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打方块:首先,男主角基本上是个数学家,他的工作领域是纯数学领域的理论证明。
一个一个方块就好比一个一个定理,等式。
一坨一坨的方块就好比一系列的方程式,只不过用计算机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就好比你用matlab一样,这是完全可行的。
今年就有一个数学家Vladimir Voevodsky提出了Homotopy Type Theory (HoTT),把数学证明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描述,这样每个数学证明都可以用计算机来验证是否正确,跟电影里说的一个意思,大家可以google一下相关背景。
所以打方块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工作(不是黑镜子里面那个骑自行车),可以看做是用计算机方法研究数学理论。
再说一下黑洞漩涡的意义。
大家都看过生活大爆炸吧,现在大家认知比较多的宇宙起源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开始,产生了宇宙物质空间时间,而在爆炸之前,所有“物质”(也就是能量)是混沌在一起的,温度无穷高,能量无穷大(也有学说认为宇宙总能量不是无穷大,这里不讨论)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能力不断降低,物质开始形成,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星系万物,万物不断吸引产生黑洞,黑洞不断膨胀又将万物能量吸回奇点。
宇宙就好像巨大的弹簧一样,弹道最大尺度然后后收缩回去,如此往复。
影片里管理人儿子讲得就是让男主角去证明这个过程,假设证明成立,管理人公司相当于掌握了宇宙的奥秘,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去牟利,比如改进那个戏服一样的虚拟现实套装。
还有很多评论说是证明0=100% 这是不靠谱的。
原话是说要证明方程式(也就是那一坨坨方块代表的)等于0的概率是100% 。
男主把这个概率证明从93%提高到了97%, 似乎影片最后结局也没说是不是达到了100%。
另外结局似乎是讲管理人儿子给男主造的衣服故障了,男主接入了公司的神经网络以后出不来了(类似黑客帝国、源代码等电影的桥段) ,最后男主放弃探索“意义的意义”这样的命题,淡然享受虚拟现实了?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联想到一个词“妙想天开”,后来在我检索影片信息的时候,1984年导演曾拍摄过一部叫做《妙想天开》的影片。
总体来说还是能看完坚持到结局的片子,结尾看似突兀,实则说明了科恩的可悲,正如一生都在等一个电话,没有追求,放弃了女神的表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空虚里,“比今生更重要的目的,都会使今生变得没有意义。
”以我的理解,这似乎告诉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零点定理》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人类生存的意义什么?
影片设计在虚构的未来,人类沉浸在酒精、精神药物、媒体广告等快餐文化中,找不到也不再在乎生存的意义。
而Q,用片尾Boss的话说就是“唯一还有信仰的人”,坚持相信某个打来的电话会告诉他他生存的意义。
于是Q放弃了所有社交娱乐活动,天天宅在家里等电话。
这时Boss出现,交给Q一个任务:完成零点定理的证明,回报是能他能接到电话。
(注:零点定理是数学上的一个命题: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与 f(b)异号(即f(a)× f(b)<0),那么在开区间(a,b)内至少有函数f(x)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ξ(a<ξ
)哲学中将零点定理引申为寻找生存的意义,找到零点,就是找到了生存意义。
(个人意见:在函数图像中零点即图像与X横轴的交点,或许找到与现实的交点,或说找到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是找到生存的意义。
Q始终没有证实零点定理,最后Boss揭开真相:零点定理是无法被证实的,Boss就是想借此证明人类的生命、人类的文明没有价值(借台词说就是“不过是一场宇宙大爆炸造成的错误”),愚其子民,达到集权统治的目的。
让Q证明命题是想打破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信仰。
证明零点定理的过程中,Q遇到了某女郎,她打动了Q,也让Q意识到自己从前错过了太多,自己早在寻找生存意义的同时放弃了生存,本末倒置。
他一直等待的电话不存在,因为生存的意义无法通过呆板的运算算出,而是体验生活,寻找生命中的愉悦(有些及时行乐的感觉)。
于是最后Q在内心创造的宁静的乌托邦中快乐地玩耍了\("▔□▔)/总体来说对《零点定理》还是有些小失望。
导演提出了一个绝佳的命题,却没有给出一个同样好的回答。
主要问题是,几个需要镜头解释解释的地方一个也没给:1.什么是零点定理?
