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部电影打五星,我恐怕是有点不客观不公正吧。
冰雪奇缘1上映,2014年,我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我养的狗还在,我的父亲还很健康,我意识到我刚刚好寻找到了自己的魔法,并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看着年轻的安娜和艾莎各自经历的一课,笑着点点头,感动的时候,抹几滴眼泪。
电影是一个童话结局,大家走过青春的迷茫,拥抱无限的人生。
当时,人生对我来说,也是无限的。
王朔怕得满地打滚的岁月无情,于我而言,只是文字。
后来,一去六年。
坐在影院,音乐响起时,我突然想到姚贝娜早已不在人世,于是,毫无征兆的,就泪流满面。
果然,安娜一出场,就暗示着人生无常,然后,人生的难纷至沓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上帝视角看,众生都是刍狗,所以呀,安娜一时的绝望,或许观众未必买账,这实在是无可厚非。
然而,安娜的英雄主义,却是成年人的英雄主义。
什么机智勇敢,什么深明大义——都是无可奈何,总要走一步,最好是,正确的下一步。
哪怕是眼前的苟且呢。
是的你只是一个平凡傻逼并没有去面对大地巨人,但是,也必须用这种方式把你大写并标粗——你是一个英雄。
如此,何尝不是一份温柔的礼物:有些人绝望过,这是对他们的褒奖,有些人正在绝望中,这是对他们的鼓励。
至于艾莎,她承担了成年人的另一个主题—— 搜寻父亲的历史,并接受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和解。
最后,姐妹两非常成年人的,各自挑起了担子,各自为家,聚少离多。
成年人的一切呀,真他妈的是戳心戳肝,什么无常、离别、责任、绝望——成年人就是这样的。
好把,她们都笑着,奔跑着,沐浴在阳光里。
但是恐怕大家都知道,你这个年纪的人,是时候,来面对这一切了。
怎么面对?
走正确的下一步吧。
还能怎么样呢?
《冰雪奇缘》是继《玩具总动员3》之后,第二部全球票房突破十亿美元的动画电影,影响力巨大。
若说是迪士尼本部动画工作室最成功的作品也不为过。
作为续集的《冰雪奇缘2》自然万众期待。
但看完之后,观感实在不过尔尔。
倒不是说画面普通、特效不行、技术平庸,此类重点项目,必然集行业顶尖力量打造,在视觉上至少是赏心悦目的。
问题就出在剧本上,故事没能讲好。
虽然皮克斯已招至迪士尼麾下,但和迪士尼本部动画工作室仍是相对独立。
说起来很怪,尽管近年来出品了《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这些口碑力作,但本部从头到尾几乎没拍过质量上乘的动画续集。
这和旗下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系列形成鲜明对比。
《冰雪奇缘2》的故事是完全成立的。
前作颠覆了安徒生童话,讲述了一个对内寻找自信、对外建立信任的故事。
续作在此基础上,试图更深刻地探讨其中背景和缘由。
一旦成功,冰雪世界的宏大世界观将自成体系。
可惜的是,整部电影的表达过于简单、讨巧,同时也削弱了情感力量。
影片的故事驱动,可算是闯关类,但缺乏悬念和层层递进的危机感。
这对于故事的表达来说,几近致命。
想想同一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在完美的《玩具总动员3》之后,并不敢过多期待,但成片一出喜出望外,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被述说得波澜迭起、动人心弦。
同样是简单情节,同样是延续经典,《冰雪奇缘2》缺乏太多的氛围营造。
别人闯关,总是先努力拿下第一关,才有了理由,有了线索,然后披荆斩棘,一路到底,最后的结局也更激荡人心。
可《冰雪奇缘2》完全不是这样的感觉,闯关的成功不是主人公拼来的,更像是导演赠送的。
艾莎女王拥有魔力,在其身后,也有一双无形的导演之手,同样拥有魔力。
因为只要艾莎想要什么,导演就给什么。
遇风降服,遇火则灭,完全不需要依靠智慧摸索解决之道。
魔法一出,注定结局。
剧情不是通过剧情本身去驱动,统统是剧本和导演安排好的。
幕后意图过于明显,让人嚼之无味。
电影原声音乐比影片先行,从反响来看,注定不再有前作的火爆。
歌曲与剧情的结合也实在令人失望。
就像酒桌上,人们仍在寒喧,尚未酒过三巡,有人就已大吃大喝、大喊大叫,一副散席之态。
这就是《冰雪奇缘2》中大多唱段强行高潮带来的副作用。
纵使恢宏大气、余音绕梁,仍免不了不合时宜之嫌。
好在,以迪士尼今时今日的地位,强大的宣发能力和品牌号召力自是不言而喻,再加上前作的深入人心,《冰雪奇缘2》势必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只是, 折煞 了这样一个本该可以拍出史诗气质的故事。
迪士尼动画从2D手绘转型到电脑CG,不过短短十年,却已经拥有了鬼斧神工的功力。
阿伦黛尔那动人的碧海蓝天、锦绣山川,都被技术之手描绘得明丽清新。
然而,华丽的外衣无法掩饰内核的苍白,更无法成就一个新的史诗。
《玩具总动员4》是佳作,是一眼难忘的童话,但注定不是史诗。
《冰雪奇缘2》原本可以是。
因为它跨越天地、种族、时代,有家国情怀,也有感情的牵肠挂肚;有生离死别,也有琐碎的家长里短。
它具备了成为一部史诗的先天条件,却缺失了过多的后天努力。
史诗与童话是必然不能共存的吗?
未必吧。
《冰雪奇缘2》浪费了一个证明的机会。
当然,影片也借由一句台词喊出了迪士尼的口号——“我就是喜欢大团圆结局”。
其实,有迪士尼还是挺好的,至少在成人世界的残酷和无奈之外,我们能进入一个童话,享受两个小时的纯真美好。
只是,希望下一次,下下一次,同质化、流水线生产这些故事的天敌能被击退。
毕竟,真正的史诗不仅仅要描绘出风火水土、四季交替,更需要解答风中落叶为谁扬起、低头吟唱缘何潸然。
微信公众号:dongguazaibiechu
坊间有个传闻:当ANNA穿上那件形似第一部ELSA加冕时穿的披风时,她和姐姐的关系就更近;当她弄丢了披风,她就和小K穿情侣装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剧情,考虑到电影已经上映半个月了,还没看的朋友请绕路。
这个核心剧情兼疑问就是:为什么作为冰雪魔力掌控者的ELSA会在神秘的冰川河流AHTOHALLAN被冻死?
