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菲洛梅娜》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菲洛梅娜》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向阳素描沙英·寻毕业篇OVA钓球我来也报恩记桑格莉之夏橘子郡男孩第二季密码危机黑色十字架从爱情开始飓风营救3无人引航染血黑钱仿生谜局圣诞颂歌邪神与厨二病少女月球陨落低头遇见爱桃花依旧笑春风黑社会名侦探柯南:百万美元的五棱星非我吉日精灵旅社2朋友天启·惊蛰变仇杀病房寻找身体我的邻居长不大瞬间治疗却被视为无用而被流放的天才治疗师,以暗黑治疗师的身份幸福地生活着女巫也疯狂2我的塞林格之年驱车向前

《菲洛梅娜》长篇影评

 1 ) 「Quotes」

「Its funny isn't it? All the pieces of paper designed to help you find him have been destroyed, but guess what, the one piece of paper designed to stop you finding him has been lovingly preserved. God and his infinite wisdom decided to spare that from the flames.」「Just cuz you're in first class it doesn't make you a first class person.」「You should be nice to people on the way up cuz you might meet them again on the way down.」「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T. S. Eliot」「The Lord Jesus Christ will be my judge - not the likes of you.↓Really? Because I think if Jesus was here right now he'd tip you out of that fucking wheelchair - and you wouldn't get up and walk.」「Philomena: Sister Hildegarde,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fogive you.」「Martin Sixsmith: Well... I couldn't forgive you.」

 2 ) 只是还行的一部温情寻子片。

因为是新晋妈妈,所以在逐步推进看片的过程中发现是这个题材,更是 被牵着进入剧情较快。

但是看完电影后,再回过头来想想,就发现这个电影很多地方处理有点匪夷所思。

印象一,影片开头讲一个bbc记者的单方面被离职。

这个人表现出的颓废,以及愤怒让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迫辞职。

然后很快故事进度就进到他在一个酒会被人关注,请求写一个题材的新闻的事,这种转化之快,他略一愤怒就同意跟进了。

很快将他之前的强烈郁闷的事拂去一边。

印象二:女主角关于年轻时修道院和孩子相处以及看着孩子被人弄走的那一幕令人特别难受。

演的相当好。

但老年回忆起来去寻找自己的孩子的那种心情和内心的东西的表达看不出来女主角的那种性格。

感觉颇有点单薄。

倒是她自己的女儿演的还不错,对母亲情绪状态的关注很让人动容。

印象三:找到儿子后,发现儿子死以及老修女的欺骗竟然不那么痛苦,按说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这里的描写和表现略有点奇怪,竟然会宽容,好吧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所以原谅修女,但是修女那种自身的辩白这些词。

还有表现难道不该刻画下么?

就那么简单低原谅了。

然后就看看孩子墓地,以一首诗和一本书的某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作为她自己如此反应的解释么?

匪夷所思。

所以本来很温暖的场景,很温暖的题材,人物性格的表现过于单薄,都让我觉得有点儿糙。

 3 ) 经典台词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觉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错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马丁:操天主教徒。

 4 ) 谁也不能评价你 除了你自己

自从《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后,对奥斯卡颁奖结果这事儿就无大所谓,你指望一帮白人老头替你肯定自己的观影品味,纯属缘木求鱼。

事实上,任何单一标准去评判电影的优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个准则别人很难左右——你自己内心的好恶。

今年奥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爱《Her》不用多说,另一部则是《菲洛梅娜》,准确地说,是大爱女主演朱迪丹奇,《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比起来的差距,就是人生阅历多少的差距。

专业的事儿说不好,从光影效果上来讲,英式小品电影大多给我一种画面清冷,摄影不够讲究的电视电影感,但演员细腻沉着的表演,又总能把它们挽回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水准。

电影《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菲诺梅娜遗失的孩子》,影片片名进香港院线时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寻》,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清楚明白得多。

故事讲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轻时未婚先孕,接受惩罚被关进修道院,与幼子天各一方。