2.Boss的目的是集权统治,但是影片中对未来社会的展示只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快餐消费、浮夸的社会,并不能让人联想到集权或独裁,导致片尾Boss的自白显得有些突兀。
但要说片中对未来社会的外景塑造还是很令人深刻的(小成本的典范)。
有传统未来世界的霓虹灯、奇葩穿着,也有接地气的砖墙(还有随地的垃圾),未来主义者的现实。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手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
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更辜负了大批影迷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
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
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
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美学没有令人失望。
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
《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口碑一定会有提高。
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个人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
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
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
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l,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座召女郎。
一切都显得那么廉价,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
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旧破财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炫酷;电话的提醒功能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 《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什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滑坡,制造不人发噱的效果。
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在美学上的造诣,比早年更鲜明纯熟。
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
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DBD蓝光补标
英国人的脑神经跟全世界都不在一个调调上。
当然,特瑞吉列姆不是英国人。
但是作为著名英国奇葩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唯一一名美利坚成员,相信其人在脑生理上必有其独到之处。
据说很神的《妙想天开(巴西Brazil)》和《赌城风情画》与我无缘。
我对吉列姆本人的唯一好感来自于95年的《12猴子》。
但是现在想起来,《12猴子》神经刀一样的剪辑和跳跃才不是萌点,而是槽点。
第一次见可能会觉得紧凑和欢脱,但是看多了就会神经过敏,坐如针毡。
而那部表面灰暗实则抽风的《格林兄弟》我至今没有成功看完一次,《魔法奇幻秀》在浪费了希斯莱杰的遗作的名号之后,还奢侈地让一堆名咖打了酱油。
如果硬要从后者中挑出点好的话,那就是洋娃娃一样的莉莉科尔,和后来接了托比马奎尔的班泡上石头姐走上人生巅峰的蜘蛛侠·蜘蛛侠同学。
这种颓势在《零点定理》之中只增无减。
依旧是吉列姆式的、毫不环保的未来款塑胶衣,依旧是吉列姆式的、打翻颜料盘的画面风格,而几个角色也依旧是吉列姆式的人人都是深井冰。
从道具和场景上,或许能看见一丝《移魂都市》《银翼杀手》《发条橙》的影子,但是也就剩个影子了。
或许是经费的问题,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小教堂内景,然后是各个角度的光头影帝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有头顶bra一脸睡(bian)意(tai)的。
有被陌生怪蜀黍骗到更奇怪的趴体上的。
有满目狰狞地抱着神游机iQue手柄,对着iPad20撸游戏的。
有对着耶稣像羞耻play的。
有跟正太同性交友的。
最后穿上月售过万2014淘宝爆款全新时尚版型塑 胶 衣的。
据说本片用了一个多月就拍摄完毕了,据说从入组到杀青老瓦都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自己演了个啥。
如果真是这样,也算是完美解释了这一张除了鬼畜大笑就是每日服丧的表情的来源和缘由。
所以这个疑似是磕了LSD之后,才拍出来的“高智商”“悬疑”“科幻”“反乌托邦”“烧脑”大片,逼格这么高,到底讲了个啥?
Who knows.这个问题恐怕除了导演谁也不懂。
反乌托邦的科幻片世上千千万,讨论人类和人生本质的社会片世上万万千,又有人机互联,又有宗教信仰,又有黑色范二的电影更是繁星点点。
但是能拍成东北乱炖还拍糊了的,大概也只有特瑞吉列姆才能干出来吧。
让我们从头再看一遍这个故事:一个从来不用第一人称单数I(me)而是用复数we(us)的秃头主人公,在神出鬼没的老大哥(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化的马特达蒙)的管理下天天上班,某时开始,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接到一通电话然后就解脱了,然后开始消极怠工。
老大哥体察民情,于是热心地分配了新工作,跟亲儿子一起算可以让人生更加无聊并且就是为了证明人生更加无聊的零点定理。
然后中间秃头主人公跟一个裸聊妹纸真·神 交了一下,跟马呆亲儿子小正太发展了一下同性友 谊,最后也不知道是真醒了还是更迷瞪了,把老大哥的神经网络计算机拆了个稀巴烂,回到神 交之地自己玩个球(日)去了。
所以表面上是在讽刺专制社会和宗教虚伪,其实是在说网恋和网络色情神马的都去屎,同性友 谊和自 撸才是王道么?