明明第一部光手爬北山,番外的时候面对感冒(cold)高唱“the cold can't bother me anymore”,第二部还赤脚在北冰洋里划水(误)。。。
如同影评人Mansoor说的那样,迪士尼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来解释ELSA突然被冻结的原因,我们能看到的只有ELSA越来越深入那些黑暗的记忆秘密,在揭露秘密的过程中这些秘密逐渐冻结了她。
在这里可以看作ELSA已经死亡,她在世界上留下的魔力痕迹逐渐消散——以此为象征的是雪宝OLAF的散落,在她死去之前,她用自己的魔力警告了ANNA。
按理米老鼠这种专门拍古板工整儿童片的公司不会出现无法解释的大bug,以下根据影片中的其他线索整理和推测了几个ELSA冻结的原因。
一、破译秘密的代价(交换物)正如ANNA对军官解释的那样“我的姐姐用生命换来了拯救森林的方法。
”影评人Renaldo认为ELSA深入冰川并且破译了冰川深处的秘密,代价就是她活生生被冻结,她悲剧性地牺牲了自己来换取拯救家园的方法。
姐控ANNA这一部一直忙着为姐姐操心,因为她姐姐为了解决问题总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充分呼应了影片的主题与主角人格的形成。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入侵者加诸于原住民的暴行的赎罪和修复,而对于ELSA这一个体来说,童年的阴影和长期压抑式的家庭教育使得她经常是一个“自我有罪论”的背负者,这类人往往希望通过自我牺牲来实现自我价值。
二、秘密的黑暗使人冻结影片前部分不断通过母亲的童谣暗示,不要太过深入AHTOHALLAN,不然会溺死在里面。
一句被说烂了的老话“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冰川里有太多人性的秘密,它们是冻结的,当ELSA试图解冻这些秘密,她显然陷入太深了。
人性的秘密黑暗而寒冷,即使强大如ELSA也无法幸免于难。
她被秘密困住,象征性地被冻结于记忆之中。
三、精灵(spirit)原力论Spirit这个词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用以指代精灵,就是客观的自然灵力,无所谓好与坏。
ELSA初入魔法森林时精灵们对她怀有敌意,试图杀死她,而后又被她安抚,变成了小可爱。
另一方面,Spirit还有另一个含义:精神,情绪。
Frozen I 中ELSA的魔法形态与她的情绪一一呼应,狂怒时出现的雪人Goblin,惊恐时喷泉的尖刺,悲伤绝望时静止的雪花。
她的魔力也就是她的spirit,当她接近真相的核心,来到冰川中央,她目睹了黑暗的过去——她相信的先辈和故事一一坍塌,spirit迅速反噬,失去控制而冰封了她。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推论,因无明显的影片线索不做单列。
如有朋友认为,ELSA用尽了全力去解谜导致力竭而无法抵御冰川的魔力,但影片中没有ELSA的能力会随着使用而衰竭的设定(又不是我们小11用一次休养半天等等我走错了片场),女王常年平地起高楼越打越精神。
且冻结前ELSA还能给ANNA传信,魔力并未丧失,这一假说应该不成立。
还有认为ELSA把自己作为解谜的最后一块拼图fifth spirit留在了AHTOHALLAN冰川,但是她冻结的位置显然并非打开封印的位置,推论也站不住脚。
还不如直接假设冰川的冷就是南方的魔法攻击冷,北方人再不怕冷也受不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的一个真相是,米老鼠半路接近让ELSA领盒饭,就是为了虐待我们ANNA小天使,赚观众的眼泪。
最后,我们要对Queen ELSA再次扔下妹妹独自面临失恋悲痛+伦理抉择+生命危险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表示谴责(妹控今年不关门了改放船了然而准头还是很不行),希望她继续流放在峡湾以北,带领自由的北境做潇洒的塞外之王,记得周末回家打扑克。
Long may she reign.从网易云音乐评论发现了一个一直隐隐有预感但是不敢细想的推论:ELSA被冻住是象征“人”与属于阿伦戴尔的那部分死亡了,复活的她更像是Fifth spirit,非人与精灵的存在。
忽然有点悲伤是怎么回事。
ANNA长大了,此后要自己面对管理王国的重任了,曾经说着她在的地方就是家的姐姐成为了神,远去了。
如果知道是这注定要分离的命运,不如不要第二部好了。
我们就永远停留在2017年的圣诞节好不好?
长久以来,童话故事和迪士尼为代表的动画电影都像是个一锤子买卖:出于子供向这一刚性需求,“幸福生活(Happily ever after)”作为必备结语,意味着故事/叙事要自恰和完满,而在很大程度上,这难以实现与现代商业行为之间的并行不悖。
如何制作/运作一部不必要又不多余的童话续集(来捞钱),由此就成为了一个艰难而又重大的挑战。
延续格林童话的《魔法黑森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向,而梦工场早年的《怪物史莱克》系列则是以花样百出的恶搞精神,反向走到了童话故事的莫比乌斯带上。
作为好莱坞童话电影的大本营,迪士尼的续集政策也在迅速发生改变。
新千年之前的动画续集,往往不会和前作一样登陆大银幕,而是在传统的家庭电视媒体上实现自然延续。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演化,长期的IP运作已经难以满足日趋短视的商业目的。
迪士尼和它的童话故事仍在继续,但已经驶上了CG真人电影的快车道。
对(动画)续集的追求,也开始藉由收入囊中的漫威MCU和皮克斯,开始积累经验与储备。
在暴死的《爱丽丝梦游仙境2》之后,迪士尼本部终于在2019年推出了两部童话续集:《沉睡魔咒2》和《冰雪奇缘2》。
尽管两部续集在故事设定上有着诸多雷同之处——皆可看做是对《权力的游戏》的迪士尼式移植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式改造——后者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显然要比前者大得多。
作为迪士尼的大满贯之作,2013年的《冰雪奇缘》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性地位,品牌保护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言而喻。
也正是如此,《冰雪奇缘2》迎来了动画界(和迪士尼)不多见的回归编剧/导演。
珍妮弗·李和克里斯·巴克在续集中改变了前作的冰蓝色调,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北欧风光以供冒险与探索,更为角色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
