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五乔好莱坞怪人:韦斯·安德森如果说导演韦斯·安德森这么多年的电影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那就是:电影风格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你完全可以执着地使用同一套方式拍出不一样的故事。
如果你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他全部的作品,那一定就是:古灵精怪。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可以说是当今好莱坞风格最鲜明、最独树一帜的一支,他的电影甚至不需要打上自己的尊姓大名,独特的影片气质就是最好的个人商标。
比如,安德森这个完美对称图的狂热爱好者,几乎总是将摄影机放置在屏幕的中轴线上,就连背景中的摆设,也喜欢左右对称的平衡构图。
他的片中,幽默感常常通过“死锅(Deadpan)风格”表达出来:演员常常面无表情、体无动作,但在克制、细微的变化中,以及一尴一尬的停顿之间传递着古怪的冷幽默感。
安德森显然不是写实主义的拥簇,电影中的色调、道具、布景,常常色彩明丽又稀奇古怪,像是直接从童话故事中搬出来一样,而且注重细节到达了偏执狂的水准。
总之,安德森的电影世界就好像是他一手打造的玩具小屋,而他像个木偶大师,扯着角色身上的线,在这个世界中上演着似乎只有自己理解的故事。
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安德森强迫症发作似的将这种风格推向极致:片中近乎所有镜头都笔直的对准角色;房间、走廊、公路的中轴线永远停留在镜头中分线;人物表情接近呆滞,行动如卡通样夸张而简洁;布景都加上了大大的字表示其用途(比如出租车上写着大大的粗体字”出租车“)而更具有玩具风格......偏执的完美主义者然而如果说在安德森之前的影片中,这种风格仅仅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这样的风格则是表达主题的关键。
可以说直至本片,安德森的风格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线故事说起来并不新鲜: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大堂经理、对工作一丝不苟、爱好结交金发老贵妇的中年帅叔古斯塔夫,因为卷入老情人D夫人的谋杀案而锒铛入狱,在一位零工作经验、零学历、零背景、连名字都叫做“零”的小跑堂帮助下,越狱成功,洗耻雪辱,不光找回了自己的清白,还继承了D夫人的全部财产。
这样平白地写在纸上,这故事本身可说是乏善可陈,然而得益于安德森的电影语言,观影过程如玩电子游戏一样颇具趣味性和代入感。
更关键的,是安德森试图以此故事传递的信息......几乎每一部安德森电影都以旁白作为开始,电影会被分为几个章节,且每个章节都会被冠上标题。
本片的组织方式在此基础上稍有不同:电影始于一位女孩,来到墓园为崇拜的作家扫墓,这位作家的石像上,本该出现名字的地方,仅仅刻着”作者“一词。
她将自己的钥匙挂在无名作家的石像上,并拿出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她将书翻过来,底面赫然印着作家的照片,表情凝重的看着镜头。
接着时空切换(每次时空转换都伴随着屏幕长宽比的改变,越到现代屏幕越宽),来到1985年,作家以同样的表情凝视镜头,以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开篇的一段话作为开场。
然后时空再次跳转,就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年迈的零向年轻的作家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时空随着零的叙述再一次转换,来到零年轻的时候,古斯塔夫和零的冒险故事才正式开始......略去中间的冒险故事,直接来到影片的结尾,古斯塔夫生前最后一段时光以片中唯一的黑白镜头呈现,接着跳转回到作家年轻的时代,结束了与零的交谈,作家坐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空旷的大堂中陷入沉思;之后时间快进到1985年,年迈的作家在小孙子的陪伴下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最终再次回到现代,墓园中的长椅上,读者女孩静静地读着《布达佩斯大饭店》.....也就是说,除去无处不在的对称镜头,影片就连叙事都是完全对称、层层套叠的倒叙模式。
然而影片结尾处,在与开篇对应的悠扬的吟唱中,我强烈的感受到,安德森使用了这样工整的叙事模式,并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圆满,而是在强调影片的主题:人性永存,生生不息。
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就像古斯塔夫所说的:在这个曾经被叫做”人性“的荒蛮原始的屠宰场里,仍然零星闪烁着点点微光。
零说,古斯塔夫是那些微光中的一份子。
这也许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意义所在——那些关乎人性、仅存于记忆中的、色调明亮到不真实的美好记忆。
这所谓的人性,也许就存在于古斯塔夫对极致品味的追求,是他在逃难的日子里也要喷上的考究香水;也许就是那个以十字交叉的钥匙为标志的神秘组织所代表的信任和忠诚;也许就是古斯塔夫为了零挺身而出,近乎愚蠢地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
