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凭借电影《狗牙》(Dogtooth, 2009)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狗牙》中,导演建立了一个与外界彻底隔绝的极端集权家庭,一对父母通过绝对的权威和对语言的颠覆彻底控制着他们三个孩子的思想。
在兰斯莫斯2015年的新片《龙虾》中,他又将另一个“主义”推至极致——乌托邦。
他再一次了建立一个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却又何其相似的世界。
这里的制度要求:人人应该有伴侣,人人应该幸福快乐地生活。
所有不满足这个生存标准的人们是无权生活在城市中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伴随着一个出处不详的女声画外音,她向观众们解释着正在发生的一切。
男主角David (Colin Farrell饰演)是一个中年发福的建筑设计师,他原本和妻子一同生活在城市中。
在这个阴沉的城市里,面无表情就是人们的表情,波澜不惊就是他们的情感,只有拥有伴侣才能被算作一个正常的人,才有资格在城市间行走。
在和妻子离婚后,David被大巴车接到了位于郊外的一处高级酒店。
这个酒店专为患“单身病”的成年人士而设,目的是让这些“不正常”的成年人在为期45天的治疗内遇到新伴侣、坠入爱河,并最终以“正常人”的形式返回城市。
没能成功找到伴侣的,将被变成动物,流放到大自然中。
离异后,David顺理成章地被扭送到了这家酒店。
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一只狗——他昔日的哥哥,因为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伴侣而被变成了一只狗。
在这样一个极其压抑、沉闷的封闭空间里,住客们,或者说是患者们,被没收一切私人用品、被要求穿着酒店派发的统一服装。
每一对新结合的伴侣都必须说出他们互相吸引的理由,比如俩个人都经常流鼻血。
不仅如此,酒店工作人员还会对住客们定期进行 “爱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情景剧向住客们灌输没有伴侣的可怕之处:男人独自吃饭被噎到,由于没有女人的及时抢救,死了;女人独自走在街上,由于没有男人的陪伴,被强奸了。
同时,医院女服务员每天都为每一位单身男士模拟性交,以便让他们感受到有伴侣的性生活是多么美好。
当电影第一次展现酒店住客们被送往森林的场景时,观众们并没有被交代更多的背景,而是被生硬地从本片中少见的大量暖色铺盖舞会场景中抽离出来,又立刻被置入昏暗的充斥着冰冷空气的巴士车厢。
住客们身上穿的还是舞会上统一的花裙子和衬衫,却手擎猎枪,一个个表情冷漠,鲜有人说话。
此时观众们不禁要问: 这些人要去哪里?
是演习还是外出打猎?
为什么拿着猎枪的他们毫不惊慌?
接着,伴着一长串慢镜头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真相揭晓:这些人穿梭在森林间,将猎枪的瞄准了他们的同类——人。
成功杀死一个人类,便可换取在酒店逗留的更多时间,也就是更多的作为人类生存下去的可能。
于是刚才还坐在同一个车厢里沉默不语的人们,此时却变成了敌人。
所有这些规则、“爱的教育”甚至狩猎活动之所以如此理所应当的存在,是因为人们默认了这样一个前提:人与人之间并无二致,人性本身也没有任何独特、 宝贵之处。
正因为这样的规则被推至极致,才没有人在参与狩猎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或愧疚。
当所有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都被统统抛弃,去定义它到底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便已失去了意义。
影片中, 人类的一项特权就是可以任意选择死后被转化为的动物。
狗、兔子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马和骆驼则相对少见。
享受着尚存的这一点点自由,男主角David选择成为一只龙虾。
原因是龙虾对伴侣忠诚,坚持一夫一妻,并且能活一百多年,并且他还喜爱海洋。
诚如酒店经理所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选择。
就像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象的消失》中庞大、行动缓慢的大象注定与这个飞速前进的世界格格不入,想变成龙虾的David注定成为了这个扭曲世界的局外人,一个孤独的逃逸者。
在自己的哥哥——那只狗——被自己的配对伴侣杀害后,David成为了这个酒店的叛逃者。
他逃离了酒店,加入了隐匿在森林中的“孤独者”(the loners) 。
孤独者们定期假装伴侣进入城市采购、探亲,他们的女首领(Léa Seydoux饰演)严禁成员间产生任何暧昧或伴侣关系。
然而龙虾终归是不属于森林的。
在团队活动中,David爱上了另一位孤独者 (Rachel Weisz饰演),也就是一直作为叙事者的画外音的女主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双近视眼。
尽管一再隐藏,他们的恋情还是被孤独者的首领察觉。
作为惩罚,近视女被首领夺去了视力 。
愤怒的David进而杀死了孤独者首领,并带着伴侣逃离了森林和孤独者们,以一对“非法”伴侣的身份试图再次回归城市。
然而此时的他们,被单身病治疗酒店追杀,叛变了孤独者团体,更不属于合法的城市居民。
David和他失明的伴侣在旷远群山和无尽的公路的陪衬下,蜷缩着渺小的身躯,逃逸在这个世界的边缘。
伴侣失明后,他们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原本联系着他和伴侣的唯一纽带——近视——不复存在,理论上讲,这两人失去了作为彼此伴侣的动机。
伴侣要求David也戳瞎双眼与之作伴,再次成为名符其实的一对。
在电影的结尾处,David独自咬着纸巾,对着一把餐刀,久久不忍下手。
孤独的逃逸者是选择独自孤独,还是放弃光明与伴侣相互取暖,他或他们最后又是否能在城市苟且偷生?