很有可能。
毕竟纯情的色情女主播的存在感和《魔法奇幻秀》里的莉莉科尔不相上下,亲儿子正太最后也和加菲一样不知所踪。
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反复拍同样几种元素,也真是难为“鬼才”导演了。
要从眼花缭乱的酱缸里面找出一点艺术价值,实在是一件很让人昏昏欲睡的事情。
不明所以的裸体禅宗造型,就像是把大卫柯南伯格的《大都会》和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珍爱泉源》拧在一起榨出了汁,然后不小心把渣滓留了下来一样。
形如秃裘早年的那部用肚脐玩虚拟实境游戏的片子的联线,仿佛就是用来自缢用的。
当风格只流于风格,其待遇就好不到那里去。
同样是明星堆砌,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像是写给茨威格的明信片,而徒有毁容女王蒂尔达斯文顿,gay男首选本威士肖,狼人教授卢平同志大卫休里斯的《零点定理》,大概也只能报以呵呵一笑了。
再接再厉,吉列威锋剃须刀同志。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00166/
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 而是带来了全面压抑和精神痛苦,可悲的是人们都在物质享受的虚假满足中,丧失了痛苦意识而充满了幸福意识,心甘情愿地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
工业文明是一种压抑性文明(即为了使文明永续而对性本能进行的附加压抑),为了重建压抑性文明,必须重建新文明观念,树立新文明目标。
为此目的,一是要超越现实原则,重建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关系,协调感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关系;二是要将工作转变为游戏,消除一切异化劳动和异化形象;三是要将性欲转变为爱欲,重建爱欲与文明的关系,通过性文化革命改变现存社会秩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非压抑性升华。
电影中男主人公工作像游戏,女主是色情主播,但是他们做后再一起了,也就有了解释。
特里•吉列姆“奥威尔三部曲”的前两部《妙想天开》和《十二猴子》,均以深刻的寓意、个人化的表现手法著称,在叙述上把握住了大众的兴趣,不会太通俗,也不至于太艰涩,刚刚好叩动心扉。
到了收官篇《零点定理》,他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且不像硬科幻,多看几遍也无法豁然开朗或若有所悟,对于提升逼格无丝毫益处,更辜负了大批粉丝对吉列姆的期盼。
在认真欣赏了一遍《零点定理》后,我几乎放弃了追索其涵义的努力。
在对量子力学、哲学和混沌理论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试图进入主创的思维层次只能是一种不自量力。
而且,互联网上的一些评论已经基本涵盖了影片的表达企图,足够令人获益匪浅。
这并不意味着作为门外汉,观看本片就是浪费时间,至少吉列姆招牌的视觉美学没有令人失望。
他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了他历来热衷描写的反乌托邦世界。
《零点定理》不是注重视觉享受的特效大片,但毫无疑问是一部适合用来“看”的电影。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期待,而不被那些没头没脑的情节、云遮雾罩的对白所困扰,这部影片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一定会大有提高。
曾经有影评人将吉列姆电影归为“脏科幻”,我觉得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廉价科幻”。
就是说,不管花了多少钱,片中那些场景、道具、衣着服饰,总透着一股子地摊货的味道,当然,这正是吉列姆想达到的效果。
不像《妙想天开》《12猴子》的暗色调,《零点定理》一眼看去五光十色,但精心营造的庸俗廉价的品味仍闪烁在每一个场景。
游戏厅一样的工作房凌乱而闭塞,主角居住的旧教堂仿佛随时会漏雨而散架;街景也是一样迷幻,天空蓝的不真实,街道像是舞台搭景,走到哪里都会被广告和涂鸦包围;到了虚拟实境越发显出人工痕迹,水底景观犹如巨大水族箱,远景像是古旧的科幻片采用的风景画,海浪几近CGI,阳光灿烂到无法直视(后来果然能拿在手中玩),而云朵仿佛油画家的手笔;男人披着材质反光的风衣,套着透明雨衣般的工作服,女人身着丑陋的裙子,头顶艳俗的假发,打扮的像三流应召女郎。
一切都很廉价,太廉价了,而这种廉价与缤纷斑斓的色彩并置,显得越加突出。
另一对被并置的是来自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科技产物,互相杂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兼具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的美学特征。
片中处处充满了跨时代的对比,老掉牙的教堂,无处不暗藏摄像头;电脑机箱外观简陋臃肿但工作起来又挺酷;电话的提醒功能挺前卫,但没有来电显示,连铃声都那么传统,还需要拨动古老的操作杆;最显著的莫过于虚拟实境功能,不亚于《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的逼真梦境,但进入时却必须穿着一件可笑的戏服,一下了格调大滑坡,制造出令人发噱的效果。
通过种种比对,吉列姆手法轻灵地揭开反乌托邦世界的面纱,其在美学上的造诣,不但没有廉颇老矣之叹,反而比早年更鲜明纯熟。