时隔五十年后,她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失意的前BBC记者马丁,在马丁的陪伴下开始了万里寻子之路。

对欧美电影来说,挑战性、嘲讽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唯有宗教题材绝对敏感而难以驾驭。

这些年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约束力日渐靡淡,不断被揭发的娈童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教会制度的否定和怀疑。

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样,《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残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们背后阴森的修道院一样,带着腐败的尸气。

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诉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传递了信仰本身的宽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际,我想观众中的大多数都耿耿于怀为何菲洛梅娜不选择马丁那样愤怒和抗争,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原谅了你”。

其实,这一切在此前车中的马丁和菲洛梅娜的车中对话,已给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点明马丁帮她的条件本来就是“追逐新闻效应”,媒体倡导公平与公正,出发点是眼球经济的最大化,“消费隐私”和“剥夺母爱”,在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又有多少呢?

以公理和正义自居裁决修女,与修女们以上帝之名惩罚少女妈妈,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你凝视深渊,会被深渊吞噬,当你棒打猛虎,会成为比猛虎更凶猛的野兽。

复仇的快感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复仇的意义也在同时化为乌有。

对这样一个艰涩主题,真实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础,剧本强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则饱蘸浓情充满层次,她追问马丁回忆与自己儿子见面那一段,真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影片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诫室放弃告诫,摒弃宗教仪式走出教堂之时。

她并没有放弃信仰,她对上帝的虔诚、对善的维护并未改变,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评判自己,不再依靠教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定,她甚至敢于敞开心扉去回忆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锁。

“我原谅了你”。

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辉的部分无比接近的时刻,让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或多或少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书——《人的宗教》。

在几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组织都是规范行为,而顿悟超脱则有赖信者自察。

宗教和宗教组织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常常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好比谈论平等,就会等同“少数服从多数”,可“少数服从多数”对“少数”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

人们对于内容其实少有异议,分歧多在形式,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互相评判与裁决,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权力。

人能被征服,但哪里会被外力改变呢?

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积极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实现的过程绝不靠他人的评判——谁也不能评判你,除了你自己。

不管在哪套价值体系里,他律者皆沦为奴隶,唯自察者虽然困惑纠结,但让我们与猛虎和深渊区别开来。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5 ) 不是每次阵痛都有人为你买单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

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

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

”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

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

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

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

”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

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

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

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

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

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

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

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

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

(媒体用稿)

 6 ) 上帝会让谁上天堂?一辈子禁欲的修女还是少女妈妈?

究竟谁活出了上帝希望的样子?

是一辈子禁欲,祷告,读经的修女,还是未婚生子,以劳动接受惩罚,连孩子被送到异国都不被告知的英国底层社会女性?

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发问,很多人觉得修女会上天堂。

这个偷尝禁果的少女之后所遭遇的凄惨或是平凡的人生,都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还好,有一个剑桥毕业的前BBC记者可以帮助这个处在社会底层,只知道朴素道理的退休女护士,抽丝剥茧的把她的故事一一道来。

修道院收留未婚妈妈,孩子生下来,母亲在修道院工作以偿还修道院的善举,有从美国来的收养家庭,以1000英镑的价格就可以把孩子买走。

这样,失足少女还要感谢修道院的收留,感谢孩子可能有的一个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人生。

少女人生的一切麻烦就在于他们去尝试性,这个似乎在修女们看来是罪恶源泉的东西,而她们之所以被上帝宠幸,因为她们守身如玉。

这就足够让上帝爱她们了,别管她们把孩子卖了大价钱,别管她们在几十年后,依然对彼此苦苦寻找的母子双双隐瞒真相,别管她们对人情的冷漠,她们有强大的后盾,她们的上帝,她们的纯洁,有了这些就可以掩盖金钱诱惑下犯下的罪行,可以掩盖近50年。

孩子三岁就被买走,47年后,母亲跨越太平洋寻找儿子,看了照片,回忆那短短三年的共处,母亲一点儿都不惊讶自己很有成就、帅帅的儿子是同性恋。

“我知道他是,他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看着他穿着背带裤的照片我就知道他是同性恋。

