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只不过是福利游戏的启动引子廖伟棠犬儒主义者说:一个人如果30岁之前不是左翼那他就是没良心,一个人30岁之后还是左翼则是没有大脑的笨蛋。
80岁了的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就是这么一个老“笨蛋”,电影界像他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左翼议题、关注底层权益的导演,屈指可数,他以他的电影证明了良心并不取决于青春的激情,也能与老人的睿智同在。
肯洛奇的新电影《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夺得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评论界反应极端——尤其是在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个小清新网站上,某些自命不凡的青年“影评人”纷纷给予负评,讥讽老左翼的入世,并哀叹金棕榈已死。
这也算是一部左翼电影在今天的正常宿命了。
然而这部电影的成熟之处正在于它超越传统左翼电影的黑白分明。
艺术创作中的人性论与阶级论,存在寓言与意识形态宣言,总是不能决然分清的——《我是布莱克》选择了让这些成分在一部张力饱满的现实主义叙事片里并存,既是导演的艺术经验老道,也是他对人世的体验浸淫得深的结果。
这种智慧也许开始时与左翼的批判精神有关,收结处却关乎对存在价值的论证。
《我是布莱克》的故事以平凡承载巨大的悲剧,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部卡夫卡《审判》的当代版本,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更刻骨的一部《老人与海》。
事实上,这位身陷困境还想着帮人的老木匠丹尼尔.布莱克,用北岛的诗形容的话,就这一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就像他的遗书所宣称的:“我 ,一个公民,不比谁更高贵,也不比谁低贱。
”可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善良的汉子,在一种貌似高级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中,陷入了犹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境地:鳏夫布莱克,无儿无女,一辈子靠双手干活生存,晚年发现心脏有病而不能工作。
政府派来的“专业医疗人士”狡猾地证明他尚有工作能力,导致他的残疾救济金被取消,在申请上诉期间他身无分文只能申请待业救济。
但后者需要不断去找工作,每次他找到工作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证明自己不能工作而推却,结果又导致待业救济金的失去,在重重困境中,布莱克愤而反抗,郁郁而卒。
一个一直遵循规矩的人,最终被规矩耍得团团转,只能求助原来他眼中破坏规矩的人——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China”。
“China”因为在广州混过而得名,他倒卖来自中国的水货球鞋赚钱,颇为布莱克不屑。
“China”也痛恨英国政府虚伪的福利制度,但他懂电脑帮布莱克填妥了繁复的救济申请表格——帮他在“法的门前”推近了一步。
是的,卡夫卡渊深的“法的门前”,推近一步可以说无补于事。
那个著名的寓言中,来法院办事的乡下人不得其门而入,临终前目睹守门人把门关上,他问为何一直没有他人从此门进入,守门人说此门本来就是为你而设,如今也要为你而关。
布莱克让我们体验到这样一道门就在每个人身边,福利制度的苛刻和繁琐确保了维护它的一套官僚的生存,换言之是官僚比穷人更需要福利制度,穷人只不过是这套游戏的启动引子而已。
在法的门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遵从游戏规则而苟延残喘,要么挺身一击换取尊严。
善于寻找缝隙生存的黑人和福利机构的某个善良职员,只不过是前者的润滑剂,善良的职员忧心忡忡地劝布莱克忍耐苛刻的审核,否则“我见过多少像你一样的好人,因为不配合而最终沦落街头。
”——所有的不改变都是因为被压迫者习惯了忍耐,就像雾霾的继续存在有赖于吸霾者习惯了口罩一样,电影里的西方福利制度,不过是一个更为精美的口罩而已。
但是布莱克最终维护了尊严,作为一个人而死去,不只是因为他选择了挺身一击在福利大楼墙上涂鸦控诉这样一种左翼激进行为,还在于他一直坚守自己身为公民所秉持的原则:以人性而不是以规矩为准绳去帮助他人。
正是对同样被法的大门无理推拒的单亲妈妈凯蒂一家的帮助,让布莱克确认了自身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各种部门的表格。
凯蒂一家后来也帮助布莱克,这既是朴素的无政府互助论的投射,也是对尊严的学习。
悲壮的是这一次老人与海的搏斗之中死去的是老人,即便他没有失败。
布莱克与凯蒂的小儿子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你猜死于掉下来的椰子的人多,还是死于鲨鱼的人多?