布达佩斯大饭店——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伟大建筑,在时代的更迭中终究败下阵来,落魄成为一处仅供独孤灵魂寻求庇护的颓垣断壁。
最终,连断壁颓垣都不复存在,她成了传说的一部分,人们只能在老人们的讲述中、从小说的封面上,想象她曾经的荣光。
然而她所象征的属于逝去时代的从容与优雅,像是人们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的文化一样,并没有随着时间消逝。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结尾处,零、古斯塔夫与阿加莎在经历了这么多冒险与磨难后,仍然没能逃脱悲剧。
当你觉得邪恶终于被不那么邪恶打败,有型有品的穷大叔终于富了起来,善良男孩终于要和单纯女孩携手变老的时候,影片让古斯塔夫毫无预兆的死了,死于捍卫自己的朋友,也死于上世纪那段灭绝人性的历史;阿加莎也死了,死于放在今天一星期就可以治愈的流行感冒。
影片就是这样冷静的告诉你,这世上有许多劫难,"这些劫难就好像一把大剪刀,好人坏人都会被一起剪掉。
或许有些人可以躲过一劫而留住性命,然而人们出生、入死,生命的脆弱并不因善恶而有所差别。
"我们终归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叶扁舟,如果你恰好处在历史的漩涡中,就难免被时代卷走。
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美好可以世代相传下去。
这种传递是零替代古斯塔夫成为布达佩斯饭店最优秀的小跑堂,是零和阿加莎也爱上了古斯塔夫热爱的诗句,是女孩安静的坐在墓园中读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故事。
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在不同时空中的人们之间口耳相传下去,这本身才是最值得赞美的。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安德森在片尾的致辞中感谢茨威格的写作给了他启迪。
虽然电影的开头引用了《心灵的焦灼》中的段落,但影片的故事却与《心灵的焦灼》没有关联,安德森顶多是借用了小说中套叠的叙事模式。
虽然片中的作家最后也离开了欧洲大陆,前往南美洲为心灵寻求“良药”——这也与茨威格的真实经历吻合——然而片中的作家却并非明确指代茨威格。
真正的茨威格在希特勒掌权后离开了祖国奥地利,辗转英国、美国等地,于1940年定居巴西。
在二战期间越来越缺乏包容性的环境中,身处极权、独裁、纳粹主义盛行的时代,以及在对人性的深深绝望中,茨威格于1942年在巴西的居所,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十指相扣,双双服药自杀了。
他再也没有回到欧洲大陆,也没能看到人性的复苏。
世世代代的人们可能都曾嗟叹”人心不古“,然而二十世纪的人们对所处时代的失望很可能甚于任何一个时代。
极端的暴力和进步是二十世纪的特点,短短一百年中,人们见证了最伟大的进步,也同时目睹了最恐怖的罪恶。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
其实片中的作家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安德森甚至刻意略去了他的名字。
也许他是所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点点贡献的每一位作家,他不仅可以是感动了女孩的作家,也可以是古斯塔夫引用的诗人,甚至可以是韦斯·安德森自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发出了一点点呐喊。
他们可能被听见,可能被埋没,然而他们共同创造的智慧却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传承下去的烽火。
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她确实是一座迷人的古老废墟,但我再也没能见到她一面。
”这迷人的废墟,究竟是那座曾经辉煌的饭店,还是那曾经迷失的人性呢?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喜剧,同时也是悲剧,就好像是安德森这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在诉说:世界是美好的,只是人类不识好歹。
****本文已发表于《北京青年报》,如需商用转载请私信作者,拜托啦。
与其说在讲遗产和谋杀的闹剧,其实在讲古斯塔夫这个人。
但说他叫人想起茨威格,不如说叫人想起唐吉坷德。
此人热衷抒情诗,死到临头还不忘背诵一段;注意仪表,逃亡路上还要洒上本阶层专用香水给追捕者指路;讲究风度,全部身家只剩45块,还要给出25块付小费。
当真是迂腐的可笑矫情的一逼。
但也正是这个装逼犯,留心着瘸腿擦鞋匠的生计,给孤独的孩童和年老色衰的女人真心慰藉,与身材平平脸上有胎记的女孩惺惺相惜,为出身卑微的难民侍应生以命相拼,自有一种久违的魅力。
这样的人物,总叫人忆起那些逝去的时代。
那些天真然而无知,繁荣然而肤浅,但是富有人味的时代。
比如二战前的欧洲,比如60年代的法国和美国,比如大正时期的日本,比如我们短暂的民国和80年代。
那是一种文化新旧交替时才有的奇观,那是历史的热病和梦呓。
尽管荒唐滑稽又不切实际,但总么看都比其后严酷而又冷漠的时代好---打着或革命、或主义、或国家、或发展、或民主、或消费、或个性、或解放的各种旗号,装出或气急败坏,或慷慨激昂,或一本正经,或语重心长,或善解人意,或卖萌装酷的各种模样,骨子里却是一脉相承的老于世故和精于算计。
哎,算了。
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这些沧海桑田这些历史洪流关我等小人物屁事?
