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曾志伟是小开。
那末,为什么他总能拍出那么可爱的屋村呢?!
非常好看的片子。
很传统的港片的样子。
有一些屎尿屁的笑话。
很轻松,却也很感人。
在sh小弄堂长大的我,同样感同身受。
“会不会不够吃?
”,“放心,有那么多人,就会有那么多吃的东西”……那种很多没什么钱,但是简单快乐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的对话,一模一样的温暖。
额,不知现今的屋村是否仍然如此。
反正sh的弄堂已经很少了。
那种浓浓的市井气息,相信会感动很多人。
陪伴了很多人长大的tvb,依然屹立。
爱tvb的人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
因为数着一个个熟悉的脸是一种乐趣,因为看见好多熟悉的却又叫不出名字的脸然后绞尽脑汁地想是一种乐趣,因为神气活现的麦长青的那一句“非凡哥”是一种乐趣,因为当年的乳沟双妹骤变成惊世骇俗的人妖双煞是一种乐趣,因为看见金刚除了可以很日本之外还能这么土这么呆这么老实巴交是一种乐趣,因为明明是在恶搞却无数次循环着沉重的《义海豪情》前奏曲是一种乐趣,因为看黎耀祥抓着‘九姑娘’一边虐恋残心地殴打一边高喊“因为你是我的女人,所以我不舍得打死你”是一种极致极致极致的乐趣,因为听那句‘已经是两届视帝了,要打死人了’是一种乐趣,因为最后逛街坊会的‘九姑娘’出其不意的两个乌眼圈是一种乐趣,好吧,我貌似是因为义海豪情而给这部片子加了太多太多感情分。
怪不得身边的妹妹看着看着就疑似睡着了……不过电影的其他部分也相当不错,虽然屋村层层格格的形象一度让人回想起《饺子》的阴森森,但是整部电影流露出的怀旧氛围还是分外温馨动人的。
看黄宗泽与梁家辉时光交错的脸,看王祖蓝与曾志伟时光交错的脸却身高依旧。
昔日住过又离开的村屋,现在回来了。
昔日相爱过又离开的女友,现在也回来了。
昔日相交知己过却疑似背叛的好友,现在带着一身的不可思议也回来了。
就连那两位早已走形到外太空去的昔日乳沟双妹,现在不也依旧守着双双的单身,在这么多年之后却还是轻而易举地认出了他们两个臭小子,依旧报以暧昧的桃花眼?
好似世上一切的误会都能冰释,好似世上一切泛黄的美好回忆都可以重拾,好似纵然大好时光已经流逝,却总为你沿途撒了星星点点的沙,好叫你能捡起来揣在怀里,闲暇时回味感怀一下。
到最后,整个村屋团团圆圆,整整齐齐,快快乐乐,爱与正义轻而易举地拯救世界。
真是太适合春节去看了。
某种程度来说,是童话得不得了的电影呢!
Ps 听闻当初雯女因为档期而没有接下这个戏,虽然张可颐演得也好好笑,但是脑补一下真正的九妹如果出演的话……效果一定high翻……
又看了一遍,好多年前看过,阵容强大,很多老面孔,小时候记忆中的tvb演员,记忆中的港剧感觉,吵吵闹闹,感情深厚。
感觉港片中总是强调家庭,街坊邻居互相关爱,和谐相处的热闹景象,在评论中看到说是一种“香港精神”,我只在香港待过一日,吃着老字号咖喱鱼蛋和正宗的咸蛋叉烧,回想起港片中的感觉,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真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别人口中的“香港精神”。
广告无缝插入,比现在某些电影为了打广告而强行加入的硬广好太多
与其说是我爱HK,不如说是我爱屋村。
这又是屋村情节的一部电影。
之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等,还有什么什么来着。
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我喜欢香港电影慢慢跳脱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模式,有了另外一种喜剧的风格,这种风格像冬天的红围巾一样,让人莞尔的同时还有温暖。
这几年香港喜剧看下来,老在心底呼喊香港的喜剧已经死了啊。
电影比我想象的好,但是还是缺乏亮点。
我住的单位在西环最普通的一条街上。
所在大厦和大部分香港小市民们住的地方一样,名字听起来非富即贵气派非凡,找的时候却要仔仔细细挨着门牌数过去,否则一不小心错过就可能直接到了中环。
大厦有几个管理员,年龄从大叔到大爷不等,每天日夜坐班。
每天下楼去上学的时候,日班的叔叔会站成两排,用很洪亮的声音一齐说“早晨”,有的时候是笑容满面,更多时候是职业应付。
香港的习惯是吃过午饭才算过了早上,所以这种大排场的问候至少要持续半天。
有一次,我在快一点的时候下楼,一出电梯便迎头碰上两个值班的管理员大叔。
其中一个下意识地说了一个“早”字,被另一个用犀利的眼神顶了回去。
“仲咩早晨啊,你睇下几点喇!
