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很好看,演员对自己的角色都有一定理解,表达也很到位,尤其是谢苗,演技在线,超过很多流量明星,但是后半段尤其是结尾处,攻城开始直至最后大军来援,每一处都显匆忙,这是导演和编剧的责任,尤其最后硬喊爱国口号略微突兀。
虽说感情线有些生硬,但是女主演技还可以。
如果剧本能够重新润色的话,原班人马应该是可以拍出更好的效果。
“我耿恭能守住这个小门,就能守住疏勒城的大门”,这句台词真是画龙点睛,给了百姓还有角斗场的囚犯们生的希望与信心。
待长风度玉门关,所有炎黄子孙都应该来看看大汉朝这段历史故事,耿恭好样的,率领三百个人打退了两万人。
西北的风沙大,但是不会埋没我们的无名英雄。
没有这些戍边英雄,就不会有如今的华夏!
光全实景拍摄就值得一看,现在市面上多少古装剧打着大投资的旗号,干着抠图的事情,令人不齿。
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做人都应该像耿恭这样,顶天立地,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
剧情bug扯淡结尾但不影响观感,一边看一边想起当年看《绣春刀2》,同样毛病同样佳作,4星推荐!
豆瓣6分估计拦下了很多流量,相比集合大量优质资源的大制作,这部小成本非院线才真是难得诚意之作,什么《战x2》《药神》《xx地球》…都言过其实,大忽悠们的生财道具而已!
——三郎影评《大汉十三将》
现在的网络电影,普遍多坑,看网大必须随时注意防雷。
看了《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简直不吐不快。
确定这是历史?
开篇很潇洒,大汉将士优哉游哉地躺在野地里,一边叼着小花,一边听音判断来了多少人攻城。
然后,听到来了两万?
两千?
不……是20人。
神经都绷起来了,你就跟我开这玩笑?
主角耿恭出场,得意地嚼着肉:你觉得可能吗,就是个侦查队!
哦哟那么先收拾了侦查队,热个身开场?
玩笑开大了,这也不是侦查队,跑最前面的竟然还是个女的,但紧跟着汹涌而来两万大军。
赶紧退回疏勒城了,开打大战,大汉两百兵士VS漠北两万大军。
What,以一敌百,怎么守城?
箭如雨下一顿狂射,还随机免费赠送一坛坛老酒。
然后,耿恭站在城头开始喊话:这是大汉神箭哪,你们等着,神奇的事情要发生了!
额,独戏人感到虎躯一震,你们网大也不能这么飘吧,难道要把对洋人“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戏加到汉朝去?
奇迹真的发生了,中箭者伤口起火,然后火星飘落地上,瞬间燃起一道火墙拦住攻城大军。
吓得漠北士兵惊叫“真的是神箭”,仓皇撤退。
这……真得有点神。
要不是交代了箭上有磷有剧毒,给个科学解释,独戏人都不打算继续看下去了。
后面就开始围城,两万围两百,给你断水、等你断粮,看你能坚持多久。
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
水没了,怎么办?
男主当然一定有办法!
只见男主趁妹纸不注意,唰一下撕掉了她衣服……的一块布,抓起一把马粪包起来,使劲一挤渗出了水,仰脖就喝。
OMG,那是甘甜的乳汁吗?
还是学的做豆腐,拿沙袋滤渣挤豆汁?
独戏人菊花一紧,这都不是飘了,网大玩的脑洞实在太大了,看不下去了!
想起开头“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有你们这么玩历史的吗?
义愤填膺的独戏人顺手就去搜索……《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改编自“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悲壮故事。
接着再查,哎哟哎哟,好像丢脸了,放神箭、喝马粪汁,《后汉书》竟然妥妥都有记载。
不是网大脑洞大,而是独戏人历史知识浅薄,罪过罪过。
带着些许敬意继续看,发现这就是一个绝境。
派人求援过了好几个月,远在朝堂之上的高官们还在争论,甚至有人认为去救这两百号人得不偿失……
弥漫在疏勒城上空的,是绝望的气息。
而耿恭坚(máng)定(mù)相信,援兵一定会到。
要不是搜过历史知道了故事结局,真要为这些将士喊“不值得”了。
加个戏不容易!