尽管故事本身缺乏紧迫感——甚至没有真正的反派角色和强戏剧冲突——但诸如此类的种种改变,也让迪士尼终于在《冰雪奇缘2》的身上,跨越了实现PG霸权,乃至统治好莱坞下个十年的最后一道坎。
毫无疑问地,《冰雪奇缘2》无法企及前作的高度,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续集屈指可数;而在主创不变和缺乏改编素材的情况下,能够青出于蓝的动画电影更是难觅。
六年前的《冰雪奇缘》可以算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动画电影之一,既继承了迪士尼在音乐剧上的传统优势,也凭借着惊人的前瞻性和创造热情,成为了第四波女性主义运动中为数不多的,讨人喜欢的女性电影。
显然,《冰雪奇缘2》对彼时从无到有的创造力有着清楚的认识,也从未试图挑战充满惊喜的前作的地位。
续集的故事有着更明确的焦点——前作中的两位姐妹花,有了更明显的成长和更成熟的目标,也相应地去学习,怎样使用自己的能力来承担更重大的责任。
而在原创力上的短板,则有令人震撼的视效,和已经被MCU磨练得无比润滑的迪士尼工业体系来补足。
一部看似热闹非常,实则波澜不惊的续集电影,在良好的运作下,也能够形成对品牌的良好保护。
《冰雪奇缘2》在剧本上更聪明,叙事效率也有着明显提升。
也正是由此,《冰雪奇缘2》缺乏的是前作那充满后劲的表现力。
这一点,可从拿下奥斯卡奖的音乐制作团队,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和罗伯特·洛佩兹身上可见一斑。
两位音乐制作人深度参与了续集的剧本创作,这也让《冰雪奇缘2》在角色和情节塑造上要更贴近观众的期望——基于音乐而表现出来的活力——而非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试探。
这也就让《冰雪奇缘2》难以加入《玩具总动员3》的行列。
然而,考虑到续集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期望,尽管明显缺乏惊喜,但能做到事事周全的《冰雪奇缘2》,在细节上的关注与成功,就显得令人心满意足了。
当制片方恨不得把每一部电影都变成电影宇宙的时候,《冰雪奇缘2》以稳重的步伐在满足粉丝的fan service,和创作者的创作欲望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
《冰雪奇缘2》没有想要摆脱前者的阴影,而是尽力在前者的阴影中自由伸展。
这样的结果,自然也能够和MCU电影一样,同时满足制片方和观众两方面的需求。
但一个可怕而又危险的现实,是这些戴着镣铐的舞者——尤其是迪士尼的舞者——跳得越来越好了。
马丁·斯科塞斯对电影过于娱乐化而缺乏风险的担忧不可谓不重要,甚至还迫在眉睫。
当观众们被“温水煮青蛙”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冰雪奇缘2》和类似的电影续集,在开发时所面对的挑战,是无法和原创电影相比的:因为它们缺乏相应的代价。
在全新的大制片厂时代,一个成功的品牌所带来的诱惑力,要远大于原创精神的重要性:一部《雷神2》无法阻止《雷神3》和《雷神4》,一部《正义联盟》也无法阻止《神奇女侠》《海王》。
在镣铐的限制下,自由创作的价值也随之大大缩水,也被制片方的“维稳”政策牢牢控制住。
但今日的迪士尼,不仅在IP持有上已经无可匹敌,甚至也打破了“续集电影远逊于前作”的准定律。
这样的迪士尼,比拍烂片的迪士尼远要更加可怕和令人生畏。
為什麼說frozen是對原有公主故事的顛覆?
這無疑是位置問題:女性變成了各種意義上的領導人,這一權力位置的交換則是凝視的角度的改變:公主永遠處於男性主體的凝視之下。
所以女王的出現帶來了一種視差:這一凝視角度帶來客體的幻影,即為了尋找主體性,女性客體變成了另一突破禁忌的動力。
所以說frozen的整體設定是大膽的,乃至第二部的主題甚至比起第一部還要大膽,Elsa去尋找神話,即脫離象徵而沉入想象,這一穿越幻象的嘗試是危險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她的目的,即幫助王國脫離危險,但是她卻“錯誤”地進入了危險無比的大地,並且面對無法理解的自然之靈。
這不就是實在界嗎?
甚至我們可以見到這一刺痛:在外面的文明是防止這種完全沒法象徵化的實在的,但是母性超我調動出了淫穢意識:Elsa的父親和母親就是來自大地的偶然結合的姻緣,這裡的消亡的父母的隱喻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拯救和守護,一方面卻是無窮的慾望,這不就是母性超我的淫穢嗎?
父親為了尋得原樂以進入實在,最後卻險些被吞噬,最後只能回到象徵(來自大地的Elsa的母親救了他,其實就是能指鏈的重新縫合,這也暗示了Elsa的命運)。
所以,如果只是拍Elsa在王國之內,完全沒有意義,她必須要脫離父系法律去尋找這一盡頭,即律法的頒布者:父親,但是這一盡頭就是神話,也就是非理性的情緒和不可追尋的無窮的原初狀態。
被壓抑的符號母親恰好是在實在界呈現:即自然之靈的缺失,這本來是母親的位置,而Elsa再這種無目的的生成中發現了自己的命運所在,那就是回到母親那裡,而不是聽從父親,Anna也是這樣的,她最後發現了父親的陰謀而且拒絕妥協。
到這裡看起來frozen2是極其激進的,但是,最後Anna和Elsa仍然繼續了這種分工,即父(象徵)母(實在)的差異和分離,這也是大地和真實人類的隔閡,這麼說下去,大地仍然是象徵之基,卻只是一種和解,而不是一種真正的融合:Allen Dell仍然需要父系律法,Anna要接受父系律法(結婚)並且成為這一網絡的核心(國王),Elsa就變成了和平大使:這就是和解,Elsa事實上變成了一個半神,並且只要有這一個行走的神靈,就不能彌合這人和自然的差異。
從國家角度來看,這就是總統,從家庭角度看,這就是家長,所以第二部最失敗的就在於,客體是永遠的客體,而主體所需要的是禁令,卻又要淫穢的母性,在此,調解都是假調解。
爱死Elsa和Anna的衣服,好美,尤其是Anna的bv编制风格斜肩包,好想有同款啊
刺绣贴钻贴珍珠以及锁边……好真实和华丽
连衣服面料的毛绒质感都极其逼真
细腻的头发,多么巨大的运存
看Elsa的头发
给了十分好评
印章截止到30号
挑工作时间来的,完美避开熊孩子Elsa骑冰马的镜头一直让我觉得这是女版夜王,而且Elsa补偿了我对权游夜王千里送人头的不满结局
我拍到的日内瓦湖olaf那段好感动,很多故事里的小人物都让人得到更多的感动。
比如泰坦尼克号里面沉没时甲板上那四个拉小提琴的教堂琴师,那是整部剧我的泪点所在
网上搜到的,川川和我说取景在北欧,但是真的超像瑞士的日内瓦湖,尤其附近的终年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可能因为上帝给我的人设就是个软弱且悲催的不复杂的不起眼的小人物。
大概我是怪胎吧,被广告骗去看前任三的时候电影院哭成一片看着前后左右那些啜泣的女人甚至男人而我心里只有wtf?