真正令人伤感而又寂寞的是,那个为你而死的憨傻又善良的朋友,那个死于流感的平凡又可爱的女孩,永远也回不来了。
连同你的一部分生命。
茨威格位列我最爱作家榜已两年多了。
看电影时,就不由自主联想起茨威格,我想,他也该是这样一位喜欢吟诵诗歌的绅士(而且,没人觉得茨威格中老年和Gustave长得神似吗?
尤其那撇小胡子)。
结尾Zero说: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当时我心中惊呼:这不就是昨日的世界么!
但我万万没想到,电影结束后,竟然真的是: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目瞪口呆。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自认为泪点不算很低,居然在满舱旅客中止不住哭起来,大脑里始终是片尾Gustave和纳粹扭打的画面,Zero的声音不断回响: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还有茨威格遗书里的句子:抱歉,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你们而去了。
然后,我又再看了一遍《布达佩斯大饭店》——人生中首次把一部电影连续重复看两遍。
第一次是看Gustave,第二次是看茨威格。
两年多时间里,我为茨威格写下无数书评、随笔、散文、诗歌,甚至冒着风险把他用作学校作文和征文大赛的题材。
我尽自己一切拙劣的文字才能赞颂他;我为他贡献自己库存的全部溢美之辞仍嫌不够,因为这所有溢美之辞还配不上他。
那我只好再度褒扬他:他是我所了解的,无论古往今来、现实虚构,最纯洁、最优雅、最高贵、最有尊严的人。
他是快乐王子和无衔贵族。
他是最接近圣人的凡人。
昨日的国度早已消亡,他却依然头戴王冠。
现在他远赴另一国度,在那里他将永远被加冕。
2020年更新:三年前,申请梦校的文书写了《昨日的世界》和《布达佩斯大饭店》。
被录取啦:-D现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下学期报的课程叫“1900的维也纳与创造20世纪”。
算是还愿吧!
明明逼格不高,非要装,说得就是我。
比如刚刚迫不及待看了布达佩斯大饭店,结果没装成,途中巧妙的找了几千个理由让自己坚持看完,回头一看评分,高得吓人,无奈被打回傻叉原型。
就傻叉眼里看来,好电影就是要讲个好故事,顺便带你领略一番这辈子不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就成。
至于是一根筋的讲,还是多线程的讲,或是颠来倒去的讲,甚至俄罗斯套娃般的讲,无非是技术问题,是皮毛,只要骨架比例得当血肉丰满就是好电影,有好的皮毛自然锦上添花,倘若骨架失调血肉干瘪,光靠皮毛油亮可鉴提高逼格,那就是部坏电影。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但如果先想妙手,再做文章,则舍本逐末矣。
故事编的大不自然(不是不大自然),仅仅是为了掉几个书袋,隐喻某某,或者致敬某某,亦或是卖弄下导演的个人技巧,把所有元素装到一个故事里,自然逻辑不通漏洞百出,然后再贴上童话梦幻荒诞喜剧黑色幽默诸如此类的标签打补丁。
傻叉以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远不如认认真真讲个好故事的,对比大卫戈尔的一生;也远不如专攻黑色幽默,对比两杆大烟枪;也远不如更奇幻诡异的,对比香水。
就算拿交口称赞的结构说事,被低俗小说瞬秒,拿演职员强大阵容说事,遇上真爱至上直接团灭。
布达佩斯大饭店如此,一步之遥亦如此,再往远了说,还有大鱼等,你敢说大鱼不好,信不信分分钟砍死你。。。
装逼未遂犯,遂卒。
Wes Anderson再次帶我們進入他亦幻亦真的童話小世界. 色調分明的畫面, 強烈的人物造型, 精緻的GFX, 充滿細節的場景, 還有那些童趣式的小幽默, 兩個小時絕對不會感到枯燥. 一般來說開場5分鐘的setting呈現出電影的世界觀. 本片一開始就出現了三個時期: present to 1985, 1960s, 1930s. 穿插著整個故事線的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一本書 - 書的作者 - 作者的回憶 - 回憶的故事. 畫面上表現的是realistic,vintage和fantasy. 這裡有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用這麼複雜的方法來介紹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完全可以直接就用Zero的回憶口吻來開始, 就算要加入narrator, 從1985切開就夠了, 開篇小女孩打開書這條線的用意是什麼? " Why a story within a story within a story within a story? "什麼承繼精神傳遞思想之類的就不談了, 老實說外國人想法沒有這麼深刻的, 尤其是美國佬(咳咳).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 人的回憶往往都會把事實美化, 而小說再一層添色, 最後再通過讀者對文字的想像, 展現出這段夢幻般的酒店傳奇. 