《后汉书》对“十三将士归玉门”的记载,撇去起始背景和尾声描述,不过1200字。
《大汉十三将》1小时20分钟,自然免不了要合理想象加戏改戏。
有三出戏,加得很壮烈,却让人愈加绝望。
漠北大军派使者来招降,耿恭直接砍了来使。
秦义伪装成使者出城,想跑出包围圈去车师国求援要粮要水。
总算看到一丝希望了,结果没跑多远就被套马绳给套住了。
面对城下出生入死被酷刑折磨的兄弟,只能狠心死守城门;闻到城外飘来的肉香,有人终于扛不住要投降,并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援军会来的“谎言”……
还有一出,是喝酒吃肉,确切地说是装作喝酒吃肉。
那种绝境里的苦中作乐,给人的意象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甚至无异于回光返照。
第三出,终于守不下去了,把妇孺从密道里送走后,剩下的将士举起空碗干杯,大汉男儿顶天立地,准备殊死搏斗。
都是大男人的戏,还得加妹纸中和调剂。
开片领头跑来的妹纸,其实是车师国公主,不想嫁给漠北人所以逃婚来的。
被耿恭英雄救美了,然后当然是要被英雄折服了。
大事不好,还有个叫范柔的姑娘呢,跟男主都有婚约了,看到公主和男主不清不楚的,一出三角恋爱的醋戏就出来了,也算缓解一下困境无望中的紧张情绪。
《后汉书》所载,没有范柔,也没有公主,但确有一人在暗中相助大汉将士,传情报送粮饷——车师后国国王的夫人,乃汉人之后。
把后王夫人改成公主相助,也未为不可。
但是加的一出敌人放火烧城的戏,就有些瑕疵了。
你大汉有神箭,我漠北有神灯哦!
咦,这是孔明灯吗?
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还有一说是五代时候随夫打战的莘七娘制成。
不管是哪个说法,都是汉朝之后的事情了啊编剧你知道不?
疏勒城自始至终没被攻破,影片结局将士们洞开城门,放敌人进来拼死一战,是对历史进行了演绎。
残存的将士,被漠北大军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占据主导的左鹿蠡王不着急杀人了,敬你们是条汉子,来啊投降吧。
大汉男儿当然不能认怂,临死也要笑着怼回去,也算有点仪式感。
以为大汉将士就要全军覆没了,关键时候援军来到马蹄急,一向表现沉着凶狠的左鹿蠡王居然紧张地叫副手赶紧带兵撤。
然后更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了,漠北大军真的顾自跑了!
留下王一人不服气,还要跟耿恭互喷两句。
结果双方动了火气,升级为互砍,王被耿恭一刀毙命……
啧啧,虽然这个结局改得很令人拍手称快,但毕竟历史上左鹿蠡王没有在此战死,而且还死得有点像昆山龙哥被反杀,有点冤屈哟。
结局这高潮,有点用力过猛。
好在瑕不掩瑜。
《大汉十三将》热血燃情,剧情紧凑基本不拖沓,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特别是谢苗同学,长大了仍然一张不苟言笑的严肃脸,偶尔诙谐幽个默,带着一众硬汉,轻松秒杀院线大片的小鲜肉。
十三将士归玉门最后,附上《后汉书》相关记载,跟独戏人一起,多读点历史:恭字伯宗,国弟广之子也。
少孤。
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
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
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
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
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
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
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因发强弩射之。
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
”遂解去。
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
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
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
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
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
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
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
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恭历士众击走之。
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
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
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
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
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
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
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
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
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帝然之。
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
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
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
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
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
汉遣军迎校尉耳。
”城中皆称万岁。
开门,共相持涕泣。
明日,遂相随俱归。
虏兵追之,且战且行。
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沭易衣冠。
上疏曰:“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
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
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
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
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
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后汉书·耿弇传》
类似孔明灯的BUG就不提了。
左鹿蠡王的送死举动让人不解。
爱国情怀没问题但太过生硬。
尤其到后面。
两个女主作用不大,有和没有都没关系!
