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冬又来

冬去冬又来,活下去,Winter After Winter

主演:颜丙燕,高强,刘頔,杨帆,张志勇,袁利国,日比野玲,李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冬去冬又来》剧照

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7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8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9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0

《冬去冬又来》长篇影评

 1 ) 导筒× 导演 邢健:黑白满洲,凛冬残酷物语

导筒专访《冬去冬又来》导演邢健《冬去冬又来》是导演邢健的第二部长片,本片入围了第3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华语力量”单元。

影展官方对影片的评语中提到:“本片将目光聚焦于全年凛冬的东北平原之上,讲述了抗战末期的东北农村,乾四爷一家在时代的推攘下几经沉浮的命运。

在接近2小时的镜头组接与故事讲述中,祖宗、香火、伦理与战争、侵略与反侵略,女性的压迫与宿命,在封闭的空间与湿冷的冬季中,每个渺小的个体都在生存之路上艰难喘息,书写着最原始的命题。

”「导筒」在山一国际女性影展,也围绕对东北战时历史背景的讨论以及影片幕后创作情况对导演邢健进行了专访。

冬去冬又来Winter AfterWinter导演: 邢健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电影故事以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战争时期,乾四爷一家的命运轨迹。

邢健邢健,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编剧。

《冬》获得第 22 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艺术探索奖”,第 39 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入围第 52 届金马影展“华语展映”单元。

《冬去冬又来》入围第第48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等。

采访正文导筒:九十年代有部中日合拍电视剧叫《大地之子》,它的历史背景跟《冬去冬又来》类似,这样的历史背景,在当下的影视作品里面表现得还是相当少的,可以先谈一下你在创作时,是怎样去了解这段历史,做了怎样的背景调查吗?

邢健:要从1928年6月4日说起,有一个日本人叫东宫铁男,这个人一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执行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

影片当中有一首歌叫《马贼之歌》(原名《新日本女性要嫁到大陆去》),这是日本人为了殖民东北,东宫铁男跟另外一位军人一起做的一首音乐,大致内容是说希望百姓能踊跃去东北,未来那边是我们的家,到那边之后会分房、分地、分媳妇,这就是东宫铁男做的第二件事。

维基百科“新日本の少女よ大陸へ嫁げ”——暂译《新日本女性要嫁到大陆去》,在日本大量的历史研究包括归国者援护政策中均有提及。

他觉得军队只是占领,不是殖民,殖民是必须得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自己的国家,当时在日本满大街上放着这首歌。

第一批尝试招了一批退伍军人,日子久了,背井离乡,大家很是想念家乡,所以在日本本土建立女塾,招大量年轻女性,教她们如何持家、种地、干活等一系列的家务,毕业后,她们每个人身上会有一个牌,例如编号001、002等等,东北这边的日本退伍军人同样有类似编号001、002等等,当时整火车的日本女人往东北拉,进行配对,无论年纪大小,就这样直接配对,这就是日本人为了占有东北所做的事情。

《冬去冬又来》剧照日军到了东北之后,把东北当地的百姓,两三个村子归纳成一个村子围起来,叫“人圈”,出入门是需要通行证的。

日本人组建的开拓团,也是他们占领中国百姓的地儿。

东北有三省,辽宁依靠着农业,所以叫农业开拓团;黑龙江是矿业,所以叫矿业开拓团;吉林叫林业开拓团。

比如农业开拓团主要负责把当地的粮食集合,然后运往前线或日本本国。

一开始,开拓团的百姓不适应东北的气候,种的粮食收成并不好,所以就雇中国人帮忙种,给中国百姓很少很少的钱。

《冬去冬又来》剧照我们影片写的是林业开拓团。

开拓团里都是日本百姓,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拥有自由,我觉得更像德国的集中营,受着军队的管压,比中国百姓生活好不了多少。

1945年,日本野心越来越大,二战爆发, 日本的消耗非常大,8月6号、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日本再也支撑不了在中国战场上的局面了,注定日本会投降,只是时间问题。

《冬去冬又来》剧照8月9日,苏联看到了这一点,150万苏联红军突然出兵中国东北,向盘踞中国东北14年之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解放”了东北。