這樣解釋也相應了畫面表現的變化.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接下來就是發生在那虛構的東歐國家里關於這座美輪美奐的超現實大酒店以及和它相關的人的稀奇古怪的故事了. 為了加強真實性, 官網還配套了一部關於這個虛構的"野牛草共和國"的歷史教程(笑). 除了漂亮復古的設計外還撰寫了很多資料來幫助大家了解歷史, 可謂用心良苦阿.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場景細節多到發指, Wes從來是細節控不解釋. 各種props從造型,顏色,材質到上面各種細小的logo,typo,graphic..... 無一不看出Adam和整個Art Dept的心在滴血阿..... (默哀) GFX非常出色! 負責graphic的Annie Atkins功不可沒! 訪談中她說到變態的Wes是多麼變態, 包括了那張只出現一秒的報紙上的新聞, 全都是Wes親自編造出來的..... DVD出來后就按暫停把它全讀一遍吧! 別枉了他這片苦心!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畫面豐富過頭了, 有點喧賓奪主. 說真, 雖說我是Wes死忠, 但其實一直覺得他的作品是重Character而不是Narrative, 這次雖然鋪了個歐洲興衰的背景 link上Stefan Zweig 看似有個比較深刻的含義, 但他說故事的能力畢竟不強阿... 這算是米國人的失勢? (咳咳) 不過這種很"平"的表現手法("平"的畫面, "平"的攝影, "平"的故事)也算是他的一種特色吧.從setting上來看, 也是personal比the world要強. 私人物品,服飾,背景, 顏色, 幾乎每個角色都有一套各自的固定搭配, 從而刻畫出人物特色. 反觀一些缺少人物的空場景, 像酒店外景, 雪山,小鎮, 就稍微遜色了. (尤其是小鎮的街景 有種囧囧的違和感)反正能這麼執著的對人物刻畫下那麼多功夫,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再來看看所謂的符號阿, 隱喻阿, 象徵阿, 嗯, 相信是有的. 比如倒轉過來的黑鷹logo, 很容易聯想到奧匈帝國的紋章; Caspar David Friedrich式的風景畫; 伴隨著酒店的興衰, decor風格從鮮豔亮麗的Jugendstil(來源於德國的新工藝運動, 感覺就是帶著包豪斯感的Art Nouveau....)到古板乏味的蘇維埃風; 警察佔領酒店后掛出的"ZZ"旗幟;.... 當然本來的設定就是以東歐時代背景做參考, 各種歷史元素在裡面也不奇怪. 強迫症的導演偷偷埋了各種隱喻就更不奇怪了. 一個連畫面比例都要和故事發生時代一致的導演,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至於整個大酒店的沒落, 是否象徵著歐洲文化巔峰的衰退, 或聯想到對戰爭甚至人性的探索, 就見仁見智. 不過看著這座輝煌的大飯店, 還是不僅讓人緬懷起那些神聖的帝國,顯赫的家族,強盛的王朝以及伴隨他們的輝煌時代. 這或許也不過是一個美國人的歐洲夢. 一個從小憧憬著歐洲的美國人 終於如願以償的拍了部歐洲片 可見強迫症晚期多麼可怕.....P.S. 鑰匙在電影中是個key, 一開場走進公園的女生把鑰匙掛在了作者的雕像上, 酒店的logo是兩把交叉的鑰匙, 最後幾個聯盟的酒店是以他們的鑰匙出現, 這個聯盟的名稱也叫作"The Society of the Crossed Keys", 而且wes還出了本同名的書籍來收錄Stefan Zweig的作品. 不知道這個鑰匙有什麼含義.還有 開場女生走進公園時, 門口坐著三個黑衣人, 也不知道代表了什麼...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片就是渣。
我开始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电影是一个拼盘杂烩的搞笑喜剧,看简介也是一样。
结果发现电影原来是有情节的,于是当成一部侦探剧看了下去;结果发现情节上面是有主题的,于是当成文艺片接着看下去;最后发现不但有文艺,还有政治,还有历史,还有文化,端的是一部有境界、有层次,满足信达雅的电影。
然后看到最后五分钟,直接在影院哭成泪人。
为什么呢?
就好像一个小情小爱小清新的故事,开头你以为格局很小,就是主人公被卷入一场遗产纷争,有点悬疑,有点喜剧,有点黑色幽默;然后你发现两个主人公之间有超越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友情,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主人公还有自己的爱情,就觉得很温馨;然后发现在这个小情小爱的故事背后,政治和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其上,一点一点吞噬掉人类的的文明和人情;最后有了一个高潮和喜剧结尾,你以为像《七十二房客》那样,皆大欢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结果Jude Law多问了一句“最后呢?
