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知道切格瓦拉还是在艺术区,在大街上的T印着格瓦拉的头像。
后来是在电影课的讲述中。
记者问他,革命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Che : 一种大爱,一种对于人性,对正义和真相的热爱,如果没有这种爱,他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关于格瓦拉的传奇性的故事和事实数不胜数,也许索德伯格在电影中片段的描述都不足以展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Che,在电影开始人们怒喊着,杀人狂,是的,他的确杀了人,那些本有罪的人,那些伪装的警察。
他在革命中,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作为首领为民族独立而战。
也许这段历史,只有少数人记起,因为大家对于历史的记忆有断层,也有刻意回避,因为有一种声音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提那些惨痛历史有什么用?
但正因为如此,过去的真实才应该再次被看到不是吗?
Che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比存粹和有着远大理想的人。
可以一辈子为自己的信仰理想而战。
美好时代的我们还记得哪怕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目标而战吗?
这部影片,包括(下)我也会继续看完,因为,我觉得有某些对于生活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燃起了。
我们需要时时自省。
记得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独立思考并用一生去实践的人是多么重要。
无祖国,毋宁死。
影片结尾,记者问他:被人当作标志的感觉如何?
Che:什么标志?
记者:革命的标志。
切格瓦拉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代表的是:底层拉美人民的希望。
那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一双双眼睛,都在看着我们。
一直以来,小资和愤青在审美情趣上几乎是水火不容,其趣味始终朝向分岔的方向,但在他们开列自己的偶像排行榜时,常常会难能可贵的出现一个交叉点:切•格瓦拉。
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总结: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在死去三十多年间,切•格瓦拉演变为世界最知名的肖像,那幅带有红星贝雷帽、坚毅眼睛和长头发的肖像,在世界内在的影响力,远远比雷锋和梦露头像更为知名。
以至于肖像成为一种具有神祉意义的符号,使切•格瓦拉的革命史本身被有意无意的忽视、遗忘。
这样看来,电影《切•格瓦拉》在纪念切•格瓦拉的同时,也起到了“钩沉”古巴革命往事,普及切•格瓦拉英雄事迹的作用。
在切•格瓦拉偶像崇拜的累积过程中,传记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自己在前些年就读过两三种版本切•格瓦拉传记,其中有美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也有古巴人自己写的,还包括切自己所写的日记。
当然,这种热闹的事,肯定也不会少了中国人,陶竦在写格瓦拉传记时,为之冠以“完美的人”的称号,《凤凰周刊》的师永刚做了一系列的画传, 图文并茂地将切•格瓦拉加入了流行明星之列:邓丽君、雷锋、梁朝伟、蒋介石……流行性与话题性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中国导演张广天也曾拍出一部话剧《切•格瓦拉》,该话剧的台词时而像温柔如抒情散文,时而又激昂如战斗檄文,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张广天并没有把世人对切•格瓦拉的两种普通误解消化掉,并调兑好。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6岁那年,凭借《性•谎言•录像带》一举成名,并被誉为电影金童之后,拍了一些诸如《毒品网络》、《卡夫卡》、“罗汉”系列之类的二流电影,从独立到主流的路途中,他迫切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因此筹备五年,选取了切•格瓦拉的题材,可谓是一次精明的选择,占尽了先天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切•格瓦拉身上所代言的那种理想主义气质,几乎可以隔代相传地,成为物质时代文艺青年的迷幻药和镇定剂。
《切•格瓦拉》也顺应了近几年来多集电影的趋势,上下两集分别被命名为“阿根延”和“游击队”,分别对应格瓦拉的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和他离开古巴在拉美地区推行游击战争最终死于玻利维亚的两段历程。
电影开始于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开始,也就是说,电影的重心着力表现切•格瓦拉“革命家”的一面。
而他的成长过程,或许是为了规避巴西导演沙利斯所拍的《摩托日记》,完全没有展示。
或许是为了配合切•格瓦拉的革命性,电影中,索德伯格的叙事方式也充满“革命性”,他并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尤其是上半卷,所有的情节,似乎都只是切•格瓦拉在出席联合国大会后接受西方记者时回答的闪回。
电影的某些镜头,可谓是切•格瓦拉知名肖像的投射与放大:雪茄烟、高腰皮靴、浓密胡须、坚毅眼神、贝雷帽……除此之外,对切•格瓦拉的命运的讲述,总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情节的跳跃之下,留下很多空白,需要影迷引用自己对切•格瓦拉的了解来填空。