”小朋友想了好几天,直觉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死于椰子的多。
”遇见鲨鱼,这位老人尚可以搏斗,但像命运一样不可测的从天而降的椰子砸下来,你就只能认命。
椰子如此平凡又如此致命,就像布莱克死前凝视的那些面目如一的官僚一样,他无奈地顿悟:“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从社会批判意识而来,到全世界普遍的人类困境而终,编剧并没有刻意上纲上线,那样一种从容发力的电影久违了,这是戛纳赞赏它的一个理由。
另一个理由当然是欧洲普遍的价值危机、信奉已久的机制“礼崩乐坏”之时,这部电影有如一面准确的镜子予以反映。
而即使有文以载道的倾向,电影也没有放过本身作为艺术对每一细节的打磨,最令人惊叹的是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既是自己又是象征,就像那个咆哮着“It's Truth!
”的履历培训师,他既是反讽的符号也是愤怒的间接投射者。
当然,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不会拥有,我们甚至不配拥有。
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口罩的阶段呢。
原刊腾讯大家http://xw.qq.com/iphone/m/24persecond/d71e13c019d57342db713bfbd1de0318.html
在没有这场疫情之前,大多数的国人一提到欧洲,头脑里总会蹦出几个耳熟能详的词: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好、高福利、环境舒适、人民幸福.......但实际上欧洲的社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即便是没有这场疫情,我想随着更多的人走出国门,大家也能逐渐意识到,那个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田园国度,其实一直以来都仅仅存在于电影中而已。
真正的欧洲社会,陈腐、守旧、创新气氛极度匮乏;我之前听一个在英国做投资的姐姐说过一句话:你在中国,大学毕业后,会看到身边很多同学去一线城市打拼,有的也会选择创业来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这些现象,你在英国几乎是看不到的,英国的大多数学生毕业了以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尽可能的找个好工作。
就连开个便利店对于当地的毕业生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可见如今的英国是多么的让人绝望。
我们常说中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是当我们真正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这个民族已经足够的开放和包容了,我们造就的经济奇迹,真的是一损失了一代人的青春所成就的,它非常的得之不易。
而纵观欧洲社会,真如片中的剧情所描述的一般,穷人真的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对于布莱克来说,他仅仅就是想拿回属于他的权利而已,但反反复复的各种流程和手续,最终把他逼上了绝路。
而她的朋友就是因为坐公车耽误了几分钟而已,就被救济中心的人赶出了办事大厅......如果说英国的福利社会是一种骄傲的资本,那这种骄傲的背后就是踩在众多贫苦人民的脊背上虚张出来的。
整部影片虽然描写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但是导演丝毫没有让演员去刻意的卖惨,它就是平铺直叙的把布莱克前前后后去申领失业津贴的事情讲清楚,然后最终它也没有给一个完美的结局,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布莱克的死亡能不能换来制度的精进和演化?
还是说一切照旧?
我个人趋向于认为一切还会照旧进行,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血液里,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执政党。
所有执政党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然后不断的去敛财,至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水平到底如何,那好像就和上层一点关系都没有。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我们中国好。
不是鼓吹,也不是奉承,而是在我们现阶段,我们就适合这样的发展模式,我们也适合这样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至少我们的上层从来不会在重大灾难事件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抛弃他的人民。
最后在仔细的看看布莱克的临终遗言,我真的看出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同时也希望你也能读出端倪: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也不是服务用户;我不是懒人,不是小偷,也不是乞丐穷贼;我不是一串社保号码,不是屏幕上的一段数据,我按时纳税,一分不少,为此我深感自豪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对待邻里,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不接受,更不寻求施舍,我是堂堂正正的人,不是街边摇尾乞怜的狗我在此讨回本该属于我的权利,并要求你们以尊重之心待我我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可妥协.........
59岁的布莱克是一个有着40年工作经验的木工,因为身患心脏病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因此康复期间医生禁止他工作。
根据英国的政策,因病无法工作的人可以申请就业与支援津贴,但布莱克却被评估为有工作能力,不符合申领条件。
评估人员所提的问题都是关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比如能不能把手举过头顶,有没有大小便失禁等,却绝口不提布莱克心脏方面的问题。
布莱克急了,说你能不能不要问一些有的没的,我没有失能,只是心脏有问题。
评估人员仍然继续问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并告诫他这种态度会影响评估结果。
这个评估人员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政府指定的一家美国公司的所谓的医疗专家。
评估不通过虽然可以申诉,但在官僚主义作风下,布莱克迟迟等不到申诉面试,电话也永远打不通,即便打通了,得到的也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官方回复。
于是他决定尝试申请失业津贴,这是给有工作能力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设置的。
在电子化时代,失业津贴需要在网上申请。
可是像布莱克这个年纪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怎么办呢?