”只有母亲知道,教会有什么资格以上帝的名义来评判。

别利用上帝来行你们的个人意志,上帝的很多道理你们还没有明白,挥起铡刀的时候,想想被烧死的哥白尼,上帝大概几百年才派一个天才,却被平凡人假他之名给谋杀了。

这个时候,想想在十字架上为普罗大众而死的耶稣基督。

最多的解读是上帝让儿子为我们的罪而死,也许上帝还在提醒我们这些肉眼凡胎,我的儿子都这样死了,你们以我名义杀人的时候,看看自己不堪的排挤异见的历史,不要让悲剧一再发生,流血到我儿子为止。

《创造亚当》中,米开朗基罗领会了上帝的美意,在亚当跟上帝彼此接近的两指之间,永远定格了一段距离。

这个距离要靠刚刚梦醒的亚当及亚当的子孙一代代的来缩短,能够触碰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整个人类领会上帝美意的那一天,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天堂的那一天。

画家本人也是同性恋,巧合吗?

自己是个平凡的人,真着急,估计这辈子能够领会的道理是有定数的,真的嫉妒那些聪明绝顶的人。

普通人,也可以有你自己的上帝,即便你不是那修道院中的修女。

 7 ) 感想

本片有着一个精妙的结构。

剧情发展到菲洛梅娜来到皮特家时,才看到的回顾安东尼一生的幻灯片,其实已经被分散成若干片段,细致地穿插在了整个影片之中。

稍加注意的话可以发现,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来到修道院,男孩和女孩已经下飞机来到美国。

两人来到美国发现安东尼已经死了,正准备离开伤心地,幻灯片却呈现了安东尼和玛丽在美国家里玩耍的场景。

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找到玛丽,玛丽无法回想起安东尼提及爱尔兰的任何只言片语,幻灯片里的安东尼已经和皮特耳鬢斯磨。

当马丁在与皮特联络时吃了闭门羹,曾经的安东尼却已经步履蹒跚和皮特踏上飞机前往那个他的生命开始的修道院。

等菲洛梅娜终于敲开皮特的大门寻得安东尼生命的归宿来到那个故事开始的修道院,安东尼却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虽然时间已过去8年之久,但安东尼在那个墓园里静静地躺着,仿佛一直都在等待他母亲的到来。

本片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翻版,只不过这里是『亲欲寻而子不待』的故事。

影片使用这些幻灯片意图模糊时间的界线,仿佛安东尼也活在同一时间点,和母亲一次次擦肩而过。

导演不愿让观众很早知道这些幻灯片实质是一个追思,却把这些片段装扮成了一个愿景,让观众也和菲洛梅娜一起盲目地想象,仿佛是一同和菲洛梅娜体验了50年来每一个痛苦的夜晚,想象着自己能亲眼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幸福成长,想象着在故事的高潮能和儿子不期而遇。

但导演是残忍而天才的,在美国的一个平凡的早晨,菲洛梅娜的所有愿景都破灭了。

残酷的现实使得大西洋的距离甚至也不再如此遥远,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个让一切可能都变成不可能的阴阳相隔。

一个母亲将儿子放手了之后,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甚至像菲洛梅娜讲的那些故事一样出人意料,这个距离竟变成了永恒。

那些幻灯片总是早一步呈现菲洛梅娜和马丁将要发现的东西,菲洛梅娜这个走失儿子的母亲,追啊追啊,但最终安东尼还是走得太快,去了一个她母亲再也追不到的地方。

导演使用的结构如此贴合影片的叙事意图,以至于这个体例已经在触及观者的内心,这实在是太精彩。

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圆,菲洛梅娜的整个救赎之旅就是一个回放,这从一开始便有导演的暗示。

记得菲洛梅娜出发美国前在机场给马丁讲故事的那个略显冗长的片段,他们那时搭了一个机场便车,穿梭在人群之中,菲洛梅娜详细地给马丁讲了一个发展意外的小说故事,他们在车上正好是倒着坐的。