之所以出现这样纠结的局面,或许是因为索德伯格过于自信世人对切•格瓦拉的熟悉程度,但是他弄错了,即使每个人都对切•格瓦拉在生命史了如指掌,想在看电影的同时重温对切•格瓦拉的崇拜,但谁都想一帆风顺、舒舒服服地看完一部,而不是磕磕碰碰。
对比之下,几乎让人怀念起《摩托日记》里那种叙事的简洁和清新。
——即使像我这样,拥有几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T恤的人也不例外。
愿电影还以格瓦拉真面目内陆飞鱼等了半年多,托早已和国际接轨的中国盗版商的福,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并让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在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切.格瓦拉》,上集才刚刚在北美上映,2009年元旦前夕,市面上就出现DVD了。
尽管版本、画质、音轨、翻译都是瑕疵累累,不过,仔细看下来,电影本身还是充满惊喜。
等到正规的D9出来肯定要补收一张完美的版本。
格瓦拉和玛丽莲.梦露一样成为波普明星,大胡子形象风靡全球,成为数以亿计青年的流行偶像,已不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以认真求实的态度把他的革命经历搬上大银幕的却属索德伯格导演首屈一指。
1963年生的导演,从小就对格瓦拉的经历充满好奇,而主演、拉丁血统出身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21岁时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格瓦拉的照片,就被这个纯爷们迷住了,他出生那一年,格瓦拉刚好遇害。
这两个格瓦拉的粉丝联手奉上的电影巨制,可以为自己的努力正名,也可以为偶像立下影像墓志铭了。
《切.格瓦拉》的上集,讲述了1954年到1959年期间格瓦拉和卡斯特劳等人,联手推翻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过程。
导演采取了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画面以彩色为主、黑白为辅,夹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和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得影片没由落入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窠臼,自然朴实,使其具有身历其境的历史可信度。
特别是泾渭分明的彩色、黑白画面的搭配应用,恰到好处的使影片整体上完满生动,立体丰满地呈现了格瓦拉在战争中的面貌,以及1964年在美国、联合国大会上的精彩行程。
在彩色、黑白两个世界里面,格瓦拉呼之欲出地体现着强烈的个人气质。
彩色段落里面,主要纪录格瓦拉在古巴解放战争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的性格,为了客观严谨地捕捉人物,镜头画面多以中景、远景为主,没有过多的正面大特写,机位也相对固定,配乐也简单;而到了黑白段落里,在手提摄影机的晃动中,很多非常规构图、大特写屡屡出现,由此和格瓦拉精彩的访谈、紧张的国际冷战态势相对应,颗粒粗糙、接近失真的黑白画面,像是来自新闻档案馆尘封的电影资料。
我劝那些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人们,最好别对这部电影抱有太大的视听刺激期望。
《切.格瓦拉》没有炫目的特技场面、刺激的分镜头组合、紧张的快速剪辑,而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表演,也自然熨帖,扎扎实实,没有一丝要作秀耍酷的形而上意味。
因而,最终推动影片走向的是人物的历史活动路线,和人物本身强硬的理想主义气质,而不是花哨的现代电影技术。
据说,一些冲着看大片的猎奇心态去欣赏此片的观众,出现了陆续睡着的不良临床反应。
如果说崇拜了格瓦拉是处于好奇的盲目追星,那么观赏此片是应该严肃一下了,请耐心一点。
要看懂这部电影,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是肯定的。
除了对格瓦拉的生平有所了解外,还要知道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的史实,不然,叙事上来回不停切换的时间轴,以及人物的对话,会让一些人一头雾水,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在瞌睡虫面前投降。
认真看一看格瓦拉的传记,补习一些1945年以来亚非拉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路线,再来看电影,才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影片涉及的年代氛围,时事创造英雄,英雄谱写历史的大命题。
以古巴解放前后为分界线来裁剪影片,《切.格瓦拉》的上下集有各自的副标题,上集的副标题叫“阿根廷”,正是格瓦拉的故乡和人生启蒙的前站。
而下集的副标题叫“游击队”,讲述古巴解放后,格瓦拉放弃新政府要职,重新组织游击队去解放新领土直到牺牲的过程。
上集的结尾,在绿色原野上,格瓦拉和战友们乘坐吉普车,赶往古巴首都哈瓦那组建新政权,一个军官抢了别人的新车一路狂奔,被格瓦拉呵斥之后,掉头车头去道歉和物归原主。
到这里,似乎故事才刚刚开始,孤独深邃的丛林还在后面。
期待下集早日公映。
有新闻称,影片在古巴上映之后,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格拉玛报》和卡斯特劳本人夸奖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演技。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惟愿电影《切.格瓦拉》还以格瓦拉本人真面目,也还残酷的革命斗争一个接近真实的面目,在借电影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给那些单纯的流行偶像崇拜者洗洗脑。
切·格瓦拉几乎是每一个热爱自由和摇滚乐的人的心中偶像和图腾,但是真的知道他一生的事迹的人就很少了。
