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汉娜鄂兰:真理无惧(台)

主演:芭芭拉·苏科瓦,珍妮·麦克蒂尔,尤莉亚·延奇,尼古拉斯·伍德森,乌尔里希·诺登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卢森堡,法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年份:2012

《汉娜·阿伦特》剧照

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2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3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4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5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6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3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4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5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6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7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8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9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20

《汉娜·阿伦特》剧情介绍

汉娜·阿伦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走出西柏坡萌学园:寻找盘古我从哪里来闪亮到底天使艾美丽枭雄打错的电话接吻启示录飞机2025权欲第三季主厨的餐桌:烧烤王者少年情为何物人妖阿发痴人三部曲1/3我等海风拥抱你假如这样新蜀山剑侠降妖伏魔之定海神针杂技皇后夏菊花顶级阴谋凛冬边缘老家伙顶级拉拉队民国大侦探果酱孽海恩怨失忆风云超元气三姐妹特别篇英宫恨漫画少女

《汉娜·阿伦特》长篇影评

 1 ) 汉娜•阿伦特和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她的著名观点,认为艾希曼所犯下的罪行,并非极端之恶,而是平庸的恶,那是在邪恶体制之下,每个小人物都可能犯下的恶。

因为他们彻底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以制度之思想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你放弃思考,让制度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必然会丧失自己的良知,必然导致平庸之恶,众多的平庸之恶,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灾难的发生。

恶一向都是激进的,它没有深度也没有魔力。

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恰恰是因为它的平庸!

极权国家没有真相,民众得不到真相,最高统治者也由于信息被层层过滤、隐瞒,同样得不到真相,而知道真相的人,因为恐惧更不敢说出真相。

所以,国家到处欣欣向荣。

当罪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无法窥视全貌时,那么每个环节作恶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思考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

——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 (2012)8.22012 / 德国 卢森堡 法国 / 剧情 传记 /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 芭芭拉·苏科瓦 珍妮·麦克蒂尔

 2 ) 当你的情人哲学王附逆大魔王

美国政治学者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一部关于哲学家的电影怎么拍呢?

要知道哲学家大部分时候就是坐着思考,本片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也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资深导演,还真的把它拍成了一部关于思考的传记电影。

1924年,18岁的汉娜•阿伦特成为35岁的年轻编外讲师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这段地下情维持了四年,直到1928年海德格尔决定让阿伦特离去。

一般学者大师的婚外恋情、政治经历,传记电影中都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

可她的初恋海德格尔偏是后来比她还名满天下有哲学王之称的存在主义大家,参与的那一下政治,又偏偏搅进后来万劫不复的纳粹暴政。

注定她与海德格尔这段纠葛无法忽略。

个人感情的痛苦成为她扩大自己存在疆界的一个源泉,在1930年之前,阿伦特的思想活动局限于哲学领域,甚至还瞧不上政治,然而她目睹了这个她深爱的才华横溢的教授卷入国家社会主义兴起的狂潮中附逆纳粹,并且天真地为这场运动提供一种存在主义的哲学解释。

再往后,阿伦特看到他回避世界,重新退缩到沉思的孤独中,对他认为混乱而败坏的公共领域投以蔑视。

一个哲学家沉浸于个体性的自足,而缺乏返回公共领域的能力,阿伦特痛心海德格尔的选择,开始强调知识分子的行动性。

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1961年对纳粹军官艾希曼审判为切入点,以阿伦特报道此事件写出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份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报告》发表引起巨大争论结束。

1960年《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汉娜•阿伦特和朋友们的注意:以色列间谍在阿根廷发现了纳粹时期杀害犹太人的纳粹军官艾希曼的踪迹,并于5月将其劫持到以色列,并坚持在本国审判艾希曼。

臭名昭著的艾希曼官阶并不高,只是党卫队中校,但是他曾经担任过德国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科的科长,是犹太种族大清洗的前线指挥官,负责一车皮一车皮地组织运送整个欧洲的犹太人,在他的监督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生产线到二战结束,共有五百八十万犹太人因“最后方案”而丧生。

于是阿伦特向《纽约客》总编提出,她愿意作为记者,去耶路撒冷报道审判的有关情况。

此时的她已完成《极权主义起源》《人的条件》等大作,在学界德高望重,有这样的名人担任特派记者,总编自然乐不可支欣然接受。

她在变更1961年日程推迟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信上写道,“您一定理解我,为什么去耶路撒冷,因为我曾错过了报道纽伦堡的审判,这次,我不能再次失去目睹对战争罪犯审判的机会了。

”她原是德籍犹太人,纳粹兴起逃离德国,流亡巴黎,在法国集中营所幸戏剧性地出逃前往美国,后入美籍。

作为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也指引着阿伦特的思考,这些外部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她把此行视为一次历史使命。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份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报告》由《纽约客》5次连载。