”发现你以为永远的幸福原来是如此短暂,小团圆的结局根本抵不过大时代的悲剧。
根据茨威格的观点,这是一个时代的灭亡,人类最后的文明的消失(不知道他如果活到今天会怎么想),那些衣香鬓影的贵族没落了;那些人类文明的艺术品失传了;那个能为一个小小门童的命运奋起抗争的绅士被杀了;那个消失的世界早在古斯塔夫先生们意识到的很早以前就消失了;所以茨威格会自杀,就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更像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辞官隐居、穷困潦倒的文人们,写下《陶庵梦忆》,做着怀念故国的梦。
只有他,还孤独地活在这座曾经名贵云集、高朋满座的布达佩斯饭店中,住在电梯不到的楼顶仆人的房间中,不过是为了怀念亡妻那短暂且幸福的时光。
导演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实在太显眼了,在《月升王国》中就领教过,这部电影很多细节看起来都分外眼熟,比如律师断指的情节和《月升王国》里小女孩把耳钉往耳朵里刺流血的情节,分明是同一个人的黑色幽默加恶趣味。
镜头的转换、场景设计的营造、漫画一样的色彩就更不用提了。
更多影评请见http://www.wangxiaoxin.net
一部片子,如果被划分到喜剧片,那么,无论它的内核是多么黑暗,至少尝起来都是甜美可口。
如果把同时期上档的美国骗局比作美式奶昔的话,布达佩斯大饭店,绝对是覆盆子派,松软的派底,玫瑰色的慕斯上铺了满满一层新鲜的覆盆子。
是你路过甜品店的橱窗,绝对会回望一眼的尤物。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卡司,可以说是耀瞎今年上映的其他电影。
Jude Law顶着日见稀松的毛发“本色”出演,只是作为一个引开话题的作家;Ralph Fiennes,迷人的伏地魔先生,倒是演了个主角,贯穿电影一路话唠,一路狂奔的门房先生;Tilda刚让我认出她,就已经倒毙了;就更别说诺顿的闷骚警察长,Adrien Brody演的坏儿子,达福演的冷酷凶残的德国杀手。
想想被斯皮尔伯格赞为法国最会演戏的Mathieu Amalric只是在戏里演个惊慌失措的小管家,也就不会为Lea Seydoux演的只是个小侍女而可惜,好歹还是有几个镜头和几句台词来着。
人家Owen Wilson简直是打酱油,好像还没台词来着。
说到剧情,喜剧片跟谋杀案扯到一起么,那么原来最有逻辑性的悬疑类型片,瞬间就丢弃了“节操”。
上次看到这么甜美又没节操的悬疑片,貌似是多年前欧容的八美图,只不过,那部片子讲的更多是八个风情各异横贯法国影史的美女而显得甜蜜,没节操是因为家庭伦理的大尺度与剧情的反转。
布达佩斯大饭店,整个故事很简单,战前全欧洲酒店业最有名的门房先生古斯塔夫先生和侍应生Zero的历险之旅。
这样的双人设置,好莱坞英雄片里比比皆是,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腐国的福尔摩斯和华生,到了欧洲大陆,有名的设置往往是“人兽恋”和平民化,比如丁丁和他的狗。
电影设置在战前,古斯塔夫先生的受众女士们,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贵妇们,而这群人正好是还留着贵族礼仪,年轻时叱诧风云,中年时大多丧偶,老年时喜欢满欧洲酒店轮着住。
彼时,布达佩斯大饭店,想来除了欧洲最好的酒店名声外,估摸也有种全欧洲最著名贵族太太养老院的意境在。
而古斯塔夫先生是全酒店的关键人物,他迷人风趣,幽默话唠,简直是中老年妇女的最爱,更何况他还喜欢她们。
于是,一个80多岁的贵族老太天会赖在酒店,住了小十年不肯走,我们的门房先生送走了她,结果不久噩耗传来,老太太暴毙,还算有情有义的门房先生,即刻赶赴她的葬礼。
等着他的是一个谋杀案,和即将开始的亡命之旅。
喜剧的另一好处就是,观众基本不用为主角的安危担心,除了极个别丧心病狂的导演会搞些什么反转呀,大抵都遵循好人有好报的处世原则。
正如海报上演员如扑克牌样的排列,一则为了有限的海报尺寸能容纳众多卡司,好让人人有个位置,二则是100分钟的长度,要让如此庞大的卡司,人人有特色,于是电影人物设置也是极尽各种脸谱化。
门房先生的话痨,Zero的懵懂,Agatha的纯洁,Dmitri的坏,Jopling的邪恶,Serge X的畏缩,警察长的萌,让人看了觉得,这更像是一出漫画,而不是真人电影。
更何况,电影场景设定的虚构化,和剧情设置的夸张,剪辑的跳跃处理,种种结合都让人觉得,这一定是3D动漫的最新科技成果。
门房先生越狱那段,恶搞了翻法国新浪潮经典电影Le Trou,特别是“商量越狱,凿洞和锯铁窗”等几段的翻拍,简直太恶搞前作了。
门房先生两次为Zero在列车里的抗争,第一次彩色,第二次预告死亡则变成了黑色,以及Zero的一翻感言,6分似在致敬辛德勒的名单。
当然不得不说是,但凡是回顾的片段,用的是经典的4:3的比例,作者回忆的场景用的又是16:9。
在巨幕里看这部电影,经典的4:3几乎只占据了1/2的画面,一方面感叹电影工业的革命,一方面又觉的新颖,像看着旧时电影般。
影片结尾荧幕上打出"Inspired by Stefan Zweig"(订正:“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的时候,好几个看时没细想的地方忽然就觉得很巧妙了。
电影里其实有三个茨威格,其中两个很显然是“作家“,中年和青年时的作家。
但这两个顶多只是从身份上的比喻。
真正与茨威格呼应的角色,当然是主角Gustave。
片中Fiennes从他外型上其实在某些时候也可以看出和相片上茨威格气质的相像。
从几个问题来理解:1)茨威格为什么会自杀?