倒是有为残障人士准备的帮助热线,但是——电话号码只有在网上才能看到!
没办法,布莱克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他尝试着去图书馆上网填表。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表格,也初步学会了填写,但是在提交的时候却再三出现问题,不是死机就是超时,反正就是提交不了。
之前去机构申请相关津贴时,布莱克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工作人员,她不像其他人一样只知道“照章办事”、毫无人情味,所以他就去找这个工作人员帮忙填写申请表。
然而这一幕被她的上司看见了,中断了她的帮助,因为这不符合规定。
后来,在邻居小哥的帮助下,布莱克终于提交了申请表。
这张破表来来回回花了他好几天的时间。
提交之后有工作人员找到布莱克,要求他签一份协议,保证每周至少要花35个小时用来找工作,还要他准备一份简历。
像布莱克这个年纪和工作性质的人,找工作哪用什么简历啊,不就是去各个工地问一声,看人家需不需要招人吗?
但这是规定,没办法,必须准备,不但要有纸质版,还得有电子版,不会的话要去听一个就业指导的培训,而这个培训所讲的内容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并没有实际帮助。
最后布莱克自己用铅笔写了一份简历,作为木工,他喜欢用铅笔写字。
工作他也真的去找了,虽然知道这是徒劳,就算人家真的有意愿招他,他也不可能去工作,虽然内心无比想工作,否则就没钱吃饭了,又没有养老金。
当他把自己找工作的记录给工作人员看时,工作人员说我怎么知道你确实联系过人家呢?
那要怎么证明呢?
得拍照片,或者有网上记录。
这不是为难布莱克吗?
总之,他并没有申请成功。
而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卖掉一些家具来糊口。
此外,布莱克还想终止就业与支援津贴的申请,但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的工作人员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后果会很严重。
他会面临处罚,收入也会被冻结,越到后来越严重,好多人——明明并不是好吃懒做的人——最后却因此而流落街头。
布莱克的耐心终于被耗尽了,他忍无可忍,在机构的外墙上用喷漆写下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获得就业与支援津贴申诉的面试机会。
这一行为虽然获得了同为底层人员的喝彩,但布莱克却因破坏公共财物而被警察带走。
如果下次再犯,就会因有前科而获得更重的处罚。
虽然自己生活困顿,但善良的布莱克还一直帮助一个比自己更不幸的单亲母亲。
这个年轻的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本来住在伦敦,因为房子漏水导致儿子生病,她去找房东理论了几句,结果人家就把他们赶出去了。
他们在收容所住了两年,三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等着政府分配房子。
后来房子是分到了,但却在另一个城市。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她迷路了,就因为迟到了几分钟,所以并没能领上救济金。
尽管她再三解释,但“铁面无私”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对规定就是规定。
此时,她身上只剩下12块钱,孩子们第二天就要上学,家里也因为没钱交电费而停电了,屋子里很冷。
所幸她遇到了好心的布莱克,布莱克不仅给了她钱交电费,还免费帮她家里修修补补,在她出门时帮着看孩子。
她本来想的是找一份兼职,重拾课本,有了大学文凭之后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但工作并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份工作还与上学时间冲突,不得不放弃,她只能暂时在上午去酒店、咖啡店做点清洁工作,而这点钱并不足以养活三个人。
他们甚至连饭都吃不起。
作为母亲,她选择把食物留给孩子,自己挨饿。
在排了长长的队,终于领到救济食品后,她因为太饿忍不住当场开了一个罐头,狼狈地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哭。
救济物品是人们捐献的,有食品和生活物品,但并没有卫生巾。
这个母亲去超市买卫生巾,结完账后,人家却说她偷东西,保安拦着她不让出门,还威胁要报警。
她只得由着他们检查,最后发现是一场误会,但人家却没有道歉。
保安倒是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她,表示缺钱需要工作的话可以找他。
就在她因为女儿鞋子开胶和领救济食品被同学嘲笑而打电话给保安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工作是出卖肉体。
但她并没有拒绝,因为可以挣钱给孩子们买水果吃了。
单亲母亲之后的生活怎么样了,电影里并没有交代,反正到此为止他们一家的生活算是好一点了,布莱克的生活就越来越糟了。
得知布莱克的困境后,单亲母亲帮他准备材料,陪着他一起去见代理人,看起来他的申诉非常有可能成功。
大概是因为太激动,眼看就能获得政府津贴的布莱克,心脏病发猝死在了卫生间。
《我是布莱克》是一部反映英国底层民众困顿生活的影片。
本来是为穷人设置的各项津贴,却因为种种死板的规定和官僚主义作风而把穷人拒之门外,仿佛故意跟他们作对,就是不想让他们得到这笔维持生活的收入,以至于导致主角布莱克之死。
他是被这个国家杀死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第二天要不要买个蛋糕吃,因为怕发胖。
看到英国人没钱吃不饱饭,我忽然想到,如果布莱克生在中国,他还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吗?