这份报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罪犯艾希曼本人的分析。

她根据艾希曼在法庭上表现及对有关卷宗的阅读,发现艾希曼并不像想象中是一个本性邪恶的魔鬼,平时热爱家庭、热爱音乐、热爱自然,人格也不扭曲病态,精神病学家鉴定“他的精神状态比做完他的精神鉴定之后的我还要正常。

”“不仅是个正常人而且还非常讨人喜欢。

” 就像恐怖分子寻常得可能轻易成为我们的邻居或飞机上的邻座。

由此,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一个观点,艾希曼之所以犯下如此罪行,完全是由于“思考的缺乏”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做判断。

这类通过执行国家命令,透过行政程序,从事集体屠杀政策的人,被称为“案牍谋杀者”,他们严谨干练的良好素质加上无思的顺从效忠,正是暴政与专政的天然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犹太组织的评价。

她甚至批评当时犹太组织领导人,指责他们未能领导犹太人对当初的迫害进行有效的抵抗,反而一定程度上与纳粹形成了同谋。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政治目的。

文章一刊出,在美国乃至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就阿伦特本身运思历程看,艾希曼审判事件的报道是非常重要的思想转折点,这个事件的争议带动阿伦特从思考实践活动意义走进探索思考与判断的哲学课题。

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凭借此片获得了2013年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她说“我只是拍我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人。

但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理念的话,那就是你应保持自我反思和独立判断能力,不要追随某种观念或者时尚。

汉娜说这是‘不用扶手的思考'。

 3 ) 一点小感悟

综合戴锦华老师的分享与我自己的观影体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通过讲述汉娜阿伦特对纳粹暴行的思考结晶“平庸之恶”这一产物的诞生过程与其产生的影响而让观众认识到了思考这一人类特有意识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提到三观不合,诚然,无论是先哲伟人,亦或是慵慵蚁民,都会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事物思考出不同的认知。

放到影片中来看,有些人如艾希曼,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甘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眼前消逝的生命在他的头脑中不能形成任何一点为何如此的诘问,也借由放弃思考来放弃自我道德的抵抗,把一切罪孽推给他的上级,那个该死的希特勒。

还有一些人如那个出现在闪回画面中的伟大的却也是被诟病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在二战中用自己的思考成果为希特勒背书,拥有并坚持自己的思想本身没有错,可当这一思考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反人类的,那只会使自己堕入更黑暗的深处。

当然,影片充满希望的把第三种人推到了我们面前,一个拥有并坚持自己的思想成果的汉娜阿伦特,她不像她所鄙夷的艾希曼一样只会接受不会思考,也不像她的老师海德格尔一样,坚守自己的思想阵营到罔顾现实刚愎自用的程度,她坚守但也质疑,从影片最后我们知道她终身都在不断思考、不断反刍自己的思想结晶。

这也是导演透过汉娜的故事想要留给观众们的礼物,影片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对“平庸之恶”这一思想理论的赞扬或鞭笞中,而是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并把它带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当我们面临如汉娜一般的处境中,我们能否在不放弃思考的同时也不断去质疑自己的思考究竟是对是错,从而即保持警醒又不自恋。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4 ) 汉斯在结尾的批评

汉娜的朋友汉斯在演讲后批评她以精英的视角傲慢、自以为是地批评犹太人。

她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使很多人感到不快的原因。

汉斯这一批评是我认为对于汉娜的一个最大挑战,尽管她自己到结尾也没有意识到。

“人们不思考”。

这个指控太精英主义、自以为是了。

放到现在,发表这种言论的人估计被归类为该挨骂的公知。

我虽然也欣赏精英对自身的高要求,但对于划定精英与平民界限这一做法抱怀疑态度。

书如其人。

她《human condition》的argument透露着相同的精英主义气质。

讽刺的是,不思考的平民的反面---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纳粹的阴谋。

思考或不思考,受害与施害,两者都是无能为力的。

对此,阿伦特会如何回应呢?

 5 ) 思想家在常人没有想法的地方思考——电影《汉娜·阿伦特》里的哲学命题

思想家在常人没有想法的地方思考——电影《汉娜·阿伦特》里的哲学命题特约撰稿 王绍培【剧情简介】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

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

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生了分歧。

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

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疾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豆瓣 )一般中国人知道汉娜·阿伦特,多是因为她读大学时曾经跟自己的老师、有妇之夫海德格尔谈过一场恋爱。

有一本书《汉娜与马丁》讲的就是这段往事。

我记得书里说正是由于失恋的极度痛苦导致阿伦特把注意力完全转向了阅读和学问。

书里还说很多年后,在欧洲名满天下的海德格尔在北美本来没有人知道,是因为阿伦特的推荐才慢慢被北美的读者所了解的。

上周结束的“德国电影周”深圳站放映了10部各具特色的德国电影,包括这部《汉娜·阿伦特》,文化背景的距离,让此片成为一致公推的烧脑片。

这个人物片其实是在讲“思考”。

1阿伦特去耶路撒冷主要是为了看“活生生的艾希曼”如果是中国现在的电影导演来拍摄阿伦特的传记片,那么,上面说到的这个“爱情故事”不容舍弃,因为这是一个绝对有“票房保证”的电影素材。

