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星

Third Star,巴拉方德湾,三等星

主演:休·博纳维尔,汤姆·伯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约瑟夫·菲尔德,Adam Robertson,Eros Vlahos,鲁珀特·弗雷泽,尼娅·罗伯茨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第三颗星》剧照

第三颗星 剧照 NO.1第三颗星 剧照 NO.2第三颗星 剧照 NO.3第三颗星 剧照 NO.4第三颗星 剧照 NO.5第三颗星 剧照 NO.6第三颗星 剧照 NO.13第三颗星 剧照 NO.14第三颗星 剧照 NO.15第三颗星 剧照 NO.16第三颗星 剧照 NO.17第三颗星 剧照 NO.18第三颗星 剧照 NO.19第三颗星 剧照 NO.20

《第三颗星》剧情介绍

第三颗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近三十的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开始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的回忆里,位于威尔士西部的巴拉方德湾是一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决定故地重游,重温美好的过往。 就这样,詹姆斯和三个好友踏上了前往巴拉方德湾的旅程,他们分别是迈尔斯(JJ·菲尔德 JJ Feild 饰),戴维(汤姆·伯克 Tom Burke 饰)和比尔(Adam Robertson 饰)。作为詹姆斯的好友,迈尔斯一行人有义务陪伴詹姆斯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然而,这趟略带伤感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路上,麻烦接踵而至,四人之间的友情不断的遭受着考验,但他们都明白,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只要不断向前,就总有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木马屠城记林屋惊魂护士小姐烈马争锋上海滩东区女巫第二季镀金时代第二季人生马戏团好戏时间7平凡的足球再一次爱上你富家穷路第一季遇见你的第一次天空与海洋的交界线以爱之名大过年流星花园入侵之战铁杉树丛第二季F20尝试第一季我们也许已经离魂密杀指令一切都好你是我最甜蜜的心事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无忧渡双面男模之桃花期越狱失衡凶间之恶念之最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

《第三颗星》长篇影评

 1 ) I want to FEEL fight

“我想要游泳。

就在明天,我要游到海中央,再也不回来。

我知道这很严重,但我希望你们能让我去。

......因为从此以后,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我现在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吞噬我,我会迷失得越来越远,最后会满脑子只有疼痛。

为那活着根本不值得啊。

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想结束它。

我想要最终完成一些什么。

我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

如果我游出去,让大海带走我。

这不一样。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想要保持清醒,直到最后一刻。

我想感受些什么。

哪怕是盐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

我想要感受自己的挣扎搏斗。

(I want to FEEL fight.Something ...huge and ...terrifying...and brave.)"

 2 ) 关于Benedict Cumberbatch——《第三颗星》授权翻译

On Benedict Cumberbatch – by Vaughan Sivell 关于Benedict Cumberbatch——《第三颗星》授权翻译Mr Vaughan Sivell,演员,剧作家,电影《第三颗星》原作兼制作人,目前经营Western Edgy Pictures独立制作公司。

http://www.westernedgepictures.co.uk/本文是Mr Sivell记录下的,《第三颗星》电影的拍摄日记中关于Benedict的一篇。

其他拍摄过程和图片请戳http://mug7.com/。

Benedict Cumberbatch绝对有些异于常人之处。

这种奇妙的感觉在我们第一次正式会面的时候更加明显了。

他迟到了,他经常迟到的,但是总是伴随着一阵完全发自内心的歉意,虽然听上去有一点点无趣,大概是因为太经常需要这么道歉了。

他带着头盔,穿着摩托手的防雨夹克衫。

那种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带晴纶塑成的肩垫和突起把他的身体衬托得无比骨感。

他的聪明简直是立竿见影。

他一只脚还没有跨进门就开始问问题。

一瞬间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无论多深刻的问题眼前这个人都愿意跟你探索。

在漫长的选角色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跟他讨论四个主角中他可以演哪一个。

跟我们见过的别的候选演员不同的是,他可以扮演太多不同的角色。

这种‘变形人’的感觉也为他的天赋渡了层金边。

一开始我极度不喜欢他去演James(认为他在别的角色上可以更好发挥)。

我感觉他本身因为成功扮演霍金而出名,别人会认为拿他来演另外一个不健全的角色有点‘方便’了。

但是James身上有一种很少有人可以演绎的特性,而Benedict马上就领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这一代的演员中极其有天份的一个。

James是一个英雄。

我们不得不爱上他。

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他的好兄弟们爱戴他,愿意为他做很极端的事情。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

我总觉得这是为什么这个角色如此真实可信。

所有的角色都有不足之处,因为是人就有缺陷。

但是真的要信心和信念,对艺术的完全追求和惊人的不自负,才能使得一位年轻的演员在首次领衔主演的时候知道他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并且演得在叫人欣赏的边缘,却又不会令人讨厌。