2)Gustave是为了什么死的?
3)Gustave是一个有哪些特点的人?
4)Gustave和茨威格的呼应在哪里?
1)茨威格为什么会自杀。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道主义在他心中文化艺术人文殿堂的欧罗巴的倒退和消亡,而他所使用的母语的那个世界正是毁灭这一切的刽子手。
为什么要这么说。
1941年茨威格就亲口在人前说过 ”I’m here to apologize before you all. I’m here in a state of shame because my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world is being destroyed. My mother tongue, the very words that I speak, are the ones being twisted and perverted by this machine that is undoing humanity.“茨威格用语的精妙处处都能体现。
他说undo humanity而不是destroy这样的词,可以体现在他眼里纳粹的行为与其说是在泯灭人性摧毁人道主义,不如说是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倒退,才会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
纳粹上台后封锁犹太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但也同时疯狂推崇德意志文化艺术。
纳粹在入侵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后不遗余力夺取艺术品。
这种矛盾扭曲极端狭隘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全面毁灭的行为,更恰当点说其实是一种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方向相反的倒退行为。
所以才是undo。
当时的欧洲在茨威格眼里就是在自杀,他的故土不复存在,存在的那个已经不是他的那个故土。
就算衣食无忧,声誉不减,但”无家可归“才是最可怕的,精神家园已失,看不见任何希望。
他的遗言说 "I think it better to conclude in good time and in erect bearing a life in which intellectual labour meant the purest joy and personal freedom the highest good on Earth"但茨威格让人难受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中其实也出现过不少自杀的概念。
但他还是让他书里的角色坚持下去了,就像《象棋的故事》的Dr B,他受到的折磨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茨威格受到的折磨,只不过茨威格坚持不下去了。
2)Gustave为了什么死的3)Gustave是一个有哪些特点的人4)Gustave和茨威格的呼应在哪里?
Gustave对Zero说过一句话“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有着对茨威格致敬的地方,我想这里就是一处。
相信人道主义仍然存在,哪怕十分微弱。
Gustave是个很讲究的人,逃追捕的路上也要喷个香水。
买个蜡烛可以噼里啪啦讲一堆,连剩下的钱给断腿擦鞋匠都要面面俱到。
他是个懂得美欣赏美心中有美的心地纯真善良的人。
他注意Madame D的指甲油颜色,不美就直说丑,完美就说完美。
逃命的时候不忘赞美雪景。
就算要被从山崖边震下去只剩那几秒喘气的时间,他也要大声念出他喜爱的诗句。
他从监狱逃出来的时候,询问Zero你的姑娘如何,警笛响起时他还费神说我现在没法听你讲完因为警笛响了,但你以后一定要细细告诉我。
这个片段如果不注意,看得时候多半会认为怎么这么罗里吧嗦婆婆妈妈,该逃的时候讲什么废话,导演故意让观众紧张吗。
我认为不是,Gustave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问Zero你的姑娘如何,是因为他以一个朋友的角度真心想了解,不是因为刚出了监狱和你恢复熟络的套近乎。
他因为要逃命打断朋友的叙说,在他这样的人看来非常的不礼貌,于是他真诚地解释并且预约将来续讲。
这也从他误会了Zero没给他带衣服的原因后(更正:起先Gustave因为Zero没带假胡子假鼻子不能好好伪装去逃亡而略有不快,既而因为Zero居然把他的香水忘带了而生气,生气之下口不择言就Zero来自的地方和外来移民身份一通狂喷,而在Zero说明自己是因为战争失去了所有家人才成为的难民后),非常认真几乎夸张的道歉可以看出。
他的道歉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自责,自责自己怎么可以把别人想成那样。