反乌托邦电影为了打造可信的世界面貌,通常耗资不菲,《零点定理》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场景非常局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教堂里打转),因而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打造得精益求精。
我读过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篇指出片中最点题的台词,“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孤独的,就算是在充满人的环境里”,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另一部科幻悬疑片《地铁迷宫》“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肯聆听的时代”,两部非主流的高智商电影,分享了同一个“摆脱红尘,遁入虚无”的主题,甚至结尾也不无相似,作为一个影迷,能见证这样从主题到趣味的握手,也是难得而幸福的体验。
(文/方聿南)
背景是商业化的 从头到尾都感觉头脑不清醒没办法看清楚这部电影 从一开始科恩对电话的重视程度就证明了 在最初 boss就已经看上他了 利用他对信仰的渴望促使了最后达成他的目的 但同时也利用了他对爱情的向往 指使了应召女郎 给他们安排了巧妙的时间相遇与巧妙的地点再次重逢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科恩哪个老是叫他为奎恩的上司 他两次促使了科恩与应召女郎的见面 这不会是偶然 而鲍勃 他的父亲派他去帮助科恩 但他却不受他父亲的控制 更改了心理医生的设定程序 也告诉了科恩应召女郎白丝莉的事 这明显是在他父亲意料之外的 他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拯救了科恩 把他带出了 别人给他编造的世界 他用了几个通宵的时间修好科恩的感应服 并且在胸前 有一个Q 这是他给科恩取的代号 而那件衣服最后也带科恩走向了真相 而应召女郎 在party里的偶然遇见 和之后的上门开导看似偶然 但都是精心安排 她心思巧妙的安排了许多方法让科恩爱上她 她最后在被科恩看到自己直播间的第二天重新找到了科恩 想和他一起走 她当时说了 她急需要被人认可 可见她的内心并不坚强 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木纳但却一心一意的科恩想要让他和她一起走 去私奔 而科恩却拒绝了她 应召女郎对科恩动了真情 而科恩 拒绝她之后眼含泪水 面对崩溃的边缘 但在这时候 他理清了很多事 鲍勃在这时提出了出门散步 他带科恩去公园还有吃东西 也是因为这次的外出 鲍勃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在鲍勃被带走后 他的上司来他家了 没有多的言语只是来“感谢”科恩让他失业了 这时科恩才突然发现 原来上司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故意叫错了 而上司为什么会被开除 故事的结尾 科恩找到了boss不论是在现实或自己的想法里 老板告诉他 他已经利用完科恩了 现在 他不需要科恩了 当然 连带科恩的上司也一并被开除了 boss则始终是在上帝视角俯瞰甚至掌控科恩的一生 故事的基础是在一个哲学的层面上 如何证明零就是无 宇宙万物有没有任何东西能永久存在 在最后都会成为黑洞里的尘埃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 我们无法清楚宇宙的来源也无法摸清宇宙未来的归宿 而影片中却应用了无数的公式来证明这个问题 而主角的上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旧时代形而上学主义者 他坚信这个理论是可以被证实的 宇宙在出现之前就是一片荒芜吗 或者说在宇宙消失之后就是一片荒芜吗 谁也不能回答 我们在三维空间里 无法知道更高层次的东西 可能除开我们三维空间的理解 达到更高层次四维或五维空间 在那时零不再能称为零 会变成真正存在的物质 最后科恩在无数照片里看见了曾经欺骗他却也是他挚爱的应召女郎白丝莉 他面带微笑倒向混沌的宇宙世界 想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或许是与白丝莉的二人世界 只有他们两个的二人世界
0等于100%贯穿整部电影所说的,简单的来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一个事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要证明一下为什么这个事实存在,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值得赞扬不过对于这样的痴狂真的有点乍舌。
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的存在事实的过程,各种后现代的风格展现,看似美好却总有一种莫名枷锁让人闯不过气,特殊的场景设定和人物设定加上满屏幕的数学公式看的真是醉了,不过整体风格画面还是很有趣的。
电影到最后说了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发展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的云里雾里的,电影出来出彩的画面以外其他的我个人的水平有限看不出来什么,感觉真是醉了,不知道导演在展现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像男主那样的纠结。
一句话说感觉:节省时间,生就是为了死,死就是为了生,ok收官大家看影评就好不要看电影了
特瑞吉列姆一位我从来没有看懂过的导演。
又一次成功捍卫了鄙人观影排行榜完全看不懂榜榜首地位的最高荣耀。
《零点定理》,一部经典的和简介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绝世之作!