反倒是各种科幻、动漫尤其是皮克斯的几乎每一部动画,都赚足了我的眼泪才上映一天川川已经去二刷了,我也要尽快找时间二刷,最好是夜里最后一场,可以完美避开吵闹的熊孩子和前排的玩手机的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香蕉姐转载请注明出处六年前,一首《Let It Go》风靡全球。
那是冰雪女王,因其魔法暴露,逃出城堡,由压抑隐忍,到敞开胸怀拥抱自己的心路历程。
磅礴的交响乐配上高亢的歌声:Let it go,let it go;(随它吧,随它吧)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回头已没有办法)Let it go,let it go;(随它吧,随它吧)Turn away and slam the door; (一转身不再牵挂)音乐赋予电影永恒的魅力。
当时,它以12.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全球最卖座的动画电影(直至今年被《狮子王》超越)。
并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原创歌曲的奖项,可谓名利双收。
六年后,冰雪女王来了,驾着水马来了:
迪士尼当时邀请探探去看了《冰雪奇缘2》的首映。
看后两三天,蕉姐沉浸在美轮美奂的画面,及艾莎女王的美貌里不能自拔。
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论:“当你还停留在艾莎手挥一下就是冰雪天地的记忆中,第二部艾莎女王已经足踏暗海,驾驭水马,驰骋冰川之间。
”
真情实感地说,《冰雪奇缘2》在视觉效果上做了升级,画面的确很惊艳。
影片后半段,艾莎随着翻滚的海浪上下腾跃,制伏水马,到进入阿塔霍兰,在冰雪城堡里聆听过去的呼唤,是全片最炫目的篇章。
冰雪女王,穿着薄如蝉翼的纱裙,在冰面上驭马而行,蓝紫相映间,她已经不是女王,是神女下凡了。
但不得不提的是,相比第一部在故事上的大胆革新,第二部视听盛宴包装下的,是显得疲软的故事。
《冰雪奇缘2》一共有四条支线——艾莎寻找归属,安娜的蜕变,雪宝的成长视角,以及两种文明的冲突。
最亮眼的依然是艾莎“寻找归属”这条线索。
第一部里,艾莎的冰雪魔法,形成令人恐惧的力量,让她被迫囚禁自我。
当艾莎冲破心理重负,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力量,外化为五彩斑斓的冰雪世界,其中蕴含的生命的蠢蠢欲动让人悸动。
第二部里,接受自我原本面貌的艾莎,已学会控制自身魔法,但她对自身的起源与归属冲满困惑。
这种困惑与躁动,驱使她循着“母亲的歌声”,寻找关于过去的秘密……其他几条支线,平平无奇,没有太大惊喜。
整体来讲,《冰雪奇缘2》是在画面上做到了出色的升级,在故事上不出色的续作。
前半段叙事冗长,节奏拖沓,进入后半段才开始发力,高潮不断。
音乐上,想要出一首《Let It Go》这样的金曲太难了,中间一两段歌唱略显累赘。
虽然有种种遗憾,还是会被恢弘的场景,精美的制作,以及瑰丽的想象惊喜到;也会被安娜的勇敢感动,被“笑点担当”雪宝萌化。
除了电影本身,蕉姐今天想聊的还有《冰雪奇缘》系列背后的故事。
01.大家都知道,电影系列故事脱胎于《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单篇《雪女王》(也译作《冰雪女王》)童话故事里的冰雪女王,是个虚幻、邪恶、诱惑、冷酷的存在。
“她美丽娇艳,但她是冰做的——闪闪发光的冰。
不过她又是活的,眼睛像亮晶晶的星星一样闪烁,然而她的眼光也不平静,飘忽不定。
”《安徒生童话》在书里,安徒生把冰雪女王置于童话所褒扬的天真、纯洁、虔诚的对立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反派。
童话流传到现在,现代人向它发出了一个挑战:为什么美艳聪慧的女王要被打上“邪恶”的标签?
为什么什么也不做,等着被拯救的公主要受到赞扬?
察觉到时代思潮变化的迪士尼,不得不对传统的公主形象做出改编。
在调整之前,迪士尼曾有过一次惨痛教训。
1959年,花了6年时间制作的《睡美人》上映后票房惨淡,连制作成本都没收回来。
1959年《睡美人》惨败,2014年对“睡美人”故事做了大幅改编的《沉睡魔咒》大获成功当时,大批女性已经走出家门,外出工作,暗含“奋斗无用”,等待别人解救的睡美人,怎么会受到青睐?
这次惨败后,迪士尼30年没有再碰公主系列电影,直到1989年的《小美人鱼》的大获成功。
《小美人鱼》将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做了颠覆性改编。
将为了爱情甚至丧失自我表达的美人鱼,改编为特立独行,勇于向命运抗争的顽强女性。
这无疑适应了当时的女性主义潮流,“沉默的美人鱼”拥有了自我以及话语权。
《小美人鱼》是迪士尼最后一部手工绘制的动画片有话说的很对,电影是社会文化思潮的风向标。
具体一点就是,迪士尼动画女主角总是跟她们的时代相匹配。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榜样,她们最好是什么样子。
这就可以解释2013年《冰雪奇缘》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成为迪士尼史上第一个票房超10亿美元的动画电影。
在普遍不相信爱情的时代,谁会相信一见钟情,谁会相信没见过几次面的王子的爱?冰雪女王带来的不止是绚丽的冰雕,还有一股反叛与革新的味道。
电影里,王子变成了“凤凰男”,活脱脱的反派。
公主不再那么傻冒,选择的是与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男子。
冰雪女王也从童话封印里(父权文化)被解救出来,才能不再受到压抑。
作为叙事主线的王子公主爱情,变成了从小互相陪伴、生死相依的姐妹情。
第一部结尾,姐姐出于爱的举动,融化了妹妹被冻结的心。
“爱能让冰雪融化”,在那一刻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迪士尼通过《冰雪奇缘》完成了对童话的颠覆,也完成了对过往自身的颠覆。
所以,很多人在看完第二部,会失望那股革新的姿态没了,故事开始重复别人老路。
导演兼编剧珍妮弗·李有个有趣的观点:艾莎是神话人物,安娜是童话人物。
这个观点让我一下子懂了艾莎为什么会获得全球影迷的喜爱。
艾莎能力超凡、品行高贵却遭受厄运,某种宿命论的东西如影随形。
她有着古希腊神话人物的悲剧内核,这是她为什么能激发观众对她的同情、怜悯和喜爱的原因。
安娜呢,她有着童话人物积极、不畏艰险、永远乐观的精神。
所以,电影在形式上对安徒生童话做了改编,但童话褒扬的真善美却以不同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02.看到电影震撼的场景特效,四个字:有钱,牛批!