首先,作为一个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到老了不可能一点存款都没有。
即便谈不上享受生活,起码吃饭是没问题的。
就算不够花到人离世,起码支撑几年是没问题的。
不至于一没了工作就无法生存,甚至要到卖家具的地步,仿佛是旧社会中底层人因为揭不开锅而跑当铺。
这部片子是2016年上映的,按照推算,布莱克是1957年生人。
在他生活的年代,应该是英国最好的时代。
英国虽然因为工业革命很早就成为世界强国,但一开始的经济实力并不如腐朽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即便到了一战前后,底层人民的生活其实也没比同时代的中国人民强多少。
也就是二战后依靠马歇尔计划恢复了经济,才改善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蓝领工人的工资并不比白领差,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在当时的英国过上中产的生活不难吧?
怎么还会与不爱扔垃圾的移民、遛狗任由狗随便拉屎的人住在同一片区域呢?
晚年一旦失去工作居然还要靠卖家当换钱?
难道是妻子常年生病耗光了积蓄,说好的免费医疗呢?
就算没有积蓄,也没有儿女,亲戚朋友总有吧?
借点钱暂渡难关,国内60岁就可以领养老金了呀!
这么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总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再退一步,哪怕周围没有人可以依靠,需要去申请政府相关的补贴,工作人员也会尽量给予申请人帮助。
国内不管是政府机构、医院、银行还是景点,都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人工服务。
就算必须是电子化操作,也会有人一步步指导,不存在一刀切电子化还不准工作人员给予协助的规定。
所以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不禁纳闷,国外现实中也是如此吗?
那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像布莱克这个年纪的人,国内会使用电脑的不在少数。
老年人可能很难学习新规定,一些专门化的操作不知道如何进行,但基本的电脑操作还是会的,不会连鼠标上移都不懂,还拿着鼠标往头上举。
而且在他这个收入的家庭,甚至哪怕比他低的中国人,家里买台电脑也不算稀罕,要上网根本不必去公共场所。
布莱克后来被逼得闹事,结果不但自己的正当诉求得不到回应,还为此受到了惩罚。
而在国内按闹分配的逻辑下,即便当事人无理取闹也会满足他的要求。
像这种受到了不公待遇的事如果闹到了网上,舆论也会一边倒地支持弱小的老百姓,该不安的是政府机构。
所以,英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影最后布莱克死了,朋友和邻居给他办了一场“贫民的葬礼”——上午九点的价格最便宜。
国内火葬场或者殡葬公司会分时段收费?
现实中,欧美国家的“布莱克”不在少数。
假如中国出了一个布莱克,西方的媒体肯定会抓住不放,暴露中国的“黑暗”,不得不说十分黑色幽默。
应该不会有人说,至少人家敢拍吧?