”大叔挠头,小声嘟囔着“咁我仲没食晏嘛”,一脸委屈。
憋笑路过的我迅速开门走出去,但走在街上好几步了还能听到他俩就什么时候开始才能停止说“早晨”这个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
还有一次去交管理费。
另一个管理员大爷知道我是大陆人后对同胞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传达了深切的关怀,并用蹩脚的普通话对我说出“打好这份工”这样著名的句子,表示这是香港最引以为豪的精神。
这个大爷负责的是夜班。
那天去交管理费的时候也已经接近深夜了。
每次晚归回来时看到他一个人缩着身子听收音机新闻的时候总觉得一阵酸楚。
这种年纪的人,在这样的时间,不是应该已经哄好孙子上床做梦忆当年了吗?
这种寂寞的夜班工作,真的不应该交给老人啊。
一次我两三点回来,收音机还开着,大爷却靠在桌子上睡着了。
电梯开门的巨大响声把他吵醒,大爷睡眼朦胧地回头看我,像是看见亲孙女一样眉开眼笑,极为欣喜地说了一句“你番咗来啊”。
我惊出一身冷汗,第一反应是他正对我背后的什么东西说话.....就是那种港产鬼片里的经典桥段。
怎么说我跟他决然没有那么好的交情。
然后电梯门很配合地关上,我死死地盯着楼层数数,动都不敢动一下。
第二天依旧在气派的“早晨”声中出门。
我有意放慢动作听大家在说什么。
大叔们在讨论中秋节应该怎么布置大堂,一楼的老奶奶坐在门口展示着她新买的包包。
夜班大爷离奇失踪什么的,幸好没有任何这样异常的新闻。
后来才想到,大爷不是认出了我,或是我背后的什么东西,只是很想说话罢了吧。
当时真应该跟他聊聊啊。
就是这样那样的事情,都跟电影里不一样。
但就是我认识的香港街坊啊。
如今大部分的香港,也的确跟曾志伟一直怀旧着的不一样了吧。
哪里会有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只为给街坊卖卤味的冤大头?
哪里会有找不到连锁店的街区?
哪里会有不愿意穿校服仔的嫩模?
哪里会有一班这样生活在TVB和邵氏,十几年也不搬迁的老街坊?
可即使是这个不一样的香港,只要不胡乱叫嚷着北上,就跟其他一切充满着人情味和共同回忆的小城市小乡村一样,还是那么惹人喜欢呀。
说是曾志伟和钟澍佳合导的作品,倒不如说更,像钟澍佳导演的个人作品!
真正港味浓的香港喜剧片,是真的好笑的那种!
但内里却保持着动人的人情味,笑中有泪之馀又能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
这些风格在钟导作品的一些标致,像大丈夫2,七十二家租客和电视剧难兄难弟!
相信将会是香港新一代导演中的重要一人。
开场港式歌曲 中途港式幽默 放松人大脑 一定程度也了解了香港过往历史,剧情完整,明星卖力,值得推荐 一定给你带来欢笑
有着TVB强大的资源做支撑,曾志伟除了做一些恶搞的电影,就是捣鼓这些港式主旋律出来。
因为是主旋律,恶搞几乎没有出现,能登上大雅之堂,一些笑料还算有意思。
所以,当贺岁片看看是无妨的。
香港人的屋村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港人的生活也绝非像TVB的电视中那么精彩,只是,不知道屋村的互助精神是否还存在呢?
会考要猜题目;老师是美女最好,还得有考试局高层做男朋友;怎么香港也沦陷了?