迪士尼爸爸是真有钱,钱是真舍得花。
你能从种种细节看出《冰雪奇缘2》真不愧是2亿美金砸出来的。
上映当天,很多人跟蕉姐一样,为艾莎的美真实哭泣!
艾莎那哪里是美,明明是RMB的味道,钱烧出来的美啊。
看看女王的头发,一根一根纤毫毕现,柔顺服帖,想上手摸。
后半段,艾莎头发散开随风摆动时,可太性感了!
还有衣服上镶缀的亮片清晰可见,也能清楚看到裙子里还有一件紧身衣。
据说,艾莎衣服上的亮片会根据反光,做出对应的闪烁。
(我是没注意到,大家看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
再放大,甚至可以看到艾莎脸上的绒毛。
细节做得如此精细逼真,以至于看着艾莎随着呼吸胸口起伏,海水打湿头发栩栩如生的样子想感叹:这哪里是动画人物,明明是真人啊。
这张放上来,只是让大家看看艾莎的身材有多好~看海浪特效。
涌起的浪花拍打着北地的黑沙滩,波涛汹涌直逼而来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如果不是镜头切换到艾莎,有一瞬间会以为自己置身沙滩之上,波涛声就响在耳边。
必须要承认细节逼真的背后,是幕后团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潜心研究制作的成果。
在头发制作上,团队研发了一套新型“护发”动画方程式来提升效果。
仅艾莎的头发就需要40万根3D发丝。
第一部为了呈现冰雪场景,制作团队请来物理学家现场制雪,绘制出2000多种不同形状的雪花。
为了还原雪的真实形态,还新开发了一款MPM(material point method)引擎,结合材料点法来仿真不同形态的雪。
从相关研究论文截的图,太专业了,看不懂遗憾的是,上映至今,的确没有出现一首像《Let It Go》那样的洗脑歌曲。
但蕉姐还是想提一下迪士尼的动画音乐品质。
看到一个《冰雪奇缘》配乐现场录制视频,其专业程度令人感动,原来电影里恢弘的配乐是这样录制的。
经典音乐的流传时间要比经典电影长久。
现在很多人还会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却很少人看卓别林的默片。
经典的迪士尼音乐赋予了电影不朽魅力。
听到《Beauty and the Beast》就会想起《美女与野兽》。
虽然过去了6年,听到《Let It Go》依然会激情澎湃。
《冰雪奇缘2》在韩国上映时,遭到了抵制。
郑志英导演等韩国电影人在首尔举行紧急发布会,抗议《冰雪奇缘2》对韩国影院银幕的垄断。
和中国的情况一样,电影在韩国上映后,连续两天票房排片占据榜首,挤压了本土电影的生存空间。
这样的抵制是没有意义的,还是尊重市场规律。
即使没有好莱坞大片,观众不想看的电影还是不会去看。
进口片的优秀,必然会对本土片造成威胁。
但要想超越它,请先承认它。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文/香蕉姐
北地人民齐声高呼:“艾莎,你那么牛逼竟然还是混血,留下来给我们当女王吧!
”本文原载于 BIE别的《冰雪奇缘 2》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天赋秉异的冰魔法女王艾莎和她的妹妹安娜公主统领着一个叫阿伦戴尔的王国,明明国泰民安,但女王却饱受失眠和耳鸣的困扰,某个夜里,女王明白了,那不是耳鸣,是神秘的呼唤,就来自北方那片被迷雾和诅咒遮蔽的森林,于是,她和妹妹、准妹夫、雪宝和驯鹿组队,向森林出发。
艾莎手一挥,指纹解锁一般打开了森林的入口,暗示了她跟森林之间不得了的渊源,接着,他们遇到了森林的原住民北地人和四种自然元素,在元素的半阻挠半引导下,艾莎揭开了真相:原来她祖父之所以要将大坝送给北地人做礼物,意在破坏他们的生态,事情败露后,祖父暗杀了对方的领袖,并让子民们认为,是北地人先挑起了战争。
森林里的战争激怒了自然之神,神降下惩罚,将森林封锁起来。
而艾莎,就是注定要解开诅咒的天选之女。
在《冰雪奇缘 2》中,迪士尼用动画连通现实的野心前所未有地明晰,“阿伦戴尔”、“大坝”、“北地人”,这三个组成影片主要矛盾的名词,在现实中皆确有所指:北地人,即如今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萨米人,他们的领地跨越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四国,以饲养驯鹿为生,从未建立起过国家或政权。
20 世纪初,来自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大批垦荒者进入萨米人的区域,蚕食了萨米人的土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上个世纪 70 年代,挪威政府(在影片中指向艾莎的祖父、阿伦戴尔的老国王),要在萨米人的 “圣河” 阿尔塔河上修建大坝,一旦建成,升高的水位将淹没数个萨米村庄,此举引来萨米人的激烈抗议,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将大坝的高度降低,村庄得以保全。
阿尔塔河大坝 图片来自:Flickr(上);Wikipedia(下)在电影里,冲突元素被足够简练地复现了出来,甚至,《冰 2》还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诘问:技术优势的国家,伤害、剥削了弱势的原住民,该如何进行历史清算?