《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于2015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讲述了一个冷漠的规则之下人性缺失带来的悲凉后果的故事。
在我们的想象中,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水平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其覆盖面之广好像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不错的福利,但在这部影片中,洛奇导演用平实与克制的电影拍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持尊严、待人和善、吃苦耐劳的老人的形象,也展现了他如何一步一步被所谓的便民利民的福利制度逼入绝境。
影片情节较为清晰,围绕工作与救济两个方面展开。
老人布莱克因有心脏病,被医生要求不能工作,所以他选择了救济这条道路,可表面上光鲜亮丽的救济制度却需要提交申请表格,经历重重关卡才有可能被批准,而当一位好心人出现保证帮他渡过难关时,布莱克却心脏病发离世了。
那作为这部影片背景的英国,其福利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根据英国政府的计划,单身人士每周可领取的救济金最多只有350英镑,而夫妇或是单亲家庭,不管养育多少孩子,每周都只能领取大约500英镑的救济金。
政府希望通过改革鼓励更多人选择就业,而不是坐享福利。
英国这项改革可能使大约五万家庭受到影响,这些家庭大约每周平均减少93英镑的经济来源。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卧室税"政策。
如果福利房居住者的住宅面积超过所需,他们收到的住房救济金额将被减少。
为了继续能够得到失业救济,失业者将面临三种选择,或被安排工作,诸如清扫垃圾;或每天去就业中心寻职;或参加技能培训,例如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
按照新规定,失业者必须要留在"帮助工作"的项目中,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
那些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4个星期的福利。
再次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3个月的失业救济。
此影片一举夺得金棕榈奖,奖项公布以后,许多人表示对该导演和金棕榈奖失望,而我认为不然。
一位好的导演不仅要有展现优秀视听的能力,也要有人文关怀。
洛奇导演导演了许多部表现人民疾苦的影片,仅凭他年复一年对主题的坚持就值得观众掌声。
影片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展现完美贴合故事的主题与人物性格——镜头仿佛不存在,观众幻化为场景中的一件物品或人物,以旁观同时也融入其中的姿态直视主人公的生活,与他们一起申请表格、排队领取救济、到处找工作、经历大大小小的阻碍却无可奈何······每一处的情感表现都恰到好处,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他们的心理转折。
也许,布莱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拾荒老人,保洁阿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存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我是布莱克》敲响了警钟,尽管钟声响彻金棕榈大奖的舞台,可世界上它的声音仍然太过微弱。
“我是布莱克”也可以改成“我们都是布莱克”,老无所依、收入窘迫可以说是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状况。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已一只脚迈入老龄化社会,无儿无女,收入微薄的老人不在少数,我想,这是全国人民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社保学生更应该为此难题付出努力。
这么多年了肯·洛奇从来没变过。。。
我有一年在戛纳也看过一次他的新片全球首映,他的镜头永远对准工人阶级与底层,是世界电影里非常独特和坚守的一股力量。。。
中国,终于可以在2021年,西方世界一起共同充分直面和理解肯·洛奇电影带来的争议与创作处境的困境——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堆积相当一批被社会主流抛弃的边缘穷困人群,不只是这部分人,而是更大范围的人,如何在当下寻找自己生命的尊严与意义的问题。。。
2021年,中国终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直接面临同样的困境与议题了。。。
这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导演社会议题大大领先中国社会国情截然不同,中国眼下的内卷,正在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然后才是第二个问题,关于眼下的“大现实”,电影导演的态度是什么,所谓现实主义对于国产电影有几种姿态?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这个问题就肯·洛奇这部电影来说,跟中国就很不一样了。。。
曾经最与肯·洛奇有类似气质的中国导演是贾樟柯,但最近几年贾科长也在寻求变化,比如天注定,比如江湖儿女。。。
其他对社会大多数人的电影关照,基本还是中国传统“看戏”理念下的情节剧方向。。。
管虎之前的《民工之生存》其实有点点肯·洛奇,之后很少有。。。
关于对底层的关照,英国历来比美国影视剧都要暗黑得多,哪怕最近新片《乡下人的悲歌》我还没看,看导演我Ron Howard就知道会拍得很温情,包括最近最终季的我最爱美剧之一Shameless,也是越来越温情,干脆第11季要完结了。。。
而它翻拍自同名的英国原版,那个暗黑和狠劲儿,远远超出美剧版。。。
中国估计这几年会有大量关注大众老百姓的影视剧出现,只是看怎么避免过度温情和过于情节剧的陷阱。。。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在金鸡奖时看了《吉祥如意》当时就觉得导演一个非常预设性的两段式拍摄手法,反而让聚焦普通家庭的国产电影产生了一种罕有的情感表达,这种docu-drama和“对docu-drama的docu”两段式开放式的创作,客观上躲开了上述过度温情与过度情节剧的陷阱,很有意思。。。
同样是面对家庭与死亡两个母题,《吉祥如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方程式,其原始性的冲击力不比肯·洛奇这部电影差多少,估计争议性也是类似。。。
行吧,居然肯·洛奇和董成鹏之间,让我感受到了某种连接,也蛮神奇的😂😂😂上面这些话是因为我看到下面的帖子的感触。。。
英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无论在观影前还是观影后者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会产生与我们国家不一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甚至会扼腕叹息的故事。
布莱克就是这个背景下的极端例子。
因为是高福利国家,他们拥有政府分配的“临时救济房”(女主住的那套),即使这套房子并不算好,但也能遮风避雨。
但相对的就是为了维持这套福利制度,需要高昂的经费,光靠普通的税种是无法维持的,所以有了男主需要缴纳的“卧室税”这种让我们不能想象的税种。
它的本意是好的——有多个卧室的卧室的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为了能让穷人过得更好一些,这些条件不错的人理应帮助同一个国家住不上房子的穷人。
可是这样就极大地伤害了中产阶级。
甚至是像布莱克一样无法工作又无法领失业救济金和就业支持津贴的人。
回到影片的中心人物布莱克,他是被这套制度还惨了的人,政府福利部门把医保核定工作交给了雇佣无医疗知识的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像布莱克询问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但不具备特殊性,且不承认专业医生开出的证明,再加上核定环节复杂,没有弹性,造成问题难以解决的后果。
布莱克是个个例,但也正是因为合理的存在而告诉世人这套制度的缺陷在何处。
他们的失业津贴发给有工作能力并且努力找工作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
就业支持津贴发给经过医保核定成功的生病群体。
那布莱克呢?