但《汉娜·阿伦特》的导演偏偏选取的是阿伦特人生中引起最强烈争议的一个“思想事件”来描写——这个事件可以简称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既精雕细琢,又浓墨重彩,而恋情之类的故事只是偶尔闪回一下就带过去了。

1960年5月24日,逃亡到阿根廷的前纳粹杀人犯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人员绑架回国,阿伦特一直密切关注。

一到艾希曼将在耶路撒冷审判的事情确定下来,阿伦特就向《纽约客》杂志的编辑约翰·肖提出作为杂志的特约采访写稿人去现场。

约翰·肖当然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当记者。

而对于阿伦特来说,她去耶路撒冷,主要是为了看“活生生的艾希曼”。

果然,跟她的想象一样,杀人恶魔并没有一副恶魔的嘴脸,她对他这样写下了她的第一印象,她看见“玻璃亭中的男子一点也不粗野”。

这个最初的印象跟她后来得出“恶的平庸”的结论,有一个神秘的通道,因为这个看起来并不粗野的男子正是“恶的平庸”的肉身形象。

纳粹德国当年有一个严密的灭绝犹太人的计划。

而事实上他们真的屠杀了600万犹太人。

阿道夫·艾希曼是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人,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事情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一个纳粹高官,手上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后来被抓到以色列接受审判,最后被判处绞刑。

这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吗?

但思想家就是在常人没有想法的地方思考。

阿伦特的老师兼朋友雅思贝尔斯就认为以色列不能审判艾希曼,因为以色列不能代表所有的犹太人,而且,他还担心对以色列抱有敌意的人会把艾希曼打扮成殉教者。

阿伦特不同意老师的意见,但她的思考以及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看法具有大上百倍的争议。

2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真是一个傻瓜,但却并不是傻瓜。

”首先,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真是一个傻瓜,但却并不是傻瓜。

”这个矛盾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艾希曼具有思考的能力,但他放弃了思考。

作为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他并不知道大屠杀的计划,他只是大屠杀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这个观察和思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推论:一方面剥夺艾希曼的骄傲,因为他有时候也会为自己杀了600万犹太人感到洋洋得意,而作为一个放弃了思考的人,他其实是没有资格来骄傲的,因为他并不知道他做的事情有什么含义;另一方面,也为艾希曼开罪,因为他只是一个杀人机器上的齿轮,他没有制定“最终方案”,他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来参与了这个行动,而这个行动在当时的环境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职务行为,所以,他没有资格作为被告。

其次,其实跟阿伦特追究“恶的平庸”有关系的是犹太人的罪责问题,这使她得出的另一个争议甚至更大的结论,那就是“对犹太人来说,犹太人领袖对自己的种族灭绝起到这样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整个黑暗的故事中最阴暗的一章。

”阿伦特写道:“犹太人的公务员制作出同胞们名单及其财产的表格,为征收强制遣送一个灭绝的费用,从本人那里收取钱,确认他们是否迁出公寓设施;为逮捕犹太人,提供警力协助把同胞押送列车,还有作出了最后表现好的姿态,最终是通过把没收的犹太人公司的资产完好地移交出去,来取得对方的信赖。

”当然,阿伦特明确的说法也是支持对艾希曼处以绞刑的:“正因为你的指示,实行的政治,我们谁都不希望和你一起住在这个地球上,这就是你应该判处绞刑的理由,也是唯一的理由。

”当然,阿伦特没有主张去审判犹太人领袖。

但是,她的思考包含的推论是显而易见的。

3即使要付出绝交的代价,阿伦特还是坚持出版了她的著作对于阿伦特的上述思考,我们不妨这样假设一下:我们抓获了一个日本战犯,这个战犯深深地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现在,我们审判他。

但有一个思想家出来说,这个战犯放弃了思考,他只是在执行他们国家的侵略计划,他没有资格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情负责。

另一方面,对数十万人中国人死亡负有责任的是一批中国人,他们配合了日本人的行动。

这个假设不完全等同当年纳粹实行大屠杀的情况,但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我们不难想象,犹太人对阿伦特多么恨之入骨。

起码的一点是:你阿伦特只有思考,没有热血,你是一架冷冰冰的思考机器。

身为犹太人,你不爱犹太人,你不爱以色列这个国家,你不爱自己的民族。

这样的指责事实上是落到阿伦特身上了。

但她明确指出,她确实不爱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她只爱自己的朋友。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人群来说,阿伦特都像是一个“外来的女儿”(这是她的丈夫布吕歇尔对她的爱称),是一个贱民——所谓“贱民”就是边缘化的、逸出了体制的不受待见、总有争议的个人。