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叼雪茄和大胡子,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说实话有点沉闷,除非你对格瓦拉有很浓厚的兴趣,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沉闷的调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不断交替也无法彻底叫醒观众的神经。
在古巴的城市战斗中,格瓦拉的身影让人觉得是力量和硬朗的象征。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显得很沉稳,另外这个扮演格瓦拉的演员真的长得很像布拉德·皮特……有时看侧脸会以为就是皮特在演。
end
杨絮飞舞的立夏。
切格瓦拉,死在电影里,群众的冷漠就像电影结束后希希拉拉的掌声。
笔调再冷竣也难掩切的力量与理想,南美风情的鼓点,怀念里又有幸福。
看的时候坐的越近越逼近真实,切的激情与拍摄的冷静形成强烈反差。
相比激烈,我更偏爱这种适当的距离感,所以我应该不用看摩托日记了。
切:你好!
明天是你的生日,89年前的今天,你出生在那个探戈与足球交织着的世界,那个为了贝隆夫人举国哭泣的拉美国家。
6月14日,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在你的故乡,严冬开始来临。
在这么个季节出身,而且还患有终身性的哮喘,似乎已经预示了你将与命运抗争。
为了给你写信,上个月我读完了关于你的三本书,读过之后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你是我的偶像——这个词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男神”——很久以前就是。
首先是因为你很帅,帅得让人将你用做头像或者穿在身上,然后去接受其他人诧异的目光,听他叫一声“雷锋”。
这种情况我遇见过很多次,虽然几经解释,但对方始终无法捋直舌头把你的名字念对。
即便是处在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国度,你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
后革命时代的人们,厌倦了革命的浪漫理想,转身加入一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犬儒庸俗地活着,拥抱来自西方资本世界新一轮的剥削与奴役。
忘了告诉你,雷锋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名的“国民男神”。
在最初见到你画像的那一秒钟之内,我也将你认作了他。
但转瞬又明白,你挺拔的鼻子和坚毅的眼神是他所不具有的。
仅仅是因为这一明显的区别,我开始喜欢你。
这些年来我试图描述那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和看见自己喜欢的姑娘时的感觉不一样。
很难不把那些熟知的故事再梳理一遍。
你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医科大学生,有行医执照。
在当时的阿根廷抑或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看都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你并没有满足于自身的完满,大学期间游历拉美各国,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者与军人政府统治下压迫下的拉美人民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一条解放他们的道路。
又不得不说回我自己的国家了。
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曾笼罩过我的祖国,结局是谁也不愿提起的闹剧。
可是你还有你的战友成功了,虽然过程有些阴差阳错,然后你又走了,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对于青年人来说,你的意义在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对强权的抗争和对既得利益者的蔑视,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今年我行将年满24岁,中国人称为“本命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经历和学识让我开始对狂热的偶像崇拜有了质疑,尤其是你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偶像,往往更令人盲目以成灾难。
现在的很多研究表明,你曾制造过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我也深知一个被你统治者的世界会多么糟糕。
或许我终将与你告别,所以在拟定这个叫做“偶像:告白已告别”的写作计划时,将你添加到了名单当中。
去年,在我的祖国,一个小偷因造型与你神似且言论惊人而爆红网络。
人们戏谑地将他冠名为“窃-格瓦拉”。
“窃”与“切”同音,在中文里指代一些手段不正当的事物。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无法职责任何人对于偶像的不敬。
相对于此,人们对于他那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无限恶搞,无意中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无奈与叹息。
就算是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无法抵御全球化的浪潮。
在资本的压迫下,青年人只有无奈的选择庸碌的生活。
往往是想打工而不可得,何况是拒绝打工。
我们的时代并不你的时代好或者坏,只是人们消极与虚无,再也没有人像你一样正面反抗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我想,即使是终有分别日,你身上也总有一些值得留给我的品质。
我想象你一样忠于理想。
让我们忠于理想!