当然Benedict做到了。

有没有能力去表现出如此多元化的角色是另外一个方面。

他当然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咱们所有的男孩子都是。

对我来说他最令人折服的能力,我之前也提过的,就是演技上无可挑剔,但同时表现上自然到仿佛都只是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回应着。

观察他为了角色而做的体能训练(他节食,在悬岩峭壁上奔跑,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在彩排时挖掘每一句话的涵义,策划在每一场戏中病情给他的身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印记(非正常次序拍摄),与此同时又在谈笑间妙语生花,这样的见证令人印象深刻。

单看他在最后的一幕中连贯的演出,就有多么的非凡卓越。

他简直是个珍稀物种,哪怕在一群演员中。

如果角色需要他英俊,他是;如果说有些恶毒,他是;年纪大点,他是;年轻点,他也是。

基于这个原因,我等不及要看他将来能到什么程度上去。

跟他一起工作是一件赏心乐事。

我得益良多。

你轻而易举就看出他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他爱笑,善于模仿,跟别的男孩子们一样,就算拍摄了一整天,他也不介意扛着摄影工具们爬Barafundle Bay的山。

当我们决定选他来演第三颗星的时候,他夏洛克的角色还没有让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明星。

这当然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比如时间安排上,当我们终于上映的时候,他被媒体争相宣传。

他一夜成名。

但是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比起名气来,更加陶醉于演出的经历。

拍摄结束以后的一个傍晚,他给我电话,问我可不可以来我家看《Have I Got News For You》. “当然,但是为什么?

”“因为这期是我主持的?

”我坐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自己。

他十分激动,看到自己‘侥幸成功’,感觉他的西装看上去还不错;还有他记忆中人们在该笑的时候笑了,无论剧本中有没有指导。

这样的他非常真实。

他从头到尾都神经紧张,在结束的时候简直松了一大口气。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他受这么大的影响,感觉挺奇特。

但是当然我意识到,这是因为他是作为自己来演出。

跟其余的屏幕和舞台变色龙一样,要决定用哪个版本的‘自己’去上镜,真的是有一定风险的。

我也不清楚到底转折点在哪里,然而整个时期我真正感觉到他不得不自我调整,正式进入他做为‘Benedict Cumberbatch’的另一段人生——他找到了自己的步伐。

无论他曾经有什么没有根据的自我怀疑,现在也逐渐消逝了。

人们对他才华的激赏让他更快乐地做自己……然后用余生享受饰演别人的故事。

 3 ) 你是否找到去往永无岛的路

大海边那群没有方向的海鸟不知道飞往哪里,我看到有一只脱离鸟群同样不知飞到哪里,所以我知道,他至死都是孤独的。

只是在面对那些奔驰的马匹,透过树叶的阳光,夕阳下的海湾的时候,我才会随着他,忘掉这次旅行的意义,就好像这只是一次四个好朋友的周末旅行,然后抛开那些所有关于生死的问题,我知道梦总有醒来的一天,可有时候活在梦里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丢弃时间,丢弃工作,丢弃一切,是不是这样才算尽情的放肆的生活一次呢?

29岁,他的生命太年轻,可是他面前的路突然变得不可选择,我想这样的死亡,是他在抗争罢,他究竟想要为生命最后选择一次,哪怕是选择它的终结方式。

他很无奈,他很不忍,他很痛苦,他别无选择。

所以我想,如果我在他身边,我的表情会比miles更加不舍和痛苦,我怕我随时都会哭出来,我会发现我自以为结束了他的痛苦其实我给了他第二次痛苦,这该如何是好?

只是当所有的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说:“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请记住我爱你们,我的生命里没有悲剧。

”我想bill如果没有把那棵橡树扔掉该多好,我会在巴拉方德湾种下它然后刻上他的名字,我希望他能如他所愿找到那个永无岛,哪怕是为了逃避。

死去的灵魂,死去的放纵,留着活着的人在世界上,认真又世俗的活着,其实好像只能如此。

 4 ) 敬一杯,给生命的远行

Third Star 吗啡代酒,祭洒流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米兰·昆德拉被缺缺和英式小清新的画风骗进来,看完就好像在心底钻了孔,有些痛,却再也挥不去那些情愫。

现实又一次击碎了我单薄的预料,本以为会很跳戏的担忧一点也没有发生;本以为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可越到结尾还是难过得一塌糊涂。

不只是那夕阳剪影般的优雅太戳我们浮躁的死穴,也不只是开篇就早已料得的结局太令人心碎。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悟懂,旅行就早已结束。

散文式的叙事风格放大了生活的亲切感,冲淡了癌症悲伤的影子,以至于电影前半段松松散散的笑闹,我几乎都忘记了癌症这回事。

然而越是表面的美好,冲撞来的越猝不及防。

James躲在一旁,手指绞着苇草,假装坚强;朋友们陪James看星星,一旁燃着生命之火;Miles活在父亲阴影中的无法解脱;Bill令同伴鄙夷的“凑合”....每个细节将我击倒。

每一次匆匆结束戛然而止的争吵,都仿佛在藏匿着什么没有点明的思考。

最初我觉得,它的主旨也许和《Me Before You》里面男主Will的选择一样,后来又觉不止于此。

单单探讨生死的命题已不再罕见,仅仅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也不再新奇。

其实关于癌症伤病的电影很多:《星运里的错》《姐姐的守护者》《滚蛋吧,肿瘤君!