应该说,阿伦特并非不知道思考的代价,事实上她有时也会为了这些可能的代价而搁置思考。

比如说,她认同西塞罗的一段名言:“我与其跟柏拉图的敌手一起认真地思考,倒不如和柏拉图一起堂而皇之地迷路。

”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放弃争论,但是,当涉及重大的政治命题时,她也愿意承担后果。

如此重视友情的阿伦特因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系列文章的面世,一些朋友跟她绝交了。

即使是要付出绝交的代价,阿伦特还是坚持出版了她的著作。

4“恶不是根本的东西”,阿伦特写道:“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

”这就是思想家之为思想家难能可贵的地方。

即使在客观上,阿伦特或者为艾希曼起到了辩护人的作用,或者将犹太人领袖置于被告的位置,但比较起来,所有这些都不是阿伦特最关心的。

她真正关注的是思考“恶的本质”。

阿伦特的丈夫布吕歇尔常常认为“恶”是一种“可笑的现象”,恶是平庸的,没有深度的,一个人不能因为恶行而被“放大”,多大的恶行也只证明这个恶人的渺小。

恶之所以能够造成那么大的灾难,布莱希特认为那是因为“悲剧是采用了与喜剧相比更加不认真的做法来处理人类的疾苦的。

”如果说,艾希曼对大屠杀是有责任的,那么,这个责任跟其“不思考”有关系。

犹太人之所以也承担一点的责任,那么,也跟他们的不思考有关系。

“恶不是根本的东西”,阿伦特写道:“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

”但善缺乏的时候,或者说,当善不到位的时候,恶就出现了,这时出现的恶是平庸的恶,它仅仅只需要不思考这个条件就足够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结论。

大规模的恶所造成的灾难,其实仅仅只需要不思考的人群就可以实施或者造成。

我们用这个结论来观察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灾难,尤为富有解释性。

当我们让人停止思考、中断了思考的习惯时,恶就随时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

因此,阿伦特把阻止恶的出现希望寄托在思考上——她有时称之为判断活动。

她说:“……这种判断活动中必要的前提条件不是高度发达的知性和道德上的锻炼,只是自觉地与自己自身一起活下去的习惯。

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的,我们通常叫做思维活动,其实是某个自己与自己自身之间无言的对话,是经常进行的一种习惯。

……远未能够信赖的人,却是怀疑主义者,这么说,不是说因为怀疑主义者是善,或是说,怀疑就是健康的,而是因为‘这样的人’习惯了决心认真思考事物的行为。

最善的人,就是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只要我们活着,就拥有与我们自己一起活着的命运的那些人们。

”当然,在《汉娜·阿伦特》这部电影中,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含义,它没有也不可能一一呈现。

但电影对于这个载入史册的思想争议的表现,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过程叙述,都是充分的、饱满的、力道十足的,同时也是意味深长的。

 6 ) 《汉娜·阿伦特》:勇敢者汉娜到底勇敢在哪儿

《汉娜·阿伦特》是德国著名女导演冯·特罗塔的作品,也是她与芭芭拉·苏科瓦的再度合作。

她们两之前的合作也是传记类电影1986年的《罗莎·卢森堡》,这一次则是选择了二十世纪著名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

影片并没有如传统传记类影片一样讲述汉娜的一生,而只是选取了汉娜生命中的一小段时光。

而这一小段时光可以说是汉娜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

1961年,她主动向《纽约客》请缨对艾尔曼审判进行旁听,并据此写下文章供稿给《纽约客》。

这是这些文章或者说文章中她的观点将她推向了风口浪尖,不少人认为她在为犯罪者辩护,将过错怪罪到受害者头上。

昔日的同事好友都转身离去,汉娜并没有因此退让,反倒在往后岁月里不断思考“邪恶”这一主题。

1、汉娜的重要观点——平庸之恶汉娜亲自前往耶路撒冷,旁观了对艾尔曼的审判。

艾尔曼从头到尾都在否认对他的指控,他坚称自己不过是执行了命令而已。

当我们提起20世纪那段惨绝人寰的悲剧时,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将主谋们想象成邪恶的魔鬼,他们天性如此,杀戮成性。

艾尔曼的抗辩则揭露了另一种情况,假设他真的如他本人所说只是执行任务,那么他真的就无罪了吗?

汉娜认为,艾尔曼所犯下的罪恶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恶。

艾尔曼们完全交出了让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也就是思考的能力。

他对接到的命令不做判断,不假思索地加以执行,结果是犯下了规模庞大的罪恶行为。

他用服从命令为自己辩护,却忘了在作为体制内的一员之前他作为一个人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人对思考的无能和放弃也是一种邪恶,这就是汉娜所说的“平庸之恶”。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戴锦华老师的解读中提到的汉娜思想的有趣悖论。

汉娜师从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后者被称为“思想之王”。

这是这么一个教给汉娜哲学思考方式的大哲学家,却曾支持甚至加盟了纳粹组织。

如果汉娜对于普通人的“平庸之恶”的观点成立的话,那又当如何解释海德格尔的行为呢?