他似乎是一个在制度之外的人,没有任何一条制度可以保护他。
这套制度在公平方面是做到了,但是也难有法规之外的状况,这时候他的反应就会非常慢,甚至显得不近人情了。
这是一部在高福利国家这个特定背景下才能产生的悲剧,他把人们长期追求的那种高福利、制度化的国家撕开一个口子,让我们得以一窥在这之内的悲剧。
此片平淡却不拖沓,片中角色看似不多,但却覆盖了英国社会底层百姓的三种模型。
同样面临着严酷的社会规则,黑人邻居是绝处逢生的“老鼠”,钻着市场经济的漏洞,倒卖运动鞋糊口。
凯蒂是自我牺牲的“蜡烛”,生活所迫走向卖身养家的堕落道路。
个人认为片中运动鞋这个点不是巧合,而是经过艺术设计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双鞋既能让聪明的人看到商机,发家致富;也可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穷途末路的人走向堕落。
还有一点讽刺即社会存在的价值是让社会成员有尊严地活着,但片中的所有小人物为了生存都或多或少地牺牲了一部分尊严。
每个人物又都是“性本善”的,至少他们能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但是他们为什么得不到相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认同呢?
导演或许是借着小人物的际遇来控诉社会的弊病。
无路找路也好(“老鼠”),绝境走向自毁也好(“蜡烛”),不过结局多么凄凉,过程多么艰苦,这两种社会角色都在顺应规则。
还有一类不服规则的人,正如男主角布莱克,是金字塔底端的“牛”。
我认为在“牛”的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影子。
布莱克的目的是和这个世界和解,但前提是坚守自己的正直和一切做人底线。
这条前行的路对他来说太难以适应。
虽然他像牛一样笨重、缓慢地前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抗争。
这头“ 牛”是他自己精神王国的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他阶级同类眼中的领袖。
然而他在整个社会格局下却是一个随意就被摆平也需要被摆平的棋子,无足轻重。
在西方价值体系里,英雄主义的背面一般是悲剧。
毕竟螳臂无法挡车。
人情和制度始终是两码事,而且是难以和解的两码事。
像布莱克这样,即便你的德行你的人格被所有人尊重,囿于你的阶级,冰冷的制度也不会给你尊重。
我觉得这个片子很深,它拍的是一个点,讲的是一个面。
把现实不加粉饰冷冰冰摊给你看,把美好的撕碎给你看。
这三个社会角色的模型是我看完后最有趣的一点心得,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蜡烛”、“老鼠”和“牛”当中找到一个自己恒定或流动的定位。
这部影片在B站上有。
观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三种心境吧?
第一种:从事相关行业、部门or行业的在职人群。
也许他们会想,我们必须要按制度办,否则上面考核我时会被批评的。
第二种人,也许是最看不到电影的人群,即是为数不少的老年人。
他们也许还不会搜索这样原文电影,也许电视对他们就是遥控器的翻转,打发时间。
第三种人,电影过于沉闷,事实哪有这么夸张极致。
但是,里面的好多场景我都遇到过。
老人腰椎骨折卧床,社区来评估生活能力时说:您的双手臂不是还能动吗,不能算伤残。
像不像电影里心脏病人被问:您的双手能按电话按键吗?
如出一辙!
申请要通过网上填表上报,布莱克问:不会网上操作怎么办?