比起天朝有过之而不不及啊。
除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还得跟大陆的状元们争夺名额,香港的中学生们也不容易。
在旺角和尖沙咀,“补习天王”的广告牌是最大最显眼的,各个“名师”摆着好看的姿势,一如海岛那里竞选的政客。
能租得起如此天价的广告牌,可见他们的收费得多高。
而天朝的老师们大多低调,靠家长们的口碑。
后者值得学习前者的公众精神,只是可怜了大中华圈子里面这些家长们。
邵氏公司的logo很雷人,大大的两个字SB,邵氏的电影越来越没有看头,最好改个logo冲冲喜。
袁咏仪只能演大妈的角色了,陈法拉的空姐形象够甜美,一代信任换旧人就是这般残酷。
听到有人推荐,正好电视有放就顺便看了下。
影片跟前几年的七十二家租客差不多是一个路数,从剧情上来讲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
片子从hk人当年的屋村入手,似乎意图引起大家的共鸣,在一切都已经变化的今天让人还能想到某些不变的东西。
虽然自己对hk的这个题材并不熟悉,但不免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大院里生活的日子,虽然很简单但是和快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片子是成功的。
但除开回忆之后却难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如果说是回忆的话也许更多的是对老港片的回忆。
因此在看过之后不禁要想,难道香港电影现在穷得就只剩下了回忆了么?
于己之同理。。。
每年一到農曆新年就會有賀歲片,從八十年代末有《富貴逼人》系列,再到九十年代有《家有囍事》系列,然後到了現代有無綫電視與邵氏推出的《我愛香港》系列與黃百鳴的《囍事》系列,每一代的賀歲片自有它們的特色,圍繞著香港的社會發展、經濟為觀眾帶出合口味的電影。
基本上每年一到年尾,新年來臨前的一、兩個月就會有賀歲片的消息。
離不開的都是要傳遞快樂、正面的信息。
無論是《富貴逼人》還是《家有囍事》都成功出產具代表性的演員,富貴逼人出了董驃與沈殿霞,而家有囍事則出了個周星馳,相當的成功。
到了今日的賀歲片個人特色則大有消退,反而著重大包圍。
無綫電視的新聞與電視劇一直被觀眾稱為「是是旦旦」,電影也不例外,不但沒有細緻的描述,停留在粗淺的表面認知,而且點子翻炒「獅子山精神」。
過去數年的香港電影分別出現「獅子山精神」的再現,講到香港人是有多努力建設香港,然而只有俗套地講到如何排除萬難,主人翁與香港共同進步,走出一條怎樣的路。
可是,設身處地的看看這些電影就知道這根本與內地的主旋律電影沒有大的分別。
懷緬過去根本沒有用處,如何正視未來,站穩今日才是正經事。
像《我愛香港:開心萬歲》這種的電影,靠的不是劇本,只是靠明星效應。
這種沒有什麼大製作,又馬虎、沒有什麼演技的電影的確是低成本,堪稱為「現代的七日鮮」,細節與故事脈絡拼湊而成,沒有故事背景,只是靠「搞笑」與「品牌」的包裝。
《我愛香港:開心萬歲》可以當是台慶劇看,熟悉TVB的觀眾會喜歡當中的演員,可是真正愛香港的人卻會認為影片做作、矯情與脫離現實。
在片中由李治廷飾演的食環署職員竟然談到工作時就會安守本份,休假時則會選擇放過小販,對小販產生同情之心,認為大家都是「打份工啫」,沒必要要對立。
而事實上這是道德的問題,在最近的警權爭議上警察以「打份工啫」為藉口,肆意向示威者噴灑強力胡椒噴霧,這就是向弱者抽紉的行為。
同樣為打工,駐守東德的軍人在柏林圍牆倒下後就曾經在法庭上講到如果要執行命令,可以選擇射不中。
當看到這樣的情節,就會看到當中的矛盾之處,矛盾的是到底一份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了交差,為了展示自己魔鬼的一面,還是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英雄主義。
