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字引发的血案。
在一个表面看似融洽的家庭朋友圈中拉开了一道口子,不同的政治观点,平时讳莫如深的对彼此的意见和偏见都一下子被剖开,争吵一发不可收拾。
冲突和冲突之间的衔接很自然,看的时候很过瘾。
正想着要怎么收场,大家却在纠纷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一哄而散了,刚刚还吵得不可开交的皮埃尔和文森特还平和地开着玩笑。
这看似突兀的戛然而止,细一想,这不就是生活吗?
朋友、亲人间谁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谁不会对对方的一些小习惯小爱好有些看不惯?
说出来了,吵架了,就此绝交,那是年轻人来得快去得快的友情。
像片中主角们一样相处三十几年的友情亲情,即使暴露了真相受了些伤害,关系还是会继续。
当然,这其中微妙的变化就是如人饮水了。
从开始的争吵看是仅仅是信仰 传统观念的冲击,以为电影要表现大的方面,可是看到后来,一次次的争吵把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都表现出来,展现出了最真实的生活。
这就是家庭、亲人、朋友。
现实的我明年何尝不是一样。
赤裸裸的展漏无疑、淋漓尽致。
跟随着情节的发展,迷惑、愤怒、搞笑、思考、慧心的感悟。
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起名风波》(Le prénom),一部情节简单、内涵无限的室内剧,空间的限制加上情节的洗练,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Raymond Polański)的作品《杀戮》(Carnage)。
《杀戮》表现了一个由小矛盾引发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双方的各种情感交错互现,亲情、人际、心里等因素的隐秘之处相继暴露,刻画出美国中产阶级令人气闷的生活。
在波兰斯基的掌控下,影片的空间张力十足,影射生活却让生活更加明白如话。
这部《起名风波》则不然,作为一部水准之内的作品,影片整体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空间掌控力,一些地方也显得过于矫饰。
因而应当说,这部影片的“水准之内”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影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几处妙笔一点不比《杀戮》中的凯特(Kate Winslet)差。
说到单一空间内的精彩群戏,又同为法国片,就不得不说弗朗索瓦•欧荣(François Ozon)2002年的影片《八美图》(huit femmes)。
影片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细枝末节参差交错,让一个家庭的八个女人从一个矛盾走入多个相互碰撞的冲突。
当这些矛盾冲突一步步、特写般清晰地浮出水面,欧荣的镜头运作却很集中,依靠许多长时间的中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以及大段毫无意义的台词,让影片几乎产生了一种空间爆炸的效果,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精彩之处自是不言而喻。
《起名风波》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杀戮》细腻,更不如《八美图》精彩,但其在表演方面绝对是可圈可点,因而在整体的情感的传达上获得了成功。
电影史上有不少成功的舞台剧改编电影,如法国名导阿伦·雷乃的《几度春风几度霜》,波兰斯基的《杀戮》等。
这部《起名风波》同样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名字》,舞台剧一般都有情节集中,通过人物对话引出戏剧冲突的传统,怎样在大银幕上重新诠释舞台剧,并给出全新的东西,是能否成功完成从舞台到银幕的转化的关键。
这部和《杀戮》、《八美图》一样情节简单的《起名风波》主要展现家庭中最主要的几个人的一场对话,或者说争吵:姐姐、弟弟、姐姐的丈夫和弟弟的妻子。
围绕给弟弟梵尚即将诞生的儿子取名字的问题,他们展开了冗长的讨论,且顺然跳出这个圈子,牵扯到许多从前不曾谈论的“暗流”,冲突和喜感也就由是产生了。
本片仍着力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的那点事儿,当然,这也是电影一百多年来永恒追寻不尽的话题,在电影中观者也看到了寻找尽头的努力,不过,也只是看到而已,所以这还是一部喜剧。
在空间运作上,影片明显集中在餐桌一点,由一位送餐人开始,介绍完各主要人物,一家人即开始在姐姐家聚餐。
对法国人来说,吃饭自然要说话,几个人的形象就在一番针锋相对的对话中逐渐丰满起来,让人忍耐着听他们各自喋喋不休的聒噪并因为梵尚要给孩子起个与希特勒同音的名字而啼笑皆非。
密闭的空间在这里产生了作用,观者能够明显地看到诸人在镜头前显得躁动起来,使话题最终牵扯到了他们朋友的秘密……这场有始无终的争论不欢而散之后,孩子最终出生,却因为是女孩不能用父亲的名字取名。
当梵尚走出产房告诉诸位亲人这一消息,他们共同决定以母亲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
貌似欢喜的结局,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而因为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特殊性,影片由对话勾连起来的零碎情节颇有些碎碎念的意思,对照情感上始终如一的整体表达,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为整个欲语还休又喋喋不休的过程写下了精彩的注脚。
虽然影片本身的空间处理不尽成功,但用力处很讨巧,把一家人的诸般情状把握在一方餐桌之上,从而能够利用舞台剧不具备的空间感让人生百态在空间的压力中得以毫发毕现,让人深感生活的诡谲以及自我娱乐的必要。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片颇有些暴力美学的意味,几位文质彬彬的主角嬉笑、调侃、发怒、揭底……让人不禁联想,繁琐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暴力因子在身体里面暗暗浮动,只是,大家都压抑着。
那么,当现代人都文质彬彬,谦虚礼让的时候,他暴力本性的出口在哪里?