2、汉娜被“网暴”的根源——我们是否失去了反思被害者责任的权利汉娜的文章出来后遭受了很多恶评,甚至昔日的同事、好友也都因此反对她、与她绝交。

虽然当时并没有互联网,但汉娜遭受的无疑是一场“网暴”。

这一切的起源不过在于,审判过程中提及了犹太人首领与纳粹的合作,汉娜同意反抗是不可能的,但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做法。

这一观点被视为维护纳粹、仇视同族、鄙视自己的民族。

“网暴”汉娜的人的观点很好理解,他们认为,“在这样一个恶性事件里,你怎么能不和大家一样对加害人进行猛烈的抨击,你怎么还能说受害人也要承担责任呢”。

在他们看来,这里的规则很简单,只能是非黑即白,你只要有一点跟我们不同的声音那就是你在帮加害人说话。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都没读过汉娜的文章,没有了解过她真正的观点,更别提对此进行思考了。

对此,汉娜的态度也很坚决。

首先她就表明,“这根本不是观点辩论,这是诬蔑人格”。

其次她指出,“试着理解并不等于原谅,我将理解视为我的职责,这是所有落笔这一主题的人的职责。

这一切与我们现在网路上看到的网暴事件何其相似。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当恶性事件发生时,是否只有群起而攻之地指责加害人才是唯一被允许的声音?

对受害人行为的反思就是在帮加害人开脱或洗白吗?

冷静客观地思考并分析问题就意味着冷血和无情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是不是也交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犯下了如艾尔曼一样的“平庸之恶”呢?

3、汉娜的勇敢——直面伤痛,超越伤痛戴锦华老师说这部影片的主题和基调是勇敢的汉娜。

我想到的汉娜的勇敢是她在整个过程中直面各种攻击,坚持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未因为亲友的反目而动摇过自己的立场。

在这样一场风暴中,做到这点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我没有想到的是戴老师提及的另一个层面。

汉娜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名德国犹太人。

她亲历了那段可怕的历史,也曾身陷集中营,是亲历者和幸存者。

她通过艾尔曼审判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时,并没有让自己陷入受害者的感性情绪中,反而超越了个人的痛苦经历,用哲学方法思考这些问题。

勇敢者汉娜做到了这一点,仅这一点就值得敬佩。

 7 ) 感觉并不会欺诈,判断却会

感觉并不会欺诈,判断却会。

Thinkers向人们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和在其上发生的一切。

为的是不让人们的思想走上歧途,进而让这些事情不再发生,或一再发生。

一生中,我们要与太多事作斗争,不间断地、不减量地、很多时候不情愿地。

(看看阿伦特在电影中说了什么,再看看我在开头说的)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wind of thoughts is not knowledge, but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beautiful from ugly. And I hope, that thinking gives people the strength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Sometimes, some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omeone.===========================结尾阿伦特在思索并自我验证:恶不可能既平凡又深刻。

恶总是extreme,而不可能是radical,只有善良可以同时又deep又radical。

翻译的不见得准确,所以也无法仔细去理解她的意思。

如果不善不恶是一种中间态,不假思索的行善和作恶各为+1,那么有意识的善举和恶行,它们的难易程度是有差异的。

作恶需要躲避他人的审视、内心的纠结、道德的评判,还可能有来自法律和习俗的惩罚,一进一出,善与恶的使力比为0:2。

也就是说,达到同样程度的善与恶,后者要比前者投入更多的力气,这里当然实际操作的力气和思考所花费的心力。

如果善是一种绿色气体,而恶是红色气体,注入同样的硬质透明容器,红色的颜色要比绿色更深。

而如果红色的浓度和绿色一样,则代表着量的减少,也就是说思考的不够。

换句话说,如果恶的结果没能配得上为它付出的思考,那么也就没有值得的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难道恶都是来自于人们轻浮的想象?

或是一种便于描述的归类?

比如恶魔,比如撒旦,但没有这样的东西啊。

如果善的极致是∞,那么从上面的推论,恶的极致就应该是∞+2,但没有这样的东西啊。

因此,才是banality of evil,而不是evilness of banality. 所以,几乎一切的恶都是降了智的、思考不足的产物。

============================对于全人类,阿伦特这样的思想者太重要。

而对于她个人来说,这样的思考深度非常不划算。

人们达成共识的条件要求异常苛刻,却对煽动和情绪极为热衷。

比如说起中医,是不是众说纷纭?

即便是吸烟,想要达成一致也不太容易。

那么对于放射暴露呢?