主要是在於心態上,報紙時常都有食環署職員捉老弱小販的事,有一次的追捕裡小販跳河不幸溺斃。
為的是什麼,是有正常的生活。
反智的是香港的政府部門特設小販管理隊,更有「交數」的制度。
看到這一幕特別覺得反智,一個工作的人立心不良,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變相是助長強權,而少年三哥的角色即是講到劃界就好相處的問題,正是香港人骨子裡的中庸。
而我們又是否要接受這種的妥協呢?這就是職員在面對工作必須面對的事,討論這個問題相當的複雜,可是人總是會有左右為難的時候,每一份工作自有同樣的問題。
電影帶出的是劇情所需,帶出這個工作存在的醜陋,也帶出香港電影在思維、在政治討論的層面上是粗淺且不智。
在電影裡一方面歌頌屋村的美好,另一方面故作伸張正義,打倒領匯。
可是從電影的反映裡只是另一重對市民的傷口上灑鹽,片中的活化也只不過是另一重的改造。
感覺上片子在打倒領匯上與市民是「同聲同氣」,但在當中卻表現出「沒有領匯,也有其他的發展商而已」,真正的環境總得要變,只是換了皮囊。
所以沒有資格談到「人情味」,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有的只是香港人的功利主義、古惑,走精面的性格。
其中電影裡就處處透露了香港人愛貪小便宜、愛取笑人、色情與膽小的性格。
其中一點是當CONNIE姐(呂慧儀飾)處處在工作上壓迫吳太(吳君如飾)時,而在片尾吳太重施故技並向她者復仇,這就帶出了「有仇記仇」的不良意識,可謂相當恐怖。
電影中所歌頌的人民友愛、互相關心簡直就是空談,事實上根本是各家自掃門前雪。
同時,電影卻標榜著「香港精神」,難免是沾污了這個名,打著「獅子山下」的奮鬥故事,實際是缺陷重重,暗自歡喜我城人的團結,事實卻是自私自利的故事。
「香港精神」四個字早已被所謂的影人一再濫用,電影本身需要有地方人的自省,要真實。
即使是喜劇也應當要寫實的反映社會的概況,而不是營造「人人皆是好人」的形象,這樣根本就是做假。
可是,在創意與匱乏文化的香港,這樣的電影卻得到了票房,得到了口碑。
大概就是港人對電影文化的缺失,又或者是大家也習慣了片中人的生活模式,成了其中的倒模。
文/Dorothy
看这样的电影真是折寿。
空有卡司 一片狼藉
还是陈法拉和沈卓盈好看呀,不然直接1星了
一点也没什么意思 甘拧巴的很!
娱乐大众还是可以的
我也想住这种屋村,街坊间和谐相处,生活恬淡自由,不过现实远没电影这么纯真。
图个热闹
全港贺岁片 可谓众星云集 本次走其乐融融的温情路线 有城管 租屋监察员 房地产公司等等反派出场 但均无力度 尤其邵美琪只出一个场景 根本无发挥(类似还有苗侨伟)全片的情节线 皆通过回忆插叙来补充完整 片名或许可以改为《阿龙的洗白》更恰当些 本来玩具店再开中年再创业励志加搞笑为主线 惜收尾乏力
挺搞笑+有点感动.讽刺香港社会的对白与桥段很不错.讲香港屋村的味道也不错。可惜结尾有点薄,也没怎么深究每个点。吴君如好美。李治廷靓仔。双妹很性感。3.5星,7分
不恶搞就挺好 因为现在恶搞越来越不搞笑了~
曾志伟连续两年拍这种温情港片了,但是真的不合我的胃口。而且剧情挺一般,又是插叙,又是模仿别人~~还来了3 idiots和inception。不过梁家辉里面的儿子还是蛮帅的,小王力宏嘛
一群香港人在闹腾
比其实几部港产和国产贺岁片好,也就是好一点,创意太少了几乎就是某部片的另一版
黄日华都没认粗来 囧 邵美琪惊艳了 囧 凌波丽的COS吐槽不能 --
挺无聊的
继续倡导老街坊之间的情谊,剧情比去年的差一点,其中的歌舞桥段老歌新唱比较好。
看得支离破碎,貌似挺欢乐的。
香港情怀吧 ,但是真的一般。
同是贺岁片,怎么大陆的看着就那么糟心呢
当年是多喜欢这种无厘头片啊,不知道现在为啥一点都笑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