贡水河边的浪荡汉子2017.06.13
切格瓦拉是为革命而生的人,革命是他的信仰和一切。
对他来说,和平时很可怕的状态,无可忍耐。
因此,他的生命必将粉碎在革命中才有意义,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一点都不为他最后的下场感到惋惜,我觉得那才是死得其所。
一个革命家就应该被敌人处死。
也只有这样,切才能成为他想要的人,才能成为偶像。
剧情本片是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的关于切·格瓦拉传记的上集,讲述了格瓦拉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的历程。
幕后制作艰难的拍摄过程切·格瓦拉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对于拍摄这样重要的人物,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是我必然要去拍的一部电影,因为从我很小的时候得知切·格瓦拉的故事开始,我就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他是很多人的偶像,同样也是我的,我对他坚持信仰的信念非常尊敬。
因此在工作之后,我就有了拍摄他这一生的念头。
”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史蒂文·索德伯格也坦言了并不容易:“首先是说服投资者,因为这部电影始终有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你知道,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在很多地方,切·格瓦拉还是一个忌讳的词汇,而这些对于电影来说,都是不太好的影响。
我首先要说服的是自己,因为自己不能放弃,必须坚定拍摄的念头,否则这一切肯定无法继续下去;然后是说服投资者,这部电影的投资并不小,我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谈到影片分为《阿根廷》和《游击队》来上映,史蒂文·索德伯格也表示这很无奈:“切·格瓦拉的一生波澜壮阔,想在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里来描述他的一生,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最终我拍摄出来的电影有四个小时之长,这还是我剪掉了不少的情况,包括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
但当我把这部电影给投资者看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满意,其中一个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四个多钟头,有几个观众能够耐心着看完?
我想想,也只能接受他们最后的安排。
于是这部电影分成了两个部分。
”格瓦拉的成长历程对于影片最终分成上下集,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表示:“我有时候想,也许这样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分开之后,我可以刻意的选择一些原定不要的素材加进去,因为毕竟一部电影变成了两部电影。
在《阿根廷》中,我想描述的是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以及他和他的朋友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故事。
整个古巴的故事都非常的壮阔,这是切·格瓦拉向世人证明他理想的一个重要地方,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这一部分也显得很顺利。
大概有些人不愿意他那么的正面,但事实就是这样,古巴因为切·格瓦拉而改变,这是谁都无可否认的。
”古巴革命军首领菲德尔·卡斯特罗对切·格瓦拉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蒂文·索德伯格也着重提及了扮演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墨西哥籍新生代影星德米安·比齐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很酷的演员,当我告诉他你要扮演一位革命领袖的时候,他问我应该如何去演绎,我告诉他,你需要看很多很多有关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资料。
其实我们原来还有一个疯狂的念头,能够拜访菲德尔·卡斯特罗(笑)……当然,这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德米安·比齐尔是一名很敬业的演员,为了这个角色,他看了很多当时的录像和资料,开始逐渐的了解这个角色和这个角色的身份。
作为一名领袖,需要相符的气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德米安·比齐尔在这方面认真的下了功夫,我也常常在片场外也叫他,你好,领袖!