反复说大敌当前,怎么还反复的三角关系呢?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天地英雄》着重的渲染的三个高手,处理的虎头蛇尾。
除了能放火的那个,其他两个没发挥什么技能作用。
秦义的死毫无意义,范羌完成任务后为什么不回来?
又怎么去找救兵太过突兀。
我是看了这部电影,注册的豆瓣。
因为自己曾经为了这个故事,写了本短篇——《梦归玉门关》,对这段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
历史书上写的比较短,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很好呈现了大汉将士的风骨,整个故事比较完整,情节也不错。
实话实说,耿恭其人,历史上并没有多少描述,对他的性格和当时的心境,都只能通过想象来勾勒。
这部电影,通过导演的镜头和演员的演绎,可以说刻画出了一个能够被接受的耿恭形象。
说实话,这种描述历史事实的电影很难拍,所以能拍出来就不容易,值得鼓励。
当然,说完好话,有些不好的,也要说一说,比如片中的很多细节没有仔细考究。
举个简单的例子,疏勒城很高,而匈奴人并不擅长攻城,并且匈奴人的兵器比汉朝军队的兵器差多了,还有车师国在匈奴攻城的时候已经投降匈奴了。
至于什么红烧羊肉,我就不多说了,那个时候只怕是做不出来的,呵呵当然总体上还是值得尊敬的,演员的演技也比较在线,比一般的胡编乱造的烂片强多了,总体我给这部电影打8分。
对电影创作人员致敬,加油!
最后,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去起点或者创世,看看我写的《梦归玉门关》,可能会让你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个故事。
写得不好,请多指教!
《梦归玉门关》
本片虽然没有什么明星压阵,但是拍摄制作还是合格的。
电影的故事性也算完整,基本把《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个事情完完整整叙述下来了,而且把这个传说当中一些个夸张如“耿恭拜井”去掉,避免陷入何平导演十年一剑作品《天地英雄》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借助怪力乱神的尴尬局面。
仅凭这些处理,应该说打分3.5-5星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整部电影结尾表明是献礼70周年国庆的电影,就电影的艺术性来说,还是稍显稚嫩,可以说电影像一个学习中等偏上的学生交出的一份80分的答卷,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片中的年轻演员应该很多是首次演电影,应该多多鼓励,选角很不错,谢苗台词功力增长不少,两个少数民族演员也可圈可点。
最后一点,恰好我最近看了小李子的《荒野猎人》,如果说这部电影7.9,加上天地英雄6.5,本片5.8 的分数偏低,不排除有人恶意中伤!
最后用电影台词结尾的: 玉门关来信: 恭以单兵守孤城,挡漠北大军数万之众,连月余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甲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
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刚看完这部剧,总体来讲,还可以,但是要说拍手叫好,是差了不少。
首先电影很赶,很多细节没有体现,有的细节又很难表达到位,演员演技总体不错,尤其主角,很是用心了。
但作为一部历史剧,很难找到历史当时的感觉来,场面还不算宏大,场景太局限。
感觉就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表达一个传颂千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总是不那么让人尽兴。
作为这个题材,我个人认为怎么着也也算是一个大剧了,时间怎么着不不能低于2个小时吧?
怎么老感觉跟网剧似的?