》....但这部电影却是迥异的,它不把道理挑明,却将主旨收起,近乎残忍地把结局撕碎在人们眼前。

四个朋友,一次远行。

四人走,三人归。

“我以吗啡代酒,敬你们一杯。

如果你们恰好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 不选择“适宜”的时间离开,为什么不是悲剧呢?

James选择的解脱,有人骂他是一种逃避。

而我们谁不是在逃呢?

他反而恰是一种勇敢。

Bill逃避梦想,得过且过地活在自己并不爱着的世界里;Miles逃避痛苦,父亲的阴影使他敏感却不愿表露,他选择送James 最后一程,宁愿缄默,把泪水留在最后;他们一路上总是企图避开James关于死亡的沉重话题....而James无处可逃,他大叫着“我想要更多你们挥霍浪费的流年”,却无力回天。

死亡是他最后的避所,他也在最后明白,再如何逃避和藏匿也是没有用的。

可他已没有时间,于是他告诫朋友们,以死亡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不悲剧的原因吧。

吗啡代酒,吗啡和酒又有何异?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分子,有时被痛苦卷入大海的波涛,依靠精神的吗啡或烈酒自饮自酌地麻痹着。

快乐的影子是流沙,不忍松开手掌,却终究会从指间漏下。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我们害怕就算到了生活秋千的最高点,也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有时我们怀揣梦想,心中想往着有诱惑之花的乌托邦,旅行是美的,每个人的巴拉方德湾都是寂寞死寂时候的惊鸿一瞥。

恰如四人的远行,拥有着友谊却互相躲避着,假装欣赏那第三颗星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

我们陷在自己编织的罗网里,却抱怨生活只给了我们皇帝的新衣,而没有揭穿谎言的男孩。

那只因我们都在逃离着,没有人愿做那勇敢的男孩。

James是对的,他以选择游向深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逃亡,留下朋友们,早已分清了释然与悲伤。

什么是生命?

看过一路荒凉一路风景,才知道原来带着翅膀的孩子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厚颜无耻的盗贼;奇装异服的怪人不一定愚蠢,也可能是看透人生的智者;陪着身患重病的朋友不一定是拖累,也可能是一种幸运。

当涂眼影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守在荒凉的渡口,无人问津却还紧握着贪婪与欲望;当坦胸露乳的大叔年复一年地为一个星战模型走遍海滩角落,却最终丢掉那把花了三十年才找来的模型剑;当Miles咬紧牙关成全朋友最后的选择,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勇敢——这,也许就是生命吧,嬉闹中有时杂揉着说不出的难过。

生命何其短暂,多少友情的背后又白头如新。

我们终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也永远无法消除人与人间的隔阂与羁绊,即使是挚友。

但我们可以直面一切,不再逃离,直到发现疼痛中的温暖。

因为生命是如此平凡,却又是如此伟大。

这部电影带来的,绝不是无法排遣的忧悒。

尽早放弃你的吗啡吧,趁年华尚在,岁月不老;尽早远行回归吧,带回的不是乌托邦破灭的失望,而是不再逃避的勇气。

我们都不擅长告别,但请别,不辞而别。

 5 ) 幸亏直到最后才煽情

一朝成名天下知,BC红透之后,他以前零零散散的片子才被粉丝们挖出来,不管是打酱油、男N号,还是这种小成本片的男主角,一致得到粉丝们毫无保留的好评。

向来如此,一个人倘若成名了,以前的努力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喜欢他的人面面俱到的追溯历史,才会得到“原来他出演XX龙套的时候演技已经超好啦!

”这种评价,不然,即便演遍霍金、梵高这种少有的天才,BC也还是那个名字奇怪长相怪异的某某演员。

言归正传,这片子如果不是藉着BC如今的势头,想必我也不会看。

死亡这种由头,是挺陈词滥调的,也避免不了让主角在死之前一定要干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这种套路,虽说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就那么等死然后死掉而已,但是要怎么办呢,人要超越自己的欲望那么强烈,死亡这种终极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便叫人随随便便束手就擒。

一般人不会明天就死,所以很少有人考虑死之前要干点什么偏离平时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像这片子中BC义正严辞的把三个朋友都数落了一遍,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还有机会活着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活着的人大多还是会像他们以前一样活着,直到他们也要死掉的时候,可能才会发出以前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的感叹。