他则用标准的革命手势向我致意。
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的好,他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合为一体。
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个角色。
”对于影片中展现的古巴风情,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次拍摄了很多外景,作为一部讲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我们必须要还原真实,如果让人感觉这很现代,很时尚,那这部电影就完蛋了。
但是当我们计划在古巴进行实景拍摄时,却发现因为政治原因,这一点根本无法实现。
本片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无法在古巴完成拍摄,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些相似场景来完成电影的摄制工作。
我相信整个效果也能让观众感到满意,但这毕竟是令人遗憾的事,因为政治原因而未能实现实景拍摄。
”花絮·本片的筹备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期间史蒂文·索德伯格为了筹款,还参加了其他电影的导演工作。
·本片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始拍摄,2008年初完成拍摄工作,历时15个月。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最初向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建议瑞恩·高斯林来扮演格瓦拉的战友Benigno 'Beni' Ramírez。
瑞恩·高斯林还专门见了仍在世的Ramírez,并学习了一些西班牙语以准备出演角色。
但是由于影片拍摄计划的延期,导致瑞恩·高斯林最终退出了本片演出。
·《阿根廷》和《游击队》在古巴和戛纳电影节放映的均为上下两集连在一起的完整版《Che》,长达257分钟。
·影片在拍摄期间,古巴政府曾经警告电影摄制组,如何影片中出现任何攻击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情节,本片将在古巴禁映。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完全可以看出导演心血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部史诗级的电影。
——《纽约邮报》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为本片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这部电影有足够重的份量成为他的代表作。
——《华盛顿邮报》 如果在奥斯卡奖竞争者名单中没有这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这是该奖项某种形式的堕落。
——GetTheBigPicture.net 也许我这么说有些出人意料:这部电影是部动作片!
——JoBlo.com
一支纯洁队伍的重要性
1、看很多电影我会哭泣,但是《 切·格瓦拉传》我是最动情零涕的2、理想主义者是天然发光的,纯洁的精神火炬3、坚持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正确路线4、坚持道路坚持作为,捍卫尊严,做正确的事5、学习,不能丢6、有责任,讲责任,天下兴亡,不怕担责7、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不闭眼不放弃
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期待了很久索德伯格 没让我失望 除了找来演绎卡斯特罗的那位仁兄和该死的翻译和音轨让我小小的失望下其他的对于传记片来说都很完美~平静的自然的不煽情的~……期待下集 和D9值得等待~
索德伯格的电影通病是情节拖沓,主题不得要领,经常浪费好题材。
怎么在我看来这闹革命就像小打小闹似的!
「還有下部《游擊隊》,不過這部實在是拍得太沉悶了,我分了兩天看也沒堅持到結局。」
革命的历史总会让我觉得分外激动,如果要我穿越到过去,无论是拉斯维瓦还是武昌,无论是波士顿还是巴黎,我都愿意,愿意战斗,愿意流血,更愿意牺牲!
用很冷静的叙事方式讲述切的革命,一点也不热血不摇滚不振奋人心,但这可能才是去商业化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切吧。
貌似和中国近现代史有点像
永远的男人....................
索德伯格的摄影、剪辑一如既往的好,但大场面确实操纵不了,政治这东西真不适合他..
影片似乎是故意拍得这么“平庸”,让追求切格瓦拉那传奇伟大肖像的人们意识到,推翻那个反动政权不是什么为了反抗而反抗的浪漫事业,而是古巴人民的“刚需”。借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做好每一件小事,比一切恢宏都要恢宏。
一位传奇人物的史诗
看不下去
"—革命者最重要的品质是哪一点?—爱。"卡斯特罗:如果没有切格瓦拉哪有你今日的辉煌?【切格瓦拉这辈子就像一部电影、血性且温柔、为自由而生!】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Che.Part.One.2008.DVDRiP.READNFO.XViD-RUSTLE
6.0。以探險電影的類型元素重新解構左翼革命敘事,但依舊無法抑制貪大求全的傳記電影創作慣性。
与人类学纪录片神似。谁也拍不出切格瓦拉。
德托罗确实很像切,但看似更为忧郁和成熟,其实切的心如孩童般的蓝。伪纪录片形式很给力。
看似客观,其实导演的讲述方式就不够客观。导演只是简单的叙述各种战争,对于革命者的心声以及被压迫奴役的现状几乎没有讲述,看似公正,其实主观。
美化人渣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