不过,还可以吧,不像那些雷剧。
望再接再厉。
接近末尾耗尽所有的感动 揭露军事化的内核 从5星鼓励改成1星警醒 原本以为 在热门片型流量片扎堆的时候仍有一群人愿意拍摄记录历史的恢宏 那些高岸深谷的人情 坚定一些坚守 面对“敏感”“曲线救国” 去触碰利益的“大不为”(如 妖猫传)还好没有刻意丑化带着感动看了近3/4最后不知是否为了某些要求的不得已做了这样的诠释 另 主角化好明显 13将啊还有那位月亮和3位勇“寇”
即使是你熟悉秦汉史,也不一定会注意到吕泽这个历史人物。
但是这个人物绝不简单——他是权后吕后的亲哥哥,汉高祖刘邦的大舅哥。
也就是这样一个身份的人物,似乎有意被历史透明化了,今天我们将从《史记》蛛丝马迹的记载中重新塑造一个鲜明的吕泽形象。
《史记》原本有52万字左右,汉武帝时亡佚《孝武帝纪》,东汉杨终也曾受诏删为了10万字。
《史记》几经亡佚,丢失删改不少内容,而这些内容,至少有1万字可能和吕泽有关。
吕泽在西汉开国史中,属于“异端”的存在。
整个皇廷,一半以上的功臣,不是他的老友就是他的故吏。
多疑的刘邦居然对吕泽是绝对信任的,刘邦对吕泽部下调之即用,吕泽也任其调之。
君臣一生,无一丝猜忌。
《史记》记载中对吕氏颇有微词,却无一字抹黑吕泽。
西汉开国,他功绩堪比三杰: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整部《史记》只言片语和他相关的内容能避则避,能删则删。
哪怕是开国排名前五的功侯,只因是吕泽的手下,就“不得”立传。
1芒砀起事——探究吕泽与刘邦的最初政治关系 2吕泽虽然是刘邦的大舅哥,但明确记载俩人政治渊源的,还要追溯到刘邦落草芒砀山时期。
在芒砀山,吕泽部下曲城侯蛊逢曾以曲城户将率37人加入刘邦部。
芒砀山起事时候的追随者能活到开国封侯的只有十数人。
但十几人中,却近乎一半的都不归刘邦辖制,比如:(蓼侯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孔藂和陈贺是刘邦在芒砀山一并起义的弟兄,但是正式加入,却是之后刘邦被迁至巴蜀时,他们两人以左司马的身份加入。
汉承秦制,封汉王前,作为刘邦的嫡系队伍,丰沛集团是按秦制来组织的。
刘邦封汉王后,嫡系部队的组织构成中也没有左司马一职,那么孔藂、陈贺左司马一职的说法又从哪来的呢?
只有一个可能,他们隶属于吕泽。
吕泽军为楚制,刘邦入川后,吕泽军大规模补充入刘邦军。
期间吕泽部中还有河阳侯陈涓、柳丘侯戎赐、东茅侯刘钊等加入刘邦军队。
由此,不难推断出所谓刘邦嫡系部队——丰沛集团中有很大一部分功侯隶属于吕泽。
而刘邦对吕泽和他的部下也是极其信任,任其发展调用。
因为后来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部分必须从史书中晦去。
吕泽不能写,否则政治就不正确了。
接下来的就是刘邦占据丰县,四处招兵买马。
但是关于这一点,《史记》上又有吊诡之处:(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
有趣的是,刘邦和丰沛集团的早期成员,均无前往宛朐的记载。
可别小看了这件事,这可是五百人啊,早期创业中,蛊逢的三十七人都要大书特书一番,更何况多达500人的队伍。
毋庸置疑,这里也被晦去了关键信息。
就记载文字来说,陈豨率领的五百人加入了谁的部队?
而为什么加入了这个部队,就等于加入刘邦军?
仔细推断便知,唯有吕泽。
紧接着,我们通过《功臣表》会发现秦二世元年一批未来的丰沛功臣加入了吕泽部。
阿陵侯郭亭、菌侯张平、厌次侯元顷、安丘侯张说等都是明确记载隶属于吕泽的。
至于起事丰县的王陵,也有这样一段吊诡的记载。
王陵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
还能确定的是泗水之战时,在外征集兵马的吕泽和刘邦会师,击败秦泗川守卫。
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这个“左司马”是不是大名鼎鼎的曹无伤暂时不得而知。
有人说是,也有人不是,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吕泽是个“异端”。
如果按上面的功侯及人马推算,吕泽与刘邦会师的时候,极大可能兵马是要多于刘邦的,而且战斗力极强,是一支彪悍的军队,这在以平民流寇为主体的起义军中,实属不易。
军队中旁支比树干粗,别说在古代,哪怕是现代都是一件极要命的事。
吕泽完全有实力单干,但是他却从始至终都选择跟随刘邦,马首是瞻,可以说整个秦末汉初,他这样的人就是“异端”。
但也许正是因为“异端”的缘故,刘邦对吕泽是出奇的信任。
如雍齿反复,似王陵这般高傲之人,被安排到了吕泽军,可以说此时的吕泽军就是刘邦的问题儿童军团。
2鸿门之宴——吕泽很可能是二号人物即使吕泽没有亲自参加鸿门宴,但是并不代表他的直属手下没有参加鸿门宴。
在刘邦带去参加鸿门宴的数人中,就有一名叫靳强的将领就是吕泽属下。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文字记载的参加宴会的人物名单可以看出,吕泽应该同萧何、曹参、周勃等核心人物都没去。