《冰 2》的回答斩钉截铁:毁掉大坝,不惜一切代价。
全篇的立意和高潮都体现在这破釜沉舟的一幕:安娜以为姐姐已经死了,在没有人救场的情形下,她以阿伦戴尔必将被淹没的代价摧毁了大坝,艾莎死而复生,身骑白马,追上洪水,分分钟拯救了阿伦戴尔。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影片又左又勇又生死存亡的悲壮气氛里嗅到了一丝黑色幽默:影片立足于萨米族历史,一边是惨烈的现实和你死我活的代价,而另一边,却是足以对任何困难进行降维打击的强大魔法,就好比迪士尼用半部影片的时间循序渐进地搭建出一个世纪难题,在我们刚开始跟着为难时,剧情却突然拒绝跟你一块凝重,一个反手用超自然之力将危机解除了。
当然,魔法本来就是迪士尼独有的 “问题解决方案”,而关键在于,在《冰 2》中,两手都要抓的迪士尼一边想用现实主义为童话增添重量和意义,另一边又想用魔法随时对现实引发的 “副作用” 进行找补:要上价值的时候就破釜沉舟、生死存亡起来,需要魔幻的时候就法力无边、两全其美起来,召之即来、予取予求。
魔法就这么变成了一条能兜住任何差池的加厚大底裤,它偏偏将赎罪的本质 —— “付出代价”—— 的意义给取消了。
你要是不满被糊弄,对方可是迪士尼,它永远可以特包容地告诉你,孩子,这只是个童话,阳光一点。
《冰雪奇缘 2》确实是童话,就像迪士尼在 95 年上映的旧作《风中奇缘》也是童话,它俩比肩而立,开创了伪现实主义荒诞讽刺童话这一流派的先河,里边全是令人五味杂陈的纯真,和阳光。
《冰雪奇缘 2》对姐妹俩母亲的刻画,完全炮制了《风中奇缘》:Once upon a time,阿伦戴尔的老国王 —— 姐妹俩的祖父,带着小王子来到了森林,准备举行大坝的赠与仪式,冲突爆发了,战乱中,一个北地人小女孩救了小王子一命,自己还偷偷藏进了回阿伦戴尔的马车里,莫名其妙地与刚认识的王子私奔了,这对战争眷侣,就是姐妹俩的父母。
在《风中奇缘》中,女主角宝嘉康蒂、原住民印第安部落首领的女儿,同样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来自西方的殖民者庄迈斯,在印第安部落想要处决庄迈斯时,宝嘉康蒂不顾个人安危和族人的危险处境,挡在爱人与行刑者之间,呼唤大爱与和解。
仔细一想,宝嘉康蒂与艾莎母亲简直是一个人:她们都爱得义无反顾,对国仇族恨坚持失明的态度。
这样的爱情,是迪士尼主题公园的一块砖,从表面化解了剧情的冲突(宝嘉康蒂和庄迈斯的爱情直接感化了酋长,而艾莎母亲的善良搭救感动了自然之神,艾莎的魔力就是对其的嘉奖),又让西方话语在对原住民女子奉献自我的意淫中,完成了另一种更为优雅、合法和光明正大的征服 —— 毕竟,爱情就是最小的殖民单位。
如果说迪士尼对宝嘉康蒂如何爱上庄迈斯尚有杜撰式的铺垫,可艾莎和安娜的母亲怎么着就一见钟情追随王子了?
没有原因,没有主观能动,没有叙事,“私奔的野性少女” 沦为了背负着图腾、披风、神秘歌谣等符号的人形谜面。
母亲披着的毛毯是让北地人承认艾莎血统的重要道具,比母亲本人重要多了更核心的,两部片子都对真实事件进行了有的放矢的精心误解:《风中奇缘》中,宝嘉康蒂被邀请到英国,与女王签订了《和平协议》,在现实里,宝嘉康蒂是作为胁迫其父亲的人质被俘虏到英国的;在《冰雪奇缘 2》中,外来的女王良心发现,毁坏了自己祖父一手建成的大坝,但现实中的大坝之所以会降低高度,靠的还是萨米族人不惜以绝食相抗议的自救。
现实中两代萨米人的剧场创作:“我们是北欧诸国的狗吗?
是不必要的存在吗?
当野兽被杀光,鱼泡在石油里,然后呢?
” | 图源:挪威易卜生奖学金的演出 GHOST (Siri Broch Johansen),photo by Alexwood不仅意义是被消弭的,事件是被加了童话滤镜的,就连事件的双方,也是虚了焦的:水坝之争,本应是加害方阿伦戴尔和受害方北地人之间的一场一对一的 beef,但在《冰雪奇缘 2》中,北地人对老国王的历史错误从未有过正面的反应和评判。
缺失了对立的张力,和解就会沦为一面之词,最应当挖掘的两族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变成了一块特无瑕的处女地。
于是,迪士尼竟转而拽来了第三方 —— 自然之灵 —— 强行为北地人进行代言。
代言得好倒也罢了,可明明是阿伦戴尔单方面挑起的战争,自然之灵却只罚北地人,真令北地人有苦说不出!