这才是活着的真相,离死亡尚远的时候,人们为各种各样“无足轻重的小事”纠结烦恼,痛苦必然比快乐多,天性也必然被抑制到最大限度,自己的人生必然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抱怨着抱怨着就过了一辈子。

但是……别无他法。

死亡就像孤独一样,无法开解,也无法分享,即便我们是亲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是彼此最相爱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代替我去死。

所以笑点再多,这也是个基调沉重的片子。

不过,幸亏片子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煽情,尽管煽情得有点过了,也并没有显得矫情,压抑后的总爆发总是格外的打动人心。

这片子像多数现实题材的英国片一样,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进行了刻画。

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像Davy一样在生活中事无巨细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人像Bill,你跟他或许不是深交,但总能玩到一起,有人则像Miles,你们三观相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经常讨论人生。

这些朋友们啊,如果老了还能一起喝茶,多好。

 6 ) enjoy the moment

昨晚,在新年的鞭炮声中下完了third star,因为鞭炮声影响观看效果,留到了今天。

所以,我没能在辞旧迎新时泪流满面,而在新一年的第一天收获了又一部喜欢的片子。

这部片子应该定义为喜剧,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笑,或边笑边哭,某屯老爷半裸着忽然冒出来的那一段,还有“带妆”出镜的租船大爷(噗!

)和戴着小翅膀的演技派熊孩子什么的。

你更可以称其为一部声音上的钙片,不看画面,那些频频出现的呻吟,用力的喘息,调戏以及意义不明的话语足以让各位基友血脉膨胀!

所以当该来的终于来了,我们不至于抑郁致极,我们目送了一段旅程走向终点。

四个男人虽然已到而立之年,但彼此的关系简直就是一家四口:davy是爸爸,jim是妈妈(或者是另一个爸爸呃。。

)bill和miles是处在迷茫期的儿子们。

davy一直担当照顾jim的责任,用jim的话说,“极度渴望别人的需要”,不如说是davy依赖着jim的存在。

bill没心没肺却不得不面对人生抉择。

miles则是找不到目标所以一直游戏态度。

不解开这些心结,jim都不能放心离开TT TT尤其是对davy(不能再基了)。

再说下去就剧透了,说回bc,这部戏,我彻底爱上了作为演员的他,那些小表情,念台词的方式,眼泪,深情的眼神()终于理解广大缺粉的心情了。。。

每次重看我都在不停表白,如果一年前看了这部片子,我应该已加入bc的脑残粉的行列了。

btw,很奇怪为什么卷福现在如此火爆看过这片的人还这么少,怕虐的话演到70分钟你就关掉吧。

如果说有不足的地方,就是片子太短了,真想看他们永远演下去,至少也要演够100分钟啊。

后来看了幕后,才知道导演是拍短片的,而且经费奇缺,想想bc还演过10分钟短片,我们是不是该知足了。

最后的最后,大赞一下片中的costume,尤其jim,可想而知这人生病之前得多爱拾掇自己。

四个演员,除开bc,只有演miles的j j fields比较眼熟(这名字简写实在太。。。

),演好基友的davy,tom burke,和bc一样出自演员家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教父是我们亲爱的斯内普教授= =演bill的演员倒是查不到什么。

关于Barafundle Bay,在威尔士南部,貌似是旅游胜地,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http://www.visitpembrokeshire.com/content.asp?nav=27,28&parent_directory_id=1&id=1675&Language=behind the scenes: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i0wU0c53DM/最喜欢英国人做的幕后,大家玩玩闹闹的很轻松。

 7 ) 如果我说不习惯,你就可以不离开吗

虽然已经尝试用别的方式来消解由本片带来的抑郁情绪,但是当我一看到某人的马脸,这种惆怅的心情再度浮生,就像从未消失过一样。

死亡本身的重量,或许就是如此。

其实本片根本算不上阴郁或者暗淡,虽然英伦的鬼天气的确有点灰,调子轻松自然,甚至反而有点轻喜剧的样子。

一个罹患癌症的年青人James过完生日后和三个好友去海湾进行最后一次野营。

一路上虽不至于欢声笑语,不过作为一次远游,也有着远游该有的野趣和欢乐。

如果没有死亡的阴影,这可以是《在世界转角遇见爱》一样风景怡人基调明快的故事,充满了旅途的曲折、奇遇,以及人在路上因为脱离了日常而显露出来的真诚。

但是它没有。

药片、吗啡、拐杖,总在欢愉的时刻出现,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这是一次死亡之旅。

死亡呵,它最大的伤害在哪里呢?

当我第一次听到某个很亲近的人去世的消息,我实在不知道作何表情。

是哭泣吗?

要难过吗?

为什么?