回过头来说,Gustave为什么会死。
他既是因为捍卫朋友也是因为捍卫自己。
捍卫朋友就不用说了。
捍卫自己这一点,是指就算当时Zero不是他的朋友,他也不会坐视士兵的行为。
如果他坐视了士兵蛮横不讲理地欺压Zero,或任何人,那他也失去了自己的为人和良心,或者说,在这乱世中他认为仅存的那些人道主义也不存在了。
Gustave和茨威格是有呼应的地方的,但他并不是茨威格的再现。
这部作品也只是受茨威格[及作品]的启发,并不是仿茨威格风格。
但你也能从中获得和阅读茨威格小说的某些相似感受,比如闭卷后不自觉一声叹息或者一缕你也不是特别确定的伤感,比如同在悲剧中夹杂着荒诞地对生命的庆祝。
听Gustave说话的时候和读茨威格有类似的矛盾感觉。
惊叹于他用词用语用诗的天马行空和精准优美,不明白怎么会又怎么能说这么长且半口气不歇,嫌他花言巧语的同时赞叹他的恰到好处。
就像他对Madame D看上去逢场作戏嘴里能开花,但他内心也的确在乎这个前后入住过18(19?)年的行将就木的老妇人。
读茨威格的时候心情很矛盾,贪婪与吝啬同在,兴奋与平静同在。
贪婪地想读满每个字,就像光看进眼睛里还不太够的感觉。
吝啬地不想要读得太快,不舍得读完。
兴奋地想要接受下一个让你喟叹的转折。
平静地感受他用这么铿锵逻辑的语言写出来的温柔细腻。
希特勒要是要恨一个作家,茨威格必须榜上有名,一个犹太人用德语极尽了德语和文学的美。
题外话:这电影里真是全大牌演员,简直是盛宴。
05/05/2014放一个USNews的评(http://www.usnews.com/news/articles/2014/03/14/hints-of-history-in-the-grand-budapest-hotel),之前看电影的时候没注意的地方,关于电影中涉及的纳粹形象的几个说法:注意电影中占领了大饭店后,所有的旗帜都换成了ZZ标志。
1)纳粹党卫军的英文缩写是SS,德文是Schutzstaffel。
如果搜一下党卫军的徽标和旗帜(http://en.wikipedia.org/wiki/Schutzstaffel),会看见和电影中旗帜的极其相似处。
2)ZZ和SS的相似处。
3)Z又可以代表电影中虚构的Replublic of Zubrowka。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几个说法挺有意思的。
阅读《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在旅途中!
长徒飞行,很适合静下心细细观赏一部好影片。
故事要从一位无名作家说起,为了专心创作,他来到了名为“布达佩斯”的饭店,它曾经辉煌如今不復往昔。
在这里,作家遇见了饭店的主人穆斯塔法,年老的穆斯塔法常沉浸在回忆裡,他看起来十分忧鬱、安静、优雅,让人好奇想知道他人生故事!
没想到穆斯塔法主动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席间,他向作家讲述了这座饱经风雨的大饭店的前世今生。
难民出身的穆斯塔法,曾是酒店门房“Zero”,在他的回忆裡,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堪称完美绅士的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也逐渐呈现出来,古斯塔夫先生有“贵族绅士”品行,对酒店管理细緻用心,他举止优雅,喜欢读诗,迷人风趣,重视工作细节与原则,真诚的尊重他人,还有---用温柔的爱安慰许多金髮年老有钱的寡妇!
布达佩斯大饭店在他的经营下,有着辉煌荣耀的历史。
古斯塔夫和年迈的D夫人情投意合,在D夫人去世后,在遗嘱中将一副价值连城的名画留给了古斯塔沃,这一举动惹恼了她的儿子迪米特里,为争夺遗产,而陷害追杀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和Zero在战争时代背景与迪米特里追逐下,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盗窃、谋杀、越狱、出逃等事件。
然而即使在他最狼狈的时候,古斯塔夫先生还要喷洒高级香水。
这是一个象徵,代表坚持精致、优雅与美的绅士品格,这是他至死也不放弃的人文精神。
这部影片风格很独特,彷佛是童话绘本,却处处寓含生之哲学,也像是首适合吟咏讚叹的长篇叙事历史诗。
影片叙事风格在雅趣幽默中寓含真实深沉的悲伤,生之欢愉与痛苦交织、人性的光明与阴影自然交错在故事裡,很自然地表现出惆怅与悲伤,也彰显出人性中珍贵的品质,没有哭天喊地的搧情呐喊,节奏流畅如诗之朗诵,又如一页页翻阅绘本,沉醉在充满美感的故事裡,没有说尽的话却能心领神会!
我很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将一个值得珍赏的人物活出来!
在读完故事时心裡有惆怅感叹,也有欢喜温暖。
就像我们去读历史时,往昔那些在战争背景下的人生,其实人们真实生活是悲伤的、残忍的、暴乱的、荒谬的、无奈的.....。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痛苦中,我们仍要坚持什么呢?