在结尾处清冷的画面中,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既没有批判婚姻制度本身,也没有赞扬森林里标新立异的独身主义。
用兰斯莫斯自己的话说,他在本片中首要表现的主题就是爱:真爱是否存在,人们又该如何找到真爱。
通过对爱、伴侣关系和孤独的探讨,兰斯莫斯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畸形的社会规则,和试图塑造千篇一律的单调人类的体制——如果他们尚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话。
从被规定相爱的时间到被规定什么样的两个人才可以相爱,他们已经被太多太多的规则而束缚、扭曲。
也许表面上,这种极端的情况并不常见,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惯例、制度中,这种企图将个性统一化、同一化的洗脑从未离我们远去。
与导演六前的作品《狗牙》相比,《龙虾》少了些敏锐,也少了些微妙的情感上的参与。
虽然这部电影依然有着导演标志性的黑色、荒诞的幽默,但它对于现实的讽刺更多的是靠一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比如办理酒店入住时,工作人员表示性取向一栏没有“双性恋”这一选项,只是因为系统坏了一直没修好;比如酒店经理表示如果一对配对成功的伴侣若感情不和,酒店可以给他们派发一个小孩,“这通常很有帮助”。
这样的讽刺虽然直白易懂,但除了博得观众一笑外,明显力度不足,反而使影片显得有些松散。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以反乌托邦为题材的电影,《龙虾》在叙事、场面调度、背景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胜于同题材的电影。
通过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慢镜头的穿插,兰斯莫斯把一种格式化的沉闷世界与荒诞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戏剧性结合在了一起。
就这点而言,我不得不在文章最后提及这部影片最开头的部分——一个身份不明的女士在一个阴冷的下雨天开车经过一片乡村,她突然停车,下车射杀了一头正在路边吃草的驴。
这一举动突如其来,然后她便若无其事地转身离开——继而片头出现。
虽然在接下来的整部影片中,这个段落再也没有被提及,但这短短几十秒的憋闷而荒唐的镜头却成了整部影片气氛的缩影。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
“你有没有想好如果配对失败,想要变成什么动物?
作为动物,你将第二次获得寻找配偶的机会,所以请慎重选择,因为一匹狼和一只企鹅,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的。
”“龙虾。
”“龙虾?
”“龙虾可以活100年之久,一直保持性能力,浑身流淌着贵族的蓝血,而且我也喜欢海。
”听完大卫的阐述,旅馆经理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非常好,龙虾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大家总是下意识地想到狗,所以这世界上才有那么多狗。
”在电影《龙虾》的世界里,单身等同犯罪。
一个成年人因为离异或丧偶而回复孤单的时刻,也是他的生活如临大敌的时刻。
中年建筑师大卫的这一天到来得波澜不惊。
他的妻子跟别的男人跑了,他只是古怪而可怜地追问前妻:那个男人戴框架眼镜还是无边眼镜?
一个女声平静地向我们诉说所有的事情:大卫换上了最舒适的那双棕色皮鞋,牵着他的哥哥变成的狗,来到了旅馆。
在前台,他的衣服被收走,脱到只剩下一条内裤,露出中年男人特有的肚腩。
他被告知不提供44码半的鞋子,他只能在44码抑或45码中二选一。
前台的女孩并不记得他那个配对失败的哥哥。
45岁、金色头发、半秃——这几个平淡的词将一个生命笼统概括。
此刻记得这个生命的,似乎也只有他这个弟弟而已了。
在这个有如治疗所的旅馆里,所有如临大敌的单身者拥有45天。
在这段时间里,单身者可以游泳、跳舞、散步,同时寻找可以配对的对象。
时限到来还没有配对成功的单身者,会被变成动物,丧失为人资格。
当然,他们也被提供了一种延长失效的方法:组队前往丛林中用麻醉枪捕猎丛林中游击的单身者,每成功捕猎一名单身者,时限可以延长一天。
房间里的报时闹钟、捕猎带来的身体疼痛,带有侮辱意味的性安慰,窗外新增的动物和猎物,看起来弱智极了的教育课程……每一项事物都在提醒旅馆里的人,赶紧结束单身吧。
大卫在旅馆里碰到了几个单身的人:两个男人,一个跛脚一个大舌头;两个总是形影不离的女孩,一个总流鼻血,一个有一头柔亮的金发;一个短发的铁石心肠的女人,保持了狩猎女子记录;一个善良的中年妇女,似乎拥有比其他人更急迫的配对渴望。
在这些茫然的单身者中,大卫似乎是最镇定的一个。
似乎因为他早早想好了自己想变成的动物。
直到他被跛脚男人提醒一个事实:除了如贵族般在海里畅游百年,龙虾的下场更可能是被人类煮熟吃掉。
“我问你,下面哪一种情况最糟糕:一,被人在丛林里追捕;二,被人煮熟吃掉;三,偶尔流个鼻血。
”跛脚男人选择了第三种,他装成一个总流鼻血的男孩,和那个总流鼻血的女孩在一起。
“假装无情总比假装有情更容易吧。
”大卫这样想着,伪装成冷酷无情的样子,和铁石心肠的短发女人组成了联盟。
在“哥哥”(也就是那只狗)被女人杀死的早上,伪装彻底失败,联盟也正式破裂。
大卫将女人送进了变形室变成动物,而自己逃向丛林,成为了单身游击者中的一员。
《龙虾》在戛纳影展火了后,西方媒体给的关键词大抵是反乌托邦、荒诞喜剧;在英国,媒体除了将《龙虾》与深作欣二的《大逃杀》(高中生无理由杀戮)或者1976年的科幻电影《逃离地下天堂》(23世纪每个年届30的人都要经历生存考验)相提并论,还关心科林法内尔如何突破自己充满荷尔蒙的既定形象、第一次变身成懦弱的中产阶级。
而在台湾,这部电影的译名叫作“单身动物园”,在华语地区,电影全部的宣传点大抵都是四个字:单身有罪。
虽然对单身者施加压力的故事在东西方都上演,但在中国,这种压力还是要格外大些吧。
“单身有罪”真的是《龙虾》想说的全部吗?