 8 ) 思考的快感

《汉娜•阿伦特》拥有一部成熟的传记片该有的样子,冷静、内敛、完整,不做作,不花俏,抛出了一个与普罗大众都相关的问题,让阿伦特这位20世纪最具思想性的女哲学家给予了答案。

当然,这个答案与哲学一样,魅力无穷,随着思考主体和背景的不同变换着光芒。

汉娜•阿伦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之一,深受导师海德格尔的喜爱,著于二战后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被欧美舆论界称为大师杰作。

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中年著有《人的境况》,以思维与行动的概念迭代古典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概念。

作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二战期间开始流亡旅居生活,50年代在美国教学,她是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首位女性正教授。

讲述这样一位不算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不容易的。

影片没有采用通常传记片的做法——浓缩叙事,即把人物一生中大名鼎鼎的事件描摹一遍,再辅以交叉蒙太奇渲染情绪,俘虏观众的判断,这是大多数名人传记片的拍法。

然而,这部德国电影充满批判的内涵,没有采取万花筒式的结构,而是客观坦率地再现与发现阿伦特对纳粹“死刑执行官”艾希曼的庭审观察,写就《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后处于舆论风暴中的种种。

她的视角超越了犹太民族,也挑战了同胞们的情感认同。

拥有浩瀚哲学星空中最亮的那几颗星辰,德国思想界的严谨思辨传统对后世的影响一直都在。

本片绝不止于呈现这个极具话题和学术造诣的女哲学家个体,更意在表现犹太民族面对劫难的反思和质疑,回忆同胞逝去的扼腕和痛楚。

正是在一片民族阵痛中,阿伦特的警醒与思考显得振聋发聩。

她看到了一种“平庸的恶”,个体在纳粹极权政治下的麻木和不思考,人们犹如机器一般附庸作恶。

这种恶平庸又日常化,导致艾希曼一次次执行屠杀命令正是这种“平庸的恶”。

片尾,阿伦特的好友、同事、邻居、亲人,因为她高高在上的哲人姿态离她而去,她孤独地站在窗边自言自语道: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平庸的恶汇聚起激进的力量,造成了我们的不幸。

镜头转向阿伦特的哲学家丈夫,他揽过阿伦特的肩,问道:如果早知出版后会引发争议和批评,你还会出版吗?

阿伦特眉头一锁,说:我会。

阿伦特面对真理的诚实和勇气,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的公民精神,比他的老师兼恋人海德格尔走得更远。

作为基础存在论的弟子,阿伦特没有停留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此在的学说,而是将人的生命实践延伸为个体责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当中年的阿伦特每每陷入回忆中,一个象征性抚慰的画面就浮现了:少女阿伦特羞涩又好奇地站在海德格尔面前,提出质疑,海德格尔只说一句:思考是一份让人孤独的事业。

拍哲学家的传记片远比政客、科学家或是明星要难,常常会因为着力思维的快感与痛感显得晦涩艰深,而本片的两层叙事一张一弛。

一层用艾希曼庭审牵引,镜头在犹太幸存者之间平移。

庭外,阿伦特在耶路撒冷与挚友的对谈也外化为她的思索。

严谨的叙事推进,没有绕过任何重要的情节演进,直到阿伦特从堆积如山的资料和庭审录音里,找到了论点。

另一层有阿伦特的家人朋友们领着,带出她生活化的一面,话唠群戏像是在试探她的思维底线,当她和闺蜜、丈夫在一起时,每段台词和场景都透露着她本真的一面。

那些略带辩论味的形容词和对话,道出了一个女哲学家智性的叛逆和精致的淘气。

在与海德格尔重逢的中午,两人漫步在深秋的白桦林里,海德格尔再次表露爱意,又说教了一句:真正喜欢的东西,只出现在少年或是青年,就是所谓“爱在第一眼”。

玩笑间也有浓浓的形而上的腔调。

好在这腔调并不令人生厌,相反,也增添了本片的哲学意味。

作为一部传记片,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刻意表现人物的拧巴和纠结,没有刻意把冲突和内心戏戏剧化,而是节奏稳健地只拍一个事件,毫不吝啬地沉溺着展示着她的思考,正如她主张的个体思考与伦理觉醒都是首要的。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9 ) 另一位榜样

试图通过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去理解智慧者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最快捷的笨办法是读书。

但是电影片段展现人生,呈现出另一位与波伏娃相同又不同,独特的女性样本,简直令人着迷。

女性之所以不敢显露锋芒,是因为没有独树一帜、优异到脱离通俗男性社会规制的领袖,通览她们的人生,每一次观影、读书都是伟大心灵的激励。

汉娜.阿伦特与波伏娃相同,学术研究始于千页文献,夯实写作文本,从严肃勤奋地攀登书山开始。

很多时候窝在家里,是闭门造车,亲临现场所产生的扭转性观念转变,“他是长相如此平凡、怯懦的男人”,与报道渲染的杀人不见血的魔头毫无相通之处,促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完成。