刚才提到了电视剧《大地之子》,其实有一个电影我可以推荐,是日本导演小林正树拍的,叫《人间的条件》,那是在黑龙江。

我觉得《人间的条件》相对来说会比较客观地去展现当时开拓团的状况。

战争结束后,战俘是可以遣返回国的,但对开拓团的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他们无处可去,有些小孩就直接送给中国的百姓,由中国的百姓收养。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1959)导演: 小林正树主演: 仲代达矢 / 新珠三千代 / 有马稻子 / 淡岛千景 /佐田启二等1972年,中日开始建交,日本遗孤开始陆续遣返。

被中国人收养的未满十三岁的日本人定义为遗孤,但是将那些十三岁以上的为了生存进入中国家庭的女性,视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留在中国的,进而剥夺了残留妇女的日本国籍,并且不列入援助回国的对象。

《冬去冬又来》里面的开场,有两个日本兄弟,他们上了车之后在聊这场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他说,哥,我想回家了,我想家了。

其实在战争面前人人都遭受着不同的痛苦,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当然被侵略者所遭受的灾难更大,发起战争的当权者才是真正的魔鬼。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拍过《米花之味》的导演鹏飞,他的新片其实跟这个开拓团的事情关联很大。

就是说残留孤儿回日本,而当时在东北的养母去找她,想看她在日本生活得怎么样的故事。

听他说之前做调查时,一些90年代回去的残留孤儿,其实在日本受到的关注、待遇整体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时的日本首相会单独发一种“功勋状”,以感谢他们费劲周折还是愿意回到祖国,表彰他们的气节。

但是可能由于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说话的口音,完全是非常纯粹的东北人,在东北生活的时间可能是30年或者更长。

邢健:有的不止,有的五六十年,至今。

鹏飞新片《又见奈良》聚焦东北二战残留孤儿往事导筒:算是战争或者国家机器扭曲的背景下诞生的一批人。

其实你的故事主要还是一个中国的家庭,他们也是由于战争的关系就变得很畸形。

你在处理这个家庭关系的时候,是怎样去思考的?

《冬去冬又来》剧照邢健:面对灾难人就会变,所以历史作为故事背景很重要。

其实我们并不想把这段历史讲的多么透彻,只是很隐约让观众感受到就可以了。

同时我觉得电影也是有这样的属性,让大家知道历史的真相,知道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警示我们,历史不要重演。

《冬去冬又来》剧照影片中的中村八郎,是位日本演员,我们第一次聊剧本,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开拓团,当天晚上,他回到房间,查看了大量资料,才渐渐了解,杀青后,他回到日本后,第一时间去了开拓团纪念馆。

他也是通过这个电影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情,还有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关于主人公坤儿,我觉得坤儿更像中国历史的缩影,乾为天,坤为地,这片土地一直被压迫着,她默默的承受着、包容着。

坤儿身上展现出中国女性共有的特质。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你之前的作品好像在会对角色做一些很不同的设计,包括这次颜丙燕饰演的这个角色,她不说话,你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没有语言的人物表达去探索更强的人性?

邢健:坤儿这个人物,在一开始写这个角色名字的时候,她就已经不说话了。

以前的女人在家里是没用话语权的,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家就是这样,女人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必须男人吃完了,女人才可以吃。

《冬去冬又来》剧照坤儿不说话,更能体现出她承载的东西,就拿中国这片土地来说,从古至今经历过多少朝代、多少战争、多少灾难,无论你如何去践踏它,它就躺在那,去接纳,去包容,去承载,坚强的活下去,没有任何怨言。

我觉得坤儿就有点这个意思。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拍摄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邢健:冬天。

《冬去冬又来》和《冬》的开机时间都是同一天,3月5号。

邢健《冬》 (2015)导筒:会不会因为较为极端的天气导致剧本当中有些内容较难实现,有没有特别难拍的场次?

邢健:开场第一个镜头,其实我一开始设计的是拍摄起是对着天拍,落点对到土地上。

说实话难度太大了,已经超出我们的制作周期与经费,所以我们决定把起点和落点放弃掉。

目前我们所展现出来的18分钟长镜头已经很不易,拍摄了三天。

刑健在《冬去冬又来》片场导筒:可以聊聊你对东北在历史上的发展进程和现状的看法吗?