政治斗争永远不是杀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的,它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
刘邦可以死,但丰沛集团的利益不可死。
而吕泽也许是能取代刘邦的唯一丰沛集团代言人。
无论是从此次陈兵霸上,还是多年之后的“定三秦”、“出武关”、“将兵入砀”还是“伐齐”、“灭楚”吕泽都是作为刘邦最好的替代者存在。
加之上文的分析,此时吕泽不但是刘邦的大舅哥,唯刘邦是从,而且拥有军事指挥权,如果他没有去危机四伏的鸿门宴,这里就有了一个大胆的分析:他被刘邦以二号人物的身份留守军中了。
也就是说,一旦刘邦在鸿门宴上出现不测,扶大厦之将倾的二号人物就是吕泽,天下当然也就姓吕了。
3决胜之战——吕泽成为战略备案关键人物刘邦迁巴蜀后,项羽为防刘邦势力扩展,立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合称“三秦”,以阻刘邦出关。
在高帝元年8月时,刘邦便用韩信之计,兵出三秦: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在刘邦兵出三秦的战争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对其中两秦的战争,吕泽军是直接参与了的,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丁复)別降翟王。
(朱轸)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章邯,功侯。
朱轸在攻打翟、雍之时隶属于丁复,而丁复作为汉初封户排位第五的侯爵,则直接隶属于吕泽部。
(丁复)入汉中,定三秦,属吕周侯(吕泽)。
作为丁复和朱轸的实际领导,吕泽军在定三秦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紧接着刘邦就开始东征,一路上顺风顺水,带着五路诸侯的兵进了彭城。
吕泽肯定也在这一东征部队当中,但是他应该不是和刘邦出函谷关,而是率部出武关。
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
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薛欧和王吸入汉时,官职分别是郎中和骑郎将,这样低级别且又不是丰沛嫡系的人物和刘邦兵分二路是一件很令人难理解的事。
而最有趣的还是后面的: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在沛县的时候,虽然刘邦以兄事之王陵,可王陵却不怎么喜欢刘邦。
而且刘邦定三秦之时,王陵母亲还没有“舍生取义”,王陵也未明确对刘邦归附,因此刘邦又怎么会放心王陵迎太公和吕后呢?
所以,此处应该是一个在刘邦军拥有重要地位的人,带着薛欧、王吸出武关。
然后这个人和王陵私交甚笃,能“忽悠”着王陵迎太公和吕后。
放在整个刘邦军中,又要丰沛集团,又要独立领军,还要能在此时能“忽悠”王陵,唯有吕泽一人。
紧接着就是:(周吕侯吕泽)将兵先入砀。
关于这段记载,明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吕泽带着军队去自己老家(下邑/砀)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看出吕泽将兵入砀,可能是刘邦的备案:让吕泽军处于一个“清醒”的位置,以防兵败后的一溃千里。
无论这个备案是否成立,史实告诉我们,吕泽军的确阻止了汉军的一溃千里。
4大汉初定——吕泽的身影挥之不去彭城兵败后,刘邦的撤退路线可以说很迫不得已。
他开始肯定是想一路西奔的,但泗水被歼十余万人,只能南退。
退至吕梁山区又被歼数万,好不容易逃到灵璧,更是被杀了个“睢水为之不流”。
但是从灵璧得以逃脱后,刘邦的立马想北上前往沛县,带着一家老小西奔: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
但此时的楚军已经兵至沛县,刘邦不得不走。
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有意思的是,在楚军冲着刘邦一家老小来的情况下,刘邦居然还能在逃跑的半路上遇到自己儿子和女儿,这也真是巧的不行。
但接下来的的事就很重要了,向西溃逃的刘邦选择了离彭城不足80公里的下邑落脚。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
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
吕泽是给了刘邦什么样的胆子,让刘邦敢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收拾军马?