当然不是。
强迫单身者45天速配的旅馆自然不乏非人道之举,旅馆外的单身丛林也并不是世外桃源。
这里执行着与正常社会截然相反的规则,互相爱恋、调情、挑逗皆不被允许,否则会被处刑。
剐肉刺瞎的血淋淋与原始,比起旅馆有过之而无不及。
片中牵着一头猪的蕾雅·赛杜以“单身者领袖”的形象出现,却处处让人嗅到导演借此讽刺所谓革命者的信息。
他们既没有彻底推翻社会秩序的清晰图景,又碍于情面要对家人维持“正常生活”的假象,只是徒有远比社会统治者更狡黠、更凶残的手段,和更易妒的心机、更铁石的心肠。
除了蕾雅·赛杜代表的革命者,大卫所代表的中产阶级也没能在讽刺中幸免于难,他们热爱海岛、体面、墨守陈规也最是懦弱。
导演讽刺这个社会强加给单身者的压力,也讽刺婚姻制度(如果感情出现问题,旅馆会给情侣分配孩子,孩子通常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他更讽刺现代社会解决感情问题的相亲网站。
流鼻血的要配另一个流鼻血的,冷酷无情的要配另一个没心肝的,研究社会学的和另一个研究社会学的才完美……在虚拟的极端社会中,却用前现代的简单配对方法匹配,不难发现那些依靠简单规则计算“条件”的网络多么可笑。
兰斯莫斯之前的片子很多都让我觉得寂静难耐。
而这一次却用了很多非常棒的配乐。
片中大卫唯一不中产阶级的地方,就是他在遇见命中注定的爱人之后,不断哼唱Nick Cave著名的哥特爱情歌谣《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Do you know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So sweet and scarlet and free.写满了爱情、血腥和死亡的跑调的歌词从大卫的口中唱出,比捕杀场面搭配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看起来更不协调。
然而这更像是揭露真相的字句:真爱从来不依循规则,也不在规定的时刻将临。
当然,前提是你相信还有真爱那回事。
当枪口对准太阳穴的时候,14/15的爱,也许也无限接近于0。
也是有早早死心的人。
比如那个金色头发的美女。
她性格拧巴,不可爱,却也选择不妥协、不改变。
在时限将尽的时候,她甩了伪善的朋友一个耳光,然后独自观赏一部电影,在第二天早晨变成一匹小马驹。
像是整部压抑电影里最决绝的人。
《龙虾》是希腊导演Yorgos Lanthimos的首部英语电影,用一种荒诞故事的讲述手法,反映生活和爱情的现状。
故事发生在城郊的一个度假酒店,入住的单身客人只有一个目标:竭尽全力找到另一半。
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如果在45天内无法脱单,就要变成一种自己选择的动物。
男主角选择成为一只龙虾,不仅出于对大海的爱,还因为流淌着蓝色的高贵血液的龙虾活得久且终身可繁殖。
酒店中有很多奇怪的规定:1.禁止自慰,但每天有酒店服务生来挑逗你2.禁止吸烟,因为在接吻时会有难闻的味道3.一些设施只对couple开放,比如网球和壁球,单身者只能玩高尔夫这样的单人运动4.不时安排表现『单身悲惨,couple无限好』的样板戏表演5.所有住客可以通过捕猎逃离旅店的人——单身主义者——来延长自己住在酒店的时间男主角这样评论这一切:『That’s Awful. Just awful.』在这个架空的世界里,相爱的前提是相同。
瘸子的老婆也是瘸子,贪婪的人爱上贪婪的人,近视眼爱上近视眼。
人们为了找到另一半,不择手段,甚至伪装与对方相似的地方。
一个瘸子男人为了跟一位爱流鼻血的女士配对,天天用撞鼻子和刀捅鼻子的方法来伪装流鼻血的假象。
他说,比起单身的痛苦,每天流点儿血真不算什么。
电影里的世界也是一个看脸的世界,长相丑陋的人永无翻身之日。
在一次捕猎的路上,一位已经过了最美年华的中年女人对男主角说,我爱口交,你可以射在我的嘴里,像报菜单一样列举了一堆99%直男无比向往的情节。
但没有人想与她交谈,也没有人想与她交配。
受不了孤单的女人最后跳楼自尽。
孤芳自赏、眼界太高的人也会落单。
一名金发女子虽风华正茂,却找不到与自己一样拥有完美头发的异性,于是谁都看不上。
在变身为动物的最后一天,她选择看自己喜欢的一部电影独自度过。
第二天,她变成了一匹有着金色鬃毛的美丽矮种马。
男主角相信,假装没有感情比假装有感情容易。
所以他扮演成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接近酒店中一位铁石心肠的女人。
当他们进入情侣试用期时,这个女人居然杀死了男主角的哥哥(一只狗)。
男主角哭了,女人无法忍受基于谎言的关系,要去告发男主角。
受不了酒店规则的男主角,逃离到森林里加入了『单身主义』的行列。
这里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禁止恋爱。
但男主角却与另一位单身者相恋了……这部电影的妙处在于,一边影射和讽刺浪漫爱情的荒诞和社会架构性,一边描绘真实淳朴的爱情。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选择追求一个人,决定跟另一个人结为伴侣,究竟是出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还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对ta的欣赏?