北地人的态度被混乱莫测的自然魔法遮蔽,自然之灵取代了北地人坐上了谈判桌,对阿伦戴尔的赎罪进行了假模假样的裁决。
而据影片解释,艾莎就是第五种自然元素,是自然之灵亲自安排投胎的,关系相当于上帝和耶稣,谈判就这么变成了私了。
提炼矛盾是迪士尼动画所必要进行的简化,但转移矛盾是一种偷换概念,这是比起让艾莎用魔法保全阿伦戴尔,更深层次的懒惰。
现实是头衔、是引子、是一段足够响彻整个剧场的开场白,反正后面有得是魔法、爱、特效、和缀着珍珠和纱缎的漂亮裙子,他们不必提供一个回答甚至解释,只需要一个眼花缭乱、感人至深,能让观众忘掉问题本身的氛围,就能完成叙事上的平稳落地。
故事的最后,大家发现了艾莎和安娜的混血身份,都很激动,北地人在一瞬间就放下了从来也没想起来过的国仇家恨,纷纷表达着让艾莎女王干脆继任他们大萨满的意愿。
剧情在这里,走上了荒谬的巅峰。
假如血缘才是艾莎成为高地女王的关键,那么迪士尼就是将 “王室血统”的西方封建制度照搬到了萨米人的文化中,但萨米人没有王室,更没有世袭制;假如是艾莎强大的自然魔法征服了崇拜自然的萨米人,他们甘愿臣服于这位冰系大法师,那么将消解整个故事意义 —— 既然艾莎是无所不能的女神,她的降临带来的是不必付出任何代价的必然解救,而不是不惜任何代价的现实意义上的赎罪,那也更用不着硬加的 “合法” 血统。
当然,迪士尼为了不被人诟病为 “文化挪用“ 也下了不少苦工。
据《纽约时报》,迪士尼特地与萨米社区进行联络,后者派出了一支六人小队作为顾问,以保证影片细节的真实,比如,片中的服饰(gákti)和木质杯具(guksi)的设计皆有据可循。
可惜,细节上越贴近现实主义,《冰雪奇缘 2》就越显得动机成疑,影片使尽浑身解数地告诉你整个冲突确有其事,主动揽过来了这支要对 “历史清算” 和 “殖民原罪” 发声的话筒,但最终却用魔法回避了应付的代价,用自然之灵为弱势一方进行了代言,最后,又用一个 “宝嘉康蒂”似的前传,赋予了女王没法再正确的混血身份,乃至殖民的正当性,完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闭环,只是其中没有意义。
迪士尼的公主们已经尴尬多时了,传统的公主形象跟新时代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天堑。
这也是艾莎曾经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因 —— 她不必去调和封建与现代,因为封建已随着她的父皇母皇一同逝去;她不必去强调先锋与权力,因为人们总能从她不明的性向中自助汲取出新时代的宣言,从她开始,西方小朋友的换装派对上,总有好几个艾莎。
价值观的矛盾已经被设定迎刃而解,可若迪士尼想借此更上一个价值,去介入更硬的种族/殖民/国家问题,就不能光凭修辞和取巧。
有网友给艾莎卸了个妆,“还原“ 了她的混血血统不过,《冰雪奇缘 2》确实为今后的电影提供了一个了不起的思路:只要给白人角色加上一个 “混血” 的前史,那 TA 就是跟亚非欧都手拉手的好朋友,相当于用一句 “往前数十辈儿,咱都是一个村的” 瞬间拉近彼此距离,至于 “怎么混的血” —— 爱,需要理由吗?
// 编辑:Alexwood
五味杂陈,有太多槽点不知道先说哪个好……首先是剧情和发展节奏真的……只能说几乎所有大IP续集都难逃越编越烂的结局。
跟第一部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全程故事发展真的让人一脸懵,云里雾里的,每个人都好像拿了剧本一样,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做什么,这就势必导致故事逻辑性的缺失。
但是观众不是傻瓜,是不是诚心之作一看就知道,用美轮美奂的精致画面也掩盖不了糟糕的剧情。
可能全片最出彩的台词是那句“如果看不到未来,就做好眼前的事”,这句还是很有感触的,但是这句话全片重复多次,实际行动却没怎么拿出来,只能沦为苍白的说教。
音乐也不如上一部让人印象深刻,勉强还算可以,最出彩的服装了,三分都给它。
Elsa变装惊艳,这第二部做了几年,可能全部钱都花在画面和服装制作上了。
可以花点钱在剧情上该多好。
但是有一点还是挺好,人设没有崩,在同一个镜头下,姐妹同框的时候,明显可以从表情就可以看到两个人性格不同,Elsa性格沉稳,老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开始小时候的那幕就是如此,Anna就总是乐观的样子,满脸笑容。
这点我觉得制作人员的把关还是很厉害的。
但让我非常困惑,摸不着头脑的是安娜和男友的感情线,简直像陌生人一样,男友完全沦为道具,全程台词可能不超过二十句,中间一整段全程掉线,不知在哪里,只在安娜受伤,千钧一发之际出现(这点让我非常失望,以为冰雪奇缘系列挣脱了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的套路,其实并没有)安娜也像个小尾巴一样全程要跟着姐姐,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因为和姐姐和好实属不易,姐妹之情确实非常感人,但是如果全片是要写姐妹情深的话,为什么还要安排个若有若无的工具人克里斯托夫在旁呢,只能说这部片子的感情线也是重点不突出,没有处理好,一塌糊涂,让人看的非常尴尬。
(中途我还以为克里斯托夫会和那个帮他筹备求婚的小哥哥在一起???
那个小哥哥真的太gay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部片子诚意不大,对它之前报的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质量让人怀疑这只是一部卖情怀,圈钱的电影(片子确实挺多关于上一部的回忆),只能说等了好几年的电影是这个样子,实在是不应该啊。
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在关注情节,而且有主观带入的想法,第二次看就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1.歌词:每次词唱的都有人物心理递进。
选几个重要的艾莎:into the unknown那一段前面先说自己有妹妹过得很好生活很好不需要探险-精灵呼应-想要探险安娜:山洞歌唱心如死灰-没有姐姐和雪宝无法生活-陷入迷途-想起戒言“当未来未知的时候,先做好眼前的事情。
”当艾莎在“记忆殿堂”想要走到最底端看祖父和北方人的秘密时,安娜的告诫音乐响起“不要走太远”。
2.四大精灵在开头父亲的回忆里全数出场在艾莎城堡里歌唱的时候,黑暗里舞动的那段全数出场召唤艾莎,有飞跃的马,大石怪,还有小蜥蜴。。
结成冰晶落地后,起大风,路灯里的火灭,瀑布消失,大地涌动,艾莎用魔法控制的城堡岌岌可危,表示艾莎唤醒了自然之灵。
雪宝在森林里唱歌的时候全部出场(雪宝照镜子:水里的马吓坏了雪宝)火精灵和艾莎同时听到了呼喊,艾莎就知道火精灵可以带她找到源头3.水的记忆:冰雕的来源很像第一部最后安娜冰封后的样子艾莎是第五元素的设定,个人猜想冰是魔法的源头,冰是水瞬间冻结而成(冻结的水里就有生命的记忆--源头为冰川),而艾莎拥有冻结水的能力,就相当于人能透过记忆看到生命。
4.魔幻森林的介绍,开头两姐妹小时候在堆雪人的时候有说。
5.船:在船上找地图时,妈妈的笔记暗示艾莎来源于冰封之河。
雪宝分析:爸妈其实进不去迷雾森林因为他们进不去,所以船上可能没有人--艾莎用水的记忆发现爸妈在说明妈妈有魔法,可以带爸爸进来大胆脑洞:导演俗套的话完全可以将歌声归结为妈妈还活着,在记忆殿堂里利用神力召唤艾莎。
艾莎得知真相的时候,其实有心里反应,觉得爸妈为了自己牺牲了,当时猛一跺脚,捂脸哭泣,安娜一秒钟安慰了她。
7.记忆殿堂:四元素集合在一起她站中间形成了一个雪花图案。
艾莎引发大雾突然清澈的时候,殿堂穹顶上全是过去的片段,第一副好像是北方人还是妈妈的记忆。
8.场景呼应:开头四人大合唱的时候,有一个站在广场旗子下的画面,那个墩子后来变成结尾做雕塑的地方开头雪宝和安娜躺在城堡旁的绿地上聊天的画面,雪宝平躺看天的镜头,在第一部中出现了。
而且铺在地上的方巾和第一部一模一样。
(参考第一部雪宝歌唱:老子也要过夏天!