死理性派总是喜欢寻找原因。

后来我看到遗体,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跟那个人的所有事情都已经变成回忆,以后再也不会有更新了。

刹那间,那种永远失去的痛苦击垮了我,以至于很久以后被问到觉得最难过的经历时,也忍不住在不算很熟的一帮人面前痛哭失声。

绝对的终结,这才是死亡最霸道之处。

分歧算什么,决裂算什么,遗憾算什么,只要对方活着,总是有办法挽回的。

最难的不是挽回,而是不能挽回。

更伤人的是,这只是你单方面的不能挽回,而对方已经完全弃权了。

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看,正因为死亡的绝对性,所以衬托生的可贵。

James自然也这么想。

他对那些无所谓浪费时间的朋友生气,也对自己没有办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生气,可是一切无济于事。

在死亡面前,叫嚣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件徒劳的事情。

没有看到死亡之前,你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吗?

在看到死亡之后,你能平静地接受要结束的事实吗?

死而无憾多少是个自我安慰到自欺欺人的字眼,而死不瞑目才是太常态的实情。

尤其是,当你是被剩下了的那一方时,你会更痛恨这些暗示解脱的说辞。

因为留给你的选项只有接受而已,不管愿不愿意。

那么你所能做的无非也就是放手。

记住那些曾经有过的好时光,记住侧面正面背面的各种身影,记住平淡的动人的琐碎的简洁的话语,记住清的浅的有意识的无意义的拥抱,然后开始习惯这个少了一个人的世界。

然而,不管远处的还是近处的,不管现在还是以后,死亡造成的空缺感或许可以被习惯,但是死亡这件事本身却始终无法让人习惯。

PS:唐顿的老爷在里面演了一个刮三又奇葩的路人男纸,让人瞬间就穿越了!

大英腐国的男纸就是这么神奇啊!

PS又PS:我说某个阿缺马脸兄,您能演点开朗的片子吗?

你这是要让脑残粉的我们抑郁而死吗?

作为外貌协会的坚定分子,总是看着您那张马脸摆出各种痛苦纠结拧巴的表情还要花痴一样热爱您,是多么非人道的一件事啊魂淡!

 8 ) 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猫]

电影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事态有多残酷:开篇近距离拍摄的除草机翻动杂草的镜头画外,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在阴沉、压抑、不祥的音乐下,冷冷地说:今天我满二十九岁,活不过三十岁咯。

散乱飞落的杂草,正如生命之隐喻。

接下来,他局外人一般介绍他的家人,以及将陪伴他去他最爱的巴拉方德湾的三位好友:戴维,失业后就一直帮忙照顾患癌症的詹姆斯;比尔,有个鸡肋女友和枯燥无趣的电视业工作;迈尔斯,十六岁那年作家父亲死于癌症的虚无主义者。

将死之人,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和无奈,容易疯狂。

这些年我看过不少“绝症公路片”,最忧伤的是《去往蒙巴萨的单程票》,最难受是这部,因为它讲的是处于尴尬年纪的男人。

詹姆斯因为癌症病痛,每天靠吗啡度日,文艺青年的大脑因此更加活跃——时常出现略带梦幻感和沉重感的詹姆斯视角镜头——让他直言不讳地揭穿朋友们的生存谎言。

他认为,男人应该有冲动去做一次真正的历险,可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白日梦都变成了幻想,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间点,也许是莫言得诺奖,击碎所有小文青想当中国诺奖第一人的狂想,也许是绝症,也许是“三十岁”,正如《三十岁》这首歌里唱的,“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这四个伙伴就是处于这一尴尬年龄的四种代表。

在篝火边仰卧谈心的那个夜晚,他们讨论死后之事,同时流露出各自的价值观,铺垫剧情将揭示的各人困境:詹姆斯幻想自己死后仍是一团恒定能量在宇宙间跳踢踏舞——怀抱诗意的梦想、渴望不朽却难逃劫数;戴维说自己需要信仰,比如信神——不敢说出内心想法,没有个性,在照顾友人的“被需要感”中获得存在价值;迈尔斯说,死后就是腐烂,我父亲死后我就这样想的——虚无厌倦,说话含讥带讽,为作家梦失落,连朋友的病痛都不敢面对;比尔相信佛教轮回,或者价值在子女身上实现——野外摄影师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早无爱情的七年女友怀孕,人生将错就错。

无论哪种价值观,都是内心懦弱的投影,而詹姆斯只能含泪面对朋友们的遗憾人生。

没错,詹姆斯是个很有掌控欲的人,他看不得朋友们浪费人生,但这场旅行也让他明白,戴维要如何继续生活,迈尔斯要不要承担起他的激情之责,破坏詹姆斯姐姐的家庭,然后娶她,比尔要不要离开他女友,他都看不到也控制不了,他曾为此害怕,如今却感到安慰。