邢健:辉煌过去,没落当下导筒:影片当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选择职业的,还是说会有一定比例,去找的非职业的。

邢健:职业不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是好演员。

导筒:刚说的《大地之子》之所以能在中日合资的情况下完成,也是因为当时的中日关系特别好,那个片子到第二集还是第三集的时候,就出现了苏联兵杀开拓团孩子的事件。

邢健: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些事情,当时日本人来到东北,对于一些百姓来说,没有日本人的概念,以为是中国某个少数民族,说着听不太懂语言。

反之,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他们有时候也分不清哪些是中国人,哪些是日本人,当时有些东北人还会些日语。

像影片中的冰尜就被苏军误以为是日本人被抓了。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这些苏联兵其实他们的人性在之前的二战当中也已经被扭曲了。

邢健:当时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主要三个方面军,包括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空军集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

由于队伍组成复杂,军纪不严,给百姓带来一场灾难。

为什么这片名叫《冬去冬又来》?

冬代表的是战争、灾难,苏联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洗劫一空,拿不走的该烧的也都烧了。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据你了解,是不是日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在主动抹去这部分历史?

邢健:其实任何国家都希望用政治手段尽量地去统治人的思想,日本也不例外。

现在国人还是对日本人有一些情绪,毕竟是有一段历史在那。

当下,不能说你是日本人,你就一定是恶的,我们应该包容去看待一些事情,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发生,自强起来。

中村八郎拍完这部戏,他对我说,他回到日本后,会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这段历史,知道先辈们犯下的错。

像我拍“满洲”这样题材的电影,国内还是比较少的,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艺术形式出现,也不止于电影,像小说、舞台剧一同去还原真正的历史,让中日双方都了解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情。

《冬去冬又来》剧照导筒:这部电影打算要到日本放映吗?

邢健:这个得由资方来决定,我当然很希望能够在日本放映。

导筒:这次您在这边看他们的片单,有没有觉得挺感兴趣的片子?

邢健:时间比较紧,我昨天晚上到的成都,明天就要回北京。

今天放了一下片子,然后下午去看了我的大学班主任,张继武教授,他以前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拍摄过《剑魂》、《国际大营救》、《巧奔妙逃》等作品。

曾未之《剑魂》(1981)导筒:目前后面还有新片计划吗?

邢健:12月份开机,叫《秋后》,清朝的一个片子,讲清朝刽子手。

邢健在第3届山一国际女性影展映后交流现场导筒:《鬼子来了》里边它也有一个刽子手。

从清朝活到民国,但他自己的身份概念都还在清朝。

邢健:对,也是刽子手,但我这不一样,我这个是讲一个小“混混”为了娶一个妓女成为刽子手的故事。

 2 ) 新历史主义/符号学视阈下《冬去冬又来》的人物形象读解

《冬去冬又来》在浙师大的观影交流结束

个人认为,导演的长片处女座《冬》艺术含量较第二部“冬又来”高了很多!

在片场观看“冬又来”,说实话很沉闷,远不及《冬》的惊艳。

有意思的是映后交流,第一个“冬”是日本殖民,第二个“冬”非常隐晦,指苏联红军——被导演这么一提,整个影片就显得蛮有意思的了。

我们所能目睹到的影像也是残破的、如同坤儿一样“失语”。

影片从符号学出发,可以看出好多意象表现,导演说,这也是他所喜欢的。

片中的每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姓名,都经过了一番打磨,乾老爷与收养的弃婴坤儿,男与女,天与地,在一个“畸形”的殖民统治下,依旧迷恋生殖,依旧留存性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如此强烈。

乾四爷的大儿子,如同武大郎;二儿子正直刚烈如武松;三儿子是西门庆式的角色冰*两面三刀圆滑世故,围着各式人物打圈圈儿,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

最终,一冬去了,“又一冬”来临。

影片的片名和意象让我想起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对人性、社会的哲学思考更深了几分。