是对安全感的需要,对孤独的恐惧,还是享受与ta在一起的幸福感?
是有意识的算计,还是本能的向往去接近?
越老越孤独,越成熟越无力去爱。
当一个人慢慢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学会权衡利弊,就很难再毫无保留、无私而纯洁的爱上另一个人,但也越来越能区分性与爱的区别。
比如性是通过他人取悦自己,而爱是用自己取悦他人。
性是一种交易,爱讲究付出。
性是对愉悦和快乐的追求,爱是在艰难的路上结伴打怪。
性是需节制的欲望、可控制的行为,而爱是无法节制的欲望、不可控制的行为。
或者,就是『need』和『want』的区别。
希望你不要太贪心。
影片风格从《狗牙》萌芽,到《龙虾》生根。
片子的讲述方法是把男和女、人和人之间,打了无数比方。
用傻到实验戏剧的表演和表现方式,来刺激观众回忆自己身边的虚情假意。
爱情,那么普世;婚姻,如此僵固。
造物主当初使了个绊子,让人类迷茫感情,迷恋感觉。
眼神骗不了对方,遂抠掉得了。
最后一场,配个解说词其实就是“爱情是盲目的”,导演口吃,安排成两人都瞎了,处理得当,实为劣作。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如果一个故事让你若有所思,往往是因为那比喻精准地反映了真实。
该片导演称电影的本质是向社会提问,引发人们的思考。
他也正是将现实中扭曲的社会现象挑选出来,放大,重组,再具象变成寓言式的故事呈现给观众,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切中要害,逻辑清晰,娓娓道来。
在《龙虾》这部影片里,导演对故事的时代背景并没有采用区别化的影像处理,使得电影世界看上去与真实世界并无差别,虚幻与现实始终紧密衔接,揭露着同一种荒诞。
在此片的设定中,幸福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必须成双成对。
婚姻上升到了国家管控的层面,单身有罪也被认定为真正的违法行为,连单独出门都要随时接受警察的检查与盘问。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变成单身,就会被遣送到单身酒店集中治疗,45天内不能成功配对的人,将会剥夺做人的权利,变成一种指定的动物。
如片名所示,影片讲的正是主人公大卫由人变成龙虾的故事。
(一)非开放式结局导演虽然给出开放式结局的假象,但整部电影的内在逻辑都指向了唯一的结局:女主装瞎试探爱情,男主真的戳瞎了自己,两人结合,但随后女主装瞎被拆穿,共同点消失,关系破裂,男主最终还是变成了龙虾。
首先从各角色行为逻辑的一致性考虑,独身阵营女首领打击婚姻阵营的方式并非杀戮,而是戳穿爱情假象,破坏夫妻关系,同时证明独身主义阵营价值观的绝对正确。
所以她活埋男主其实是检验,期间男主非常顺从,并未表现出任何反抗的意思,但他并没有死,这说明他通过了考验。
此后女首领震惊又失神的表情特写镜头,也说明了男主愿为爱情付出生命。
为爱不惜生命的人又怎会吝惜一双眼睛呢?
整部电影男主一直对女主都是真情流露,导演将男主吃醋的程度做了细致的展现(哈哈哈哈,我扶墙笑一会儿再接着说)。
女主失明后,男主依旧悉心陪伴,谎称网球就是猕猴桃这种善意的谎言更表达出他对女主的心意。
他一直苦于找不到共同点,纠结了好几天后决定戳瞎自己眼睛,制造一个共同点。
注意,戳瞎双眼是男主主动提议的,并没有人强迫他。
而电影结尾镜头的黑屏,暗示男主已瞎。
再说女主,误以为自己失明后,她对首领吼道“为什么弄瞎我,而不是他?
”这一点足以证明女主对男主的情感不足以上升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她有充分的可能和动机选择试探男主。
此外,女主在刺杀女首领失败后,女首领提议带她回森林,期间她会和女主说什么,大家自己脑补。
影片结尾女主自然地向服务生道谢,以及望向窗外的镜头证明了当时她已恢复视力。
真爱凤毛麟角,她如此幸运,却依然摆脱不掉渴望检验爱情的强烈欲望。
然而,牺牲掉爱人以满足自我虚妄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呢?