《史记》中无从可考,但刘邦选择西逃下邑,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点:吕泽军拥有一定的兵力且具备一定战斗力,能阻止项羽西进刘邦信赖吕泽,并与他关系甚笃吕泽军对刘邦忠诚度极高,不会背叛随后,才有了: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吕泽军在这次整军撤退中,出色的完成了殿后任务,让刘邦军再无大的损失。
再说垓下之战。
根据《史记》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攻伐齐国的战争,汉军应该派了两到三个军团参与。
这三个军团分别是,刘邦直属军团,也就是曹参军团:(曹参)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
还定济北郡,收著、漯阴、平原、鬲、卢。
韩信军团: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
其中根据部署,曹参和韩信两路平级,因此“伐齐之战”二人职位大致相当,只是战略部署上有所不同。
但令人吊诡的是丁复和陈涓的出现,这代表着吕泽就在附近:(丁复)属悼武王(吕泽),杀龙且彭城。
(陈涓)以丞相定齐地。
所以很有可能吕泽参与了伐齐作战,但是其功劳被全部抹去。
垓下之战是最后一次楚汉战役的结果,这场战役起始还有战陈下、围寿春、屠城父。
其中吕泽军团的成员,部分是明确参与了陈下之战,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战绩:(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蛊逢)破项籍军陈下。
(靳强)从起阳夏,击项羽,以中尉破锺离眜,功侯。
身为他们直属领导的吕泽又去哪了呢?
无人知晓,总之他不能出现就对了。
垓下之战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大汉的雏形,大汉初定,而吕泽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却不能出现在历史上,不免叫人惋惜。
5身后之事——吕泽其实是一代功臣天下既定,刘邦开始大封功臣。
依据上文分析的吕泽立下的战功,如果吕泽不被封王,是说不过去的。
(那时离白马盟誓还早着呢)可是直到高帝六年,吕泽才被封“周吕侯”,时间上比自己的小弟靳歙还要晚一年。
封的晚不要紧,只要封的大就好,可是吕泽的封户史书上并无记载,只知道他的另一位小弟丁复封了七千八百户,汉初诸侯封户排名第五。
吕泽的封户有没有可能像当年项羽封梅鋗一样,直接来个“十万户”?
这个就无从而知了。
唯一知道的是,其长子吕台在吕后执政初期被封为“郦侯”,而吕泽死时,对于浓墨抹黑吕氏家族的《史记》并没有“废侯”“爵除”等记载,那么很有可能吕台继承的“周吕侯”封户。
如果吕泽对加封自己的称号或者物质奖励有所不满的话,《史记》肯定会在《吕后本纪》中说上一番。
但实际上,吕泽对此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哪怕汉朝既定,他也在戎马之中,替刘邦四处征战,直至死于疆场。
据推算,吕泽大致死于高帝七、八年间,“死事”是因公事而死。
而这段时间,汉朝的战争对象即反叛的韩王信。
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
这场战争中途,刘邦曾数次还朝,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未央宫事件”。
那么刘邦数次回城期间,与韩王信作战的前线总指挥是谁呢?
如果是曹参、灌婴、周勃等人,《史记》一定会大提特提。
然而只字未有,只能说这个人,不可提。
吕泽死后的动荡最为有趣的是,吕泽死后没多久,刘邦就打起了废掉刘盈主意。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一千多年后,司马光还为此专门在《资治通鉴》里写了一个段子: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
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
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吕泽的去逝对整个朝野的动荡是巨大的,甚至达到动摇国本(废立太子)的地步。
为什么吕泽一死刘邦就对国本变更呢?