像极了我们现在要求事具上网进入APP一样一样的。
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问着遥远的问题,在大厅,在服务台几乎次次都能遇到。
老弱病残人群是每个人生的必经之路。
观影时的共鸣出乎意料,当布莱克等不到,终于等不到时,那些官僚们没有人来参加布莱克的“贫穷葬礼”,实在令人泪目。
最后的申诉:“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也不是服务用户;我不是懒汉,不是乞丐,也不是小偷;我不是社保号码,也不是屏幕上的光点;我诚实纳税分毫不差,并以此为荣。
我不会惺惺作态,只会襄助邻里,倾其所能。
我不接受,更不寻求施舍。
我叫丹尼尔布莱克,我是个人,不是条狗,凭此我要求得到我的权利,我要求以礼相待。
我 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不比谁高贵,却也不比谁低贱。
谢谢!
”幸好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对五险一金、对老年人不会上网操作等等诸多问题,做出积极举措,彰显制度的优越性!
两种想象情境如果一种文化或一个国度的影像与我们的想象相符,那么我们就得有十足的警惕心提防它的虚假;相反,如果这种文化或这个国度的影像与我们想象中的他者世界有所出入,那么这些描写十分可能就是真切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个极好的例子,分别是金基德的《网》和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
在《网》中,金基德虚构了一个因渔船事故被南韩政府抓获的北朝鲜渔民,他被当作间谍囚禁并经历了一系列事件。
电影从始至终所展示的便是作为一个渺小无辜的个体如何在大写的政治环境中被抛卷又生不由己的遭遇。
电影的重心是主角关押在南韩的一串经历:如何被审讯,如何被当作实验的对象放置进南韩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以观察他的行为举动,如何在政治符号与游戏编码中被抛来卷去……这一系列的“记录”反映出的正是观众脑海中对一个在极权社会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公民形象的想象,尤其对在相似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复杂又简单的意识形态符号多少已经司空见怪。
我们甚至不必看这部电影,也能猜到这个北朝鲜公民在被卷进资本主义的官僚机器时可能折射出的政治语境。
但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怪”,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导演金基德构想这部电影时投注的低廉想象与简单动机,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尴尬的被消费想象,基于我与他者间的简单对立。
而这导致了电影本身的虚假与低劣。
而在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中,我们对一个晚期资本主义美好生活的惯常想象则不断遭到背离。
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在健全福利制度上生活的英国人会衣食难保(虽然这种现象在中国时有发生)?
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体面的英国女人会在便利店偷窃东西,而且还是偷一些廉价的日常必需品(卫生巾、褪毛剂、除臭剂)(偷窃虽然在中国也时有发生,但可能不会是这些低价的东西)?
以上两点如果我们尚能接受,那么对于下面这点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一个英国女人在接济站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一个罐头,并不顾体面地用手掏着吃?
如果说上述三点的出乎意料完全建立在观影之前我们固有的简单想象,那么问题在于对英国的所有想象难道不正是建立在各类影像(电影、视频等)、各种光鲜亮丽的景观社会讯息以及作为东方-我之对立的西方-他者吗?
所以应该谴责的是不是我们在观看时产生的这类主观印象,正是这些时刻中潜藏着破解我们想象困境的对策,而是从中看出下面这点:正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的简单想象,我们才更有理由相信它们是真实的。
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想象的陷阱。
底层人民能说话?
大部分人都赞赏肯洛奇在《我是布莱克》中延续着他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在真切地为底层人民发声;但也有极少一部人(要理解总有人想当对抗多数的“少数”),认为这部电影是“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电影里的“底层人民到底能不能说话?
”(借用斯皮瓦克的这句学术名言——“属下能说话吗?
”)自然,任何电影都不可能是底层人民的直接发声。
作为大众艺术,电影本身就为此限定了门槛。
虽然“大众”看起来让电影很“民主”,但“艺术”确保了“贵族”范畴。
对于任何导演而言,无论他当初是否来自于底层,当他完成一部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他就已经不再是在以底层人民的身份发声,而是代其发声。
因而,如果说在电影中“底层人民能说话”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些话一定不是底层人民说的,而是电影制作者替他们说的。
既然这些话是电影制作者替他们说的,这些精英便借此重构了他们的话语权。
原本作为一个去话语权的“代话”方式(拍摄),一旦完成便会立即悖谬地再次成为谋取话语权的行为,原因在于真正的底层人民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缺失。
但电影与真正的学术话语的区别在于,电影是一种虚构。
它不是直接地“成为”现实,而是以虚构的方式反映另一维度的真实。
而电影的这种“代言”困境之所以显得虚假,原因在于观众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在说话。
这就为电影中底层人民的发声提供了可能:在电影里,底层人民确实能说话;不同的是他们以虚拟的身份说话。
在电影最后,当布莱克在墙上涂鸦的时候,他鼓起勇气上诉的时候,或凯特在他葬礼上读简历的时候,他“就是”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而“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这类盖棺定论的简单评价,反映出的其实是作为观者的他已经提前同意了人道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全面失效,这既可能出自一个底层人民根深蒂固的仇恨,因为苦难的反复洗礼已经让他可以完全无视中上层社会伸来的任何捐助之首(这些所谓假惺惺的关怀);这同样也可能出自中上层人民对现实的冷漠态度,毕竟这样的借口有利于他们在不公平的责难中安然脱身。
本片揭露社会问题这一主题把握的很好。
直面惨淡的面对这个社会的政治恶俗!
