
暴力,支配欲,报复,宽恕,批判。
主旋律什么的太矫情。电影中还讲些自以为是的深度大道理真膈应人。
哎失足苦逼少年和这种宽恕or以暴制暴的命题都是老调反复谈了好么呵呵后 啊啊啊倒是好久木有见到Christian这么美丽的小正太啦嗷嗷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