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想到倒带,暗示之后的整个旅程只是一个回放,最终他们会循着安东尼的轨迹又回到英国的修道院。

甚至他们的旅程和便车上的那个故事一样发展意外。

更诡异的是,讲完故事菲洛梅娜想把书借给马丁,马丁说他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而现实情况里,马丁也确实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安东尼,甚至和安东尼有过一面之缘。

我不太记得菲洛梅娜讲的故事了,观看的时候我也和马丁一样,早就在某个时候丢失了菲洛梅娜的叙述,完全和马丁一样坐立不安,大脑放空。

现在想想,一前一尾两个小故事也许和剧情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照应,但只有出了碟再注意看看了。

说完影片结构,还是想谈谈影片的一些深层面思考。

我认为这个片子的主要文本深度,来源于对宗教信仰的讨论。

我甚至毫不怀疑这是导演的叙事动机。

叙事意图是一个终点,前文主要就是分析叙事意图,叙事动机是一个原点,导演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个片子里埋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本片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否有神灵存在』或者说『信仰有什么用』。

我的影评写于《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之后,我觉得这篇影评和我有几乎一致的着眼点和基本认识,所以我也不再过多做陈列,就说说我和这篇影评在除去基本认识以外的分歧点。

正如揚所说,导演并没有对信仰做批判。

影片只是把有神论和无神论做了对比,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赤裸裸的对比,更多的是菲洛梅娜代表的性善论和马丁代表的性恶论的对比。

马丁这样的无神论者,无论马丁怎么辩解,哪怕他说自己有信仰,信仰的是真相,但也被菲洛梅娜的台词所取消,因为那根本不是在信仰什么,那只是一种窥私癖。

尼采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马丁就是影片塑造出来的一个对这句话最贴切的诠释。

与其说自己是信仰着真相,暴露人性的丑恶来伸张正义,其实自己也在变成一个吞噬丑恶的人。

媒体人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要兜捕素材的缘故,媒体人是天生相信人性恶,所谓的职业嗅觉(就像剧中GOT里猫姨扮演者的角色一样),无非是一种丑恶能如何放大的算计。

马丁自以为把正义握在手里,于是才有片尾和老修女的那一番口舌制裁。

马丁一开始不屑于做『人情味记事』(Human interest story),或多或少是因为人情味记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讲编排、具有煽动性的题材,马丁这种志向严肃新闻文学的人,是绝对知晓这种写作思维模式的。

但影片越往后,就越展现出马丁实际上和那些媒体人没有区别。

因为马丁质疑宗教的出发点就在于:上帝慈悲为怀,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

这种质疑其实是对人性的质疑,实际上换种话说就是:不存在性本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

这是一种极端主义,但这种逻辑很有市场。

放到新闻业界上说,就是这个社会有着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观看各种悲惨故事中得到快慰,悲惨越被放大,人越有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人情味记事』总是很流行(《知音》《故事会》),但总上不了台面(详见凤姐与《知音》《故事会》的那些事儿)。

马丁和尼采所说的一样,在吞噬恶的同时也被恶所吞噬,最后就坠入了虚无,以至于愤怒和偏执消耗了精神,菲洛梅娜一眼看穿了他,认为他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

而修道院出身的菲洛梅娜,虽然被修道院奴役和束缚,但菲洛梅娜却并不反叛,也不试图说服他人,她是真心相信她所相信的,并且抱着人性善的态度面对所有人和事。

所以她把许多陌生人当做『百里挑一』,即使马丁讥讽她说『你煞有介事地讲概率,你算数体育老师教的吧?