拍“冬”不易,再加一星🌟

 3 ) 冬去冬又来,冬真的太长了

对不起,我惊了,怎么会有一部片子让我反复的在崩溃边缘说服自己。

电影开场映入眼帘的黑白颜色将我的胃口瞬间吊到极点,然后是冗长又无聊的漫长镜头,以及不知道为何控制不住自己要在车上挣扎哭叫的三儿。

在漫长的110分钟中,我的眼前不断的闪过更有趣更有悬念更有意思的替换拍摄手法,然后再不断的去说服自己,我不懂艺术,我不懂艺术,尊重导演,尊重导演。

映后导演到了现场,向我们阐释了一些他的理念,但对不起,我依然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花费110分钟的电影。

 4 ) 喜欢这类的可以尝试一下,但看了就一定要看完。

影片一开始从东屋、屋外到西屋、屋外,再到车里,是一段差不多二十分钟的长镜头。

影片大多采取平视固定的镜头来陈述,尤其前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剧情推动不强,所以有些沉闷。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动,台词增多,运镜增多,大多也略带了一些视角,所以后半部分显得更加鲜活。

以影片的整体性而言,前后的差别有些明显,所以还不够工整,也许在前半部分加入一些主观视角或大特写可以提升一些可看性,也可以让影片风格更加强烈。

或许也可全部采取固定镜头,以客观视角陈述。

影片黑白色调,较多的中远景也不大能看清演员的表情,所以画面要依靠光影变化和演员运动来实现调度。

窗外不停闪过的探照灯,还有偶尔开门关门中的门缝,可以算是惊喜的小特别,但一些画面上的安排加上一些运镜确实显得有些拖沓,也有一些瑕疵。

故事简单但主题不简单,其中包含的很深,也很广,政权交替下的平民百姓、旧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压迫、以及旧时代父权下的家庭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或许懂得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的更多。

因此影片是挑观众的,也容易产生“就讲了这么个简单的事”?

等“主题不够明确”的感觉。

但这也确实与镜头的使用和调度上有一些关系。

 5 ) 黑暗的尽头没有春天

看电影之前我做好了心情抑郁的准备,但开头并且贯穿全片的东北话还是一下子把我带进那个“真实”的故事里。

整个影片用黑白色调和不多的台词生动立体呈现了那个特殊历史背景年代下,女人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不公。

她善良、隐忍、会观察生活、有冲动、有爱。

但更多的是被当作“生育工具人”仿佛她才有价值。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活着,即使在历史洪流中有家破人亡,也有老二这样充满希望的存在。

整部片子里有很多历史真实故事和背景,值得细细品味和琢磨,比如转圈儿检查呕吐物,还有经济巡查这种职位在是因为伪满洲国建立了米谷管理法,看看电影了解了解历史也挺好。

刚才看其他影评我才理解日军投降后说着俄语的人把冰尕带走时候是啥意思,这是第二个冬啊!

 6 )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

一部纯粹的文艺片,为11月不景气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导演现场分享交流

英皇电影城 按照以往的抗日年代题材,伪满洲国的矛盾一般都是打打杀杀,你死我活的日军和老百姓冲突,然而本片却温和了许多,刻意避开了老二抗日,老大被杀的叙述,用乾四爷担忧传宗接代的家庭困境贯串全片,给坤儿扣上生儿育女的使命,看似一个农村家庭伦理剧的结构,却栩栩如生的呈现了伪满洲国背后的政治生态、残酷命运和杀戮。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独特风格的影片了,全片极具黑白的影像画面、不到十个场景的空间叙述、女主无台词的精彩演绎,还有不时的伴随着日本歌曲的吟唱、用一个东北农民家庭和一个日本军人家庭的生动描写,直至最后的反目和杀戮,到最终以女人坤儿救助日本孤儿的视角结束,看到了导演的人性表达和反战思考。

导演现场交流刻意否定了创作上没有参考借鉴影片,但是电影片头黑场字幕伴随的音乐、还有摄影风格和场景布置,还是能感受到日本五六十年电影的味道。

 7 ) 值得回味

新锐导演邢健继《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片采用了黑白影像,直接奠定了这部电影悲凉的基调,女主人公坤儿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颜丙燕老师教科书式的演技,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面对“延续香火”传统观念的压迫毫无能力反抗,只能艰难喘息的女性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谱写出一首凛冽的女性悲歌,值得回味。

 8 ) 冬去冬又来

乾坤,这是导演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为天女为地。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透露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女性的地位。