自我,其实没那么重要。

好好死一场,成了他唯一的执念,他选择游到巴拉方德湾中央溺水自尽,懦弱虚无的迈尔斯则见证了他的死亡,亦有成长。

“第三颗星”,意指去彼得潘那个永无岛的路途(用错典故也似象征“逃避成长”之荒谬)。

实际上,他们不得不面对“成人”事实,去野外也不敢如约不带手机,这一现代通讯方式象征他们想要逃避却又割舍不掉的社会关系。

徐徐推进的情节冲突和对话,让我们慢慢窥见四个男人的内心和友情关系,随之触动。

本尼迪克特将一个患癌症的濒死之人表演得非常真切.无论是摇动的镜头还是水下摄影,都很美妙。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月号“小剧场”。

 9 ) 【剧评2-2】《第三颗星》: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自己都是永无岛的彼得潘,只要向着右手边第二颗星星的方向一直飞,就能到达乐园。

可是,James,我们迷路了啊,寂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生命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一瞬间——夜晚如同露珠般消散,我们早已不是少年。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青春恣意懵懂无知的时候,竟然觉得三十岁就是人生的终点。

那时候光阴的魔怪在虚空中张牙舞爪、无声咆哮,可我们实在太年轻了,我们自顾自笑着跳着唱着爱着,我们什么都没听见。

于是时光荏苒,我们浑浑噩噩,无心工作全无目的的活着——比如戴维;我们随波逐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与自己不爱的人一起生活——比如比尔;我们醉生梦死,宁愿睡在谎言之中,也不敢直视镜子里自己那张真实的脸——比如迈尔斯……直到命运从我们对面的迷雾中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指丢下一张JOKER,它骷髅般的脸孔发出无声嘲笑,然后James在泪水过后、伤痛过后、希望和绝望过后静悄悄坐在庭院里,他微微笑着喟叹:“现在的时间太短,而过去的光阴太长。

”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当那些甜美的幻梦戛然而止,一直在之前的三十年中隐匿形迹的死亡阴影骤然浮现,它如利剑般毫不留情刺穿James的人生,然后将鲜红的血与墨黑的未知活生生泼洒在戴维、比尔以及迈尔斯眼前。

原来并没有什么永无岛,也没有什么伊甸园,原来我们只不过是被绑在命运的牌桌前,一张一张等待发牌的身不由己的赌客——JOKER总会来的,无论我们之前赢过多少次,总有一天会满盘皆输;无论我们多么聪明、强壮、不可一世,总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和虚无。

有生以来第一次,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James说,让我们一起去巴拉方德湾吧,到我此生最爱的地方去,伙计们,我已找到答案,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答案——于是三个轻掷生命的年轻人和一个生命已无可挥耗的年轻人共同踏上了这段旅程。

四人去,三人还。

***文艺片从来都是不好懂的,特别是当出场人物大于三且他们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一直要拖拖拉拉交代到最后十分钟才交代完的片,更是不适合没耐性的观众,《第三颗星》显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直接从片名文艺到旁白文艺到结束后星空里漂浮的演职员表。

不过说实话,这片子你有没有彻底看懂真的没什么关系,你完全可以分不清三个朋友谁是谁,也不用考虑单程票和返程票还有星球大战爱好者的笑点或者泪点究竟在哪里,那些都不重要,这片子一个多小时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每个人都要死的,你丫别以为自己现在挺年轻挺精神,说不定下一刻就闭眼过去了呢!

你看这么帅一男人老子弄死他都毫无压力,你以为你是谁啊?

这片子的“恶毒陷阱”就是让观众们在对James又怜又爱之后,不得不面对他沉入冰冷大海这一无可挽回的悲剧,撕碎美给你看,打得你落花流水呆若木鸡,引诱你、逼迫你不得不去思考那个一直在下意识回避的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我该怎么办?

——只要你问出了这句话,你就算看明白了这个片;而假如你完全没想到这一点,那只说明你too young too simple,GOD bless you!

***回到那个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这么问了,那你大概会再刷一遍剧找找线索,或者至少会试图回忆一下剧情。

仔细想一想,其实在这趟旅途中,真正找到答案的人也只有James而已——或者不该这么说,因为显然,James找到答案的心路历程其实发生在故事开始之前,而并非影片之中。

在四个好朋友出发的时候,他必然已经仔仔细细品味过自己的整个生命,为得到的快乐而痛苦,为辜负的光阴而悔恨,他已经经历了内心无限的煎熬,最终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过了那片骷髅地,来到了那扇终极之门旁边。

正如那个反复在片中出现的景象,James站在海边,海水一直涨上来、涨上来,旅途中朋友们笑着、闹着,互相吐槽,彼此争吵,然后达成谅解重归于好,但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海水依然不可阻挡地越涨越高,仿佛一场极度缓慢而强悍的灭顶之灾。

无论巴拉方德湾有多远,无论一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最终还是会到达的,在那里James终于打开了他的礼物匣子,公布他的最后秘密:James告诉伙伴们自己决定不再逃避,不再坐以待毙,他宁愿蹈入海水,迎着死亡一直向前,挣扎到最后一缕呼吸、最后一下心跳……以最有尊严的方式直面自己的必然命运——以及所有人类的必然命运。

在那一刻,我们无法不回想起故事开始的画面,回想起那句“我今天29岁,不会有30岁了……不过除此之外,一切OK。

”我们终于明白了James的欲言又止与不言而喻,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将永远留在旅途的终点,他希望他的朋友能给他完满人生的勇气,同时也希望他的死能带给朋友们某些东西,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我简直想象不出这世界上还有什么遗赠,比这种“扎着丝带的死亡”本身更残酷、或者说更温柔的了。

而戴维、比尔和迈尔斯呢?