本片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暴力因子由导火索引爆之后的种种出口。
温馨与怨念交织的家庭聚会,主角之间激烈的争吵、揭黑,文明人赤裸裸的暴力本性展露无遗,或许,这反而是一种最不危险的状态。
当一次次争吵将亲人的“黑暗”本性展示的淋漓精致时,当优雅平和的“天枰长号男”坦白自己爱上好友的母亲时,这个自称最瑞士、最中立的男人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秘密,刹那,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上帝,他在暴力和美学之间,投下了一个非常暧昧的点。
除此之外,观者非常容易在影片中领略到独特的法国风情:他们的话唠、他们的高傲。
对多数人来说,作为始终不肯与好莱坞之流合污的法国电影,这是一部文艺片,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文化片,因为当今全球化旨在在求同存异,观者看片,当能够看到法国人,也能够看到自己,更如同睡前文森说的那样"我们都不完美。
"
这部电影,虽然是个封闭的屋子里,却在这里爆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和秘密,观看者也并不觉得乏味,因为每个角色的台词都恰到好处,也发挥了法式吐槽的特点,各种飚脏话,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电影加了分,通过对话,我们也了解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并且,电影带有文艺片的感觉,尤其是引用各种人名在历史上的人物时候,展现了一直以来法国电影的特色。
文艺却不过头,恰到好处。
实话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完美陌生人那么有趣和引人深思。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启示,那就是人性是不能挑战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其实是脆弱的。
之前看一个日本电影的时候发现评论里很多人因为get不到日本文化的梗所以打低分,觉得这样对于电影太可怜了。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来讨论区找科普发现没人写那我只能自己来了_(:_」∠)_没按顺序,想起什么写什么,水平有限,欢迎补充和指正🙇♀️1.阿道夫Adolf法德,世仇国家,不赘述了因为我历史也很差(。
总之非常不对付,所以故事里这一家在听说Vincent要给儿子取名为纳粹领袖希特勒的prénom(即firstname)时几脸震惊。
希特勒名字Adolf Hitler,法语中音同Adolf的名字是Adolphe,“phe”在词末时发音同英语的“f”,所以Vincent强调他要取的名字是phe结尾,跟希特勒的f是不同的。
(实际上也确实没什么法国人叫Adolphe这个名字,我只查到了一个刚果的领导人叫这个2.朱利安·索莱尔《红与黑》中主人公的名字 Julien Sorel
3.阿弄斯阿弄斯=annonce,名词,“公告、告示、通告”
4.“你们的舌头给猫了吗”这里Vincent说的是« Vous avez donné votre langue au chat?»,俗语donner sa langue au chat=abandonner une réflexion,意为“对一个问题放弃思考,放弃寻找答案”。
这里的字幕的译法选择mot à mot的翻,译者估计不知道这个俗语吧(。
5.Astérix他们猜以A开头的名字时出现的一个名字,出自法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主人公叫Astérix和Obélix。
6.“弗朗西斯·欧尔姆更现代”Francis Heaulme 上世纪法国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7.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and 法国前总统,1981-1995在任-没写的就是没查到或者没get到,电影还提到了一些法国左派政党的知识,可以自行查一下。
就先这样吧想到我再补充_(:_」∠)_
又是一部给阿D以惊喜的法国片。
一开始有《天使爱美丽》的味道,后来觉得像《晚餐游戏》——几乎只有在客厅里的对话——完全是经典的“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呈现。
看到最后情节狗血,高潮迭起,人性被剥得一丝不挂,感觉在看《白色的小小谎言》......力荐!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12/le-prenom.html起名风波 Le prénom (2012)一部法国电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把它看完,因为它的前半段太乏味了!