影片中唯一经受住生死考验的爱情,最终被荒谬的试探彻底辜负。
影片结尾黑暗中响起一片掌声,证明两人结合,而随后的海浪声,证明女主装瞎被识破,共同点消失,男主最终还是变成了龙虾,也许正如他最初所愿,在大海中自由、高贵、孤独地生活了百年。
(二)导演的提问关于人性与爱情的解读,本片导演拿捏的力道与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极为相似。
爱情本是奢侈品,我们往往爱自己胜过爱爱情。
人性自有其黑暗,也有其温情的一面,人性本身并不可耻,无需粉饰,正视即可,我们也始终都被赋予选择的权利。
我个人并未感觉此片黑暗,黑色幽默与暴力冷峻的风格其实都是为了更好构建主题,更好地激发观众去思考。
导演并没有否定婚姻制度,也没有为独身主义摇旗呐喊,而只是将两种观念的冲突具象为敌对的阵营,更强烈、更清晰地表达。
导演真正批判的是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讽刺的是对幸福标准的固化、唯一化,揭露的是多数对少数毫无道理的摧残。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它唯一么?
爱情是什么?
人性的真实是怎样的?
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什么?
如果人丧失自由意志,被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人和动物还有差别么?
…导演一句句在追问,只是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我们也无需趋同。
在反乌托邦的不久的未来,根据城镇的规定,单身的人必须要被逮捕并移送到酒店内。
在那里,他们必须要在45天之内找到一个匹配的伴侣。
如果失败了,那么他们将被转化为他们选择想要转化成的动物,并被释放到森林中。
一个绝望的男人大卫从酒店逃去了森林,来到了孤独者居住的地方,在那里,他恋爱了,但却又违反了孤独者的规则!
这啥反乌托邦啊,里面的制度没有人性。
酒店内,他们要有相同的“疾病”就可以结合,比如那两个都会流鼻血的!
他们要不断的“捕杀”孤独者,多捕一个他们在酒店就能多呆一天,就多一天找到自己的伴侣。
大卫的“兄弟”被杀,他把那女的变成动物,逃出了酒店,确奔向了另一个群体~孤独者,这里制度就更没人性了,不能谈恋爱,连接吻都要被割唇!
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考验酒店的情侣!
在这里大卫找到了他的真爱,但是他们逃离森林的计划被领导者知道了,女方的眼睛被弄瞎了,他们没有了相同的“近视眼”,但是在大卫的策划下,他们成功逃离了孤独者,为了能够有相同的特征,大卫用刀刺瞎了眼睛👀👀!
其实没大看懂这片子要表达个啥!
既然有相同的“近视眼”他们为啥不回酒店?
这不符合酒店的规则吗?
【我是专门来研究结局的】这部电影刷了两遍后,从头看到尾,字幕都看完,得出来的结局是这样的:1.单身领袖没有弄瞎女主。
2.男主是爱着女主的。
3.男主最后还是变成了龙虾。
1.单身领袖没有弄瞎女主。
相反的,单身首领真的带她去治好了近视,为的只是要证明“这世上并没有真爱”一言论。
看她带队去游艇拆散情侣用空枪就知道,她享受的是让情侣们心死而不是人死。
显然,情侣们经历从15天酒店共住,再到15天游轮结束,就可以去大城市生活了。
这游轮15天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结婚仪式,前15天只是恋爱的缩影,一般为求生存而组队的大约在前15天不用单身领袖出手就已经散了(可参照男主与冷血女),那么一定是双方有一方发生了爱慕或者说产生了好感才走到第二个15天。
单身领袖是一个不相信真爱存在的人,她热衷于让相爱的人直面考验,让产生好感的一方看到另一方的自私而死心。
在爱情当中,最让人绝望的不过是你最爱的他爱自己多于爱你,这比杀掉你更难过不是吗?
单身领袖就是制造了这么一个谎言,让女主相信她真瞎了。
所以这和在游艇上绑住那个妇人,置她于危难之中,让那大叔考虑选自己活还是大妈活是一样的。
女主瞎了让男主考虑还要不要一起逃出去,还要陪着瞎,就是还要不要爱下去这个问题。
女主以为自己瞎的时候还说,为什么弄瞎我,你本可以弄瞎他的。
(这一句非常关键,这说明女主还是更爱她自己,也或者说她宁可对方收到伤害也不要自己被伤害)。
其实单身领袖只是给她一次看清结果的机会好吗……于是女主开始还以为自己真瞎了,告诉男主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了吧唧吧唧吧唧吧唧,还抱怨了你都越来越少找我玩了吧啦吧啦……男主一开始还安慰着别哭,眼睛更痛,然后发现自己还是爱她的,在一直想找共同点,心里还想着初见她的情景,一直想办法在一起。
其实女主摘下墨镜的时候就能看到东西了,她继续演下去也是为了看男主真心,也就是说肯付出到什么程度。
在小餐馆她两次看侍应眼神就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假装的是瞎的,看的只是一个方向。
第二次侍应倒水她是看着侍应眼睛说谢谢,准确地目送侍应离开的,然后还看了一下外面的风景。
这告诉了观众,她是假瞎!!!
2.男主是爱着女主的。
男主看到其他男人给女主打野兔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差问一句:你让别人给你打野兔,是不是不爱我了??
你要什么你和我说啊,我弄给你!!
然后激动地去检查人家无辜男眼睛是不是近视,因为如果近视就可能是情敌了啊。
看他那个激动,人家说不近视都不信,简直就差把人家眼珠挖下来了!