布莱克,邻居,女人一家都是这个社会下层的受难者。
但剧作上的细节处理看似还没有达到很完善,女人饿倒那一场面,情感是非常足的。
其实小男孩在片中具有可看性,小男孩第一次出场,在画面中是个活跃的点。
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戏在男孩身上,小男孩不爱说话,以前住在一个很小很封闭的小房间里。
逃出封闭后,在外面乱跑,让我想到了自闭症。
这些种种特点都可以进行最深层的挖掘,然后于本片的其他重要人物有关联,或许更能突出这个社会对小孩,女人,老人都特殊极其需保护人群的伤害。
女人为了挣钱,去当妓女,这个梗好俗套,感觉此处很牵强。
如果像上述所说的那样,利用好片中的独特人物,作为片中极致,不一定要大人完成,我觉得两个小孩运用得好,情感或许更饱满。
也能影响大人的所作所为。
所以,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人物与事件更能做到极致,那就很完美啦
拍得挺朴实无华的,中间不乏温情与幽默,联系到上一届获奖的Dheepan,看来戛纳近年来的评选标准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wuli查理亚当就是坠棒的!!
这老头是布鲁斯韦恩变的吧。
还是挺感人的 不过这金棕榈可担不起啊 比迪潘还差点劲头
无聊
还可以,的确反映了英国整体社会制度的墨守成规,底层人物的挣扎,最是电影奖节喜欢的题材充满目的性
哪里都有无能的政府(中国的山寨产品看来真是会影响世界各地,哈哈)
生硬刻意 选角失败
丹尼尔代表了那些被政策规章制度限制的人,而企业迫使人遵从理性而完全丧失了体察谅解的能力,这个社会就只会变成吃人的社会,死循环。电影本身的语言并未有亮点,社会议题的呈现和批判就凸出了。
编剧刻意将泪目移向低层的边缘,相对应的,是对行政机构的死板规训展开讽刺,其社会意义上的观看可对当前的英国管窥。
比他前兩部電影是質的飛躍。當然也可說前兩部失手,連戲劇節奏都坑坑窪窪。這一部重新把靜中暗湧的戲劇推動力找了回來,是敘事佳作,部分演員有點過火。說他原地踏步的評論有些好笑,好像導演技藝只有選題和鏡頭角度一樣。
我国要是能出一些这样的片子(或对这类片子不要封禁)年轻人自然就会把头从自己的小世界里抬起来看看周遭和这个世界并懂得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而不是去羡慕那些描写浮华都市生活的物欲人生
老爷子的呐喊!
一成不变的照章办事对绝望的人也是一种迫害。
豆瓣里写的这个剧情简介是错的!老爷子被诊断出心脏问题后去申请残疾无法工作的救济被拒绝了,在等待申诉时开始申请失业救济。他去的不是就业中心,而是社会福利中心。领取失业救济的条件是你必须积极地申请工作,但是即使他投了简历得到面试机会他也因为心脏病不能去工作,而是只能等待申诉结果……
【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我去你妈的】
相比肯洛奇,还是更喜欢迈克李。老左翼的持续检视,这一次目光放到了纽卡斯尔。制度的繁冗和人性的情感出现排异时,批判是无解的,现实也是无解的。虽然觉得死是败笔,但只有死是有解的……囧
金棕榈该给。
个人向来反感用阶级或道德的眼光来审视电影,拍什么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怎么拍才是关键。肯洛奇近年作品给我最深印象是老派,这是一种扎实和沉稳的混合体,同时也确实如山田洋次般带着他们那个年龄特有的老气横秋,慈悲还是苦情则因人而异。在乔治·米勒那里,大概更加心有戚戚吧。
簡單明了的敘述過程,平淡中看的人怒火中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