电影讲述一家人在家庭聚餐时因为“起名字”引发的一场风波。
一对夫妇工作结束后,宴请家人,客人有主人老婆家中的养子、主人老婆的弟弟及弟弟老婆。
养子先到,弟弟紧随其后,于是大家决定不等弟弟老婆,先开始用餐。
用餐中,众人谈起弟弟未出生孩子的名字,弟弟因为知道是个男孩,他就打算给孩子取名“阿道夫”。
其他人听后都不同意,因此展开一番争论。
大家争论累了后,养子通过一本书发现弟弟其实在开玩笑,只为了愚弄身为法语教授的主人。
再次用餐时,弟弟老婆赶到,可是主人还是纠结于名字并大发雷霆,这让弟弟老婆也发起火来,说主人两个孩子的名字其实也不好。
这时场面变得尴尬,弟弟只好说出实情:不过是个玩笑。
冷场中,众人说起弟弟习惯性的“鬼脸”,这个话题惹得大家大笑,气氛缓和下来。
接下来,主人聊起自己童年杀死了一只狗,引得大家又争论起来。
随后,大家都认为主人是吝啬鬼,而养子是同性恋。
养子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为此他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其实他一直与主人老婆的妈妈约会。
大家听后都很惊讶,随即养子讲述了自己爱上他们母亲的故事。
听后,弟弟打了养子,这使得主人老婆爆发,她将自己的牢骚发泄一番后,留下杂乱的房间给其他人收拾,自己睡觉去了。
就这样,大家纷纷离开,只有弟弟留了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最后,大家还是如家人般的亲近,并等待弟弟孩子的出世。
意外的是,弟弟的孩子不是儿子而是女儿,因此他们想到的名字都没有用上。
这是一部纯“话痨”式的电影,完全通过对白来展开剧情,乍一看显得比较独特。
但是类似的电影我已看过不少,所以并没感觉它很新鲜。
不过从影片整体来看,它还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电影,毕竟这样的电影很考验演员的演技和编剧的功力。
只是本片有一大缺点,即我前面说过的,前半部分剧情很乏味、没有看点,容易让人产生厌烦。
如果电影能像本片后半部分戏剧冲突那么明显的话,我就不会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它了。
编导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在将近四十分钟内讨论“阿道夫”,有什么看点?
电影主题很简单,就是表现法国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必然现象——人人都有秘密。
当然,本片主题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噱头,哪有那么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晚餐前后?
至于电影表现的内容,在我来看都是习以为常的套路了,如妻子的不满、老牛吃嫩草、互相指责对方的缺点等等,中规中矩。
此外,影片结尾还渲染了一番亲情的伟大和牢固,更是俗套。
因此,虽然本片表现了一些家庭中屡见不鲜的矛盾,却平庸的很,是无法引人思考的,影片的内在很普通的。
即使如此,但总体来看电影还是好看的。
电影剧情不停地逆转、人物性格的渐渐清晰,这些还是很具有娱乐性的。
其实这也是本片的重点之一,即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
只是这些人物在现实社会中都是真实存在,我们不看电影也会了解他们。
电影拍摄方面更是中规中矩,毕竟这是一部在有限空间内讲述的故事,不会有太华丽的画面,或是独特的影像风格。
本片有的只是人物一张张表情各异的特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所以,不需多说了。
本片演员很出彩。
主要演员就五位,但是五位演员将剧情和人物演绎的非常完美!
片中每一个演员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都有飚演技的时刻,这使得每一个角色都充满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部电影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容易了,值得表扬。
本片两个女人Valérie Benguigui和Judith El Zein都不漂亮,只是五官稍显端正的女人。
为什么选她们,难道法国女人难道没有漂亮的了?
或许是因为,只有这两人符合中年女人的形象?