(吐槽一下设定,难道不能有其他相同之处吗,比如大家有有头发啊有手脚啊不行吗😂)然后前面第一部分我也说了他是爱女主的。
虽然开始他是为了活下去而急着找人配对,不过后面也真是爱上了女主,他也是个有感情的人。
还要提一下的是,女主也是有点心机的啊,明明和男主有点意思还要无辜男打难打的野兔给她(里面说了野兔很难打)。
还有一句:你为什么弄瞎我,你本可以弄瞎他的。
这么一句话,怎么也看出她并不是那种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啊。
可是男主好歹也愿意为了她而自戳双眼。
3.男主最后还是变成了龙虾。
大家都以为是开放式结局,其实不是的,音乐完了有一段鼓掌。
男主是爱着女主的,并且真的自戳了双眼,这段鼓掌正是男主瞎了后,回到了酒店大家恭喜他们的祝福。
而黑色的屏幕正是瞎了后视觉的变化,黑漆漆什么也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说男主最后还是变成了龙虾,是因为掌声过后,就是插播上无尽的海浪声。
显然,女主假瞎被揭穿了,她的谎言被男主知道了。
而且两人的共同点没有了。
按照规则,他们会被变成动物。
还记得要变成特征相像的动物吗?
据说龙虾的视力不好,再结合他会游泳等等特征,所以他瞎了后变成了龙虾。
不说了,我要赶着找对象了,单身真成狗了好可怕。
(以上为本人的观后感,不喜勿喷。
)
在看了这部片子的简介之后就抱着很大的期望到处找资源,因为太爱这种开到宇宙的脑洞,看完之后真的一点没让我失望。
原以为看完片子之后自己会很激动地表达或者反馈,但是随着结尾略有阴郁风格的音乐流过,还有如此开放式的结局,我竟然无言了,就任凭自己沉浸在那种压抑的情绪里,不是被片子渲染的难过,而是莫名的宁静和安然。
龙虾这个词最先被提出是男主被问到45天后若没有找到伴侣要变成哪种动物时的回答,男主选择龙虾的理由看似随意和荒诞不经,但是我却觉得大有深意。
男主提到选择龙虾的原因是龙虾可以活100多年,体内流着贵族一般的蓝血,终生保持生育的能力,而且男主非常喜欢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将男主看成是整个片子灵魂内容转达的灵魂人物,男主所回答的选择龙虾的理由,恰恰也是表达整部片子的钥匙。
龙虾长寿,在海里游荡,尊贵的蓝血,象征着男主渴望真正的自由,惧怕死去,在被变成动物后还想拥有的那一点体面和尊严。
龙虾这个意象同时也体现着人性的弱点,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面对的无法抗拒的人事太多,人们一面像龙虾一样渴望在海里自由自在同时又不敢甚至是不愿为这种自由有所付出,人们惧怕死亡,人们惧怕自己肉体所受的伤害,所以不停的妥协不停的自我催眠,让自己假装处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幸福之中。
这样看来龙虾无疑是最适合表达人们这种情感状态的意象。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饶有趣味的点在于,无论是在酒店里还是在丛林中,人们似乎都不吝啬于拥抱,而拥抱这个状态恰恰又很像龙虾在张合它们的双钳。
就像是这部片子的宣传海报和封面,是否意味着,在未来乌托邦世界中的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无论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归根结底他们都是笨拙的。
用笨拙的方法相爱,相离,相拥,相弃,好似龙虾在挥舞它那笨拙的双钳,毫无温柔可言。
最后,龙虾是蓝血,和人类血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异类和冷血。
在片中所述的未来世界里的人们,不正是一个个看似正常和温情,但实际上冷血又孤独的个体么。
结局是耐人寻味的,有很多细节又很有深意。
我更倾向于女主没瞎,男主离开 这个结局。
首先女主的眼睛是被林中首领带去找医生做的,那说明主导女主眼睛出现问题的主导者是林中女首领,且不论女主的眼睛究竟只是被做了近视手术还是真的被弄瞎,因为就算是做近视眼手术,眼睛上也必然会包扎白布有一段时间无法看东西。
这里就有了悬念,但是让我肯定女主没瞎的原因是,林中女首领在酒店经理夫妇房内的所作所为,林中女首领进入酒店经理夫妇房间内并不是立刻将二人杀死,也就是并没有立刻将与她所代表和带领的孤游者一派的对立者和其体制打倒推翻,而是用一把没有子弹的枪来试探来证明酒店经理夫妇之间感情的忠贞程度,之后就离开了,说明林中女首领的热衷于两个字:证明。
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证明自己所代表和领导的孤游者是正确的,证明在那个乌托邦的世界以个体形式存在是优于以couple形式存在的,证明爱情是虚伪的坏的不好的,以此来安慰自己或者安慰那个选择成为孤游者的自己。
从火吻之刑和片中提到的血交之刑可见一斑,刑罚虽然严重但却并未直接大开杀戒将陷入“爱情” 的男女杀死。
所以当她发现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带女主去做“近视眼手术”,有很大的可能也是林中女首领又一次“证明”的过程。
她希望通过给女主做近视眼手术消除女主与男主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让他们分裂,不再在一起,同时使女主在近视眼手术恢复期间(也就是女主真正类似盲人的期间)自觉的感受到男主面对她瞎了之后的态度和感情的转变。
无疑这个转变是存在的,男主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多的耐心和热情,可能这个阶段男女主的“爱情”已然不存在了,维持这段关系的只有男主的一种所谓“责任心”和反抗这个世界的反叛心理。
所以可能女主被迫做近视眼手术之后对这个“证明过程”是拒绝的,但是随着她眼睛的康复,随着男主的细枝末节的态度的转变情感的消减,女主开始自觉的加入了这个“证明过程”。