(Fucking off !)导演完全没有将“奥威尔式”极权主义社会的白色恐怖极度压抑毁灭自我表现出来一丝一毫!
私以为这只是在打着《1984》的噱头。
全片似乎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中年离异自闭严重且缺乏雌性激素刺激调和的所谓“宅”男的孤独世界。
导演对这个中年“宅”男和青年应召女郎之间离奇梦幻跨越年龄跨越阶层的剧本式所谓爱情进行了大幅度片段式渲染。
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还算尚可,但鄙人纵观全片,和主题貌似没有什么联系。
全片除了演员演技各个在线,人物刻画非常生动,表现全都可圈可点以外,管理员之子鲍勃简直是观影者唯一的救赎。
在此不对这个管理员之子的随意身份进行过多吐槽。
鲍勃就是男主人生中最美的小甜饼啊!
靠近结尾部分,鲍勃生病,男主照顾小甜饼,随后突然自我觉醒,接着被误会的剧情,恍惚有种异世界图灵的尴尬感。
然后,鲍勃到底怎么了,被寥寥几笔带过,就没了???
全片突然高潮???
至于这个片尾所谓高潮的反抗,那个被称之为“本体”的小锤子简直“神”来之笔!
神TM“叮”!
有毒!
不过全片的设计布局,配乐等倒也相当不错。
Creepy恰到好处。
Shit!
这绝对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故事背景交代的最不清楚,主题最模糊的电影,没有之一。
不过我相信导演本人会再次刷新我的认识的,阿门。
打三颗星。
一颗给全片众人出色演技,一颗给p3小甜饼,一颗给p1女主美好的胸。
情节玄之又玄,更虚无缥缈。有很多后现代艺术风格的展现,有讨论存在与虚无,历史与宇宙,自我与监控。但是片子很闷。
对爱情的追求、对意义的追问,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体验。
虎头蛇尾。开头那种荒诞和虚无披上特瑞·吉列姆的奇异外衣很是不错。
和巴西太像了,缺乏新鲜感,不过特里吉列姆的这种风格确实大爱
导演是好的,本子不太行
至少看过十次 十次都以昏睡过去中断 断断续续终于今天看完了 我想这要么是弱智拍的 要么是拍给天才看的 看不懂因此可以界定为正常人
Well...见到花花衬衫的Terry很开心!个人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的:主要因为场景设计太美太赞啦!瓦叔的住所是一座小教堂改造而成,里面的壁画风格是贯穿古今,做礼拜的长椅上堆满了书,工作台上铺着平面图,桌上是一台又古旧又未来的“电脑”……我确实也没太看懂到底零点定理是什么,但是我喜欢那结尾。
#观影手记# 1719 好高深,看不懂。住在教堂里倒是真的爽~。
画面很美,太文艺看不懂(囧)
没看懂,5年后再看(五星只为mark)
我都很佩服自己看完了竟然,简直浪费生命,又是存在主义理论辩驳,不知道外国人多爱纠结这个,存在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么深奥的话题不能好好拍么,用了一堆自以为是的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最后两话完事,这才不叫烧脑,这就是导演矫情,反正没什么天赋就对了。
Cult B
哎,和巴西以及十二猴子比起来没有突破啊。就是一个很精致的老套法左片儿……
个人观点:科幻版poi或fight club.同样探索人生意义何在,这部将矛头露骨的直指科技,不为科技所用,科技就驱逐你,试把科技替换成邪教会更形象.
有点不知所云,大概讲人生的无意义和虚无吧@_@
太特娘廉价了,场景不忍直视,没看完。演的未来的事,看起来却像上世纪70年代的未来片!~
典型的以理论代替情节的电影,第一个镜头好美
光怪陆离的社会,信息轰炸的世界,越来越孤独的灵魂,不需要思维的存在,科幻是对当今的讽刺,未来即现在。披着科幻的外衣,充满哲学的思辨,自由意志就是最高的信仰,也是最根本的痛苦。
维修工人,情趣护士,编程少年,披萨,侏儒,心理。美术设计炫目,宅男在解方程,生物遥测链接,大量室内对话,你仍是个工具,照片黑洞壮观。
特列吉列姆的电影总是一眼就能看出。Karen souza的烟熏嗓 瓦尔兹大叔无辜的吸血鬼造型 打酱油的达蒙,tilda女王和小本 缤纷无序而脏乱差的科幻城市 看看算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