一开始我也以为坤儿是没有说过话的,但是后来导演说,其实她有很多次想说,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男人那个男人,让她将话又憋了回去,此处女性这种地下的地位昭然若揭。

在哪个动乱的时代,女性活得有多辛苦。

还好,我们会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9 ) 个人年度观影国产惊喜之作。

1944老东北伪满区,黑白片,又是日本兵又有翻译,无法控制的去往《鬼子来了》想,剧情更接近老流氓柯俊雄强迫舒淇拍的《浴女》,开片一个二十分钟手持跟拍长镜头让我就很喜欢,老演员高强的五官总觉得和史泰龙很像,又有喜欢的颜丙燕(化妆很细致,连脸上的皴都做了)。

颜丙燕演的真好,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全靠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去刻画一个北方农村妇女愚昧憨直善良又怯懦的形象,压着演,让你几乎完全忽略她这个女一的存在,但你细思考后又觉得这个角色的控诉性是那么的强,将女性受到的压迫表达尽了。

配乐用笛子和二胡分别演奏北方儿谣《月儿明,风儿静》但演奏的如此的悲凉绝望。

个人今年观影很喜欢的一部,当下还有如此认真制作电影的国人让人尊敬。

庆幸北影节,上影节都错过的这部2019的片总算在院线补上了。

要说不足,结尾用开拓团队长的女儿有点生硬,抄《辛德勒》的红围巾也不太高明。

 10 ) 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个傻子

昨天晚上,因为看错电影院地址,所以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我着急忙慌地找到位置坐下,却发现我的椅子坏了。

我环顾左右,好像就我一个,我试着站高一点,前五排依然没有人,我认真看了看整个电影院,可以容纳两百号人偌大的一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

这是周六的晚十点半场,可以算是每周当中最强的晚十点半场,这个影院所处的商圈,可以算是这个1000万人口二线城市的最强商圈之一。

楼下海底捞人流如织,不是没有人出来消费。

对于我这个经常趁着孩子睡着出来看夜场电影的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电影院怎么赚钱呢?

这么大的场地,赚我这优惠后十几块的票价,肯定是暴亏的。

放场大明星出演的商业电影,它不香吗?

那创作团队怎么赚钱呢?

截止目前票房还没有过10万块。

对,你没看过,10万块都没过。

很多时候,这个钱可能还不够学生拍个习作。

用爱发电,不可以吗?

太可以了!

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公益价值,更没有商业价值,只有主创的自我满足价值。

短片,慢节奏可以更有意蕴。

但是你这次长达110分钟。

黑白电影,可以突出主体,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灯光和调色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角可以被拍的长时间看不清脸。

玩隐喻、填充历史细节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拯救整体的乏味与冗长。

颜丙燕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被安排成一个符号。

冬去冬又来,小鬼子走了老毛子来。

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还要捡另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儿,正如当初被捡回来的自己那样。

全体男性在被侵略的家园故土上,装疯卖傻,四处躲藏,哭着喊着要回家,学日语当汉奸,这些刻意的人物设置,注定影片厚重不起来。

和那条红围巾一样,只能是不合格的模仿者。

玩概念不耽误讲好故事,有内涵不等于放弃宣传,价值是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牛叉全盘丢过来,观众就得叫好。

院线电影,不需要观众询问细节设置,你却说别人没看懂的高冷。

《冬去冬又来》短评

说实话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但是导演真的把那个年代的现实尤其是女性讲的还比较透彻,一些小隐喻小片段也挺有意思的了。很少有这种比较年轻的导演拍历史题材了(也有可能是我没怎么看),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4分钟前
  • 六枚
  • 还行

11.14保利场 特意买了杯咖啡上去 仍没挡住困意 开片部分是可以抓住人的 然鹅…………结束时 前排小哥被保洁阿姨认出 连看两场 佩服佩服!为邢建导演的坚持打电话!