继续装盲来测试男主是否真的愿意牺牲自己来创造出一个属于他们两个的“共同点”,男主拿着刀子离开之后,在洗手间内不停的犹豫就是人性的本质面,在未来乌托邦的世界,与死亡相比爱情渺小的不值一提,哪怕不是死亡,哪怕只是戳瞎双眼为自己的爱情营造一个共同点,男主都没有这个勇气,人们都对爱情没有这个勇气和信心。
回到女主独自在餐厅坐着的画面,男服务员来为她加水,女主的整个状态动作和神情都在陈述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她没瞎,她是可以看见的。
因为男主不在场,所以女主可以不用继续伪装。
她看见了男主的离开,也看见了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她完成了证明,不仅是林中女首领参与的证明,也是女主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她自己的所谓”爱情“的一个证明:爱情是虚伪的,于个人利益而言是不堪一击的。
最后的女主怔怔的望向窗外,看着街景,也看着这个冷酷世界每一个游离的所谓个体。
这个片子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说明着爱情的虚妄,廉价和辛苦。
人们为了组成couple是辛苦的,要不停的牺牲和寻找所谓的共同点,要不停的伤害自己肉体或心灵来维持couple的状态,人们为了达到”看上去的幸福“而假装幸福,人们要假装爱情是必需的,人们要无限抬高爱情的价值和地位,尽管有些所谓爱情根本就不是爱情,爱情廉价到人们需要假装,真的是又讽刺又可悲。
多少个“非你不可”在酒店经理夫妇那场闹剧下被演绎的滑稽而可笑,说着“非你不可”的同时酒店经理的丈夫对着酒店经理按下了扳机。
可以说无论是酒店中的couple和还是正在寻找伴侣的单身者,又或者是林中的自诩自由的孤游者,他们都是孤独的,深入骨髓的孤独。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龙虾》,下面请看前线找到了或找不到爱侣的男男女女们风格迥异的评价了!
George:好无聊。
Prometheus:概念给劲儿,但感觉后半段差口气。
心是孤独的猎手:世界观很可以,但是仅仅有世界观不可以。
莫扎特仑苏:这个寓言式电影的象征性在不完整的模型构想中失去了意义。
RIVER:围城式的男女关系探讨,旁白没了以后便觉无聊,结尾失控。
RyanRyqn:怪诞黑色荒诞喜剧把当代单身问题带入反乌托邦探讨,后期在冷酷中溢出一丝导演的浪漫,最后一个长镜头回甘很久。
法罗岛帝国皇后:逼婚催孕集团VS反婚反孕大军,兰斯莫斯来中国取过经吧。
神奇的设定,奇幻的分外优雅,工整严肃的画面展现了荒诞不经剧情,风格比《宠儿》更突出,不得不佩服兰斯莫斯的才华。
苍山古井空对月:前半部分在酒店的设定有点意思,男主角逃出酒店后就很无趣,好像不知道要怎么讲下去,很多情节比较莫名其妙,比如孤游者潜入酒店这一幕,既不敢杀人,挑拨离间后带来什么影响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就是设定先行,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一定要有配偶,本片也没有解释。
盆满钵满赵+:单身有罪的乌托邦设定太有趣了。
病态的世界让人产生绝望,要么崇尚单身到极端,要么崇尚伴侣到极端。
可笑的只有类似的共同点才让大家觉得对方是真爱,甚至是都经常留鼻血,都是近视眼。
最后阻止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是任何组织,是可笑的共同点的消失,婚姻爱情太可悲了。
给艾德林的诗:反乌托邦的概念先行,这套预设搭配古典乐降格视听,呈现应该本来挺有戏剧化趋向的未来搬演,也是为了适应这样的设定,前半段旁白加前后两段别扭的规则和全篇机械化的冰冷表演都在试图离间陌生化,形成一种别当真开个玩笑的效果。
典型的“风格不错,没啥深度”的电影节陪跑电影。
Hethang:尽管存在一些意味不明与无法自洽的地方,但整部电影的剧作真的高光到令人赞叹。
从熙熙攘攘的酒店到郁郁青青的森林,从将所有单身者视为低贱的人到视伴侣们为祸害的人,从男性到女性,从人类到动物,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确实一颗就算有着无数装饰却不改自私本性的心。
在欧格斯·兰斯莫斯独具个人特色的诡异画风下,这样的人性弱点被刻画得更为犀利,那些冠冕堂皇的、自恃清高的、艰难求生的、自由自在的每一个个体却都在为自己铺满鲜花的路上耗尽了精力,可结果都是你看着自己只有一时的“丰功伟绩”,最终却都像龙虾那般,被别人烧红了躯壳、剥去了外壳、贪婪地吸去每一寸鲜肉和每一滴汁液,成为了别人道路上的一块砖。
最后那把刀是否贯穿眼球依然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是要唯我独尊地活下去。
至于感情,只字不提。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人类做过很多梦,出发点都是好的。
比如幻想一个“人人都有伴侣,家家幸福美满”的和谐社会。
想来就十分诱人。
在电影《龙虾》中,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梦想,人类开启了一个“拯救单身狗”的计划。
为此,他们创办了一家酒店,专门用于收容单身者。
无论是分手、丧偶,还是剩男、剩女,一律登记在册,并被遣送到酒店。
在这里,他们将拥有45天的时间来寻找伴侣。
配对成功者,可以和恋人一起重返人类社会;而配对失败者就很悲惨了,他将被变成一只动物,放逐丛林。
“要么成双成对的为人,要么永远做一只单身狗。
”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于是,我们看到城市的街道上、灯下的房间里,总是两个人出双入对,从来没有人落单。
因为孤独的人,都被当作这个世界的耻辱,囚禁在了酒店。
那么囚禁他们的,是怎样一座酒店呢?