』(台词有巨大改动)菲洛梅娜真心相信人性本善,以至于她为修道院的『魔鬼』辩护,以至于忠实地相信修道院把孩子卖给美国人是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马丁对这些幻想都嗤之以鼻,带来了他自己或许是更接近真相的解读。

但菲洛梅娜的意思更振聋发聩: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

这就是影片讨论人性善恶这个分歧最后抵达的地方。

对于菲洛梅娜的信仰有没有动摇这一点,又是影片另一个暗线。

我看完片子想了很久,觉得与其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动摇过,不如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质的改变。

信仰所编织的谎言让菲洛梅娜陷入对性的无限自责,但自然的本能告诉她这没有错(甚至那一场告白戏都是以一片美野为背景)。

欲望不该是一种罪恶,欲望有其自然性的美感。

菲洛梅娜把这个包袱放下之后,那个因为自己犯了罪过所以孩子理应被剥夺、理应被母子分离之痛所折磨的等式便不再成立。

菲洛梅娜在马丁潜意识的操控之下对信仰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想去告解室进行自白,得到上帝的宽恕。

但在告解室菲洛梅娜明白了,50年的痛苦折磨并不能将她救赎,上帝也无法扭转时空让她得到救赎,救赎更不可能来自于告解室,救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对救赎的期待都是自欺欺人。

因为哪怕终于找到了儿子,获得了儿子的原谅也无法扭转当时她少不更事的错误,更无法弥补50年来儿子没有获得的无法替代的母爱。

菲洛梅娜从教堂走出来没有再用圣水洗濯双手,是她的一种认命。

她知道无论如何上帝无法给她一个救赎,50年来日日夜夜的折磨是她的命,这种折麽注定伴随她的终生。

倒是造化弄人,菲洛梅娜确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失去儿子将是她一生的十字架,她必须背负。

所以说她实际上并没有抛弃信仰(我觉得这里其实还是抛弃了天主教信仰,导演可能是天主教黑),只是她的信仰变得更加纯粹,她更加投入地相信人性的善良,怀着一种对被自然所接纳的感激,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说到底儿子也有过他的成功和幸福,也思念着亲生母亲,这一点至少让菲洛梅娜得到了些许宽慰,因为最后儿子至少回到了她的身边。

(其实如果是过度诠释起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几百年前宗教改革激起的一朵涟漪。

天主教在本片的形象是讲究精神控制的,教会用罪的概念束缚住人的本能和自由,教会为罪做诠释并且主张自己是消解罪的唯一途径,从而利用人对神罚的敬畏将善良的人奴役,自己却从中牟利(卖孩子)。

这都一如中世纪荒唐的赎罪卷,我相信影片对此是有所影射的。

所以就本片的题材来说,实际上是很具争议性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并没有开展很强势的商业宣传。

主题上来看(不免又可能过度诠释),菲洛梅娜在最终不仅原谅了教会,而且和信仰获得了和解,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从而在儿子墓前得到某种宽慰。

这种人性的解放再加上对告解的怀疑,出教堂没沾圣水这些仪式上的拒绝,都依稀让人看到改宗换教的意思。

加上故事上从爱尔兰到美国从美国到爱尔兰的安排,这场『西游记』的宗教性释义是一个回归原点回归人性(回归圣经),从新教国家『取经』皈依新教获得纯粹化信仰的故事。

多的就不说了,毕竟是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导演和编剧或许是有自己的着眼点,或许他们也对这个故事有着过度诠释。

新旧教的话题总是很敏感,我加上这一段只是将影评完整起来,多余的东西都留给诸位的眼睛细看吧。

)这部片子有着强大的卡司。

丹奇和库根都是拥有深厚积累的演员,在影片中的许多片段都发挥了十足的功力,让人无比触动。

库根也是本片的主要编剧,在影片中却甘当绿叶,用一个心理发展更加静态的角色去衬托丹奇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数个片段都把一个多年来愤世嫉俗而不失幽默感的记者表现得非常到位。

丹奇的表演是如此的真实,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最让人感动的表演有几段。

一段是菲洛梅娜在饭桌上被说服去美国,菲洛梅娜说她50年来每天都在思念着安东尼,一颦一簇表现出那种不与外人道的痛苦,那种无法释怀的自责都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另一段是马丁终于想起曾经和安东尼的一面之缘,菲洛梅娜就从马丁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只言片语中仿佛看到了儿子站在自己面前,丹奇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眼神,那种仿佛失而复得的欣喜和对儿子存在痕迹的执着实在让我这个做儿子的不禁鼻酸。