那段;安娜第二部问他也是你现在享受过夏天的生活嘛。。
hh)四人歌唱结尾部分:阿伦黛尔里有个夜晚小镇镜头画面中出现的钟楼,在第一部汉斯和安娜唱情歌的时候出现了。
9.小细节:黑人守卫在开头国王回忆的时候出现了。
前男友大吐槽就不说了。
艾莎在冰宫看到记忆时里面有汉斯,姐妹小时候,爸妈一起乘船,北方首领。。。
第一部大地之歌竟然是源自北方人,当时听感觉震慑,后来想有点随意。
雪宝结尾s脱伴郎装,还说“不热嘛,为了真爱牺牲成这样”,哈哈哈,笑话蛮冷的。
暂时想到这些,欢迎补充。
【2】无比别扭的作品,故事老套无聊,在薄弱动力的驱使下,角色智商基本丢光了。更让人不适在于,迪士尼想蹭LGBT群体的甜头却又只敢表面佯装,实质依然是王子公主的童话叙事,在危难关头依然是男性拯救女性,比起第一部全面倒退。CG水平确实又进一步,让影像至少没那么单调,但大段音乐的反复运用并没有多大效果,对情绪的建立也并不够。简单来说就是MV大串烧+Elsa梦幻走秀。
6-7分吧。视觉部分仍然表现非常棒,身骑水马闯三关也是叹为观止。音乐整体比上一部有退步,印象深刻的歌曲并不多。剧情方面则是大退步,从第一部的各种反套路开始变得保守和停滞了。影片最大的亮点还是,艾莎变身了,变身就意味着,你们又有新的裙子可以买了
好难看 救救迪士尼 ps:歌很难听 真的很难听
睡了睡了
现在公主不仅不在城堡等待了,出门屠龙的时候还让王子搁家等着。
7.5,我必须承认这部续集让我感到了一丝失望,但肯定算不上烂片,最多就是不及预期罢了。无比精致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一直是迪士尼的看家法宝,在影院的效果更是让我一度忽视了在故事上的种种不足,直到故事进入高潮,突然结束,我才猛然发现些许不对劲。前半段是日常短片合集,中段像是用mv水时长(因为不少唱段对故事推进没什么作用),高潮不高,收尾平平。没什么戏剧冲突,以至于解决问题都没让人兴奋起来。安娜与男友更是沦为工具人。即便如此我依旧被制作人员的奇思妙想与创造力所折服,片中的种种奇观令人赞叹不已,Elsa的扮相也美得不行。一部动画片的美术与创意不容忽视,否则我为什么还要看动画片呢?(Elsa换了那么多造型,玩具能卖到疯。)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Elsa爱我Elsa爱我Elsa!!!
为什么你们elsa越长越像Bingbing Fan了 anna的衣服怎么都这么好看
艾莎公主一换装,萝莉家长抖三抖……迪士尼果然人类灯塔,感觉讲故事倒成了其次,拍续集主要是为了价值观疯狂输出……(外加新一轮的周边抢钱计划……
1.Frozen续集,又名[妹妹再爱我一次],当Elsa穿着婚纱,骑着骏马和Anna相拥时候,我被伟大的亲(爱❤️)情震撼了,至于男主,怎么看怎么多余。2.缺点:没有邪魅的王子反派撑起剧情,续集逊色一半。父母之谜这种烂大街梗被美漫玩腻剧情又被套在这部续集上,5分钟一首短MV,10分钟一首长MV。迪士尼想卖碟想疯了吗?这是歌舞剧?优点首先:在视觉上这部电影更上一层楼,对细节更到位了3.迪士尼画师真的偷懒,竟然把长发公主的宠物模型复制粘贴到这里客串一把。当Elsa让出王位给妹妹离开,晦涩表达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如此有内涵的结局也是不容易!给编剧点赞。
在ktv狂哭的感觉
这种电影,平庸就意味着不合格
艾莎总能抢先泳有淋淋演唱会最想要的舞台效果厚(下一部要生娃玛琳菲森了?
雪宝,以一己之力拯救全片的男人,哦不,雪人。艾莎更飒了,场面更多格局却更小了,没了有趣的主线,变成了一首接一首的mv放松大联欢。第一部是颠覆传统与认知自我,这一部是寻找自我和种族和平,但…不就是把多年前的风中奇缘的主题再来一遍吗?啊~多么的政治正确。
再次感叹迪士尼的电影工业,一个远在北欧的故事,美工和冰雪结合的同时也和地域元素结合,音乐也是北欧化。全片紫红色调的光,完全就是我今年极昼时去到北极圈,天空呈现的颜色,这些细节都能得到完美还原。如果说天气之子是雨,这部则是把冰雪特效做到极致。
续集平庸,没有let it go加持,套路无惊喜。
这不是冰雪奇缘,这是冰雪起源。居然从合家欢往万圣节方向走了。
首集的魔力就像艾莎的法力一樣褪了色。故事主軸完全無法自圓其說:四大神明為了懲罰冰國國王的殖民而降災,卻又把第五個神明重生在國王孫女的肚皮?這是祝福還是詛咒你們口徑倒是統一一下啊?這災罰晚了三十四年來來不說,最後被艾莎解決災難,冰國絲毫未損,被殺的原住民卻依舊是受害者,神明這是在赤裸裸的偏坦白人?故事設定吃書也吃得厲害,老爸天天哄年幼的艾莎上床睡覺還縱容她用魔法玩家家酒,這叫家庭關係差?老媽生在一個精靈魔法滿地爬的魔法森林,怎麼還會怕艾莎玩冰怕到把她關自閉十幾年?迪士尼破了九十年來不拍續集的傳統就只是為了飯碗?
比邻里美好一天更美好,同性恋题材迪士尼请给我再来一打!骑白马的公主请再多一点!被无视的男主角请自觉和森林勇士搞基!
法术高强的姐姐,不离不弃的妹妹,没有存在感的男人,一言不合就唱歌…这真的不是新白娘子传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