原因之一当然是没威胁了。
吕泽在世时候,在功臣集团和丰沛集团中的巨大影响力,高朋故吏满朝野,丰沛集团中有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王陵等人,功臣集团中也有张良、灌婴、郭蒙、傅宽等人,都是吕泽的故交故吏。
所以慑于吕氏势力,刘邦在太子一事上不敢做太多手脚,但是吕泽一去,吕氏集团一定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废立之事当然就容易得多了。
再说回吕泽。
因为后来吕氏家族的种种作为,让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
但《史记》中的一句定论,足以让后世之人人对他的“神秘”津津乐道: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史记》中汉初功臣的记载中,有明确记载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仅有萧何、张良、陈平、吕泽四人。
但吕泽的评价,是四人中完成度最高的。
“发兵”、“佐”、“天下”三个词直接决定了他对刘邦称帝的帮助有多大。
即使家族因政治斗争覆灭,这样的功绩也是无法被绕过的。
抛开《史记》记载中对吕泽的评价,也应当有理由相信吕泽之于刘邦,如同关羽之于刘备。
他们两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绝对默契,吕泽对刘邦更是有着一种近乎“信仰”的忠诚。
如果没有这种近乎“信仰”的忠诚,在项羽入关中分封诸侯时,手下精兵强将齐齐,并有灭秦之功吕泽,为什么没有被封为诸侯。
从分化刘邦势力上来讲,这绝对是一步妙招!
我想,不是项羽没有这样做,而是吕泽谢绝了项羽封侯之礼,一心只愿同刘邦入蜀。
刘备分兵,必分关羽,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同样,吕泽军对刘邦而言就是二队的存在。
每当刘邦战事紧急之时,吕泽便倾其全力,调动人马发予刘邦调度。
王陵、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亭、郭蒙、朱轸、冯无择、雍齿(啧啧)等人,大都出于吕泽军“二队”。
韩信投汉时曾任“连敖”一职(楚职),在一定程度上推断,他很有可能也在吕泽手下任职过。
因为刘邦本部的官职是秦制,旗下独立军团此时唯有吕泽军为“楚制”。
而且吕泽部的“连敖”一职,可以说是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许多汉初功侯曾任此职:(朝阳侯华寄)以舍人从起薛,以连敖入汉。
(广陵侯召欧)为连敖入汉。
(隆虑侯周灶)以连敖入汉。
(煮枣端侯革朱)以越连敖从起薛。
.....
“二队”的人才,但凡战绩出彩都已经被刘邦征用,吕泽毫无怨言,继续为刘邦南征北战,培养新的人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初朝野上下不是出自吕泽部,就是吕泽的好友。
可有趣的是,有着颠覆朝野能力的大臣——吕泽,临死都在为皇帝征伐;而生性多疑的皇帝,至死也未对这个大臣起过疑心。
这样的默契,早已不是用“君臣二字”能解释的。
出生入死,不求封王拜相;南征北讨,事君如父如兄。
除了没有大明星,拍得没毛病,正能量古代战争,比诸如战狼之类的大片好太多了。只是历史考究差了点,似乎细节有点穿越。
“凡大汉子民有难,虽远必救。”
网络大电影,拍的还算凑合啦~
剧本还算精彩,年轻演员表演挺卖力的,也算还原了那段历史岁月
浪费时间,槽点满满
故事好,但成本和剧本限制。
假不假不说,看着还挺有意思,比一些在电影院看到的还好。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导演是回族的。
剧情单调没有转折,感觉还没有天将雄师好
题材很好,但是没把耿恭的事迹拍出来
主旋律的電影,看的人還是蠻感動的,但是劇情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長大的謝苗有有很強的違和感~熱依娜有何存在的意義到現在都沒想明白
资本都去给鲜肉们烧钱去了
题材挺好,就是故事没有展开来讲,战争场面不足,不过作为网大,也不能要求太高
谢苗不太适合这种角色,皇汉大作也请把历史功课做好啊
还行吧,到了最后有点扯淡,上万兵马竟然和几十个人打了那么久,还没杀掉几个人,最后因为援军来了大boss竟然主动送死,一刀就被结果了,好歹也多打几下
好题材,布景也不错,但制作水准低,只是电视网剧水准,感情戏情节设计很low,结尾安排也莫名其妙极不合理,可惜了
全剧其实就像是以“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为题写的一篇作文。
挺煽情的。血性气节。战争残酷。十三将士归玉门(秦义的演员长得好像吴健,石中玉。秦义跑得快有什么用。。。比的是马力啊唉)
最后一段拉垮了,用舞台剧的手法营造气氛,牛头不对马嘴,唯一的亮点是壮行酒那一段,军人的报国精神永远动人心
还不错,挺好的题材,但还是有些粗制,最后和油画一幕的重叠看的很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