当然父母和孩子不是所有都是完美而幸福的,但有些疏离会像片子中一样变成了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现实中一定也很多。

影院内大多是老年观众,影片结束有几个老人结着伴呆呆地坐着,影院门口也有许多老人静静地讨论。

我觉得这部片子或许有点经历、做过父母的人理解会更深,共鸣也会更多。

感谢剧组为大银幕所做的一切。

 8 ) 放下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Philomena》中,女主角最后对修女的态度让我很意外,当看到片尾这一段时,我和那位质问修女的记者一样,充满愤怒,对修女为自己的信仰,而扮演上帝的角色而愤怒。

但Philomena选择了原谅修女。

在与基督的曾经“热恋”之后,唯一会背的就是主祷文: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求你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我很喜欢这段话,据我所知,这是唯一原原本本来源于圣经的祈祷文。

这里面既有人对于基督的祈求,也是基督对人的期望。

我们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吃的就能活下来,同时内心平静,不被欲望夺去自由,从而平安喜乐。

 9 ) 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

就像是看生活,俗套,笑中帶淚。

傍晚的倫敦氣溫驟降至零下一度,諾大的電影院空空蕩蕩,情緒低落本無心看電影。

結果因為電影太好看而幾度落淚,似乎忘卻傷心之事。

散場的時候,兩頰早已變得乾而冰涼。

雖然眼淺,已許久沒如此。

不知道是因為Judi Dench演得太到位,還是因為故事太煽情,抑或是當下自己的太需要眼淚,總之我就側著腦袋這麼在黑暗中看著忽明忽暗的螢幕,知道淚在流,嗓子並不酸啞。

信仰宗教並非這部電影的主題,但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

同時,私以為劇本將宗教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討論位置,感覺很微妙。

它批判宗教的統治和壓抑,它控制你的思想壓迫你的行為,你恨它,但你離不開它,你需要它的控制來尋找自我的慰藉,需要透過它來看到對生活的信任和原諒。

你並不愛它,甚至你認為它並不可信任,但你離不開它。

它不是作為是非對錯的一方而絕對存在,它是矛盾對立面里你所看到的一點平衡。

對宗教的信仰讓Philomena对自己年轻的性爱感到罪恶,她觉得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和心仪的男孩发生性关系是羞耻的,以致于到后来她所忍耐的苦都被当成是惩罚和自我赎罪。

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的灵魂和肉体,两情相悦的欢愉,根本无需为性爱感到羞耻。

但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约束,让她隐忍地度过了漫长的煎熬而没有崩溃,没有反击,没有毁灭。

这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我,绝对做不到一声不吭几十年。

但同时,Philomena却不否认性带给她的愉悦,她站在辽阔的草地上和Martin Sixsmith对话,眼神从容而坚定地回忆起那个男孩给他的,腾空似的性爱。

这是大概是因为,她还有对自我欲望的更高信仰,一切本性的自然的信仰。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Philomena对信仰的改变在她到美国教堂里向神父告解的时候,她有千言万语本要对她的上帝说,神父就在她的面前,在遮挡板的背后,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终于哭起来。

离开教堂的时候也没有沾圣水。

这次的哭和刚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的哭不太一样,后者躲在酒店的阳台被自己形容为小女孩的哭,是伤心的,是失望的,是觉得无力,而前者是在她的信仰面前,上帝的化身躲在她的对面,她哭,因为无奈,因为气愤,因为自己。

但在我看来她并没有改变信仰,早在她被困在教堂里当女奴的时候她就知道此类宗教信仰的面目,再清楚不过。

但她知道,这也正是她得以平静,不愿意像Martin那样费尽力气记恨,得以对生活保持信心的方法。

也是后来她能够对Sister Hildegarde说"I forgive you”的原因,这确实很难,难在你让自己归顺于自己怀疑的信仰,难在让自己的内心从劫难里寻得平静,难在原谅修女就像是原谅宗教对自己的伤害。