总结一下。
一部好看、好笑的法国喜剧片,剧情老套,但人物塑造还算成功,还是值得一看的。
Valérie BenguiguiValérie BenguiguiJudith El ZeinJudith El Zein序列:1190Le.Prenom.2012.FRENCH.720p.BluRay.x264-SEiGHT2013-12-10
羡慕他们几个感情真好,法国人直率,有啥说啥,吵到翻天覆地还能不留隔阂,越吵越亲近。
而且每个人物都是有身份标签,代表了社会上的不同群体,有代表性,看的很过瘾。
好奇法国房子隔音那么好吗,客厅那么大声吵,孩子还能睡着,竟然不趴门口偷听。
里面男性角色对老婆都不错,哄老婆非常熟练,虽然也有吐槽重男轻女,女性承担绝大部分照顾家庭责任的不公。
刚开始看觉得实在是太作了,一个名字起名这破事能扯出这么多淡,实在是闲的够呛蛋疼的要死。
而且吵到那个地步,老爷们儿哪还能忍着,管他姐夫还是小舅子早打起来了,还那么多废话。
不过想想,人家这设定就是咱都是三四十老爷们儿老娘们儿还都挺有文化还打来打去着实不太靠谱,所以还是打嘴炮比合适(虽然最后小舅子暴走了),所以这部唠嗑片的存在也就变得合理了。
这部一个半小时的基本靠嘴来撑场面的唠嗑片本质上就是个电影版的话剧,一开始介绍主要角色,然后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平时潜藏的一系列的不满,然后达到故事的高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故事的发展的一开始是受小舅子控制的,他忽悠姐夫自根儿那没出生的娃跟希特勒一个名。
各种歪理忽悠的姐夫一愣一愣的。
占尽先机啊但是为啥到最后能发展成小舅子最受伤局势无法控制呢?咱来挨个分析分析,先说姐夫吧,一开始介绍的不错,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中年文化人形象立马出来。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啊,那个看似主线基本没有关系的插曲深刻的暴露了姐夫是个内里不靠谱不受控制的喷子,丫的都能跟一送外卖的扯上半天,这号人得多闲啊!
所以在姐夫文雅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蠢蠢异动的喷子的心。
再说小舅子,人帅有钱有车有媳妇就是没文凭,有了钱自然是个爷,对家人朋友都不错,外表谦逊但是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牛逼,所以对以文化人自居的姐夫有点小不满,就是这点小小的带着调侃气息的不爽成了点燃炸药的导火线伪基友真后爹,中立国和事老最擅长和稀泥,但他没有那么简单在他一副不苟娘炮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躁动的心,爱着这群朋友更爱他们的妈。。。
姐姐,作为最大黑马她生动的表现了这类中年老娘们的生活状况,事业一般,老公没谱,孩子还事多,不用说她的内心世界了,你懂得。
小舅子媳妇,挺有脾气一人,这些人中最没存在感的人隐藏人物——老太太。
就十个字:人老心不老,夕阳无限好。
人物有了潜在的矛盾也就出现了:小舅子觉得姐夫太酸太抠,姐夫觉得小舅子太俗没文化;姐姐觉得姐夫不体贴没谱,姐夫觉得姐姐唠叨;大家都觉得娘炮后爹是基佬。
当这些小矛盾都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小舅子为了忽悠姐夫开了二逼玩笑彻底点燃了炸药包。
各种嘴炮,各种吐槽,惊爆点挨个来。
最后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姐姐终于爆发了,成为了最后的黑马。
然后晚餐小聚会彻底变成了嘴炮满天飞周围皆极品的战场。
场面终于失控,小舅子败就败在不了解情况,不了解家人。
小舅子一夜无眠,没想到一个二逼玩笑能闹到这个地步,以为完蛋了,以后没得过了,但小舅子终究是文盲诸葛亮说过否极泰来,闹腾完了好好过日子,打了骂了这日子还是得过下去,一家子终究是一家子。
这打断骨头连着筋,过几天还是那么亲。
当然,这日子也总会给你惊喜,比如一直以为是儿子的娃是是闺女,哈哈啥,你说闹成这样还能过?
一闹就没完的那是傻逼偶像剧!!!
这才是他娘的过日子!!!