7分钟前
  • 土蜂在城乡结合
  • 还行

如果没有与观众建立起对历史背景的共识与默契,那么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和灯闪、中药春联、摇篮曲等符号呈递就会全部失效,兵燹之火中小人物的香火危机与女性挽歌的主题也就实属勉强。同时,既想依傍生活流的高逼格,又想耍点戏剧性时刻的鬼机灵,偷师贝拉·塔尔和小津,戏仿姜文《鬼子来了》,认为黑白摄影和长镜头就是高深就是拿奖,却又连院门都不敢出,那就只能拍成没有历史纵深感的家庭幽默录像——「乾老四与哑媳妇」了。

11分钟前
  • 新憧🌱
  • 较差

并不多见的日满时代背景,许久没在大银幕上看到过的黑白色调,根深蒂固的封建男权主义,没有一句台词却全程教科书般表演的女主。小鬼子走了,老毛子又来了;冬天走了,冬天又来了。被删减的苏联红军真的是不能碰吗?

14分钟前
  • 孤独的牧羊人
  • 力荐

2.5-3

18分钟前
  • 小树大
  • 还行

3.5

20分钟前
  • 欧阳
  • 还行

乾坤难改,女性失语

25分钟前
  • 破骨草
  • 还行

全片黑白画面像是重新翻开一段黑土地远去的历史;颜丙燕饰演的女主全程没有台词,仿佛是在暗示那个时代女子逆来顺受失语的命运。整个故事可以看作女性版东郭先生,女主勤劳而且善良,可她的善良却给自己不断带来更多的折磨,好像一直置身于寒冬,感受不到一丝温暖……使用黑白画面却又安排不少很暗的场景,画面缺少层次,一些细节也不容易让观众捕捉到。故事留白有点多,需要观众脑补或者通过后面的剧情才能多少了解。

26分钟前
  • 来路无知己
  • 还行

邢导拍的还挺有意思的一片...鬼子来了痕迹很重...

30分钟前
  • 影君子
  • 推荐

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隐喻上了,真正属于电影的信息乏善可陈。

31分钟前
  • 黎耀辉
  • 还行

B/72|父权话语下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将女性的生殖特征视为功利性工具和实用性价值,而非认同“生殖”特征本身。沉默冗长的长镜头某种意义上也诠释着女性长久以来的生存现状。以为这只是战争带来的无奈之举?实际是永无止休的现状。只有装疯卖傻才有活下去的机会。老三这种窝囊废男人真是令人恶心。

34分钟前
  • 杀手太凉
  • 还行

因为某些原因,呈现出来的只能是“冬去”的部分,至于“冬又来”的部分只能删减。如果能呈现的话,现在应该也会少一些亲俄的智障了。电影里的好些细节,真的是我第一次听说第一次见,没生活在那个年代,知道的人又不讲给你听,历史就是这么被遗忘的。所以,有些作品是有意义的,比如末代皇帝的文革红卫兵,老一辈能评价一句“那时候真那样儿”,对我们小辈而言都意义非凡。

38分钟前
  • 终究可以很明媚
  • 力荐

没有才华还自恋的导演有多可怕,没有故事玩概念的电影就有多乏味,所谓延续香火不过是繁殖癌罢了,小日本是中山狼不过是刻板印象罢了

43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较差

来的有点冷

44分钟前
  • 木上
  • 还行

电影聚焦在抗日背景下农村一家人的生活,很棒的选题。黑白片的运用加深了人物对生活的无力感。影片对话很少,尤其是坤儿几乎没有台词,就仿若她的命运一样,没有自我的选择,只有无奈和逆来顺受。

46分钟前
  • 桃子哈
  • 推荐

我们的大荧幕上应该多看见这种电影~

49分钟前
  • Di-Dar李
  • 推荐

能感觉到主题的野心,但整体却还是让人失望的,到后面甚至几次想“怎么还没结束”的冗长。倒不如《冬》小巧得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50分钟前
  • Sandra🍉
  • 较差

这个剧本真是用心打磨过,从问答环节也看出导演做了很多历史功课。人物塑造相当成功,每个人物都很鲜活。聚焦抗战末期的东北乡村,主要还是在批判战争的残酷和男权主义。拿到龙标了,应该会在大陆上映吧。

51分钟前
  • 骑白马的黑人
  • 推荐

【8.0】季节的轮转是为了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54分钟前
  • Anattā
  • 推荐

黑白镜头和剧情推进有压抑之感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关心的只是传宗接代女性的地位一直受到压制这是年复一年,冬去冬来,丝毫未变

59分钟前
  • 凈意吾心
  • 推荐