Philomena知道自己需要这样一个信仰才能继续平和地生活下去,她不能像Martin那样什么都不相信,只认准自己看到的和自己证实到的。

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不同的人有选择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的方式,所谓的真相,即使看在眼里,也可以留在心里。

尋找尋找是所有故事的起因,Philomena要尋找失散的兒子,Anthony要尋找他不願提起的蘇格蘭,Martin要尋找精彩的故事,有錢的夫婦要尋找可以收養的小孩。

都是尋找,不同的是,有的人尋找的是曾經屬於自己,後來丟失了的東西,有的人尋找一些本不屬於自己,卻可占為己有的東西。

然後幾乎所有故事的盡頭,我們都知道,那些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基本都是無法尋找回來,除了更深刻的回憶和懷念。

而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就這麼被尋找到了,也許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是,對於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因為我們確信它們的存在,所以會更無所畏懼,不惜一切。

這就是為甚麼在Martin敲不開Pete門的時候,Philomena必須要去,她不遠萬里,她緘默隱忍,她每日每夜都在想念曾經觸手可及的笑臉。

因為,那本就是她的,那本應該是她的。

我看著她看Anthony的錄像,幸福并難過地笑著,說不出緣由地就淚流滿面。

就像是看著一個我們愛不到的人,看著他或者她敘述著幸福和興奮,覺得自己難過可還是替他高興。

無論是不是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人世間有這麼多的不可得,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該學會let it go,學會平和。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Anthony還是Philomena,他們都算是幸運的。

Anthony在有生之年沒能找到母親,可是他找到了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事業,這些也許不一定會找到的東西。

Philomena找到了Martin,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有人願意幫她尋找,找到了本應屬於她的舊回憶。

希望就像是信仰一樣,它是很可怕的東西,讓妳變得堅強無比,卻又矗立於崩塌的懸崖邊緣。

可是你需要它,它不是使你變得平和,而是不讓你過度心灰意冷。

我知道,我也在尋找,我也在等待。

同性實話說沒想到這部電影里會安置這樣的元素,難道是腐國民風所至?

討論同性戀的手法其實很高明,點到即止的點,很到位。

首先是Philomena對Anthony的性向坦然接受,毫無抵觸。

對於一個尋找幾十年不見的兒子的母親來說,兒子喜歡男人喜歡女人,這重要嗎?

Philomena曾對Martin說,她害怕找到自己的兒子發現他過得不好,萬一他是流浪漢,萬一他參加了戰爭殘廢了,萬一他很胖,當然最後一個有開玩笑的成份,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明,性取向這件事情,真的是在人很閒很閒的時候才應該拿起來考慮的事情。

還有在政府的身份偽裝,在被認為最尊重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身份不方便Anthony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需要一個女陪伴,並且從她口中說出Anthony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

這表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根據環境立場的不同而改變,這是好事,說明了改善的空間。

還有Anthony和Pete的同居生活,包括他死後Pete的新生活,同性戀間的無套性行為,HIV傳播等等。

仔細想想,若是Anthony作為異性戀並且有小孩的話,也許故事的基調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帶著點宿命的悲傷意味。

寬恕要寬恕,首先要有恨。

Philomena說,她原諒Sister。

可是Martin說,他不會原諒她。

因為他們的信仰不一樣嗎?

我覺得不是的。

是因為,受害者對傷害本身的在意大於對復仇的在意,而旁觀者往往只能觀望受害者的痛苦,認為復仇是唯一的緩解方式。

仇恨,是要消耗力氣的,和愛一樣。

Philomena當然恨,她不但恨Sister,她還恨整個信仰。

但是她不能帶著這樣的仇恨活下去,消化她所遭受的傷痛已經要求耗費很多的能量,加上仇恨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更敏感,更筋疲力盡。

正如她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Anthony喜歡男人這個事實,當然這次并不是輕而易舉,但她知道,她需要寬恕,以此為內心騰出更多的位置來裝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Martin一路下來陪著Philomena,從為了挖掘賣得出去的故事,一直到開始幫她尋找,替她難過。