简 介 梵尚,四十岁,即将第一次成为父亲。
一天,他受邀到伊丽莎白和彼得(即他的姐姐和姐夫)家里用晚餐,在那里他遇到儿时的朋友克劳德。
梵尚年轻的妻子安娜经常爱迟到,因此在等她的过程中,大家很开心地聊起了他未来作为父亲的生活。
但是当被问到是否已经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想好名字时,梵尚的回答令全家陷入一片混乱……影片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了梵尚正期待他第一个孩子的降临。
一天他受邀去姐姐伊丽莎白家做客,偶遇儿时朋友克劳德。
大家聊到未来的生活,当被问及是否已经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好名字时,他的回答令全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一句话评论每个人都见识了他极致完美的角色,并由此认定他罕有的演出是成功的。
贯穿始终的狂热、疯狂的效果和不间断的节奏……,让我们真正地一直笑到影片的最后一秒。
总而言之,《名字》一片从此可以步入无法绕开的经典喜剧之列。
—— 《Excessif》精心推敲琢磨的对话成就了一个完全属于喜剧的时刻,没有破坏原作的精彩之处。
——《电视七日》《名字》是一部喜剧?
毫无疑问,是的。
但是戏剧化过于强烈了。
——《巴黎人》罐子老了,不过汤很不错。
——《大银幕》幕后制作在不靠高科技、大制作和大场面的视觉利器的情况下,影片上映首周一举冲到票房榜的次席,在投放了457块拷贝的基础上吸引了1086313人观影。
该片是两位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和马修·德拉波特联合指导的第一部影片,后者则指2005年已经与人合作编剧《热带丛林》(La jungle ),并获得良好的反响。
这样一部影片上映之初就有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归功于法兰西民族的幽默感和观影偏好之外,部分也因为布吕埃尔效应。
男主人公梵尚的扮演者正是法国著名的歌手帕特里克·布吕埃尔,他拥有庞大的歌迷群,制片商自然不愁这些人为该片贡献票房。
影片从2011年8月开始拍摄,制作周期达11周电影《名字》改编自同名话剧,合作者马修•德拉波特和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分别负责自己的部分。
没有闪回倒叙,也没有次要情节。
马修•德拉波特和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只是保留住故事的核心部分,以确保其作品的成功,同事特别坚持作品的节奏和自主性,以期《名字》尽可能实现。
在被改编为电影之前,话剧《名字》在巴黎的爱德华七世剧院已经演出不下250场,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他们不需要再经历漫长的演出季排练,而只是需要拍一遍电影。
一个敏感的话题为新生儿选择名字一直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因为总是伴随着家庭成员中的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还有一些不善迎合的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由此产生了特别的想法,他向媒体吐露:“例如‘良好’、‘伤口’,我们已经给孩子取了这些相当有创意的名字了。
在全家一起度假的时候,人们会明显注意到,这些名字会导致多少下意识的反应,甚至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的世界!
”隐藏在喜剧背后的面孔“与这些演员日常一起工作的乐趣,在于对他们的重新认识和利用开发他们的潜力。
在展示其意想不到的面目的同时,展现其爆发力。
”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评价道。
从这个意义来讲,每个演员在电影中都有非常独特的个性:一个闪闪的右派(帕特里克·布吕埃尔)、一个酸腐的左派(查尔斯·贝尔林)、一个躁狂的家庭主妇(瓦莱丽·本圭圭)、一个腼腆的人(纪尧姆·德·东吉戴克)和一个歇斯底里的金发女郎(朱迪斯·艾尔·赞)。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再来回顾影片的各个段落,相较于话剧,导演为某些场合特别增加了一些场景。
如弗兰西丝·法比安扮演的角色弗兰西丝是皮埃尔和伊丽莎白的母亲。
“这就是电影比话剧的灵活自由之处,即我们能创造一些在话剧中无法想象的东西”演员纪尧姆·德·东吉戴克向媒体透露。
电影中的所有主要演员的名字都出现在了话剧海报中,除了查尔斯·贝尔林,他所扮演的角色——彼得,在话剧舞台上已经由让·米歇尔·杜比诠释过了。
一个真实的假公寓电影中的那间巴黎公寓的装饰是完全由室内设计师玛丽·凯米诺设想出来的。
因为看到她在《巴黎》(2008)设计的房间并被深深吸引,两位导演便邀请她承担这项工作。
花絮·在《名字》之前,很多影片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从舞台到银幕。
这其中有阿伦·雷乃的《几度春风几度霜》、约瑟夫·L·曼凯维奇的《侦探》、让-马力·普瓦雷的《圣诞老人是垃圾》和法兰西斯·威柏的《晚餐游戏》。
·本片的制片人迪米特里·哈桑是让·皮埃尔·哈桑的儿子,后者正是克劳德·贝里的内弟。
因此,贝氏的儿子,即《艺术家》的制片人托马斯·朗曼,也就是迪米特里·哈桑的表哥。
·瓦莱丽·本圭圭已经给她的两个儿子取名为恺撒和亚伯拉罕,但是也不得不面对她父母的反对意见。
因此当亚伯拉罕出的那个上午,她和她的丈夫在诊所里就决定把他们的儿子叫做艾里。
但是他们很怀疑是否有以“艾里”打头的名字(西方人的正式名字很长,平时都以开头为昵称),最后还是取回了最开始想好的名字。
“现在皆大欢喜!