故事的最后,他们参与着、旁观着这场覆灭的盛宴,然后从醉生梦死中醒了过来,然后故事至此结束,恰到好处。

就像是James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影片开始之前,我们虽然没有目睹却可以笃定那必定摄人心魄一样;他们三人寻找答案的过程也被留在了影片结束之后——道路与道路,思考与思考,留白与留白,围绕着短短的九十分钟,围绕着James的尊严与死亡,最终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与华丽的对称。

就像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真正的写作应该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作者直接表达出来的只有海面上那八分之一,剩下八分之七全都留给读者的想象力。

”在旅途的最初,James一直在试图表达自己对朋友们生活方式的痛惜之情,因为他知道他们一定会后悔的,就像此刻的自己悔恨当初的自己一样;但是戴维、比尔和迈尔斯毫不理解,他们只觉得他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当故事结束,我们虽然没能看见,但我们可以相信,James的语言没有做到的事情,他的死必定做到了。

我们只要稍微动用想象力,似乎就能看见大幕徐徐落下之后,戴维、比尔和迈尔斯如同三条鲜明缎带般铺陈开来的崭新的人生道路,与过去泾渭分明:戴维将要学会面对最好的朋友已经不在这一现实,重新走入社会开始他的人生了吧?

比尔无论和女朋友是分是合,都会负起责任,不再逃避自己的感情了吗?

迈尔斯大概会和克洛伊结婚吧?

然后他会开始正视自己的作品,或者干脆会重新写一个关于James的故事呢?

James的死像一个楔子,彻底钉入他们的人生,彻底区别过去与未来。

说到底,也许无论是戴维、比尔还是迈尔斯,他们都不过是这片子所有观众们的化身而已,是银幕内的我和你——我们想象他们的人生与未来,其实不过是在想象我们自己的。

然后那个问题又回来了:人都是会死的,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我们的生命还很长,我们的心路历程才开始,我们去往自己的“巴拉方德湾”的旅途刚刚出发。

而那个答案,只能自己寻觅;而这条路,别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必须自己走,也只能自己走。

在这条注定满布荆棘的道路上,当我们疲惫,当我们怠惰,当我们忍不住想要逃避和遗忘的时候,请想起James,请再次想想他如秋叶般静美的最后的神情,想想他的选择与决心。

他将自己面对死亡的姿态和维护尊严的方式留给了他的朋友们,留给戴维、比尔和迈尔斯——也同时留给荧幕外的我们和我们仍将继续的人生。

***请记得他的临别赠礼——请让他活下去,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10 ) 当小清新遇上缺爷

喜欢上BC是件无比幸福洋溢的事情,在他之前没有哪位带来这种感觉。

从来觉得各种侦探离想象甚远的我,一眼就被巴缺夏福拖进坑。

写戏的上乘,戏中人不哭,戏外人哭。

这里是戏里人在笑,戏外人泪崩。

当然,我们明眼可鉴,当然是因为缺爷演技了得。

哦,怎可是了得,简直就是揪心。

一直想以平静的心情看片子,不管是一开头的散,或者是中间刻意制造的桥段,以及意义并非明了的对话和过于突兀的争吵,都被看在眼中,不得不说,习惯找别人剧作的毛病,就很难入戏。

好在视觉中心一直围着缺爷走,别的什么都在脑子里相对弱化了。

BC一个人超越了片子本身的质量。

那些很美的镜头,没了他,就少了美感。

虽然他并非一眼帅,但多看几眼就移不开了,其他几位被比下去的非常彻底。

大概是先入为主地关注他,一举一动都让人彻底投入,也许这会模糊了我们对演技好坏的判断,但是这么关注某一个角色的情感,这么深入地想要体会角色的性情,自从《别让我离开》之后,就没怎么感觉到了。

相比于今天刚补完的《女王》,容我说,老戏骨海伦奶奶虽然凭那个片子拿下最佳女主角,但也会被BC比下去。

希望这不是我被迷恋蒙蔽了双眼……一般来说不太会,也许遇上缺爷就开始例外了。

同类的片子,比如《练习曲》,虽然也很美,但总缺演技。

只余下台湾式的清新,亮亮眼睛却远不能动人。

从片子本身来讲,《练习曲》的剧本其实比本片更扎实,更接地气,剧情更丰富也更具有可读性,但是偶像剧演员终究比不上莎翁剧练出来的大英帝国的男人们。

有这些演员在,英国电影必然不会没落。

有缺爷这样的演员在,小清新也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哲意深度,小清新也深入人性了。

不了解一直找缺爷演反角的缘由,虽然他演的确实很好,甚至印象深刻……就像我们看AR演教授,演得那么好,就算他不是最苦逼的混血王子也会倒戈爱死他。

缺爷拿到的正面角色其实挺不错,之前有个报道说他缺乏运气。

摊手,缺乏运气的人能拿到霍金、梵高、james、到夏福再到吉勒姆这样的角色么?