纳粹犯下种族灭绝罪,人们将其简化归类为恶魔和绝对错误,汉娜阿伦特的书写,试图帮助理解艾希曼作为平庸的普通人被推上历史舞台黑榜的过程。

原来以色列的年轻人会背向这段黑暗历史,借库尔特之口,以述说填补受害人下一代具体感受的空白。

公审的意义在于杜绝绑架、杀害的私刑,给罪犯腾出空间,口述罪恶,核对证据,借审判程序性彰显人类正义的美德,从长远意义上,保证所有人都能经由正当性程序走向罪责相当的结局,给予受难者仪式性的悲恸出口。

辩论是另一种人道形式,汉娜.阿伦特被允许在课堂上为自己的文章申辩,没有鸡蛋、青菜乱飞,胡乱发泄情绪毫无益处,那是“人格暗杀”,克制愤怒,尊重并聆听对方辩手的陈述,是赤膊相见的相扑手合力完成的文明之舞。

党同伐异的网暴者,躲在背后的暗箭扣手,是冲垮理智堤坝的一只只蛀蚁。

汉娜阿伦特忠实文本,思考的巨浪将她裹挟到哪里,她就在哪里登陆,书写到那里。

她勇敢地冒犯所有人,不会预设读者情感,她毫无负担地写作,不做自我书写的第一道门槛,她为自己写作,为敏锐的思考写作,为良知写作,拒绝编辑的删改建议,全面刊登,不说对不起,这一点就值得所有女性学习。

集中营创造一个无意义的黑洞,人的存活,不仅赖于纯粹理性的思考,还需要积极的行动和反馈。

如果说话是上下嘴皮打架,进食为了保持活着,任何行动都如重拳打在记忆海绵上,力被吸收,泡沫回弹。

任何一个微小时空,靠着对人的规训与惩罚都可以迅速建立起奇怪引力的场域,即使无法反抗,也要保持对不合理行为思维的“说不”,同化最为可怖,成为“羊”不自知,陷落人之为人的大脑,请保持思考。

思考确实不会为人带来任何即时直接的好处,思考唯一的作用是让我们共同欣赏绚烂壮丽的浪漫落日,携手抵抗无意识的戾气汇集而成的破窗。

值得担心的是,国家机器下设行政机构日益复杂,人被精准细化,就像艾希曼在庭上诡辩,他只需为一小部分负责,因为他只是高层决策者,与集中营的毒气灭杀相距甚远。

每位公仆苍白着脸,空洞着眼,机械式后退,嘴里喃喃自语:“我只是收发文件,执行部分政策,没有选择”,推波助澜犯下灭绝人类自身的罪孽。

被分割越远,推及越高,人还能依靠内心的自然法则觉醒么?

可能有赖于人类的朴素良心。

 10 ) 相信我,能够理解的恶比无法理解的恶更可怕

其实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传记片的爱好者。

不爱看传记片,不爱看纪录片,不爱看古老的片子。

结果刚看完存在主义女王波伏娃,又看阿伦特。

看着看着我知道,我是在遥远的这里,只有50+的大叔们做老师的环境里,寻找新的人格典范。

看看她们,大概知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让阿伦特困惑的问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人,何以做出罪大恶极的反人类的行为。

——面对恶,最可怕和真实的一面是,你惊讶地发现,恶的背后不是童话里那个长角的怪兽,不是奥特曼里面硕大无比力大无穷,长得稀奇古怪皮肤隆起甚至流脓的怪兽,真正的恐怖片是,恶的背后是一个平常人,不起眼,平常到你总觉得这执行恶的使命是正好落到他头上,下次可能就会落到自己身上,然后觉得不寒而栗。

她的答案是,思考。

思考是一个人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当一个人放弃思考,就放弃自己成为一个人(有趣的是正好呼应Rogers的书名),自己否认了自己的人性,为人的尊严,之后做出反人类的行为,自然不足为奇。

他做的只是执行别人的命令,请别人替代自己思考。

好像隐约看到一些逻辑,结尾字幕说,阿伦特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恶是什么的问题,我偏偏从她的回答中看到,她对善的相信,她相信经过思考,经过成为一个人,善会自然的显现,善是必然的,恶是智的缺乏。

这事实上和西方诸多伦理理论呼应:常常读到恶只是智缺乏的结果而已。

在影片的前面,有一句话一闪而过,似乎是阿伦特思考的中继站,她说艾希曼居然从没有觉得这些人的死亡是他的责任,这是她惊奇和思考的起点,我却被这里的一个词拖得走不动道,她说,责任。

这个一遍遍出现却没有办法得到解释的词,是要我的命嘛?