”瓦莱丽·本圭圭笑道。
·纪尧姆·德·东吉戴克的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是他的确在电影中多次扮演配角(《亡命夜巴黎》、《让我们述说雨日》、《漫长的两天》、《最好的朋友》等等),同时他也在电视荧幕上小有名气。
Carnage模式开启
法国人真是话痨,他们就不懂得人艰不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吗?
神经质室内小品,与《杀戮》的相似度极高。可以感觉到一些法式小段子的存在,限于跨文化不是很能准确被击到,还有几处情感掌控显得略生涩。最后一张鬼牌还是出得蛮漂亮,怪诞而温馨。
有点过于聒噪啰嗦了。 @2013-08-08 03:41:33
剧情不可谓不狗血
一群精神分裂的几场讨论,整整1个多小时,真他妈的烂,烂,烂烂烂烂,这是喜剧吗,伦理片吧---------↖一小时以前的评论↗ 这片子高潮在最后。。。看完有种还不错哦的感觉。所以,那些喜欢片子还没看完就下定论 提前离场的人就会觉得是烂片了,虽然也很烂,或者说这部片就是给法国人看的
这类靠台词推进的电影,实在考验编剧的对白功力。剧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对观众的知识结构是个考验。但是,本片实在平庸,台词的张力有欠缺,属于辩论类性质的,没有在对白中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价值取向,而是靠片头交代背景。看它,有点儿浪费时间了,心疼我的一个小时。
尴尬了 和丈母娘的秘密一屋人都知道了...
虽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很喜欢,但这部片子喜欢不起来。纯靠对话和演员表演推动情节,但是还是时不时觉得无聊、夸张、扯淡。唯一的收获算是从片子中看到了一些国外的文化和真实的观点,原来法国人那么仇视希特勒啊。好像中国人对山本五十六什么的也没这么不可触及把。
为什么你们这么喜欢看一群法国人吵架,声音还特大。看的我都神经疲劳了
2020.034 起名风波(法)推荐指数:两颗星。法国幽默还是有些,,,冷漠。几个人在一个屋子,围绕一个起名,讲了一个半小时,就名字听着像“希特勒”就有十几分钟,不温不火。到最后,一转折,男的在老婆面前承认喜欢自己的丈母娘,你说搞笑不。总体来说,很单调的。看了几部法国电影,他们很喜欢红酒,而且去串门也会带瓶红酒,见面会贴面礼,看电影有时候也会感受一种文化,挺好。
可笑死我了,室内吵架戏很少有写的这么好玩的,知识分子、商业寡头、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哲学伦理阶级的各种看法以及互相在彼此眼中的身份形象,可能算是一个当时的法国人民小缩影,但问题在于,主体讨论之中女性退居一旁,到最后家庭主妇站出来大控诉,突然之前所有形而上的讨论都变得可笑,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矛盾才是最实际的,十年前与十年后,欧洲旧世界依然保守。
160906,6.0分。相同类型的看过几部了,这部只能说一般。
活脱脱一个法国版《杀戮》。只不过这部更喜剧一些。也是蛮用心蛮有趣的。针锋相对的种种交锋让角色性格十分突出,比《杀戮》多一人,关系也更复杂更有趣。独具匠心的片尾设计简直不能再萌再可爱!很喜欢这种室内嘴炮剧。
Pourtant la vie reprit son cours.
不懂法语失去很多乐趣,笑点都是有门槛的……
根本比不上杀戮,另辩论的主体选的不如杀戮
再次感叹 场景越局限 剧本越牛逼
★★★☆
超级精彩,法国版《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