要知道他才三十多岁,就已经打动了这么多人,虽然偶尔打打酱油,却无比扎眼。

很开心他没长着一张一眼帅的脸,这屏蔽了多少非理性的崇拜。

当然,夏福那个角色另算,找来了确实很多崇拜,当然是不是非理性的很难说那个纯粹赚足了我们无比的崇拜和腐点,并且成功替换了所有前任夏福的形象。

这是非常难得的……无比难得,绝无仅有的超越。

又说到夏福,不得说,虽说演技好,但缺爷就像为夏福再世生的。

惊人的专业和孩子气的可爱结合,聪明的头脑和不为世俗的眼睛,哈罗公学的出身的他,怎样度过那个严格可怕地时代还保有这无与伦比的天性,这才是最神秘迷人的。

——————————————————————————BC在电视学AR的声音,太可爱也太神似了!

不管怎么说,他的演技挽救了这个会被我们导师直接否决的剧本,他确实应该有更好的舞台了。

《第三颗星》短评

实乃作风光片而已。

3分钟前
  • 豆友2174522
  • 还行

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5分钟前
  • 的的喀喀湖
  • 推荐

为了基友!为了BC!

6分钟前
  • SIN
  • 还行

好干净纯粹的一部片。最纯洁的天使本尼尼,让人想拼尽全力去照顾他、不顾一切帮他实现愿望、看到他乐观的大笑在蓝天下绽放、看到星光下篝火的影子在他脸上跃动T_T这世界上还有比大海的声音更安静的吗?

10分钟前
  • 糖紫
  • 力荐

鸡汤式电影,这种“某好友得了绝症然后几个人一起短暂避世在旅途中做些并无卵用的人生感叹和反思最后结束了”的剧情就很没新意,电影本身更是淡出个鸟来比锅匠还闷。不明白打高分的人是为什么,就冲着二缺是主演?同样的题材,比去往蒙巴萨的单程票差了不只一截的英国小清新烂片。PS:配乐也莫名其妙

12分钟前
  • א
  • 较差

有种当时看Little miss sunshine的感觉 这会不会是我2012年看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13分钟前
  • eva
  • 力荐

没有惊心动魄,但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一个镜头都细腻到让你动容。想哭,又哭不出的情绪。

16分钟前
  • 滑翔中的鱼尾纹
  • 推荐

看之前没看简介 还以为又是二战题材 结果是癌症患者告别世界之旅 电影平淡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刚开始还以为类似于成年版伴我同行…

21分钟前
  • MonicaNoColor
  • 还行

喜欢这个调调。结尾有点煽情过头了。

22分钟前
  • 狐斯塔夫
  • 力荐

没有感觉

26分钟前
  • 沈磨
  • 较差

虽然……但是……

28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超级无敌好看,笑中带泪啊!!! 片尾曲起的时候 我都要融化了……

30分钟前
  • 欧古德
  • 力荐

"你说北欧是我们的终站,很浪漫的想法。"可惜这只是首歌,活着的,还该活着

31分钟前
  • with
  • 力荐

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And that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 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说实话,我应该没看太懂。缺4年之内长出了那么多褶子真是让人心疼。

36分钟前
  • 睡不醒的卢瑟
  • 还行

缺绝美。军大衣哪买的?缺你上街就像主角这样打扮不就行了吗!中产阶级必有一女叫Chole。J.J长得一丢丢像Pace,声音也像,不过沙哑了几个调门。等等,是像裘德呀!车也不错。渡口大爷好熟!英国实在好风光捏。

41分钟前
  • W
  • 还行

一朵大清新,不能忍

45分钟前
  • 兮称
  • 很差

是为了告别也是为了重逢

48分钟前
  • pandora刀刀
  • 推荐

innocence adult duty vulgar (凑齐俩男神才看下来)

51分钟前
  • 宠物
  • 推荐

有点感伤的小电影,这场旅行更象是为了告别的聚会,一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但最后生者会学会珍惜死者会了无遗憾,结尾的话和片尾曲让我想哭 ,字幕组的发挥却让我笑了,BC这个角色竟然一点都不缺

55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他们在火堆旁跳舞想到那句“火,要是燃烧了才叫火。”而生命就是用来燃烧的。【小清新气质二缺特别特别美!!!

60分钟前
  • 熊猫神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