他恨,他恨他的工作,恨他的編輯,恨自己做的一切,恨愚昧的宗教,恨修女對Philomena所做的一切。

但一路下來,就像是坐在機場的接送車後座上一樣,看著Philomena細數著自己的歡喜和悲傷,瑣碎的生活細節淹沒了碩大的愛和恨。

他寬恕了他的恨。

電影演完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口氣,發現附近幾對年老的白人夫婦靜靜地坐著,沒有要離場的意思。

和友人在結冰的氣溫裡走到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晚飯,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電影情節,其實也沒有什麼交談。

走在街上,我又突然想起來自己心情低落的緣由,但我覺得不去訴說,就這麼靜靜地忍耐著,難過了便哭,開心了便笑。

因為,這就是生活。

老套的,並且笑中帶淚。

寫在以後的所有前:“從今天開始我要督促自己寫影評樂評了,寫心事隨想已無法溫暖人心,閒來愛看些電影聽些音樂,都是大俗之事。

與人分享,也算作是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10 ) 关于接纳和救赎

据说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老修女以为“守住贞洁的誓言,克己和禁欲可以离上帝更接近”,而对于那些“罪恶的”未婚怀孕的女孩及她们的孩子没有过任何怜悯之心。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神爱世人”,但如果没有接纳和包容,又怎么去爱呢。

我相信Philomena对儿子Anthony是爱,他的性取向,他的死因,有关他的一切,她统统接受。

Philomena对老修女也是爱,面对欺骗,她选择原谅,一句“I forgive you”不单单是对修女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的对白。

50年的等待,最后发现“我们寻找的旅途,又回到了原点,在记忆中最初的地方”。

如果没有了人情,所有的信仰,不过是个人对宗教的曲解罢了… Martin对老修女说的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菲洛梅娜》短评

亲情的羁绊永远不会消失,世俗的残酷无奈还能怎么办

6分钟前
  • YOU
  • 推荐

毒舌记者和慈祥老太的寻子之旅,邪恶天主教,英式轻喜剧,看着温馨舒服

1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整個故事看得心不在焉,可見看電影的時機很重要

15分钟前
  • Yee
  • 还行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1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人物情感伴随着抽丝剥茧的剧情展开层层深入,这种情绪的渲染是真实、立体的,不是廉价的感动。但我不喜欢老人和记者的互动部分,过于粗暴刻意的对比。

21分钟前
  • 卡列寧吃着🥐
  • 还行

我感觉有点强行加入意识形态,谈话和人物表现有点公司化了…

24分钟前
  • SSSSimone_
  • 较差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真是拍的相当之无聊…居然这么多提名和获奖,也是醉了。

28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较差

同性戀都是病

32分钟前
  • 1366
  • 很差

3.5。其实故事挺妙的,而且真的是万里挑一的概率,偏偏是个在政府工作的同志,实在是故事力MAX。可惜BBC的这个制作感觉略流水账,但日常感还是不错的。想起隔壁倒着活的Stuart了。

34分钟前
  • 还行

他们可以告诉你规则,但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和决定。人类社会里信仰就是信仰,没有谁可以成为信仰的代言人,更无法成为信仰的执法者。心怀信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35分钟前
  • 什么
  • 推荐

动人的亲情

38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41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第二次看相似题材的电影了,爱尔兰莫非真是这么一个家长与孩子间存在着各种悲惨事件的国度?

46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

想到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电影,原来居然是《我美丽的洗衣店》的导演…

49分钟前
  • 银河铁道托托
  • 较差

朱迪丹奇的表演分寸把握刚刚好,多处不无表现出高超的演技。为什么修女给我直观的印象就是伪善呢!

51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如果没有记者那句“well, I couldn't forgive you”,不信教的观众都得憋屈死。 ★★★☆

56分钟前
  • 阿稚
  • 还行

温暖

57分钟前
  • 推荐

还是喜欢很有情节的电影。

60分钟前
  • 游走精灵
  • 较差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1小时前
  • 望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