才能怀抱真爱与希望、绅士与勇士的精神。
我不去悲伤感叹的说:「今日不如往昔,文明的绅士精神不復存在。
」我一直都明白,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我心裡仍有对善的坚持、对真的追求、对美的热爱,这些使我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我感觉有一个台词的含义,就是最后的时候zero说古斯塔夫用优雅维持了他的世界的幻觉,但是后来又说在古斯塔夫死之前他维持的世界就已经不存在了。
这里我想了一下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可能有三种,不过我就是猜测或者做中学阅读题一样的过度阐释。
一是电影中古斯塔夫不止一次表现出了不同于平常优雅从容状态的暴怒,这些时刻的镜头中,都设计的非常巧妙,能看到古斯塔夫背后的zero一瞬间的表情,难以置信、震惊、惊吓,他应该是非常在意古斯塔夫的变化,看到了古斯塔夫维持的优雅世界其实还是一块遮羞布。
(这个是因为我自己平常很在意观察自己和他人在真的危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那种可怕的表现)第二种就是古斯塔夫对zero的回答,他以前也是一个门童,他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不是那么神秘的,他曾经给zero营造出的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也在这一刻消失了。
第三种是,古斯塔夫对人性的赞颂已经不再有用了。
第一次尽管被火车上的士兵动手伤害,古斯塔夫曾经的善良还是得到了报答,因而人性的光辉还是看得到的,但是第二次,这些原来起作用的都消失了,士兵们伤害zero时用的不是拳头而是枪托,古斯塔夫直接被枪杀,他们不再以人的身体去接触他们两人,也能感受到前后两次火车上气氛的不同,从紧张的气氛中已经能看得出古斯塔夫的言论已经完全将对方激怒,他活着的希望也不高。
那个古斯塔夫相信的有人性的世界也不存在了。
zero最后的台词,又让我难过了。
意义只是存在那么一小会儿,剩下的都是……说不出的无聊无望,啊
美是真的美!情节过于反智了吧!比韦斯安德森其他电影的故事强点
就这样耍小聪明能有什么大前途。真是烦死这个自恋又自大的导演了。
3.0 即使是整個片子美術強大到變態的地步,即使演員每個出場的時候都讓人心花怒放,即使是對各個畫幅、致敬導演的部份花費用心,但故事說的就是不如從前了。如果你問大部份的人看這部電影的感受是甚麼,我相信是:畫面太漂亮了!然後你問故事呢?
打一星是为了表明我的倔强。
It was an enchanting old ruin, but I never managed to see it again.
个人观点:有些电影让我们想起自己爱电影的初心,有些电影(本片)却似乎在提醒我们“嘿,这就是拍给知识分子/学院看的”。在你们看来美轮美奂的构图摄影色彩,在我看来是装模作样,不过治愈强迫症罢了。没有一处情节能让我提起兴趣,故事如此平淡光靠炫技来补,我又不学电影。昏昏欲睡。
一般般,略显乏味
非常好。像一杯温暖的热可可,做得如此甜蜜却又不轻佻,好多台词和段子都有所指涉,却又浑然天成,不像在掉书袋。片尾看到对茨威格的致敬,眼泪都掉下来了。自从好多年前看了Visconti的《豹》之后,这是第二部让我对“昨日的世界”充满向往的电影。
非吾等渣渣之辈能理解
色彩很艳丽,是我喜欢的画面,然而叙事方式真的是看的我心好累啊,仿佛是毛姆把他的小说读了一遍。。。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个不错的电影,看得很轻松。但问题从结尾那句所谓从茨威格那里得到启发开始。便使一个轻松电影发生了质变。我来看影评,会怀疑自己的品味是不是低了点,或者学识严重不够装逼。再说直白点,其实这风格似曾相识。但毫无惊喜。
镜头太美太好玩了!非常棒!
A way too organized cartoon acted by real people, like ALL his other works. Female characters barely exist. Guess I'm too old for Wes Anderson. "I go to bed with all my friends."
我可以用大量的时间来把电影所有的隐喻和内涵去弄懂,但这样不如直接多读读书便好,于我而言,是一部有点意思、有点幽默的电影,但难以达到心灵深处的共鸣,不值得高分
他,还有她,就那样离开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复存在。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游戏,是童话,还是一件艺术品,将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形式感和怀旧的主题完美融合!无论从故事、剧作、主题和美学,它的辨识度都只属于自己,对于韦斯·安德森的粉丝,这是杰作!
一群黄金酱油,但因为个个是戏骨,竟有了一种“群像演技”的意思,其实换作普通演员,这效果大约就不存在。画面、色彩美得甚至生出音乐感,仿佛音符的活泼跳跃、流淌之动感。韦斯.安德森的片子总用俏皮俏丽的形式讲一个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但当中的幽默与童趣,却营造出一种奇妙的“真人动画”效果。
资本主义帝国饭店史的欢畅淋漓,大饭店地下联盟党统治世界。
高分理解不能。玩儿这种调调玩儿得更吸引的大有片在,就连安德森自己,还是上一部里的人物感情来得饱满吧。人多刻画难,都夸张化,意思不大。也可能是看的时候胃痛,没感觉出。。。
浮夸到了骨子里,但各方面都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