其实叫酒店并不准确,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批量生产情侣”的工厂。
它在传送带的这头,放入一个个单身者,再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最终输出一对对情侣,交还给社会。
而失败者则被当做残次品一样丢弃。
这座工厂没日没夜地运转着,表面温情脉脉,实则机械冰冷。
为了实现高效的生产,酒店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而标准化的本质就是“消灭个性”,使得所有人“外表一个样,心怀一个梦”。
影片通过大量细节来为我们展现了这座酒店的运作方式,俨然就是一堂生动的洗脑课。
首先,简化标准,将管理的复杂度降到最低。
比如:酒店只提供整码的鞋子,不提供半码;入住登记时,只有异性恋和同性恋的选项,没有双性恋;所有人统一着装,男人是古板的黑色西服,女人是碎花的吊带裙……一切都是清清楚楚,不允许有任何灰色地带的存在。
然后,制定纪律,规范所有人的生活。
酒店规定大家要在相同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情。
起床、吃饭、聊天、跳舞、睡觉……日复一日,一成不变。
如此简单的重复,是最能消磨心性的。
当你的身体和所有人一样机械地做着相同的动作,你的心就已经做好了听话的准备。
其次,统一思想,灌输唯一正确的观念。
说到对人思想的影响,娱乐往往是最有效的。
于是,酒店每天会安排大家看一场舞台剧,来呈现“单身的不好以及两个人的好”。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独自走在街上,会被陌生的男子骚扰,而当她和男伴在一起时,猥琐男也只得讪讪地离开;还有,一个男人在独自用餐时,可能会被食物噎 死,若有女伴相陪,则不会有这样的危险……如此荒诞滑稽的剧目,被一天天的重演。
就如同“只生一个好” 的口号一样,只要说上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再次,树立敌人,增强单身群体的凝聚力。
酒店定期会组织所有人带着猎枪进入丛林,去猎杀“孤游者”。
所谓孤游者,就是那些坚定的“单身主义者”。
而每猎杀一个孤游者,杀人者就可增加一天寻找配偶的时间。
这个逻辑很像“打土豪,分田地”,既打击了敌人,实现了“正义”,又捞到了油水。
最后,教授方法,提供实现目标的捷径。
单身者的目标是要在45天的时间内找到伴侣,过上幸福的二人生活。
那么如何寻找伴侣呢?
配对的原则很简单,即:男女之间只需拥有一个共同的生理特点。
比如:一条瘸腿,一头秀发,先天的疾病,歌唱的天赋……不管什么,只要共同拥有,便是“天生一对”的象征。
如此种种,酒店“从外到内”地改造着每个单身者,使他们心无旁骛,只求找到伴侣。
可这里面还有爱情的存在吗?
不过是一群孤单的人,在努力地想尽各种办法,好让自己不被人类社会抛弃。
于是我们看到:瘸腿的男孩约翰为了和流鼻血的女孩完成配对,每天使劲用鼻子撞墙;我们看到胖女孩为了早日找到伴侣,每天低三下四地和不同的男人搭讪;我们看到男主大卫为了和冷血女在一起,即使对方杀了自己的哥哥,也要强忍住泪水……这是何等残酷的“爱情童话”,又是何等荒谬的“天生一对”。
影片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孤游者首领与酒店夫妻管家之间的对峙。
只见孤游者首领绑架了女管家,并问男管家“你和她,谁更适合一个人生活?
”男管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
”之后他举起枪,射向自己的老婆。
空气在扣动扳机发出的清脆响声后,瞬间凝结,枪里并没有子弹。
孤游者首领在一旁冷笑着,蔑视地看着眼前这对脆弱的情侣。
而那空响的一枪,彻底拆穿了“爱情的虚伪”。
只留下苟活的男女官家,惶恐地注视着彼此。
影片的最后,男主大卫带着自己的女伴逃回到外面的世界,女伴此时已遭人陷害,双目失明,大卫面临选择,是否要刺穿自己的双眼来满足俗世对于“天生一对”的定义。
最终,影片在女孩的等待中结束了。
大卫是否会回来,再无人知晓。
这确是个两难的选择,若刺伤双眼,证明了爱情的坚定,却也输给了世俗的爱情标准,印证了洗脑的成功。
若不刺伤,安然归来,勇敢地与女伴在一起。
这似乎是种反抗,却也让人怀疑,这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可我还是希望他做出了反抗,就像片名中的龙虾,坚硬,顽强,喜新水活水,善逆流而上。
虽然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不过,还是要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