话说回来,理解不意味着原谅,理解事实上是以悬置判断为前提的,理解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判断,但是事实上,真正的理解达成,却很难继续责怪。

阿伦特理解到个人意识层面的不思考,可是谁知道呢,或许他想要思考,却无力承重,他压抑自己的责任,思考,愧疚,因为他以为他不得不这样活下去。

当然我相信人的自由,再不济也有生死的自由。

但那是个人的选择。

阻止汉娜继续思考下去的,是她对自己的不接纳,她试图撇清自己的情感与自己的哲学思辨,可惜的是,思辨可以被艾希曼放下,情感却无论如何没有办法真正被阿伦特放下,她要发出声音,她要愤怒,要反击,会激动,会伤心——否认和不接纳是没有出路的,是的,这就是我的中心论点。

在善恶的摆中来回太多次,我简直不知道自己现在真正是什么立场,只能说,我相信思考的尊严,也相信情感和体会的不得不的重要性,至于哪个引人向善,remain unrevealed。

anyway,阿伦特仍然是让人尊敬的,爆满演讲厅的人也是可敬的,大概可以看到对说话机会的尊重。

《汉娜·阿伦特》短评

“我们”对“平庸之恶”的认可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辩解”自己的恶?“邪恶无法让平庸和激进同时存在……”“平庸之恶”更像是一个命题而不是结论。如果是一个德国人写出了“平庸之恶”会怎么样?

8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推荐

片子的概念好 实事求是 审判的正义 对一个人行为的审判并不是对历史 对伤痛 对恶魔的审判 学习思考 是为了分辨是与非 分辨好与恶 邪恶不可能既平庸又激进 邪恶永远极端但不彻底 善才深刻而彻底 平庸之恶 很多人和他一样 正常人 当人令被提升到法律层面 试图理解不意味着宽恕 最恶劣的或最激进的恶劣 是当人类作为没有价值的存在 集中营 无意义的源发地 极权主义的最终是绝对的邪恶 看清恶劣的本质 “我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特殊的感情 我只在乎我的朋友” 思考是人最简单明确的特点 思考使人称为人 thinking gives people strength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俯视?

13分钟前
  • Sydney
  • 还行

可能是片源的原因,音轨总觉得怪怪得,平庸是恶,拆开即是那些无思考的植物人,善恶也觉非对立。这片摄影非常棒,不抢戏,到底什么是恶,我觉得强加施予就是恶的萌芽。。我这样武断的决定,对思考的再思考。。

1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这个片子很好的跟我们诠释了一个思想过于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痛苦与境遇痛苦,不过片子对于配角人物的刻画还是略显平庸,阿伦特眼中“平庸的恶”与十年后的米尔格兰姆电击实验一样震惊世界,发人深省,其实这与鲁迅眼中那些围观的人一样,探讨的是人类共同的阴暗面与劣根性。

21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困了又困

26分钟前
  • 小兔子🐰
  • 较差

观点是很有意思的,但是电影拍得没那么有意思。

27分钟前
  • Emma;)
  • 还行

评分:C+ 平庸的恶,平庸的电影。

2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和求得真理的艰难枯燥一样,本片受人欢喜的难度也很大,个人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34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马马虎虎,想了解还是得多看书。

35分钟前
  • 曹胖胖
  • 还行

过于符合预期

36分钟前
  • uma y
  • 还行

辛德勒治好了我的眼睛干涩,而这部大坑加重了我的腰间盘和颈椎病

39分钟前
  • T.N.T
  • 很差

三星都给原型人物的弧光。非常平庸的一部片,视听保守,剧情比起阿伦特跌宕经历堪称蜻蜓点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在文本上的犀利深入思考,在电影中仅以大众熟知的“平庸的恶”来概括,且阐释得浮于表层;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能不能少提一些海德格尔???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2024-06-01 14:04:49

47分钟前
  • 虾仁🐷心
  • 很差

沉闷

51分钟前
  • cub18
  • 较差

还是看看书吧。

54分钟前
  • 谁也别想找到我
  • 较差

哲学不能脱离现实,她就是一个叛贼

59分钟前
  • 暗处的Hamlet
  • 较差

作为一个汉娜阿伦特的脑残粉,对这部电影很满意!!!

1小时前
  • 自由之翼404
  • 力荐

平庸的电影。连本该最精彩的演讲也那么平庸。

1小时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还行

以纽伦堡审判以点带面,借对艾希曼平庸之恶的审判,寓指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对个人思考判断的放弃在西方更多是因为消费主义,在东方不光有消费主义,还有权力崇拜和老大哥威压。

1小时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

仔细想想汉斯和阿伦特说的话,要是晚了一步,要是中间出现一点差错,阿伦特就没有机会坐在听审席来审视这个本很有可能把她送到毒气室里的男人,这都是命运吗?回到具体的世界里,才有可能讨论这些问题,她伤害了一部分亲近的人,同样也疗愈了另一些,在有一些问题上不存在完美的分析,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早已经被撕成碎片了。

1小时前
  • 爱与污秽凄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